<p> 百年清華,猶如學海一座燈塔,引導千帆航行;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黑夜中發出奪目的光茫。你會堅信:有光明就有希望,有風骨就有脊梁,有清華就有未來。電影《無問西東》穿越時空,橫跨百年,用四個看似毫無瓜葛的小故事,串聯起一部中國文化精英的現代史。歌頌了那段苦難中的光輝歲月,頌揚了一群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的一代宗師和莘莘學子。</p><p><br></p><p> 雖然說這是一部為了慶賀百年清華而拍的影片,但是,這部影片的現實意義已經遠遠超越了影片本身所承載的范疇,說它是喚醒現實中還在茫然的中國教育一點也不為過。它是一部厚重而有歷史感的難得好影片。特別是影片結尾7分鐘的彩蛋,確是神來的點睛之筆,讓你在淚眼朦朧中不由再一次嘆贊:山河破碎,一時多少豪杰!</p> <p> 走出影院,抹去腮邊最后一滴淚水,思緒依然沉浸在故事情節中而不能自拔。眼前浮現出一個美國學者(John Lsteal)在《戰爭與革命中的西南聯大》一書里所暢想的畫面:"戴著禮帽,西裝筆挺,四十多歲男子是散文家朱自清。湖畔邊長髯飄逸,一襲長袍的是四十三歲的馮友蘭。身材矮小,拄著拐杖,步履矯健的是四十七歲的湯用彤。在柳樹下徜徉的戴著眼鏡的謙謙君子,是懂13種歐亞語言的史學家陳寅恪。夕陽西下,風度翩翩的詩人、語言學家陳夢家正和身材修長,儀態嫻靜,有著古典之美的妻子趙夢蕤并肩徘徊。一代宗師錢穆身穿長袍,一手托著一個石榴,正在講學……。"這些大師們雖然貧寒,卻依然那么從容自信,那么傲然挺立,他們一個一個從影幕向我們走來……。</p><p><br></p><p> 雖然一代大師已經化為草木,但是他們的英靈卻永垂不朽!他們的思想永遠是一盞明燈,引導著民族的前行。影片中至始至終貫徹著清貧、風骨、正義、公平、真實、珍貴、聽從內心這些內容。喚起了人們向往真理、善良、自由和平等的意識。</p> <p> 影片中,梅貽琦校長坐在辦公桌前,平靜而從容。他穿著薄薄的天青色棉服,戴著一副圓形眼鏡,儒雅氣質正是我心中的大師形象。他語氣平緩的對甚感前程迷茫的吳嶺瀾說:“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什么是真實?你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做什么,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溢滿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校長的一席話語如醍醐灌頂,讓吳嶺瀾最終找到了自己前行的方向,那就是聽從內心,不要隨波逐流。</p><p><br></p><p> 就現代人來說,一個人如何在盲目的忙碌中不丟失了真實的自己,這也是一個難題。現代中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整個社會奢華浮躁,人們每天忙碌,為了追求更多更好的物質生活而奔波。面對膨脹的虛榮心,我們缺少的是一顆能安靜下來的心,在不知不覺中麻木了自己,丟失了自己。我們變得圓滑世故,變得冷漠無情,甚至成了一個偽裝者。</p><p><br></p><p> 有時候靜下心來想想,我們活得好嗎?活得真實嗎?過多的財富是我們靈魂所必需的東西嗎?答案是否定的。想起了余光中一段話:“要學會欣賞真,要在重重面具下看到真,世上圓滑標準的人很多,但出類拔萃的人極少。而往往出類拔萃又隱藏在卑瑣狂蕩之下。在形式上我們無法與既定的世俗爭斗,而在內心我們都是自己的國王。如果你臉上出現諂媚的笑容,我將會羞愧地掩面而去。”</p><p><br></p><p> 是的,我們可以渺小,渺小到一粒沙塵,但是,我們每一個人內心也可以強大到國王。人這一輩子,總得有真心的執念去激勵前行,總得聽從內心的安排,專注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為了虛榮違心做自己不喜歡的事。這樣至少我們不委屈內心,不辜負歲月。只要我們能靜守內心澄明,做到不爭不搶不攀,不再戚戚于虛榮,汲汲于浮利,以真為念,傾注我們的愛心和真誠,便可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p> <p> 我總覺得,民國那一代宗師,特立獨行到了極致。他們有傲氣,有骨氣,有才氣,有擔當,也不乏浪漫。一個個都有紳士風度,一個個幽默風趣,一個個都有魏晉風骨。</p><p><br></p><p> 梅貽琦校長高風亮節,不諂媚,不屈從,行為師范,公平公正。1946年有三個女孩報考清華落榜,她們是梁再冰、馮鐘璞、梅祖芬。梁再冰父親是梁思成,清華建筑系主任;馮鐘璞父親是馮友蘭,清華文學院院長;梅祖芬父親是梅貽琦,清華大學校長。在今天看來這三個女孩落榜簡直不可思議,可在當時,即便是校長、院長、系主任的孩子也絲毫沒有一分的照顧。梅祖芬成績距分數線只差2分,有人叫她去找父親幫忙。梅祖芬說:“正因為我父親是校長,所以絕無可能”。</p><p><br></p><p> 由此可見我們教育先輩們的公平和良心!身教勝于言教,這些先賢圣杰如何不令今日之輩倍感汗顏?這種公平公正也正是對孩子人格的教育和培養,在規則面前誰也沒有特權。正如梅貽琦校長所說:“大學教育之重,在于人格。如果一個學生沒有完善的人格,那么走上社會也不會對社會有利。”</p> <p> 影片中,日本飛機經常來轟炸,爆炸聲隆隆,煙火彌漫,真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就在這生死邊緣,師生們齊心協力保護著恐龍化石逃命。他們在深溝里、掩體洞乃如饑似渴學習,醉心于物理數學、詩歌哲學。他們的生命都朝不保夕,還在為未來祖國的復興而勤奮讀書;饑腸轆轆,依然鍛煉體魄,隨時準備為祖國獻出生命。</p><p><br></p><p> 此時的清華,它挺立在星空闊野下,傲然于炮火連天中,即便是茅屋草舍,深溝峽谷,清華依然胸懷天下,只要大師在,清華就在。 </p><p><br></p><p> 有了這樣的一大批執著地近乎殉道者的師生,中華民族才有摧不垮的脊梁。想想今日之大學生,生活安逸,條件優越,可是他們中有的已經失去了信仰和追求,失去了努力奮斗的目標,不少人醉心于手機游戲,時尚娛樂,美酒美色,他們在虛擲光陰。想想我們的先輩們吧,又如何不慚愧至極?</p><p><br></p><p> 影片中,兩個場景拍的最有詩情畫意。一個是雪地里九個師生拉小提琴。即使烽火連天,大師和學子們依然有一顆怡悅優雅的心,泰然自若的面對苦難,那份從容與淡定,已經決定了這場戰爭的勝負。</p><p><br></p><p> 再一個場景就是靜坐聽雨。雨打在屋頂的鐵皮上,嘩嘩啦啦的雨聲蓋過老師的講課聲。課是沒法上了,老師在黑板上寫下:靜坐聽雨。師生們靜靜聆聽雨聲,青衫淋濕,卻怡然自得;大雨如注,卻心無旁騖。</p><p><br></p><p> “風聲雨聲風雨聲,聲聲入耳;國事家事國家事,事事關心。”這一瞬間,你感受到的是對治學的敬畏,為師者是杰出的圣杰,為學者是虔誠的信徒。在國家危亡之際,有一種使命感在引導著師生們發奮磨礪,自強不息。</p> <p> 知識分子天然就有一種清高孤傲的品行,一身正義凜然的風骨。這內在氣質源自他們的知識和智慧,源自他們眼界開闊和學養深厚。他們有一種從心底散發出來的自信和自尊,那種行到云水處,坐看風云起的從容,有著蔑視一切世俗和權威的力量,即使權貴在他們面前也矮了幾分。</p><p><br></p><p> 看過胡適與蔣公的合影,胡適翹著二郎腿,神態自若,從容自信;蔣公則正襟危坐、畢恭畢敬。即使一世之君,在風骨面前似乎也黯然失色。被蔣介石抬舉過的劉文典,才高學廣,學富五車。他在安徽大學校長任上,因為學潮,當面頂撞蔣公,不稱“蔣主席”反而叫他“軍閥”,蔣公盛怒之下打了他一個耳光。劉文典也毫不示弱,當眾飛起一腳踢在蔣主席的小肚子上,蔣主席捂著肚子疼的大汗淋漓。這個校長大有士可殺不可辱的氣概。結果,蔣公僅是以“治安條例”中毆斗處理,把劉文典關了七天后釋放。七天后,清華大學聘請他出任國文系主任。我們不僅慨然喟嘆:文人的骨氣和蔣公的雅量一樣值得稱贊!</p><p><br></p><p> 也是這個劉文典,他說:“大學不是衙門,不需要向權貴獻媚。”民國時期的大學,獨立于黨派之外。那些赫赫聲名的大師,更注重的是思想的自由,人格的獨立,學術的爭鳴。在清華,到處開放著自由的花朵,散發著民主的芬芳。教授們可以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思想,學生們填寫一張表就可以隨時轉系,去學自己喜歡專業。課堂課外教授和學生可以隨時探討爭論。他們敢于質疑,敢于挑戰,藐視權威,甚至可以叫板權威乃至一國之君。胡適"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更是自由主義的宣言。</p><p><br></p><p> 陳寅恪的“四不講”直至今日,世界所有知名學府的教授也難以做到。西南聯大,稱之為中國教育的珠穆朗瑪峰名副其實。有人說:“教育,需要夢想家和詩人來經營,需要信徒和殉道者來朝圣,需要肉體的投入、靈魂的參與、精神生命的支撐。”所有這些在西南聯大都具備了。</p><p><br></p><p> 梅貽琦校長一席話,充滿溫情和詩意;靜坐聽雨又似乎是一種對治學的朝圣;用生命保護著教學用具恐龍化石;趙忠堯教授為了把50毫克鐳帶到昆明,化妝成難民,冒著殺頭危險,把裝鐳的鉛筒貼身抱在懷里,天涯孤旅,千里走單騎,坐火車數天數夜不敢合眼,抵達昆明時胸膛已烙上兩道血印。趙教授卻歡呼雀躍,他保全了中國高能物理的全部家當。這不就是教育家的獻身精神嗎?</p> <p>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中國的知識分子素來清高,以談錢為恥。在西南聯大,梅貽琦校長一家就連青菜湯都喝不起,偶爾吃一頓菠菜豆腐湯就是過節。梅夫人為了生計不得不上街擺攤賣米糕。物理學教授吳大猷為了給妻子治病,每天不得不化妝成乞丐在菜市場撿剩骨頭為妻子熬湯。為了生計,聞一多擺攤治印,兒子還罵他發國難財。朱自清被乞丐糾纏無奈說了一句:“別跟我要錢,我是教授。”乞丐聽了扭頭便走。連乞丐都知道:“教授教授,越教越瘦。”即便是這樣,財政部孔祥熙撥給10萬大洋,聯大師生們一致投票同意,將這筆錢捐給昆明人民,以報答收留之恩。</p><p><br></p><p> 1942年教育部決定給25位兼行政職務的知名教授每人發放一筆"特別辦公費",但25位教授聯名致函拒絕。他們寫到:“抗戰以來,從事教育者無不艱苦備嘗,十儒九丐,薪水尤低于輿臺,故雖啼饑號寒,而不致因不均而滋怨。”看!這就是大師們的風骨。</p><p><br></p><p> 反觀今日之中國,大學越辦越多了,大樓越蓋越高了,實驗室越來越齊全了,實施越來越豪華,可我們的大學也越來越浮躁了。試問:現在真正的大師有幾個?真正的教育家在哪里?培養出多少真正杰出的人才?某些大學的少數教授墮落成拜金主義,淪落為文化流氓。當然,我們不能因為少數害群之馬而貶低整體知識分子形象,少數人不代表中國文化人的整體素質。今天的中國不缺少成為大師的人才,我們缺少的是培養出大師的土壤和環境。</p> <p> 《無問西東》這部影片恰恰給我們帶來深刻的思考。我們如何再能產生一流的大師?如何進入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大學教育的本質是什么?我特別欣賞作家張曼菱在《西南聯大啟示錄》中一句話:“大學的本質是啟蒙,而不是愚昧;大學的靈魂是思想,而不是馴服。”人民日報副總編盧新寧在北大演講時,她對學弟學妹說:“我唯一害怕的是你們已經不再相信。不相信規則能戰勝潛規則,不相信學場不等于官場,不相信學術不等于權術,不相信風骨遠勝于媚骨……”。我想,只要中國知識分子能傳承西南聯大一代大師精神,永葆學術風骨,民族脊梁就不會塌下來。只有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的人民,才有可能實現大國的復興。</p><p><br></p><p> 祈愿:中國之知識分子敢于做一個逆行者,具有為真理向死而生的勇氣,逆行在滾滾的紅塵中,做民族的中流砥柱。直面現實,“違千夫之諾諾,作一士之諤諤。”</p><p><br></p><p> 祈愿: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精神和信仰早日回歸!只問自由,只問盛放,只問深情,只問初心,只問敢勇,無問西東!</p><p><br></p><p> 【注:參考資料拾遺先生《西南聯大,中國大學的珠穆朗瑪》】</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硕县|
安顺市|
聊城市|
电白县|
保山市|
隆子县|
盐池县|
淳化县|
宁明县|
兴国县|
申扎县|
鹤山市|
建德市|
和平区|
会宁县|
普宁市|
宿松县|
澜沧|
柳江县|
南和县|
合江县|
二连浩特市|
丹江口市|
邳州市|
景洪市|
辽阳县|
康定县|
桐城市|
信阳市|
肃南|
荆门市|
海原县|
金山区|
永福县|
琼结县|
营口市|
和龙市|
永德县|
顺平县|
余姚市|
双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