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悠 悠 往 事

山路彎彎

<h1><font color="#b04fbb"><b> </b></font></h1><h1><font color="#b04fbb"><b> —— 謹此獻給趙化五零后 </b> </font><font color="#010101"> </font></h1><h3><br></h3><h1><font color="#010101"> </font></h1><h1> 我的家鄉,有這么一個群體:五十年代父母帶著煉過鋼;六十年代自然災害度過荒;七十年代離開父母下過鄉;八十年代供養老小挑大梁;九十年代企業改制被下崗;五十來歲買斷工齡把心傷;花甲之年身體開始出狀況…… </h1><h1><font color="#010101"> 這就是趙化五零后;這就是我們這一輩。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幾</font>十年歲月, 彈指一揮間。追溯往事,心境釋然,無怨無悔,如夢如煙……</h1> <h1><font color="#010101"> 一 <br></font><font color="#010101"> <br></font><font color="#010101"> 我們在新中國成立后陸續出生。新中國百廢待新,大躍進、公私合營、大煉鋼鐵等社會主義建設搞得熱火朝天,父母全身心投入工作,無遐照顧孩子。弟弟妹妹在哥哥姐姐懷里和背上長大,以大帶小,抱團取暖,相濡以沫,相伴成長。一家人蝸居在夏天酷熱難耐,冬天四面透風的竹夾壁且窄得可憐的房子里,我們目睹了父母的付出,感受到了父母無可奈何的艱辛和無私的愛,也感受到了兄弟姐妹間骨肉親情。</font></h1> <h3> (懷舊照片源自網絡)</h3><h3><br></h3> <h1>  童年是苦澀的,也是快樂的。 <br>  小女生的游戲翻糕、跑五步貓兒,跳橡筋繩兒,撿(石)子、踢毽兒;最開心的是看壩壩電影兒,最喜歡的是捂著耳朵看爆陽陰米兒。</h1> <h1>  男孩子的游戲,相對豐富多彩。拍煙盒兒、放風箏兒,摻陀螺,滾鐵環,跳拱,斗雞,沱江河裸泳放流,中壩上搬九香蟲,羅漢壩桂圓林樹上粘知了,觀音巖石頭下搬螃蟹,雞冠石、母豬石摸小鰱胡兒。自制玩具,更不在話下…… <br>  </h1> <h1>  那年頭,趙化鎮天空是藍的,河水是甜的,孩子是敞放的。</h1><h1> 70年前,趙化尚未通電。夏天,孩子們白天肆無忌憚、漫山遍野瘋跑,半下午把街沿用水潑濕降溫,晚上鋪上竹涼板兒,幾個小伙伴看罷滿天星斗,又剪刀石頭布,粽葉扇子相互扇風。孩子不回家,家長也不找。玩累了,瘋困了,一根鋸末加六六粉制作的蚊煙兒保駕護航,一覺睡到大天光。</h1> <h1> 二</h1><h1></h1><h1><br></h1><h1> 趙化五零后的家庭狀況參差不齊,工資低,子女多,負擔重是大多數家庭的共同特點。父母均有正式工作,且在機關、事業、國營單位的,生活條件相對優越,鄰里街坊刮目相看,孩子們也鶴立雞群。</h1><h1></h1><h1> 父母僅一人有工作,哪怕在集體企業,畢竟算是有固定收入。</h1><h1> 父母均無工作的,家庭生活更是難上加難,如何把計劃供應的糧食買回來,都是一個不小的難題。無奈買幾斤米賣掉,換來的錢再買剩余的米,這種“賣米買米”現象并非個例。為了養家糊口,父母更辛苦更勞累。<br></h1><h1> 那個年代,農村青黃不接的艱難處境,更無以言狀。</h1> <h1>  每一個孩子都會自覺地、力所能及地為家庭生活盡力。小弟娃鐵絲穿桉樹葉、撿煤炭花兒、撿甘蔗殼兒、撿紅苕,找野菜,挖麥樁頭…;哥哥姐姐沱江河挑水、白洋灣挑煤炭;安溪羅海堆、雙鹿青山嶺大山上撈柴;多數同齡人都經歷過的,則是飛龍觀龍安寨挑米。</h1> <h1>  那個年代,想掙點分分錢,并非易事。唯挑米短平快,米一過磅,立馬數錢。大小人等趨之若鶩。13、4歲年齡,去40里路再挑50來斤米回,雖然實在是累得夠嗆,但畢竟能收獲7毛錢。那時候,幾毛錢真不是小錢——</h1> <h1>  1分錢買1塊薄荷糖或1籠兔兒肝子、3坨兔兒腸腸兒;2分錢買過河票;3分錢河街茶館喝碗下關沱茶,天南海北神話故事擺半天;5分錢買個橋兒口資格的油糍粑;1角2分錢,遍街可吃到臊子面;1角5分錢吃碗餐廳香鮮可口的三鮮燴面;1毛錢買斤泥鰍,2毛錢買斤黃鱔,8毛錢足以奢侈地炒一盤曾仕海的金牌菜——生爆肥腸……<br>  那時候,恭賀新禧時常聯合湊份子。送上一對枕巾、兩個暖瓶,一個臉盆等日用品,人均幾角塊把錢,皆大歡喜。<br>  逢年過節、祝賀生日,一封白糖,簽子上再夾2元錢,就算送了一份大禮……</h1> <h1> 三</h1><h1>  </h1><h1>  “人民公社是天堂,全民共享大食堂”。幸福生活曇花一現之后,因災害引發的饑荒接踵而至。</h1><h1> 三年自然災害,正長身體的我們首當其沖。不過卻因禍得福,而今奔七的五零后們沒有夸張的肥胖,也少有要命的三高。</h1><h1>  不記得當年是否吃過仙米(白鱔泥)粑粑。但紅苕湯,麥羹羹卻吃得胃子泛酸、欲哭無淚。“羹羹吃飽了,粑粑沒吃飽”是我兒時不是笑話的笑話。泡鹽水拌灰灰菜、馬齒莧、竹葉莧,時常吃得清口水長流。</h1><p class="ql-block"><br></p> <h1>  男孩子清一色小圓頭、光腳丫。寒冬臘月,無奈找一雙哥哥姐姐穿過的提兜把兒布鞋,不管花色樣式,不在乎大腳趾外露,半穿半趿依然玩得不亦樂乎。<br>  童裝均為青藍二色中性衣裳。哥哥姐姐長大,衣服偏小,染成深色又穿在弟弟妹妹身上。</h1> <h1>  兒時的冬季總下雨,淅淅瀝瀝如老天哭泣,水雪讓衣衫單薄的孩子們更加可憐兮兮。至今不能忘記冬季下河挑水時那冰涼刺骨和露天洗澡瑟瑟發抖的悲戚……<br>  <br>  計劃經濟時期,物資仍極其匱乏。金供銷、銀糧站,羨慕嫉妒經營站。<br>  見過糧站月底提前買下月口糧的排隊長龍,也見過1斤肉票計劃買3斤豬腦頂的通宵排隊勇士。洗衣用過堿糕糕兒,刷牙用過牙粉兒。多數家庭共用一張毛巾一盆水,洗臉自成先后次序。來了客人,毛巾上打點香皂,客人優先以示尊敬。<br>  饑餓和嚴重營養不良,是我們這一代人共同經歷。為了能吃好點,幼稚時盼來客,省(Xing)事了盼過年……。</h1> <h1>  男孩子們嘴饞,吃過灰泡兒、桑泡兒;也吃過蚱蜢兒、麻雀兒、癩疙寶、耗兒。經常尖山廟、老鷹窪撿地木耳,天輝垌、王匯塘摸螺螄,撿蚌殼兒。</h1> <h1>  更多的時候,三五幾個不辭辛苦,結伴奔波于新橋、福來莊、蓮花山水庫釣魚,多數時候“戰斗英雄白跑路”。偶爾運氣好,釣上一斤半斤,歡天喜地趕回家去。想著晚上就能吃到干飯、吃到魚兒,就抑制不住滿心歡喜。<br>  抓半碗老咸菜,切幾個泡辣椒,把鍋燒得滾燙,突然發現油瓶空空,于是乎,趕快端著小碗去隔壁借兩杯兒菜油……</h1> <h1> 四</h1><h1></h1><h1><br></h1><h1> 我們這一代,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被稱為是"祖國的花朵"、"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參加過“紅小兵”、“紅衛兵”。大齡段的哥哥姐姐們,懷著滿腔革命熱情,破四舊,立四新,身穿黃軍裝、頭戴黃軍帽,手捧紅寶書,不辭辛苦沿著紅色的足跡,意氣風發走上了從韶山到井岡山,從延安到北京的大串聯漫漫征程。<br><h1> 復課鬧革命后,仍滿懷激情,高舉“紅旗公社”等一面面造反大旗,“誓將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h1></h1> <h3>  1966年底簡煜修、黃介平、彭矩德、陳曉嵐、劉國群等九人串聯小分隊,趙化出發步行經瀘州,途徑3211鉆井隊搶險犧牲工人墓地悼念,巧遇彭光聰等另一支串聯隊。兩支隊伍在這里會師。雖沒有井岡山會師般載入史冊,但合影照讓歡樂瞬間凝為永恒。</h3><h3> 依稀可辯的:前排左起王正蘭、張茂蘭、張遠玉 劉國群 彭光聰 陳賜芳。二排左起陳于林 黃介平 陳曉嵐 劉安學 周開勛 后排左起范楷文羅永和 彭矩德 簡煜修 楊文勛。</h3><h3> 遺憾的是,由于年代已久加之照片失真,個別同學不能確認;同時,有兩位同學已駕鶴西行。</h3> <h1>  如火如荼的文化大革命,充分展示了哥哥姐姐的藝術天分,編排、演出的節目精彩紛呈。</h1> <h1><font color="#010101">  趙化鎮的體育,唯那個年代水起風生。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至今記得:彭五羅五曾云光,馬六先胖夏二莽,他們配合默契、球藝高超,讓趙化區的籃球一直在縣內名列前茅,他們也因此先后被當紅單位破例點招。</font></h1> <h3><font color="#010101">  </font>近五十年的照片,看看你能認識誰:第—排左起:曾云光(曾七),馬清成(馬六);二排廖祥林,任勝雄(老師),羅渭清(羅五);第三排夏之聰(夏二莽)先治盧(先胖)彭矩德(彭五)李相富(李五)。</h3><h3> 風華正茂 資格帥哥!!</h3> <h1>  五零后下段的我們,年齡尚小,沒能投身于文化大革命斗爭的最前沿。<br>  我姐所在的初68級,也參加了紅色革命大串聯。“復課鬧革命”讓她們沒能去見到毛主席。歸來后講述了紅巖村、白公館、渣滓洞的革命先烈英雄事跡;講述了遵義會議歷史意義。雖然,我并不能完全理解,但是,它讓我初知了趙化之外那更廣袤無垠的天地;讓我萌生了意欲躍出井底、飛向遠方的最樸素、最原始的動力。</h1> <h1><font color="#010101">  “紅小兵”們被“紅衛兵”哥哥姐姐的革命熱情所感染,大街小巷、居民樓上拿著話筒讀報紙讀語錄,各種批斗大會上,毛主席巨幅畫像兩邊手握紅寶書,為他老人家站崗的,一定是我們。</font></h1> <h1> 五</h1><h1></h1><h1><br></h1><h1> 具有悠久歷史的趙化古鎮,有著它淳樸善良的民風和深遠厚重的文化底蘊。<br> 趙化鎮人感恩遠離故鄉、為趙化文化教育事業做出杰出貢獻的許為民、羅振融等老師們;關愛呵護促進了趙化發展,把趙化當做第二故鄉的外地人;認可和感激為趙化鎮人做出了貢獻的各行各業人們;能不失原則地善待被“打倒、批判、站板凳、戴高帽”的人;也能適可而止地包容劃清界限、嚴加管教的“地富反壞右”五種人;義不容辭地扶助老幼病殘、生活困難的人。<br> 趙化五零后,不斷在有著千年歷史的古鎮本土文化和民風民俗上汲取營養。劉光第光環外,更多看得見、摸得著的趙化鎮人淳樸無私、樂于奉獻、吃苦耐勞、勤奮敬業的人文文化,滋養、影響和激勵過這一代人。 <br> <br> 陳楷模、陳俊夫父子倆令人尊敬的醫德和精湛的醫技;曹大孃被尊稱為趙化的林巧稚、女性的保護神;伍二公不分貴賤、不收分文,手到病除的小兒推拿;伍劍恒文革初期題寫趙化大部分語錄石碑;廖俊明老先生功底非凡的楷書和獨特指書;廖顯承老師妙趣橫生的評書連講;何泛漁的爐火純青的瓷乓乓(竹琴)、金錢板兒;易明鑑的創作的巨幅毛主席畫像的一絲不茍;張花臉栩栩如生的老生扮相等非物質文化元素,一直深受省內外同行盛贊,也一直被五零后們視為趙化鎮的驕傲和自己追崇效仿的榜樣。</h1> <h3>  前排左起第二人為廖俊明先生。富順縣優秀工商業人士,多屆政協委員,書法協會會長,書法界領軍人物,對趙化文化發展有一定影響。作品受到廣泛關注和收藏。2013年仙逝,享年102歲。</h3> <h3> 廖俊明先生楷書作品</h3> <h1><font color="#010101">  </font></h1><h1></h1><h1> 更多樸素的趙化鎮勞動者,以他們的不懈努力,創出了遠近聞名的獨立品牌。五零后們曾見證過的精品手工:周德華的菜刀,劉邦貴的剪裁;面臨衰敗消失的陳刷子、劉草鞋、吳鐘表、陳米篩。特色美食陳花生、胡泡粑、蔣包子、張麻花兒、劉湯圓兒、韋醪糟兒、李豆芽兒;周洋陰米兒、黃雞婆頭、雷豌豆粑;十字口蘭友光的白水兔兒、西街子袁羊子的籠籠醡……河街的涼糕、渾水粑,以及至今仍深受歡迎的橋兒口張蘭的豆花兒……</h1> <br><h1> 大家或許還記得廣場的王克昌。1979年舉家遷往攀枝花,2007年去世,享年90歲。</h1><h1> 當年,小五金小百貨買賣舉步維艱時,他根據社會發展趨勢,以獨特眼光,毅然改行修理、租賃自行車,我們以及很多趙化孩子的學車夢,在這里起航。(當年自行車,發展為今天的小汽車),趙化鎮普及自行車功不可沒。</h1><h1> 60年代的趙化,尚未通電。王老師引進了新技術、新光源——高壓煤氣燈。永榮礦務局來趙化宣傳毛澤東思想,演出《井岡山的道路》,王老師四盞煤氣燈,把整個影劇院禮堂照得透亮通明,未曾有過閃失。技藝之高超且不說無以倫比,但趙化區獨一無二,非他莫屬。</h1><font color="#010101"> <br></font><h1> 陳俊明——豁達耿直、熱情擔當,能吃苦,最勵志的趙化鎮人,地道文盲目不識丁。別人僅把小說給他通讀一遍,他就能臺上演繹成絕對完整的、掌聲不斷的精彩評書,一直深受大家好評……</h1> <h3>  吃過太多的苦,受過太多的累。目睹子女們家庭幸福、事業有成,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h3> <h3>  一輩子為兒女、為家庭打拼,終于有時間為自己卷桿煙……2016年底仙逝,享年92歲。</h3> <h1>  <br>  三個小補丁兒,或許在大家記憶中早已煙消云散。由于一定程度上彰顯了趙化人的精神和品德,請允許我重新摁動回放鍵……<br>  不知怎樣開始,也不知源自何處的遙相呼應、聲勢浩大的“抓特務”,雖然實屬烏龍,但趙化人做出的迅速積極響應、自告奮勇參與的精神,不能不讓人為之點贊。<br>  人多房窄條件差,一家老少擠不下,是當時每個家庭的共同狀況。在這種情況下,許多趙化鎮人的家庭,居然騰出房間,讓出鋪位,接納了非親非故、拖家帶口的瀘州人家,同一屋檐下長達半年的武斗避難。如此包容善良的義舉,至今也讓人肅然起敬……。<br>  趙化火炮廠突發大火,包括五零后在內的諸多趙化鎮人置生死之度外,奮不顧身,搶在消防隊到達之前,搶救被困人員,設置消防隔離區,減少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演繹了一場爭分奪秒,齊心協力撲滅大火的壯舉。</h1> <h1> 六</h1><h1></h1><h1><br></h1><h1> 我們這一輩,唱得最激昂的歌是“東方紅”,跳得最激情的舞是“忠字舞”,呼得最激動的口號是“毛主席萬歲”,宣得最豪邁的誓言是“一生交給黨安排,黨叫干啥就干啥”。</h1><h1> 我們親歷和見證過中國大事件:六零年三年自然災害,六六年十年動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七六年三大偉人逝世、粉碎四人幫、隨后知青蜂踴回城、體制改革經營開放、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有人貪腐和黨和國家重拳反貪腐……</h1> <h1>  <br>  我們也見證過曾經轟動趙化的幾個事件:<br>  1963年11月,西街曾家祠哀樂低沉,花圈密布。<br>  趙化糧站倉房施藥殺蟲,儲運組長劉少清自身藥已施完,走出倉門,發現另一施藥同事臉色異常,于是讓其立即離開有毒環境,自己返回繼續堅持施藥。必須確保藥物足量,否則全倉糧食生蟲。<br>  由于在密閉倉房內時間較長,任務完成卻自己也中毒昏迷。送往醫院途中,醒來他沒有問及自己妻子和最大13歲、最小3歲的5個孩子,只說了一句話:“要把倉門密閉好,不能對周圍群眾造成威脅……”由于中毒太深,說完再未醒來。四川省糧食廳、地、縣領導、趙化鎮各界人士絡繹不絕自發前往靈堂,沉痛悼念英勇獻身的烈士。懵懵懂懂的我,目睹如此場面,內心深處受到強烈震撼。<br>  青海省以及諸多地方報紙,先后報道了劉少清烈士英勇事跡。我相信,此次事件,向即將步入社會的五零后們詮釋了什么是責任、什么是奉獻;什么是義不容辭、什么是重于泰山!<br>  <br>  文化大革命初期,大字報、大辯論轟轟烈烈。邁出校門的青年哥姐們躊躇滿志準備積極投身運動中的時候,先身參與兩派唇槍舌戰的經營站職工被宣布離奇“自殺”了;<br> 一直唇槍舌戰、檄文聲討的兩派斗爭,3月14日發生萬壽場槍擊事件,表明武裝斗爭正式開始了;</h1><h1> 兩派武斗,腥風血雨。紅旗派武裝“收復趙化”戰斗中,兩名戰友“壯烈犧牲”了;<br>  紅旗派前沿哨兵高度警惕,發現河對岸一可疑人員,先后擊發72槍。隨后查實為回家探親現役軍人范營長。看走眼了。<br>  某老先生,趙化鎮少有的精明人。憑著自己信息的掌握和不辭辛苦的奔波,只身攜帶日用雜品,異地往返,獲取地域間微薄價差,卻被扣上“投機倒把”罪名,蒙冤入獄了。<br>  食品公司某科長,家里搜出豬油幾罐,布票、糧票、現金若干,在全縣各地巡展,趙化展示教育幾天。告誡和警示人們:敢亂來,嚴懲了。<br>  悠悠沱江水,滋養了世世代代趙化人;悠久歷史和文化,培育了國家一級編劇,四川省作協全委會委員廖時香、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書法家協會理事陳代星等杰出五零后人。<br>  更多五零后,如同養育他們的江水,短暫顯現過活力和激情,更多時間悠緩得無一絲漣漪,全然順其自然、與世無爭、聽天由命、隨意而安之淡定。<br>  或許,曾經的歷史事件,在他們人生的關口,直接或間接潛移默化影響過他們、改變過他們。</h1> <h1> 七   <br>  <br>  五零后上段的哥哥姐姐,文化大革命前入學,實實在在學到了文化知識,國策國情變幻改變了他們的人生。</h1> <h3> 1964年三八婦女節,許校長、李明毅、鄭興才老師與66級2班女生合影。</h3> <h3>  1970年12月29日 送童世斌同學當兵入伍。 </h3><h3>左起前排童世斌、羅成蓮、高俊馨、 后排左起熊方元、馬清成 、彭矩德。</h3> <h1> 可喜可賀的是,他們通過不懈努力,開創了自己事業一片藍天,植就了人生一片綠蔭;擁有健康的身體、快樂的生活和溫馨、美滿幸福的家庭。 </h1> <h1>  我們以及五零后下段的弟妹們,沒他們幸運。 </h1><h1> 天真活潑的小學童年,在兩派武斗的槍聲中早退;渾渾噩噩的初中生活,在“讀書無用論”的謬誤中荒廢。</h1> <h3> 初七一級一排畢業留念</h3> <h3> 初七一級八排畢業留念</h3> <h1>  一本《農業基礎知識》一本《工業基礎知識》,語文、政治均為劉吉斌老師刻鋼板的印刷教材,學習無產階級專政理論、批判資產階級、學習雷鋒精神。 <br>  在工宣隊、農宣隊帶領下,輾轉于農機一廠、古佛煤礦、趙化公社學工、學農、學軍。 <br>  校園里,更多的時間挖戰壕、修圍墻,種棉花、挖魚塘 。 <br>  兩年半時間,一晃而過。我們沒能系統地學到文化知識,很多同學至今也不會拼音。更多的同學,從此離開了學校大門。恢復高考后,通過高考改變命運的,也是極少部分。</h1> <h1>  與其說是“知識”青年,不如說是只是青年。與其說是“響應號召”,不如說是別無選擇。16、7歲稚嫩的肩頭,挑著獨立生活的擔子,只身在人生泥濘的路上緩緩前行……</h1> <h1>  知青歲月無需贅言,各自已封存于心靈的硬盤。 <br>  部分同學當兵、讀書、招工陸續離開,更多同學仍在無奈地等待。 <br>  數年后,終于熬出了頭,知青紛紛回城了。管它大集體、小集體,離開農村就滿足了;等到談婚論嫁年齡,實行獨生子女了;孩子出生小家庭要房住,福利分房取消了;上有老下有小,一家老小要生活,單位效益不好了;孩子讀書面臨沖刺必須足夠經濟保障,單位改制下崗了;熬過50歲,終于有望坦然退休,卻又必須買斷工齡,社保醫保自己買了……;<br>  要學歷沒學歷,要關系沒關系,要技術沒技術,要體力沒體力。另謀就業無門,無可奈何只能外出打工、買賣小菜、維持生計……<br>  吃過太多的苦,受過太多的累,好不容易孩子養大,可以享受美好生活了,自己身體卻出現問題了……</h1> <h1>   后 記</h1><h1></h1><h1><br></h1><h1> 請原諒我把趙化五零后過往描述得有些苦澀辛酸、甚至有些悲涼。<br> 社會學家如此評價我們這一輩:五零后是跨越了中國最不可思議的幾個歷史階段的一群人,幾十年人生經歷之廣,反差之大,品味之深,歷時之久是任何一代人所不曾經歷過的;這一代是非常頑強和理性的一代人。<br> 的確,作為下鄉知青,我們每個人都曾迷惘過、困惑過、傷感過、痛苦過。<br> 但是,習近平、李克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當年他們遠離家庭、天各一方,他們的知青經歷比我們更艱辛、更漫長;他們坦然面對變故,一路不畏困難;一路奮力拼搏,一路風雨陽光;他們用實際行動,展示了五零后的吃苦、樂觀、奮進、努力和頑強!!<br> 歲月如歌,青春無悔。 當年楊沛然老先生聲俱淚下的憶苦思甜,讓這一代人對今天清淡生活很知足;曾經高唱紅歌和激情“忠字舞”,為這一代人今天的嗨歌和廣場舞夯實了基礎;“一生交給黨安排、黨叫干啥就干啥”的鏗鏘誓言,讓這一代人從不懊悔、從不言苦……<br> 感謝歲月的洗禮,感恩今天的生活。有著風雨的早晨,總會迎來絢麗的黃昏。 夕陽下,我們依然笑意寫在臉上,幸福在心中蕩漾!</h1> <h1><b><br></b><b> 請再一次聆聽王佑貴滿懷深情唱出的我們的心聲:“我們這一輩,和共和國同年歲,熬盡了苦心,交足了學費。我們這一輩,真正地嘗到了做人的滋味,真正地嘗到了做人的滋味。——人 生 無 悔!!”</b><b><br></b><b><br></b><b> </b></h1><h1><b> </b></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山西省| 衡南县| 武川县| 明光市| 饶河县| 平陆县| 邹城市| 怀集县| 河津市| 四平市| 来凤县| 重庆市| 北京市| 宿松县| 开原市| 浮山县| 内乡县| 诏安县| 沈阳市| 寻甸| 孟津县| 南漳县| 大宁县| 南部县| 台东市| 曲松县| 阳江市| 岱山县| 吉林省| 蒲江县| 安吉县| 安平县| 麟游县| 红安县| 蒲城县| 舒城县| 伊宁县| 高州市| 交城县| 夏津县| 中卫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