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62年至1970年我居住在石家莊320部隊大院,這是我居住時間最長的大院,更是讓我難以忘懷的大院。</p><p class="ql-block"> 一、石家莊的變化與發展</p><p class="ql-block"> 石家莊最早只是獲鹿縣的一個小村莊,始建于明朝初年。到19世紀末時有200戶人家,600多人。1902年京漢鐵路從這里通過,1907年正太鐵路在這里與京漢鐵路連接。交通的便利、商業的繁榮使這里迅速發展,人口也急聚增加。1925年北洋政府批準將石家莊村、休門村合并后設置石門市,人口為3.3萬人。1937年10月10日,日本侵略軍占領石門。1939年石門將市區區域擴大至獲鹿、正定的五十多個村莊,人口增至16.8萬人。1945年抗戰勝利后,石門市由國民黨第5軍接收并派軍隊駐扎。</p><p class="ql-block"> 1947年11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克石門市(石家莊市),這是我軍解放戰爭時期在全國范圍內攻占的第一個大城市,隨即在石門市建立了第一個以城市為中心的人民政權。</p><p class="ql-block"> 1947年12月26日,石門市人民政府發布通知,將石門市更名為石家莊市。同時,華北人民政府在石家莊成立,標志著其政治中心地位的初步確立。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石家莊市有人口27.8萬人。</p><p class="ql-block"> 建國后,石家莊市為河北省石家莊專區(地區)下屬的縣級市。1968年1月29日,河北省會遷至石家莊地區石家莊市。</p><p class="ql-block"> 1978年8月,石家莊市與石家莊地區分離,石家莊市升格為省轄市。</p><p class="ql-block"> 1993年6月,石家莊地區與石家莊市合并,稱石家莊市,為省轄市,并實行市管縣體制。</p><p class="ql-block"> 上面這幅地圖是64年版的石家莊市軍用地圖,相信熟悉當時情況的部隊大院子弟都能找到自己所在大院的具體位置。</p> <p> 二、石家莊的駐軍大院</p><p> 石家莊市的駐軍大院比較多,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駐軍單位有:石家莊高級步兵學校(1961年改為國防部第十研完院),63軍軍部,石家莊步兵學校(代號京字320部隊),鐵道兵學院(代號總字501部隊),空13軍軍部(后撒銷);63軍189師(轄3個步兵團、一個炮兵團和一個坦克團),北京軍區后勤第七分部(代號京字801部隊),空軍第四航空學校(代號空字019部隊)炮兵第14師(后換防為炮兵第61師,代號4733部隊),石家莊軍分區;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北京軍區衛生學校、北京軍區軍事醫學研究所、汽車4團、260醫院、空軍467醫院等;除此之外還有公安部華北警校,兩個公安團,總后3502工廠、3514工廠,裝甲兵6410工廠、6411工廠等軍事單位。當時,石家莊高級步兵學校校長為滕海清中將,我們家所在的石家莊步兵學校校長為陳金鈺少將(后為陳雷大校),政委為陳亞夫少將。</p><p> 石家莊駐軍大院最為集中的區域為中山西路。路北從東往西排列分別為63軍軍部,國防部第10研究院(含下轄的幾個研究所),石家莊步兵學校。路南從東往西排列分別為白求恩和平醫院,北京軍區衛生學校,空軍467醫院,七分部(含醫學研究所,汽車4團等),炮61師。空軍第4航校離的稍遠些,它在石家莊步兵學校北側約幾公里的地方。</p><p> 下面這個部隊大院就是我曾經生活多年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三、石家莊的320大院</p><p class="ql-block"> 320大院是五六十年代石家莊人對石家莊步兵學校大院的簡稱。石家莊步兵學校的前身是1950年以第67軍軍部為主體組建的解放軍第32步兵學校,該校1952年改稱第九步兵學校,1955年在全軍院校體制改革時劃歸北京軍區領導并改稱石家莊步兵學校(也稱北京軍區步校),代號京字320部隊,320大院的稱謂由此產生。</p> <p class="ql-block"> 石家莊步校本部設在原侵華日軍在石家莊修建的西兵營內(原日軍163聯隊駐地),另外在獲鹿縣上莊村還設有戰術訓練場(訓練場種有紅薯、花生等農作物,我們曾經去那里勞動過)。</p><p class="ql-block"> 1962年初,我父親調入石家莊步兵學校任職,我們家也隨之遷到了石家莊的320大院。當時感覺石家莊市市區面積不大,但用鐵絲網和碉堡圈起來320大院反而感覺不小,那時我們把320大院大致劃分三個區域,分別稱為一、二、三兵營。</p><p class="ql-block"> 一兵營主要是干部住宅區,另有子弟幼兒園,子弟小學,武裝泅渡訓練場等。除此之外,學校的招待所也設在這一區域,上級單位和兄弟單位來人以及未隨軍軍官家屬短期來隊一般都安排在此住宿。在一兵營東南角的幼兒園邊上有一大片核桃樹,每到暑假核桃成熟的季節我們都會跑去偷摘核桃,一般分工是男孩子上樹摘,女孩子則在樹下撿并負責剝皮,雖說核桃沒摘到多少,但圖的是個樂趣。偷摘核桃之后最明顯的特征是一雙雙小手好像在染缸里浸過一樣,紫褐色的小手很多天也洗不干凈。</p><p class="ql-block"> 二兵營主要是辦公和服務保障區域,有辦公大樓,大禮堂,軍官俱樂部,電影放映場,醫院,軍人服務社,冰棍廠,理發室,浴池,郵局,汽車隊,游泳池,印刷廠等。另外在二兵營的東北角還設有一個輕武器射擊場,射擊場防護墻北側的不遠處就是一個叫作留營的村莊。說起射擊場和留營,與我年齡相近的320子弟應該都會記得,在60年代的中后期,320的孩子與留營村的孩子經常在此聚集幾十甚至上百人進行攻防戰。320大院的孩子以共軍自居,而留營村的孩子則被稱為國軍。當時交戰雙方的武器主要是手榴彈(就地取材的土塊),雖然他們有武器數量多的優勢,但我們占據居高臨下且有圍墻作為掩體的有利地形,總體戰力還是我們略占上峰。戰斗結束后,一般雙方都會有皮膚青紫或者頭部鼓包的傷員,但雙方仍會樂此不疲的約定下次開戰時間。</p><p class="ql-block"> 三兵營是學員駐地和訓練場地,包括學員宿舍,大操場,武裝越野訓練場,輕武器射擊場,軍火庫,教室,戰術沙盤室等等。那時對我們吸引力最大的是戰術系沙盤室。沙盤室有很多真實地域的沙盤,沙盤邊上擺放著大量坦克、大炮、汽車、輕重機槍,壕溝,鐵絲網,碉堡等模型,另外還有很多臥姿、跪姿、立姿持槍的士兵模型(多數模型是用錫镕鑄的,我們把這些模型叫做小錫人),這里是步校學員學習戰術課程并演練排兵布陣的場所,但有時我們也會利用節假日時間軟磨硬泡地央求戰術系的教官叔叔給我們介紹排兵布陣知識,導致略懂戰術常識的我們在觀看戰爭題材的電影或電視劇時經常報怨導演"軍人的不是,戰術的不懂“。步校當時還匯集了不少用于教學的經典戰例以及戰斗英雄和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跡,我們這幫孩子當時各盡所能通過家長或教官叔叔借來傳看,無形中也讓革命的英雄主義在我們的靈魂深處扎下了根。 </p><p class="ql-block"> 1969年底步校撤銷后320大院于1970年移交給27軍(軍部),1974年又將原320大院分割成東、西兩個院,東院仍為27軍軍部(2016年移交中部戰區陸軍),西院則劃歸給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p><p class="ql-block"> 下面這兩幅圖片分別是1964年版的320大院軍用地圖(我家66年入住的那棟新建宿舍在地圖中還未標注出來)和2016年原320大院區域的衛星地圖,記憶中的320大院在現實中已經不存在了。</p> <p> 四、軍隊子弟的大院情結 </p><p> 從1963年到1970年,我在石家莊步兵學校子弟學校讀完了小學,又在七一學校讀了初中,隨著1969年全軍步兵學校的撒銷和1970年部隊營房的移交,我們陸續搬離了320大院,但是我們人生最美好的金色年華卻永遠留在了那里。 </p><p> 我們這一代大院子弟從小接受軍營熏陶,身體里遺傳著軍人的基因,骨子里透著軍人的豪邁,嘹亮的軍號聲一直伴隨著我們成長。我們在大院里除了可以接受到良好的啟蒙和科學文化知識教育之外,更重要的是老一輩軍人的理想與信念對我們的成長則產生著極大的影響。這對我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至關重要,也可以說是我們這些大院子弟的最大收獲。</p><p> 我們這代子弟大都在部隊大院生活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不少子弟參軍又走進部隊大院)。大院的經歷培養了我們團結、忠誠、吃苦和獻身的精神。上一代軍人為黨貢獻一切的理想、信念和行動更是我們這些大院孩子的學習榜樣,大院孩子特有氣質和優良品德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這種環境的影響和熏陶。</p><p> 大院是一個五臟俱全的小社會更是一個和諧友愛的大家庭。父輩之間彼此熟悉,他們在工作、生活中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特別很多人還是戰場上過命的兄弟,所以他們是工作上的好同事和好戰友,更是生活中的好鄰居和好朋友。那時鄰里之間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氛圍,遠不是現在社會的現實可以比擬的。當然了,上一輩的情誼在我們這一代也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大院孩子不僅是發小、同學,更是兄弟姐妹。這種世代相傳的情感,沒有在大院生活經歷的人是無法體會的,也是大院子弟時至今日仍念念不望的根源所在。</p><p> 2017年底朋友邀我參加了一個小小的飯局,共有5個家庭10人參加。到場發現這10人中有9人曾是少校以上軍官,7人是軍二代,5人是退休軍官,這個現象反映出多數軍二代的情感及婚姻仍與部隊大院有著密切關聯。</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五、我的小學我的班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六十年代石家莊市橋西駐軍的大院子弟絕大多數集中在3所學校,一是七一學校,該校為北京軍區組建的4所子弟學校之一(另3所分別在北京、天津、太原),先后歸高級步校和63軍代管。學校實行寄宿制,按照北京軍區干部部分配的名額,北京軍區所轄部隊的干部子弟均可報名到七一學校就讀。但實際上該校還是以石家莊本地駐軍的子弟為多,特別是63軍的子弟更多。二是五一小學(最初名稱為步校子弟學校,軍隊創辦小學交到地方后改名五一小學,27軍進駐大院后又改名為八一小學至今),該校是走讀制學校,招生把握的兩個主要原則就是軍干子弟和就近入學。因此該校生源主要來自步校、炮兵61師(后也組建小學,其子弟陸續轉走),7分部,北京軍區軍事醫學研究所、汽車4團,空軍467醫院,北京軍區衛生學校,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等單位的子弟。三是東風小學(原國防部第十研究院子弟小學,后改名東風小學),生源多為十院機關和下屬幾個研究所的子弟,另外也有空軍四航校的子弟在該校就讀。(因時隔久遠記憶不清且查找資料不易,不正之處請知情者斧正)。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小學就讀的是步校子弟學校,初中則是在七一學校。小學的同班同學除步校子弟外,還有7分部(含軍事醫學研究所和汽車4團),空軍醫院,軍區衛校和白求恩和平醫院等幾個大院的子弟。1970年步校撤銷后我們的父輩被調整到北京軍區的各個部隊任職,于是孩子們也隨家長各奔東西,從那時起同學之間就失去了聯系。</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轉眼我離開320大院到北京己經快50年了,班里的同學我能回憶起姓名的只有20位左右,其它同學就記不得了。好在近期聯系到幾位同班同學,大家互為補充總算把班里同學名冊回憶的差不多了。</span></p><p> 校 長:李庭奎 班主任:趙靜貞</p><p> 男生:</p><p>本人、朱引建、劉志平、劉軍誼、張京閱、王智慧、石榮平、劉富強、潘培森(潘丕森)、許亞寧、徐俊有、馮利軍、王世平、孟石津、紀力營、王富東、孫善奇、王 炬、王新榮、李建平、潘景云、趙文平、趙慧平、宋衛平、李志廣、孫夕斌、齊 明、曹勝利、李景奇</p><p> 女生:</p><p>哈寶英、王智莉、曹魯平、毛亞千、胡 雁、李燕平、武 麗(武陸生)、翟淑英、孫 潔、單會林、董麗敏、王玉先、王小紅</p><p> (近50年失去聯系,遺忘和錯誤在所難免,請大家包涵和提醒)。</p><p> 下面這張1968年的照片看看還能辨別出是誰嗎?</p> <p class="ql-block"> 以下是成稿后的補充內容。</p><p class="ql-block"> 六、重返320大院(2018年12月補充)</p><p class="ql-block"> 48年后,我們這群曾經生活在320大院里的孩子相約又回到了夢境中經常出現的軍營。</p><p class="ql-block">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往日的軍營換新容,但是軍營中留存的那些老建筑、老松樹應該還會記得我們這些漸以變老的面孔吧。</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我們青春不在容貌己改,但我們軍人子弟的忠誠、正直、勇敢、堅毅的性格永遠不會改變,發小之間的情誼永遠也不會改變。</p><p class="ql-block"> 2018年11月18日,幾位320的發小相約回到原320大院(只進到原二兵營營區,原大院的一、三兵營因管控嚴格未能進入),照片中有同班同學王世平、本人、劉志平、許亞寧,還有低一屆的發小吳瑞源、曹建軍、常麗霞,王敏、李利華。</p> <h3>320大院東西方向的主干道</h3> <p>320大院留存的老建筑大概只剩下我們合影之處的8棟老房子、原軍官俱樂部和原印刷廠的幾棟老房子了。</p> <h3>我們在軍營留存的老建筑前留個影(原來的建筑編號是103棟噢)</h3> <h3>320大院俱樂部舊址</h3> <h3>爬到煤堆上拍攝俱樂部舊址</h3> <p> 七、再聚錦秀金山(2019年7月補充)</p><p> 2019年7月1日中午,發小們再次在石家莊錦繡金山大酒店(西二環店)308包房相聚,大家聚集在一起一方面是為了慶祝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建黨98周年,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共敘大院發小之間的友誼。沒有七一就不會有八一,沒有八一也就不會有我們這些軍營大院出來的發小。</p><p> 合影中第一排由左至右分別是李峰、常利松、王強、吳瑞萍、王惠民(老師)、常利霞、尹京湘、本人;第二排由左至右分別是高儼芳、曹建軍、尹京南、劉志平、劉寶、李利華、高莉莎、吳瑞源。</p> <p> 八、2020年9月20日再聚石家莊</p> <p> 2020年9月20日中午,本人和320大院發小張力民、張力輝、李婭、常利霞、尹京湘、高儼芳、李利華、朱石門、吳瑞源以及省軍區大院發小李連成、王鷹及夫人再次在石家莊相聚,這是合影照片。</p> <p>九、部分發小留言截屏</p> <p>再見,我們童年的樂園。</p><p>再見,我們心中的320大院。</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城市|
庆安县|
山阴县|
石柱|
都匀市|
淮安市|
涞水县|
武冈市|
乌审旗|
信宜市|
万全县|
濮阳市|
会宁县|
云和县|
汉寿县|
天峻县|
西青区|
阜南县|
正阳县|
资中县|
离岛区|
曲周县|
买车|
磴口县|
北宁市|
滁州市|
荥阳市|
阆中市|
达日县|
通道|
阳曲县|
绩溪县|
富锦市|
松原市|
文水县|
托克托县|
鄂伦春自治旗|
崇礼县|
克拉玛依市|
双江|
萨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