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俗語說:“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由于家鄉地處冀中平原,加之歷史文化的傳承,從而形成了極具北方特色的年俗。</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家鄉的年俗之一 臘八粥</h1> <h3><font color="#010101"> 兒時的記憶中,家鄉過年,其實是從臘月二十三“小年”就開始了。準確的說,一進臘月,喝上“臘八粥”就開始有年味兒了。 </font></h3><h3> 過“臘八日”,喝“臘八粥”,這是家鄉過年的第一道門檻。那時家鄉雖然還比較貧困,但大家仍然都懷著喜悅的心情來迎接這個節日。每到臘月初八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早早的起來,用小麥、大麥、高粱米、小米、紅豆、綠豆、花生、紅棗等雜糧參在一起,熬上一大鍋糨糨的“臘八粥”。一來這是人們年前的第一頓美餐,雖然不像過年時的饅頭、包子那樣誘人,但對吃了一冬餅子、窩頭,喝了一冬黏粥的人們來說,香香甜甜的“臘八粥”,也已經是個不小的改善了。二來臘月初八正在“大寒”前后,三九、四九之間,是一冬中最冷的時候,家鄉就有“臘七、臘八,凍死‘叫花兒’”的俗語,這時喝上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不但可以飽腹解饞,而且還可以驅寒增暖。同時,每當這天大人孩子們都高高興興地圍坐在一起喝“臘八粥”的時候,老人們都要給孩子們講一個關于“臘八粥”的故事。 </h3><h3> 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個財主,雖然富有,但嬌生慣養的獨生兒子卻好吃懶做,游手好閑。父母苦口婆心地勸說都聽不進去,財主怕兒子以后沒飯吃,就給他積存了很多囤各種各樣的糧食。財主老兩口死后,兒子仍然不務正業,整天吃喝玩樂,坐吃山空。終于有一天把父母留下的所有糧食都統統吃光了。而這一天正好是臘月初八。外面紛紛揚揚的鵝毛大雪不時地從露天的屋頂上和破舊的門窗里飄進來,衣單衫薄、凍的哆哆嗦嗦的兒子和兒媳,餓得實在受不了了,就拿著一把破笤帚又去掃那些已經掃過了多少遍的囤底,把掃來的僅有的幾粒麥子、玉米、豆子、花生、小米等雜糧,都湊在一起,勉勉強強的熬了一頓稀粥喝。由于冷餓交加,兩人當天晚上就凍死在屋里的墻旮旯了。 </h3><h3> 就這樣,故事講完了,一顆勤勞、節儉的種子也在不經意間播撒在了孩子們的心中。 <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家鄉的年俗之二 小年</h1> <h3> 臘月二十三,家鄉稱之為小年兒。一向有“糖瓜辭灶,新年來到,閨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婆子要裹腳布,老頭子要新氈帽”的民謠在鄉間傳誦。據說,這一天是灶王爺上天庭述職的日子,所以家家都要蒸年糕,還要給孩子們買些“糖瓜兒”吃。一種說法是吃了年糕和“糖瓜兒”,就能封住那些毛毛愣愣的年輕人和孩子們的嘴,讓他們少說一些犯忌諱的話,以免灶王爺上天后和玉皇大帝走匯報,給人間和自家帶來災難。還有一種說法是,用糖瓜兒給灶王爺上供,“甜”他的嘴,讓他上天言好事,給下屆降吉祥,以保來年的風調雨順。總之就是盼著人壽年豐,吉祥如意,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強。<br></h3> <h3> 為了干干凈凈迎新年,小年兒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早早的起來掃房子。一把從集上新買來的掃地的大笤帚,綁上一根長木棍,無論是屋頂、墻面兒,還是犄角旮旯,都要挨排挨兒的清掃。講究的人家,還要把正屋的舊頂棚扯下來重新裱糊。櫥柜要里外擦拭,碗盤要全部清洗,長時間不穿的舊鞋爛襪子、破瓶爛罐子都要統統扔掉。一年下來煙熏火燎的屋子經過徹底清掃之后,窗明幾凈,煥然一新,人們心里也敞亮了許多。</h3> <h3> 掃完房子稍微喘口氣兒,家家就開始操持著蒸年糕了。</h3> <h3> 蒸年糕之前先要燒好開水,因為年糕面兒要用開水燙了才好蒸。家鄉的年糕面兒有黍子的,也有黏高粱的,當然以黍子面兒為好,但因為黍子產量低,還是以黏高粱面兒的居多。因著我們家鄉是金絲小棗的故鄉,所以蒸年糕用的都是小棗。小點兒的年糕一般放3個棗兒,大的年糕也有放5個棗兒的。有的把年糕蒸成窩頭樣兒,然后把棗按在外面,金黃的面兒,通紅的棗兒,煞是好看。也有的把年糕蒸成饅頭樣兒,把棗兒裹在里面,家鄉把它稱之為“瞎年糕”。因此還形成了一句歇后語:瞎年糕——少找兒(棗兒)。過去由于孩子多,一口八印大鐵鍋,家家都要蒸上兩三鍋,除了自家吃以外,還要留出些年糕來正月里走親用。家鄉還有在年糕蒸熟之后,鄰里互送品嘗的習俗。在品嘗年糕的同時,也更加融洽了鄰里關系。</h3> <h3> 臘月二十三這一天,當家家揭開熱氣騰騰的年糕鍋時,家鄉“年”的序幕也就隨之被徐徐拉開了。</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家鄉的年俗之三 年畫</h1> <h3> 家鄉過年有貼年畫兒的習俗。臘月二十五,是家鄉年前的最后一個大集。這時,家家的年貨基本上都已經置辦齊。男人們趕集,大多是擠在炮仗市里轉炮仗。而女人們趕集,則除去再買些豆腐干、豆腐餅、大蔥、老姜等零碎兒外,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買年畫兒。在家鄉人看來,不貼年畫兒就沒有年味兒。</h3> <h3> 在擁擠不堪的年集上,都專門辟有一塊賣年畫兒的地方。有的在墻上揳兩個釘子,拉根繩兒,將年畫兒一張張的掛起來。有的則直接打地攤兒,把年畫兒一沓一沓的鋪在地上,供人們挑選。</h3> <h3> 年畫兒的種類很多,喜慶吉祥的“蓮年有余”,是家家必選的。其次就是神話故事、戲曲人物等。連張的年畫兒有《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都是把戲曲的片斷縮小成一張張八寸左右大小的彩色照片兒,有縱排兩列八張的,有縱排四列十六張的,并都在每張“照片兒”的底下配以簡單的文字說明,使這些年畫兒變成了人們喜聞樂見的連環故事畫兒。</h3> <h3> 單張的年畫兒有李鐵梅、楊子榮、江水英等人物劇照。李鐵梅身穿一件帶大襟兒的紅夾襖,兩手緊攥著那條從背后甩過來的又黑又粗的大辮子,一副咬牙切齒、怒火中燒的表情,讓對《紅燈記》早已爛熟于心的人們一看便知道,此時此刻正在唱著“咬住仇,咬住恨,咬碎的仇恨強咽下……”楊子榮則是外穿一件吊著雪白“羊羔皮膽”的黑大衣,內著一件黃黑豹紋兒的皮坎肩兒,頭戴一頂皮帽子,腳蹬一雙高筒靴,手里拿著一根馬鞭子,表情激昂而自信,正在策馬揚鞭“穿林海,跨雪原……”打虎上山。這些“年畫兒”雖然早已被人們從“樣板戲”中看過多遍,但在崇尚英雄、思想革命的年代,仍是人們的首選。</h3> <h3> 但也有一張特殊的年畫兒——民間故事《畫中人》,深受鄉親們的喜愛。畫兒中是一位發髻高挽、模樣俊俏、衣袖長長、裙帶飄飄的美麗姑娘。據說是一位仙女,她愛上了人間一個父母早逝、勤勞勇敢、心地善良的小伙子,于是便隱身到畫兒中被小伙子買回了家。每當小伙子出去勞作時,姑娘就從畫兒中走下來,把小伙子的家收拾的干干凈凈,并給小伙子做好可口的飯菜,然后又返回到畫兒中。終于有一天這個秘密被小伙子揭穿了,于是姑娘便留了下來,并與小伙子結為了夫妻。當年,這幅畫兒不知讓多少“光棍兒漢”們心癡,更不知給那些娶不上兒媳婦的老婆婆們帶來了多少夢想和期盼。</h3> <h3> 還有一張時代氣息極濃的《我是海燕》的年畫兒。那是一個年青的女電話兵,綠軍裝上佩戴著鮮艷的紅領章。她正冒著狂風暴雨,蹬著“腳扣”,鎮定自若的站立在電線桿上,測試著剛剛修復的電話線。雨水打濕了她的全身。腰間那條把她和電線桿兒連在一起的窄窄的保險帶、以及那一臉接通電話后的興奮表情,無不讓人感受到了一個女戰士的勇敢、頑強和樂觀。從她那手握著的話筒和那微張著的嘴巴,似乎已經讓人聽到了“我是海燕”的呼叫聲。而她身上那被狂風高高掀起的雨衣,讓她更像一只在暴風雨中展翅飛翔的“海燕”。</h3> <h3> “海燕”曾經成為了無數青年男女心中的偶像,也深深定格在了那一代年輕人的腦海中。</h3><h3> 當人們興沖沖的把自己選好的年畫兒買回家時,還要為貼年畫兒再忙活上一陣子。因為那時的屋子都是土墻,漿糊一般都粘不住,所以人們得細心挑選幾棵既沒蟲子眼兒、又細長的高粱桿兒,用刀劈成兩半兒,用扁平的那面兒壓住畫兒的上、下兩邊兒,然后再用合適的小釘子釘上,畫兒才能被“貼”在墻上。</h3> <h3> 剛剛掃過的房子,再貼上幾張喜興的年畫兒,屋里立刻就清新亮麗了許多,過年的氣氛也就更濃了。</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家鄉的年俗之四 蒸干糧</h1> <h3> 趕完臘月二十五的最后一個年集,臘月二十六,家家就開始忙著蒸過年的干糧了。除了小年兒蒸的年糕外,過年的干糧主要是饅頭、包子和豆包等面食。</h3><h3> 在家鄉,一般都認為過年的干糧蒸的好,就意味著自家的日子過的好,并預示著來年一切都順當。所以,對過年的干糧是非常認真和講究的。</h3> <h3> 首先,面要磨的白。從喝完“臘八粥”開始,家家就操持著“撈麥子”、“擦麥子”準備著磨過年的面了。一個大白洋鐵盆,放上多半盆水,把麥子倒在里面,用手來回攪和著淘洗兩遍,然后用柳條笊籬把麥子從大盆里撈出來,放在一個大簸籮里,再用干抹布轉著圈兒的擦,目的就是把麥子里的浮土和麥榆子都擦干濾凈。隨后再往外撿撿坷垃瓦塊兒,就放到一邊兒晾著去了。等過上三、五天,抓幾粒麥子放到嘴里用牙咬咬,覺得有八分干了以后,就收進口袋里送到村上的磨坊里去磨面了。面的黑、白跟麥子的干、潮有很大關系。麥子潮點兒雖然出面少,但磨出來的面卻格外白,蒸出來的干糧也好看,當然更好吃。平時各家是舍不得磨白面的,一般都是90粉(一百斤麥子出90斤白面,其余的是黑面和麩子),還是預備著來戚來人吃。更有的人家甚至磨“一爛兒凈”,根本就沒有黑、白面之分,只是叫“面”而已,為的是干累活兒時吃或是給孩子們解解饞。還有的人家為了省面,在蒸饅頭時摻上些白玉米面兒,家鄉人管這叫“摻假”。雖然蒸出來的饅頭也挺白,但吃起來卻沒“咬勁兒”。可過年時就不同了,莊稼人忙活了一年,就盼著過年了,日子再緊也得磨點兒好面,蒸點兒白饅頭,況且還得上供和走親呢。所以過年時家家磨的都是80粉。看吧,每到這時,村上大隊旁邊兒的磨坊里,那些粗細不一、裝著麥子的口袋就排成了長隊。以后每天的日子里,都有人去磨坊里打聽自家的面磨出來沒有。這是磨坊里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也是家鄉過完“臘八日”后,開始過年的第一道景觀。</h3> <h3> 其次,蒸干糧的面發的要好。過去沒有發酵粉,只能用“老面肥”發面,等著它慢慢發酵。所以一般把面和好以后,都放在“熱炕頭兒”上,再蓋上個小棉褥子,這樣面會發的快,也發的好。面發好以后,“接面”更重要。過去發好的面都得再用堿“接”一下。如果面接不好,堿放少了蒸出來的干糧發黏、發酸;堿放多了蒸出來的干糧“不起”,而且還發黃,再白的面也沒用。過年要是哪家兒偶爾蒸出一鍋“不起”的死面疙瘩“黃梨”,或是又酸、又粘“上嘡”的饅頭或包子,全家人都會不高興,覺得不吉利。而且這樣的干糧也沒法兒帶著去走親,更別說上供了。所以家家在過年的干糧上都非常用心。一般人家在干糧剛揭開鍋時,還要拿一個小茶碗兒,在茶碗兒背面兒的“娃娃坑兒”里用水沏點兒“紅顏色兒”,拿根兒筷子蘸著,趁熱在饅頭或包子的中間點上一個小紅點兒,使干糧看起來更好看,同時也增加了過年的喜興勁兒。</h3> <h3> 過年的干糧,除了饅頭、包子、豆包外,有的人家還要蒸些如“棗花”、“壽桃”、“石榴”、“刺猬”等象征著人壽年豐、多子多福、早日發財的“面花兒”。那些心靈手巧的主婦們,只需用剪子尖兒在摶成型兒的面團上剪一剪,再用黑豆粒兒點上兩個眼睛,一只滿身是刺兒、栩栩如生的“小刺猬”就做成了。還有那“石榴”和“壽桃”,也是先把面捏成型兒,然后再揪點兒面做成葉子形狀,并用細竹皮兒壓上“葉筋兒”,再用涼水把它們粘在“面型兒”的底部,一個個“石榴”和“壽桃”就做成了。為了逼真,還要用剪子在“石榴”的頂部剪出一些裂口兒。而那“棗花兒”,則是把面搓成細條兒,來回折上四、五折,然后拿根兒筷子從中間一壓,花兒型就出來了,再在各折的中間按上一個紅棗兒,既好看又好吃的“棗花兒”就做成了。等蒸熟揭開鍋后,還要把“石榴”的頂部和“壽桃”的尖兒都染成粉紅色,并把各自的葉子染成淺綠色,往鍋蓋上一擺,打遠兒看,簡直就和真的差不多,直饞的孩子們圍在旁邊兒轉磨磨。</h3> <h3> 家鄉過年有多蒸干糧的習俗。因為蒸與“爭”諧音,寓意不好,所以年前要蒸出半個多月的干糧來。家家的干糧差不多都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勞累了一年的人們,有的還戀著玩兒幾把小紙牌兒(那時還沒有麻將),有干糧一熥也就省事兒了。另外,頭十五里總有親戚來拜年,雖說近處的來了放下幾個包子、饅頭、年糕之類的干糧拜個年就走了,而那些遠處的親戚,一年到頭才來這么一回,必定要坐下來嘮嘮家常、問問年景,留下來吃頓飯。有時來的戚多,好幾撥兒趕到一塊兒,沒有干糧哪行。同時,還要富余出一些來留著自己走親拜年用。</h3> <h3> 由于過年蒸的干糧多,那時又沒有冰箱,怕時間長放壞了,所以家家都把晾涼以后的干糧,放到一間不起火的屋子里的小缸中,隨吃隨取。有時趕上過年那幾天天兒冷,缸里的干糧都可以上凍,一咬一個白茬,但家鄉那些“吃石頭化碌碡”的孩子們根本不在乎,照樣拿著邊跑邊吃。</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家鄉的年俗之五 年三十</h1> <h3> 年三十兒這一天,是人們最忙活的一天。</h3><h3> 男人們早晨起來,首先要把水缸挑滿,然后把院子打掃干凈。而女人們,則忙著擺供品,開始給祖宗上供。各家一般都在堂屋的三節柜上擺有過世先人的照片兒或牌位,供品就擺在照片兒或牌位前。在家鄉,過年給祖宗上供是家家的一件大事,所以貢品都很豐盛。一般都是五碗餑餑五碗菜,每個碗里要放五個饅頭,一桌供就要擺二十五個饅頭。一些講究的人家都要專門蒸一鍋上供的饅頭。至于菜,則有葷有素。有的人家還要擺上整雞整魚。擺好供品,點上香燭后,男人們就開始放鞭炮,意思是告訴先人,我們給你擺好供品了,趕緊來享用吧(據說先人們的魂靈只是來看看,聞聞味兒而已)。</h3> <h3> 吃過早飯后,男人們就要找人推頭了。家鄉有“正月不推頭,推頭死舅舅”的說法,所以人們都要趕在年前推頭,不然等到“二月二龍抬頭”時,頭發就太長了。推完頭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打“燒紙”(過去燒紙都是自己用“烙子”打出來的,不像現在有現成的賣),為初一給祖宗上墳做準備。這時女人們則都忙著洗衣服,擦玻璃,然后炒瓜子、炒花生。家鄉炒花生一般都是用燒柴禾的大鐵鍋,里邊放上沙子或爐灰,這樣炒出來的花生不但不煳,而且還格外香。等把這些累活、臟活都干完后,也就差不多該晌午了,正好趁著暖和洗頭。這時,無論哪家院子里,都會掛著一繩洗過后被凍的直挺邦硬的衣裳,每個女人的頭發也都是濕漉漉的披散著。人們都希望把“臟、累”放在頭年里,干干凈凈、輕輕松松地走進新的一年。同時,家鄉還有正月頭幾天里不動刀剪、不干活的習俗。據說初五前干活就預示著要勞累一年,所以頭年里都盡量把吃、穿、用的東西準備好,等到“破五”(正月初五)破了這些規矩后,才開始干些零碎活。</h3> <h3> 三十下午就開始包餃子了。這時,家家戶戶都會傳出一片“噔、噔、噔”的剁餡兒聲。家鄉對年三十的餃子是非常重視的,因為它不但是辭舊迎新的標志,更寄托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希望,所以都是一家幾代人圍在一起共同包。這時搟皮兒的一般都是家中十多歲的女孩子,這也是鍛煉和考驗她們的好機會。餃子皮兒不但搟的要圓、要勻,而且還要快。因為家鄉有個說法,搟皮兒能供上兩個或更多包餃子的人,將來才能當的開家,所以家鄉的女孩子們個個都是搟皮兒的能手。包餃子時雖然熱熱鬧鬧,大家有說有笑,但忌諱卻特別多。比如:不能說“面沒了”,“餡兒少了”,“餃子包壞了”等等,老人們認為這些話都是不吉利的。還有,要格外小心,不能摔壞東西。如果有誰不小心摔了什么,老人們就會忙不迭口地連聲說:“歲歲(碎碎)平安,歲歲(碎碎)平安”。在家鄉,年三十包餃子時,人們還要故意把面和的比餡兒多一些,因為年三十包餃子只能剩面不能剩餡兒,人們認為剩面就意味著發財,剩餡兒則意味著心碎,麻煩事兒多。家鄉還有往餃子里放硬幣的習俗,據說誰吃著了誰就有福。餃子包到最后,還要包幾個“合子”,以表示全家和和美美,團團圓圓。擺放餃子也是有講究的。餃子不能對著擺,如果有誰不注意把包好的餃子對著放了,立刻就會被老人糾正過來,并告訴孩子們,對著擺餃子就預示著不和,打架,所以餃子必須一順兒著擺。年三十的餃子還要多包一些,家鄉有初一的餃子初二下的說法,這也寓意著來年的富有。所以,七印鍋的大鍋蓋,每家都要包四、五鍋蓋,人多的則要包七、八鍋蓋。因為當天晚上只吃一小部分,其余的都要留到初一早起吃。按家鄉的習俗,包好后的餃子還要拿“燒紙”蓋上,據說這樣可以防止精靈鬼怪晚上把餃子給掠走。為了防止時間長了餃子粘在鍋蓋上,一般都把初一要煮的餃子放到院里柴禾棚子的頂上(相當于現在的冰箱),經過一夜冷凍后的餃子,個個都硬幫幫,煮出來又軟又香,別有一番風味兒。</h3> <h3> 家鄉有句俗語,叫“三十晚上喝黏粥,還不如不年下了”。意思是說,如果年三十晚上不吃頓好飯,還不如不過這個年了。所以三十晚上,不管窮富,家家飯桌上都要有幾個像樣兒的菜,一家人高高興興地圍坐在一起吃團圓飯。這時,無論平時過日子多省的人家,都要把各屋的燈亮起來。據老人們說,這樣可以驅邪避災,鬼怪們就不敢來了。吃過年夜飯后,人們就開始“守歲”了。有的在自己家里待著,有的則到相好對勁兒的鄰居家里去待著。大人們一邊兒吃花生、磕瓜子兒,一邊兒拉家常(那時還沒有電視)。孩子們則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玩兒撲克兒牌。那些上了歲數的老人們,則都是幾個人湊在一起斗“黑牌”(一種古老的紙牌),輸贏當然不大,也就是玩兒2分、5分的。就這樣一直熱鬧到深夜。等有人困的實在支持不住開始走了,其余的大人、孩子們才陸陸續續的跟著散去。這時再看看各家的地上,滿滿的都是花生、瓜子兒皮兒。盡管踩在腳下咯吱、咯吱作響,但哪家也不去掃它。有好干凈的人家也只是簡單的掃掃,絕不收走,都是把皮兒堆到墻旮旯兒里。因為家鄉有個說法,年三十晚上掃地就是掃財,所以誰家也不想把財掃走。盡管第二天早起來拜年的人們進屋都踩著一地的花生、瓜子兒皮兒,但誰也不會介意,反而覺得這樣才有年味兒,才是過年。</h3> <h3> 按家鄉的習俗,年三十晚上是不能睡覺的,尤其是不能脫衣服睡覺,據說脫衣服睡覺就預示著來年要混個精光。但撐不住的還是大有人在,他們雖然不脫衣服,但也都是抻床被子或搭個褥子的迷糊上一覺兒,更歲的餃子本來應該是在三十晚上舊年與新年交替的十二點吃,但一般都沒有吃那么早的。雖然家鄉有誰家餃子吃的早,誰家就過好日子的說法,但最早的也得凌晨三、四點鐘吃,晚的人家要五點以后才吃。家鄉初一吃餃子的標志就是放鞭炮,所以往往有的人家還沒睡,有的人家的鞭炮就響上了。</h3> <h3> 其實,家鄉的年三十晚上,只要子時一過,鞭炮聲就會響成一片。時遠時近,此起彼伏,不絕于耳。整個村莊,甚至十里八鄉都會被震醒。一直要持續到凌晨五、六點鐘才逐漸稀落下來。</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家鄉的年俗之六 拜年</h1> <h3> 家鄉拜年,首先是在自己家里拜。初一早起撈上餃子后,先到院子里點上一掛鞭,然后就開始給爺爺、奶奶、父、母親拜年了,等磕完頭后才能吃餃子。</h3> <h3> 在家鄉,一般歲數大、輩分高的人是不出去拜年的,他(她)們只是攬著孫子、孫女坐在自家炕頭上,等著別人來拜年。吃完餃子后,哥兒幾個、妯娌幾個就一起(未出嫁的姑娘不用外出拜年)去給自己的親叔、伯、嬸子、大娘們拜年了。等給這些“親門近枝兒”磕完頭出來后,隊伍就分成了男女兩撥,家里哥們兒少的,也分別加入到了這兩支隊伍中,和叔伯兄弟、妯娌們一起,去給遠一點兒的“當門家族”和“鄰氏八輩”們拜年了。</h3> <h3> 其實,家鄉的拜年活動這時才算真正開始,整個村子也隨之熱鬧起來。家鄉拜年,人們一般都是先在院子里大聲招呼,“拜年咧!”一是顯著喜興,二來也是先打個招呼告訴人家一聲。這時,一般人家早就迎了出來。男人們拜年,盡管主人拉著,他們也要真磕頭。磕完頭,被主人讓進屋里后,頂多抽支煙,喝杯水,稍微暖和一下,就又到別家去拜年了。而女人們則不同,她們少則三、五個、多則十來個人,往往里面還有一兩個年前剛過門兒、羞澀、靦腆的新媳婦,由一個歲數大點兒的“老媳婦”領著,組成了一個不小的拜年團。無論她們走到哪家,人還沒進屋,聲兒早進了屋,盡管嘴里說著“給嬸子大娘拜年了”,但她們根本不磕頭。進了屋就是一滿屋,領頭的和少數幾個人,可以挨著炕沿兒坐下或坐在炕對面兒的長條櫈上,其余的就只能站著了。屋里成不下,有的還得站在外屋兒。聽吧,你一言,她一語,盡說些吉利話、祝福話,直說的主人合不攏嘴。只是盡量把花生、瓜子兒往她們手里塞。她們邊吃、邊說,屋里屋外充滿了歡聲笑語。</h3> <h3> 就這樣,隨著陣陣的鞭炮聲,從凌晨四、五點鐘一直到上午十來點鐘,人們出東家,進西家,幾乎繞遍了整個村子。陣陣的歡笑聲在彌漫著火藥味兒的空氣里久久地回蕩著……而人們平時的那些“過節兒”,也都隨著家家的迎來送往聲煙消云散了。</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家鄉的年俗之七 走親</h1> <h3> 初一一過,初二開始,人們就該串村拜年了。首先是閨女回娘家。接著,七大姑、八大姨、親娘舅、老表親,姐家、妹家,都得走個到。有的人家親戚多,一走就得十多天。往往在家里人出去拜年走親的同時,自家也迎來了拜年的戚。</h3> <h3> 每到這時,村外的鄉間小路上,行行林林,都是些騎“大鐵驢”(比“二八”自行車還要大一號的自行車,剎車沒閘,只能伸出右腿,用右腳的前腳掌摩擦前車轱轆減速)走親的。每輛車子的后面,都帶著兩個裝的滿滿的、上面縫著一條新毛巾的竹筐子。禮物幾乎都是一樣的,不外乎是自家過年蒸的那些饅頭、包子、年糕等,有個豆包兒就算是新鮮的了。這兩筐子干糧少說也得走個十來家。其實每到一家,每樣兒干糧都是象征性的留下一兩個,主人還要把自家過年的干糧再給對方“壓”回去幾個嘗嘗,家鄉的風俗是不可以讓拜年的親戚空手而回的。所以等走到最后,這兩筐子干糧都不知道誰家是誰家的了。</h3> <h3> 一般到親戚家后,先給長輩拜年。磕完頭,留下些干糧后,道兒近的就回家了。而道兒遠的,都要被留下來吃頓中午飯。這頓飯的質量都挺高,農村雖說沒什么好酒,但菜肯定是有魚有肉。這時喝酒都不貪杯,因為下午還要回家。如果趕上個喝酒粘糊的,也有走不了的時候。過年走親,較近的親戚,比如親姑、親姨、親舅等,有時還要帶上自家一兩個十來歲的孩子,主要是為了聯絡感情,同時,也顯得更熱鬧些,而且孩子還能得到壓歲錢。家鄉有句歇后語,叫“帶著孩子拜年——想個兒的”。就是說能賺點兒回來。其實那時家鄉都不富裕,壓歲錢頂多2元,那就了不得了。一般都是1元、或者5毛。但大多都是”新票兒”,這對孩子們來說就忒滿足了。</h3> <h3> 過去,大家一年到頭都忙地里的莊稼,只有春節才有點兒閑空。再加上窮,根本走不起親。過年了,帶上些自家蒸的大白饅頭和“焦黃兒”的年糕,高高興興地把所有的親戚都走個遍。</h3><h3> 拜年走親活動一般要持續到正月十五之前才能結束。</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家鄉的年俗之八 正月十五</h1> <h3> 在家鄉,正月十五是春節的壓軸戲,過不了十五不算過完年。所以,家鄉對正月十五過的非常認真,也非常隆重。放燈、放花,跑“玩藝兒”,十四、十五、十六要正道兒的熱鬧幾天。</h3> <h3> 正月十五,家鄉有“放燈”的習俗。每當夜幕降臨后,家家戶戶都要在大門前放上一盞用棉花籽油點燃的小油燈,光亮不大,閃閃爍爍,整個村莊好像是落下了一天繁星。還有那些四處游玩的孩子們,每人手里也提著一盞自制的小燈籠。</h3> <h3> “放花”,也是家鄉正月十五晚上的一項重要內容。一般都是由村上出面,在村中心十字街的空場兒上,提前堆起一個高大的土堆,然后把村里自制的“花”——一個裝滿火藥的大鐵鍋似的東西,安放在土堆上面,然后由一個人小心翼翼的去點著“芯子”,等“芯子”著完后,“花”就會“噌”的一聲竄起多老高,燦爛的焰火漫天迸濺,得放二十多分鐘,煞是好看,引得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跑來爭相觀看。家鄉還有一種自制的、專門在正月十五燃放的“起花”,它是用牛皮紙卷筒裝上火藥制成。但與其它鞭炮不同的是,“起花”上面都綁著一根高粱桿兒,放的時候將高粱桿兒朝下,點著“芯子”后,只聽“呲”的一聲,“起花”便劃著亮亮的弧形,拖著“尾巴”飛上了夜空。</h3> <h3> 其實,家鄉正月十五真正的重頭戲還是跑“玩藝兒”。在家鄉,吃完“破五”捏“小人”嘴的餃子,那些愛熱鬧、又能操持事兒的人們,就開始攛掇人馬,操持著跑“玩藝兒”了。家鄉的“玩藝兒”主要有“落(lao)子”、“高蹺”、“獅子帽”、“小車子會”等,很受鄉親們的喜愛,同時也把節日的氣氛推向了高潮。當然,這“玩藝兒”并不是每個村都能操持的,對那些既沒有人力、又沒有財力、還想熱鬧的村來說,就只能擺上“茶架兒”(無非是一些糖果、香煙和茶水之類的簡單東西)來招待演出的客人了。 </h3> <h3> 家鄉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幾天是跑“玩藝兒”的正日子,到處是鑼聲、鼓聲、竹板聲。尤其是那“咚咚嗆、咚咚嗆”的鼓點兒聲,直把人們敲的心里旺動換,根本就在家里待不住,不由自主的就會隨著人們往外跑。在家鄉,只要“玩藝兒”在街頭一撂場兒,呼啦一下子,就會里三層外三層的圍上一大堆的人。人們看“小車子會”里的“傻老婆”;看“獅子帽”里的文獅子撓癢癢、武獅子滾繡球、上鐵架子;看高蹺隊里誰的“腿子”高。每當看到精彩處,后面的人就使勁往前擠,前面的人又用力往后抗,人群左揺右晃,簡直就成了風中的一道籬笆墻。而那些串村跑的“落(lao )子”,就更吸引人了。人們可以迎出村外多老遠,甚至還可以跟著“落(lao)子”繞上幾個村。人們邊看、邊笑、邊議論,忘了寒冷,忘了疲勞,甚至也忘記了吃飯。</h3> <h3> 在頭十五里,村上搞得好的,還要請戲班子來唱戲,引得十里八村的人們都跑來觀看。 </h3> <h3> 一般到正月十七、八,歡慶的浪潮才會漸漸平息下來,跑“玩藝兒”的也都戀戀不舍的散了伙,人們也才逐漸開始收心,意識到年該過完了,應該盤算地里的事兒了。家鄉還有“初一芝麻初二花(棉花),初三高粱初四麻,五薯六豆、七谷八麥、九果十菜”的農諺,一般上了年紀的人,都會十分注意從初一到初十的天氣。如果這幾天天氣都好,就預示著五谷豐登、果菜全收。如果哪一天,比如說初八天氣不好,那些老人們就會憂心忡忡地說,“看來今年不收麥子啊”。但年輕人們可不管這一套,仍然沉浸在歡樂之中。</h3> <h3> 就這樣,人們熱熱鬧鬧、歡歡喜喜,過了初一,過了十五,過了正月,然后才把注意力轉向了土地、投向了田野。正月一過,人們就開始往地里運肥送糞了。</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肥市|
黄浦区|
积石山|
渝北区|
南投县|
邻水|
宁武县|
滦平县|
兴化市|
仁怀市|
松潘县|
威远县|
翁源县|
泸水县|
盐亭县|
江陵县|
淮阳县|
建平县|
香港|
原平市|
航空|
衡东县|
卢湾区|
白水县|
桐乡市|
长宁县|
湟源县|
黑龙江省|
宜宾县|
白水县|
沙湾县|
穆棱市|
略阳县|
平罗县|
阳泉市|
海城市|
榆社县|
临西县|
吴忠市|
平乐县|
武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