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無問西東》:知識分子的鄉愁四韻<br /></h1><h3><br /></h3><h3><br /></h3><h3>藝術品的源頭或許有很多種,呈現的技巧也有花樣路徑,但賴以安身立命的,打動人心的,都是藝術家的個人表達與時代情緒的神秘共振,每個藝術家都渴望自己內心的沖動,得到最大程度的共鳴。在商業化元素被奉為圭臬、票房價值為唯一成功標尺的中國電影市場上,藝術家型的表達主義作品寥若晨星,即便有,生存空間也極其狹窄。</h3><h3><br /></h3><h3>影片《無問西東》在我看來,是近期難得一見的詩意現實主義制作,一部知識分子電影。雖然在宣傳上還需以豪華明星陣容的商業賣點加持,但導演李芳芳的個人表達與人文氣息完全統攝全局。而這樣帶有強烈個人色彩的知識分子電影,能夠在如今知道分子封神入圣的年代殺出重圍,實現票房逆襲,實在是一個異數。</h3><h3><br /></h3><h3>但《無問西東》的觀影體驗,于我而言,是滿意,但不滿足;是誠意之作,但遠非完美之作。影片最后淺吟低唱的"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已成坊間最新版本心靈雞湯,但如果認為這句清華校歌的詩情化演繹就是影片的主旨,表達的終點,也許真的低估了導演李芳芳的野心,也辜負了作品中蘊藏的良苦用心。</h3><h3><br /></h3><h3>撥開情緒與口碑的繁花,《無問西東》的真正價值或許才能體現得更充分,回歸如影片里反反復復強調的"真實",窺探藝術作品的初心。</h3><h3><br /></h3> <h3>《無問西東》(Forever young)從故事的表層來看,反映的是四個不同年代青年人的迷惘、掙扎、堅守、覺醒,但卻絕不是簡單的"致青春"式的顧影自憐。雖然影片中呈現了幾乎是近幾年中國電影最華美最具詩意的橋段:靜坐聽雨、雪中鳴琴,最純真又荷爾蒙爆棚的校園"核實驗",但也展示了最冷峻最殘酷無情的群體無意識惡意,那一段云泥兩界的歡送批斗蒙太奇,觸目驚心。</h3><h3><br /></h3><h3>影片最令人稱道的,是在詩意真實與歷史真實之間找到了自己的平衡點,油畫般細膩飽滿的畫面語言中,著力于情感的真實、細節的真實,刻意剝離了人物關系的時空邏輯但強化了人物命運的戲劇張力。導演看上去是對情節的發展、事件的串聯沒有興趣,但從另一個角度觀察,導演反而是對人的內心世界更有專注度。對導演而言,深入探索主角的生活態度、人生起伏背后的個體及群體心理現象,探索其心理世界所奠基的文化傳統與精神脈絡,遠比設計結構復雜、戲劇沖突強烈的情節更重要。</h3><h3><br /></h3><h3>那么,《無問西東》所要探索,所要表達的文化傳統與精神脈絡是什么呢?顯然不是青春的追溯和年代的緬懷,甚至也不是人性的善惡交戰。在我看來,李芳芳導演是依托清華大學校慶片這樣一個命題作文的載體,希望拍一部關于中國知識分子"鄉愁"的電影,用鏡頭思考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從精神家園離鄉背井的起伏跌宕,從而表達生存的難以捉摸的意義。電影采用多線敘事結構,四條故事線同時運行。四段式平行的精神世界,就是一曲知識分子的鄉愁四韻,是人文精神自我拷問的四重奏鳴。</h3><h3><br /></h3> <h3>第一段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青年吳嶺瀾陷入迷茫,他遠離人群,獨自思考,想要知道生命的意義,最后在清華校長"寡言君子"梅貽琦的點化和泰戈爾訪華演講的觸動下,終于領悟到,很多人在忙碌當中,感到麻木的踏實。但什么是真實,很多人并不知道。它是做什么,是和誰在一起,是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是平和、喜悅。</h3><h3><br /></h3><h3>這段故事是四條線里最沒有故事性的,很容易被忽略,但卻是影片鄉愁四韻的起點,也是根源。這段故事所對應的就是知識分子人文精神中最難以繞過的一個基本拷問:自我認知。我是誰?我能夠做什么?我怎樣才能安放自己的靈魂?</h3><h3><br /></h3><h3>抗戰時期,戰火紛飛,富家子弟沈光耀在已經遷到昆明的西南聯大求學。那是一個大師輩出的年代,那也是一片顛沛流離中的凈土。沈光耀和同學們身上所表現的求索、真實、誠懇的態度,各類人文大家身處亂世之中的錚錚風骨、豐沛精神,家人看待功名利祿與個人幸福觀的超然格局,飛行教官對待人生價值實現判斷的熱血表達,都栩栩如生。</h3><h3><br /></h3><h3>這是影片傾注最多筆墨的段落,牧歌般的西南聯大校園生活,激起了社交媒體上無窮懷念的漣漪。影片中沈光耀最終選擇了國家,投奔了天空。保家衛國,馬革裹尸。這段故事對應的是知識分子人文精神中最重要的拷問:家國情懷。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真正有見識具風骨的知識分子,從來不是書齋里的尺牘英雄。家國罹難之際,才能驗證知識分子的精神當量等級,浩然正氣,立德立言,聚義聚信。</h3><h3><br /></h3><h3>第三段故事是陳鵬與王敏佳出現的時空,在這個戲劇張力最為飽滿的段落里,章子怡和黃曉明奉獻了讓人驚艷的表演。一封仗義相助,打抱不平的善意的匿名信,卻使三個花兒一樣綻放的青年從此人鬼殊途,讓美好單純盡毀容顏,讓善良仗義病入膏肓,讓背叛愧疚遺恨荒漠。在這段時間線里,導演刻意地將時代洪流遠遠推至背景之中,從而將人在具體環境與特定場景中的戲劇性放大,讓觀者不再計較時空線索中的漏洞。這段故事所對應的是知識分子人文精神中的第三個拷問,那就是亂世操守。</h3><h3><br /></h3><h3>置身在一個善惡顛倒,美丑不分,人人皆被無意識狂亂暴躁情緒所影響所裹挾,彼此戕害卻無法自拔的價值觀失衡的年代,當斯文掃地,倫常崩壞之時,知識分子如何保持自己的精神操守,質本潔來還潔去,說著容易,其實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陳鵬的樸實守望與李想的臨陣退縮,其實是每一個知識分子精神狀態的A面和B面,它們一直同時存在,關鍵時刻的內心皈依決定了或上天堂,或入地獄,沒有人可以擔保自己可以始終保持操守。</h3><h3><br /></h3><h3>最后的時空,是距離我們最近的現代,張果果是個職場精英,他時刻繃著一根神經,在公司里如履薄冰、步步為營。后來,他面臨了一個選擇,一個最終讓他知曉這世界上有比"贏"重要的選擇。他放棄了爾虞我詐,放棄了職場爭斗。而選擇了幫助患病幼兒,固守節操,堅持善良。</h3><h3><br /></h3><h3>從影片整體而言,這一段故事雖然用了大量筆墨鋪陳,但卻是最為枯燥乏味,最像概念圖解的一段。導演其實在這段故事里寄托的是知識分子人文精神所面臨的第四個拷問,那就是物欲擺脫。</h3><h3><br /></h3><h3>如果說吳嶺瀾是導演的內心認同,沈光耀是導演的理想寄托,陳鵬是導演的價值取向,那么張果果就是導演現實困境的外化。在一個物質主義的時代,作為知識分子最大的危機就是物質維度的價值觀不僅在普羅大眾里獲得壓倒性勝利,也強烈地侵蝕著知識分子引以為傲,據以自珍的精神家園。現實生活的壓力以金本位的數字化,讓人無處遁形。熱愛《無問西東》影片的人們,那么興高采烈地為票房過億歡呼,也是希望為導演和主創們紓解壓力的善良。</h3><h3><br /></h3><h3>這一段故事的左支右絀,反而也從另一個角度折射出現實社會中人文精神的焦慮與游離,知識分子的搖擺與不自信。二十年代吳嶺瀾可以依靠內心修煉獲得心靈救贖,當代的張果果只能以不隨波逐流、助紂為虐的獨善其身作為自我拯救的依據,聊以自慰。相形之下,人文精神力量的萎縮,比年代的距離更令人望而興嘆。</h3><h3><br /></h3><h3>影片最后,以理想化的彩色涂鴉畫上了一個并不具備說服力的句號,那句"聽從你心,無問西東"里,我聽到的不是釋然達觀,也不是布道傳教,只是一聲沒有答案的自我詰問。</h3><h3><br /></h3> <h3>一部《無問西東》里,其實蘊含的不是無問,而是四個一直縈繞于心的精神拷問,雖然在四重奏的結構組織上,各個聲部的完整性和交互性還極不平衡,四個故事之間的情節勾連也略顯牽強,以至于四重奏的真正力量遠遠沒有發揮,觀眾多數都是被某一個樂章打動,整部影片并沒有實現交響共振,導演的藝術野心,也被表達技巧的單調打了折扣,但這一曲知識分子的"鄉愁四韻",仔細聆聽,厚味依舊悠長。自我的認知、家國的情懷、亂世的操守、物欲的解脫,能夠提出這超越時代的永恒拷問,勇氣可嘉。</h3><h3><br /></h3><h3>正如塔可夫斯基所說:"藝術的質感,總是比所有能夠符合某種理論架構的事物更耐人尋味。"從這個意義上,《無問西東》彌足珍貴,值得一問再問。</h3><h3><br /></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蛟河市|
霍山县|
株洲县|
江西省|
鹿泉市|
鹤山市|
乌兰浩特市|
大田县|
玉溪市|
彭泽县|
泸定县|
河曲县|
安阳县|
翁牛特旗|
遂昌县|
修文县|
元氏县|
平湖市|
安宁市|
手游|
庆安县|
衡阳市|
井陉县|
忻州市|
海伦市|
炎陵县|
上高县|
禹州市|
德格县|
九寨沟县|
赫章县|
巴塘县|
会同县|
江门市|
平舆县|
望城县|
怀远县|
平潭县|
虹口区|
五家渠市|
连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