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早在東晉、南北朝時期,臨渙的茶館是以茶攤的形式出現的。進入唐代,臨渙地區水路運輸便利,對外交流頻繁,商業交往發達。為適應經濟活動的需要,臨渙古城出現了茶館。</h3><div>宋、元朝代,以賣茶為業的茶館,在臨渙古鎮上已很普遍。據《宿州清代志》,早在宋代,臨渙的回龍水就常作為禮物,被商人帶往汴梁等一些重要城池。</div><div>明、清時期,臨渙茶館日趨發達,成為臨渙地區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和一大景觀。茶館對擇水、選器、沏泡等,都有一定的講究。據《通志載記》,明、清時期的臨渙茶館就以獨有的水源優勢而遠近聞名。茶館的經營規模、茶館的社會功能與影響也越來越大。清末,臨渙茶館數目就已達十幾家,并衍生至今,臨渙人的飲茶習慣也自此沿襲下來,已有600多年的歷史。</div> <h3>其實,這里并不產茶。亦不全因為渙水岸邊的像珍珠泉一樣四大名泉的水,配上六安的茶棒棒一名天下。臨渙獨特的茶風長年已久,十八、九家茶館長年累月爐火熊熊,茶水沸騰,茶客滿棚。千行百里,一飲為快。用茶圣陸羽“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巧儉德之人”的話最為恰當,是說只有具備了良好品性的人,才配得上喝茶。難怪人常說進了茶館應為“君子之飲”,茶館里可以養育人的茶德。用當代茶學專家莊晚芳來概括即為“廉、美、和、敬”。<br></h3><div>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總是離不開茶的,但“誰解其中味?”。臨渙人喝茶習以為常,不論早晚,不管刮風下雨,不計是忙是閑,只要有空,鉆進茶館轉一圈,或坐或看,或聽或論,一杯茶下肚,頓有心靈受洗的感覺。晚唐劉貞亮《茶十德》中有“以茶散郁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善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養志”,在臨渙茶館得以很好的傳承和發揚!</div> <h3>擺上花生瓜子,棒棒茶一喝,心怡神曠,神采飛揚。來一段淮北大鼓、墜子、拉魂腔,滋韻極了。偶爾隔壁傳來悠悠的葫蘆絲的脆聲,所有的煩惱,所有的欲念,所有的疲勞早已煙消云散。一個廉、美、和、敬的境界呼之欲出。小城里,茶館十幾家,規模不大,檔次一般,茶老板也沒有什么高超的茶藝,就知道客來敬茶。一句“來了,請坐。”足夠享受不已。</h3> <h3>竹蔭遮幾琴易韻,茶煙透窗魂生香。</h3> <h3>散誕靜相立</h3><h3>數我閑成仙</h3> 小天地,大場事,讓我一席<div>論英雄,談古今,喝它幾杯</div> <h3>松濤烹雪醒詩夢,竹院浮煙蕩俗塵</h3> <h3>客至心常熱,人走茶不涼</h3> <h3>花箋茗碗香千載,云影波光活一樓</h3> 老翁靜角坐<div>一口滿嘴香</div> <h3> 煙自抽,茶自酌,說長說短自由天</h3> <h3>一壺棒棒茶,滿腹經綸事</h3> <h3>時看蟹目濺,乍見魚鱗起。聲疑松帶雨,餑恐生煙翠。<br></h3> <h3>茶亦醉人何必酒</h3><h3>書能香我無須花</h3> <h3>閑坐久別停一會,就此軒內聽一唱</h3> <h3>一聲溫暖話,勝過九寒天!</h3> <h3>喝茶,品茶其文化久遠,傳承和發揚,自然少不了后繼之人</h3> <h3>在稚嫩的臉上,我看見了清澈的溪流,在司空的鳥籠里,看見了見慣的鳥,沒有找到康橋夢一般的詩意,我還是幻想和遙望.....</h3> <h3>熱氣騰騰,喝下的是溫暖,品出的知足!</h3> <h3>小天地,大場事,讓我一席;</h3><div>論英雄,談古今,喝它幾杯</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棱县|
德州市|
昌图县|
江陵县|
吴桥县|
治县。|
漠河县|
吴堡县|
嵩明县|
曲阜市|
孝义市|
乌鲁木齐县|
肥西县|
泌阳县|
邓州市|
磴口县|
大渡口区|
故城县|
那坡县|
鄂尔多斯市|
增城市|
霍林郭勒市|
明光市|
盐山县|
政和县|
桓台县|
清远市|
景谷|
洞头县|
阳山县|
广汉市|
玛纳斯县|
罗源县|
云浮市|
六安市|
上高县|
义马市|
莱阳市|
青阳县|
常山县|
河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