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彝族祭龍</h3><h3> 云南省彌勒縣偏遠的陶瓦村,至今仍保留著傳統(tǒng)的祭龍儀式。這個古老的儀式既是春耕前的祈雨儀式,也是人們對生育繁衍的祈求。盡管原始的宗教儀式里已混入了道教、佛教以及其他文化的元素,但彝族百姓對自然的崇敬之情從未改變。</h3><h3><br /></h3> <h3>每年農(nóng)歷正月底,春花開滿美麗的陶瓦彝族村莊。</h3> <h3>一年一度的彝族阿哲人的祭龍的日子又將來臨。這是為祭龍制作的海報。</h3> <h3>第一次2004年拍攝的祭龍的作品。</h3> <h3>第一次2004年拍攝的祭龍的作品。</h3> <h3>2005年幫陶瓦阿哲的長老在祭神樹時拍下合影,制作成海報。</h3> <h3><br /></h3><h3>阿哲人源于對自然的崇拜,有許多祭祀活動:正月祭祖搶新水、祭祖樹送火神、祭畜神、祭地神,二月祭龍節(jié),三月祭水龍,四月祭雞山,五月祭羊山、送鬼神、送蟲神、火把節(jié)祭祖廟,七月祭家祖、八月祭月亮,九月祭白馬山,十月祭草山,冬月湯圓獻祖,臘月殺豬祭祖……</h3><h3><br /></h3> <h3>雞是祭拜樹神的必要供品,通常由最資深的長老親自抱著前往。</h3> <h3>2009年再次為全村祭樹神的長老合影。</h3> <h3>2009年再次為全村祭樹神的長老合影。</h3> <h3>老人們在等候祭神樹的交流。</h3> <h3>祭龍的前一天,全村的長者都要來到神樹前祭拜。</h3> <h3>每年都要在神樹下與長老們喝上幾口。</h3> <h3>李長老用雞卦看今年的運勢。</h3> <h3>雞卦的特寫看今年的運勢。</h3> <h3>就在神樹下,祭祀的人就地進餐。</h3> <h3>祭龍當天的海報</h3> <h3>跟多數(shù)的云南人一樣,陶瓦人也喜歡抽水煙。</h3> <h3>打扮成小野人的彝族小男孩。</h3> <h3>祭龍當天,全村的青年在午飯過后,便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妝扮成野人的模樣。</h3> <h3>祭龍當天,環(huán)境肖像的野人的形象。</h3> <h3>妝扮好野人了。</h3> <h3>野人環(huán)境肖像。</h3> <h3>野人環(huán)境肖像。</h3> <h3>野人環(huán)境肖像。</h3> <h3>野人出發(fā)到龍山前,要在廣場前舉行祭祀儀式。</h3> <h3>野人出發(fā)到龍山前,長老們舉著火把木料,整裝待發(fā)。</h3> <h3>野人們途中,盡顯野性。</h3> <h3>野人們途中,野人的形象組合最吸收鏡頭的關(guān)注。</h3> <h3>野人的形象組合最吸收鏡頭的關(guān)注。</h3> <h3>20110年大旱,野人隊伍經(jīng)過干涸的田地的情境。</h3> <h3>野人們列隊前往龍山途中。</h3> <h3>野人們列隊前往龍山經(jīng)過途中,過往車輛??都停止觀望。</h3> <h3>野人們列隊前往龍山,聲勢浩浩蕩蕩。</h3> <h3>上龍山,是祭龍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h3> <h3>龍山前的大水塘,是陶瓦村灌溉農(nóng)田最重要的水源。</h3> <h3>龍山前的大水塘,野人稍做休息。</h3> <h3>野人出發(fā)要去狩獵。</h3> <h3>上山森林中狩獵,鉆木取火。</h3> <h3>鉆木取火,就地把獵物毛發(fā)燒掉。</h3> <h3>上山森林中狩獵,鉆木取火,取回火種。</h3> <h3>野人們登上懸崖峭壁之上,慶祝狩獵歸來。</h3> <h3>取回火種,在山谷凹地中升火燒烤獵物。</h3> <h3>野人們在山谷凹地中升火燒烤獵物。</h3> <h3>山谷中的氛圍詭異,充滿神秘感。</h3> <h3>祭龍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h3> <h3>野人們將烤好的肉先獻給長老們享用。</h3> <h3>烤好的肉先獻給長老們享用,之后野人物爭相搶奪食物。</h3> <h3>每家婦女把龍山帶回的新火種取回各家各戶。</h3> <h3>祭龍接火是云南陶瓦村彝族祭龍的一個獨特節(jié)日,當?shù)匾妥逯蛋⒄苋朔謩e在每年的二月初一和二月初二祭祀公龍和母龍,尤為獨特的是在儀式中有部分活動與生殖崇拜有關(guān),阿哲人希望通過這個節(jié)日能讓自己的村子來年人丁興旺、豐衣足食。</h3><h3><br /></h3> <h3>小羊串們,當晚村里的小孩??扮成小羊,挨家挨戶討糖討甜酒。</h3> <h3>祭龍的第二天,全村驅(qū)魔儀式,也是祭龍的重要組成部分。</h3> <h3>小羊吃飯,把昨晚上討來的米煮成粥,給村里的小孩子們享用。</h3> <h3>今天打扮成牛鬼蛇神,主要是震撼妖魔鬼怪。</h3> <h3>牛鬼蛇神的扮相。</h3> <h3>驅(qū)魔過程</h3> <h3>途中。</h3><h3><br /></h3><h3><br /></h3> <h3>最后妖魔鬼怪砍殺在村外頭。</h3> <h3>晚上高潮不斷。</h3> <h3>陶瓦村強大壯觀的敬酒部隊,常讓客感受陶瓦阿哲人的熱情。</h3> <h3>陶瓦老婆婆的舞蹈都帶有性的暗示。</h3> <h3>當晚的意外驚喜。</h3> <h3>也是歡樂的夜晚。</h3> <h3>陶瓦一年一度的祭龍儀式終于結(jié)束了,歡樂的陶瓦婦女又開始一年的生活。</h3> <h3>陶瓦人的快樂生活。</h3> <h3>從2004年第一次到陶瓦參與陶瓦祭龍,迄今已有15個年頭,祭龍當?shù)匾妥宸Q為蜜枝節(jié),每年到陶瓦已經(jīng)是約令俗成了,2017年,特別高興的是陶瓦成為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在此也要勉懷一起在陶瓦一起奮斗十余年的彌勒民宗局的好友王銘華,在2017年離開了,愿他在另一個世界,也能感受到一年一度的祭龍儀式,大家都會記起你。</h3> <h3>林添福</h3><h3>臺灣著名攝影家,策展人,海岸兩岸民間攝影藝術(shù)交流的推動者</h3><h3>手機攝影一日一圖媒體平臺總編輯</h3><h3>臺灣中華攝影藝術(shù)交流協(xié)會執(zhí)行會長</h3><h3>臺灣大地地理雜志專任攝影</h3><h3>VOGUE國際中文版特約攝影師</h3><h3>第三、四屆中國人像攝影十杰之一</h3><h3>全國廣告攝影十佳攝影師</h3><h3>第十、十一、十二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優(yōu)秀攝影師獎</h3><h3>獲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臺灣探險家》稱號</h3><h3>重要作品專題與著作:《半個世紀的愛》《獨龍族的冬天》《馬幫》《祭龍》《煉石》《老臺北的信徒》《地角天涯》《專題攝影》《春雨水鄉(xiāng)》《藏族肖像》《人像攝影》《彩色攝影入門》《臺灣百景》《這樣與那樣的婚姻》等</h3><h3><br /></h3> <h3><br /></h3><h3>祭龍是彝族阿哲人在每年農(nóng)歷二月的一個隆重的傳統(tǒng)祭祀活動,一般阿哲村寨的祭龍都是祭母龍,整個祭祀活動一天就結(jié)束,而陶瓦村的祭龍則要祭公龍、母龍。</h3><h3>陶瓦村的傳統(tǒng)是祭祀儀式要從正月的最后一天開始,三天才能結(jié)束。祭龍的第一天是村里60歲以上的老人打雞卦分工;第二天是全村的老、中、青男子到祭龍山祭公龍,在祭龍山的祭祀活動又分中老年人祭公龍,青年男子祭獵神,祭公龍、祭獵神結(jié)束后,長老撒種,青年人跪拜接種子。第三天中午飯后,村里的青年男子化妝后在畢摩的帶領(lǐng)下,頭戴鐵三角、手持鐵鏈、腳套犁鏵挨家挨戶驅(qū)邪;晚上的女子祭龍達到全年祭龍高潮,全村婦女一家準備一桌菜到村子得谷場,擺成一個葫蘆形后,邊圍"葫蘆"唱歌跳舞邊品嘗酒菜,如發(fā)現(xiàn)男子圍觀,則強行拖入"葫蘆"中戲弄。彝族阿哲人祭龍,最初是祈求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森林茂密、人丁興旺,但也在無形中傳承著本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h3><h3><br /></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华县|
双桥区|
达拉特旗|
淅川县|
临西县|
英山县|
吉木乃县|
阳春市|
平安县|
睢宁县|
封丘县|
青海省|
搜索|
多伦县|
丰县|
平陆县|
武宁县|
怀集县|
大方县|
察隅县|
泾川县|
林芝县|
安化县|
天全县|
赫章县|
济阳县|
原阳县|
宁城县|
通化县|
平利县|
容城县|
广灵县|
攀枝花市|
吉水县|
嘉定区|
克山县|
阳城县|
台北县|
勐海县|
吉首市|
沁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