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天津市武清區汊沽港二街村2017年底總結匯報。希望大家關注!</b></p> <p class="ql-block"><b> 二街村10個小區劃分的由來,1958年前二街村叫勤勞社,1958年后全國范圍內發展到人民公社,當時變更為王慶坨人民公社勤勞大隊,同時劃分為14個生產小隊。從東 門亂葬崗子往北——雙口道兩側——大橋坑劃為1、2、3隊,音樂會往南安光道——圍子溝劃分為4、5、6隊,方碾子往西——和尚店往北——二部小學校往東——大正房勤勞大隊部劃為9、10隊,小南街往南后常堡道——三角坑劃為7、8隊,南關所周圍往西兩條胡同劃為11隊,南門王慶坨道劃為12、13隊,楊柳青道劃為14隊。后來發現4、5、6隊戶太少,把4隊刮分3個隊改為兩個隊,楊柳青道14隊改為4隊。后來文化大革命期間13隊搞派性,把13隊分為兩個隊,13、14隊。三中全會后,人民公社撤銷行政機構,由勤勞生產大隊改為二街村,生產隊也隨之撤銷,以居住的遠近,劃為片,1992年劃為現在的10個小區。</b></p> <p class="ql-block"><b> 全村最年長老人劉德珍 女 1923年11月21日出生。在2016年每天中午至下午還能打四圈牌,2017年因牌友前后離去,只能在家養老,老人跟二兒子郭維志居住,10多年由孫子媳婦王倩伺候,照顧的非常應心,老人家非常感動,贏得了鄰居的好評!是廣大年輕人學習的榜樣,最后祝老人家生活美滿!幸福安康!</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結止2017年年底,全村共有村民1312戶,4623人,其中:男2287人、女2336人。2017年出生人口48人,其中:男24人、女24人。(其中:2胎11人、兩個男孩的3人、兩個女孩的8人,3胎3個女孩的2人。)出生率占全村人口的10.4‰ 死亡人口36人,其中:男22人、女14人。死亡平均壽命年齡72.3周歲 。死亡率占全村人口的8‰</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以下是2017年已故的36位村民</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高紀虎 男 48歲(1969.6.14-2017.7.21)(腎衰竭)住9區港青道29號,高中文化,畢業后自己購置一輛運輸車,給各戶建筑運輸砂石料。每天起早貪黑,十幾年積攢了點積蓄,2015年新建八間大瓦房,剛裝修好還沒享受那。還培養了一個大學生女兒。上有八十多歲父母,下有妻子、女兒和九歲上小學的兒子,生活剛見好轉,二年前已發現自己身體不爽,舍不得錢去醫院檢查,臨住院的前天還開車運著砂石料。住院后檢查出腎衰竭 ,半了多月的住院治療,未保住生命。辛苦多半輩子,沒享過一天福,回想起來街坊鄰居都為他難過。正在壯年一杠子打不捯的漢子說走就走了,換誰也接受不住啊!天大的困難只有妻子李玉蘭自己扛!</b></p> <p class="ql-block"><b>王永和 男 48歲(1969.2.23-2017.2.17)(胃癌)住7區幸福路建祥胡同12號,小學文化,在富強廠子跑外交,一輩子未受多大累,2012年參加村委會工作,任小區片長,1月初發現胃口不爽,住院檢查胃癌晚期,出院后病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王善義 男 53歲(1964.8.1-2017.2.2)(腦梗)住4區榮吉35號,初中文化,在私營企業上班,上有75歲老母,下有妻子和28歲未結婚的兒子上高中的女兒。在2016年新建了五間大瓦房。在2015年就腦堵一次,治療后有所好轉,這次突然發病奪走了不該走沒有完成任務的生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張福強 男 57歲(1960.10.15-2017.6.25)(血液病轉腎衰竭)住4區吉星道13號,初中文化,畢業后,正趕上生產隊解散,在鄰村大王堡村承包了幾畝果園,在本村北五十地段也承包了幾畝,共有10多畝果園,管理的挺好,每年的收益也不錯。春季發現病后,治療了兩個多月,就去世了。</b></p> <p class="ql-block"><b>王樹林 男 61歲(1956.6.5-2017.11.27)(口腔癌)住2區興業路利達胡同3號,小學文化,生產隊時,出過海河,趕過牛車,改革開放后,自己開個早點部至今。臨終前倆月查出口腔癌。</b></p> <p class="ql-block"><b>劉成林 男 63歲(1954.2.4-2017.9.21)(突發心臟病)住1區東環路5號,初中文化,生產隊時出過海河,趕過馬車,生產隊解散后去天津市里用雞蛋換過糧票、秈米,賣過自產的西瓜、山芋,后因患心臟病,買了幾十只羊,后來繁殖到一、二百只。因有十幾年的心臟病史,在9月21日上午在鐵道南玉米烘干廠,為了喂羊,收斂玉米宵時,心臟病發作病逝。</b></p> <p class="ql-block"><b>方培川 男 64歲(1953.3.10-2017.9.5)(心臟病)住5區光明道7號,初中文化。八十年代末做小香檳,當時個體企業在汊沽港四個大隊排行首位。</b></p> <p class="ql-block"><b>李瑞豐 男 65歲(1953.3.10-2017.4.2)(腦梗)住9區新村北路1號,小學文化,生產隊時在王慶坨公社范口磚廠上班,1985年汊沽港鄉在二街村東開發利用880畝沙荒廢棄地建起了第二個磚廠。自己購置一輛小四輪拖拉機給戶拉磚賺運費至患病。在磚廠期間,大伙給他起個外號叫碗肉。小名傻欺生,本人老實、厚道,在南半截是紅白事大寮、操辦。辛苦受一輩子累,舍不得吃,舍不得喝,沒享過一天福,2012年患病六年后病逝。</b></p> <p class="ql-block"><b>劉孝林 男 67歲(1950.10.10-2017.12.20)(心臟病)住1區富民東路6號,初中文化,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任勤勞大隊獸醫員,該村民,忠厚善良,生產隊解散后,種幾畝口糧田,家庭生活一般。</b></p> <p class="ql-block"><b>楊文波 男 67歲(1950.9.27-2017.12.30)(因果樹地打滅草劑中毒,導致右腿截肢,傷口不封)住7區幸福路建祥胡同19號,小學文化,純農民,每天就知道下地干活,社會交往少,文化水平低,造成不該有的傷亡。</b></p> <p class="ql-block"><b>劉福江 男 68歲(1949.9.26-2017.5.19)(癌瘤)住3區榮吉路志城胡同19號,不識字,五保戶,半殘疾,小名叫傻大牛,干農活二五眼,三十多年前得了大肚子脾,肚子里長瘤子,窮人有窮人命,未用治,瘤子破裂,拉了幾天血病好了。最近幾年在嘴巴子上又長出了瘤子,導致惡化病故。母親在世時娘倆吃低保,母親不在了,轉為五保戶。前幾年還放三、五只山羊,后來撿點破爛,在后來就什么都不干了,五保戶原來每月30塊錢,到現在每人每月1000多元,吃穿不愁,活的到也自在,比咱們每天拼死拼活的強多了吧。</b></p> <p class="ql-block"><b>孫國泰 男 69歲(1948.2.26-2017.5.1)(突發心臟病)住6區友誼路57號,小學文化,中共黨員,生產隊時當過十二隊指導員、隊長等職務,去市里帶社員拾過糞,養豬積肥去市邊菜園打過菜,去北站篩過煤渣,拾過油氈。1978年至1979年當過二年勤勞大隊治保主任。1982年生產隊解散后,騎自行車去廊坊捯賣過玉米,去唐山豐南捯賣過黃豆,去市里換過雞蛋,賣過自產的西瓜、山芋等。1998年土地二輪承包期三十年不變,二街村每人0.8畝地,國泰與田福明土地并段,在2008年栽的果樹,比誰都能,田友合就吹,國泰比他哥哥吹的還響,每天長在果樹地里,有病不看抗著,結果五一起早下地,在鐵道南果樹地鋪底下,心臟病突發過世,被張紀先發現。</b></p> <p class="ql-block"><b>宋增華 男 71歲(癡呆)(1946.12.25-2017.3.2)住2區富民東路增榮里10號,初中文化,是一位老實巴覺的純農民,1969年結婚,妻子朱士英,有三個弟弟,二弟少福也是個純農民,三弟少齊畢業后始終跟著李總(玉堂)瓶廠、商標廠上班,四弟少恩,任二街中心小學校長。生產隊時是個大家庭,現在只要一結婚就與父母分家,過去生產隊時沒有分家一說,你們哥倆上學少恩小還沒上學那,嫂子過了門就參加生產隊勞動了,只掙工分吃飯,大家庭,人口多勞力少,一年下來還得虧款,說的是當嫂子的不容易,老嫂比母,哥哥不在了,你們哥仨逢年過節別忘了嫂子,多照顧著點。</b></p> <p class="ql-block"><b>張福祥 男 75歲(1942.1.1-2017.2.8)(腦血栓)住4區興業胡同12號,小學文化,生產隊時是五隊喂牲口的飼養員,毛主席在六三年末就提出了一定要跟治海河,一直到七九年前后用了十六年時間,勤勞社員由副書記張信,大炮嚴如楫等大隊干部代工前后挖過龍鳳河、潮白河、獨流減河、永定河、大清河、楊村運河、楊村污水排河等。記得在六九年挖最后一條河時在北辰區小田莊,有張福合、時炳德、許景云、大二籃子打對肩,慫人根本一天都干不下來,一人一扁擔活,抄肩必須完活才能抽袋煙,其中就有張福祥。1982年后與張宜厚、張秋厚開始承包后買斷了五隊機礳,三人三班捯輪流推,誰掙錢誰要。2016年因患病臥床,歸張宜厚一個人了。</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陳瑞剛 男 78歲(1939.7.18-2017.3.25)(高血壓、腦出血)住2區富民東路增容里13號,小學文化,生產隊時是二生產小隊隊長,82年生產隊解散后,當時全大隊共有十四個生產小隊,每個小隊兩個人,一個隊長、一個會計,再加大隊人員,全大隊36個人。到時得收交公糧、提留、兩工款。陳瑞剛是二小隊隊長,直到1999年退職。</b></p> <p class="ql-block"><b>郭開生 男 82歲(1935.6.20-2017.8.23)(癡呆)住7區幸福路永合里1號,生產隊時當過十三隊記工員、保管員,為還蘇聯外債,國家三年(59、60、61)困難時期,食堂化時任西片管理員。1979年4月交接畢萬洪的勤勞大隊現金出納員,直到1994年2月底后轉交給趙樹苓。1999年底退職。</b></p> <p class="ql-block"><b>趙福江 男 83歲(1934.6.20-2017.6.17)(腎癌)住3區榮吉路11號,小學文化,1952年12月1日至1957年9月1日抗美援朝。在戰火中(1956年12月30日)入黨。復員后在區公所工作,1965年至1967年任勤勞大隊(突擊隊舊址)淀粉廠、油坊廠長,1968年至1979年前后擔任過草編提籃廠廠長、瓶廠廠長。自己創辦過冰棍廠。</b></p> <p class="ql-block"><b>王云豐 男 83歲(1934.12.22-2017.5.4)(因騎三輪車摔傷,臥床未愈)住10區新村南路義榮胡同9號,小學文化,1956.3至1959.2參加人民解放軍。生產隊時當過十四生產小隊記工員,保管員等職務。生產隊解散后自己辦個毛衣加工廠,去市里領毛衣片,回后發給周邊家庭婦女,縫好成件交回。當時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讓人比較羨慕的富裕戶,當時鄰居晚上都去他們家看大彩電??。</b></p> <p class="ql-block"><b>齊連甲 男 84歲(1933.5.6-2017.12.6)(氣管炎、哮喘)住6區幸福路30號,初中文化,年輕時唱過京劇!汊沽港京劇團組建于解放前,由戲曲名家李奪魁師兄弟李慶魁操辦,民間自發組織,自愿捐款、捐糧購置服裝道具,洋車鋪四掌柜高學茹、號新茹和張福奎張壽山爺倆捐的最多。記得有一次去漁壩口演出長漫波,晚上演出,趙云還沒有莽銬那,下午騎車派倆人去市里買,平常為了招人晚上砸三通就演出了,為了等服裝砸一通又一通,直到服裝買來九點多了才開戲。劇團有宋幫玉(丑婆) 畢萬嶺 (老旦)陳振海(飾諸葛亮) 李殿來(花臉) 張玉新(花臉) 郭維福 曹用啟 (青衣)肖慶蘭(飾周瑜) 金海山 (小生)付寶元 (老生)高元江 李體榮(飾趙云) 趙長震 練少林工時把眼扎瞎的,理發辦角裹頭的瞎大鴻等。一開始在大寺廟演出(現在三街機井)汊沽港三出戲,打魚殺家、空城計、外帶宋幫玉豆汁計,鳳還巢等。與齊子年老爺爺倆全是唱司馬懿的。后來在二部小學演出(現在供銷社南面方培川廠房)記得1965年春節演出得長坂坡李體榮飾趙云。文化大革命時期樣板戲,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龍江頌等。年輕演員有高金啟 王維金 陳振林 安玉祥 宋玉寶 付云水 張福英 張書蘭 齊玉華 呂素華 高元書 姐倆等,對不起有的我不認識,叫不上名字請原諒,名詞我不懂,我就知道是否叫文武場指揮李慶奎 張壽山爺倆 梁國瑞 陳德忠 京胡伴奏王紀家幾兄弟 二胡高紀奎 王紀春等。當時在老爺廟西側(原學校總部,現在信用社南)每年春節演出和現在文化站逢年過節各村街演出的孟廣祿弟子徐述新 邢西軍 孔垂剛 高振鐵哥倆等對不起其他成員我不了解,請諒解,沒有別的目的,主要的是把汊沽港鎮京劇團發揚廣大。我建議現任文化站站長趙廷山 王顯剛等領導同志,把汊沽港京劇團 六道口評劇團納入鎮史,民間的藝術不能失傳讓愛好京劇的年輕人傳遞下去,創辦老京劇團成員僅剩八十歲以上曹用啟老爺子一人了,應聘任汊沽港京劇團團長(過去孔祥瑞創辦的杠子會、高蹺會現已失傳)齊連甲1971年至1975年任勤勞大隊黨支部副書記。當過四隊保管員,一輩子未受過大累。</b></p> <p class="ql-block"><b>李培貴 男 85歲(1932.2.20-2017.10.21)(氣管炎、哮喘)住1區順祥胡同3號,不識字,中共黨員!原籍山東省梁山縣人,1951年東平湖鬧洪水移民黑龍江,兩年后因北方太冷,又投親來到汊沽港,臨終前還領著移民補貼款。生產隊時當過一隊貧協代表、隊長、場頭。</b></p> <p class="ql-block"><b>紀祥云 男 91歲(1926.11.13-2017.5.5)(關節炎)住9區港青道52號,小學文化。</b></p><p class="ql-block"><b> 姐夫原籍河北省大城縣大里北村人 。解放前文安洼鬧大水逃荒 ,父親擔挑帶著全家延路乞討流浪,來到叉光街(汊沽港),新到時住老孫家園子麥圈子里。大人白天給地主打短工,孩子們挨戶乞討,來維持生活。解放后在就地又蓋了兩間土坯房。</b></p><p class="ql-block"><b> 姐夫是個純農民,解放初期當過民兵、初級社時當過幾天(宜民社)社長、人民公社后當過生產隊長、生產組長,沒人管他叫隊長和組長的,男女老少社員都管他叫紀頭子。</b></p><p class="ql-block"><b> 58年大躍進時,姐夫帶領社員挖南關坑、坑底黑污泥當肥料,大搞積肥運動,每天白天挖泥晚上放衛星,七八個人拉一輛車,把肥運到地里,一干就到十一、二點鐘。</b></p><p class="ql-block"><b> 大搞浮夸風時,畝產千斤糧、萬斤薯,因姐夫是隊長,一晚上去上邊匯報三次,達不到產量,別想回來睡覺。</b></p><p class="ql-block"><b> 三年(59、60、61)鬧饑荒時,每人每天8大兩,還不是純糧食(山芋干、棉籽餅、仁果餅、豌豆面等)摻點棒子骨頭、山芋葉、野菜等,姐夫舍不得吃,濟母親和弟弟們吃,自己喝碗馬耳菜粥渡日,帶社員下地干活時,經常會暈倒在田間里。姐夫一生沒出過遠們,未旅過游,不會騎自行車,根治海河時推過小推車、生產隊時坐過牛車、82年生產隊解散后自己買個小驢坐過小拉車,一輩子沒坐過飛機、火車,就坐過兩次汽車,還不是硬座是臥鋪120救護車。</b></p> <p class="ql-block"><b>陳西長 男 85歲(1932.11.23-2017.10.23)(哮喘)住2區富民東路增容里11號,小學文化,58年大躍進時去過萬莊深翻土地,當過記工員,老農。每年小隊秋后分完紅就選舉隊委會成員,隊委會成員有指導員、隊長、兩個副隊長、婦女隊長、會計、記工員兼保管員、貧協代表、老農、場頭共計11人組成。老農負責提樓下種、揚場播簸箕等技術活。</b></p> <p class="ql-block"><b>劉永云 女 47歲(1970.9.9-2017.10.14)(胰腺癌)住9區紅領巾路利民胡同5號,初中文化,在親屬家開辦的東方影樓上班,照相、婚紗照,承攬婚慶錄像攝影,與接親轎車隊合辦,一場喜事下來,次戶兩三千、一般平常戶七八千元。她跟鄰里關系搞得特別好,到哪戶去都吃喝不分。劉永云臨終前哭著對丈夫嚴宗勝說:我這輩子跟你做夫妻未做夠,下輩子我還要與你做夫妻。話是好說,聽著剌心哪,年輕人擱你們誰身上能承受的助,夫妻倆說完抱頭痛哭了好長時間。患病半年后病逝。</b></p> <p class="ql-block"><b>張廣敏 女 63歲,(1954.3.22-2017.7.25)(胃癌)住8區紅衛道12號,小學文化,1979年10月1日與張傳明結婚由王慶坨人民公社勝利大隊遷入勤勞大隊。婚后生1男1女,參加過生產隊勞動,1982年后,第一次分田到戶,聯產責任制,以種幾畝地為主。九十年代末以家庭主婦為主,因丈夫張傳明跑出租車,兒子兒媳企業上班,家庭生活比較寬裕。</b></p> <p class="ql-block"><b>趙時芬 女 66歲(1951.1.17-2017.4.26)(糖尿病)住1區紫成道9號,小學文化, 七十年代末與天津市知識青年王雙喜結婚,婚后戶口始終未遷出,因丈夫在市里建筑公司上班,工資比農村企業工資高得懸殊,生活非常好,三十至六十歲之間,身體非常棒,體重保持一百七八十斤,生活好,體力勞動差,老了給身體帶來了不可抗拒的疾病,糖尿病,到后來這半年多,一個星期打兩次透析,人受的還剩百拾來斤,非常痛苦。</b></p> <p class="ql-block"><b>李金玉 女 67歲(1950.4.24-2017.9.21)(糖尿病)住3區榮吉路益民道4號,初中文化,1985年8月15日與張振清結婚,由陜西省漢中市碼東塔村遷入。婚后生一女兒,因家庭人口少,很少下地勞動,后來雖然患上了糖尿病,身體始終那么胖,臨終前跟照片差不多。</b></p> <p class="ql-block"><b>肖金苓 女 73歲(1944.9.6-2017.3.1)(心臟病)住1區順華胡同14號,小學文化,1963年與楊善澤結婚,由靜海遷入,婚后生2女2男,參加過生產隊勞動,丈夫因病于2002年3月29日病故。后來以家庭主婦為主,因有兒女的贍養,始終未趕過農業活。</b></p> <p class="ql-block"><b>楊秀英 女 75歲(1942.7.12-2017.10.1)(膽囊癌)住7區幸福路慶發胡同10號,小學文化,1962年2月10日與王長友結婚,由河北省大城縣楊吉莊村遷入。婚后生2男2女,參加過生產隊勞動,生產隊解散后,與鄰居幾個家庭婦女背夸著提籃,坐著個體戶的車去天津市里用雞蛋換糧票、秈米等。以后兒女大了,就未干過農業活。</b></p> <p class="ql-block"><b>陳國芬 女76歲(1941.2.7-2017.9.17)(糖尿病)住7區幸福路永合里6號,初中文化,回憶1959年在總部學校(現在信用社)慶國慶10周年全校少先隊宣誓,她在前面是打大旗手,選的非常英俊雄偉瀟灑。1962年與武振生結婚,婚前三街(原民豐大隊)村民,婚后丈夫去天津市機械廠工作,1985年3月15日轉武清楊村農機廠工作至1989年9月25日退休。婚后生2女2男,兩個兒子大學畢業現在外地工作,大女兒是自辦私營企業廠老板。幸福美滿的家庭很叫人羨慕。可惜的是丈夫在外工作多年,未以職工家屬的名譽去過一次單位。</b></p> <p class="ql-block"><b>范秀芹 女 79歲(1938.10.11-2017.11.29)(結腸癌)住8區喜星道3號,不識字,原籍河北省固安縣北后義村人,1961年6月28日因投長兄張義,遷入我村,1957年在原籍與張海結婚,婚后生5女1男。生產隊時任婦女隊長,比男勞力都能干。1962年至1965年生產隊搞副業,8.12.13隊合辦小雞孵化廠,12隊場,現在劃為劉志剛宅基。師傅王永年,社員不管他叫王師傅,都管他叫大母雞,后來又培養了段鳳山 張光亮當時春天孵出小雞,派會騎車的壯勞力去外地賣,就有丈夫張海,幾年里他都去現在的北辰區宜興阜合周圍小村賣,春天往外賒賬,秋后雞下蛋給錢,當時賒小雞必須10個小雞不能超過兩個公雞,再多了否則買主不給錢,所以小雞一出蛋殼,就知道公雞母雞。于1939年10月5日生,因病于2007年6月16日去世,享年六十七歲。</b></p> <p class="ql-block"><b>董玉蘭 女 79歲(1938.8.3-2017.2.15)(哮喘)住9區港青道52號,小學文化。</b></p><p class="ql-block"><b> 我與姐姐是一奶同袍,我三歲姐姐十二歲時母親就去世了,父親哥四個、姐一個,解放前原籍老家現在的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戴廟鎮王莊村人,(來時房子托付給當家子侄子也叫董玉蘭的給照管,這一來就未回去)靠東平湖近,當時鬧大水移民流浪,爺爺帶著全家延路乞討來到楊柳青大柳灘村(有早來的老鄉),后來凡人(現在李瑞剛的爺爺李興旺,給在保局做擔保)才來到叉光街(汊沽港)住下,我記事時住五間籬笆加好用泥垜的房,是租姓張家的舊房。爺爺去世早,奶奶50年去世后,我記得當時大伯家住兩間,四叔家住一間半,我們四口人住一間半,因為二伯是光棍。在62年翻建了兩間、64年又接了一間穿鞋戴帽的土坯房。65年二伯去世后,姐姐全家四口為了照顧我和父親搬過來一起過。66年父親去世,67年秋后我結婚,68年他們五口才搬回去的。</b></p><p class="ql-block"><b> 姐姐的一生,辛辛苦苦、磕磕絆絆,勞累一輩子,我記得過去生產隊時每天上下午兩開箱,有時忙了早晨躍進、晚上加班,男女老少社員到點集合,由隊長派工,干農活一天下來,男整勞力掙10分、女整勞力掙7分,干一年下來,勞力多的年終分個百八十元,勞力少的虧款百八十元。姐家人多勞力少,年年虧款。當時計劃生育抓的松,姐姐家的孩子多,那也得天天到點上班,我記得64年春天,姐姐添著九個來月的大肚子還下地栽山芋,騎在山芋梗上埋秧苗,回來晚上就生了。不好現在是的,沒幾個月就做B超檢查,生時去醫院。生產隊時每年每人發3尺8寸布票,全家4、5口人不夠給一人制身衣服的。現在可好新衣服沒下兩水就整包袱的當垃圾給扔掉了。82年生產隊解散后,姐姐與本隊的幾個家庭婦女背著雞蛋去天津市換糧票、秈米等,早上四五點鐘坐車去,晚上七八點鐘回來,整天累的上不去炕。</b></p><p class="ql-block"><b> 姐姐好容易盼著老了該想幾天福了,過個松心的日子,萬沒想到的是老頭子又患病癱在床上。累來累去自己又患上了氣管炎、哮喘病,一到冬天就像長蟲一樣入蟄,不敢出屋。 春天秋后就怕感冒,一感冒,臉腫的連眼都睜不開,哮喘列害時,整宿撅著睡不了覺。</b></p><p class="ql-block"><b> 姐姐與姐夫生有一兒五女,2014年7月17日晚9點多鐘,在自家桃園西側高王路上,不幸的一場車禍,奪走了兒子寶貴的生命。兒子的離去,給家庭帶來不可估量的災難,但始終未告訴二老的實情,因兒子在2012年因患心臟病做了搭橋手術。隱瞞二老說是二次犯病復發引起的。糊涂的二老,只有這次三口人的相聚才能叫兒子告訴你們的實情了。</b></p> <p class="ql-block"><b>李樹敏 女 82歲(1935.1.9-2017.6.16)(心臟病)住10區新村南路建三胡同3號,不識字,于1952年5月1日與丈夫李術合結婚,婚后生5女2男,丈夫是個不愛說又忠厚老實的慢性人,生產隊時是趕牛車的。因病于2007年12月7日去世,享年七十四歲。本人一生,很勤奮,生產隊時是好社員,現在是個好村民。</b></p> <p class="ql-block"><b>劉學蘭 女 84歲(1933.4.23-2017.3.30)(胃癌)住4區順義胡同7號,小學文化,于1954年結婚,1960年5月30日由石各莊鎮敖咀村遷入,生有3女2男,丈夫嚴如金,年輕時是小玩鬧,用自制火槍,一到冬季長期去地里打兔子,年輕人冬天沒事干,在方碾子有方樸海、王玉海、張福合、陳德福等組織兩撥人,每撥二三十人,開標仗,打群架,當時鬧的可兇了。當過建筑工,生產隊時是個普通社員,因病于2016年2月3日過世享年八十七歲。老奶奶生產隊時干過農業活,生產隊解散后,普通家庭婦女。</b></p> <p class="ql-block"><b>范元太 女 85歲 (1932.6.29-2017.7.30)(腦中風、心臟病)住8區紅衛道12號,不識字,1951年與張宗貴結婚,原籍河北倉官南柴卜鄉林北村人,婚后生3男2女。丈夫原籍山東省梁山縣平莊鄉人,(1911.4.24-1992)享年八十一歲。有名的張三叔,單干時是擔貨挑賣雜貨日用品的,有了生產隊,起早欒晚賣叫小商販,后來偷著再賣叫投機倒把。生產隊解散后又干上了老本行。生產隊時沒有家庭婦女一說,都得干活。生產隊解散了,做家庭主婦。</b></p> <p class="ql-block"><b>趙書榮 女 86歲(1931.2.15-2017.6.18)(心臟病)住1區紫成道18號,不識字,丈夫賈福春(1926.9.6-2011.10.11)享年八十五歲,1951年結婚,婚后生有4女4男,原籍河北省東光縣人,生產隊食堂化時當過炊事員,孩子多也未耽誤生產隊勞動,有的家庭婦女在孩子臨出生的頭一天,還參加著生產隊勞動,因為以掙工分吃飯,人口多勞力少,干不了重活,干輕活主要是多掙點工分。不好現在是的懷孕兩三月就去醫院做B超檢查。丈夫1962年至1965年1隊開辦的磚廠,摔磚燒窯出的全是藍磚比現在的紅磚大一尺長五寸寬。1958年挖過七支渠1977年開寬到50米。1974年至75年前后挖過村南三號渠、四號渠南排干和五號渠。1975年至1979年五年時間,全民總動員大兵團作戰。收完秋冬天用四個月的時間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平整土地挖百米斗。1981年公社水利購置了大型挖掘機,從西七支渠東至糧食洼北至常漁渠至故道大河寬三十米排灌渠。后參加過常漁渠的清淤,后種著幾畝口糧田。</b></p> <p class="ql-block"><b>郭金香 女 93歲(1924.10.7-2017.2.5)(自然衰老)住1區富民東路文豐道5號,不識字,丈夫于西海(1926.3.8-1992)享年六十六歲,婚后生有3女1男。1962年大隊搞副業,紡過石棉,把石棉領回家,在炕蓆上鋪上油布,把石棉托放在當中,在用藤干子抽打成綿褂,卷成卷再用紡車紡成線,噴點水做成一掛一掛或纏成線團交回。當時有年輕和上歲數的婦女,抽打石棉時有的還不帶口罩,時間長了吸進肺里,患上了肺結核。尤其是年輕婦女沒有抵抗力,而病逝(宋桂芬家老婆和兩個女兒娘仨當時紡的最多,掙錢也不少,大女兒未結婚、二女兒結婚二年后都病逝于肺結核)后來發展到傳染病,天津石棉紡織總公司后來轉撥給衛生部門專項資金對患有肺結核的病人給予免費治療和預防。丈夫生產隊搞副業時燒過磚,后來每天早上刮過路邊地皮堿土,熬過硝,下午刮就不出硝了。還開過豆腐坊,賣過豆腐。</b></p> <p class="ql-block"><b> 對二街已故的先輩們表示沉痛哀悼和永久的懷念!在天堂的親人請你們安息吧!人生,無非就是一張永無退路的單程票,百年后的今天他(她)們以是子孫們眼中的經典,百年后的我們也許是別人鏡頭里難忘的瞬間。有人說這世上,最美的不是照片本身,而是它幫你留住的記憶,生命中那些早已絕版的照片,仿佛在訴說著一句話:這世界我來過。</b></p> <p class="ql-block"><b>制篇 : 董玉河 請看(二)</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建县|
鄱阳县|
天柱县|
德保县|
进贤县|
多伦县|
蒙自县|
南漳县|
乌海市|
石台县|
钟山县|
昭觉县|
长治市|
界首市|
日照市|
东安县|
南溪县|
桑日县|
长春市|
绵竹市|
井研县|
福建省|
军事|
佛山市|
南华县|
保德县|
盘锦市|
汉源县|
漾濞|
白玉县|
宣武区|
水富县|
江门市|
固安县|
沾益县|
武穴市|
卓资县|
博爱县|
河津市|
石渠县|
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