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長征,時至今年已83年,隨著年代的久遠,時代的變遷,她距我們已越來越遠。有關長征的敘事,在八0后、九0后、00后大多數人的頭腦中漸漸的消失了,以致00后的以后,還會有人記得這群面黃饑瘦、衣著縷爛、頭頂著飛機轟炸,地面有數十萬手持重器的虎狼之兵的圍、追、堵、截。他們餓著肚子,冒著惡劣的自然環境、氣候爬雪山、過草地,每天都在進行著生與死的戰斗,但信念堅定,百折不回的徒步走完堪稱人類奇跡的“二萬五千里的長征”的這群人嗎?我不敢妄言,但我,必須銘記心中那一抹紅色。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其實,在2017年上半年,我就有沿中央紅軍的足跡徒步走完在貴州境內歷程的想法,為此想法做了大量的準備,無奈由于時間節點、腳傷、工作、氣候、行走時間等諸方面原因而擱置,但信念沒有停止,于是,利用2017年休假近二十余天的時間,選擇了長征以來最為慘烈的湘江戰役地為起點,開始了追尋遠去的紅軍足跡……。</font></h3> <h3> 界首古鎮,隸屬于廣西興安縣,是座落在湘江邊上的一個小鎮。它的出名,并不是它有多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造就了一方的地靈人杰,讓世人記住它的,而是緣于1934年11月底至12月初中央紅軍長征在此發生的湘江戰役。</h3> <h3> 界首古街上,明清時留下的騎樓還有相當一部份建筑保持著原貌,騎樓門柱上一些店鋪商賈名稱有的還依稀可見,也有為旅游而很明顯的做了些復古的痕跡,若你對此有興趣,確也是一個尋秘的好去處。</h3> <h3> 湘江發源于廣西桂林興安縣海陽山,河源稱上桂河(白石河),往東流至西波江口稱湘江。《水經注》中云:“湘漓同源,分為二水,南為漓水,北則湘川”,這就是廣西興安縣界首鎮江水稱為‘湘江’之來源。</h3> <h3> 界首河段的湘江。如果沒有下面的照片相襯托,誰會想到這平靜、清澈的江面上,八十三年前,這里卻炮火連天,萬馬嘶鳴,天上飛機狂瘋濫炸,紅軍與地面追兵血肉相搏,江面上數以萬計的紅軍將士尸陳江面,血染湘江,“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不吃湘江魚”的當地民謠,就是慘烈、悲壯的湘江戰役的真實寫照。</h3> <h3> 下面,我從百度搜索中找湘江戰役的相關史實。</h3><h3> 湘江戰役在國民黨方面稱作全州戰役,投入兵力30萬人,是關系中央紅軍生死存亡的一戰。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紅軍在湘江上游廣西境內的興安縣、全州縣、灌陽縣,與國民黨軍苦戰五晝夜,最終從全州、興安之間強渡湘江,突破了國民黨軍的第四道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中央紅軍于湘江以東的企圖。但是,中央紅軍也為此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部隊指戰員和中央機關人員由長征出發時的8萬多人銳減至3萬余人,桂軍先是以空軍一隊6架飛機低空轟炸、掃射,繼而大炮轟擊,接著以步兵輪番沖擊。到中午時分,桂軍正面與側后迂回相結合的進攻,已經把紅軍堅守的山頭逼到了絕境。紅軍與桂軍展開了白刃戰,反復爭奪山頭,但終因力量懸殊,紅五師傷亡慘重。</h3><h3> 湘江之戰,以紅軍慘敗告終。8萬6千紅軍官兵,犧牲和失蹤約3萬1千人,被俘約6千人。殿后的紅八軍團不復存在。湘江東岸的紅三軍團六師18團和紅五軍團34師全軍復滅。其余各部編制在湘江之戰均只剩不足半數,紅軍大量縮編。自離開蘇區突破歷次封鎖線,紅軍損失如下: 第一道封鎖線,損失3700余人;第二道封鎖線,損失9700余人;第三道封鎖線,損失8600余人;第四道封鎖線,也就是湘江之戰,共損失近38000人,而且主要是骨干作戰部隊。加上沿途紅軍征召的新兵,此時紅軍已不足30000人。(蘇區出來的民夫和新兵大量逃亡) 在告別腳山鋪戰場時,林彪,聶榮臻,左權,朱瑞等一軍團首長親自為死亡官兵安葬。據后人回憶平生極少流淚的林彪當時望著滿山遍野的灰色尸體淚如泉涌。朱德以紅軍總司令部給林彪和彭德懷的命令:"要動員全體指戰員認識今日作戰的意義。我們不為勝利者,即為戰敗者。</h3><h3>這是為命運而戰。</h3><div><br></div><div> 湘江戰役后,在全州旁邊的湘江轉彎處,叫岳王塘。此處江水流速很緩,上游漂下的尸體幾乎全都匯到這里。在水彎處,紅軍尸體密密麻麻,一眼望去,湘江就是灰色的。幾十年后,當林彪位于中共高級領導職務時,也曾去過一些當年戰斗過的地方懷舊,但他再也沒有回過界首。在中共的軍史上,湘江戰役是慘敗。</div> <h3> 突破湘江的四個渡口:屏山、大坪、鳳凰嘴、界首。</h3><h3> 1934.11.24.蔣介石的德國軍事顧問塞克特得知紅軍過了道縣,進入瀟水和湘江之間的地域時,興奮的對蔣介石說:‘我們終于把紅軍趕進屠宰場了’!<br></h3><h3> 從屏山渡到界首約三十公長的四個渡口,形成覺山鋪、新圩、光華鋪三大阻擊陣地,從十一月二十八日至十二月一日,為掩護中央軍委縱隊過江,紅軍與湘軍、桂軍展開了驚天地,泣鬼神的殊死鏖戰。</h3> <h3> 三官堂,原是界首百姓供奉河神,乞求平安的廟宇,中央軍委縱在此強渡湘江時,是紅三軍團指揮部,朱德、彭德懷等在此指揮湘江戰役。</h3><h3>解放后,改為界首鎮酒廠,后改為紅軍堂,以紀念湘江之戰。</h3> <h3>湘江戰役界首渡舊址,此碑立于現在大橋下。</h3> <h3> 中央軍委縱隊和紅三軍團從現在大橋處往下架了三座浮橋從東岸強渡湘江。</h3> <h3> 靜靜的江水啊!你還可曾記得當年:翻江倒海卷巨瀾,一灣綠水變血江。</h3><h3> 據報載:一軍團政委聶榮臻在渡過湘江發現身邊只剩下一個通訊員還扛著一臺油印機,他站在岸邊放聲大哭……。</h3><h3> 建國后,林彪到過很多戰場遺址,但他從沒回過界首,不是因為他戰敗湘江,而是不愿觸及江中那些慘死的英靈……<br></h3><h3> 軍旅作家魏巍在湘江邊緬懷湘江戰役時,面對湘江放聲大哭……</h3> <h3> 站在岸邊,我不敢大聲說話,怕驚醒長眠于此的英靈,只有默默的祈禱英烈們安息!</h3> <h3> 余暉下的界首,人們忙碌著,但又分外的寧靜,畢竟這場戰爭離我們久遠了。</h3> <h3> 這位大哥,叫蔣美生,是全州縣鳳凰鎮鳳凰嘴人,是一位出租車司機,我從界首渡口驅車趕到鳳凰嘴向他打聽鳳凰嘴渡口時,他對我說,鳳凰嘴渡口基本沒保存什么了,沒有什么看的,我帶你去大坪渡口,大坪渡口距這里有十多里,他把車停在路邊,就上車帶路去大坪渡口,路上得知,他與我同年同月小我二天,他高興的稱我‘老年’,老庚之意,真的是緣份啊!</h3> <h3> 大坪渡口,紅一軍團渡江之地,也是極其慘烈的戰斗遺址。林彪、聶榮臻等紅一軍團首腦差點被生俘的地方。</h3> <h3> 身后就是湘江大坪渡口。</h3> <h3>當年血火重生的江面。</h3> <h3>這位大姐,來自江蘇,也是來尋紅軍遺跡的。</h3> <h3>這兩位小妹是當地職中的學生,得知我從貴州來走長征路,便自告奮勇與我合影留念。</h3> <h3>向英烈祈禱、致敬!</h3> <h3>下面是一組在湘江戰役紀念館拍攝的照片,讓我們隨著照片去體會一下當年的湘江戰役吧!</h3> <h3>這是朱德簽發給各軍的死命令。</h3><h3>我們不為勝利者,即為戰敗者。</h3> <h3>站在寫滿著密密麻麻名字的英烈墻,心靈被這面黑色的墻震撼著、沉痛著和崇敬著,不管是現在還是以后,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更不應該忘記他們……</h3><h3><br></h3> <h3>老山界入口處,現以被封閉,不準開車上山,更不準一個人上山,要到山頂,必須坐旅游公司的擺渡車,山頂有一座四星級賓館。</h3> <h3>老山界,是中央紅軍渡過湘江后別無選擇的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在高山頂有一處陡峭的地方,叫雷公巖,只能一個人通過,為此,許多重傷員、傷員、戰士及馬匹葬身山崖。</h3> <h3>我的足跡……</h3><h3>每一個地方,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此行,讓我收獲滿滿,感動良多。</h3> <h3> 成千成萬的先烈,為著人民的幸福和利益,在我們前頭英勇的犧牲了,讓我們高舉他們的旗幟,踏著他們血染的足跡,弘揚長征精神,堅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前進吧!</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浠水县|
临安市|
广河县|
家居|
东港市|
南川市|
莒南县|
永新县|
仪陇县|
东兰县|
南投市|
乌拉特中旗|
栾川县|
廊坊市|
海门市|
安阳市|
嵊泗县|
康乐县|
武宣县|
昌吉市|
沧州市|
高平市|
佳木斯市|
万年县|
龙川县|
德阳市|
陆良县|
黄陵县|
旬邑县|
清涧县|
邹城市|
井研县|
鹤山市|
河南省|
湖南省|
聊城市|
南城县|
镇赉县|
宣武区|
麻栗坡县|
绵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