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離開家鄉時間不算太久,偶爾路過或停留幾次,變化還算挺大,院子還是那些院子,房子大部分都翻新了。最大的變化是路況好了,主道都變成水泥路了,而且還四通八達,和周邊鄉鎮都相通。客運也挺發達,不少家庭也都買了轎車,并在城里買了樓房。</font></h3> <h3> 記得小的時候,那時的家鄉因地域偏僻,所以交通非常閉塞,雖然離鄉(那時候叫公社)里也就2公里的路程,可是路況不好,下雨只能光腳走,中途還有一道溝坑,老百姓都管那叫“大洼子”,即便是晴天,車輛也無法通過(當然了,當時的車輛也無非是人力車和畜力車)。屯子里的路也是如此,不上凍就無法走車。實在是有什么著急的事需要出車的話,就得出動很多人去幫著推。</h3> <h3> 那時候的房屋大部分是泥草房,個別條件稍好一點的就是正面用紅磚砌墻,側面和后面用土坯或草辮子和泥漿壘起來。用瓦蓋或草蓋,這種房屋結構老百姓叫做“一面青”。至于全磚瓦結構的房子一般人根本就蓋不起,記得當時全屯子只有那么十來所全磚瓦結構房子,一所是全村(那時叫大隊)的“商業中心”,就是村辦的食雜百貨店,老百姓都叫供銷社(當時公社所在地有供銷社,離公社遠一點的大隊有分銷店),其余的磚房都是當年日本開拓團遺留下來的,我家住的那所房就是,一直到現在還存在著,只是沒有住人,一直空著,從建房到現在大約也有八十多年了吧!是日本侵華戰爭的產物。</h3> <h3> 房子里的格局大多是中間是廚房,兩側是客廳兼臥室,廚房的兩側搭上鍋臺,臥室是通長大炕。不少人家炕頭的墻上或門的上面都貼著毛主席和華主席的像。</h3><h3><br></h3> <h3> 由于當時是計劃經濟時代,所以農村也就以第一產業為主,我們那里是水田區,村前村后都是水田地,然而卻吃不上大米。農村當時實行人民公社化,平均主義,土地集體所有、集體經營,吃大鍋飯,農民沒有主人翁的意識。水稻雖然種到田里去了,最后卻長出一地稗草來,產不出多少糧食來,還得靠領國家返銷糧來填飽肚子。直到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才算吃上了大米、解決了溫飽。</h3> <h3> 盡管當時很窮,但輕重工業和商業配套也算齊全。商業呢就是村里的那個所謂的“供銷社”,后來又陸續地成立了幾家個體食雜店,以及那些走街串巷賣冰棍、糖葫蘆和干糧的小販。</h3> <h3> 村里惟一的重工業——鐵匠爐。主要打造一些農具和扒鋸子、以及馬掌釘等,為村里的牲畜掛掌。</h3> <h3> 掛掌,就是在牲畜的四只蹄子上打上鐵掌,是為防止牲畜在路面上打滑給蹄子穿上的釘子鞋。上世紀六七八十年代前,掛掌這一行當在農村地區普遍存在。</h3> <h3> 這是村里當時的輕工業——豆腐坊。現在看上去,很不衛生,當時是一個生產小隊一個豆腐坊,由當時為數不多的技師——豆腐倌做出來干豆腐和大豆腐賣給村民食用。</h3> <h3> 這是另一類輕工業——紡織工業,主要是稻草加工,簡單地說就是織草袋片子。從先前的手工運作發展到后來的電動化運作。</h3> <h3> 我家后院有一條小河,河床不寬。從地理意義上來說也算是外流河,松花江二級支流的一支源頭。河流發源于離家幾公里以外的山上。夏天人們在河里洗澡,洗衣服,還可以抓魚;冬天在冰上支冰爬犁。</h3> <h3> 屯子三面靠山,山不算大,不過連綿數十里。那時候生態好,山里什么都有。山野菜、藥材等,野生動物像狼、狍子、野豬等都有,據老人們說以前還有黑瞎子(熊)等大型野生動物。</h3> <h3> 這是當時附近最繁華的地方——山河屯。山河屯地處兩省三縣交匯之地,是附近農村集散地,離我家那大約二十五六華里。山河鎮和省屬山河屯林業局相連。是我們小時候心目中的“大城市”。林業局那個年代很牛,據說那時候的山河屯比當時的五常縣城還要繁華。</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邵阳县|
南和县|
邹平县|
洛南县|
昌都县|
七台河市|
武陟县|
年辖:市辖区|
台前县|
垫江县|
紫金县|
天全县|
蕉岭县|
南召县|
新昌县|
佳木斯市|
体育|
专栏|
石门县|
南安市|
晋中市|
碌曲县|
神池县|
商南县|
苍山县|
穆棱市|
大新县|
凤台县|
彭水|
安化县|
唐海县|
天柱县|
烟台市|
白沙|
贵溪市|
武威市|
枣庄市|
富民县|
兰溪市|
鹤峰县|
嘉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