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段時光,一生記憶,歷歷往事,記上心頭,時時讓我魂牽夢縈。</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情歸故里</b></h1> <h3>我的老家,座落在高平市寺莊鎮李家河村,村子不算太大。村名,大概和村上最早的李氏住戶以及村莊中間有一條小河有關而得此名。村中現居住的有200多戶人家,700多口人。 村的西北邊山坡上上還有一個僅十幾戶人家的自然村白家坡,現只有幾位老人在村上堅守,不愿意離開,大部分都已搬到李家河居住。整個村落位于寺莊鎮西北部,2001年撤鄉并鎮前,屬于高平市釜山鄉,釜山鄉并入寺莊鎮后,歸寺莊鎮管轄。村莊距鎮政府駐地大約9公里路程,距高平市區約20公里。村中間有一條高平到沁水固縣的縣級公路通過。</h3> <h3>河東、河西,以河為界,形成對峙格局。</h3> <h3>近幾年,高平市政府、鎮政府十分注重鄉村公路建設,對通往沁水的這條多年失修的公路重新進行了翻修,才算緩解了沿路村民以及我村出行難的交通問題。村上目前大約有耕地1000余畝,梨園500多畝。村中有勞動力400余人,除升學、當兵、招工等就業參加工作外,其中有一半人在家從事農業種植和養殖業,還有一部分人出去從事裝修、理發、做買賣等行當打工掙錢。多年來,家鄉的小村面貌雖然變化不太大,甚至因農村沒有廠礦等企業,家庭收入主要靠農產品,村民人均收入不高,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但民風、民俗等鄉村風情卻一向在附近十里八里赫赫有名。</h3> <h3>幽幽綠蔭道,醉了回家人。這條路為北固線,從我村中間穿過。</h3> <h3>時光留不住容顏,歲月逝不去家鄉情懷。</h3> <h3>圖為村糧食加工坊遺址。</h3> <h3>熱鬧多年的大隊供銷社,如今已失去了當年的繁華景象。</h3> <h3>小河水緩緩流淌。</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河畔情趣</b></h1> <h3>李家河,可以說是我今生日思夜想的故鄉。她地處丘陵地帶,地勢起伏比較大,整個村莊呈東西短、南北長的格局。村中間有一條小河穿過,過去河岸東側有一行白楊風景樹,一到夏天人們都在樹下面乘涼、吃飯。如今河岸因重修,當年的楊樹已經不見蹤影。小時候,記得開春以來,河里的流水就逐漸大了起來,多遠處就能聽到小河潺潺的流水聲。初夏來臨,成群結隊的孩子們就會在河中玩耍,攔水、逮魚、捉蜻蜓;遇到下大雨,村上的大人、小孩都會出來到河邊看氣勢洶涌的漲河,一股從沁水大山上匯聚下來的雨水都順溝壑涌來,水大且非常壯觀。特別是到了盛夏之季,樹上知了聲聲,院落雞聲鼎沸,特別是夜深人靜時,在寂靜的小河中,不時傳來蛤蟆的喊叫聲;平素,村婦們用洗臉盆端著家里人穿臟的衣服到河邊的大石頭上去洗,清澈的小溪,小孩在河中的嬉鬧以及村婦搓衣服等景象,構成一幅和諧、靜謐的美麗鄉村畫卷,濃郁的鄉村氣息至今仍在我腦海里閃現。多少年過去了,河畔的有趣故事一直在發生、重演,這樣的的景象 和場景有時還經常在我夢中出現,但這些說來已經是一段久遠的生活歷史了,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好的童年生活早已經變成一片粉紅色的回憶。</h3> <h3>故鄉那條小河,至今仍流淌著不老的歲月。</h3> <h3>生我養我的四間土瓦房,承載著父輩的希望。</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故鄉風情</b></h1> <h3>記得村中有一條長長的大街,實際上也是通往沁水的公路,這就是我村的街。我村按位置習慣稱呼叫河東、河西、上河、下床,這些叫法就和城市里的什么巷、路、街一樣沿用至今。但我總感覺我村的方向不太正。村中的房屋大都分布在河岸兩側和上下依勢而建。土房居多,磚房略少;建筑結構也比較亂,富裕的一些家族,布局多為四合院,大都數房屋為三間或四間平房不等,樓房不多。我家住在河東,對面是河西,小河把村東西分開,我家居住的地方叫河東,在中間位置,過去也應該是最熱鬧的地方。尤其到了早中晚吃飯時間,沿街靠墻處有些防水的條石,就變成了村民集中休閑、用餐的石凳子。人們在一起談天說地,論古訪今,學唱談戲,說說笑笑,氣氛和諧,共享著不算富裕、但非常愜意、快樂的鄉村生活。</h3> <h3>圖為李家河小學,我接受教育的地方,如今卻變得一片荒野。</h3> <h3>圖為河西老民居。</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鄉村紀事</b></h1> <h3>整個山村,三面環山,灌木植被比較發育,整個村落被綠樹包圍,環境優雅,氣候分明。一年四季這里空氣清新,小溪潺潺,風景秀麗迷人。我家住在河東中間,是三間東西土房,后邊因我家子女們多,住不開,父輩又在房子的右側接了一小間,用來做飯,形成了四間。我家和鄰居原來并排東房,后來,鄰居對自己的房屋進行了改建,構成了現在的有三座房子構成的一小院。緊挨河岸,位置很好。我村按家族分布來講,河東姓氏較多,河西主要以李氏為主,上河以楊氏為主,下床以王氏等為主。我的家族為趙氏,聽父輩講,祖輩是從高平秋枝逃荒過來落戶于此,后來就在這塊土地上世代生息,安居樂業。</h3> <h3>圖為后溝老民居。</h3> <h3>日月輪回,歲月滄桑。到如今,村中的一部分農民富了,修起了新瓦房,新房子大都建在村的兩頭。久而久之,村上出現了“中間老土房、兩頭新瓦房”的新景象。且多戶未住的土房子年久失修,歷經風雨,倒塌嚴重,令人擔憂。還有些困難家庭,更讓人憂心匆匆,沒有修上新房,多年的老房子也已經出現了裂紋、漏雨等跡象。近年來,聽村上人講,如今農村政策好,政府給予修房的農戶進行建房補貼,鼓勵或幫助困難農戶走出困境,建設新家園。聽后,我的心情才高興了許多。</h3> <h3>當年曾和我父親搭當多年的老隊長,雖年事已高,但以前那種”干革命、促生產“ 熱伙朝天的干勁精神,無不彰顯出老輩人的崇高為人品格,往事歷歷在目,至今仍還在我腦海里一一閃現。</h3> <h3>逝去的日子總是讓人留戀往返。我村的河東和河西,就因一條小河,以前沒有橋,而擱置兩邊。為走近路,一些人就踩著河中的幾塊石頭過河,如此艱難,但兩邊的交往并沒有因無橋而隔斷交往。后來,大隊在河東和河西中間架起了一座橋,才方便了河東和河西人們的交往。</h3> <h3>以前嚴肅、活潑、團結、緊張“的藍球場校區,如今已變得物事人非,雜草叢生。</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往事記憶</b></h1> <h3>以前農村困難,人們需求的物質不豐富,能勉強糊口就行。記得我們村買東西就在大隊的供銷社,供銷社過去就是一座廟,一個人管事,中間為門面,靠左有一間房用來做飯、休息。每天光顧這里的人不少,有買東西的,也有來閑聊的,比較熱鬧。過去主要是計劃經濟,一些商品都需要憑證購買,如布票、糧票等以及好一點的香煙,都得找人批條。供銷社對面的房為糧食加工坊,白面、粗糧等都要到這加工。人多的時候還要早早過來排隊等候,耳房為村醫療所,全村人在這里買藥、打針,記得我姐就在這上班,我經常過來吃山楂丸,甜甜的,有味道。在后來,我姐也出外上學,這里來的就逐漸少了。</h3> <h3>一晃幾十年過去了,隨著黨的富民政策的貫徹落實,農村如今的日子也好過了,各方面的條件都好了起來。視野寬闊了,不在單純依靠種田為生,據了解,村上,現在居住的人也越來越少,有些家庭,孩子們也有了出息,在外地工作,還有些在城里、鄉鎮打工,做買賣,混的不錯,經濟上也富裕了起來,在市區買上了房,還聽說有些老人也跟隨子女去了縣城,看孫子、送孫子們上學;還有些家庭,十分注重孩子的教育,也到了城里租房子,讓子女在城里上學。一到逢年過節,村里的人便多了起來,節日過后,陸陸續續都走了。</h3> <h3>平時,村子很靜,年輕人的身影更少,老人居多。我在家鄉呆了多年,從上小學到中學,基本都在村上,外村的學生有些也在我村就讀。村上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風土人情,庭院校舍、家戶狀況都不同程度的有些了解和耳聞。對村中的人文印象頗深,尤其對房不鄰近的老人們的記憶更有感觸,現在,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多有印象的老人基本上都已經離開了人世,逐步從我的視野中消失。同時,由于我到了外邊去上學,回家的時間和呆在家鄉的時間就逐漸少了起來,直到上班參加工作后,回家的時間更少,加之我父親離開人世后,我母親在我上初中時,因得病早早就離開了我們子女。這樣一來,我回家的次數少了,我兒時的朋友和上中學的同學互相照面的機會就更少了,孩提的笑聲、戲鬧和相聚的情景,在我看來,已經是一種奢望和不能忘卻的美麗鄉村記憶。</h3> <h3>圖為上河民居。</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鄉村文化</b></h1> <h3>記得我村從老早就有戲班子,村里的好多人都會唱戲,登過臺,打過靶子。對唱戲來說,年齡大的人都有研究。文化大革命后,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又恢復了戲劇團,起名為高平市上黨梆子山河劇團,重新自辦了道具和服裝。我記得僅戲箱就有40多個,參加戲劇團的人有百把號人。排練了好多場戲,并邀請了專家對戲劇進行了驗收。一到正月天,就出村唱戲,在附近村莊中小有名氣。其中,我父輩就在戲劇團的樂隊上,掌鼔板、敲大鑼,我家的兩個姐和大哥都在戲劇團,非常熱鬧。每年的七月初十是我村的廟會,前些年,農村困難,物質匱乏,廟會顯得異常人多、紅火,近些年來,趕集不在像以前那樣的場面,大多人是聚在一起,喝喝酒等,農村文化單一,人們見識短。隨著生活的富裕,電視的普及,農村人的日子過得也很愜意、舒服。前幾年,晉城開展文化下鄉活動到了我村,免費為老百姓提供文化大餐,還上了央視一臺新聞聯播。高平李家河,從此也算是有了點“名氣”。</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美好愿景</b></h1> <h3>這里是生我養我的故鄉,多少年來,雖家鄉不太富裕,甚至還沒有脫貧。但老家人,樸實、善良、勤勞、勇敢。他們用自已的雙手在改變著落后的面貌。特別是老家的梨樹,經過家鄉人精心管理,以楊國慶果農為領頭人的”滿市香“大黃梨品牌在高平赫赫有名。這些梨樹雖到了年底掙不上多少錢,但也成了他們唯一的期盼和夢想。多少次,我回望著故鄉,看到一張張熟悉的容顏都已變老,我思鄉的情素就越急切。故鄉是美麗的,家鄉人是勤勞勇敢的。我相信,家鄉人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一定會過上幸福的新生活。</h3> <h3>時過境遷,富裕起來的老家人,逐步在走上一條幸福的康莊大道。勤勞、樸實的李家河人,在這個祖祖輩輩生息的土地上,家鄉人正用雙手和智慧建設和描繪著自己美麗的幸福家園。</h3> <h3><b>作 者<font color="#ff8a00">|趙國忠</font></b> 網名上山下鄉,山西高平人。晉城市攝影家協會會員, 多家網絡媒體特約攝影師, 業余攝影人。一直在 用愛心和相機去關注和定格社會、生活中的美。</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ff8a00">閱讀</font><font color="#010101">是一種品位 </font><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ff8a00"> 分享</font><font color="#010101">是一種幸福</font></b></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桐乡市|
南雄市|
万盛区|
汉源县|
田东县|
郁南县|
巴南区|
正蓝旗|
赣榆县|
尼木县|
涞水县|
焦作市|
霍林郭勒市|
新平|
陆良县|
淮南市|
阳山县|
澜沧|
大方县|
尼勒克县|
山阴县|
闵行区|
青州市|
京山县|
台山市|
新乡县|
罗田县|
泰兴市|
休宁县|
射阳县|
吴桥县|
和平区|
涞水县|
施秉县|
安丘市|
杭锦后旗|
鸡东县|
磴口县|
延川县|
凤庆县|
双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