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8年元旦,紹興城里的幾位朋友邀我一起爬柯橋區最高峰——稽東駱家尖,探千年香榧林,我欣然同往。</h3> <h3> 驅車來到了柯橋區最南端的自然村——稽東鎮焦塢村,這里是中國香榧之鄉,有中國,也是全球規模最大,樹齡最長的原生態香榧林。2013年,紹興會稽山古香榧林入選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焦塢村因擁有紹興地區最多最大的原生香榧林群落,故國家農業部在這里立碑為證。把焦塢村作為我們本次爬駱家尖,探千年香榧林的出發地點是最合適沒有了。爬山前先和長哥合個影。長哥是個非常隨和的好人,每次我們一起出去,總是很熱心地用他的相機幫我們每個人拍照留念,他自己倒很少拍。</h3><h3><br></h3><h3><br></h3> <h3> 本次爬山活動的發起人——薛國華,紹興馿友圈?大名鼎鼎的一頭老馿,已經有15年馿行經歷,他自己已經記不清楚爬了安徽、江西、浙江多少座山峰,反正一般人去爬的山基本上都留有他的足跡。</h3> <h3> 你到稽東去,看見最多的植物除了毛竹,就是香榧樹,村里的房前屋后,溪坎邊,山坡上,幾百年樹齡的香榧樹隨處可見,這種當地人司空見慣的植物對于我們這些來自平原地區的人來說,可是稀罕的很。同在柯橋區,我們與稽東相距不過百里左右,但是我們那里只種楊梅、桃子、李子等經濟作物,從來不種香榧,不是不想種,而是海拔低香榧樹種了也不會結果,就沒有人種植了,所以平原上的人都不認識榧樹。香榧可是金貴稀罕的東西,我第一次嘗到香榧還是讀小學的時候,在一個同學家里嘗過幾顆香榧干果,那種齒頰留香的感覺我現在還記憶猶新,同學的爸爸那時任我們州山紙扇廠的廠長,應該是別人搞關系送他的吧,一般像我們家這樣的農民家庭是不可能去買香榧來奢侈的,又沒有稽東王壇那邊山區的親戚,過年的時候可以吃到。香榧果是十來歲的時候吃過了,但是認識香榧樹沒有幾年,三年前的一次去柯橋區王壇鎮旅游途中,我看見一種從來沒有見過的樹,覺得稀奇,問了一個當地人,才知道香榧樹原來長這個樣子。</h3> <h3><font color="#010101">香榧,別名中國榧,紅豆杉目紅豆杉科常綠喬木,生長于南方海拔300米以上——1400米以下的山區坡地,浙江、安徽分布較廣。在紹興會稽山脈主要分布于海拔250米——700米之間的向陽坡地,香榧樹對土壤的要求不高,土層深厚的地方香榧樹固然枝繁葉茂,但一些生長在溪谷邊,巖峰里的香榧樹也非常粗大,足有幾百年樹齡,那里土層瘠薄,香榧樹照樣生長的非常好。榧樹比較耐寒,喜歡生長在溫暖濕潤又避風的溪流溝壑旁邊,或者直射光較少散射光較多的半山腰,山谷地帶。山頂是沒有香榧樹的,因為山頂風比較大,香榧不適應種在風口。山區朝夕之間蒸騰的霧氣可以讓榧樹吸收更多的水份。香榧樹喜水又怕水,不耐澇,在山腰谷地種植必須有排水溝,防止積水傷根。 </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會稽山地區人工栽培香榧樹的歷史非常久遠,據專家考證至少在1300年以前就有人種植,“木之奇者,有會稽之海棠榧檜”,唐代李德裕所著的《平泉草木記》就這么寫著。早在宋朝的時侯,香榧就成為紹興府每年進獻給朝廷的貢品了。由于受地域的限制,香榧樹的栽培、養護、采摘、加工又比較麻煩,所以從古至今香榧的產量一直不高,物以稀為貴,價格自然也不菲,它是會稽山山區農民重要的經濟收入來源,名副其實的搖錢樹。</span></h3> <h3>爬山開始。</h3> <h3> 柯橋區稽東鎮的生態環境真是好,森林覆蓋率非常高,我們就這樣在竹海里慢慢穿行,邊走邊看風景。</h3> <h3> 勤勞的山區農民,把砍下來的毛竹拖下山去。山區農民主要的經濟來源就是毛竹山,香榧林,還有茶園和板栗,他們一年到頭在這塊土地上耕耘收獲,精心看護這些經濟作物。</h3> <h3> 從焦塢到諸暨趙家鎮的山道邊,有一大片香榧林,樹齡都在幾百年以上,一人抱不過來,濃密的樹枝伸展開來,猶如給古道做了一個遮陰棚,墨綠色的香榧葉密密層層,陽光都照不進來了,要是在夏天,在這里乘涼一定不錯的,順這條古道翻過一道嶺就到了諸暨趙家,只有三四里路。</h3> <h3> 這高高的腳手架,應該是榧農們采摘香榧果時用過的吧。</h3> <h3> 長哥用相機??記錄下我們的行程。??</h3> <h3> 走了大約一個半小時左右,我們登上了會稽山龍頭頂,這里海拔737米,是柯橋區、嵊州市、諸暨市三地交界處,山頂立有一塊三角形大理石質界碑,三面分別刻著紹興、嵊州、諸暨幾個字,龍頭頂下面分別是柯橋區稽東鎮、嵊州市谷來鎮和諸暨市趙家鎮。2018年第一天,我們一行人在這里,一腳踏三縣,放眼天地間,心里頓時涌起一股豪氣。</h3> <h3>不在這界碑上站一下,簡直對不起我們這次爬山。</h3> <h3>我們行走在會稽山連綿起伏的山脊線上,稽東、諸暨趙家、嵊州谷來鎮的風景盡收眼底,山溝溝里散落著一個一個自然村,這些自然村是紹興地區最主要的香榧生產基地,放眼望去,小村周邊那郁郁蔥蔥墨綠色的都是香榧林。由于這幾年政府加大對山區經濟的扶植力度,山區的公路都在拓寬延伸,在山頂可以清楚的看見彎彎曲曲的盤山公路連接著各個小村落,串起了一個個規模比較大的香榧基地。許多的荒山坡開墾出來都種了香榧,再過幾年,會稽山地區的香榧產量會大大提高,名氣也會越來越大,山區農民的日子必將越來越好。</h3> <h3>這個山頭的香榧林再過十幾年,等香榧樹大起來,就可以集香榧種植采摘基地和旅游觀光景點為一體了,香榧的生長期太長,一棵小樹長成可以產香榧,需要15年左右的時間,所以現在種植香榧的這一批山里人,等到香榧林產生效益的時候恐怕老的已經不能上樹采摘香榧了,這是真正的“前人栽樹后人乘涼”。</h3> <h3> 長哥這個長腿歐巴邁開兩條大長腿,第一個沖上了海拔747米的柯橋區最高峰——駱家尖,劍指蒼穹,豪情萬丈??????</h3> <h3> 當我們一行人在下午三點左右結束爬山,從另一條山路回到焦塢村的時候,聞到彌漫在小山村空氣里的炒貨香味,循著香味一路過去,在村里發現了一個香榧炒制加工點,里面正在炒制香榧。加工點里面兩個正在忙碌的人應該是夫妻,動作配合默契,面對我們好奇的提問,打下手的男主人一邊忙活一邊回答我們。而正在爐前炒香榧的女主人則心無旁騖地觀察爐子的火候,仔細盯著香榧色澤的變化,對我們這些不速之客的來訪,她視若無睹,也不說話,我們幾個都知道,炒香榧是干果制作最后一道也是最關鍵的一道工序,這一鍋香榧可價值三四千元呢,馬虎不得,所以我們都非常識趣,只是遠遠的看,不敢近前去打擾她。香榧是土特產,制作干果一直沿襲古法加工,譬如剝香榧,千百年來一直都是手工剝,不能用機器,機器容易損壞果實外殼。只有炒香榧的轉爐現在用電動機來驅動,以前是一口大鐵鍋由人工翻炒,現在這個轉爐減少了炒香榧的工作強度,但是加熱還必須用柴火??來燒,如果是電加熱,就炒不出香榧那個獨特的香味來。炒制香榧干果是一門技術含量非常高的工作,關鍵是如何控制火候和時間,炒的時間短了果實比較硬,不夠香。時間太久又會焦,味道有點苦。專業的事只能交給專業的人來做,榧農們把剝好晾干的香榧都送到這里來加工,不會自己去炒的。</h3> <h3>炒好一鍋,出爐啦!</h3> <h3>好誘人的香榧果啊!我有一個焦塢本地的朋友,他家也有30多株香榧樹,這個時候已經全部加工完畢拿到柯橋在出售了,130元一斤,和這個老板說的價格差不多。二個月前我看他發的微信朋友圈,知道采摘香榧果可不是一件浪漫的事情,每天天不亮就要上山,需要走一二個小時才能到香榧林,為節約時間,中午飯都是早上燒好了帶過去,在山上吃。那十幾二十米高的香榧樹,要摘香榧果,必須爬上高高的竹梯子,一顆一顆摘下來,因為明年后年的果實萌芽已經長在上面了,不能用竹竿打,不然傷了萌芽明年的香榧就要減產了。每年都有榧農在采摘香榧的時候從樹上掉下來,摔斷胳膊或者摔斷腿這樣的事故經常發生,像我這樣有恐高癥的人,香榧采摘季節讓我白摘恐怕也沒有這個膽量上去。5斤新鮮的青果才能加工一斤干果,掙的其實也是幾個辛苦錢。我今年已經在我朋友那里買了兩次了,香榧確實不錯,我是非常滿意,朋友圈如果有人想買香榧可以找他哦,價格絕對公道。香榧不僅口感絕佳,最重要的是它具有潤肺、潤腸、化痰、止咳、殺菌、驅蟲諸多的藥用價值。特別是小孩子肚子里有蟲,人面黃肌瘦,大人喂他吃藥肯定要想盡辦法騙啊哄啊,不如每天給他吃個七八個榧子,幾天下來,腸子里的寄生蟲驅的干干凈凈,方便又省事。但是大人要把香榧藏好,榧子口味太好,小孩子一吃根本停不下來,吃多了容易滑腸,一天最好吃15顆以內,不要多。</h3><h3> 還有一件事情大家必須注意,不要因為香榧好吃,就買來亂送人,這個東西記住不能給孕婦吃,吃了容易墮胎,要注意哦 !!</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林右旗|
台前县|
隆回县|
永顺县|
平江县|
兴海县|
大新县|
莫力|
蒙阴县|
宝鸡市|
通辽市|
林州市|
宜宾县|
庆城县|
酉阳|
和静县|
沁水县|
全椒县|
伊川县|
来凤县|
三亚市|
南华县|
甘谷县|
新源县|
余庆县|
拉孜县|
镇巴县|
德格县|
马尔康县|
汝州市|
抚州市|
明溪县|
沛县|
石狮市|
澳门|
彝良县|
子长县|
六枝特区|
丹寨县|
金坛市|
格尔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