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由馮小剛拍攝的電影《芳華》,近段很火,一夜之間,使人們認識了原著作者旅美華裔女作家:嚴歌苓。其實,她在文藝界已有相當的知名度,只是界外人士還未達到家喻戶曉的程度而已。她傳奇人生經歷,可以說,也是一部跌宕起伏,異彩紛呈的長篇小說,絲毫都不比她筆下的《芳華》遜色。誠然,《芳華》故事里有她的影子,但那只是她的人生片段,或是幾個章節的份量。真正的全篇,抑或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還有待于人們去挖掘,去品讀!<br><br> ——題記</h1> <h1>一、祖父<br><br>嚴歌苓,1958年生于上海,家中排行老二,上有一個哥哥,家族為書香世家。<br><br>祖父:嚴恩春,是留美博士,是位翻譯家,曾在廈門大學任教。祖父的奶奶是個德國人,隔代的混血基因,使他長得風度翩翩,氣宇不凡,且聰穎過人,但他性情孤傲,敏感,長期患有嚴重的失眠癥,苦不堪言。40歲時,在淞滬會戰期間,因對時局的迷茫和失望而自盡身亡。<br><br>嚴歌苓的基因里,有祖父的遺傳,也患有嚴重的失眠癥。<br><br>祖父的身世和留學經歷以及目睹他留下的書、瓷器、玉石等,對她來說,是個神秘而偉大的人物,祖父的過往軼事,有如磁鐵一樣深深地吸引著她。<br><br>她曾以祖父為原型,揉進長輩提供的素材,以90%的虛構和10%的真實,斷斷續續花了20年的時間,寫了一部小說《陸犯焉識》。后被張藝謀拍成電影《歸來》,由陳道明和鞏俐主演。</h1> <h1>二、父親<br><br>父親:嚴敦勛,筆名:蕭馬,籍貫:廈門,1930年出生,1946年上海立二專學校就讀,早年是畫家,后入伍從文,轉業后,在安微省文聯工作,為《安徽畫報》編輯,是中國著名作家。<br><br>著有長篇小說《破壁記》,電影文學劇本《巨瀾》、《柳暗花明》等,晚年小說《鐵梨花》被搬上銀幕。<br><br>他性情清高、憤世嫉俗,文革期間,被打成反動作家,關進牛棚,下放勞動改造,有十年時間。恢復工作后,一直從事文學創作。<br><br>2011年蕭馬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h1><h1><br></h1> <h1>三、母親<br><br>母親:賈琳,舞蹈演員,是歌劇團的臺柱子。為人善良低調,工作認真較勁,略顯拙劣。<br><br>18歲那年,愛上了歌劇團的副團長蕭馬,意中人精通音樂、繪畫、建筑、編劇,又是知識分子,且氣質上佳,在那個年代,可算是鳳毛麟角。她十分欣賞他,積極主動發起攻勢,遞上紙條,書有“我要嫁給你”!終于,如愿以償!<br><br>在家中,母親像一個小女孩一樣愛著父親,處處隱忍,有點膽怯和拙劣地聊以度日。<br><br>然而,表面上是結合了,并一起生活多年,但蕭馬不是很愛她母親,自己偶有緋聞過后,提出了離婚,母親堅決不肯,名存實亡的婚姻,一直處于拉鋸狀態。<br><br>當嚴歌苓在信中得此消息后,立刻給父親回信,要以屈膝下跪相要挾,想使父親回心轉意。然而,父親鐵了心,頂住來自社會和家族的壓力。毅然決然地同母親分居八年之久,最終,達到了離婚的目的。是年,她十八歲。<br><br>離婚后的母親,顯得非常失落和可憐,有種被遺棄和失敗感魂夢相牽始終伴隨著她。<br><br>母親第二段婚姻持續了二十年,但很不幸,很痛苦,終是胃癌晚期郁郁離去,終年64歲。<br><br>嚴歌苓參加的第一個葬禮,僅是母親的葬禮!悲乎!<br><br></h1> <h1><font color="#010101">四、繼母</font><font color="#010101"><br></font><font color="#010101"><br></font>繼母:俞平,原籍安微,北京電影制片廠演員,是當年明星演員。<br><br><font color="#010101">她清新秀麗、端莊典雅、樸實熱情、善解人意,比蕭馬小十歲。</font><font color="#010101"><br></font><font color="#010101"><br></font><font color="#010101">主演過《小二黑結婚》、《紅旗譜》、《暴風驟雨》、《南征北戰》、《叛國者》、《魂系藍天》等二十多部電影。</font><font color="#010101"><br></font><font color="#010101"><br></font><font color="#010101">這些電影在那代人的記憶里,都是耳熟能詳的。</font><font color="#010101"><br></font><font color="#010101"><br></font></h1><h1></h1><h3></h3> <h1>五、童年<br><br>嚴歌苓的童年是在上海度過的,家庭的書香氣息對她影響很大。母親在家經常抱著她背誦話劇臺詞,無形中,在她心里播下了藝術的種子,父親除了寫作外,經常會在躺椅上看書,使她幼時對書籍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br><br>母親對她要求非常嚴格,小時很怵她,這對于她后來的勤奮和自律影響非常大;父親的文藝、博學、音樂、繪畫等才能,總是潛移默化地感導著她,自小受到了良好的熏陶。<br><br>她讀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文革開始,父親常年下放農村勞動,工資也停發了,家庭生活急轉直下,她和哥哥跟著母親步履維艱、艱難度日。<br><br>學校沒有什么書好讀了,她就在家里翻箱倒柜地找書看,偶然機會,看到了祖父留下的一些書籍,其中也有少兒不宜的神秘和禁忌的書本,比如《西廂記》,書內插圖很葷。她總是背著母親偷偷看,因為,母親不讓她看這類書籍。<br><br>覽閱中,她似懂非懂地得到了有關男女兩性關系的初始認知。在同齡的孩子里面,她算是早熟了。</h1><h1><br></h1> <h1>六、初戀</h1><h1><br>嚴歌苓12歲入伍,成了成都軍區文工團舞蹈演員,后轉行編舞寫作,偶而寫些舞蹈歌詞,開始了寫作生涯。<br><br>15歲那年,她有過一次刻骨銘心的初戀,對象是一名年輕的軍官。當時,部隊有規定當兵期間是不允許談戀愛的,她暗地里主動地追求他。半年時間,給他寫了160封情書,進入了一段“愛情高燒期”。<br><br>后來,深愛的人移情別戀,背叛并檢舉了她。對情竇初開、墜于情河的她來說,不亞于晴空霹靂,身心俱焚。隨之而來無休止的約談、檢討,使她頓覺落入無底深淵,前程一片茫然,心如死灰,曾想到就此了卻一生。<br><br>好在心有不甘,打消了念頭。默默地自我療傷,熬過了那段最灰色的時光。</h1><h1><br></h1> <h1>七、畫家戀情<br><br>事件后,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文學創作中,不少作品被報刊錄用并發表。東方不亮西方亮。隨著時光的腳步,不堪的往事漸漸被人們淡化了。她的才氣,逐漸被部隊領導所賞識,一切仿佛又看到了一線生機。<br><br>一時間,她惚如走出自己心里禁錮的陰影,感情追求的萌芽漸漸蘇醒。這一切源于她植于這片沃土的根基,只因春天尚未到來的緣故。<br><br>吃一塹,長一智。她努力梳理自己的頭緒,覺得軍營里的氛圍已不適合她再去開墾這片感情的沙漠,她必須越過溝塹,去外界尋找新的綠洲。<br><br>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一個大她二十幾歲,自己父親的朋友,一名頗有名氣的畫家。緣于初見,深深地被他成熟的人格和藝術才氣所迷醉、所吸引,很快便墜入愛河,無法自拔。<br><br>當嚴歌苓談起這段戀情時,總是充滿新鮮和美好的回憶。那時的交流主要靠鴻鴿傳書,他的每一封情書都是別具一格,從不雷同。她深深地為之傾倒。<br><br>然而,鑒于部隊的特殊的環境,只能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她形容每次收到情書的情景,“那簡直就是你特別私密的一個盛大節日”。<br><br>不久,她提干了。她公開了這段戀情,由于,年齡差別巨大,受到了周邊和家族成員的強烈反對。迫于外界的壓力,她不得不放棄這段戀情,青春綻放的花蕾,在風刀霜劍中,再一次枯萎。</h1><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br></h3><h1></h1> <h1>八、戰地記者<br><br>1979年,她21歲。中越開戰,她主動請纓成了戰地記者,經歷了生死考驗,目睹著殘酷的戰爭中的人和事,以及頻繁采訪、體驗中收集起來的第一手素材,潛心寫作。<br><br>當她將自己的處女作《七個戰士和一個零》的小說,拿給父親看時,老爸閱后,深感驚訝,告訴旁人:“我從來不知道她有寫作才能,真沒想到是這樣的出手不凡。”<br><br>在他眼中,女兒是柔弱的,只是愛蹦蹦跳跳,沒有什么文學功底,自己也從來沒有傳授過這方面的知識和技巧。真有點空降的意味,不得不刮目相看。<br><br>驚訝之余,心里不免暗自竊喜和欣慰,自己非常疼愛的女兒,在部隊大熔爐里,終于自學成材了!朦朧感到:這棵帶有我蕭某基因的小樹,將要長成蒼天大樹!</h1> <h1>九、第一段婚姻<br><br>嚴歌苓辛勤的耕耘,收獲頗豐,多篇小說被國內知名刊物發表,得到了兩項文學獎,并成為中國作家協會最年輕的會員。<br><br>不久,在上海電影制片廠,邂逅了年輕的作家李克威,他們兩家是世交,其父親是著名作家李準,母親是“李雙雙”的原型董雙(后改名董冰)。相同的家庭背景,可算是門當戶對。<br><br>李準共有四個兒子,二個女兒,李克威排行老三,生于1954年,比嚴大四歲,在鐵道兵政治部創作組任職。<br><br>在文學創作上,李克威起步更早,1979年,他創作一部轟動全國的電影劇本《女賊》。這是一部傷痕文學,是當年爭議最大的四大劇本之一。電影已進入拍攝制作階段,由劉曉慶主演,由于倍受爭議,電影制作不得不半途而廢。<br><br>他們相戀兩年后,步入了婚姻殿堂。<br><br>1982年,嚴歌苓也調入北京鐵道兵政治部擔住創作員,與丈夫同在一個部隊機關。期間,發表了不少文學作品。<br><br>1984年,嚴歌苓25歲,在部隊服役了十三個年頭,已是正營級的她與丈夫一起轉業,分配到鐵道部創作組工作。<br><br>1989年,李克威因工作需要,去了澳大利亞。嚴歌苓則去了美國,準備自費學習英語,再考入芝加哥哥倫比亞藝術學校,攻讀寫作碩士學位。<br><br>出國后不久,她與李克威突然辦理離婚,但斷斷續續還保持著聯系。兩人的婚姻,算來也有8年的時光。<br><br>事后,不少人猜測這段婚姻的結束,站在嚴歌苓的角度分析,可能是源于李克威的出軌;若站在李克威的角度分析,則可能是源于嚴歌苓長期服用安眠藥致不孕不育有關。總之,他們友好地分手了。雙方都忌諱莫深,不置可否。</h1><h3><br></h3> <h1>十、美國求學</h1><h1><br>初到美國人地生疏,口語不通,生活維艱。在基礎英語補習學校里,英語是從最簡單的單詞學起,老是趕不上進度。一度苦惱過,但想到一旦放棄,那考進理想學校的希望將付之東流!于是,更加發憤苦讀,死記硬背,以常人難以想象的毅力和恒心,最終,攻克難關,順利考進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學校。<br><br>因為,來美國完全是自費的,不久,帶來的錢花光了,又不能老向家里要。于是,為了生汁,她同中國留學生一樣,半工半讀,到餐廳打工,做家庭保姆,幫人照看小孩等,勉強度日。<br><br>在給臺灣人看小孩時,老是被挑剔和冷眼,長期的隱忍,情緒上非常委屈、壓抑和苦悶。度過那段艱難的時光。<br><br>生命的酸楚、恐慌、無助、尊嚴,五味雜陳,都在那個時期得到了充分體驗。<br><br>好在為自己的理想而活著。到了學校,心情就會一下子好起來。雖然,她是唯一的中國留學生,但與異國同學之間相處融洽,學習氛圍也十分輕松自由,對她以后寫作幫助很大。學習期間。她還積極地向美國和臺灣等刊物投稿,不僅獲獎還收入稿費,過上了自食其力的生活。</h1><h1><br></h1> <h1>十一、第二段婚姻</h1><h1><br>后來,在朋友的介紹下,嚴歌苓認識了美國年輕的外交官勞倫斯,他精通八國語言,中文講得很不錯,曾在美國駐沈陽領事館任外交官兩年時間。<br>他高大帥氣,博學多才,風趣幽默,深深地吸引著她,給她帶來了一抹生命中絢異的陽光。同樣,這位來自東方的女性,以她的聰穎、文雅、美麗,也給了他別樣的感覺。很快,雙雙墜入愛河。<br><br>戀愛期間,嚴歌苓中國曾經的特殊身份,受到了美國FBI的監控和審查,她隔三差五地被傳票調查,不勝其煩,精神上倍受煎熬,苦不堪言,婚戀的結局也變得撲塑迷離。勞倫斯為了心儀的女人,義無反顧地放棄了前程似錦的外交官生涯,選擇了嚴歌苓。令她心存感激,感到了前所末有的安全感和歸宿感,使多年來漂流和孤獨的心舟,找到了停泊棲息的港灣。<br><br>1992年秋天,嚴歌苓和勞倫斯在美國舊金山完婚。<br><br>婚后,勞倫斯在一家德國政府資助的在美商會找到了工作。<br><br>嚴歌苓以此段“攪局”的經歷,寫了長篇小說《無出路咖啡館》,在美國發表。</h1><div><br></div> <h1>十二、在美的婚后生活和成就<br><br>婚后,嚴歌苓靜心寫作,碩果累累。<br><br>在美國,她用中文寫的小說,幾乎拿下了所有華語文學類大獎,用英文寫的小說,是最暢銷的中國作家之一。<br><br>她的作品還多次在臺灣報刊獲獎,成為華裔當紅女作家。<br><br>她成了美國二十一世紀著名中、英文作家,加入了美國編劇協會,好萊塢專業編劇。<br><br>她的小說《小姨多鶴》、《第九個寡婦》、《天浴》,在美國,先后被陳沖搬上影視劇銀幕。<br><br>2004年,美國外交部政策松動,勞倫斯復職。<br><br>同年,由于,嚴歌苓不孕不育原因,到安微某孤兒院領養了三個月大的小女孩妍妍。聊補了家庭生活的缺憾,給家庭帶來了新的生機和希望。<br><br>如今,隨丈夫到美駐尼日利亞大使館安家,做起了專職的外交官夫人。期間,偶有寫作。<br><br></h1> <h1>十三、國內文學成就<br><br>嚴歌苓著有長篇小說16部,中短篇小說12部。根據原著改編的影視劇有十幾部,大名鼎鼎的國內導演幾乎都與她合作過,包括李安、張藝謀、陳凱歌和馮小剛等等。主演人員陣容豪華,一線大腕、男神女星基本上均榜上有名。<br><br>電影《少女小漁》,由李安編劇并執導,主演劉若英;<br><br>電影《金陵十三釵》,由張藝謀執導,主演倪妮;<br><br>電影《梅蘭芳》,由陳凱歌執導,主演章子怡、孫紅雷;<br><br><br>電影《芳華》,由馮小剛執導,主演黃軒、鐘楚曦。<br><br>嚴歌苓創作的作品人物塑造開創了中國文壇新的文學形象,對東、西方文化魅力有著獨特的闡釋,對社會底層人物、邊緣人物的關懷以及對歷史進行重新的評價,都折射出復雜的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識。<br><br>馮小剛也有部隊文工團的七年經歷,根據他倆的約定,孕育出來的《芳華》,是填補了他們共同的心里空缺,了卻了他們共同的部隊情結。<br><br>《芳華》的一炮走紅,是他們雙贏的結果,馮導在安放心結的同時,可以大把地數錢了;嚴歌苓則在合作過前三位著名導演的基礎上,再一次綻放芳華,而是比任何時候,都更加光彩奪目,艷麗四射。可謂步入藝術人生的巔峰,都不為過。使國人齊刷刷地看到了文藝界冉冉升起的巨星,記住了她的名字——嚴歌苓。</h1>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謝 謝 覽 閱</b><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圖 片: 網 絡</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召县|
津南区|
盖州市|
讷河市|
大新县|
枞阳县|
客服|
德兴市|
石林|
崇义县|
瓮安县|
侯马市|
兴业县|
揭阳市|
栾川县|
拜泉县|
青神县|
漳州市|
综艺|
犍为县|
永新县|
雷山县|
武鸣县|
桃园县|
常德市|
廊坊市|
若羌县|
内丘县|
扬中市|
宿松县|
晋州市|
名山县|
阳西县|
保康县|
禹州市|
万年县|
鲜城|
防城港市|
新田县|
荥经县|
阿勒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