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江城子 · 贊夢天寧圖片分享</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舒易芳</p><p class="ql-block"> 辛勤半世憩黃昏。晚霞明,彩繽紛。同儕約邀,徜徉夢天寧。發帖聊天憑雅興,養正氣,守初心。</p><p class="ql-block"> 經年慘淡愫情傾。歲迴輪,又臨春。眸回來徑,俯仰笑寰塵。濃縮滄桑詩像影,隨逝水,勵后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注:夢天寧,沅陵一中離退休人員微信群名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群友們:</p><p class="ql-block"> 由 夢天寧圖片分享輯錄而成的美篇《天寧記憶》今天和大家見面了。</p><p class="ql-block"> 曾經的校門,曾經的教務處、校長室、教學樓、圖書館、桂花樹球場,還有那曾經的"七十二家房客",和著那些斑駁的墻壁,陳舊的門窗,一一呈現在我們的面前。還有那幾位和你我同甘共苦的領導,還有教過你的老師,那些朝夕相處的同事,還有那些你我教過的學生,一一來到了我們的面前。多么親切,多么和諧溫馨,似夢而不是夢,但卻是你我一段人生經歷中的真實情景。</p><p class="ql-block"> 在2018年1月7日夢天寧建群兩周年來臨之際,大家把自己珍藏的天寧山上昔日生活的圖片分享出來,等于共聚一堂的娓娓敘舊,歡歡喜喜話當年。"養正氣,守初心",一張圖片一段故事,一張圖片一種詩情,勾起著美好的回憶,溫暖著我們的心田,實在不失為一件快事。咱老爺子老太們享受著現代文明的晚年生活,又健康,又時尚,確實不容易。兩年來,咱們一起玩起微信,像年輕人一樣拍拍照片,分享圖文,誰不說這是一種進步?七十歲,八十歲,九十歲的你我她都在與時俱進。</p><p class="ql-block"> 有群真好,有夢真好。潘校長為我們的群命名為"夢天寧",今天,我們真正地夢回天寧了。尋夢、追夢,圓夢,不缺少我們,真的很好啊!</p><p class="ql-block"> 夢天寧微信群</p><p class="ql-block"> 2017/12/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h1> </h1><h1> 山城今昔</h1><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湖南省西部有文化名城曰沅陵,處武陵山脈西南,雄踞沅江兩岸。其城北之西為酉水江口,酉水自酉陽、龍山、保靖一路南下而來,由此匯入沅江。東有沅張公路沿沅江東去,折而北上,直抵張家界。其城南有319國道和杭瑞高速自東向西經過,東至滬杭,西抵云貴。縣城常住人口十三萬左右。</p><p class="ql-block"> 自楚國始,因水路交通便利,境內資源豐富,且具戰略地位,乃為西部要地。秦朝時,于縣城西二十里之窯頭村設郡治,是為秦三十六郡之一的黔中郡。清朝時期,該縣城則為辰州府治所在地,轄制湘西一域,乃為大湘西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沅陵縣城主城自東關至西關是一條較為平坦寬敞的主街。沿河則為與主街平行的較為狹窄的河街。從主街通往河街的街口,則有上南門,中南門,下南門。中南門則為縣城最為繁華熱鬧的地方。從主街向北則依山谷地勢,營建若干街巷。有所謂高家巷,馬路巷,龍家巷,總爺巷,甲第巷等不一而足。每一巷道以青石板或紅沙石塊鋪地,非常講究。巷深處,依山坡建房,或左右比鄰,或上下層疊。吊腳樓欄桿縱橫,瓦縫參差,良多佳趣。而大戶人家如"修、許、劉、唐、瞿"等,則建有規模可觀的明清式建筑。大門門楣門檻門框均為石雕,院內窗戶門板牆板,則為木雕木刻,精致雅觀。縣城格局之精致,國內不可多見。</p><p class="ql-block"> 龍興講寺古建筑群的建筑藝術精妙絕倫。</p><p class="ql-block">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長征曾經此地,留下不少革命史跡;抗戰時期,湖南省政府曾遷來此地,學校,醫院,工廠,商家,亦隨之而來,熱鬧非凡;解放初期,湘西行署及47軍軍部亦皆在此地,人氣旺盛至極。</p><p class="ql-block"> 縣城歷史之悠久,人文底蘊之深厚,難以言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上世紀九十年代,位于沅水下游沅陵縣境內的五強溪水電站建成,攔江蓄水,五強溪庫區形成,海拔114米以下的舊縣城全部淹沒。</p><p class="ql-block"> 新的沅陵縣城在舊城南北的山上逐步建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天寧山上</h1><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十年前,有客來沅陵一中,從中南門碼頭登岸,經主街進入尤家巷,右行百十來步,再北上登二百來個石級,仿佛朝拜,便到達沅陵一中大門面前。大門朝南,兩邊紅墻高筑。此地自古名曰天寧山,"一大為天","寧靜致遠",多么"高大上"的名字,走到這里,一種敬畏之心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沅陵一中即天寧,天寧即沅陵一中,幾乎是同一概念。</p><p class="ql-block"> 進了一中的大門,向左行走,可見三排六棟十二間平房教室。教室與教室之間距離較寬,彼此之間不受干擾。室內明窗凈幾,窗外綠草如茵。再往北直走則為一棟兩層共十室的教學樓,八間教室,兩間小辦公室。樓前是操坪,隔操坪與教學樓相對的是大禮堂。這是重要的集會場所,也為師生的文藝活動提供了理想的舞臺。走進大禮堂,當年老師們排演話劇《年青一代》的演員,仿佛又一個一個的出現在舞臺上,趙學海、方思默、舒易芳、肖莉青、江自平扮演的角色實在感人。學生的《十大姐》,也都款款而來。原兩層教學樓西頭為學生廚房和食堂(后改為校辦印刷廠和編織袋廠,現建成圖書館)。那里有一口很深很深的水井。</p><p class="ql-block"> 進了一中的大門,向右行,從高高的垂著串串葡萄的葡萄架下走過,迎面的是兩層樓的校長室,簡約而不失優雅。門前有個小花圃,平添了幾分生機。經校長室前行,則是桂花樹球場。球場西有老科學館和音樂教室。球場的南北東三面均為老式洋樓,不知是晚清時期還是民國時期的歐式建筑。帶家屬的職工多住于此處。男生宿舍是兩層樓的,北邊臨近圍墻,南接家屬宿舍。女生宿舍好像就是桂花樹球場南邊那棟洋樓。</p><p class="ql-block"> 進了一中的大門,正面當中有一座水泥澆筑的圖案,由三角板、書本、籃球等組成。繞行而過,迎面一堵高約兩丈寬四五丈的白色粉墻赫然在目,大氣而古樸。中有學校正門,門框門楣均為巨形長條花崗巖,上嵌石刻匾額"辰州公立中學校"。進門之后是穿堂,穿堂兩邊是英語教研組和化學教研組。穿堂前隔天井的是教務處,它的兩邊有耳房。天井東西有園拱門。出東拱門有大辦公室為語文教研組,小辦公室為史地政辦公室。出西拱門有大辦公室為數學教研室,小辦公室為物理組和生物組辦公室。</p><p class="ql-block"> 經過教務處兩側,直前北行則有如《紅樓夢》中所謂的抄手游廊。天寧人謂之文化走廊,供學生發表美術書法作品和手抄報。文化走廊東西兩側又各有一門,出其門,又各有南北相對的四間教室,后改為理、化、生實驗室和生物標本室(科教樓未修之前),后改為教師住房,每間教室住兩戶。以1厘米厚的紙板相隔。當時有電影名《七十二家房客》,他們乃以此自嘲。</p><p class="ql-block"> 出文化走廊又是大塊操坪。左有魚池,右有一小塊場地,設單雙杠及跳高跳遠沙坑。繼續前行,則為東西并列兩個籃球場。</p><p class="ql-block"> 球場那一頭是圖書舘。該圖書館藏書之多,種類之齊,版本之珍貴,歷來為湘西之最。可惜1965年3月1日晚失火,珍藏書籍毀于一夕。后經重建,藏書數量仍然可觀。1985年元月將放寒假,余與舘長王延修聯系,借出百多套中外名著供兩班學生帶回家閱讀。那時,沒有"百度一下",若在教學上遇疑難,只有在這里尋找答案。有時,我也會帶孩子來,讓他們尋找自己喜歡的書籍。"圖書舘",墻上那三個凝重而蒼勁的顏體風格的題字,不知何人手筆,它們一個一個成了浮雕,經常在我眼中出現。</p><p class="ql-block"> 圖書館門口緊靠現在的大門,現在的大門就是以前的后門。先前,從后門出去,不幾步就是古教場坪,又稱校場坪,此乃先前的軍隊操練之所,亦是行刑之地。不知何時劃歸一中作為體育運動場。直至九十年代初,一年一屆的運動會在此舉行,速度與力量的競爭,活力和朝氣的揮灑,那些身影,那種團隊精神,是何等氣象萬千。后來,商貿風起,這里修建了工貿市場。"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當時景象無復重來矣!</p><p class="ql-block"> 圍墻之內的風景如此。圍墻之外,尚有龍頭井,靈官廟,伍家坪,農場,苗圃,供新來的老師及眷屬住房周轉和學生學農之用。一中大門前有紅沙石鋪地的一塊平地,連著東西兩方延伸過來的大路。路的南沿是陡坎,高兩丈多,陡坎下東西相連三四棟磚木樓房,住有五六戶人家,都是老師和他們的家屬。這里曾是沈從文在沅陵的故居。每經沅陵都會在此小住。他的表弟黃永玉也常客居于此,梁思成、林徽音夫婦也曾來此作客。這里有個雅致的名字,叫蕓廬。</p><p class="ql-block"> 哎,說不盡道不完的舊時風景,盡在心里,那樣恬靜。</p><p class="ql-block"> 當然不能沉醉在懷舊的情緒里,竹籬茅屋固然有詩意,但人們更在意青堂瓦舍的舒適和安全。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棄舊圖新才是現實生活的必須。八十年代,荷花樓、科學樓、新學生宿舍、相繼建成;九十年代,天寧樓、望江樓、朝陽樓、辰郡樓、銀杏樓、桂花樓、體育館、藝術樓、科技館、辦公樓拔地而起,不但大庇寒士俱歡顏,而且大大地改善了辦學條件;新世紀開始至現在,高中部教學樓、青年樓、新荷花樓、男女學生公寓全部建成。</p><p class="ql-block"> 沅陵一中校園,一展新顏。</p><p class="ql-block"> </p> <h3> 昔日的沅陵一中大門內,迎面白色高墻里面 ,是教務處和各教研組辦公室。</h3> <h3> </h3><h3> 而今,辦公樓大門門楣上,仍然保留著大型石刻匾額"辰州公立中學校"。保留這塊匾額,就等于珍藏著天寧山一個世紀的流風余韻。最容易觸發撫今思昔的感情。</h3><h3> 石刻匾額的制作時間是民國元年季春月。辰州公立中學建校之初即授高級中學課程,沅辰瀘溆諸縣學子凡欲學習高中課程者,必來此地。授課教師中,不乏省內名師。</h3><h3> </h3><h3> </h3> <h3> 如今高中教學樓是在原來的三排平房教室的基礎上修建起來的四合院式教學樓,南北相對共有三十二間教室,東西相對為年級組辦公室和男女洗手間。沅陵一中占地面積不大,如此設計,有集中緊湊之妙。<br /></h3><h3> 沿舊圖書館南側西行,下坡,背北面南,眼前是下操坪,對面是四層的共一十六室的初中部教學樓。(先前此處為兩層的老數學樓,共八間教室)。身后是翻新的大禮堂。</h3><h3> </h3> <h3> 一中科學樓修建于1986年,地面三層,地下一層。設計水平與建筑質量均佳。登頂層南望,近處屋宇,鱗次櫛比;遠處青山,層層疊疊。長空碧凈,沅水東流。好一派山城風光。詩曰:</h3><h3> 獨自上高樓,江城眼底收。</h3><h3> 人才當用世,何必覓封侯。</h3><h3> 一中后來又建科技二館,四層16室。其頂層有生物標本室。由于歷任校長對生物標本的高度重視,生物標本室頗具品牌價值。走到里面,燈光布景打開,模擬音樂聲起之際,如入山林水濱。空中飛禽,地上走獸,或爭食,或嬉戲,無不栩栩如生。品種繁多,禽類如鷹、隼、白鶴,錦雞,翠鳥,雁,雀。獸類如豹、狼、狐、兔,獾,穿山甲,還有各種昆蟲及植物標本。凡沅陵山林應有者則此室盡有之。尤其是人體胎兒標本,從1月至10月,無不俱備,如此齊全完好的標本室,在全省普通中學中,絕對可以說獨一無二。<br /></h3><h3> 標本制作者為侯廣悌老師,幾十年埋頭實驗室內,孜孜不倦,才有這項成果。</h3><h3> </h3> <h3> </h3><h3> 先前的桂花樹球場周圍建筑。校長室樓頂,科學舘,教師宿舍清晰可見。老天寧人還能找出民國時期的辰郡朝陽等中學的位置。</h3><h3> 桂花樹球場歷來是老天寧口中的熱詞。提倡體育運動,崇尚體育精神是天寧山上的傳統,特別是籃球運動。桂花樹球場處在師生宿舍的中間,理所當然地成了籃球活動中心。重要籃球賽事都在這里進行。</h3><h3> </h3> <h3> 如今,在學校的主干道上,朝東觀看,前面是辰郡樓,右邊是朝陽樓。桂花樹球場比原先的大了兩三倍。</h3> <h3> 登朝陽樓頂,北邊俯看校園,是這樣的清新。</h3> <h3> 大雪天, 南邊遠眺,沅江兩岸,渾然一體。</h3> <h3><br /></h3><h3> 這里是高三教學樓。</h3><h3> 這里也藏著很多故事。民國時期,這里是貞德女中, 傳為英國天主教人士所建,如今學校隔壁馬路巷的天主堂可為佐證。該校四面圍墻,校園占地面積不大,座北朝南。入其門有較寬的平地,似有兩個球場,然后有一棟大樓迎面而立,然后層層迭迭,一路陡坡上去,坡度很大,其房屋各抱地勢,間或有一兩棟小洋樓,小巧玲瓏。加以樹木陪襯,校園的精致可人,實屬少見。</h3><h3> 解放后,稱沅陵女中,北面毗鄰沅陵一中,兩校高墻之間,有一條很寬的鋪著寬大石塊的大道。不知何年改為沅陵三中,開設初中課程,招收城區學生。十年之前,三中并入沅陵一中,封其道路,拆其圍墻,兩校一體。</h3><h3> </h3><h3> </h3> <h3> 前貞德女中的洋樓現在成了工會、總務處、弘慧基金的辦公室。<br /></h3><h3> 門前古樹下,立有石碑,上面刻英文的"貞德女中"名稱。時間為1923年。girls school,譯為女子學校。</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棵古銀杏樹,頂梢有五層樓高吧,它的軀體夠五人合抱吧,一百年高齡?兩百年高齡?難得準數。它像個偉丈夫,也像個歷史老人。天寧山的一切,它都知道。</p><p class="ql-block"> 銀 杏</p><p class="ql-block"> 昔日天寧何處尋,</p><p class="ql-block"> 參天古木葉紛紛。</p><p class="ql-block"> 先前事跡誰知曉,</p><p class="ql-block"> 交付美篇啟后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校長豐釆 </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半個世紀,十位校長從這里走過,清正廉潔,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他們的共同品格。</p> - <h3> 第一任校長府庭鎮,在1986年沅陵一中85周年校慶典禮上致詞。</h3> <p class="ql-block"> 汪榮福在一中85周年校慶會上</p><p class="ql-block"> 汪榮福 沅陵一中第四任校長。治校有方,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均步入全省先進行列。一九五八年學校被評為全國文教系統先進單位,出席全國文教系統群英會,受到國家獎勵。他本人亦贏得省勞動模范稱號。</p> <h3> 這里的一切,都凝聚著他的的心血。坐在新建的科學樓旁,他對一中的未來充滿了信心,充滿了期待。</h3> <h3> 改革開放初期的輕松,融洽,和諧,進取的政治氛圍,也充滿在一中的校長辦公室里。左起:潘紹祥,汪榮福,方思默。三人在謀劃開創一中新局面。<br /></h3><h3> (潘紹祥湖南汨羅人,汪榮福四川滬州人,方思默安??歙縣人)</h3> <h3> 汪校長和老教導主任唐碧生,老教師潘畏三、宋長輝親切座談。<br /></h3> <p class="ql-block"> 汪榮福方思默和老教師及校友</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 楊湘云 李桂貞 劉歷炳 瞿迪 汪榮福 方思默 宋長輝 唐碧生 李正廉 劉之一 楊蓉芳</p> <h3> 他,第五任校長蔣茂林。在百年校慶的日子抱病來到這里,這是他嘔心瀝血工作過的地方。時日無多,他挺起胸膛穩穩站定,保持著堅毅頑強的形象。然后由孫女們攙扶著,依依不舍告別這塊熱土,告別他的同事。<br /></h3> <h3><br /></h3><h3> 他曾任沅陵縣教育局長。在此任上,非常重視全縣的師資培訓工作。聘請一中專業水平高和教學能力強的老師任教,師訓工作卓有成效。他熱情滿懷地與教師和結業學員合影。</h3><h3> 第二排左起第二人張茂珍,第四人蔣茂林,第七人金福明。</h3><h3> </h3> <p class="ql-block"> 上世紀的十位校長中八位校長最后一次的聚會。眾多校友陪同。</p><p class="ql-block"> (1996年9月95周年校慶,老校長參觀五強溪水電站,在七中留影)</p><p class="ql-block"> 第一排左二起依次為肖功樸 汪榮福 王永齡 王義(一中首任書記)易盛臬、府廷鎮</p><p class="ql-block"> 第二排左起第五人為十一任校長許振琦</p><p class="ql-block"> 第三排左二 舒易芳 顏澤煥 胡定達 方思默 陳亞中。</p><p class="ql-block">(潘紹祥因省教委組織去西歐考察,蔣茂林因病,兩校長缺席)</p> <h3> 第八任校長潘紹祥在主席臺上,后面右起聶承德,周樹生,夏賜福,沈宏斌,許振琦,唐仁冬,譚宜實。<br /></h3> <h3> 誰能把他倆的笑容形諸筆墨?我看很難。化難為易吧:燦爛。</h3><h3> 唐碧生 湘鄉人,解放初在湘西行署文教科工作,后調沅陵一中任教導主任。文革中受沖擊,八十年代初落實政策。1985年調沅陵一中任黨總支書記,黨性原則強,和潘校長配合默契。年六十時功成身退,享受離休待遇。<br /></h3> <h3> 第九任校長陳亞中,和老校友高十二甲學生李宗蕚在教務處大門外的合影。</h3> <h3> 第十任校長舒易芳,和他的高十三屆同學在體育舘前合影</h3><h3> 左起 龍厚林 陳龍海 歐宏成 舒易芳</h3><h3><br /></h3><h3>-</h3> <h3> </h3><h3> </h3><h3> 難得一見的方思默書法</h3><h3> </h3><h3> 我在方思默身邊多年,深服其文學修養和京劇藝術方面的才能。而對其書法藝術缺乏了解。不久前,微友心跡變清先生將方思默兩幅手跡發表于"方家親人"微信群里,見之大喜,以為不遜于書法名家,堪稱珍品。</h3><h3> 雪斌 方思默胞妹方笑薇之子。</h3><h3> 題畫 李正廉老師為文,方思默代書。(為突出書法,已將原畫裁剪過半。</h3><h3><br /></h3><h3>-</h3><h3><br /></h3><h3><br /></h3><h3> </h3> <h3> </h3><h3> </h3><h3> 底蘊深厚的舒易芳詞</h3><h3><br /></h3><h1> 詞三首 </h1><h3> </h3><h3> 滿庭芳·別天寧</h3><h3> 龍井清流,暮鐘晨哨,伴我三載華年。苑庠情愫,泛涌臆胸間。難忘師恩校澤,幾多次,頂禮流連。誠堪憶,公孫樹下,憧憬縱談酣。</h3><h3> 潸潸。窗幾下,含羞伏案,聆耳箴言。共學子三湘,砥礪無間。揮手東西淚眼,囑魚雁,殷勤書傳。情千縷,沉吟暗許,業就梓桑還!</h3><h3> </h3><h3> 水調歌·返鄉</h3><h3> 岳麓別炎夏,返里伴秋聲。望城坡上凝目,天宇近黃昏。正有歸巢雀鳥,枝上嘰喳歡叫,景象亦憐人。久違百千日,江畔喜鄉音。</h3><h3> 返桑梓,獻才智,秉初心。校顏未改,天命師長可康寧?銀杏生機尤旺,桂子飄香時近,迓客似含情。但等立秋日,躍躍展經綸。</h3><h3> </h3><h3> 水龍吟·筑夢天寧</h3><h3> 正當岳麓業卒,返桑梓,孟秋時侯。苑庠舉目,宿師猶健,莘莘翹首。三尺臺前,芒鋒小試,蕙芳蘭秀。更九畹情灑,初心秉持,風流展,容顏瘦。</h3><h3> 身立何曾且茍。長天寧,慎持操守。新顏兀展,資揮千萬,清風盈袖。肝膽拳拳,成城眾志,匾牌榮授。奈時光逝水,崦山俯仰,漫說功咎。</h3><h3><br /></h3><h3><br /></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師者有范</span></p> <h3> 左起 潘畏三老師,宋長輝老師,楊曾英,汪榮福校長。<br /></h3><h3> (1986年沅陵一中85周年校慶時黃懷德攝影)</h3> <p class="ql-block"> 肖莉青老師和學生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可以說,她是天寧山上的師太。人品,師德,學識,才干,資歷,和她的許多故事,讓我們對她肅然起敬。雖然她已早早地離我們而去。</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心目中的潘畏三與肖莉青老師</p><p class="ql-block"> 舒易芳</p><p class="ql-block"> 肖老師是我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就讀的縣第一小學的校長,后調沅陵一中。我到一中后,有幸在語文組與肖老師共事,很受教益。她關愛學生,學生也十分親近她,尊敬她。她十分好學,涉獵廣泛,知識豐富。她的授課深受學生歡迎,學生很佩服她的博聞強記。她教學兢兢業業,一絲不茍。可惜天妒英才,在她正當盛年時不幸因病去世,</p><p class="ql-block"> 潘畏三老師是她丈夫,在學校管理食堂。其為人正直,性格豪爽,十分健談且談吐很有風趣。他工作一絲不茍,關愛學生,為不斷改善學生伙食而盡心盡力。</p><p class="ql-block"> 伉儷倆業已仙逝多年,但其音容笑貌我永銘胸臆,愿他們在泉下安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糜文安,1950年至1959年7月,任沅陵一中教導主任。教數學。1959年8月調黔陽師專數學科。曾有“湘西數學王”的美譽。當年黔陽地區僅有三名享受國家津貼的“高級知識分子”,沅陵一中有兩名,就是糜文安與劉柏倫。</p> <p class="ql-block"><b> 劉伯倫,沅陵城關鎮人。青少年曾就讀于北京勵志中學和天津南開中學,后畢業于武昌中華大學。解放前后歷任省內外多所著名中學語文教師。自1955年9月始,直至1966年3月,劉老師擔任一中語文教研組長達十一年。因學問淵博,閱歷豐富,在其課堂教學上感情奔放,旁征博引,縱橫恣肆,妙語聯翩,深受學生歡迎,有人將其獨特的教學風格戲稱為“浪漫派”,因而頗負盛名。時天寧山上,將其與劉之一,劉歷炳,方思默并稱“三劉一方”,譽滿湘西。1960年,雖然我國國民經濟處于困難時期,但黨和政府仍然十分關注著有突出貢獻和名望較高的知識分子。當年6月至9月,湖南省委先后兩次行文批準對全省271名有代表性的民主人士和高級知識分子予以生活物質方面的照顧,我縣劉伯倫老師列名其中。</b></p> <p class="ql-block"> 亦是元老亦精英</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 宋長輝 潘畏三 王少甫 劉之一 顏克孝</p><p class="ql-block">后排左二起 唐碧生 汪榮福 彭隆生</p><p class="ql-block"> 宋長輝 知識淵博,課上得好。學生稱之為"化學大王",1957年被打成右派。平反復職后努力工作積極參與社會活動。被選為縣政協委員。</p> <h3> 一代名師,在這里駐足。播撒知識,播撒思想,播撒詩情。1986年潘畏三老師回沅,與老同事合影。眾多教師相陪。<br /></h3> <h3> 六七十年代在一中畢業的學生,稍微看仔細一點,你會很容易地在這兩張照片中發現你的恩師。<br /></h3> <h3>前 孫瑜 方思默 未知 宋長輝 張炎 劉耀曹</h3><h3>中 唐碧生 劉立松 汪榮福 楊達君 黃伯炎 陳志斌</h3><h3>后 何明雙 未知 楊天錫 姚宗干 朱宗之 向光茂</h3><h3> </h3><h3> 1986年暑假,高三班(1951年畢業)校友一行七人相約回訪母校。受到校領導和縣委縣政府領導的熱情接待。縣委領導主持座談會,聽取校友們對發展沅陵經濟,振興一中教育的建議。校友們重回天寧山,端座在教室,向母校匯報自己的成長歷程,再次聆聽原任課老教師教導。</h3><h3> 參加回訪母校的高三班校友有:</h3><h3>姚宗干(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副校長)</h3><h3>楊天錫(北京大學教授)</h3><h3>毛益麟(武漢大學教授)</h3><h3>孫 瑜 (武漢大學教授 貞德51年畢業)</h3><h3>何明雙(廣州鐵路局處長)</h3><h3>朱宗之(水電部長沙設計院教授級高工)</h3><h3>楊達君(益陽地委紀委書記)</h3><h3> 解放初期曾在沅陵軍管會文教部工作、和其中部分校友相識的縣委統戰部長方思默和一中黨總支書記唐碧生共同精心安排。高三班畢業留校任教的向光茂老師全程陪同。原任課老教師張炎、宋長輝、劉耀曹等參加會見和座談。</h3><h3> 在拍攝合影時,校友們堅持請求原任課老教師站在第一排。</h3><h3>-</h3> <h3> 前排左起 張茂珍 李 暘 張 炎<br /></h3><h3> 后排左起 歐陽迪 李強(學生) 周炎林</h3><h3><br /></h3><h3> 李暘 生物教師,因知識淵博,課上得好。學生給了他一個"生物大王"的美稱,1957年被打成右派分子。平反復職后,滿腔熱情投入教學工作。</h3><h3> 張炎,外語教師,原朝陽中學教導主任,土改時打成階級異己分子,判刑五年,文革后落實政策,平反回校,書教得很好。</h3> <h3> 幸 會</h3><h3>一排左起 王明清 黃伯炎 方思默 蘇宗祥</h3><h3> 張理財 宋長輝 李正廉</h3><h3>二排左起 姚紹玉 謝時惠 吳國華 向光茂 </h3><h3> 鄧禹平 張茂珍 肖仲云 鄧瑞芬 唐仁冬</h3><h3>三排在起 歐陽迪 舒序鑄 金福明 舒易芳 </h3><h3> 楊開倫 潘一新 鄧世雄</h3><h3>四排左起 郭松柏 許振琦 楊家深 孫建軍</h3><h3> 周豐儀 鐘甄拔 唐宏炳</h3><h3> 蘇宗祥 物理教師,學問淵博,善長繪畫。為人重情義。八十年代初回香港繼承祖業,旋返沅陵與好友惜別。</h3> <p class="ql-block">后左起 代哲春 金福明 劉伯倫 瞿開宣吳下夫舒序鑄</p><p class="ql-block">中左起 楊蓉芳 吳子靜 趙家驥 肖守文 趙寅亮 方思默</p><p class="ql-block">前左起 許孝淑 劉克柔 李正廉 江自平 肖莉清,</p> <h3> 認真開展教研活動,要讓學生在45分鐘的課堂學習中,取得最大的收獲。<br /></h3> <h3> 劉耀曹老師從50年代開始帶沅陵一中氣象小組,存積了幾十年沅陵天寧山氣象資料,現在還有部分存在檔案局。工作兢兢業業一輩子。</h3><h3> " 當年在教導處旁邊每天寫天氣預報情形還記憶猶新。"一一蔣大琪老師如是說。</h3><h3> 后排右一劉耀曹 中排右一蔣大旗<br /></h3> <h3><br /></h3><h3> 侯廣梯老師,1952年畢業于沅陵一中高五班后,一直留校擔任生物教師,長期從事生物標本制作,由于業績突出,1988年被省教委破格評為第一批高級教師。</h3><h3> 上圖,當年(大約1985年),省教委副主任、省招生辦賈紹淝主任等來校檢查工作時,候老師向省教委領導介紹標本制作情況。</h3><h3><br /></h3> <h3> 龍頭井23號,沅陵一中圍墻外的教職工宿舍。擠著四戶人家。外面圍一道破磚墻,里面是舊木屋。兩位老人安貧樂道,與世無爭,相濡以沫。田澍榮老師和他的老伴。平靜地度過他們的晩年。</h3> <h3> 左 趙學海 右 龍盛恒<br /></h3><h3> 趙學海 音樂教師 ,富于激情的文藝活動家。天寧山上一切文藝活動的策劃者和組織者。</h3><h3> 龍盛恒 地理老師,1957年被打成右派,1961年去世。他,未能等到1978……</h3> <p class="ql-block"> 1986年沅陵一中85周年校慶,鐘啟壽老師回一中,他教過的學生簇擁在他身旁身后。</p> <h3> 百年校慶,李富賢老師(后排中)回沅,學生們和他們敬愛的班主任合影留念。<br /></h3> <h3> 1974年,古漢語專業科班出身的張德福老師,走下吉首大學的講臺,追著故鄉的云,又站在了沅陵一中的講臺上,將自己滿腹才學揮斥方遒,一晃就是五年。</h3><h3> 后來一紙調令,當了縣教委教研室主任,繼而去了市教委當一任普教科長。因舍不下自己的專業,最后選擇去電大當教書匠。退休了又去市老年大學講詩詞,只是為了好打發日子不變癡呆,這一講就是二十年,為懷化市老年大學創造了一個品牌班,把自己的講稿整理一下就成了《簡明詩詞曲律》(中國文聯出版社)。現年八十有二,耳聰目明,思維敏捷,看來癡呆癥永遠找不上他了。</h3><h3> 有人《品三國》品利雙收,他要是去《品唐詩》肯定也能做到。可惜沒人發現他, 也許是他生來就喜歡平淡,喜歡寂寞。</h3><h3><br></h3> <h3>前排左起 郭新 鄧世雄 李桂珍 吳子靜 顏澤中 吳云<br /></h3> <p class="ql-block"> 語文組老辦公室內</p><p class="ql-block"> 1989年 楊家深奉調縣委宣傳部留別</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 常立森 廖春生 舒序鑄 楊家深 李志紅 姚運卓 向曉鐘</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 唐仁冬 李家英 周豐儀 張 波 郭松柏 彭加定 姚紹玉</p> <h3> </h3><h3> 先前,一度流行"我是中國人,何必學外文"的說法。改革開放,轉變觀念,面向世界。八十年代,英語教學人才奇缺,他們扛起了沅陵一中英語教學的重擔。</h3><h3> 前排 尹功震 劉伯南 丁冬梅 支教老師</h3><h3> 后排 吳國華 楊 玨 張生湘 郭 新</h3><h3><br /></h3> <p class="ql-block"> 沅陵人說小伙子長得好,都說:"biao",就是這個 "彪"吧。查百度漢語"彪"有四解,有文采,小老虎,身材魁梧,姓氏。沅陵人的方言真是準確形象,這照片里的男子,大的小的個個長得"彪"。他們是沅陵一中體育組的老師,他們個個身手不凡,把沅陵一中的體育,搞得有聲有色。體育課上龍騰虎躍,運動隊奪冠捧杯。</p><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起 全凌華 胡行飛 楊萬東 陳瑞平</p><p class="ql-block"> 后排左起 姚祖根 張 彪 張良景 曾為民 彭曙沅 康志鵬</p><p class="ql-block"> 照片背景是老校室后墻面,右手邊大門洞進去可見"72家房客"。</p> <h3> 1986年8月,41·2班學生李成城考上了北京大學。班主任肖信吾老師,親赴麻溪鋪鄉千坵田村,將錄取通知書送到李成城家里。師生倆小酒一杯以示慶賀。<br /></h3><h3> 第二年該班另一學生葉飛插班到42·1班也考入北京大學。</h3> <h3><br /></h3><h3> 還記得教場坪嗎?肖信吾老師會響亮地回答:"記得!"這張照片定格了三十多年前,他在沅陵一中運動會期間,在班上大本營坐鎮指揮的情景。旁邊的小黑板寫著參賽項目和本班參賽運動員號碼。必須確保運動員準時到位。還必須確保安全。有個學生在看《秩序冊》,有個學生在看廣播稿,有幾個學生隨時待命。有些學生去前方吶喊助威。班主任要考慮問題很多。肖老師并不悠閑。</h3><h3> 肖老師,你這坐姿,就像一尊雕像。既屬于你,也屬于我,也屬于他。屬于天寧山每個班主任。</h3><h3><br /></h3><h3><br /></h3> <h3><br /></h3><h3> 唐老師1972年來沅陵一中。他們在天寧山上默默耕耘一輩孑。只問工作,從來不計個人得失。1988年暑假,學校組織廬山旅游,唐仁冬陳天武夫婦在仙人洞合影。國泰民安,而且不知道什么叫壓力,唐老師那時的心情,是我們每個人的心情。</h3><h3><br /></h3><h3> </h3><h3><br /></h3><h3><br /></h3> <h3> 吳國華老師,湘鄉人,湖南師院英語本科畢業。八十年代和夫人丁冬梅同來沅陵一中教英語,曾任政教主任。九十年代初調株州八中。<br /></h3><h3> 沅陵一中作為沅陵縣最高學府常有首長和領導來參觀指導,作為政教處主任,少不了奉陪。</h3><h3> 上圖左起 吳國華主任 黎原將軍 劉立松書記</h3> <h3><br /></h3><h3> 夏賜福老師與夫人劉雪文和他們的兒女們留影。</h3><h3> "七十二家房客"門前,不管怎樣收拾,也遮掩不住這里的寒傖和丑陋。"陳舊的門窗,斑駁的墻壁,狹窄的走廊上,擠放著碗柜,煤爐,藕煤,洗臉架,還有一座柴火灶。"(前教務主任夏賜福語)</h3><h3> 但這里的人,夏賜福,常立森,胡樂育,張炎,李家英,李志紅個個都那樣樂觀。是不是有點像顏回,"賢哉回也,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而回也不改其樂"。看,他們一臉微笑。這姑娘堪稱學霸,不靠保送,就靠她那四份精采答卷,也同樣上重點大學。這小伙更厲害,是1995年沅陵縣的高考理科狀元。</h3><h3> </h3><h3>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 </h3> <h3> 馮澤沛周德浩九十年代初合影于校長室前<br /></h3><h3> 周德浩 南縣人 ,語文教師。1987年來一中工作,1991年任黨總支副書記。</h3><h3> 馮澤佩 生物教師。我是他的全民k歌粉絲,一次又一次聽他唱《我們這一輩》,感受那份沉郁和厚重。我發現只有他唱得最接近王佑貴的情緒。歌唱完了,音律留在我的心中。他為什么唱得這么好,原來他是我所知的唯一一個比共和國只小一天的人。</h3> <h3><br /></h3><h3> 校長室門口,一左一右有兩株鐵樹,前面有一塊小花圃,圍著木欄桿,里面有各種常見花卉。門前道路東頭有一臘梅臺,三叢臘梅枝條細密,綠葉紛披。校長室后面有一兩棵碗口粗的不知名的樹,枝葉疏朗。</h3><h3> 樓上有會議室和學校檔案室,會議室有百余座位。記得1984年的時候,學校的教師會議,和縣里的高考監考員會議都在這里舉行。</h3><h3> </h3><h3> 左起 :李家英 常立森 許振琦 糜健</h3><h3> 年富力強,一身帥氣,儒雅氣質</h3><h3> </h3> <p class="ql-block"> 左起 胡樂玉 陳再林 彭加定</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在官莊區中學一起共事,其后又在一中共事。后來,陳再林(難遇的物理老師)去沅江市一中任校長,2012年秋來沅,三人于一中農場合影,此時胡老師神采奕奕。去年一同參加原官莊區中高四學生聚會,漸見病容,不意胡老師于今年夏天溘然長逝。聞之黯然神傷。</p> <h3> 胡樂育老師和同事們在辦公樓前<br /></h3> <h3> 校長室前,天寧兩代人</h3><h3> 他在學生時代,曾是沅陵一中的高材生,高21乙班學生。眾所周知的原因,沒有成為天之驕子。在黃壤坪的山溝里磨煉了整整十四年后,1979年知青大量返城的時刻,由于老師的賞識,他登上了天寧山的講臺。</h3><h3> 熊楚毅 數學教師,1989年9月獲評全國優秀教師,湖南省教育系統勞動模范。</h3><h3> 女兒 一中51·6班學生,1996年考入北師大。</h3><h3> 情系天寧,世代難忘。</h3> <h3> 還記得魚池嗎?</h3><h3> 昔日,校園里的魚池。周圍有鐵欄桿圍著,憑欄俯看,想找出"觀魚勝過富春江"的感覺,肯定會失望,這么多年,還真沒見過魚群游弋的景像。倒是天晴時,偶爾會看到一點"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景。周圍有很多榆臘樹,魚池與操場坎邊的三角地帶還有一些其他的樹,都差不多有碗口粗,成了一片小樹林。當春朝有點細雨,當秋夜有幾聲蟲鳴,于是,詩意也就有了。</h3><h3> 憑此圖景,是否能憶起一中當年的后園風光?</h3><h3><br /></h3><h3> 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的一中校門。</h3><h3> 常立森 長沙市人,湖南師院俄語專業畢業,學貫中西。六十年代初組織分配來沅陵,轉輾于麻溪鋪,烏宿,官莊,涼水井,1985年進入一中。</h3> <h3> 1980年5月-1982年7月,語文教師楊家深(左)接受組織委派,參加湖南省第四批援藏教師隊,在拉薩市第二中學工作兩年。擔任高二兩個藏族班的漢語言教學,兼任校團委書記,還辦起了據說是全西藏中小學中的第一個校園廣播室。 </h3> <h3> 楊曉華與愛徒張帆<br /></h3><h3> 楊曉華,1978年考入湖南師院,化學本科畢業。堅實的專業知識使他在化學教學上游刃有余。班主任工作務實而敢于創新。很受學生愛戴。</h3><h3> 44·6班學生張帆,1989年考入清華大學。畢業后創建自已的公司,發展順利,規模可觀。難能可貴的是他有一顆善良的心。拿出巨額資金設立弘慧基金。資助家鄉全沅陵縣貧困子弟一個一個地圓了大學夢。</h3> <h3> 他帶著沅陵一中的一批學生在圓明園參觀,紅色T恤上印著北京大學的字樣。他與北京大學有緣嗎?還真有一點點。他在1996年當51·6班班主任時,班上的學生朱軍考上了北大,時隔三年當54·5班班主任時,班上的李立也考上了北大。<br /></h3><h3> 他是數學教師粟登富。不但數學教得好,班主任也當得好。又負責,又精明。愛好也廣泛,運動場上很厲害。文藝活動一把好手,吹黑管,拉小提琴都行。我們同在教工樂隊,都拉小提琴。我說:"你坐第一把交椅,首席小提琴。"他莞爾一笑。后來當了副校長。可惜英年早逝。</h3> <h3><br /></h3><h3> 這英俊美少年是誰?</h3><h3> 他1974年畢業于官莊區中學,1978年考入湖南師范大學讀體育本科。1982年進入沅陵一中工作。這小伙忒肯干,從教研組長,校團委書記,教務處副主任,總務主任,一路干過來,直到校黨委委員。拚命三郎一個,好處一點不拿。他是陳瑞平。</h3><h3> 這照片的背后,還有著一個很大的空間。</h3><h3> 這是哪里?他告訴我:"一中桂花樹球場,我身后的那棟樓就是潘校長他們住的,另一棟吳國華老師住的,兩棟之間有些人在老水井洗衣。那樹就是現在的白果樹。" 啊,想起來了,從潘校長樓下向東走過去有一棟平房,住的是方校長,廖世鵬,吳云,孫建軍等老師。從水井那條路過去住的是郭松柏和唐仁冬老師。</h3><h3> </h3> <h3> "這照片是家長瞿紹忠率二子來校謝師,與校領導和任教老師合影。大兒瞿松柏考入第二炮兵學院,二兒瞿繼雙考取國防科大。"(楊文棟)<br /></h3><h3> 前排左起 姚紹玉 李盛林 向曉鐘 </h3><h3> 鐘甄拔 瞿松柏 陳亞中 瞿紹忠</h3><h3> 舒易芳 康志鵬 瞿繼雙</h3><h3> 后排左起 郭松柏 韓景業 楊文棟 </h3><h3> 周德浩 李家英 姚祖根 許振琦</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組織活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h3> 組織培養,瞻仰韶山<br /></h3><h3>前左起 未知 譚孝國 潘紹祥 毛善祥 趙德府</h3><h3>后左起 未知 宋澤儉 歐陽迪 蘇宗祥 尹叔宜 劉鼎亞</h3> <h3><br /></h3><h3> 青年才俊,風華正茂</h3><h3>前左起 陳亞中 蘇汝銘 楊蓉芳 楊湘云 顏克孝</h3><h3>中 楊開倫 潘紹祥 金福明 顏澤中 唐碧生 徐經桂</h3><h3>后 周光輝 李富賢 侯廣悌 李德榮 孫建軍</h3><h3><br /></h3><h3><br /></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面對這張照片,你不得不感動于他們的這種氣場。</p><p class="ql-block"> 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謙虛謹慎的思想作風,端端正正的人品和扎扎實實的工作成績,讓他們有著強大的凝聚力。讓初中部集體屢獲好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06年初中黨支部成員合影</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 郭松柏 馮澤佩 楚芬芬 朱心菊</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 符德興 鄭成滿 石珍太 瞿繼來</p> <h3> 一中離退休支部政治學習視頻</h3><h3> (2013/06/26/08/29/59 彭加定攝像)</h3><h3> 主持人陳永煥 離退休支部書記。我支部的學習活動定在每年3、6、9、12月的30日。總書記有什么重要講話,中央有什么重要決定,陳永煥都會深入淺出地向大家講解,他是教政治的,講得挺好的。有時也在會上安排人講點什么養生呀,科技與生活呀什么的。</h3><h3> 康志鵬,姚本振,姚祖根也是支部和老協負責人,挺積極的。可惜我住懷化后不能繼續參加活動了。</h3><h3>-</h3> <h3>圖一 1987年暑假,桂林旅游合影。<br /></h3><h3>圖二 2011年退休教師華東五市旅游南京中山陵合影。</h3><h3><br /></h3> <h3> 鳳凰山上風光好 三八節日美人到</h3><h3>前排左起 楊水英 劉雪文 鄧瑞芬 宋衛華</h3><h3>后排左起 羅芳蘭 袁昭云 郭 新 王朝云</h3><h3> 鄧春瓊 張茂珍 李如云</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師生情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h3><br /></h3><h3> 肖莉青老師和高十五班同學在校門囗的瞬間<br /></h3><h3> </h3><h3> 什么叫唯美?這才是。有時候所謂唯美,其實是矯情和把戲。這發黃的照片,感情的真摯自然,意境的喜悅和諧,人物的質樸無華,這才真真正正給人以美的享受。</h3><h3> 推測這照片的拍攝時間,應該是1958年前后。那時知識女性著裝多為列寧裝。肖老師的穿著卻是民國時期的那種,我不由想起"民國才女"之說,其實民國才女不只是林徽因那四個人。</h3><h3> 他們站立的地方誰都知道。其實,他們往前走幾步就是高坎,石墻高筑,高兩丈許。坎下好幾棟房屋,有樓房,有平房。有人說這里叫云廬,肖老師住過,方校長住過,很多老師住過。一中這個校門位置很高,氣象不凡。不知多少優秀人才從此門走出。其實,所謂地靈人杰,不能只看名勝名人,而忘了沅陵自已。</h3><h3> </h3><h3> </h3><h3> </h3> <p class="ql-block"> 什么叫衛星班?請聯系時代背景解讀,言之成理即可,暫無標準答案。</p><p class="ql-block"> 二排左起 王明清 趙學海 向光茂 鐘啟壽 趙家驥 唐碧生 侯廣悌 蔣遠敬 孫建軍 李秾華 李桂珍 吳子靜</p><p class="ql-block"> 四排左一 全漢鎮</p><p class="ql-block"> 一排左起第四人 潘一燕</p> <h3> </h3><h3> 上圖 很幸運的1965年的高中畢業班(高21甲班)</h3><h3> "這是我在天寧山上帶的第一屆學子,一九六五年畢業,當年升學率逾百分之八十五。"(舒易芳)</h3><h3> 這些1965年的高中畢業生,他門有多幸運,他們自已最清楚。那一年,大學之門還對他們開著,只隔一年就砰然關閉了,整整十年啊。<br /></h3><h3> 這位出色的班主任(前排右起第一人,1963年獲評全國優秀班主任。),以后如何施展才華?恐怕連他自己也說不清楚。</h3><h3> </h3><h3> 下圖 不走運的1966年的初中畢業班(初20·2班)</h3><h3> 在一片揪斗和打倒的聲浪中,在老師們人人自危的環境下,他們初中畢業。誰能憧憬未來的美好學習生活?誰能料到即將面對的停課鬧革命?<br /></h3><h3> 現在都是將近古稀之年的人了,"我們這一輩,和共和國同年歲。有父母老小,有兄弟姐妹。……學會了忍耐,理解了后悔。酸甜苦辣釀的酒,不知喝了多少杯……"他們是堅韌頑強的一輩。現在也都好好的。了不起的一輩人。</h3><h3><br /></h3><h3> </h3><h3>,</h3><h3><br /></h3> <h3> 花季少年,軍事化的編制,該不是軍事化的生活吧。這張照片也有著鮮明的時代印記,值得珍藏。這個班藏龍臥虎。<br /></h3> <h3> 華大基因基地,徐經桂老師和初二十五連二班的部分學生留影。</h3><h3>左起 宋桂珍 陳亞中 汪健 徐經桂 劉長秀 張亞玲</h3> <h3> 1993年,初44屆畢業,唐仁冬老師與部分學生合影。七十年代她是學生的好老師,又像是學生的好大姐,清純;八十年代她是學生的好老師,又像是學生的好媽媽,溫和;九十年代她是學生的好老師,又像是學生的好奶奶,慈祥。愛,產生在她的心里;愛,也呈現在她的臉上。<br /></h3> <h3> </h3><h3> 44·6班畢業的學生聚會長沙,邀請班主任楊曉華老師與夫人周碧蘭與會。45屆學生董海平(后排左四,北京大學畢業)也趕來參加。</h3><h3> </h3><h3><br /></h3> <h3> 他們是1988年學校擴招的兩個計外班之一的46·1班學生。</h3><h3> 他們一走進學校,就在老師帶領下參加軍訓。能夠摸到真槍,知道怎樣分拆成各個部件,打完了五發子彈,知道怎樣射擊,高唱著"日落西山紅霞飛",回到學校。到了高二年級,他們又在學校領導帶領下去百里外的林場,勞動了一個星期。兩年以后,他們的學弟學妹別想擁有這番經歷了。他們畢業后,都還真有出息。他們不忘母校的培養,在畢業25周年后相約回到母校,和他們的班主任彭加定老師在辦公樓門前合影。<br /></h3><h3> 我們的學生,不管從什么樣的環境中過來,不管成就多大,他們始終有一份執著一一不忘校澤,不忘師恩。一屆接一屆,就這樣純真。人文精神,并不抽象。</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生活樂趣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h3><br /></h3><h1> <span style="font-size: 16px;">從南岸迎賓大道穿過一條巷道,然后走盤山公路,到達山頂,這里是就是沅陵一中的學農基地。</span></h1><h3> 歲歲重陽之日,學農基地是沅陵城區一中退休人員的歡樂天地。領導重視,工會后勤老協安排得體體面面。先一天搞活動,麻將,撲克,象棋,飛標,乒乓球,立定投籃。一至三名都有獎勵。某年,久不玩麻將的我,一上牌桌,一連三手自摸,運氣一來竟然獲得第二名。</h3><h3> 重陽這天從學校乘車,十來分鐘就到。山不甚高,但可以望遠,可收重九登高之效。近處各種果木林林總總,遠處山巒疊翠,爽心悅目。這里有會議室,周樹生校長每年要在這里向老同志報告一番學校工作,然后聽取大家意見。</h3><h3> 會后休息,此時是那些久未謀面的老朋友,握手言歡互道家常的時刻,我那單反相機充分發揮著它的作用,定格那些美好瞬間。</h3><h3> 然后共進午餐,米酒一杯就著沅陵特色菜,互相敬酒意思意思。這樣的歡樂場面,我不得不抑制自己的食欲,趕快拍一段視頻。</h3><h3> 退休家住外地的一中老師來到沅陵,只要周樹生校長知道,就一定能在這里和先前沅陵老同事共進晚餐。</h3><h3> 這是一個充滿溫情的地方。</h3> <h3> 工會活動室里氣氛熱烈。幾盤象棋殘酷廝殺,幾桌麻將一片歡聲。樸克牌看明爭暗斗,擲飛標要眼明手準。活動室外,這邊定點投籃,全靠基本功。那邊乒乓球賽,要有技術,還要抽簽運氣好。</h3><h3> 左起 林仁美 宋開海 張必衡</h3><h3> 準備上車,前往學校農場過老年節,別說有多開心。</h3><h3> 林仁美 由連長轉業到學校當大師傅,依我說是屈就了,他不這樣想,用心炒菜,萊炒得非常可口。因為"老子是四野的",大家就用四野首長的名字稱呼他,早些時候,甚至還在前面加"賊"字,有時干脆稱他副統帥,他總是一臉笑,欣然接受大家對他的抬舉。</h3> <p class="ql-block"> 題 照</p><p class="ql-block"> 白發蒼蒼精氣神,天寧四老面如春,</p><p class="ql-block"> 一生精力付桃李,尚有余輝照后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左起 舒易芳 舒序鑄 金福明 廖春生</p> <h3> 工會負責人主持老年節各項工作<br /></h3><h3> 左起 離退休支部委員姚本振 工會主席劉珊 校黨委書記曾祥歡 老工會主席張遠周 副校長潘凌云 現任校長周樹生</h3><h3> </h3> <h3> 不是饕餮盛宴,就一壺沅陵鄉下米酒,幾道沅陵特色萊。曬蘭肉絲,沅陵山村臘肉,黃雞婆黃燜板栗,九月樅菌噴噴香。連那些外地口音的老師都會說:"如一一法!"把那個"如"字說得重又重,拖得長又長。<br /></h3> <p class="ql-block"> 今又重陽</p><p class="ql-block">一年一度重陽日, 歡聚天寧老教師。</p><p class="ql-block"> 麻將有聲驚四座,象棋無語走雙車。</p><p class="ql-block"> 舉杯互敬筵席上,合影相邀分手時。</p><p class="ql-block"> 莫嘆黃昏心寂寞,及時行樂莫延遲。</p><p class="ql-block">左起 田斌 彭加定 宋貽周 舒易芳 舒序鑄 金福明 張必衡 王宏均 胡樂育 周鳳儀 廖春生 陳天武</p> <h3> 圖書館新老員工在一起<br /></h3><h3>前排左起 陳陽秀 湯麗華 馬玉英 鄧春瓊 蔣蔓莉</h3><h3>后排 舒璇 馮本愛 楊萬東 李興華 張思靜 楊月英</h3> <h3> 臨江仙 · 觀蔣蔓莉老師攝影感懷<br /></h3><h3> 舒易芳</h3><h3><br /></h3><h3> 滿耳秋聲天凈遠,又逢重九菊香,耄耋四座彩飛揚。杖藜皓首,留影舊情泱。</h3><h3> 逝水流年堪回目,天寧臺榭軒昂,贏得桃李錦家邦。幸逢盛世,垂老享斜陽。</h3><h3><br /></h3><h3> 后排左起 徐經桂 陳亞中 王宏均</h3><h3> 前排左起 金福明 舒易芳 鄧世雄</h3> <h3> 總務后勤退休人員合影<br /></h3><h3>前排左起 張黨生 羅芳蘭 李學鵬 </h3><h3> 陳天武 宋開海 彭文斌</h3><h3>后排左起。張顯榮 張思靜 粟桂蘭 </h3><h3> 張干琳 蔣曼莉 李友才</h3><h3> 李生江 李澤民 羅學好</h3><h3><br /></h3> 校友情懷 <h3> 左起 唐碧生 李文慶 張生湘 聶成德</h3><h3> (李文慶 水電八局黨委書記)</h3><h3><br /></h3><h3><br /></h3><h3> </h3> <h3> 潘紹祥校長剛上完課,校友就圍了上來,某校友手快,卡嚓一聲就有了這張。右邊那位是名醫張復(校友)左邊那位不知為誰。<br /></h3> <h3> 辰郡朝陽出來的學生,很牛</h3><h3> 很多人津津樂道"辰郡""朝陽"兩個閃亮的名詞,但是對這里走出過什么樣的學生,卻不太關注。要關注也許只關注專欄(可惜沒有給學者以足夠的位置)中的杰出校友,其實厲害的人還有。</h3><h3> 民國時期,他在辰郡中學讀完初中二年級,接著在朝陽中學讀完三年級,又在沅陵的雅禮讀完高中,后來考入設在南京的中央大學讀完了航空專業。解放后,又在莫斯科大學見到過毛主席,讀完了自動控制專業。縣里的省里的國家的世界上的好學校他都讀過了,算得上一個老資格學霸吧。他是最早的從天寧山出發走出國門的人員之一,他又早早回來為國效力。</h3><h3> 劉盛武(上圖左一,下圖右一)西北工業大學自動控制系主任。他為國家作出過應有的貢獻。享受國家津貼。</h3><h3> 他自幼酷愛京劇,善操琴,工青衣唱法。帶出來的研究生,有的既是科技人員,又是京劇票友。又愛科學又愛藝術,年九十有三,老當益壯。學校授他一個"時尚老人"稱號。</h3><h3> 他常回沅陵,在朝陽樓,我和他共演一曲梅派青衣《鳳還巢》。<br></h3><h3> </h3> 江山代有才人出 <h3> 考取北大清華學生光榮榜之一<br /></h3><h3> 本世紀初許振琦,瞿東升,瞿繼任相繼擔任一中校長,恪盡職守,為一中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不懈的努力,為教育教學改革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h3><h3> 2006年周樹生出任校長,勵精圖治,銳意創新。教育教學工作出現強勁勢頭,成績顯著。</h3> <h3> 長江后浪推前浪<br /></h3><h3> 務實創新帶頭人</h3><h3>前排左起 潘凌云 張建群 周樹生 曾祥歡 劉勇飛</h3><h3>后排左起 劉 珊 瞿秀健 金天保 向仕恕 鄢祥學</h3><h1> </h1> <h3> 老沅陵一中校園平面圖</h3> <h3> 昔日的辰郡中學,后來的七十二家房客。</h3>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h1> 結束語</h1><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美篇的口號是:記錄美好,分享感動。</p><p class="ql-block"> 天寧山是美好的,不知多少人為之傾倒。可惜很多的美好沒有記錄下來。也不怪,那時候有幾人能私人購買海鷗。而手持海鷗的人又怎能像現代人一樣隨心所欲地拍攝。以致很多美好的東西只有任它消失。但所幸畢竟還是有一些專業攝影者和業余愛好者,有意無意地記錄了天寧山許多美好的事物。這些作品,是何等的珍貴。但是,如果沒有分享出來,長期沉睡在箱底而不為人知。那又是何等可惜。</p><p class="ql-block"> 夢天寧嘗試著舉行了這次分享活動,熱心人士的慷慨分享,讓我們能重睹天寧山的昔日風光,回味著天寧山上昔日的溫馨和諧的人事活動。一張圖片,引起一次感動。這是多么可喜。</p><p class="ql-block"> 謝謝,謝謝!衷心感謝家英、曼莉和每一位記錄者,衷心感謝汪榮福校長的親屬、潘畏三老師的親屬和每一位分享者。由于大家的熱情支持,我們才有一個較為豐富的美好的《天寧記憶》。</p><p class="ql-block"> 賜福,糜健,家深,瑞平,我們的這次策劃,看來還真有點意義。</p><p class="ql-block"> 潘校長說:"這是群內活動,不是校史,不是官方文件,一切隨意,有什么就什么。"又道:"不要太過認真。"定了這個調,輕輕松松,真好辦事。</p><p class="ql-block"> 舒校長,借你美詞的優雅氣韻,美篇也才有那么一點文學品味喲。</p><p class="ql-block"> 經桂老師,陳校長,你們的聯絡活動,讓夢天寧的分享內容,有了一種深沉厚重的歷史感。</p><p class="ql-block"> 楚毅,你的嚴密,使美篇在文字內容方面經得起挑剔和評說。</p><p class="ql-block"> 合作愉快。</p><p class="ql-block"> 快樂的夢天寧。</p><p class="ql-block"> 2017/12/31</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投市|
新巴尔虎右旗|
濮阳市|
精河县|
吉水县|
延长县|
永和县|
桂东县|
科技|
常德市|
莎车县|
平遥县|
七台河市|
大丰市|
荣成市|
梅州市|
丹巴县|
敦煌市|
宣武区|
北辰区|
英吉沙县|
广宗县|
四子王旗|
普陀区|
芦溪县|
南安市|
福安市|
永泰县|
新沂市|
卓资县|
迁西县|
汶川县|
惠州市|
德惠市|
博野县|
凯里市|
万盛区|
林州市|
巢湖市|
昔阳县|
会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