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往事與聯想

山溪

<h1>  我有一位同事,退休后擔任了一個知青博物館的負責人。有一天他與我電話聯系,想搜集一下我在兵團時期的書籍、文字、小物件等。我在家翻箱倒柜了半天,竟一無所獲。我記得回城的時候,帶回了不少在兵團曾經使用過的東西,如邊疆特有的白板子羊皮筒子,兵團發的的軍大衣,沙棗綠的士兵服,雜七雜八的各種物件……光日記本就有一小摞呢。如今怎么會一件都不見了呢。是時間相隔的太久遠了嗎,是自己主觀上想徹底忘卻兵團往事嗎,是因為換過幾個單位搬過幾次家嗎,后來一想,似乎都是又好像都不是。在內蒙兵團前前后后九個年頭,經歷了太多的事,現在差不多都淡忘了。網絡上鋪天蓋地的對上山下鄉的各種議論,我也僅僅泛泛一看,從未講過只言片語。這說明自己意識上并不想攪動已經塵封的記憶。但這次朋友的來電,卻使我猛然想起親歷的一件事情,這幾天時常縈繞在心頭上,揮之不去。</h1> <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上圖是當年內蒙兵團24團六連全貌,位于海勃灣黃柏茨。</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下圖為2009年返回黃柏茨,我在原營房舊址拍攝的部分戰友與當地村民的合影。</span></h3> <h1>  72年11月末,即刻要進入冬季了,農田里的善后工作正在進行緊張的進行,大中灘上揚水站大型水泵的20吋吸水管連同籠頭竟陷在河里拉不上來了。推斷原因,最大可能是由于秋灌連續抽水,河底被水泵抽出了個深坑,后來停抽了,河水夾帶著泥沙填平了這個坑,同時也把膠管連同鐵籠頭一起深埋在河底。連隊想了好多辦法,馬拉人拽似乎都不管用。僵持了幾天,黃河中間河道上已出現了零零星星的冰凌,這在當時可不是小事,全連人的心隨著冰凌的增多而日益緊張。如果不能盡早將水管籠頭拉到岸上,再過幾天,上游流下來的大塊冰凌勢必會割破水管,水泵籠頭也會掩埋在水下,國家財產就會受到損失。這在當時可非同小可,因此連長果斷下令:派人下水,清除泥沙,搶救國家財產。就這樣我與幾位同樣來自青島的戰友被挑選上,組成一個小組去執行這個任務。</h1> <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上圖為70年代初我與戰友為誰敢騎牛而打賭,我跳上牛背后被好事者抓拍的。</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下圖是曾經在一起滾打磨爬的同班戰友,09年聚會時特地在原連部后墻前拍張紀念照。</span></h3> <h1>  那天,天氣昏暗,小北風嗖嗖的刮著,實在不是個適合下水的日子。但情況緊急,也就顧不上那么多了。我們六七個人在全排人的目光期待中,先輪流著在壩上奔跑,待到全身發熱時,猛的脫掉棉衣褲,戰友們則急忙給披上厚厚的軍大衣。我們原地跳動著,相互鼓勵著,排著隊預備輪流下水。周邊的戰友們整齊的喊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號為我們鼓氣。</h1><h1> 該輪到我下水了,我接過副連長遞過來裝滿燒酒的軍用水壺,咕嘟咕嘟連喝了兩大口,心口立刻象著了火一般,我一猛子扎進河里,哇!水太涼了。冰火兩重天,冰冷的刺痛霎時傳遍了全身,象無數鋼針扎滿了身上的旮旮旯旯。河水極渾濁,水流夾帶的細沙磨的面部生疼,眼睛只能睜睜閉閉。我潛下去幾米,順著粗大的水管一點一點的摸到河底,用鐵鏟把水管四周的泥沙拼命往外刨。當時感覺身上已經有些麻木了,只是機械的拉動著鐵鏟,直到腦子憋的發脹,才浮出水面喘口氣。然后上岸后再在壩上猛跑,大口喝酒,當僵硬的軀體稍有所緩解,又急忙跳入水中。這樣一遍遍的周而復始,大概忙活了兩個多小時,后來發現這基本上屬于無用功。因為每人在水下最多幾十秒鐘時間,第一個人挖出來的一個小坑,到第二人下水時基本上就又被流沙填平了。再后來,有幾個人實在支持不住了,大家只能無功而返。</h1> <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上圖是當年在海勃灣最大的十字路口矗立的頌揚毛主席的方碑,當年可以算是這個城市的地標了。</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下圖為六連戰友在09年在烏海聚會期間,以海勃灣火車站為背景拍的集體照。</span></h3> <h1>  第二天,同樣的打撈場面又重演了一遍。河水似乎更涼了,冰冷刺骨,鉆心入髓。我們或許不怕吃苦,也不懼受罪,但水泵膠管仍然紋絲不動。有的戰友因為下水還引起了發高燒,很明顯,這種打撈方法是行不通的。<br /> 事情過了幾十年,現在我回想,當時是什么支撐著這些年輕人,不顧危險,不惜以損害自己的身體為代價,去做那些勞而無功的事。是無知、單純、服從命令,還是魯莽、逞能、有責任心,似乎都有,又不全是。就像以現在的觀點看待上山下鄉,不好說青春無悔,也不能說上當受騙。從國家到個人,只能說是萬般無奈了。政府花了錢,群眾遭了罪,社會未受益,全都不滿意。</h1><h1> 美篇做到這里我有稍許遺憾,由于歲月已經隔了這么久遠,現在已經記不全當年參加打撈任務的戰友名字了。因此,本篇中就未能描繪他們同樣感人的表現。今天我借寫這篇文章的機會,鄭重地向他們致以青春的敬禮,這可是當年一起過過命的兄弟啊!</h1> <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上圖是1973年24團首次先代會。六連代表與團首長的合影,這在當時可是很大的榮耀。</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下圖為2009年在海勃灣的大聚會,在星云酒店舉行的六連聯誼會上部分戰友們的合照。</span></h3> <h1>  寫到這里,我的思緒從回憶跳躍到了當今。一段時間來,社會上對上山下鄉有各種議論,網絡上甚至爭執的很熱烈。一種觀點是:上山下鄉是文革產物,是社會倒退,失學、失業、失落,是上千萬知青命運的總模式。它毀掉了差不多的一代人。另一種觀點是:正是由于上山下鄉的經歷,讓這批"知青"成為了共和國最有擔當、最能吃苦耐勞、最有奉獻精神和最具廣闊胸襟的一代。兩種觀點針鋒相對,互不相讓。讓我來看,兩種觀點都有點失之于偏頗。 &nbsp;<br /> &nbsp;第一種觀點在邏輯上是可以接受的。既然上山下鄉是"文革"的重要部分,政治上就應該堅決否定它。問題在于這不應該成為許多人妄自菲薄的借口。廣大知青的際遇是真實存在的,確實有人或自暴自棄,得過且過,或不思進取,安于現狀。但更多的人擔起了家庭和社會的責任,在社會發展中盡到了自己的力量。時過幾十年,應該有結論了。個別人不能為了某種目的就隨心所欲地編織毀了整代人的故事。</h1><h1> 第二種觀點則屬于極左,他們 把上山下鄉知青譽為世界上最勤奮的人。更有甚者,把這批人說是共和國的脊梁。我覺得,這完全是一種阿Q式的自我過癮。說上千萬意識、素質參差不齊的青少年,通過幾年困苦的煎熬,就成了國家的&quot;脊梁",在邏輯上就首先不通。如果吃苦是成才的捷徑,那么為了振興中華,國家是否應該再搞一次"上山下鄉",如此練就千千萬萬具有上述"四最"的人,那中華騰飛不就是指日可待了嗎。</h1><h1> 還有一種說法:雄鷹駿馬只有放到廣闊天地,才能磨勵成才。實踐證明年輕人吃大苦,遭大罪是極有好處的,并舉出當過知青的國家領導人為例子。我感覺這完全是謬論。不可否認逆境能激發能量,極少數知青的個人奮斗,似乎也印證了"天將降大任于斯人"的古訓,但請別忘了,首先是因為有了國家改革開放的大環境,才有可能讓所謂的成功人士們脫穎而出。請問相信這種話的人,您能否愿意為了培養下一代,故意讓自己的兒孫去忍饑受凍,吃苦受累呢。如果自己都做不到,那么你極力鼓吹磨難成才論又有何用意呢。</h1><h3><br /></h3> <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上圖是當年海勃灣市中心的宣傳櫥窗。記得我每次到海市出差,總要在此瀏覽一下。</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下圖為戰友們重游老連隊舊址,思緒萬千,感概不已。</span></h3> <h1>  現在,有不少人懷念過去的年代,熱衷于轉發類似"天是藍的,水是清的,蔬菜是帶蟲眼的,豬肉是一年才長成的……"的帖子。對此,我非常不以為然,當年的食物可能無公害,但其數量嚴重匱乏,其常年挨餓的滋味,除了曾經親身經歷過,誰人能夠體會?說句絕對的話,在原始人茹毛飲血的遠古年代,天更藍,水更清,請問誰愿意回到那種生活。<br /> 信奉這種話的人,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兵團確實給其帶來了機遇,譬如上學、參軍、入黨、提干。這當然不能否定人家個人的努力奮斗。這是高舉"青春無悔"大旗的一批人,他們懷念那戰天斗地的生活,是可以理解的。還有一部分人返城后生活艱難,動輒下崗。他們痛恨現今社會的不公,不免有怨天尤人的情緒。自然而然的向往過去平均主義的年代,這也情有可原??膳c這兩種人都掛不上邊的一些人,一方面享受著改革開放帶來的種種便利,另一方面,卻又沉浸在過去的虛幻假象之中。他們期盼黨和政府給予知青一定的補償,又會感覺網絡上的知青晚會比央視春晚好看一百倍。他們熱衷于唱大海航行靠舵手,跳忠字舞,朗讀毛主席語錄……為什么會這樣,那我就百思不得其解了。<br /> 寫到這里我來揭曉打撈搶險的結局吧。最終水泵的吸水管連同籠頭在大量冰凌到來之前,還是被完整的拉了出來。國家財產未受損失,上上下下皆大歡喜。為此團部嘉獎,連隊表揚,宣傳欄,黑板報熱鬧了好一陣子。辦法是附近生產隊的一位經驗豐富的村民提出來的,即用一臺6吋水泵,把出水口鎖緊,形成高壓水柱。順著被埋住的膠管反向沖刷河底,直到沖出鐵籠頭。為了支持兵團的這次救險,當地生產隊還提供了高速柴油機和配套水泵。當然,最后現場操作直至成功的還是我們那幾個人,用時一個半小時。</h1><h3> &nbsp;</h3><h1> </h1> <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上圖為老海市電影院,24團的戰友大概都在這里看過電影。</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下圖是我任六連上士時與炊事班的戰友們在一起,約攝于1975年初春</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nbsp;</span></h3><h1><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span>完稿于2018年春節</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余姚市| 噶尔县| 盐山县| 桐梓县| 西宁市| 祁连县| 九龙县| 永泰县| 宁陕县| 商河县| 本溪| 钟山县| 安阳市| 宁城县| 佛山市| 泌阳县| 车险| 新邵县| 尼勒克县| 正定县| 峨眉山市| 鄂尔多斯市| 化州市| 台北县| 安泽县| 垦利县| 营山县| 汉中市| 玉田县| 乌兰察布市| 富阳市| 会理县| 和田市| 新化县| 仁寿县| 从化市| 永春县| 获嘉县| 常宁市| 重庆市| 建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