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略陽縣觀音寺分縣簡介<br> 今略陽縣觀音寺鄉政府所在地,歷史上曾設過分縣。滋將分縣建立情況簡介于后。 <br>(一)分縣設置時間 <br>據觀音寺出土碑文記載,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清政府曾在觀音寺設清平分縣,設縣衙。但有名無實,省、地、縣史志均無記載。清代道光元年(1821)冬,設黑河分縣,置縣丞(正八品官),衙署仍設在觀音寺。據道光《略陽縣志》記載:“道光元年,四川總督蔣,以川陜、楚三省無業之民,僑居老林,宜設官彈壓,奏改磚坪縣丞為黑河縣丞,駐扎縣治東北一百四十里之觀音寺”。咸豐至同治年間,改名 略分縣,仍置縣丞。光緒年間,又改名黑河分縣,置縣丞。清末,撒銷分縣及縣丞設置,改設觀音寺巡檢。民國初,復設觀音寺分縣,置縣丞。四年(1915),縣丞改名縣佐。二十年(1931)栽撤分縣。歷時一百十年,歷任縣丞三十人,縣佐十一人。 <br>(二)設置分縣原因 <br>黑河棧壩林一帶,地域遼調,山大林深,荒僻人稀。從清代康熙年間起。安徽、兩湖、四川無業貧民,大量遷來此地墾荒耕耘,依親傍友,日聚日多。在略陽轄區內移民即達一萬數千戶;鳳縣境內三、四千戶; 縣境內五、六千戶;留壩境內二千余戶;兩當、徽縣兩縣境內,亦達一千零一十余戶。六縣邊境總計達三萬余戶。 <br>在此開荒種地者,到處架擁筑屋,居住星散。被此之間,往往被山嶺、深谷相隔絕。如遇匪徒搶劫,無有守望之力,孤掌難鳴,無法反抗。加之,來此開荒種地的新民五方雜處,無族姓之聯綴,無文化教誨,無禮教的約束,多好勇輕生,因此各種糾紛案件不斷發生。匪徒橫行,劫掠頻聞。州、縣官署雖萬分焦慮,卻苦無長治良策。 <br>道光元年冬,四川總督蔣攸鈷,奉命勘察漢中府黑河棧壩一帶后,認為其地綿亙數百里,地甚險要,奏報清廷批準,此地設黑河分縣,分縣衙署設在略陽縣觀音寺。調遣磚坪(今安康地區嵐皋縣境)縣丞到略陽觀音寺為黑河縣丞,專司巡緝盜賊,稽察犯法作亂之人。<br>(三)分縣隸屬關系 <br>分縣轄地在略陽境的地域最大,分縣衙署駐地觀音寺又在略陽境,故分縣隸屬路陽縣,縣丞(縣佐)歸略陽縣知縣(中華民國時為知事、縣長)領導。縣丞(縣佐)掌管分縣糧馬、征稅、戶籍、巡抽之事. <br>分縣街署具體設置,無法考究。據口牌資料,裁撤前夕設:縣佐一人,收發、雜務員各一人;置一個科,設科長、錄司各一人;置皂、快、壯三個班,共一十五人,內設班頭二人。 <br>(四)裁撒分縣原因 <br>民國二十年(1931)十月0216號《陜西省政府公報》談到了裁撤分縣的原因,有四: ①內政部發布了為符合現行政體,一律裁撒所有未經取消的各處縣佐的命令。②據省民政廳視察員報告:各地縣佐因力量薄弱,有的以諸多原因不駐扎原定地點,避住縣府,僅為縣長使從;有的蜷伏深山土窯,或寄居破屋爛廟,終日無所事事。稍有匪患,連縣佐本人生命都不能自保,怎能指望分縣衙署維持地方保護人民呢?當時全省已多處發生,縣佐被匪徒劫掠、搶殺的事件。分縣縣佐名為官吏,實同虛設。③查民國初,本因地面遼闊或因邊境重要,恐縣長鞭長莫及,置分縣、設縣佐藉以佐理縣治。而今,縣佐既無實力且 <br>有割裂縣行政之弊端,實致縣府失去統一之效。④查縣佐薪公等費定額本廉,但經匯總核計,每月亦不下數千元。現縣佐的設置,如同大拇指傍枝生的六指一樣,不僅多余無用,又何苦虛耗國家資金,徒增人民負擔。<br></h1><h1>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召開的省第五十六次政務會議上,依據上述四條原因,決定:將全省縣承一律裁撤。裁撒后,凡各縣地面遼闊之重鎮,酌設公安分局維持治安,以收實效。</h1> <h1>觀音寺衛星地圖,</h1><h1>觀音寺分縣縣丞、縣佐歷任名單<br></h1><h1>縣丞: <br>陳明申 浙江省海寧縣人,監生。道光元年由漢中府照磨開任。 <br>陸 銓 號楷山,上海市松江人,監生。道光三年任,后官至潼關廳同 知。 <br>湯崇禮 江蘇省無錫市人,監生。道光四年代理。 <br>依顯智 貴州省錦屏縣人,監生。道光七年任。 <br>葉 淮 浙江省桐鄉縣人,監生,道光九年任。 <br>陳玉章 安徽省石臺縣人,監生,道光十一代理。 <br>李玉林 道光十二年代理。 <br>王 式 山西省平陸縣人,附監生。道光十三年任。<br>邸文煥 甘肅省皋蘭縣人,道光十四年任。 <br>王 融 道光十六年任。 <br>俞文榮 江蘇省丹徒縣人監生,道光二十二年任。 <br>高世宣 安徽省貴池縣人,道光二十三年由候補州同暑。 <br>李春霞 號曉亭,河南省人,監生。道光二十六年任。 <br>汪金城 安徽省旌德縣人,附貢。道光十六年六月任。 <br>曹毓慶 山東省汶上縣人,舉人。咸豐十一年三月兼任。 <br>鄭組成 咸豐十一年十二月任。 <br>王 源 山東省樂陵縣人,附生。同治六年十二月代理。 <br>章嘉樹 浙江省杭州市人,監生。同治十二年七月代理。 <br>余泉煌 山東省濟寧縣人,原籍浙江省鎮海縣,監生。光緒三年八月代理。<br>余益樞 字辰垣,湖南省平江縣人,監生。光緒四年十二月任。 <br>王德新 山西省永濟縣人,監生。光緒十年代理。 <br>廖敦易 江西省崇仁縣人,監生。光緒十三年七月任。 <br>梁第山 河南省潢川縣人,附生。光緒十四年任。 <br>王秉鏞 河南省光山縣人,監生。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代理。 <br>陳 常 四川省巴中縣人,監生。光緒二十一年任。 <br>謝元黼 浙江省紹興縣人,監生。光緒二十三年任。 <br>劉鑒清 四川省通江縣人,監生。祖籍江西省南豐縣。光緒 <br>二十八年八月代理。 <br>桂 超 河北省霸縣人,貢生。光緒二十九年四月兼任。 <br>陳九皋 四川省雙流縣人,監生。光緒二十九年五月代理。 <br>高景星 山西省稷山縣人,附貢。光緒二十九年閏五月任。 <br>胡致中字子正,長安人,民國三年十月二十日到任。 <br>中華民國觀音寺分縣(二等)縣佐 <br>賀 毅 字子仁,湖北人,民國四年十一月十五日委。 <br>孫培金 民國五年八月七日到任。<br>李寶仁 字性生,江蘇省豐縣人,附貢生。民國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委。 <br>史沛棻 民國六年任。代理。 <br>周 淮 字睛嵐,陜西省嵐皋縣人,民國六年十月二日委,十一月 <br>十八日到任。 <br>孔 渭 浙江人,民國八年八月委,十月一日到任代理,民國九年七月五日任正職 <br>袁象賢 接任孔渭,時間不詳,后調省。 <br>王懷瑾 民國十一年五月八日委,接任袁象賢遺缺。 <br>章谷謙 安徽人,民國十三年四月四日到任。<br></h1><h1>張慎先 民國十六年八月三十日委任。</h1> <h1> 禁伐耳林的碑(正面),刻于清同治五年三月十九日,碑文記載了濫伐盜伐耳林要處罰的具體規定。這是我縣截止目前已發現的唯一一塊保護森林的石刻。</h1><h1> 一九九四年時任略陽縣政府常務縣長的楊志剛帶領財政,稅務和兩河口區領導到觀音寺鄉調研,楊縣長見到放在露天的石碑非常驚訝…當即指示縣財政拿出五百元以妥善保護…二零一六年再次見到這塊碑時已破碎成幾塊…用水泥等現代材料粘連免強的(怪怪的)立在一個不太合適的地方………</h1> <h1> 石碑的背面……落款清晰可見清同治五年等字樣……。</h1> <h3> 一九九四年縣委書記王全清到觀音寺紀家溝檢查特大泥石流治理和重建工作(一九九二八月十二日,觀音寺遭遇特大泥石流自然災害,全鄉死亡五十人,其中紀家溝死亡四十九人,絕兩戶,孤兒一人被慈善機構收養)同時在兩河口中學檢查教育工作。陪同人員與王書記合影…左起候小平(兩河口中學校長)…王全清(縣委書記)…侯崇德(縣委辦主任)…錢德玉(區委書記)…劉建華(縣委組織部第一副部長)…蹇再華(水電局總工)…</h3><h1> </h1> <h3><br></h3><h1> 紀家溝遭遇特大泥石流自然災害之后,閻家山現一長方體巨石,經省地質大隊測定為314立方米,時任縣委書記楊超輪為其命名為“飛來石”。</h1> <h1> 紀家溝特大泥石流之后現(飛來石)314立方米。</h1> <h1>飛來石一側……</h1> <h1>紀家溝衛星照片。</h1> <h1>觀音寺剪子埡。略陽縣地名志稱剪子壩。(號稱黑河第一灣)</h1> <h1>剪子埡(壩)衛星照片。</h1> <h1>不同季節的剪子埡。</h1> <h1>原 創:張喜治</h1><h1>圖 片:湯 勇 何 昱</h1><h1>美篇制作:錢德玉</h1><h1>資料來源:政協略陽文史資料集(410頁)</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肇源县|
金溪县|
虎林市|
太保市|
威信县|
阜阳市|
米易县|
金昌市|
新巴尔虎右旗|
土默特右旗|
东乡县|
屯留县|
开鲁县|
土默特右旗|
延庆县|
敦煌市|
克什克腾旗|
湖南省|
旺苍县|
呈贡县|
浦县|
桂平市|
息烽县|
霍林郭勒市|
广水市|
宝应县|
田东县|
类乌齐县|
东辽县|
桓仁|
抚州市|
凤冈县|
壶关县|
江源县|
柘荣县|
蒙自县|
宿松县|
舟曲县|
阜新|
韶山市|
富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