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風俗。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演變進程中,我的故鄉既保留了祖先從江蘇到江西再到湖北一路遷徙歷程中各個時期各個地城原始的固有習俗,同時經過定居在鄂東南這片土地后數百年的滋養,逐漸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風情。</h3><h3> 從故鄉的方言說起,總的基調是贛方言,但也殘留有吳方言的痕跡,同時在數百年的生產生活中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冶方言。太陽叫“日頭眼”,早晨叫“黑早頭”,中午叫“對日中”,下午叫“下晝”,吃晚飯叫“過夜”,衛生間叫“茅斯”,上衛生間叫“打岔”,在語調上也有變化,叫小孩的小名或叫村里接進來的小媳婦往往使用第四聲調,顯得俏皮而親切。記得小時侯每到吃晚飯的時侯,村莊的小巷里總是會回響起“春崽吔~過夜啦~”的呼喚聲,伴著鄉音特有的語調,母親的呼喚親切而悠長,將滿滿的愛意柔入其中,仿佛從遠古傳來的天籟之音。</h3><h3> 鄉音是融進血液中的鄉愁,不論身在何方,只要聽到熟悉的鄉音,內心深處便會泛起莫名的溫暖和感動。</h3><h3> 小孩子頭痛腦熱是難免的,有時還會出現驚厥的情況,當時的農村缺醫少藥,不能得到很好的醫治。不懂科學又有些迷信的村民便篤信傳說中的神靈鬼怪,想象人生病是魂魄被神靈鬼怪掠走了,只有把魂魄找回來病才會好。我婆(奶奶)會治這類病,稱之為“收魂”,當時在村中小有名氣,傳說是很靈驗的。將一個小茶杯盛滿大米后用手帕罩好撫平,這時我婆會神情莊重緊閉雙目,將茶杯靠近在我頭臉上晃圈,口中念念有詞(大多念詞象經文一樣聽不懂,只聽懂最后幾句:菩薩保佑神靈保佑橋邊路邊山邊水邊三魂六魄魄魄歸身),過一會打開手帕看米粒的變化,這時米粒會出現移位凹陷等情況,我婆就會說哪個地方哪方神靈鬼怪對你不利需要“打點”,然后備茶米香紙到那個方位去“叫魂”。一邊叫小孩名字一邊灑茶米“春崽吔回來呀”,那古樸蒼涼的叫魂聲在古老的大地上回蕩了數百年。我是一個無神論者,現在回想起來當年的“收魂”“叫魂”只是起到鎮定安撫和心理暗示的作用,對一些人體可以自愈的小病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病情。</h3><h3> </h3> <h3> 過節是中國農村的傳統。在我的故鄉一年之中最重視的是端午節中秋節和春節。</h3><h3> 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是全國性的風俗,在我的故鄉沒有賽龍舟,也不吃粽子,但有送扇子和喝雄黃酒的習俗。每到端午節來臨,嫁出去的姑娘都會帶著姑爺和孩子回娘家送節,節禮中少不了扇子,每個家人都有分。送扇子也有講究,老人送大蒲扇,大姑娘小媳婦送鵝毛扇,年輕的小伙子送可以折疊的紙扇。小孩子額頭上點雄黃酒,吃飯時象征性的喝一點雄黃酒,都有驅災避邪之意。</h3><h3> 端午節一過鄂東南一帶開始進入署熱天氣,這時候扇子就派上用場了。五顏六色各式各樣的扇子隨處可見,孩子們最喜歡的是繪有圖畫或草書文字的折疊紙扇,開合之間別有樂趣。到了晚上,吃過晚飯搬上凳子或竹床到曬場上納涼,大人們搖著大蒲扇談天說地,拉家常聊農事,鄉音俚語,怡然自樂;孩子們成群結對或捉迷藏玩游戲,或追捕螢火蟲裝到玻璃瓶里當手電筒玩耍,玩熱了玩累了回到大人身邊,仰望滿天星斗,一陣陣清涼的風立刻就會吹來,那是婆用大蒲扇搖過來的風,清涼輕柔而舒適,至今仍然在我的心中回蕩。</h3><h3> 每到夏天我最鐘愛的是大蒲扇,愛它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蘊,愛它自然而質樸的人間真情,它搖出來的是風,更是一種寧靜淡然的態度,一種超然灑脫的情懷,一種修身養性的哲理。</h3> <h3> 中秋節是一年中承上啟下的節日。這個時候村民們還很忙碌,沒有過多精力去慶祝。不吃月餅,不吃團圓飯,頂多吃幾塊用糯米自制的圓粑粑,也有團圓之意。但有一項儀式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拜月祭月。</h3><h3> 記得小時候,每到中秋之夜,我婆會在院子里擺兩條麻凳(農村剝麻用的長條凳,大半人高,可容兩人面對面同時剝麻),擺上香紙蠟燭和供品,把我叫到身邊(我是家中的長房長孫,凡是重要的事情,我婆都會把我帶在身邊)對著月亮雙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詞,那些念詞類似經文,有的我聽不太懂,但我能聽懂的是祈求太陰老人家(對月亮的尊稱)保佑家人平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然后很虔誠的磕頭跪拜。儀式結束后,婆會叫我去玩,一個人對著月亮站立很久很久。</h3><h3>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對月亮的崇拜是很古老的習俗,面對茫茫宇宙人們有很多困感和敬畏,由此生發出很多遐想和禁忌。比如只要出現月蝕現象,認為是天狗吃月,這時全村人會敲鑼打鼓,甚至拿出鍋碗瓢盆對著月亮進行敲打,意為驅趕天狗,直到月亮復圓為止。大人們經常告誡小孩,不要用手指月亮,否則晚上睡覺的時候耳朵會被月亮割去。因此我小時候是萬萬不敢手指月亮的,小伙伴中有人不小心用手指了月亮,會非常害怕,睡覺時一定會用手緊緊捂住耳朵,生怕耳朵被月亮割去。</h3> <h3> 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就是春節。這時也是農閑季節,好象是為了彌補農忙時節的虧欠,也是為了繼承祖先留下來的傳統,憋悶了一年的鄉村此時突然迸發出前所未有的熱情與活力。從臘月開始全村家家戶戶就忙著打豆腐、煮苕片、蒸年粑、做凍米、炒花生蠶豆蕎麥皮等等,足足要忙上二十三天。</h3><h3> 做這些傳統美食,我婆是一把好手。由于我家的廚房大,柴火灶大,為人也好,所以左鄰右舍的鄰居們都排隊到我家來做這些年貨。一進臘月,我家的灶堂里幾乎就沒有斷過柴火,過來幫忙的大人小孩天天在一起干活,一起說笑,一起吃喝,一起玩鬧。那時候沒有電,所有的原料加工都是手工做,磨米、磨黃豆、挑水等力氣活大都是男人干,燒漿、印粑、蒸煮等由女人做,孩子們大部份都去幫女人干活,但不受歡迎,因為往往幫倒忙。我婆是技術總管,到了關健時刻出來把關,點漿、試水溫、看火候,加多少水,加多少漿,添多少柴火都是我婆說了算。</h3><h3> 我最喜歡做的事是印米粑。那時我家有一套粑模(做印子粑的木制模具,長方形有手柄,有手工雕刻的精美圖案),足足有二三十個,花鳥蟲魚樣樣都有,但我最愛的是鯉魚跳龍門,因為所有做好的米粑都是園的,唯獨這個是魚的模樣,所以當第一籠粑蒸好后我婆會把魚粑搶出來給我吃,仿佛真的能吃到魚的味道。那是我吃過的最好美食,回味至今,難以忘懷。</h3> <h3> 年年有個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民間傳說灶神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因貧困而死,玉帝哀憐他,封他為“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派他到人間作督善之神,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每年臘月二十三日夜上天匯報,除夕返回人間。因此到了臘月二十三日夜,家里的灶臺被打掃得干干凈凈,我婆會擺上香紙供品,恭恭敬敬跪拜行禮。供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糖果,祈望灶王爺吃了糖果后上天甜言蜜語,說好話,言好事,玉帝聽后就會降福人間。</h3> <h3> 到了臘月二十四就開始過小年了。最開心的是孩子們,憧憬著穿新衣,放鞭炮,吃美食,天天唱過年歌:二十四掃揚塵,二十五打懶人,二十六曬魚肉,二十七把酒潷,二十八殺雞鴨,二十九家家有,三十日關起大門吃一日。</h3><h3> 孩子們的憧憬卻是莊稼人的愁苦。在那個物質極其饋乏的年代,村民們收獲的農產品大部分都無償上交給了國家,剩下的僅僅糊口而已,又沒有其它經濟收入,根本買不起工業品。因此到了臘月村民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年關逼近”。傳說中的“年”好對付,現實中的“年”可不好過。我多少次夜晚一覺醒來還聽見大人們在商量如何度過年關:大人穿破點吃苦點不要緊(其實當時大部分村民穿的衣服是補丁摞補丁,早已被爛不堪,吃的飯菜更是清湯寡水,少見暈腥),但娃兒們一年上頭總得添件新衣吃點暈腥吧;香紙炮竹,貼的春聯也是必須的;還有很多親戚多長時間沒去走動了,走動走動也是應該的。所有這些都需要錢啊!那年月多數農村家庭只能東拼西湊、東挪西借,艱難度過春節。</h3><h3> </h3> <h3> 越是窮困禁忌越多。人們總是希望借助神靈的庇佑把妖魔鬼怪驅離得遠一點,把小日子過得好一點。因此除夕之夜是最講究的夜晚。堂屋中間的兜子火是不能熄滅的,每個房間的煤油燈盡管將火苗調到最小但也是不能熄滅的,家里面的所有食物都要用紅布或紅紙象征性的罩著,小孩子的手是萬萬不能摸到地下的。我婆會把一個個小小的紅包分給孩子們,摸著我的頭說大吉大利年年高升。家人圍坐在火堂四周守歲,吃零食、聊家常,坐著打盹直到天亮。</h3><h3> 大年初一早上開門第一件事是燃放炮竹,然后暖暖的吃一碗元宵,預示著新的一年已經開始,新的希望即將到來。村民們互相拜年,溫暖的祝福相互傳遞。孩子們穿上新衣在家家戶戶中跑進跑出,接受長輩的祝福,同時身上的荷包也被大人塞進的花生蠶豆糖果等裝得滿滿的,鼓鼓的。</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嘴山市|
翼城县|
威宁|
来安县|
哈尔滨市|
太湖县|
车险|
南宫市|
斗六市|
乳山市|
大丰市|
五指山市|
南漳县|
论坛|
忻州市|
焉耆|
苍梧县|
闵行区|
休宁县|
淳安县|
原阳县|
华亭县|
阜城县|
垣曲县|
张家口市|
巩留县|
涿州市|
禄劝|
沙湾县|
瓮安县|
萨迦县|
潼南县|
新安县|
舒城县|
虹口区|
苏尼特右旗|
柞水县|
沾益县|
平武县|
蕉岭县|
仙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