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與察哈爾有關的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李志洲 </p><p class="ql-block">創作時間: 2017.7.1-11.20</p><p class="ql-block">聯系電話及微信號:1394790253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的那個地方叫黃旗大營子,現在叫上都鎮,是內蒙古正藍旗政府所在地。黃旗大營子在清朝后期和民國前期屬于察哈爾部蒙古八旗四牧群的太仆寺右翼牧群。但察哈爾部在清朝以前并不在這里。</p><p class="ql-block"> 蒙古歷史文獻記載,“察哈爾”有其久遠的歷史。1206年孛兒只斤鐵木真稱成吉思汗,蒙古帝國從此建立。成吉思汗在賜封了各位功臣之后,首先擴充了號稱“怯薛”的萬人護衛軍。到了北元達延汗時期,又設置了察哈爾中央萬戶,“察哈爾部”就是由這支中央萬戶發展起來的部落,相當于8341部隊,察哈爾部也成了統領其他蒙古部落的中央部落。</p><p class="ql-block"> 關于察哈爾的名稱來源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其中流傳時代久遠、范圍較廣的說法是:察哈爾來源于沽源縣平定堡鎮北部的一片湖水。遼金時代叫羊城淖,元代叫察罕淖兒,又叫白海子。至元17年(1281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此建了白海行宮,也稱察罕淖爾行宮。由于蒙古族放牧建部在此,就以察罕淖爾行宮之名命名其部,察哈爾即是察罕兒一詞的同音撰寫。</p> <h3> 一、蒙古察哈爾部歸附大清</h3><div> 到了明朝后期,明朝和北部的北元蒙古相繼衰落,東北的后金國女真人(滿族的前身)興起。</div><div><br></div> <h3>林丹汗(1592年-1634年)</h3> <h3> 這時候,察哈爾部落的首領是林丹汗。但這時候的其他蒙古部落已經各自為政,不受察哈爾部林丹汗的統領。自從蒙古建立大帝國之后,大部分蒙古族人都有一種成吉思汗情結,他們不管自己與成吉思汗是否有血緣關系,但都稱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子孫后代,他們對成吉思汗有一種崇拜,他們都希望自己能夠像成吉思汗一樣,成為統一蒙古的大汗。所以后來的蒙古各部落一旦強大一點,就會相繼爭奪蒙古高原上的霸主地位,互相攻殺,攻打周圍的其他部落,這種成吉思汗情結導致蒙古各部落之間戰爭不斷,四分五裂。林丹汗急于統一蒙古部落,他為了鞏固自己的蒙古大汗地位,在巴林部境內的阿巴噶哈喇山(遼慶州的舊址)上修建了瓦察爾圖察漢城(又稱白城,位于今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境內)。 </h3> <h3>瓦察爾圖察漢城</h3> <h3>1628年,林丹汗率領察哈爾部攻打了土默特部和鄂爾多斯部,并占據了歸化城(今呼和浩持市)。漠南東部科爾沁、敖漢、奈曼、喀喇沁、內喀爾喀(喀巴林、扎魯特、巴岳特、烏齊葉特、弘吉剌)五部等部落懼怕林丹汗,先后投附后金,并在1629年推舉后金國皇太極為盟主,共同征伐林丹汗。1632年,皇太極第三次率滿洲八旗兵及蒙古諸部兵10萬人,西征在歸化城一帶的察哈爾林丹汗部,林丹汗不敵而西退青海草原,之后土默特部和茂明安部也歸附了后金。1634年,林丹汗在逃亡途中因患了天花病死在甘肅大草灘(今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境內)。林丹汗死后,追隨他的蒙古部眾失去方向,紛紛歸附后金。1635年林丹汗的妻子蘇泰太后與其子額哲走投無路,獻皇帝國璽歸附后金。蒙古察哈爾部被后金攻滅后,漠南蒙古各部均歸附后金。至此,成吉思汗建立的孛兒只斤氏王朝經429年的蒙古帝國,364年的元朝,267年的北元,徹底解體,到此終結。</h3><div> 后金皇太極將察哈爾部安置于義州(在今遼寧義縣、阜新一帶),分設左右翼察哈爾八旗,封林丹汗子額哲為親王,并將女兒馬喀塔格格嫁給他,設都統和副都統統治察哈爾左右翼。</div><div> 1636年4月11日,漠南蒙古十六部49個大小領主齊聚盛京(沈陽),承認皇太極為蒙古可汗大統的繼承者,并奉上“博格達·徹辰汗”(寬溫仁圣皇帝)的尊號(內蒙古社科院歷史所《蒙古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1年發行版)。皇太極去汗號稱帝,更國號為清。林丹汗子額哲參加推舉大清皇帝,被皇太極封為和碩親王。</div><div> 同年,清王朝對蒙古各部拆部編旗,對首領去汗號封爵,并設立了專門處理蒙古事務的中央機構蒙古衙門。</div><div> 康熙十四年(1675年)3月,察哈爾林丹汗之孫布爾尼、羅卜藏兄弟二人乘南方“三藩之亂”(三藩之亂,是清朝初期三個藩鎮王發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聯合奈曼旗王札木山起兵反清,失敗。從此,清朝對察哈爾部甚為擔心,便把原駐牧地義州收回,“犁其牧地為牧場,歸內務府太仆寺管轄,移其余眾到宣化,大同邊外駐牧”,并將歸降的喀爾喀、厄魯特編成佐領歸其管轄,廢除察哈爾部的王公札薩克旗制,改為總管制,將察哈爾編為左、右翼各4旗。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設都統駐張垣(張家口)管轄察哈爾八旗四牧群。</div><div> 察哈爾部從遼寧義州移至張垣(張家口)、宣化、大同邊外,其牧地東南距京師430里。其地東界克什克騰;西界歸化城土默特;南界直隸獨石口、張垣(張家口)及山西大同、朔平;北界蘇尼特及四子部落。</div> <p class="ql-block"> 二、中華民國設立了察哈爾省</p><p class="ql-block"> 1914年7月6日,根據北洋政府教令第九十三號公布,設熱河、綏遠、察哈爾三個特別區。其中,察哈爾特別行政區都統管轄興和道,錫林郭勒盟及察哈爾左翼四旗、察哈爾右翼四旗各旗牧廠,達里岡愛、商都各牧廠。</p><p class="ql-block"> 現在中國的行政區域名稱里,已經不再有察哈爾這個名字了,但是在中華民國期間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出現過察哈爾省和察哈爾盟的名字,要講清楚這段歷史故事,得從日本侵華說起。</p><p class="ql-block"> 在講述這段歷史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民國時期1928年的行政區劃設置。為什是1928年而不是其他年份?因為1928年可以說是整個民國時期的分界,1928年之前是民國北洋時期,1928年之后是民國國民時期。</p><p class="ql-block"> 1928年,中華民國政府在中國北部設置了塞北四省,自東向西分別是熱河省、察哈爾省、綏遠省、寧夏省。熱河省省會承德,察哈爾省省會張垣(張家口),綏遠省省會歸綏(呼和浩特),寧夏省省會銀川。也就是把1928年之前的察哈爾特別行政區改成了省。</p><p class="ql-block"> 熱河省的東面是東三省,分別是遼寧、吉林和黑龍江。</p><p class="ql-block"> 當時察哈爾省的范圍相當于現在的河北省張家口市,北京市延慶縣,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大部,烏蘭察布市東境。其中錫林郭勒盟的大部和烏蘭察布市東境,包括了錫林郭勒盟10旗、察哈爾左右翼8旗及境內牧廠(官牧群,又稱旗群)。</p> <p class="ql-block"> 察哈爾省南部有宣化 、赤城 、萬全 、懷來 、蔚縣 、陽原 、龍關 、延慶 、懷安 、涿鹿10個縣,中東部有張北(1913年設)、多倫(1913年設)、沽源(1915年設)、商都(1918年設)、寶昌(1925年設)、康保()6個縣,共計16個縣。</p><p class="ql-block"> 往北是察哈爾部,內設8個旗4個牧群,8個旗分左翼4旗和右翼4旗,左翼4旗為鑲白旗、正藍旗、正白旗、鑲黃旗,右翼4旗為正黃旗、正紅旗、鑲紅旗、鑲藍旗。每旗設總管、參領、副參領、佐領、驍騎校、護軍校、筆帖式等官員。4個牧群分別是商都牧群、太仆寺左翼牧群、太仆寺右翼牧群、明安牛羊群。牧群是官方牧?,設衙署,最高長官稱總管。</p><p class="ql-block"> 我們現在的正藍旗上都鎮所在地,就是當時的太仆寺右翼牧群的總管衙署黃旗大營子。</p><p class="ql-block"> 察哈爾部再北是錫林郭勒盟,下轄10個旗,即烏珠穆沁左旗、烏珠穆沁右旗、浩齊特左旗、浩齊特右旗、阿巴嘎左旗、阿巴嘎右旗、阿巴哈納爾左旗、阿巴哈納爾右旗、蘇尼特左旗、蘇尼特右旗。各旗設札薩克、東西協理、管旗章京、東西梅林,地方設參領、佐領、領催等官員。</p> <p class="ql-block"> 三、日本人扶置德王建立了察哈爾盟和蒙疆</p><p class="ql-block"> 察哈爾盟是怎樣產生的?這事兒還得從日本侵華前后的歷史說起。</p><p class="ql-block"> 察哈爾盟始末</p><p class="ql-block"> 中原大戰、日本侵華和長城抗戰</p><p class="ql-block"> 日本侵華,可謂是蓄謀已久。</p><p class="ql-block"> 先是1900-1905年,沙俄侵占中國東北五年之久。期間 1904-1905年,日本假裝幫助中國驅趕沙俄,而實際上是乘中國清朝國力虛弱之機,為了同俄羅斯爭奪中國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的控制權,日俄在中國東北的土地上進行了一場戰爭,史稱日俄戰爭。戰爭的結果是俄羅斯慘敗,同時日本也財盡力竭,在美國調停下,日俄兩國于1905年9月5日簽訂《樸次茅斯和約》,日本奪得中國遼東半島和庫頁島南部以及對朝鮮的實際控制權。日俄戰爭后,1905年12月22日,日本與清政府簽訂了《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附約》,強占了中國的遼東半島和南滿鐵路。不久,日本將遼東半島改名為關東州,在旅順設立關東都督府,下設民政部和陸軍部。1919年在關東都督府陸軍部的基礎上,成立了關東軍,并在旅順口設立關東軍司令部。</p><p class="ql-block"> 這期間,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在1911年暴發,1912年元月中華民國正式成立,推翻了滿清王朝。</p><p class="ql-block"> 1921年,在蘇聯共產國際的幫助下,接受過共產主義思想還不崇拜成吉思汗的漠北外喀爾喀部的蘇赫巴托和喬巴山宣布成立了蒙古人民政府,1924年5月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病死,11月26日蒙古人民政府廢除君主立憲,成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國。</p><p class="ql-block"> 1928年,東北發生了日本關東軍刺殺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事件,隨后,張學良發表東北易幟的消息,愿意帶領東北軍遵從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變旗幟。</p> <h3>蔣介石(1887.10.31-1975.4.5)</h3> <h3> 1930年3月,馮玉祥、閻錫山和李宗仁三個軍閥集團因不滿蔣介石領導,聯合發動了中原大戰。俗稱近現代的新軍閥混戰,但是最終以閻錫山等人的失敗告終。由于張學良的三十萬東北軍支持了蔣介石集團,使中原大戰迅速結束,蔣介石得到全面的勝利,并穩定了領導地位。</h3><div><br></div> <h3>馬占山(1885年—1950年)</h3> <h3> 1931年9月18日,日本軍隊乘國民黨內部的軍閥中原大戰各方混亂之機,在沈陽制造了“九一八事變”。1931年11月4日,黑龍江省代主席兼軍事總指揮馬占山率領愛國官兵奮起抵抗日本侵略軍,他指揮的江橋抗戰打響了中國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第一槍。但是東北軍張學良卻認為東北軍打不過日本軍隊,實行不抵抗政策,命令東北軍撤出東北,導致了東三省失守,加速了日軍侵華的步伐。此后3個多月時間里日本以不到兩萬的兵力發動了侵占中國東北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戰爭,占領了東北全境。</h3><div> 1931年11月7日,蘇聯十月革命14周年紀念日這一天,在國民黨重兵的層層包圍之中,中國共產黨人在江西瑞金宣告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div><div> 日本侵占東北后,為了肢解中國,于1932年3月1日,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長春建立了偽滿洲國。開始,偽滿洲國的地盤就是日本占領的東三省,偽滿洲國成為日本控制下的傀儡政權。</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何柱國(1897—1985)</p> <p class="ql-block"> 1933年,東北三省淪陷后,日本帝國主義又把侵略的矛頭指向中國華北廣大地區。1933年元旦夜11時,日軍開始向榆關(山海關)進攻。國民革命軍將領何柱國率守軍奮起反擊,經過3個晝夜的激烈巷戰,中華民國守軍第1營、3營將士全部殉國,1月3日山海關失陷,日軍將太陽旗插上了天下第一關的城頭。</p> <p class="ql-block"> 馮玉祥組織抗日同盟軍</p><p class="ql-block"> 1933年2月21日,日本關東軍、偽滿洲國軍10余萬人,以錦州為基地分三路進犯熱河,史稱熱河事變。北路由日軍第六師團與偽滿洲國軍張海鵬、劉桂堂、程國瑞等部從通遼侵開魯;中路由日軍第八師團糾集偽軍李壽山部由義縣犯朝陽;南路由日軍第十四混成旅團和偽軍丁強部從綏中侵凌源。2月22日,鈴木旅團偷襲熱河邊境的南嶺,國民革命軍守軍奮起迎戰,熱河戰事全面展開。3月2日,日軍占領了赤峰、凌源。集軍政于一身的東北軍元老、熱河省政府主席湯玉麟嚇破了膽,于3月4日凌晨由承德棄城逃跑,幾小時后,日軍先頭部隊只有128人于當天上午10時就占領承德。湯玉麟統帥的數萬大軍潰敗于日寇的128騎,幾乎沒有交火就丟了熱河首府承德。隨后熱河省也被劃入偽滿洲國。</p><p class="ql-block"> 據史料記載,日寇占領熱河后,在熱河建立了無人區,被日寇殺害的抗日軍民的人數達26萬多人,死在承德監獄的達3萬多人……。日本鬼子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p><p class="ql-block"> 之后日軍進攻長城各隘口,國民政府派遣宋哲元、馮治安、張自忠、劉汝明(以上均為西北軍將領)、徐庭瑤、關麟征、黃杰、劉戡(以上均為中央軍將領)、王以哲、何柱國、萬福麟(以上均為東北軍將領)等,與日軍在義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羅文峪、界嶺口憑險固守,但最終由于軍備不良、戰力消耗殆盡、戰略位置喪失而撤退。長城沿線失守,平津危急。</p><p class="ql-block"> 5月11日,以日軍淺田、佐藤、七田為顧問,偽軍李守信為司令的偽熱河游擊師侵占察東重鎮多倫,多倫當時是察哈爾省第二大城市(第一大城市張垣,即張家口)。日偽侵占多倫后,便以多倫為中心,建立了察東特別自治區,由李守信任行政長官,懸掛日本國旗。</p><p class="ql-block"> 不久,沽源、寶昌、張北等縣相繼淪陷。</p><p class="ql-block"> 由于蔣介石也認為中國軍隊的實力無法抵抗日本軍隊,1933年5月31日,國民政府與日本侵略者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停戰協定。規定中國軍隊撤至延慶、通州、寶坻、蘆臺所連之線以西、以南地區,以上地區以北、以東至長城沿線為武裝區,實際上承認了日本對東北、熱河的占領,同時劃綏東、察北、冀東為日軍自由出入地區,從而為日軍進一步侵占華北敞開了大門。</p><p class="ql-block"><br></p> <h3>馮玉祥(1882.11.6-1948.9.1)</h3> <h3> 在《塘沽協定》簽字前夕,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時刻,馮玉祥積極主張抗戰,并不斷抨擊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1932年10月9日,馮玉祥由山東泰山到達察哈爾省省府張垣(張家口),開始了抗戰的準備活動。</h3><div> 1933年5月26日,馮玉祥把自己汾陽軍校的3000學員官生帶到察哈爾,同時把駐守察哈爾的西北軍佟麟閣部爭取過來,加上方振武從山西拉來的舊部一個團,連同敗退到察哈爾的東北義勇軍、熱河軍、蒙古族武裝、察哈爾當地民團,甚至還有當地的土匪武裝,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和幫助下,在張家口宣布成立了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公推馮玉祥將軍為總司令。義旗初舉,四方響應,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迅速發展到近10萬人。</div><div> 中國共產黨也從平津地區選派張慕陶、宣俠父、武止戈等優秀干部,到察哈爾從事工農兵參加抗日愛國斗爭。中共張家口特委成立了前敵委員會,領導群眾斗爭。</div><div> 馮玉祥舉起抗日旗幟,引起了國內外的重視,很多人民團體、社會名流以及一些高級將領紛紛致電擁護,表示支持,卻遭到蔣介石集團的攻擊與破壞。這時,熱河偽滿洲國司令官張海鵬所部計劃分兩路進攻,一路由多倫西犯寶昌、康保,而后進攻張北;一路由沽源南侵獨石口(沽源)、赤城,威脅張家口(張垣)側背。</div><div> 1933年6月1日,日軍飛機轟炸了獨石口(沽源)。4日,偽滿洲國軍進陷寶昌,8日陷康保。張北告急,張垣(張家口)震動。馮玉祥立即派部隊前往張北布防,并派部隊前往獨石口(沽源)抵御敵人的進攻。何應欽聞訊,數度派人勸馮取消抗日同盟軍的名義,停止抗日的軍事行動。馮給予了嚴厲駁斥。</div><div> 6月15日,馮玉祥在張垣(張家口)召開同盟軍第一次軍民代表大會。成立了察哈爾抗日同盟軍軍事委員會。軍事委員會互推馮玉祥、方振武、吉鴻昌、宣俠父等11人組成常務委員會,徐惟烈任秘書長,馮玉祥為常務委員會主席兼總司令。</div><div> 同盟軍軍事委員會成立后,組織了收復察東的戰役。</div><div> 6月22日,張礪生部首戰康保,經3小時戰斗,收復康保。23日,同盟軍兵分兩路:左路軍吉鴻昌、鄧文、張凌云、張礪生部進擊寶昌;右路軍李忠義部直趨沽源。沽源偽軍劉桂棠部于26日通電反正,使偽軍張海鵬之一部陷于孤立,同盟軍擊退該部,收復沽源。7月1日,左路軍在寶昌外圍痛擊偽軍張海鵬、崔興武等部。偽軍遭打擊后東逃多倫,寶昌又告收復。同盟軍完全收復察東三縣后,又乘勝發起多倫戰斗。</div><div> 多倫為察東重鎮。既是冀、熱、察、蒙之間的交通樞紐,又是塞外商業中心和軍事要地,由日軍騎兵第四旅和李守信偽軍一部固守。7日晚23時,同盟軍在吉鴻昌指揮下分路向多倫發動進攻。日偽軍憑借工事與火力,拼命抵抗,攻城部隊奮勇沖擊。12日晨1時,吉鴻昌利用夜色再次組織猛攻。當攻城部隊接近城垣時,潛入城內的部隊立即鳴槍響應。同盟軍乘勢從北、西、南三門攻入城內。經3小時巷戰,日偽軍殘部從東門逃竄。至此,失守72天的多倫遂告收復,察東四縣全歸同盟軍之手,成為“九一八”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從日軍和偽滿洲國軍手中收復的失地。在察東戰役中同盟軍殲滅日偽軍1000余名,抗日同盟軍傷亡1600余人。</div><div> 南京政府聞同盟軍收復多倫,決定一方面派部隊進入察省,一方面對同盟軍分化瓦解。從7月9日起,龐炳勛、馮欽哉等部進駐沙城、懷來,王以哲、徐廷瑤等部進駐平綏路沿線,傅作義所部由綏遠沿平綏鐵路向察省逼進。馮玉祥被迫采取一面抵抗日偽軍,一面阻止中央軍入察的對策,調吉鴻昌、方振武等部回駐張北、宣化,由劉桂棠部防守多倫到獨石口之線,孫良城部進駐宣化辛莊子,與中央軍形成對峙局面。</div><div> 這時,日本駐北平使館武官柴山,為同盟軍收復多倫走訪何應欽,提出此事違反塘沽停戰協定。同時,日偽軍兩萬余人向察哈爾省推進,企圖重新占領多倫、沽源等地。日軍限令馮玉祥3日內讓出多倫,否則將采取軍事行動。馮玉祥下令,對敵人的進攻企圖要嚴加戒備。這時,何應欽又派人赴張家口勸馮。7月28日,蔣介石、汪精衛從廬山電馮,提出勿擅立各種軍政名義;勿妨害中央邊防計劃;勿濫收散軍土匪;勿引用“共匪頭目,煽動赤禍”。馮得電后,極為氣憤,乃于30日發出通電說:“吾人抗日,誠為有罪,而克服多倫,則尤罪在不赦,……祥屢次宣言,一則抗日到底,一則槍口決不對內,如‘中央軍’嚴禁抗日,抗日即無異于反抗日政府,則不但軍事可以收束,即科我以應得之罪,亦所甘心。”</div><div> 當蔣、汪發電威逼馮玉祥時,蔣、汪政府已完成了進攻張家口的部署,對馮進行軍事壓迫。于是,同盟軍內部出現動搖分化。7月30日,鄧文被人暗殺,李忠義、馮占海部“自謀出路”,孫良誠稱病休養。馮玉祥在日軍和國民黨軍包圍進逼下,在內部動搖和財政困難情況下,不得不表示,如宋哲元回察,他即交出政權,離開察哈爾省。8月6日,宋哲元動身回察,12日到張家口。14日,馮玉祥離張垣(張家口)返山東泰山。</div><div><br></div> <h3>吉鴻昌(1895.10.18-1934.11.24 )</h3> <h3> 馮玉祥走后,同盟軍大部被宋哲元收編。唯有吉鴻昌、方振武堅決抗日,并將所部改稱“抗日討賊軍”,轉戰于豐寧、沽源(獨石口)、懷柔、密云等地。后在小湯山地區被商震、關麟征、龐炳勛等部,在日軍的配合夾擊下消滅。吉、方兩人脫險逃出。吉鴻昌潛入北平,轉回天津。方振武輾轉到達香港。至此,名震一時的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完全瓦解。</h3><div> 11月9日,吉鴻昌在天津被捕,由法租界工部局引渡到天津市公安局,又轉解到第五十一軍拘留所。11月24日,吉鴻昌就義于北平陸軍監獄,被蔣介石殺害。</div><div> 馮玉祥的抗日同盟軍瓦解后,宋哲元也退出了察哈爾。</div> <h3> 偽蒙察哈爾盟成立</h3><div> 1935年4月1日日偽李守信部及日軍再次占領多倫。同年12月,李守信侵占張北、寶昌、康保、尚義、商都、沽源、化德、崇禮等8縣,并控制正藍、鑲白、正白、鑲黃、商都牧群、太仆寺左翼牧群、太仆寺右翼牧群、明安牛羊牧群等察哈爾部8旗群,把偽察東警備司令部也由多倫遷至張北。</div><div><br></div> <h3>左一為德穆楚克棟魯普,中為李守信。</h3> <h3> 1936年初,在日本關東軍的策劃下,已經投靠了日本人的錫林郭勒盟副盟長德穆楚克棟魯普(德王)開始與李守信合作。察哈爾部左翼的正藍、鑲白、正白、鑲黃4旗和商都牧群、太仆寺左翼牧群、太仆寺右翼牧群、明安牛羊牧群等被德王控制。</h3><div> 這里先給大家講一下德穆楚克棟魯普(德王)這個人。</div><div> 日本占領東三省和熱河省后,日本關東軍積極推行侵華的“滿蒙政策”,為了肢解中國,就想用建立滿洲國一樣的手段再次分割中國的其他領土,他們瞄上了察哈爾省中北部的察哈爾部和錫林郭勒盟。</div><div> 當時錫林郭勒盟的盟長是索特那木拉布丹(索王),副盟長是德穆楚克棟魯普(德王)。由于索王年老有病,就由德王代理盟長,行使盟長職權。</div><div> 德王1902年出生在錫林郭勒盟盟長(察哈爾北方第一大盟)兼蘇尼特右旗扎薩克親王那木吉勒旺楚克家,1908年,德王在父親去世以后,根據清朝蒙古世襲制度,成為蘇尼特右旗郡王。1912年中華民國政府加封他為蘇尼特右旗扎薩克和碩都棱親王,所以也稱為德王。1924年升任中華民國察哈爾省錫林郭勒盟副盟長。</div><div> 德穆楚克棟魯普(德王)這個人是個泛蒙古主義者,在整個人類向著現代社會方向發展的趨勢下,他卻妄想著回到舊的封建社會,他想成為蒙古貴族里的皇帝。他看到當時中華民國內亂不斷,再加上日本侵華,就想乘機搞獨立,分裂中國。日本人也想利用他肢解中國,于是在1929年冬,日本駐張垣(張家口)大特務盛島角芳等4人,與德穆楚克棟魯普(德王)聯系,拉攏德王,并承諾幫助德穆楚克棟魯普(德王)建立蒙古國。</div><div><br></div> <h3>宋哲元(1885-1940)</h3> <h3>傅作義(1895—1974)</h3> <h3> 1928年秋,德王組織內蒙的一些王公到南京向國民政府請愿,提出內蒙自治的要求,開始所謂的內蒙古獨立運動。1933年8月德王與云王(烏蘭察布盟盟長云端旺楚克)聯合東蒙的一些知識分子及東蒙的日本特務陶克陶等,在綏遠省烏蘭察布盟達爾罕旗百靈廟叫嚷內蒙自治,籌組“蒙古”自治政府。當時德王等要求脫離察、綏兩省實行“自治”,察哈爾省主席宋哲元和綏遠省主席傅作義主張必須由察綏兩省節制,雙方爭執各不相讓,談判陷入僵局。后經班禪出面調停,決定成立蒙政會,負責管理西蒙,也就是管理內蒙古西部的蒙古人。當時蔣介石考慮現實,承認了這個蒙政會,給予德王他們一些自治權力。不過蔣介石仍然將國民政府的一些中央大員安排進入這個蒙政會,制約蒙古王公的權力。</h3><div> 1936年1月25日,國民黨中央決定取消蒙古地方自治委員會(百靈廟蒙政會)。另設了綏境和察境兩個“蒙政會”,指定綏境“蒙政會”設在伊盟的伊金霍洛,察境“蒙政會”設于錫盟的嘉卜寺(化德)。國民黨設立兩個蒙政會后,使德王感到非常不滿,他感覺自己的權力不但受到中央政府制約,還受到察哈爾的宋哲元和綏遠傅作義的極大限制。他要求的是蒙古王公至高無上的地位,當然不滿足于這種現狀。他在得知日本人必然會南下進攻察哈爾和綏遠以后,就試圖利用日本人實現自己的目的。</div><div> 1936年1月22日,在日本關東軍的策劃下,蒙政會秘書長德王竊用蒙政會名義,在張北縣城設察哈爾盟公署,任命卓特巴札普為盟長,達密凌蘇龍為副盟長。將寶昌縣和沽源縣合并為寶源縣;將尚義、崇禮、化德三設治局改為縣(同時將化德名稱改為德化市);將察哈爾部4個牧群商都牧群、太仆寺左翼牧群、太仆寺右翼牧群、明安牛羊群分別改為商都旗、太仆寺左翼旗、太仆寺右翼旗、明安旗,與察哈爾左翼4旗鑲白旗、正藍旗、正白旗、鑲黃旗,改為察哈爾盟。察哈爾盟下轄正藍、正白、鑲白、鑲黃、明安、商都、太仆寺左、太仆寺右等八旗和多倫、寶源、商都、張北、康保、化德、尚義、崇禮八縣。自此,察北6縣完全脫離察哈爾省政府管轄。從此歷史上也第一次出現了察哈爾盟的名字。</div><div> 在偽察哈爾盟公署成立大會的當天,蔣介石派吳鶴齡和尼冠洲(尼冠洲就是臺灣著名詩人席慕蓉的叔叔)兩個人前去阻止。尼冠洲因為在偽察哈爾盟成立大會的當天講了反對成立察哈爾盟的話,被日本關東軍和德王忌恨。第二天,在返回張家口的路上,被德王和日本人殺害。吳鶴齡后來投靠了德王和日本人。</div><div> 國民政府為了防止日偽進犯綏遠,在1935年開始實行綏察分治,并于1936年1月,將察哈爾右翼正黃旗、正紅旗、鑲紅旗、鑲藍旗4旗正式改隸綏遠省,歸傅作義管轄。察哈爾右翼4旗被稱為綏東4旗。所以察哈爾右翼4旗沒有被劃入察哈爾盟。此后,1937年10月,壩上8縣(張北、商都、崇禮、康保、寶源、多倫、化德、尚義)劃歸察哈爾盟管轄。</div><div><br></div> <h3> 百靈廟暴動</h3><div> 德王成立蒙政會后,中共西蒙工委書記烏蘭夫派共產黨員朱實夫、云清、趙誠等人打入保安隊,做地下工作。</div> <h3>百靈廟抗日武裝暴動紀念碑</h3> <h3>烏蘭夫(1906.12.23-1988.12.8)</h3> <h3>烏蘭夫、奎壁、李森也先后赴百靈廟了解情況,商量對策。共產黨中央紅軍在1935年秋冬到達陜北,1936年1月消息傳到百靈廟,云繼先、朱實夫等回土默特將準備暴動的情況向烏蘭夫作了報告。同時,他們又見了國民黨綏遠省主席傅作義,傅作義表示全力支持暴動。2月21日,百靈廟蒙政會保安中隊800余人,連同土默特旗和綏東4旗的全部文職人員,因不滿德王投日活動,在綏遠當局(傅作義)和共產黨的策動下,由保安科長云繼先等率領倒戈,教官云蔚擊斃了頑抗的蒙政會稽查處主任李鳳城,并擊潰了袍子隊,打開并搬空了軍械庫,砸壞了電臺,在廟南集中參加了抗日隊伍。22日,傅作義派孫蘭峰在武川進行了接應。這就是內蒙古抗日史上著名的百靈廟暴動,百靈廟暴動打響了蒙古族抗日的第一槍。</h3> <h3> 德王建立日偽蒙古軍</h3><div> 1936年4月20日,在日本關東軍的操縱下,德王</div><div>召集王公在錫林郭勒盟烏珠穆沁右旗召開第一次蒙古大會。會議決定把蒙古軍總司令部改稱為蒙古軍政府。云王沒有參加這次會議,卻被推選為大會主席和蒙古軍政府主席。</div><div> 5月12日,德王在察哈爾盟化德縣將蒙古軍總司令部改為蒙古軍政府。改元易幟,采用成吉思汗紀元,掛黃藍白紅白藍黃4色7條旗。蒙古軍政府下轄錫林郭勒盟10旗和察哈爾盟8縣8旗,同時組織了蒙古軍兩個軍。從此,德王打著民族獨立的旗號,公開走上了背叛和分裂中華民國的道路,成為了一個出賣蒙漢人民利益的蒙奸。</div><div> 5月23日,在日本關東軍的安排下,偽蒙古軍政府在嘉卜寺(化德)正式成立,由蒙政會委員長兼烏蘭察布盟盟長云王任主席,蒙政會副委員長兼錫林郭勒盟長索王和蒙政會委員長兼伊克昭盟盟長沙王任副主席;李守信任蒙古軍總司令,德王則任總裁,總攬軍政一切大權。不久在日軍駐內蒙特務機關長田中隆吉操縱下建立了約有2萬人的“新亞聯合軍團”,后改稱蒙古軍。建立第一、二兩軍,第一軍李守信任軍長。擴編建立六個騎兵師,第一師劉繼廣任師長,第二師尹寶三任師長,第三師王x任師長,第四師寶音德力格爾(寶貴廷)任師長,第五師伊恒額(紹先)任師長,第六師寶音烏勒(毛林廟活佛)任師長。第二軍德王兼軍長,建立三個師,第七師穆克登寶任師長,第八師包悅卿任師長,第九師布達巴拉任師。軍內從軍部至連部均配有日本顧問、指導官、教官等。</div><div> 蒙古軍及蒙古軍政府成立后,察哈爾盟和錫林郭勒盟完全變成日本統治區,蒙古軍是日本關東軍指揮下的部隊,蒙古軍政府象滿洲國一樣,成了日本控制下的傀儡政府為日本服務。</div><div> 例如,烏珠穆沁鹽池含有制造炸藥的化學元素。日本人和德王、索王訂立秘密協定,在1937年綏包淪陷后,大量開采堿鹽,用汽車裝載到張家口,都撥給日本人開辦的兵工廠,做了制造軍火的原料,用于屠殺各國人民。</div><div> 再例如,日本進兵印度和中國中間的中南半島后,士兵染上南方的瘴氣,死的很多;駐在大同的后宮師團開到廣西,也因瘴氣死了1000多人。日本人研究結果,認為馬肉是大熱的東西,可以防御瘴氣侵襲,于是在張北縣建立了一個近代化的屠宰場,把察盟和錫盟成群的馬趕到那里,全部做成了馬肉罐頭,幾乎把察哈爾盟和錫林郭勒盟的馬匹搜羅殆盡。</div><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 1936年9月,中國共產黨與東北軍正式簽訂了《抗日救國協定》。12月12日,發生了“西安事變”,張學良和楊虎城把蔣介石軟禁起來,逼迫蔣介石抗日。12月24日,蔣介石被迫簽訂六項協議,接受停止內戰,同意與共產黨聯合抗日。26日,張學良釋放了蔣介石,并陪同蔣介石回到南京。西安事變后,國共兩黨達成協議,陜北紅軍改編成八路軍,江南紅軍改編成新四軍。</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國共兩黨聯合抗日的舉動激怒了日本,因而日本軍隊于1937年7月7日向中國駐蘆溝橋部隊發起進攻,當地國民黨駐軍第29軍馮治安部吉星文(吉鴻昌的侄子)團,奮力抵抗。日軍開始全面侵華,抗日戰爭也全面爆發。</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1937年七七事變后,中國共產黨在察哈爾省、河北省、山西省的邊緣地帶首先組建了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即邊區政府),相繼建起了冀察行署、察南、察東專署及聯合縣等抗日民主政權,逐步收復了察哈爾省廣大農村。</font></h3> <h3> 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h3><div> 1937年8月27日,日軍侵占了張垣(張家口)及懷來、涿鹿等地。 日本關東軍指使駐張垣(張家口)特務機關長吉崗安直在(張垣)張家口組成偽察南自治政府,扶植漢奸都杜運宇、于品卿為最高委員,于品卿任察南自治政府主席。管轄察南10縣(宣化、萬全、懷安、涿鹿、蔚縣、陽原、赤城、龍關、延慶、懷來)。</div><div> 1937年9月14日,日軍侵占大同,于15日組成偽晉北自治政府,扶植漢奸夏恭擔任最高委員,夏恭任晉北自治政府主席。最高顧問是日本人前島升,轄山西雁北13個縣(大同、懷仁、應縣、山陰、朔縣、平魯、左云、右玉、陽高、天鎮、渾源、靈丘、廣靈)。</div><div> 1937年10月14日,日軍占領歸綏,10月17日,占領包頭。10月27日。在日本關東軍的策劃下,第二次蒙古大會在歸綏召開,決定撤銷蒙古軍政府,成立蒙古聯盟自治政府,云王雖然沒有參加會,但被推選為主席,德王為副主席,德王將歸綏改稱厚和(今呼和浩特),定為首都,國土包括察哈爾盟、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盟、巴彥塔拉盟、伊克昭盟(2市1縣39旗),以及厚和、包頭2兩個特別市。事實上,整個抗日時期,烏蘭察布、伊克昭盟2盟均在重慶國民政府所屬綏遠省管轄下,只有小部分地區落在日軍手中。</div><div><br></div><div><br></div> <h3> 1937年11月,在日本特務機關長金井章次操縱下將上述三個政府組成蒙疆聯合委員會,統一管轄三個偽政權。1939年9月聯合委員會改組為蒙古聯合自治政府。德木楚克魯普為主席,李守信、夏恭、于品卿為副主席,掛蒙古旗,用成吉思汗年號。1941年8月4日對內再次改名為蒙古自治邦。1940年汪精衛政權在南京成立后,在名義上擁有蒙疆,但實際上沒有管轄權。</h3> <h3> 四、新中國建立后的察哈爾省和察哈爾盟</h3><div>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軍隊對日本廣島和長崎分別投擲了原子彈。給日本以沉重的打擊。</div><div>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接受波斯坦公告,在廣播里向日本國民宣讀《終戰詔書》,并向中、蘇、美、英當遞降書,無條件投降。</div><div><br></div> <h3> 日本投降前后,蘇聯和蒙古人民共和國出兵解放了察北,日偽建立的偽察哈爾盟公署被迫解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把張家口、大同至歸綏之間的鐵路切斷,國民黨傅作義也從后套跑了出來,于是“蒙古軍”的十個師不能集中到一起。蒙師里的第九師由烏力吉敖喜爾率領,參加了蒙古人民共和國的軍隊,韓鳳樓、腦門達賴和達密凌蘇龍所帶的三個師,完全被蘇蒙軍隊繳械。駐綏遠的三個師,都被寶貴廷抓起,連同張啟祥的炮兵大隊以“新十路軍”的名義歸降了傅作義的“十二戰區”。</h3><div> 1945年8月23日,共產黨八路軍冀察主力部隊從日軍手中解放了華北軍事重鎮張家口,日軍卵翼下的偽蒙疆政權隨之滅亡。</div><div> 抗日戰爭勝利后,晉察冀中央局及烏蘭夫等同志,根據內蒙古的具體情況,決定成立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領導內蒙古的自治運動。1945年11月26日,中共在張家口遠來莊禮堂成立了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div><div> 1946年6月,國共兩黨為了爭奪抗日勝利后的地盤和政權,發生了內戰,蔣介石相繼向共產黨解放區展開大規模進攻。同年10月,共產黨部隊和機關撤離張家口,共產黨建立的省政府從宣化遷至察南,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撤到了錫林郭勒盟貝子廟(現錫林浩特)。國民黨軍占領張家口后,解散了原察省流流亡政府,重組了察哈爾省政府。</div><div> 1946年內蒙古自治運動聯會會撤到察哈爾地區后,在原察哈爾地區建立了由中共領導的察哈爾盟的政權。</div><div><br></div> <h3> 1947年5月1日,中國共產黨在在興安省興安盟王爺廟街(同年12月,王爺廟街改稱烏蘭浩特。)成立了內蒙古自治政府,撤銷了中共東北聯軍成立的興安省人民政府。內蒙古自治政府的轄地包括呼倫貝爾盟、興安盟、錫林郭勒盟、察哈爾盟等34個旗。</h3><div> 1948年12月24日,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重新占領了張家口,察哈爾省(除大同市外)全境解放。經華北人民政府批準恢復察哈爾省建制。省會設在張家口,轄建屏、易水、雁北、察南、察北、平西、察東(曾稱平北、冀察、南口)7專區、53個縣及張家口、大同2個市。</div> <h3><font color="#010101"> 1949年4月11日,中共中央又將遼北省的哲里木、熱河省的昭烏達兩盟劃歸給了內蒙古。</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內蒙古自治政府改成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內蒙古自治區首府由烏蘭浩特市遷至張家口市。</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決定撤銷察哈爾省建制,雁北專區、大同市及察南專區之天鎮縣劃歸山西省;察北、察南專區16縣改為張家口專區,連同張家口市、宣化市歸屬河北省管轄,從此結束了察哈爾省行政區劃的歷史。</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1954年3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撤銷綏遠省,綏遠省并入內蒙古自治區,張家口劃歸河北省,內蒙古省會定為歸綏,1954年4月25日起改名呼和浩特。</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察哈爾右翼正黃、正紅、鑲紅、鑲藍4旗一直歸烏蘭察布盟管轄,1950年1月,以察哈爾正紅旗為中心旗,轄正黃、鑲紅、鑲藍旗。同年12月,將鑲藍、鑲紅兩旗合并為鑲藍鑲紅聯合旗。1954年3月,撤銷中心旗、正黃旗、鑲藍鑲紅聯合旗、陶林縣。正黃旗改為察哈爾右翼前旗;鑲藍鑲紅聯臺旗與陶林縣改為察哈爾右翼中旗;中心旗改為察哈爾右翼后旗。</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1946年3月在明安旗道因海日罕女子部(現正藍旗寶紹岱蘇木)召開察哈爾盟第一屆一次人民代表會議,選舉產生了察哈爾盟民主政府。陳炳宇任盟長,哈斯瓦其爾和色伯克扎布任副盟長。1946年5月,察哈爾盟政府遷到太仆寺右旗哈叭嘎南圍子。</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陳炳宇等組建察哈爾盟民主政府、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察盟分會以后,由于當時經常受到國民黨軍隊和土匪的騷擾,中國共產黨察哈爾盟工作委員會和察哈爾盟人民政府先后駐扎格斯臺廟(1947.1-1948.6)、查干烏拉廟(1947.3-1948.6)、哈拉哈廟(現在正鑲白旗)、畢力克廟(1947.5)、沙拉蓋廟(1947.5)。1949年察哈爾盟盟府駐明安旗海伊爾很額日格,轄正藍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商都旗、太仆寺左旗(駐炮臺營子)、太仆寺右旗、明安旗等8旗。</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1950年,原屬察哈爾省察北專區的寶昌、多倫、化德3縣劃入察哈爾盟。明安旗與太仆寺右旗合并設明安太右聯合旗(駐寶紹岱女子部);正白旗與鑲白旗合并設正白鑲白聯合旗(駐布爾都廟);商都旗與鑲黃旗合并設商都鑲黃聯合旗(駐哈印海爾巴廟)。察哈爾盟盟府由明安旗海伊爾很額日格</font>遷駐寶昌縣。轄寶昌縣、多倫縣、化德縣、明安太右聯合旗丶正白鑲白聯合旗、商都鑲黃聯合旗、正藍旗3縣、4旗。 1953年明安太右聯合旗由寶紹岱女子部遷駐哈登胡碩廟(羊群廟)。</h3><h3><font color="#010101"> 1956年,察哈爾盟的太仆寺左旗改稱太仆寺旗,寶昌縣撤銷,部分轄區并入太仆寺旗,旗人民委員會遷駐原寶昌縣城。正白鑲白聯合旗改稱正鑲白旗,旗人民委員會遷駐和碩廟。明安太右聯合旗撤銷,原明安太右聯合旗大部分轄區和原寶昌縣部分轄區并入正藍旗,原明安太右聯合旗部分轄區及原寶昌縣部分轄區并入正鑲白旗,正藍旗人民委員會遷駐黃旗大營子(現上都鎮)。商都鑲黃聯合旗改稱商都鑲黃旗(駐哈印海爾巴廟)。察哈爾盟轄多倫縣、化德縣、太仆寺旗、正鑲白旗、正藍旗、商都鑲黃旗2縣、4旗。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1958年10月,國務院撤銷了內蒙古察哈爾盟,原察哈爾盟所屬多倫、化德2縣及太仆寺旗、正鑲白旗、正藍旗、商都鑲黃旗等4旗劃歸錫林郭勒盟。從此察哈爾盟這個行政區域名稱也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里。</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察哈爾這個名字,由最初的部落名,演變成為行政區域的地名,最后變成了歷史故事,化為前塵往事。</font></h3> <h3> 今年是2017年,正值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本人編撰此文,為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獻禮。</h3> <h3>在寫作本文前,本人用高價購買了部分珍貴資料進行了通讀。寫作本篇文字歷時5個月,本人以嚴謹的態度對歷史事件進行了佐證。文中涉及到的每個縣或旗,都進行了詳細的了解,涉及的事件日期均根據可查證史料編寫。因此,此篇文字可以當作《簡明察哈爾史》可信資料進行采用。</h3><h3>參考過的書目有:</h3><h3>《內蒙古自治區志大事記》(1997內蒙古自治區地方志編撰委員會辦公室編)</h3><h3>《蒙古族簡史》(1985內蒙古人民出版社)</h3><h3>《張家口文史資料-察哈爾紀實特輯》(1993內部發行)</h3><h3>《德穆楚克棟魯普自述》(1984內部發行)</h3><h3>《李守信自述》(1985內部發行)</h3><h3><br></h3><h3>美篇文字背景音樂為《中華民族》。詞曲由劉家昌創作。</h3><h3><br></h3><h3><br></h3> <p>后語:讀了我寫的文章,我們就有了共同語言,你就會成為我的朋友。</p><p><br></p><p>大量粉絲還沒有養成閱讀后點贊的習慣,希望大家在閱讀完文章后點贊,以示鼓勵!堅持是一種信仰,專注是一種態度!分享是一種美德!</p> <p class="ql-block">李志洲簡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志洲,男,1968年出生于內蒙古正藍旗,書法家、作家、中國法學會會員、陳氏太極拳第13代傳人、《百科全書-世界風貌》編寫作者、《0歲方案-百科全書》家庭早教智力開發學校創辦人兼主講、精品書畫工作室主人、薩友會薩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書法作品多次參加全國、自治區、盟內書畫大賽并獲獎,多件作品被日本、韓國等國內外友人收藏,書法作品被貴州省仁懷市茅臺鎮漢臺酒業有限公司選用于藝術珍藏酒系列內外包裝,藝術珍藏酒被用于全國銷售。其書法擅長楷書、行書、小楷和大字榜書。書法風格博采眾長,筆法嫻熟,結體雅正,平中見奇,意趣自然。歐體楷書法度嚴謹,行書受啟功先生影響,清雅脫俗,不論是楷書還是行書作品,都極具觀賞性和收藏價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學作品主要有:</p><p class="ql-block">《父親的草原和母親的河都在哪里?》</p><p class="ql-block">《〈戰地黃花〉和電影演員娜仁花》</p><p class="ql-block">《閃電河與正藍旗城鎮的四座橋》</p><p class="ql-block">《接生婆》《搬家》《傷害》</p><p class="ql-block">《正藍旗的第一臺電視機》</p><p class="ql-block">《成了精的大公雞》《鏈子槍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語錄塔和畫家王進瑜的故事》</p><p class="ql-block">《馬蘭花和山杏》《家貓二三事》</p><p class="ql-block">《老吳大爺講故事》《大地震》</p><p class="ql-block">《拉西家的燕子》</p><p class="ql-block">《高大娘家的小人書》</p><p class="ql-block">《四郎城的寶藏》《金童玉女》</p><p class="ql-block">《與察哈爾有關的日子》</p><p class="ql-block">《那個年代的交誼舞》</p><p class="ql-block">《凡是光明的地方》《壞人》</p><p class="ql-block">《我不喜歡某人》</p><p class="ql-block">《職場故事之三:人大機關見聞》</p><p class="ql-block">《梁子的麻花辮》</p><p class="ql-block">《關于對種植多肉和插花的心理學分析》</p><p class="ql-block">《有關猴子的感言》</p><p class="ql-block">《拜讀張瑞祥老師<參觀海瑞紀念館長詩>感言》</p><p class="ql-block">《書法有正軌!》等</p><p class="ql-block">發表于各種報紙、刊物、網絡媒體、微信上。</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内江市|
屏南县|
霞浦县|
饶河县|
五峰|
韶山市|
高阳县|
濉溪县|
长武县|
西丰县|
永城市|
什邡市|
台南县|
霍林郭勒市|
柯坪县|
苏尼特右旗|
玉树县|
叶城县|
阿勒泰市|
平遥县|
巴林左旗|
克东县|
常熟市|
邳州市|
介休市|
阿克陶县|
德令哈市|
剑河县|
涟源市|
淮滨县|
葫芦岛市|
宣化县|
谢通门县|
长武县|
邹平县|
浦东新区|
朔州市|
临泽县|
宜宾市|
洞口县|
明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