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高天雄速寫紀實</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通信團歲月</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五集</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片頭楊永娜題</b></div></b><div style="font-weight: bold; text-align: center;"><b>(70幅作品與照片) </b></div></h1><h3 style="text-align: right;">1</h3> <h1><b>目錄</b></h1><div>1.探家路上 3-17</div><div>2.雄縣接兵(二) 18-38</div><div>3.甘肅農村 39-48</div><div>4.歷史 49</div><div>5.《新的崗位》作品介紹 50</div><div>6.《宿營》作品介紹 51-58</div><div>7.《宿營》戰友朋友觀后感 59</div><div>8.附錄一:王胡子軼事 60</div><div>9.附錄二:青春定格通信團 51-70</div><div>10.編后感 71</div><div>11.戰友回復 72</div><div>12.業內朋友黃亞平專業角度點評 73-74</div><div>全集結束<br></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div> <h1><b>一.探家路上</b></h1><h3> 我們很多同志探家、出差都會要坐火車,都免不了要走包蘭、隴海線,沿途所見為我們展現了豐富的社會與生活圖景。</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br></h3> <h3>等車與站臺。</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3</h3> <h3>蘭州站前</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4</h3> <h3>行李房辦托運</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5</h3> <h3>站臺旅客</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6</h3> <h3>車站,檢修工,上水。</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7</h3> <h3>一條山路口</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8</h3> <h3>茶爐</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9</h3> <h3>守車信號工</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10</h3> <h3>鐵路員工(一)</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11</h3> <h3>鐵路員工(二)</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12</h3> <h3>鐵路員工(三)</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13</h3> <h3>鐵路員工(四):小站員工</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14</h3> <h3>鐵路專用電話線,水塔,信號</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15</h3> <h3>小站</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16</h3> <h3>通向遠方</h3><h3>這兩幅是從雄縣接兵回來,在寶天段臨時停車畫的,大概是葡萄園一帶,很多同志探家都從這里路過過吧!</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17</h3> <h1><b>二.雄縣接兵(二)</b></h1><h3> 我又找到一些當年雄縣接兵的速寫,把它補充在這里。</h3><h3>一是可以讓大家看到正在開發的雄縣新區曾經的自然風貌;</h3><h3>二是讓雄縣參軍的同志有更多的回憶。</h3> <h3>當年發給我們的油印地圖</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18</h3> <h3>民宅(一)</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19</h3> <h3>民宅(二)</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h3> <h3>大隊部(一)</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21</h3> <h3>大隊部(二)</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22</h3> <h3> 雄縣臨著大清河,地勢比較低洼,地下水位高,打井灌溉容易,安著水車的水井隨處可見。<br></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23</h3> <h3>澆地</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24</h3> <h3>集市</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25</h3> <h3>村邊</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26</h3> <h3>大清河堤壩旁的公路</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27</h3> <h3>龍灣公社一帶村子里水塘很多,蘆花搖曳....</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28</h3> <h3>小巷</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29</h3> <h3>大清河干涸的河床,據說與白洋淀蓄水有關。</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30</h3> <h3>拉磨之外還是勤勤懇懇.....</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31</h3> <h3>民宅門</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32</h3> <h3>積肥</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33</h3> <h3>夕陽</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34</h3> <h3>村子里</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35</h3> <h3>水塘邊</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36</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br></h3> <h3>暮色</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37</h3> <h3>冰雪初融</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38</h3> <h1><b>三.甘肅農村</b></h1> <h3>農具:鏤</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39</h3> <h3>農民傳統基本配置</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40</h3> <h3>農民高級配置(一)</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41</h3> <h3>農民高級配置(二)</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42</h3> <h3>春夏風光</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43</h3> <h3>果園</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44</h3> <h3>洗衣</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45</h3> <h3>上圖: 出行</h3><h3>下圖:蘭州積肥</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46</h3> <h3>當年農民工</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47</h3> <h3>發言</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48</h3> <h1><b>四.歷史</b></h1> <h3>報紙上的戰士</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49</h3> <h1><b>五.《新的崗位》作品介紹</b></h1> <h1><b> 《新的崗位》</b></h1><h3> 這幅油畫?新的崗位?,發表在1973年的“八一”,在蘭州軍區?人民軍隊報?上發表,是我根據雄縣接兵生活的體會,反思維畫的 ,反映戰士復原回到家鄉。</h3><div> 這是我第一張油畫創作,發表時題目是?新的崗位?,與后來正式完成后的題目?報到?不一致。</div><div> 非常遺憾,原畫是彩色,此為當年黑白報紙,所以看不出原有的彩色,看不出陽光從窗戶透過來的炫麗色彩。</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50</div> <h1><b>六.《宿營》作品介紹(一) 作品簡介</b></h1><h3><b> 《</b>宿營》這是在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九十周年,由文化部,軍委政治工作部,中國美術家協會共同舉辦的"全國美術作品展暨第13屆全軍美術作品展"上,特邀展覽的作品。 </h3><div> 這是我的最新作品,尺幅有點兒大:1.8米\3米,內容也比較復雜,完成的過程比我最先預想的要困難。</div><div> 這幅作品草稿早就有,今年三月份我下決心把它畫出來,并立即動身趕在冬季結束之前回蘭州去麻家寺、定西和臨洮沿線農村搜集素材。“五一”節后開始上畫布。</div><div> 今年是建軍九十年,作為七十年代在部隊生活過的人,無論如何我要把它畫出來。</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51</div><div> </div> <h3>《宿營》介紹二:創作思想</h3><h3> 1970年春,我在通信團司政警衛排,入伍才二個月,什么還不懂。排里安排原在三班的我,隨王運祥副團長去一營參加蘭州軍區司令部前指拉練。我上交了沖鋒槍,領到一支手槍后,即隨王副團長乘劉師傅開的嶄新的北京吉普,赴榆中縣新營鎮一營駐地。</h3><div> 在那里領了塞滿甜餅塊的草綠色制式干糧袋,嶄新的草綠色馬燈。作訓股的張和亮參謀還讓我幫著用工整的等線體字抄寫了一些天的行軍命令。</div><div> 出發是在夜里,車燈在漆黑的冬夜中照射出前車的車尾、荒涼的西北山巒、路邊j孤零零的營房……。因那時年齡小,才16歲,在枯燥的發動機和暖風聲中,我睡著了,手里提的馬燈燈罩打碎了,車里彌漫著一股煤油味,但沒有任何人責怪我……。 </div><div> 通信團機械化野營拉練的生活,是我創作這幅作品的基本出發點。</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52</div> <h3>《宿營》介紹三:首長模特</h3><h3><span style="text-align: right;"> 作品里的首長,是以我們蘭州軍區通信團王副團長為模特創作的。</span></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text-align: right;"> 當年王副團長身上有著典型軍人的氣概:為人樸實,果敢,剛毅,睿智及敢擔當。同時相貌方正,有棱有角,眼窩深陷,雙目有神,眉毛粗狂,胡子兇悍,心智外露.....,是個典型的軍漢形象,非常適合軍隊工農出身的首長形象。</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text-align: right;"> 53</span></div> <h3>《宿營》介紹四</h3><h3>---李生平當模特(一)</h3><div> 這次創作這幅作品,李生平專門開車送我去遠在王佐的八一廠影視基地。今年六月天,他穿上皮大衣跨在三輪摩托上擺姿勢,當摩托車通訊員的模特,也為以王副團長為原型創作的首長形象找感覺。</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54</div> <h3>《宿營》介紹五</h3><h3>李生平當模特(二)</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55</h3> <h3>《宿營》介紹六</h3><h3>李生平當模特(三)</h3><h3>李生平幫助布置解放卡車篷布。</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56</h3> <h3>《宿營》介紹七<br></h3><h3>信永華架拐下西安(一)</h3><h3> 今年七一這天 ,戰友信永華架著雙拐,帶著茅臺酒,專門從銅川趕到西安看望老首長王副團長,從王副團長保存的相集里尋找到合適的形象照片。令我十分感動,多么淳樸的戰友,多么真誠的友誼。</h3><h3>圖49就是他尋訪得到的照片。</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57</h3> <h3>《宿營》介紹八</h3><h3>信永華架拐下西安(二)</h3><div style="text-align: right;"> 58</div> <h1><b>七.《宿營》發布后戰友朋友觀后感</b></h1><h3> 戰友情</h3><div>肅立天雄畫板前,</div><div>濃墨重彩顯當年,</div><div>西北邊陲練筋骨,</div><div>戰友情誼記心間;</div><div><br></div><div>轉眼已過四十載,</div><div>仿佛就在前兩天,</div><div>部隊熔爐終難忘,</div><div>引導人生幾十年!</div><div><br></div><div>陳向峰</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59</div> <h3>1.張關平朋友微信:<br></h3><div> 你的戰友作品太棒啦。人物很有立體感。太像真人一樣。點贊。相當牛。</div><div>2.丁陽壽的微信:</div><div> 通信團的戰友高天雄,自小熱愛繪畫,具有繪畫天賦。經過多年磨礪,其作品不僅形似,更有神似,且富生活氣息。牛!</div><div>高天雄的畫形神兼備,足見功力!</div><div>3.張建堯微信:</div><div> 小懷兄,天雄的作品很好,讓我們謝謝他,祝建軍節快樂!</div><div>4.趙捷微信:</div><div> 天雄這幅畫畫的真好!王胡子畫的也很像,看畫想起了當年在通信團的戰備拉練,三十多年前的事了!現在還歷歷在目。</div><div>5.陳向峰微信:</div><div> 謝謝天雄,謝謝小懷老兄,哪天我們約點戰友也一同去八一館看看,一起暢談觀后感!!</div><div>6.七連白學生:</div><div> 小懷,你發的照片我看后認為畫的很像,很有意義。其中拉練圖片中就很現實,特別是還有一頭豬,這充分體現當時的甘肅農村豬是散養,我們拉練時隨處可見。切合實際。</div><div>7.匡中平朋友微信:</div><div> 啊,太棒了,我喜歡軍人的作品,豐富真實刻骨銘心,贊!</div><div>8.張建堯微信:</div><div> 小懷兄,太棒了,謝謝天雄,我們不會忘記我們的父輩,也不會忘記我們部隊的情誼,更要教育子孫永遠跟黨走!</div><div>9.梁冀朝:</div><div> 重溫歷史,不忘初心,再次回顧我們走過的路。</div><div>10.孔謙微信:</div><div> 非常熟悉的畫面。</div><div>11.朋友微信:</div><div> 畫作震撼人心,較翔實的記錄了我軍創業的艱難歷程...撰稿者用心良苦,筆觸細膩,感情真摯,戰友情,報國心,躍然紙上...給我上了一堂生動難忘的軍史課。</div><div>12.鐘小寶朋友微信:</div><div> 非常好!離我家廂紅旗很近,空軍學院我也常去,但從不知有八一展館。</div><div>13.七連白學生:</div><div> 頭兩天我就看到了戰友李小懷發過來高天雄的佳作,反映7幾年我團拉練的場景。我看了之后,仿佛又身臨其鏡。</div><div>14.郭新華:</div><div> 作品撲實,形象,真實的還原了當時的場景,給人深刻印象。小懷的文章好。</div><div>15.孔謙微信:</div><div> 天雄的巨幅作品讓我仿佛又回到了輾轉西北拉練的途中</div><div>16.耕者有其田微信:</div><div> 以軍人的情懷畫軍人值得稱贊。</div><div>17.金陵之星:</div><div> 值得擁有,令人矚目,作為1980年的兵,再次學習領會了我們蘭州軍區通信團的光榮歷史了。</div><div>18.安岐:</div><div> 非常感謝老兵李小懷的美篇,讓我們間接地欣賞到了如此多的軍旅美術作品,尤其是看到了高天雄的作品。</div><div> 我不知道我是否是第一個看到天雄最初畫稿的人,當我看到畫面中的首長時,我問天雄:這個人像王副團長?</div><div> 天雄告訴我"就是以王副團長為原型的。"今天我從作品中看到昔日的首長非常親切,麻家寺,我們青春的宿營地。</div><div>19.萬三</div><div> 跟隨著小懷哥的文字和照片,欣賞到了天雄哥的大作,思緒也飛回了蘭州。王胡子叔叔畫得太傳神了。</div><div>20信永華詩</div><div>《宿營》力作之風</div><div>——致小懷生平等</div><div> 天雄畫作顯奇功,</div><div> 攪動眾人戰 友情;</div><div> 原《紀念冊》待完善,</div><div> 爾等何不乘此風?!</div><div><br></div><div>觀說《宿營》畫作之立意</div><div> 主席思想普天照,</div><div> 通信將士呈英豪;</div><div> 天雄創作《宿營》畫,</div><div> 我軍歸屬黨領導!</div><div>21.老馬</div><div> 謝謝天雄!謝謝小懷!升平,永華。每個細節的寫實讓我們這些親身經歷過的兵們見景生情。忘不了的部隊生涯造。</div><div>22.微信點贊幾十人。</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60</div> <h1><b>八.附錄一:王胡子軼事</b></h1><div> 當年蘭州軍區通信團的團領導,都是戰爭年代入伍的老同志,是一批熱愛軍隊、長期在通信兵工作、并且一直在西北軍區工作。他們的工作能力和思想品質都是比較高的。我們這些沒有參加過戰爭的干部,戰士都是非常尊敬和佩服他們。他們的許多故事在我們中間流傳,其中王胡子的三個故事我記住了,現整理出來讓大家體會老同志的詼諧、浪漫及軍人風范。</div><div>1.王胡子打球:</div><div> 王胡子陜西人,十幾歲當兵。玩性大,幾十年不改。 喜歡打獵和打籃球是路人皆知的事,通信團人都知道。可是他年青時候,對籃球的執迷程度之深,可能大家沒有感性認識。這里僅表一例。</div><div> 當年他在通信部當參謀,年輕好玩。夏天他不午睡,穿著短褲、背心,在球場打球。天氣熱,太陽毒,他有辦法:他頭頂半個西瓜皮,既解熱又防曬,一個人玩的極歡。</div><div>20.王胡子養猴</div><div> 王胡子天性好玩。不知哪個年間,好像沒有結婚呢,單人獨居,他在家里養了個猴做伴,非常寵愛。</div><div> 王胡子下午下班吃完飯回家,有個習慣,先泡杯茶,再打開收音機聽廣播,然后坐在沙發上看報紙,還不時地吃餅干等零食,最后洗臉,洗腳,刷牙,上床睡覺。</div><div> 這天,他照例回家,進門一看,他大吃一驚,幾乎氣暈。</div><div> 家里亂成一鍋粥,開水瓶打了 ,茶壺碎了,水流一地;</div><div> 收音機大聲地吼叫著;</div><div> 報紙揉成了一團,丟在地上;</div><div> 小食品散亂在地上,桌上;</div><div> 毛巾在地上,洗臉盆里一盆臟水;</div><div> 牙缸,牙刷沾滿牙膏.....。</div><div> 特別可氣地是:床上還睡了一個人,他掀開被子一看,哭笑不得,原來是他的寵物---那只可愛的猴子正在呼呼大睡,好像還尿了一床。</div><div>3.王胡子痛批“批判會”</div><div> 這件事發生在文革期間,當時左的風氣、形式主義比較風行,也影響到了通信團。</div><div> 大家知道,通信團有接力站,主要設備是接力機,一般在車內。工作時,車外主要設備是接力機天線,有十幾米高,架設比較復雜。要把一個十字架式的多單元定向天線體升到高空,它有幾十斤重,下面用多個1.5米左右的天線桿一節一節把它頂上去,還要在三個方向打多層固定天線的拉線,這個工作需要多個人合作才能完成,比較復雜。</div><div> 架設時,一個人負責把天線桿一節一節往上頂,旁邊三個人間隔120度,負責控制拉線的松緊,不讓天線桿歪斜,還有人負責運送天線桿。</div><div> 負責天線桿推送的人是負責人,他還負責觀察天線桿的歪斜,根據天線桿的歪斜方向,指揮三個拉線的人各自或松或緊自己手中的拉線,不讓天線歪斜。</div><div> 根據三個人的方向,分為一號手,二號手,三號手,統一聽命于中間的推桿人的口令。如:一號緊,三號松;二號松,一號緊.......。通過一系列口令,保證天線桿不歪不斜,安全升到指定高度。</div><div> 可是在左的風氣影響下,接力站革命了,把這三個1、2、3號手改名字了,不叫1、2、3號手,叫老愚公、白求恩、張思德。這下出事故了,出洋相了。</div><div> 一次接力站訓練,天線升高了,歪斜了,主推手忙糊涂了,分不清三個人誰是張思德、白求恩、老愚公了,喊亂了,亂喊了。</div><div> 一會張思德松,一會不對 ,不對,張思德緊,白求恩松;一會老愚公緊,張思德緊,一會不對,不對......,亂成了一鍋粥。</div><div> 可是三個拉線的人沒有忘記自己的名字,嚴格按照指令松緊手中繩索,結果天線歪斜控制不住了,十幾米天線桿倒了,天線體摔壞了,造成了事故。</div><div> 王胡子當時是副團長,負責無線通信。他聽說后,到接力站了解處理事故。</div><div> 他一到接力站,看到接力站同志正圍坐在一起開會批判劉少奇.......。</div><div> 他一下子火了,大怒,批評說:你們犯了錯誤,不好好檢查自己,總結經驗教訓,批什么劉少奇?!這關人家劉少奇什么事?!是劉少奇讓你們摔天線的?!</div><div> 還把什么三個號手改成什么張思德、老愚</div><div>公、白求恩,亂彈琴,都給我改回來,不像話.......。</div><div> 好一個王胡子,好一個堅持真理,敢做敢為的王胡子。</div><div> 此三件軼事,是根據高世銘,王長茂等的口傳,我編輯整理的,可能略有添油加醋補香料,但事實基本屬實。</div><div> 直到現在高世銘,王長茂繪聲繪色的表演還在我眼前浮現。</div><div> 這個接力站不是通信團七連就是一連。</div><div> 當然王胡子還有打獵等的軼事,不過沒有記全,只能遺憾放棄。</div><div>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李小懷 </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17.9.4于北京</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61</div> <h1><b>九.附錄二:青春定格通信團</b></h1> <h3>指點江山</h3><h3> 地點在政治處平房前。右起:郭旭東、陳小川、李昌富、高天雄。</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62</h3> <h3>戰友們</h3><h3> 地點政治處平房前。右起:鄭巖、高天雄、吳向明、李萬年、劉景祥、于連祥、陳小川、韓家林。</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63</h3> <h3>瞻望未來 </h3><h3> 地點政治處平房前。 右起:李昌富、陳小川、高天雄、郭世忠干事、郭旭東。</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64</h3> <h3>這是1973年在甘肅師大參加軍區美術創造學習班的合影。</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65</h3> <h3> 這張是上面參加學習班的照片,在這張照片中,后面是多年后我調到軍區創作組時的楊勝榮副組長。旁邊那位是請來的地方油畫家周正老師。笑著抱著腿的是我,我的右前是軍區后勤的張正前、甘肅省軍區的顧國建,當時我們都是戰士。<br></h3><h3> 學習班我們的老師還有西北軍區時的老同志鐘為編輯,還有為培養我們這些小戰士,為培養軍區美術創作隊伍高屋建瓴,細心籌劃,耐心引導,關懷倍至的軍區政治部宣傳部文化科靳懷允科長,劉建才干事……</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66</h3> <h3>汪瑋,通信團公主,團長汪濟澤的女兒。蘭州讀書,初中畢業在團的支左單位"連塔公社魏家營大隊"插隊勞動。曾經在團宣傳隊參加樣板戲表演。現在國外生活工作。</h3><h3> 汪團長,一表人才(陜北綏德人),西北軍區通信兵的老同志,非常能干,在通信團很有威望。</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67</h3> <h3>王新軍軍姿(一)手槍射擊</h3><h3> 王新軍北京兵,通信團帥哥,后任通信團司令部警衛排長,曾選調蘭州軍區體操隊(他雙杠特別出色,胸大肌非常發達,讓人非常羨慕)。又調廣州解放軍體育學院學習,因表現出色,留任教員,轉業回北京后,在首都機場紀委工作。</h3><h3> 多年前突然聽說他病逝,我久久不能相信。現在叫起:新軍—這個親切的名字,眼前還是他那俊美、英武的面孔,綻放著充滿陽光的笑容……</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68</h3> <h3>王新軍軍姿(二)沖鋒槍臥式射擊</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69</h3> <h3> 能夠看出他們是誰嗎?這是當年通信團宣傳隊的一個劇照,還有許多戰友在幕后沒有出現。</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text-align: right;">這張劇照是時間稍早些的,應在我們70年度兵參軍前。前排中間持手鼓的是后來政治處組織股的王志敏干事,1970年調直政部組織科,后擔任過三局政治部主任。后排穿工人服裝持紅旗的就是我們參軍后宣傳隊的侯虎生隊長。</span></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text-align: right;"> 70</span></h3><h3><br></h3> <h1><b>十.編后感</b></h1><p class="ql-block"> 毛主席說: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高天雄就是這樣一個有精神的人。</p><p class="ql-block"> 從他幾十年前的作品和今天的成果,我感到:</p><p class="ql-block"> 他對藝術的追求是執著的,是認真的,是不懈的;</p><p class="ql-block"> 對生活的態度是熱愛的,是渴望的,是全面的;</p><p class="ql-block"> 對軍隊的感情是忠誠的,是感恩的,是真實的;</p><p class="ql-block"> 對人民的態度是樸實的,是出自內心的,是自始至終的。</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還說:一個人做點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p><p class="ql-block"> 高天雄的精神幾十年不變,所以,他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p><p class="ql-block"> 焦裕祿同志說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p><p class="ql-block"> 我認為在美術界,在我們戰友中,高天雄就是我們的好榜樣。當前藝術界魚龍混雜,能夠中流砥柱,獨善其身,堅持走自己的路的是文藝界的脊梁。高天雄就是其中之一,他不簡單,不容易,應該肯定,應該宣傳,應該學習。 </p><p class="ql-block"> 高天雄速寫紀實五集,近五百幅作品與照片展現給戰友了,他無意間紀錄了通信團的歷史,通過他形象的速寫作品,大家一定感到了當年軍營的氛圍,感到了戰友的情誼,感到了歷史的流淌。</p><p class="ql-block"> 大家也體會到當年一個16歲少年在部隊的環境中,在西北高原的天地里,他所汲取到的營養,對生活的熱愛與對藝術的不斷追求。</p><p class="ql-block"> 幾十年過去了,他已在中央美術學院工作多年,可是他還念念不忘當初的團隊,當年的戰友,當年的少年心及當年的西北鄉親。</p><p class="ql-block"> 今天他匯報,奉獻給戰友的不僅是自己藝術的成果,還有他對中國人民解放軍這支人民軍隊的忠誠和熱愛。</p><p class="ql-block"> 另外我也體會到高天雄的繪畫的藝術水平當年就達到一個驚人的地步,觀賞當年他16歲的作品,我受到了震動。</p><p class="ql-block"> 我是美術的門外漢,只能從感官上評價。</p><p class="ql-block"> 他的三幅人物速寫,我這次是第一次看到:司令部管理員董建堂,司令部警通排戰士李同軍,宣傳隊隊員楊永娜。</p><p class="ql-block"> 畫的太像了,寥寥幾筆,人的精氣神活靈活現,一眼就認出是誰。這就表明了我們的親密戰友"小高"的功底、水平當年就不是“小高”,而是"實在是高"。</p><p class="ql-block"> 最后感謝高天雄的信任,讓我這個二把刀用《美篇》這個軟件工具 編輯、處理他的作品。我保證所有圖像及照片都是他提供的原作,沒有弄虛作假。只有在文字部分,我添加了一些自己的筆墨,比較直白,比較"沖",可能畫蛇添足,破壞了高天雄溫文爾雅的風格,望大家體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小懷 初稿2017年8月8號 于北京</p><p class="ql-block"> 終稿2017年8月27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71</p><p class="ql-block"><br></p> <h1><b>十一.戰友回復</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信團的戰友們:</p><p class="ql-block">今天是秋分節氣,距離高天雄發布《高天雄速寫紀實---通信團歲月》第一集,已經快一個月了。今天發布第五集了。</p><p class="ql-block">俗話說:千里搭宴席,沒有不散的。今天第五集就是《收關》集,高天雄的通信團速寫就結束了,收關了。</p><p class="ql-block">謝謝大家的關心、支持與感動。</p><p class="ql-block">許多戰友的留言充滿了對通信團的感情,對高天雄的尊敬,對歷史的感嘆.......。</p><p class="ql-block">謝謝大家,我非常尊重大家的回復,因此每集發布后,又專門增加了一個項目《戰友回復》,把大家的心意保留在附錄里,讓留言也保留于史料之中。</p><p class="ql-block">有一個說明,由于美篇的功能特點,每次修改完畢,文章都主自動修改,大家只要再次點擊美篇,看到的就是修改完畢的新文章。</p><p class="ql-block">再次謝謝大家。</p><p class="ql-block">李小懷2017.9.23.秋分于北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觀天雄圖集五</p><p class="ql-block"> 陳向峰</p><p class="ql-block">圖片一集連一集,</p><p class="ql-block">思緒萬千戀追憶,</p><p class="ql-block">終生難忘你我他,</p><p class="ql-block">青春無悔有意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孔謙:</p><p class="ql-block"> 珍貴的資料,難忘的回憶。速寫是天雄一個人畫的但卻寄托了我們大家的情感。感謝天雄,也感謝小懷大哥辛勞。</p><p class="ql-block"> 有個疑點。第一張照片左一不像是鄭巖,應該是郭旭東。(注:已經修改)</p><p class="ql-block">2.陳曉明:</p><p class="ql-block">@文如其人?謝謝你和天雄,辛苦了!你編輯的天雄速寫給我們帶來太多回憶和對青春的感慨,以及對部隊生活的思念!衷心的感謝你們!</p><p class="ql-block">3.網友王萍</p><p class="ql-block"> 贊賞</p><p class="ql-block">你的精神可嘉!</p><p class="ql-block">喜歡這樣子內容,就像我們的經歷一樣 </p><p class="ql-block">同感多多!。</p><p class="ql-block">4.陳小川:</p><p class="ql-block"> 我從47年前認識天雄,心里就暗下決心,向天雄學習,學習他的人品、行事、好學。才氣是學不了的。但是現在證明是學不了的,因為現在還沒有學好天雄。后來跟天雄爸爸高叔叔、王阿姨接觸多了,就沒有原來那么崇拜天雄了,他優秀是因為基因和自己的努力,基因學習不了。天雄,轉告我給高叔叔王阿姨請安!</p><p class="ql-block">高天雄回復: </p><p class="ql-block">小川:</p><p class="ql-block"> 歷史和事實證明你才是有才華的人。我還記得那時回北京來探家時,去府右街的北醫三院看你。你依然穿著的確良的軍上衣,拿著搪瓷飯盆,帶我踩著老式洋房外面防火鐵樓梯,通通作響的踏腳去地下室,到醫院工作人員餐廳打飯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你是咱們團戰友引以為榮的驕傲,在國家重要的崗位上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你的思維、言談和風采無可替代,而且早已超過了個人的意義。</p><p class="ql-block"> 我的爸爸媽媽要我鄭重地轉達,他們在電視屏幕上見到你時也感到十分贊賞和欣慰…。</p><p class="ql-block">5.常志軍:</p><p class="ql-block"> 萬分感謝小懷,天雄的辛苦,敬禮!敬禮!再敬禮!</p><p class="ql-block">6.李老萬:</p><p class="ql-block"> 感謝李小懷、高天雄兩位戰友。兩位戰友通力合作,為我們大家奉獻了這么的作品。把我帶入了當年在通信團當兵時火熱的軍營生活,高天雄的每一幅作品都真實的再現了當年在部隊的情景。終身難忘,永遠留在記憶中。</p><p class="ql-block">7.華山一兵:</p><p class="ql-block"> 速寫收關,回復續編,完美全面,意尤未盡,感慨感謝!</p><p class="ql-block">8.楊建華: </p><p class="ql-block"> 天雄的《報到》(又名《新的崗位》)當年印刷發行了很多宣傳畫,影響很大,蘭州軍區出版的美術畫冊刊載了這幅作品,我前兩年在網上買到了這本畫冊。</p><p class="ql-block"> 天雄的《宿營》,很接地氣,隴原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那時的軍人自有特殊的魅力,畫面生動鮮活,仿佛就在眼前。以王副團長為模特,既有軍人氣質又添懷舊情結,妙不可言。</p><p class="ql-block"> 小懷將汪煒的照片和故事刊載出來,很有必要。</p><p class="ql-block"> 汪煒是通信團許多戰友心中的女神,“曾是驚鴻照影來”,可以說她也是通信團軍營文化的一部分!可惜天雄速寫里沒有這個內容,也許有,沒拿出來。</p><p class="ql-block"> @老川 陳小川?很認同!天雄也一直是我的榜樣,雖然知道學不了,但心向往之。</p><p class="ql-block">高天雄回復:</p><p class="ql-block"> 建華:謝謝你關注和還記得那么清楚!那幅畫后來曾由甘肅人民出版社作為單幅年畫出版,有一次我下蘭州,還在中央廣場旁的張掖路新華書店見到它和其它的一些宣傳畫一起高高地懸掛在墻上,心里只是感到忐忑和不安……這幅畫并不是我一個人的成就,有許許多多老師的幫助,記得“報到”這個名字,就是軍區政治部宣傳部文藝科靳懷允科長在師大美術學習班討論草圖時建議的。</p><p class="ql-block"> 謝謝建華對《宿營》的評論,這幅畫還有很多不足,但是如果表達了戰友們對那個時代和經歷的共同情感和建議,我心里感到莫大的安慰。同時,也為你的目光和分析而感佩!</p><p class="ql-block"> 瑋瑋的照片是我在這次尋找戰友的照片時發現的。</p><p class="ql-block"> 記得那時我們大家都覺得團長的女兒很美好:樸素、善良、美麗。小時候在團長身邊有時從蘭州上來看望爸爸,依偎在側如掌上明珠。</p><p class="ql-block"> 幾年后從一個蘭州城里的學生變成在離我們不遠的甘肅農村插隊的知識青年,卻毫無怨言,明朗故我,笑容依舊。</p><p class="ql-block"> 我曾經向她要了照片,想給在八一電影制片廠工作的媽媽建議將來有機會拍故事片時選演員做參考,可惜后來沒有合適的機會。</p><p class="ql-block"> 我沒有畫過瑋瑋的像,這也是我這次整理速寫時的一個遺憾:我當時要是多畫一些戰友們的肖像就好了!當時的創作思想還是有局囿,雖然我注意從現實生活中積累素材,但還是覺得創作就需要更特殊更典型。其實典型就在身邊……在乎于你怎樣去認識。</p><p class="ql-block"> 建華:你太客氣!還記得我離開北京快二十年剛剛轉業回來時你的關心和幫助,也記得有一次我們步行在夜色中的長安街上的長談……你和小川都是好樣的!也是我們大家的驕傲,向你們學習!</p><p class="ql-block">楊建華:</p><p class="ql-block"> @高天雄?我記得你創作過一幅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油畫。我好像在軍博和你聊天時看過樣稿,不知現在是否還保留有圖片?</p><p class="ql-block"> 那幅畫好像參加過全軍美展。</p><p class="ql-block">高天雄:</p><p class="ql-block"> 建華:不知道你說的是哪幅?1986年春天,我和軍藝美術系干部專修班的同志寒假過后,為準備畢業創作,一起赴廣西前線體驗生活。活動過半后我又一人向西,經那坡到云南文山體驗,(當時我區輪戰部隊剛剛接防)。</p><p class="ql-block"> 回來后產生了幾個草圖,畫出來的是描寫幾個戰士在陣地下面洗澡的,名叫《傍晚》。參加過軍藝畢業展,在《美術》和其它雜志登載過。還有兩幅,一直未畫成正稿。</p><p class="ql-block">楊建華:</p><p class="ql-block"> @高天雄?對對,就是描繪戰場環境下的戰士洗澡,視角非常獨特,這是戰爭題材畫的神來之筆 ,不知你是否有圖片?</p><p class="ql-block">高天雄:</p><p class="ql-block"> 啊,建華,那張原作留在軍藝了。我現在醫院,等我回到自己處找一下印刷品拍給你,謝謝你還記得!!</p><p class="ql-block">9.李鳳宇:</p><p class="ql-block"> 天雄老弟一一通信團的驕傲;北京兵的驕傲;為你點贊!</p><p class="ql-block">高天雄回復:</p><p class="ql-block"> 鳳宇:正在我為畫這張《宿營》創作而努力時,你的微信發來問候和詢問,我就把這幅正在進行中的畫拍照發給你,你馬上回復給予了毫不猶豫的肯定和分析!使我一下獲得了提前的反饋和正當其時的鼓舞!你當時就表示要傳給大家宣傳、鼓勁,因為我說待最后完成后再給大家看才作罷。你也是畫面有了完整面貌后看到的第一人,我原想展覽結束后再修改深入完成后再告你,沒想到小懷熱忱地去展覽會看過后迅速的向戰友們做了介紹…。</p><p class="ql-block"> 鳳宇:向你的書法藝術致敬!</p><p class="ql-block">李鳳宇微信:</p><p class="ql-block">@高天雄?</p><p class="ql-block">天雄,謝謝你!我是個農村娃,讀書不多,當時就是看到你的初稿信口開河,一家之言。但是,你是一個謙虛低調的人,任何人的意見你都會用心去考慮,盡可能達到藝術最完美的境界。永遠值得我們學習!</p><p class="ql-block"> 妙筆丹青描盛世</p><p class="ql-block"> 嘔心瀝血寫春秋 </p><p class="ql-block">高天雄回復:</p><p class="ql-block"> 謝謝鳳宇,我爸爸也是農家娃,才華和努力不在于此。你多才多藝,在書法上又達到如此造詣,才是可敬可佩,戰友們都期待觀賞、享受你的更多書法作品!</p><p class="ql-block">10.滿安歧:</p><p class="ql-block"> 天雄的五集速寫紀實作品全部貢獻給戰友們,并引起大家的熱烈評論,說明了天雄多年來,對軍隊傾注的心血沒有白費。</p><p class="ql-block"> 小懷大哥的精心編排,使作品錦上添花,充滿故事情節,非常好看,再次感謝你們! 辛苦了,好好休息休息吧! 提前祝您雙節快樂!</p><p class="ql-block">11.蘇敏醫生:</p><p class="ql-block"> 天雄你的大作我己給你送去了祝福,你少年老誠的函養給我們的孩子都是謗樣。小川都說的好,大作對衛生隊的記意久久不能釋懷 ,謝謝你歷史中永恒的鼓勵 ,問候全家平安幸福快樂,給以節日的祝福。</p><p class="ql-block">12.汪瑋:</p><p class="ql-block"> 啊,看到我的照片了,在聊天記錄里面。</p><p class="ql-block"> 謝謝天雄哥,雖然幾十年過去了,但是我相信絕大多數大哥哥們我都認識。</p><p class="ql-block"> 陳小川的名字是我從我哥哥那里知道的,只是沒見過面。</p><p class="ql-block"> 王新軍是通訊員,他常常和我們孩子們一起玩,我很熟悉,聽到他已逝去,很心痛!</p><p class="ql-block"> 有時候想想,我們已經六、七十歲了!每個人都經歷了不同的悲歡喜樂,都有過青春浪漫的情懷,總有一些令我們無法忘記的人讓我們一生牽掛。</p><p class="ql-block"> 在通信團的日子可以說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光。那時我才十二、三歲,雖然不大懂事,可是你們這些大哥哥們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對我影響很深,甚至是一生。</p><p class="ql-block"> 天雄哥當年也只有十六、七歲,很驚嘆在藝術上卻有如此深厚的功力!而且如此有心地記錄了那個時代的各個場景,就像一個個撒落的珍珠,把它們串連起來便是一串閃亮的項鏈,其價值異常珍貴,無可替代!</p><p class="ql-block"> 再次感謝天雄哥,再次感謝小懷哥!我期待有一天能夠見到你們和所有的大哥哥們!</p><p class="ql-block">小川回復:</p><p class="ql-block"> 應該是見過面的。1974年冬天我到北京,受汪炎之托,還向北京電影制片廠謝添導演推薦瑋瑋。謝導看到照片說:這姑娘像小海霞。</p><p class="ql-block">不錯。小海霞就是蔡明。謝導當時還看上我,邀我去給他的片子扛機槍。可是幾個月后,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開始了,謝導挨整,他的片子也下馬了。</p><p class="ql-block"> 大約2007、08年吧,瑋瑋的小弟弟到中國青年報找我,希望到攝影部實習,我給他安排了。大概呆了三個月吧,后來去三秦都市報工作了。期間跟汪團長通了電話。</p><p class="ql-block">汪瑋微信:</p><p class="ql-block"> 哦,以上小川提到的一些細節我真的不知道。我小弟弟現在工作的非常不錯,謝謝小川哥!期待早日見到你們。</p><p class="ql-block">小川微信:</p><p class="ql-block"> 瑋瑋到北京來一定見面吧。我和汪炎關系很好,親如兄弟。</p><p class="ql-block">汪瑋微信:</p><p class="ql-block"> 必須要見面!謝謝小懷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72</p><p class="ql-block"><br></p> <h1><b>十二.業內朋友黃亞平專業角度點評</b></h1><h1> <b>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再讀高天雄速寫有感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黃亞平</b></h1><h3> 第一次看到天雄的速寫是1972年在蘭州軍區,轉眼過去四十五年。這次是通過網絡看到這五集速寫,心情還是同樣的激動,作品還是打動人心。</h3><h1><b> 油畫家的速寫 </b></h1><div> 讀天雄的速寫,實際上看到了他父親高虹的影子,準確的講,這是油畫家的速寫。</div><div> 在革命歷史畫創作方面,我一直這樣認為:軍博創作室曾經引領時代的紅色潮流,軍旅潮流。他們的美術作品的成就無人可以超越,他們的名字以及作品將是那個時代的豐碑。<br></div><div> 這個群體的成功,首先,取決于他們個人的天賦,其次歸功于他們所處的激情燃燒的年代。 </div><div> 軍博創造室人才濟濟,大畫家眾多,創世作品豐富。其中高虹就是一個杰出油畫家。他不僅創作了多幅油畫聞世作品,他的基礎寫生、速寫作品也扎實、豐富、生動。</div><div> 打開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海防前線寫生畫集》第10頁,展現在眼前的是高虹叔叔的速寫《烈日下》。</div><div> 這幅速寫所描繪的是海防前線的哨兵用高倍望遠鏡觀察海面的情景。有趣的是在望遠鏡鏡頭上做了個簡易支架,在支架上搭了塊白布,白布上還放了頂草帽。這樣可以防止日光曝曬,同時也便于觀察。</div><div> 由于棚子小了點,戰士的白汗衫有一部分還是暴露在陽光下。從畫面上能感覺到是正午的陽光,天空、海面、掩體都是灰色,唯獨正面受光的物體是白色。筆墨不多卻讓觀者感到刺眼的強光,感到十分炎熱。掩體旁還放了個簡易話筒,看來這不是孤立的了望哨,不遠處還有其它的戰士呼應。</div><div> 通過閱讀高虹叔叔的這幅速寫,我們不難發現油畫家是怎么觀察事物的。</div><div> 他不只是單純刻劃哨兵用高倍望遠境觀察海面的情景,而是宏觀地進行觀察,并不漏過每一個細節,天、地、物之間是什么關系,直射光、反射光是什么關系等,從而確定了畫面黑、白、灰關系。為了敘事方便,我們暫且把這一類速寫稱為油畫家的速寫。 </div><div> 油畫家的速寫視角比較宏大,注重天、地、物之間的關系,注重冷暖關系。</div><div> 油畫家的速寫,也同樣是在為創作做準備。他們通過經常畫速寫,始終保持著對生活的新鮮感,通過大量的速寫練習累積經驗。這樣在創作中完成構圖、色彩效果圖就變得易如反掌。</div><div> 但是,要畫好油畫家的這類速寫并非易事,能迅速的發現并捕捉到藝術家想要表達的東西,談何容易!這需要天賦,還需要高超的技巧。</div><div> 油畫家速寫的成果轉換成油畫,可能沒有那么直接,但在大型的油畫創作方面我們仍然看出畫速寫與油畫創作的關系。</div><div> 在高虹的《決戰前夕》,農家小院的室內陳設,水缸,小木凳,文件箱,木門上搭的白色門簾,黎明前窗戶紙透出的暖光等。</div><div> 再如高虹的《毛主席在陜北》(1947年),畫面前景上,白馬馱具上蓋著的黃色雨布,馬鞍上掛的馬燈,畫面右角休息的民工及戰士的各種姿態等。</div><div> 這兩幅油畫甚稱經典之作,它們都有畫家前期速寫的生活積累與沉淀。</div><div> 除了作者精湛的油畫技巧外,更多的是讓我們明白了大師是怎樣觀察生活的。<br></div><div> 最能講清楚油畫創作與速寫之間的關系問題,莫過于俄羅斯圣彼得堡國家美術館,這家美術館收藏了大量的俄羅斯巡回畫派代表人物的作品。</div><div> 我第一次見到數量如此巨多的列賓、蘇里科夫、謝洛夫等巨幅油畫作品,更讓人感到意外收獲的是在書柜里觀賞到這些巨匠平日里的速寫。</div><div> 我一邊看看巨幅油畫,一邊又看看這些小小的速寫本,誰能說清楚這些速寫是巨幅油畫的副產品,還是巨幅油畫是這些速寫的付產品,它們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緊密關系,是不需要任何語言來表述的。</div><div><br></div><h1> <b>國畫家的速寫</b></h1><div> 怎么才能感知時代,表現時代,國畫家與油畫家都有自己不同的認識方法與表達方式。每個畫種應該說各有所長。</div><div> 我認為國畫家的速寫比較重視在生活中捕捉小趣味的東西。視角有意比較小,追求“以小見大”。</div><div> 還有一個特別現實的問題就是成果轉換。 </div><div> 軍博創作室另一個國畫家黃胄也是位速寫高手,他后來十分自信地把速寫的一些元素用于國畫,形成自己獨特的畫風。</div><div> 人們欣賞他的作品能感覺到他的速度,甚至能看出他作畫的過程。比如:一筆沒畫準,又在附近位置再加上一筆,他的畫有許多復線,有意保留下速寫的生動性。很像籃球在球筐邊轉了幾圈,終于進球了。</div><div> 所以他的畫作的許許多多的復線,成了黃胄特有的風格。可以這樣講,黃胄的速寫是最適用實戰的,在宣紙上把人物畫準就很難了,能把人物畫活只有黃胄一人。<br></div><div> 從某種意義上講,黃胄如果沒有過硬的速寫功夫,也就沒有黃胄后來的藝術成就。</div><div><br></div><div> </div><div><br></div><h1> <b>高天雄的速寫</b></h1><div> 天雄參軍之前,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繪畫技巧,無論素描、色彩都有所實踐和認識,又加上到部隊后的學習和鍛煉,否則,不可能畫出如此出色的作品。</div><div> 如:《二所樓前過夜的軍車》、《二所門前的清晨》、《隆冬》、《停在器材股庫房前的班車去》、《土圍子》、《從洗澡堂和服務社后面看黎明》、《遠望夕照》、《夏天的傍晚》、《春意盎然1-4》、《營區里的線路施工》、《為邊遠連隊和當地群眾放電影》、《雨后泥塘里的倒影》、《在地里午休的老鄉》等。</div><div> 這些速寫加彩后,每一幅都很完整,可以作為獨幅畫,又像是為油畫創作準備的色彩稿。</div><div> 天雄的這批速寫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初,那個年代的集體語境,還是以八個樣板戲為代表的高、大、全、紅、光、亮。我們從天雄的這批速寫中看不到那個年代的痕跡,沒有概念化的東西,沒有矯情的東西。</div><div> 這批速寫完全是天雄個人的語境,更感到清新,更覺得難能可貴。關注的是身邊的人,身邊的事,身邊的景,他走到哪里就畫到哪里。<br></div><div> 這里有許許多多的優秀作品,雖然幅面很小,有些還是畫在橫格紙上的,有些可能只用了幾分鐘時間,最多十幾分鐘時間,他卻能把眼前稍縱即逝的景物表現出來,這批速寫是最能表現天雄繪畫天賦的。</div><div> 我想,天雄在畫這批速寫時,不能不提環境的突然變化對天雄的影響,這是天雄人生的重大轉折點。一個一直在北京生活的少年,穿上軍裝,一夜之間來到大西北,從讓他看到了與以往不同的神奇的世界。他的內心發生了裂變,大大觸發了天雄的創作靈感。他把過去所學到的知識集中到筆端,所有能量一下子爆發了。</div><div> 我們可以看出他是多么興奮的描繪他所看到的一切 ,他想對人們敘述,向人們表達。我們能從速寫畫面里看到他火一樣的激情。從踏上大西北的第一天起,大大觸發了天雄的創作靈感,他的這批速寫也變得越來越豐富,越來越精彩。</div><div> 同時他的個性又是內斂,平和、冷靜的,奇跡般的把他看到的東西非常有秩序的,有層次的呈現在大家面前。</div><div> 他記錄下西北的春、夏、秋、冬,如桃花開了,油菜花黃了,喬麥紅了,山坡積雪,老鄉從山上放架子車…生活中的普通常景變成了永恒的畫面。</div><div> 感謝天雄,讓我們重溫西北生活是多么的美好。</div><div> 從這批速寫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什么東西都感興趣,力求把它反映在紙上。當然他是有側重,有取舍的。</div><div> 當我們細細的閱讀了天雄的這批速寫,不難發現,天雄很好地繼承了他父親高虹的藝術思想,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一個油畫家走過的艱辛的路程。天雄除了個人的天賦與新環境的刺激之外,他還因受到他父親高虹的耳濡目染,自己培養了良好的藝術家素質。看來有大師的指點對一個孩子的成長是多么重要。</div><div> 他生長在軍博這個環境下,得到得天獨厚的幫助。何孔德叔叔曾經將他畫的幾大本油畫速寫讓我們觀摩,甚至可以拿回家慢慢欣賞。</div><div> 天雄還可以經常到父親和同事的畫室去觀摩。加上文革期間有幾年不上課,天雄利用這個機會,吸收營養,鍛煉培養自己的繪畫本領。如同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他看到了和得到了普通人所看不到得不到的東西。</div><div> 所以他一出手起點就很高。他的這批速寫具備了大師的潛質,有些就像是大師的作品。</div><div> 我在圣彼得堡參觀列賓、蘇里科夫等大師的大型油畫作品的同時,還特別有興趣地參觀了放在畫旁書柜里的速寫。</div><div> 當時我對愛人劉威說:“這很像天雄的速寫!”</div><div> 我甚至認為論天雄的藝術成就,他的速寫是最出色的。在他創作的許多大型油畫作品中經常能看到他速寫的痕跡,極為生動有力。</div><div> 高天雄在中央美木學院研究生畢業創作的《陜北老鄉》(油畫):加重自行車大梁上坐著穿"武警"服裝的小孩,依在門框旁老鄉腰間的煙袋,以及臉盆架上的搪瓷盆等,構成了生動的畫面。這都有他速寫的成果。</div><div> 我有時候也在思考一個問題,既然油畫家的速寫那么能打動人心,為什么這么去畫的人都是鳳毛鱗角?答案很簡單,這種畫法實在是太難了。</div><div> 畫速寫不同于創作要顧及許多因素。正是因為很少顧慮,能集中精力在幾分鐘最多十幾分鐘中,把稍縱即逝的景物表現出來。</div><div> 他拿起圓珠筆或鋼筆起草的時候,忘記了天寒地凍,忘記了蚊蟲叮咬。</div><div> 回到營房后,他憑借記憶用水彩或用彩色鉛筆進行渲,盡最大可能還原所看到的場面。</div><div> 在這批速寫中,我最喜歡的是鋼筆加水彩,或圓珠筆加彩色鉛筆。</div><div> 正因為是寫生,又是速寫,時間短,不能精雕細刻,畫面自然地出現了構成的基礎元素,抽象的元素,更增加了這批速寫的表現力。</div><div> 它大氣磅礴,富有詩意。正是畫家的人文情懷,對普通人們的關注以及對大西北深沉的愛,往往讓觀者感到溫暖。</div><div> 一幅好的作品不在于幅面的大小,也不在于用什么材料制作。一張畫在練習簿上并帶有橫格線的速寫可能比掛在豪華大廳里的巨幅繪畫更有藝術價值。</div><div> 偉大的作品往往看上去是質樸的。<br></div><div> 天雄的這批速寫距今近半個世紀,今天讀來仍感新鮮,仍然不過時。這如同我們欣賞經典作品,雖然過了四百多年,仍感到作者是昨天畫的。他的技巧仍讓我們望塵莫及,這就是近期的倫勃朗及同時代畫家的作品展,從這個角度講真正的藝術永遠不會過時。<br></div><div> 我們再把眼光放長遠些,就會有一定的判斷力,就會堅持我們認為有價值的東西。</div><div> 藝術家成才之路,不可復制。但我認為天雄的這批速寫能給學習油畫的人們以及從事油畫創作的人們提供很好的借鑒作用,這也是天雄這批速寫的珍貴之處。</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黃亞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7.9.29.于北京。</div><div><br></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73</div> <h3><b style="font-size: 20px;">黃亞平介紹</b><br></h3><h3> 1969年底參軍到祖國大西北寧夏賀蘭山下參加施工。</h3><h3> 1971年移防青海民和縣。</h3><h3> 1971年被部隊推薦參加青海省美術創作學習班。</h3><h3> 1972年調蘭州軍區機關。</h3><h3> 八十年代初轉業回北京市,在西城區工人俱樂部工作。</h3><h3> 1985年從事展覽策劃,與凌飛、逢小威、葛優、丁人人、古大彥等創辦“80平米青年藝術沙龍”。</h3><h3> 1993年調北京藝術博物館,任藝術發展部主任、北京藝術博物館畫廊主持人,在全國博物館中最先引入獨立策展人制度。</h3><div> 其油畫作品《進入無人區》曾獲蘭州軍區第二屆文藝獎二等獎。</div><div> 2006年舉辦個人畫展《黃亞平水墨藏民組畫印象》,引發熱評。</div><div><br></div><h1><b>李小懷感嘆</b></h1><div> 黃亞平這個文章寫的非常好,非常感動人,啟發人,科普了我們這些美術盲。</div><div> 他從美術專業角度對高天雄速寫集的論述,思路清楚,觀點鮮明,個性十足,真好</div><div> 他與我們戰友的評述截然不同,我們僅從戰友情誼及當年史料角度評述,缺乏美術專業的評述。</div><div> 黃亞平這個美術評述填補了我們通信團戰友評述的空白,把速寫的意義提高到理論層次,難得。我不僅非常喜歡,還欣賞其觀點和文風。</div><div><br></div><h1><b>高天雄雄速寫第五集結束,<br></b><b>本集收集作品照片70幅。<br></b><b>---全集結束, 共470幅作品與照片 謝謝觀賞。<br></b><b> 再 見!</b></h1><div><br></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曲县|
蛟河市|
永川市|
汉寿县|
灵山县|
团风县|
阿合奇县|
双柏县|
鹰潭市|
新郑市|
铜川市|
宁安市|
南昌市|
五寨县|
松原市|
九江县|
深水埗区|
长岭县|
景宁|
仲巴县|
淳化县|
兴文县|
广饶县|
铁力市|
西畴县|
青川县|
始兴县|
星子县|
东乌|
云林县|
吴堡县|
武隆县|
株洲市|
准格尔旗|
蓝田县|
抚远县|
惠来县|
田东县|
龙泉市|
阳泉市|
八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