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3月26日,多云。經過一夜的航行游船停靠在日本南部九州的長崎市。小時侯的地理和歷史課大概是體育老師教的,對日本的城市沒啥概念,但是長崎絕對是個是個例外,原因嘛,大家都心知肚明滴。長崎,這座依山傍海的城市,以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多元文化特色吸引著我。作為日本開放最早的國際港口之一,長崎融合了東西方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導游引領跨過出島木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早餐后,我們參加了游輪組織的長崎一日游。帶領我們參觀游覽的導游是一位年長的日本女性,她自我介紹時用蹩腳的英語說出一個長長的名字,為了敘事簡單,我權且稱她為“芳子導游”吧。在日本,老齡化的現象十分普遍,餐廳的服務員,環衛工人和馬路維護人員70、80歲還在工作的老翁老嫗隨處可見。芳子導游是長崎“原爆”的受害者,已年逾古稀,還在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日本鎖國時代的200多年間,日本對西方世界唯一開放的貿易港口就是長崎,我們先參觀了一個歷史景點叫“出島”。在這個扇形的小島上,復制了這一段日本的特殊歷史。進入出島的入口向左轉,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按比例縮小的出島沙盤模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出島是長崎港內一個人工島嶼,作為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8年)對外貿易的唯一窗口,它在日本歷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出島最初于1636年建成,呈扇形,面積約15,000平方米(約相當于兩個足球場大小)。日本實行鎖國政策期間,出島成為了日本與外部世界聯系的唯一通道。起初是為了隔離葡萄牙商人而建造,后來從1641年起主要由荷蘭人使用,直到1859年日本開國為止。</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出島通過一座木橋與長崎市區相連,島上設有嚴格的檢查站。島內建有荷蘭商館、倉庫、居住區以及花園。荷蘭人的活動范圍被嚴格限制在島內,只有在特定情況下才能獲準離島。</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長達兩個多世紀的時間里,這座小小的人工島成為了西方科學、醫學、天文學等現代知識傳入日本的重要渠道。著名的荷蘭醫生西博爾德就曾在此居住并傳授西方醫學知識。</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島上的荷蘭人過著相對封閉的生活,他們依靠翻譯(日語稱為通詞)與日本官方和商人溝通。每年,荷蘭商館館長還要前往江戶(今天的東京)朝見將軍,這一旅程被稱為“江戶參府”。</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經過數百年的變遷,特別是明治維新后的填海造陸工程,出島已不再是一座真正的島嶼,而是融入了長崎市區。然而,自1951年起,日本政府開始了出島的考古發掘和復原工作。在江戶時代,日本人是不吃肉的民族,因而個頭矮小,被稱為“倭人”,而在出島領域出土了大量的動物骨骼,說明當時西方人與當地人民的飲食結構的差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今的出島已部分復原,成為一處重要的歷史景點。游客可以參觀復原的荷蘭商館主屋,荷蘭商館館長官邸,出島醫學所等。在當時的對外貿易中,日本主要出口銅錠,主要進口食用糖和東西方的瓷器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銅錠冶煉場所遺址</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待出口的銅錠箱</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出島內有一個小型博物館展示當時各種生活用品和貿易物資。出島內還設有詳細的展示板,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介紹出島的歷史變遷和文化意義。</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出島貿易使用的計量秤</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長崎出島曾是江戶時代日本與西方貿易的唯一窗口。這個扇形人工島上的荷蘭商館遺址,生動展示了當年的國際貿易場景。漫步其中,仿佛穿越到兩個世紀前,看見荷蘭商人與日本官員交易的景象。</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進口的糖包</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從外界進口的糖類促進了日本甜食制作,現今日本甜點的精致程度和美味可口在美食界頗負盛名,受到國際食客們的廣泛稱贊。</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出島不僅是一個歷史遺跡,更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象征。通過出島日本接觸到了西方的科學技術,如解剖學、天文學等。“蘭學”(荷蘭學問)在日本興起,為日后的明治維新奠定了思想基礎。西方了解到了日本的藝術和文化,掀起了歐洲的“日本熱”。</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天,出島已被列為日本國家級重要文化財產,并申請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它不僅是長崎的標志性景點,也是理解日本近代史不可或缺的一站。參觀出島,讓人穿越時空,感受那段被限制卻又充滿智慧的文化交流歷史,見證日本如何在封閉中仍然保持著對外部世界的好奇與學習。????????????????</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離開出島,我們來到了長崎原爆資料館。長崎刻在世人心中的印象,是因為八十年前的一個歷史時刻,1945年8月9號上午11點02分,蘑菇云升空的那一刻到底發生了什么? 長崎原爆資料館有詳盡的展示,給予世人一個答案。</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長崎原爆資料館(Nagasaki Atomic Bomb Museum)位于日本九州長崎市平野町,是為紀念1945年8月9日美國對長崎投下原子彈事件而建立的紀念性博物館。資料館于1955年首次建立,后于1996年4月移至現址并全面更新展覽,成為了解這段歷史的重要場所。</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資料館距離原子彈爆炸中心地(爆心地)約500米,與長崎和平公園形成完整的紀念區域。每年約有70萬國內外游客前來參觀,使其成為日本重要的和平教育基地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長崎原爆資料館的建筑本身就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建筑主體部分采用黑色和灰色基調,營造莊嚴肅穆的氛圍。入口處設計成向下傾斜的黑色通道,象征著原子彈爆炸后的黑暗與混亂。全館面積約9,900平方米,分為地上兩層和地下一層, 館內光線設計從昏暗到明亮,象征從絕望到希望的過渡。參觀路線設計為單向流動,引導游客按時間順序了解事件的全過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資料館共分為五個主要展區,按照時間和主題順序排列,展示內容細致而全面。展區一、原爆前的長崎:這一區域通過照片、模型和實物展示了原子彈爆炸前長崎市的面貌。有一組精細的城市微縮模型,展示爆炸前長崎市的城市布局和當時居民日常生活的照片和實物。這一部分幫助訪客理解原子彈摧毀的不僅是建筑,更是一座有著豐富歷史和獨特文化的城市。</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展區二、原子彈爆炸:核心展區通過多種展示手段重現了原子彈爆炸的瞬間。大型半球形投影屏幕,模擬原子彈爆炸的蘑菇云和沖擊波,詳細記錄原子彈爆炸物理過程的科學解釋展板。 記錄爆炸時刻(1945年8月9日11時02分)的原樣復制鐘表以及空中投彈路線和決策過程的解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資料館好展示了原子彈"胖子"(Fat Man)的1:1比例復制品。這一部分以科學嚴謹的方式解釋了核爆炸的物理過程,幫助訪客理解核武器的毀滅性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原子彈胖子的復制品</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展區三、原爆后的長崎:這一區域是資料館最震撼人心的部分,展示了原子彈爆炸后的慘狀。爆炸后城市廢墟的全景照片墻,被熱射線熔化的玻璃瓶、變形的金屬物品,被輻射燒焦的衣物、學生制服和個人物品,爆炸后500米范圍內幾乎完全氣化的建筑殘骸。</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另外還有被熱線和沖擊波摧毀的浦上天主教堂斷裂圓頂,原爆受害者制作的圖畫,記錄爆炸后的場景,特別展示了“原子彈陰影”—人或物體被氣化,只在墻上或地面留下陰影的照片,這些陰影成為了死者最后的痕跡,這種景象令人毛發悚然。</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原子彈氣化人陰影</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展區四、醫療救援與輻射危害:這一區域詳細記錄了原子彈爆炸后的醫療狀況和輻射對人體的長期影響。 急性輻射病患者的臨床照片和醫療記錄,放射性降塵(黑雨)導致的廣泛污染資料,受害者皮膚上的燒傷和疤痕照片。展區五、核裁軍與和平:資料館最后一個區域聚焦于原爆后的核軍備競賽、核裁軍努力和和平倡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長崎原爆資料館不僅記錄了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更承擔著傳遞和平理念的重要使命。資料館通過客觀展示歷史真相,讓每一位訪客思考核武器對人類的威脅,以及和平的珍貴。作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座經歷過原子彈轟炸的城市之一,長崎通過這座資料館向世界傳遞著和平與反核武器的信息,希望這樣的悲劇永遠不會重演。????????????????</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離開長崎原爆資料館,我們來到了長崎和平公園(Nagasaki Peace Park),公園是為紀念1945年8月9日美國投下的原子彈轟炸而建立的。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在戰爭中使用原子彈。造成了約7.4萬人死亡,7.5萬人受傷,整個城市遭到毀滅性破壞。</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和平公園的核心是由著名雕塑家北村西望設計的巨大青銅雕像“和平祈念像”(平和祈念像),高9.7米,重約30噸,于1955年完成。</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座雕像姿態獨特而富有象征意義:右手指向天空,象征著原子彈的威脅。左手水平伸展,代表著和平。閉著的眼睛,表達對死難者的哀悼。 端坐的姿勢,象征冥想和對和平的祈禱。雕像底座上刻有“如有水我必予水”的文字,表達對原爆受害者的深切同情。</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園內設有“和平之泉”,建于1969年,以紀念在爆炸后因極度口渴而死去的眾多受害者。據幸存者回憶,許多受害者臨終前都在呼喊“水啊,水啊”。泉水中央是一個黑色花崗巖制成的水池,象征著死者得到安息。</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當時的爆炸中心位于現今和平公園北側約500米處的浦上地區。現立有一座紀念碑,黑色的大理石底座上鐫刻著“原爆殉難者名奉安”八個大字。</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園中有一個專門區域展示來自世界各國贈送的和平紀念碑和雕塑。截至目前,已有超過20個國家和地區在此豎立了紀念碑。</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中包括:中國贈送的和平之鴿雕塑,前蘇聯贈送的和平女神雕像,葡萄牙贈送的"生命之柱",荷蘭贈送的風車雕塑和美國多個城市贈送的和平紀念碑。這些紀念碑不僅是對長崎原爆受害者的哀悼,也表達了全人類對和平的共同渴望。</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園中央有一座噴泉,水柱高度設計為8月9日上午11時02分原子彈爆炸的高度。每年8月9日的這一時刻,噴泉都會噴出最高水柱,同時全市鳴響和平鐘聲一分鐘,所有市民默哀。</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和平公園總面積約18.6公頃,園內種植了約500棵櫻花樹,象征生命的重生與希望。公園的地形經過精心設計,形成開闊平緩的空間,讓人感受到寧靜與和平的氛圍。</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園的最高處設有"和平之路",沿路有12座雕塑,代表通往和平的12個步驟。這些雕塑由世界各國藝術家創作,展現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對和平的理解與渴望。</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折鶴塔的設計極具象征意義,頂部有一個鍍金的折鶴雕塑,象征著和平與希望。這個設計靈感來自于日本傳統的折紙藝術和"千紙鶴"的故事。在日本文化中,折紙鶴象征著長壽、健康和希望,而在原子彈爆炸后,它更成為了和平的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參觀長崎和平公園是一次深刻的精神之旅。許多訪客表示,站在爆心地附近,看著和平祈念像,能夠真切感受到和平的珍貴與戰爭的殘酷。公園內安靜肅穆的氛圍,讓人不禁反思人類歷史上的這一悲劇,以及我們共同創造和平未來的責任。</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櫻花盛開的春季參觀公園,美麗的自然景觀與沉重的歷史記憶形成鮮明對比,更加突顯生命與和平的可貴。長崎和平公園作為世界和平的象征地之一,不僅記錄歷史,更向全人類傳遞著一個簡單而深刻的信息:和平必須珍惜,核武器不應再次使用。????????????????</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佛冈县|
乌海市|
东山县|
集贤县|
南康市|
苍溪县|
临汾市|
资溪县|
牟定县|
康保县|
防城港市|
陆河县|
玛多县|
泰兴市|
安岳县|
永胜县|
富平县|
子洲县|
班戈县|
子长县|
峨眉山市|
游戏|
肇州县|
太原市|
安泽县|
碌曲县|
柞水县|
揭东县|
巢湖市|
宁都县|
石楼县|
裕民县|
那坡县|
江北区|
连云港市|
霍林郭勒市|
郑州市|
南汇区|
昌图县|
潞城市|
巩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