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手機攝影/制作:潤</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攝影時間:2025.2.12.</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美篇號:?19510987</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寨墓群,又稱北寨漢墓、北寨漢畫像石墓,俗稱將軍冢,位于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城西約3千米的北寨村,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漢畫像石墓,墓室結構嚴謹,畫像雕刻精美,內容豐富具有很高的科學、藝術、歷史價值,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遺產的瑰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寨漢畫像石墓博物館,又稱沂南漢墓博物館,是1994年在北寨墓群基礎上修建的一座專題性博物館,主要向人們展示漢代墓群葬文化及出土遺物,傳播優秀歷史文化。 館內設有一號墓保護房、二號墓保護房、畫像石拓片陳列室、畫像石廊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寨墓群一號墓(保護房),是原址完整保護的北寨漢畫像石墓。是東漢時期大型畫像石墓,1954年發掘,此墓墓室規模宏大,墓室結構復雜,畫像雕刻內容豐富、嚴謹,由前、中、后三個主室和四個耳室及一個東后側室組成,總計為八室。室與室之間都有門直通,建筑技術先進。占地面積88.2平方米,共用石材280塊,其中畫像石42塊。墓室早期被盜,墓主人姓名不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號墓畫像石主要有攻戰圖、祭祀圖、出行圖、豐收宴享圖和樂舞百戲圖等。畫像雕刻細膩,技法多樣, 氣魄雄渾,是漢畫像石藝術發展興盛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佳作。該畫像石墓也是漢代民間匠師創作的集建筑、繪畫、雕刻藝術于一體的杰出作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寨墓群二號墓(保護房),是原址完整保護的北寨漢墓。東漢時期大型磚石結構多室墓, 1994年發掘,出土文物有壺、盆、盒、盤、 五龍戲珠三足硯、銅俑、鐵刀等80 余件,墓室早期被盜,墓主人姓名不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號墓南北長9.10米, 東西寬8.52米,由墓道、墓門、前室、中室后室、東三側室、西二側室組成。除墓門和前、中室的四壁,西二室的隔墻使用石材外,均為青磚作材料,各室有門相通,墓頂為拱形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沂南漢墓博物館東側為拓片陳列室,展有一號墓畫像拓片。圖像清晰,資料豐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號墓畫像拓片——墓門畫像。門楣:刻胡漢交戰圖,畫面中部是一座大橋,橋上右下有大批手執刀、盾、斧的漢朝兵,在乘坐四維軺車將領的指揮下,由右向左行進;左邊有使弓弩的胡騎、胡卒翻越山巒右向而來,雙方在橋頭展開激戰,胡人有的跪地藝降,已現敗勢。橋下有行舟,另有摸魚、網魚和罩魚者。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左立柱畫像,上刻一翼虎,蹲坐姿勢,其下一獸類虎;下刻西王母端坐在山字型高座上,左右各一玉兔搗藥;一虎穿行于座間。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立柱畫像,上刻蹶張士奮力拉弩,口中橫銜長箭; 下為一翼虎;中為一羽人,雙手上舉,其中-手持嘉禾;下為一正面翼虎,張大口,舌齒俱露,前兩肢盤曲下按。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右立柱畫像,上刻高神攬抱伏羲、女媧,伏羲執矩,女媧執規;下刻東王公坐在山字形高座上,兩側各有一仙人搗藥;一龍穿行于山字形高座間。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幅圖像主要起辟邪作用,并標識這里就是仙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號墓畫像拓片——前室南壁畫像。橫額:畫面中央為一座兩層的官府大門,檐下二人擁售;大門兩側有一對子母闕,闕兩邊有四人跪伏,似在等候召見,旁置幾、篋、囊等,有的還用印章加以封緘;路邊間有樹木和乘石, 多棵樹下拴著馬羊;左端停放一輛棚車、一輛軺車;右端有一輛四維軺車、一輛車。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左立柱畫像,上層刻一建鼓一大鼓下懸小鼓,鼓旁置售,一鼓手左手執槌坐于席上;下層刻一侍者擁售右向立。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間立柱畫像,上層刻兵欄,壁掛弩弓,架上插戟、 矛等兵器,另一架上掛盾、甲,柱上頂盔;下層刻二人捧盾,戴武弁大冠,著長衣,佩劍,相背而立,中間有一楹柱。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右立柱畫像,上層刻一建鼓,大鼓下懸小鼓,鼓旁置售,一鼓手左手執槌坐于席上;下層刻一侍者擁左向立。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立柱的三幅畫像,可以看作是大門的特寫。擁彗、捧盾是漢代常見的迎賓禮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院內東側畫像石廊,陳列有從沂南各地收集而來的34塊漢畫像石,內容有:胡漢交戰圖、六博百戲圖、車馬出行、大禹治水、祥禽瑞獸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橫額胡漢交戰圖:國家二級文物。畫面刻右漢騎、左胡騎各三。漢人戴平頁冒,后二人張弓欲射。前一漢人下馬單膝跪立,一手執刀,一手執盾。胡人后二人張弓欲射,前一胡人下馬跪地乞降。畫面上為龍云紋, 下為渦旋紋。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左立柱,東王公、三足烏:國家三級文物。畫面分四格。上格刻東王公,有冀,端坐于懸圃之上。第二格刻三足烏。第三格刻九尾狐:第四格刻兩仙人,一仙人手執仙草,一仙人吹管。畫面上為鋸齒紋,右為渦旋紋。右側面為龍云紋。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右立柱,人物、異獸圖:國家三級文。畫面分四格。上格刻一男子,第二格刻一女子,第三格刻一發髻高聳的女子,第四格一馬首人身神怪,身背一捆絲狀物,似為《山海經》中描述的“蠶神”。畫面左邊一渦旋紋,左側面為龍云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橫額六博百戲圖:國家二級文物。畫面中間豎一建鼓,羽葆翻飛,兩鼓手雙手執桴,邊敲邊舞。建鼓左一人跽坐,手捧排蕭。再左刻一六博棋棋盤,兩人博弈,其中一人跪立,一人跽坐,各伸手相邀,后一待者。建鼓右一人倒立于鼓上,再右一人,單膝跪地,仰頭拋丸,共九顆。再右一人吹排簫,一人吹管。畫面的兩端各有一翼虎的正面頭像,兩前肢盤曲下按。畫面上為龍云紋,下為渦旋紋。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左立柱雜技圖:國家三級文。畫面分三格。上格刻一人歪頭上仰、 右手叉腰,左手舉一鏟形物。第二格刻一人瞪目張口,蹲坐,雙手各舉一鏟形物。第三格刻一人,左手持鉤鑲,右手持劍舉手肩上。畫面右邊一道水波紋。右側面為龍云紋。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右立柱鳳猴圖:國家三級文牛。畫面刻一靈木(仙樹),盤曲昂然,樹上、樹旁有二只猴、二十只鳳烏,其中猴為一老一小,鳳鳥有的在巢中,有的已展翅高飛(寓意,世世封侯)。畫面上為鋸齒紋,左為水波紋。左側面鷺捉魚圖;畫面上刻一虎頭,兩前肢盤曲下按;中刻鷺捉魚, 鷺的右腿踩于魚背之上;下刻一侍者,持笏恭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寨墓群漢墓畫像代表了漢代繪畫雕刻藝術的較高水平,對于研究當時社會具有重要價值。北寨墓群漢墓畫像并被收入《中國名勝辭典》《中國大百科全書》等,多幅畫像被中學歷史課本采用作教材,如《樂舞百戲圖》被1956年高中歷史教科書采用。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邛崃市|
石城县|
德庆县|
社会|
柏乡县|
罗江县|
吉木萨尔县|
咸丰县|
江门市|
常宁市|
万载县|
睢宁县|
大宁县|
香港
|
浦江县|
田林县|
荣成市|
兴山县|
汝城县|
阳江市|
五指山市|
宜都市|
闵行区|
西乌珠穆沁旗|
金华市|
阿荣旗|
南投市|
乡城县|
嘉定区|
朝阳区|
论坛|
喀什市|
丰县|
西畴县|
太仓市|
灵山县|
保德县|
府谷县|
章丘市|
陆良县|
福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