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西線”走到彭里斯,既是我們此行計劃的行程已經過半,也是西悉尼地區議會與新州相關部門規劃的65公里相對平緩的“大西線GWW”的終點站。而從第9段開始,我們就要進入連綿起伏的藍山了。1813年5月,布萊克斯蘭、勞森和溫特沃斯帶著一名土著人向導和三個隨從,也是從彭里斯出發穿越崇山峻嶺的藍山,發現內陸平原,迎來了澳洲第一個大發展、大建設高潮。當我們準備探尋他們的足跡時,“秋老虎”出來搗亂了,上個周末居然出現37C°的高溫天氣,我們只好暫停;緊接著這個星期秋雨連綿,天氣多變,連天氣預報都一天三變沒有個準,除了周六基本保持沒雨,周日一會兒顯示有雨,一會兒又顯示陰天,經過商量我們第9段改為周六(22日)進行。</p><p class="ql-block"> 早晨8:48時,我們在藍山腳下的鴯鹋平原Emu Plains火車站匯合并舉行了“開學禮”后就奔向藍山。</p><p class="ql-block"> Emu Plains火車站建于1883年,是悉尼最西邊的火車站,車站為兩層建筑,配有都鐸王朝風格的煙囪,因此被列入當地政府歷史遺產名錄。鴯鹋平原位于藍山的邊緣,鴯鹋,是現存世上第二大的鳥類,僅次于鴕鳥。因為只生活在澳大利亞,又名澳大利亞鴕鳥,是澳大利亞國徽上的動物之一。1790年8月沃特金·坦奇帶領勘測隊來到這里看到了鴯鹋,麥考瑞總督后來將此地命名為“鴯鹋平原”。</p> <p class="ql-block"> 澳洲國徽(上圖;下圖為1908~1912年早期版本)由代表聯邦六個州的盾牌為中心,左右兩側各有澳洲獨有的袋鼠和鴯鹋站在桉樹枝上,背后襯托著澳大利亞的國花——金合歡,盾牌上方是聯邦七角星。</p> <p class="ql-block">??附“澳洲鴕鳥”------鴯鹋Emu ,鴯鹋一般成雙成對在一起,當雌鴯鹋發情時會發出打雷一樣的叫聲,而雄鴯鹋則撲打翅膀??</p> <p class="ql-block"> 我們從火車站出來沿著大西部公路Great Western Hwy向南行走了10分鐘到獅子公園Lions Park,這個公園有多個橢圓形跑道、網球場、社區中心、燒烤設備、兒童游樂場組成,以及有花園和圍欄的“鴯鹋平原戰爭紀念碑”。</p> <p class="ql-block"> 然后經Short Street街道、建于1848年的鴯鹋平原圣公會教堂和“鴯鹋平原公墓Emu Plains General Cemetery”,從藍山腳下的“背包高架橋步道(停車場)Knapsack Viaduct Trailhead”進入藍山“背包保護區Knapsack Reserve”。</p> <p class="ql-block"> 我們順著山坡道抵達瑪吉斯瞭望臺Marges Lookout,從觀景臺回望、遠眺不久前走過的風景如畫的尼皮恩河和彭里斯湖、悉尼國際帆船中心,以及美麗的彭里斯市、帕拉瑪塔市城市風光。</p> <p class="ql-block"> 接著,我們來到澳大利亞大陸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被列為文化遺產和被授予“歷史工程標記”的倫諾克斯橋Lennox Bridge。</p><p class="ql-block"> 1832年,時任新州橋梁測量總長、督察長的托馬斯?米切爾少校Thomas Mitchell 邀請剛抵達悉尼不久的倫諾克斯擔任正在建設的大西部路的副督察長,并承擔規劃和組織建設橫跨米切爾斯山口Mitchells Pass最陡峭部分源頭的布魯克賽德河(Brookside Creek,也稱為拉普斯通河)的橋梁工程。倫諾克斯挑選了 20 名經驗豐富的囚犯在河邊開了一個采石場,僅用了10個月時間就建成了這座單拱橋。石拱橋跨度6 米,高出水面 9 米,橋面寬度 9 米,橋梁車道總長度接近 14 米。拱門南側有一塊拱頂石,上面刻有這座橋的設計者、來自蘇格蘭的石匠 “大衛?倫諾克斯”的名字,北側則刻有建成年份的“公元1833年”。 這個山口和石拱橋也分別用米切爾和倫諾克斯的名字命名。大橋竣工后,倫諾克斯還親自為其中8名囚犯申請減免刑期。倫諾克斯橋在1976年曾進行維修,是近100年來一直通往藍山的主要路線,非常值得一游。【注:澳大利亞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是1823年建于塔斯馬尼亞的里奇蒙橋Richmond Bridge。可參閱<a href="http://www.xsjgww.com/4xyacncf"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塔斯馬尼亞自駕游(九)? 霍巴特</a>】</p> <p class="ql-block">?? 米切爾斯山口與倫諾克斯橋的紀念牌匾</p> <p class="ql-block"> 游覽了迷人的倫諾克斯橋后,我們繼續前往探索坐落在背包峽谷Knapsack Gully的令人震撼、雄偉壯觀的“背包砂巖高架橋Knapsack Bridge”。途中經過懸崖邊的伊麗莎白瞭望臺Elizabeth Lookout,又再次俯瞰尼皮恩河畔和遠處的城市美景。</p> <p class="ql-block">??瞧這一家子??</p> <p class="ql-block"> 背包砂巖高架橋建于1863 ~1865 年,橫跨深邃的背包峽,是澳大利亞最大的高架橋,長118米,高36米,有五個16米跨度和兩個6米跨度橋拱。這座橋結構龐大,完全由當地采石場的砂巖建成,原先作為“拉普斯通之字形鐵路Lapstone Zig Zag”配套工程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鐵路橋,當</span>“之字形鐵路”關閉后,這座高架橋改成公路橋,一直是大西部公路的一部分;1993 年大西部高速公路( M4 )建成后,這座高架橋于1995年轉為向公眾開放,成為當地步行道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我們沿著拉普斯通之字形步道的階梯步道下到橋底,并且跨過小溪、巖石和叢林,登上背包砂巖高架橋的另一端,然后繼續沿著山坡繼續前往登上剛升級改造、加裝了安全圍欄的懸空的“頂峰瞭望臺Top Points Lookout”,并且在這里午餐和小憩,在這里俯視、欣賞高架橋和鐵路、高速公路、尤其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藍山</span>的迷人、壯麗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稍事休息后,我們繼續沿著步道游覽“拉普斯通之字形鐵路”和盧卡斯維爾車站的遺跡。拉普斯通之字形Lapstone Zig Zag 鐵路建于1863年至 1865 年間,目的是克服藍山東側難以逾越的攀爬障礙,它與“背包砂巖高架橋” 由新南威爾士州政府鐵路公司主管工程師約翰·惠頓John Whitton設計,由威廉·沃特金斯William Watkins建造,它是第一條通往藍山的鐵路線(注:藍山鐵路在格倫布魯克段后來還改了兩次線路),也是世界上第一條在干線鐵路上建造和運用的完整之字形結構,1867年正式開放,1892年關閉。1869年,之字形結構在藍山西側克拉倫斯和利斯戈之間更為著名的之字形鐵路上得到了復制【可參閱<a href="http://www.xsjgww.com/4k0635s6"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戰地黃花分外香? ----利斯戈“之字形鐵路”、防空站、兵工廠(博物館)游記</a>】。 “拉普斯通”這個名字來自“該地區許多被水磨過的石頭”,這些石頭類似于鞋匠做鞋時使用的磨石。</p> <p class="ql-block"> 然后,我們經過一個小村莊和“格倫布魯克皇家空軍基地RAAF Base Glenbrook”,該基地是澳大利亞皇家空軍總部空軍司令部的所在地,這個基地只有一個直升機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駐扎在該基地的人員曾經負責監督、管理在廢棄的格倫布魯克鐵路隧道中儲存芥子氣。</p> <p class="ql-block"> 我們從地下通道越過“大西線高速公路Great Western Hwy”后進入拉普斯通保護區,走了一小段路,跨過一條小溪不久就抵達了“格倫布魯克隧道(又稱‘拉普斯通山隧道’東出入口)Lapstone Hill Tunnel (Eastern Portal)”。藍山鐵路于1892年廢棄“Lapstone Zig Zag之字形”線路后,就改為格倫布魯克隧道鐵路線。但是,這條隧道對于蒸汽機車來說太難了,由于坡度陡峭、滲水使鐵軌保持潮濕導致打滑、通風不良等,1913年,藍山鐵路在格倫布魯克再次改道,現在是通過格倫布魯克峽谷繞行,該隧道關閉,并被失業的建筑人員租用于種植蘑菇的農場。1942年,“二戰”期間,澳大利亞皇家空軍(RAAF) 征用該隧道作為儲存芥子氣的化學武器倉庫,以防日本可能發動的化學武器襲擊。2011年8月5日,格倫布魯克鐵路和二戰芥子氣儲存隧道于被列入新州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 接著,我們跨過勘探者路Explains Rd繼續前往布拉夫保護區Bluff Reserve,先后抵達格倫布魯克峽谷懸崖的拉普斯通纜車瞭望臺Lapstone Tramway Lookout、羅斯瞭望臺Ross Lookout、林賽座席瞭望臺Lindsays Seat Lookout、查默斯瞭望臺Chalmers Lookout,探索山林和欣賞格倫布魯克峽谷的靚麗景色,其中后面3個觀景臺是紀念為社區作出貢獻的當地知名人士命名的。</p><p class="ql-block"> 拉普斯通纜車瞭望臺這個非正式的無圍欄觀景點,在瞭望臺的懸崖底下就是現在第三次改道后繞行格倫布魯克峽谷的藍山鐵路線,在這里既可以俯視穿行在深邃峽谷之中列車奔馳轟鳴的壯觀奇景,又是欣賞尼皮恩河以及坎伯蘭平原壯麗美景的絕佳地點。</p> <p class="ql-block"> 弗雷德里克?羅斯 Frederick Ross對當地社區作出巨大的貢獻被人們紀念。羅斯瞭望臺共有兩層,下層裝設了護欄。</p> <p class="ql-block"> 林賽瞭望臺與查默斯瞭望臺相鄰。諾曼?阿爾弗雷德?林賽 Norman Alfred Lindsay(1879-1969)是澳大利亞著名的畫家、作家和藝術家,因創作兒童文學的經典作品《魔法布丁》而聞名。 </p><p class="ql-block"> 湯姆?查默斯則是當地 RFS 的消防員,他在 20 世紀 60 年代的一場叢林大火中喪生。</p> <p class="ql-block"> 下午2:30時,我們順利完成了16公里徒步,抵達格倫布魯克火車站乘上列車踏上歸程。</p> <p class="ql-block">??感謝一路同行的群友和分享的照片????</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龙|
南木林县|
唐山市|
静海县|
江源县|
武宁县|
溆浦县|
乌兰察布市|
庆阳市|
夏河县|
西乡县|
剑川县|
普定县|
广东省|
东莞市|
临邑县|
界首市|
闽侯县|
乐清市|
临猗县|
云林县|
营山县|
醴陵市|
湘潭县|
定州市|
贵阳市|
宜阳县|
敖汉旗|
古浪县|
安乡县|
溧水县|
喀什市|
恩平市|
万荣县|
潮州市|
正定县|
邵阳市|
无极县|
铜鼓县|
陵水|
伊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