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從穿越獨庫南段那天算起,今天已是進入南疆的第八天了。佟導擬定的行程就像開盲盒,不僅讓我們每天都感受到新的驚喜,而且徹底顛覆了原來對南疆只有干旱、荒漠的刻板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按照佟導的計劃,今天我們將從喀什出發,一路向西北方向開進,依次造訪阿圖什天門、兩山交匯和西極三處景點(如下圖所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早餐后,我們先沿G3013阿烏高速行至托帕立交,再轉G315國道,最后沿景區專線行駛15公里到達阿圖什天門景區游客中心,全長約54公里,耗時1小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購票入園,先乘區間車,單程3公里,道路較為簡陋,類似最普通的鄉道。返程時,前面一輛工程車居然把路面水泥壓跨,車輪陷進一個大坑,差點把我們乘坐的區間車堵在半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面是下了高速后車錄的視頻,最后一小段就是乘坐區間車進山的情景,下兩圖為航拍的區間車道及其終點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阿圖什天門位于南疆克州阿圖什市與烏恰縣交界的上阿圖什鎮,海拔2998米,天門呈倒V型,寬100米,高457米,系世界第一高的天然石柱拱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7年,身為克什米爾領事的英國探險家艾瑞克.希普頓曾三次試圖接近天門未果,終因山高地險,均以失敗告終,但卻留名于此,因為國際上至今仍習慣將阿圖什天門稱為“希普頓石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人說阿圖什天門是美國記者夏合拉格歐發現的,1932年,他在當地維族向導烏斯曼.阿洪的陪同下,曾到此一游。是否登上天門,沒有記載,目前國際上認可的發現者還是希普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疑惑是既然天門都能以希普頓命名,當年他至少應該能拿出一張天門的照片吧?問題是照片都拍了,可見距離也不會太遠,人怎么就過不去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8年3月,中央電視臺CCTV-10《地理.中國》欄目攝制組來到此地,歷時半個月完成了《神天之門》紀錄片的拍攝工作。影片盛贊阿圖什天門為“群山之巔,偉岸天門,無法丈量的高度,夢寐以求的探險樂園”,并將這座背靠昆侖,面朝天山的石拱尊為“神天之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徒步前往天門的路卻不甚好走,因為腳下的石塊會逐漸由碎石、大卵石,變成幾百公斤重的巨石。這個規律非常符合流水沖刷的原理~大的石抉先沉下來,小的石塊被沖下去,而且越小沖得越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游沉下來的很多大石塊紋理、顏色都極為漂亮(下圖),只要能運出山,隨便一塊都可輕松賣出上萬,甚至十幾萬塊錢的高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美國有一個由該國國家地理協會創刊于1888年的著名雜志《國家地理》,它還有一個同樣出名的子刊《探險》(Adventure),該雜志將阿圖什天門列為全球20條最新探險路線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您還別說,我還真拍到了老外前來探險的照片(上圖)。這兩位外國老先生一下子就讓人聯想起那位倒霉的艾瑞克,他不僅在咱們天門栽了三次,還在珠峰連栽了五次,一生幾乎都在為他人登山鋪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字已經鋪墊了不少,照片、視頻也上了一堆,不管你喜歡不喜歡,阿圖什天門的名氣就在這兒放著。然而,這么名揚海內外的一個景區,在新疆竟然只評了個國家級3A!倘若撂到內地,隨隨便便評個國4沒一點問題,好好包裝一下5A也不是不可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讓我說不是生不逢時,而是投錯了胎,要怪只能怪新疆旅游資源太過豐富,就像我在旅途中,常跟司導小王念叨的那樣:“你不要整天七想八想,你這輩子吃定新疆旅游這碗飯就夠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從區間車下來還要沿著谷底的亂石灘,向上攀爬2.7公里的碎石路,方可到達天門觀景臺。區間車終點站又叫“銜天臺”,從這里到“峽口”一路有8-9個取了名字的所謂景點,其實叫什么都沒太大意義,名字取不好反而有“畫虎不成反類犬”之嫌。游客看哪兒的景觀好,愿意停下來多看兩眼,拍張照更重要。從銜天臺到峽口一路較為寬敞平坦,坡度也不大,能被水沖到這兒的卵石都很小,所以徒步上山相對比較輕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過了峽口,前方還要再爬三道“臺梯”,所謂臺梯就是在原本無路可走的地方或太過狹窄之處,人為開鑿或拓寬了一下,并裝上了鐵樓梯。這種被漆成鮮紅顏色的樓梯非常醒目,有長有短,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當年英國領事艾瑞克. 希普頓就是因為沒人修路,幾經努力,最終只能“望門興嘆”。過了第三道臺梯,若想登上天門觀景臺,還要再借助繩索,徒手攀上一個很陡的亂石坡,方能功徳圓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觀景臺位于天門左下方,“轉運臺”位于天門右側,皆有木棧道相連。只是此處風奇大,足足有7-8級的樣子,猶豫再三,感覺單憑無人機這小身板根本就穩不住,非吹走不可,最后只得退到亂石坡下勉強飛了一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從天門石拱望過去,可見對面一座大山,以其說它是座山,倒不如說它更像一塊光溜溜的巨石。仔細看,巨石褶皺中居然還修了直通山頂的棧道。山頂除了建有一座觀景臺,還在這群峰之巔別出心裁地修了一副秋千供人打卡(上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知從對面觀景臺看天門是否更加壯觀?總之抱著極強的好奇心,回來專門在網上查了半天,雖然阿圖什的景點列了一大堆,卻唯獨無人提及此山,甚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石拱門下方是深不見底的峽谷溝壑,四周崖壁如斧劈千仞,神施鬼設。轉運臺上方的絕壁上布滿了像蜂巢一樣的石穴,一看即知是海中隆起之物,乃攀巖發燒友之最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據說,每年都有大批攀巖愛好者前來體驗“天門降”的美妙樂趣,但我卻持高度懷疑。我以為天門周圍是絕對不可能允許搞攀巖活動的,要搞也只能到天門下方的山谷中去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沿途景色單調,徒步艱辛勞頓,往往很多游客直接在游客中心就打了退堂鼓,景區進都不進,更別說上山了。區間車只有一輛白色小中巴在跑,淡季還會停開,足見生意之慘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面兩禎是我們從阿圖什天門前往兩山交匯車彔的視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從阿圖什天門游客中心退回G581國道,繼續前往兩山交匯景區。G581是連接新疆喀什與吉爾吉斯斯坦伊爾克什坦的一條重要通道,由于地處邊境地區,除了需要提前辦理邊境通行證,交警部門還特別實施“路條”管理,令人大開眼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所謂路條即一種類似現金時代,老式工資條的紙質控速條,但更長更寬,上面從左到右,每個格子依次標有沿途一連串的地名,以及相對應的最少行車時間。例如,甲地到乙地規定15分鐘,那么你通過甲地時,路邊會有值勤輔警在路條相應格子中,寫下當時幾點幾分。當你到達乙地后,等在路邊的乙地輔警接過路條,首先查驗你前一程是否超過15分鐘。如果超過了,就記下當時時間,并給予放行,周而復始,全程人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三圖依次為沿途拍到的取了俄語名字的公園、度假村,以及正在安裝風力發電機的工地,《新聞聯播》昨天剛剛宣布烏恰風力發電并網的好消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通常路條管理要比簡單限速60公里復雜得多,令人極其不適,我看小王有時只開到45公里/小時,一副垂頭喪氣的樣子,唯一的好處就是這段路上車錄的視頻比較平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實這段路路況很好,而且車輛甚少,間或迎面會有從吉爾吉斯斯坦開過來的大貨車,車頭還是咱們陜汽出的重卡,不看車牌還以為是自己人。真心搞不懂為什么要搞路條控速的名堂,反正沒有最慢,只有更慢。 另外,在到達西極之前,務必妥善保管好路條,萬一開窗吸煙,路條被風吹走就會有大麻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沿途右手邊豎立的高大藍色交通指示牌,大多是俄文的,甚至連G581國道也被標成了亞洲通用編號AH65,讓人一頭霧水,恍惚到了國外。途中還經過了一處叫五彩山的景點,景點標志周圍的石頭被染成五顏六色充當廣告,意在提醒過往游客多多關注四周山石色彩的變化,我知道兩山交匯景區應該快到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般來說,人們習慣用“三山夾兩盆”五個字概括新疆地形地貌,其中“三山”指的是阿爾泰山、天山和昆侖山,“兩盆”指的是準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與南疆有關的是從南北狹持了塔里木盆地的天山與昆侖山,其中天山總長2500公里,在我國境內有1700公里。之前我們說過天山是新疆天然的地理分界線,天山以北為北疆,天山以南為南疆。昆侖山夾在新疆與西藏之間,東西延綿2500公里,并且從西向東深入青海,是亞洲中部大山系,為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之產物,號稱“萬祖之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山山脈平均海拔4000米,昆侖山脈平均海拔5500米,帕米爾高原將南天山的西端與昆侖山脈的西端,在新疆烏恰縣的烏恰鎮附近連接在了一起,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兩山交匯世界自然奇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圖中駝紅色的山體為天山,鉛灰色的山體為昆侖山,一個低矮柔美似仙女,一個高大威猛若武士。站在高高的觀景臺上或以更為開闊的無人機視角,只見兩山交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氣勢磅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仿佛令人穿越時光隧道,回到億萬年前,目睹地殼運動之壯觀,耳聞兩山碰撞之震撼。驚詫之余,不免興嘆地老天荒,滄海桑田,人若螻蟻,歲月蹉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辭別兩山交匯景區,我們重新踏上G581國道,繼續向西行駛51公里,來到今天最后一個景點~西極。顧名思義西極應該就是中國大陸最靠西的地方,浪漫一點的說法則是“每天送走祖國最后一縷陽光”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當小王把車緩緩駛入景區停車場時,前方一座朱紅色的中式門樓霍然在目。門樓與連綿雪山之間的一座小山坡上,用白色寬幅塑料布打底,以紅色卵石勾邊,鋪出一幅大大的中國地圖(上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地圖西部位置用黃石拼出與國旗圖案一致的五角星,地圖下方一行“一生只做一件事,我為祖國守邊防”的鮮紅大字,令人不禁熱淚盈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附近一個獨立小山上修建了一座“八”字形的紀念塔,它就是中國西極的地標,塔高19.99米,“兩柱夾一球”的造型亦有“一帶一路”的象征意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極地標渾然大氣,頂部還刻有地標所在位置的經緯度,看似是對中國主權的一種宣示。我查了一下,中國真正的地理西極應該是北緯39 ° 22 '48 ",東經73 ° 30 '00 ",這個點就在不遠處的中吉塔三國交界的雪山深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極地標海拔3300米,雖然修了棧道,但一路攀爬上去亦不輕松。當然,如果實在體力不支,還可以選擇付費騎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山頂朔風凜冽,旌旗獵獵,迎風一側更是令人站立不穩。上圖中的小女子,從服飾看,并非來自附近的吉塔,更像是較遠的巴鐵。這位身材微胖的黑發美眉,雖然還有點體重,但拍照時仍舊不得不緊緊抱住欄桿柱頭,一刻都不敢松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妮子一身素色沙爾瓦. 卡米茲(指巴基斯坦婦女的傳統長袍,人稱“巴袍”)被風吹得緊緊裹在身上,就像剛從水里撈出來一樣,線條畢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果說在阿圖什天門,我還敢退入山谷放飛無人機,但在狂風肆虐的西極,我是連一點想法都沒有了。難怪國家電網會相中這邊地烏恰,投入巨資發展風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登頂后向西看,延綿雪峰之下,可見萬山叢中一點綠色。這一小片綠州就是號稱“中國西部邊陲第一村”的烏恰縣吉根鄉斯木哈納村,這個以放牧為生的柯爾克孜村落不大,目前只有30-40棟簇新的米黃色民居,整齊劃一,原來的木頭房子早已成為歷史。村后一條小路通往大山深處,翻過雪山就是吉爾吉斯斯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克孜勒蘇河從村前緩緩流過,河上新舊并列的兩座大橋中,新橋就在G581國道通往口岸的最后一段上。斯木哈納村北不遠處那座巨大的,像飛機機庫一樣的銀灰色建筑就是伊爾克什坦口岸的保稅倉庫,相比之下,旁邊四層高的米黃色海關大樓顯得有點微不足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面是離開西極車錄的視頻,途中經過了4個連續的冰河明洞,冰河聽起來怪嚇人的,實際這些明洞都是防泥石流用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從西極地標向西北方向看,山體的顏色像塊調色板,仿佛是將鉛灰色的昆侖山與駝紅色的天山放在一起,像面團一樣揉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難想象曾經的地殼運動是何等的驚天地,泣鬼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朝東北方向望去,地勢逐漸平緩,延綿不絕的丘陵土黃中透著淡紫,幾乎寸草不生。大大小小的瑪尼石散落其間,柯爾克孜人大多信仰伊斯蘭教,但新疆有些柯爾克孜人亦信仰藏傳佛教,因此這里有這么多的瑪尼堆也就不奇怪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令我再次淚目的是瑪尼堆中用石塊拼出的“中國”兩個大字,衷心祝愿祖國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上面三禎是我們返回喀什車彔的視頻,上下兩圖是我們途中遭遇暴雨洗禮的情景。 (待續)</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库尔勒市|
灵丘县|
云南省|
类乌齐县|
二连浩特市|
香港
|
盈江县|
新营市|
遂川县|
成都市|
定日县|
石阡县|
镇康县|
秦安县|
三都|
朝阳区|
临江市|
霍山县|
修武县|
泸溪县|
临武县|
高青县|
靖宇县|
屏边|
安康市|
揭西县|
翁源县|
梁山县|
靖宇县|
商洛市|
安阳县|
敦化市|
双江|
江安县|
湘潭县|
建平县|
昌吉市|
光山县|
侯马市|
邛崃市|
襄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