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46年前,我們曾經走過一條當時上海人非常喜歡的旅游線路,“上海-杭州-蘇州-上海”環線游。從上海乘火車到杭州;游覽杭州后乘坐夜航小輪船,一覺睡醒到蘇州;最后,從蘇州乘火車回到上海。46年之后,我們改用自駕游的方式重走這條滬杭蘇環線,沿著幾乎相同的旅游路線,重溫這“上有天堂 下有蘇杭”的江南美景。</h5> <p class="ql-block">《重走滬杭蘇》的第六站,游覽蘇州的觀前街和七里山塘景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觀前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觀前街,因古觀(玄妙觀)而得名。宋代,玄妙觀名“天慶觀”,故街名“天慶觀前”,又名“碎錦街”。元代,天慶觀改名玄妙觀,街名隨即改為“玄妙觀前”,后又演化為觀前街。民國十九年(1930年),觀前街拓寬改建。解放后,觀前街又多次擴建整治,先為小方石路面,后為瀝青路面。1982年6月,觀前街改為步行街。1999-2001年,觀前街分三期進行整治更新,成現今的格局。主街全長780米,東瀕平江路歷史文化街區,南臨蘇州公園,西接蘇州城隍廟,北靠蘇州火車站和北寺塔報恩寺。</p> <p class="ql-block">這是觀前街在人民路的入口,有“觀前街”石坊和“觀前”裝飾,其風格獨特,融合了傳統與現代的元素,濃縮了蘇州景點的精華,是蘇州老城的必游打卡點。</p> <p class="ql-block">觀前街的主要景點包括玄妙觀、第一百貨等。玄妙觀是觀前街的核心景點,以其豐厚的道教文化內涵吸引著國內外游客。第一百貨則是觀前街的標志性建筑之一,體現了蘇州的商業繁榮?。此外,觀前街及周邊還有許多老字號商店、餐飲店和娛樂場所,形成了獨特的商業氛圍?。</p> <p class="ql-block">觀前街的整治建設,以玄妙觀為核心,在宮巷東側增設攤販市場,配合玄妙觀廣場,形成三點式對稱布局。觀前街的建筑體量小,形成低矮的建筑輪廓線,建筑色彩以黑、白、灰為主。觀前街主街分布著購物商場和老字號商店,餐飲業主要集中在太監弄一帶,娛樂休閑場所則集中在喬司空巷一帶。</p> <p class="ql-block">?<b>宮巷。</b>宮巷?因巷北口正對玄妙觀正門而得名。宮巷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當時稱玄妙觀為“紫極宮”,其對門巷子則稱“宮巷”。宮巷在2000年觀前街地區整治更新二期工程中被改建成寬14米、長430米的花崗巖石板路,成為旅游車輛進入觀前街的主通道?。宮巷西側有一條太監弄,源于明代在蘇州設立織造局,歷代皇帝都會派太監到蘇州監管織造局,而這些太監聚居的里弄被稱為“太監弄”。20世紀30年代,太監弄就有正興館、璇宮、三吳、大新央、覺林蔬食林等菜館。20世紀80年代初,太監弄經過重新規劃,建成一條飲食巷,素有“吃煞太監弄”之稱,松鶴樓、得月樓、上海老正興、王四酒家、功德林等老字號菜館均聚此一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玄妙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玄妙觀,初創于西晉咸寧二年(276年),原名“真慶道院”。唐玄宗開元二年(714年)稱“開元宮”。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更名為“太乙宮”,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真宗敕改“太乙宮”為“天慶觀”。元代元貞元年(1295年),詔“易江南諸路天慶觀為玄妙觀”,自此“天慶觀”改為“玄妙觀”。明代,玄妙觀曾稱“正一叢林”。清康熙年間,因避“玄”字諱,曾改稱“圓妙觀”。1956年后,玄妙觀又經歷多次整修形成現在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b>欞星門。?</b>蘇州玄妙觀的欞星門?位于觀前街與宮巷的丁字街口,是一座六柱三門沖天式牌坊,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價值。欞星門原本是孔廟前的牌樓,象征著祭孔即祭天,但在這里卻被用于道觀山門外,顯得與眾不同。門柱、枋梁、額石都是白色大理石,門柱上端有類似華表上的云板,次間有石墻封閉,墻上刻有寫意的龍珠白石浮雕?。欞星門對面是玄妙觀的山門,檐下掛著“玄妙觀”的金匾,落款為“趙孟頫”。山門前有一對旗桿,用于掛幡,顯示其作為道教宮觀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b>正山門。?</b>蘇州玄妙觀的正山門是一座五開間的木構建筑,始建于唐代,重建于清代。?正山門位于玄妙觀的中軸線上,主殿三清殿南約80米處,是全觀的入口空間,其建筑風格典型的清代型制,面闊五間19.05米,進深四間12.04米,采用滿堂柱做法,廳堂式構架,圍以副階周匝,重檐九脊頂?。正山門入口迎面即見一塊豎頭匾,上書“圓妙觀”,筆力渾厚,字態端莊。</p> <p class="ql-block">玄妙觀的山門殿亦是“靈官殿”,借鑒了古時宮觀“門”“殿”合一的形式。殿內供奉道教護法神王靈官和四大元帥,分別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王靈官手執金鞭,塑在山門內,鎮守道觀,阻擋邪魅之氣,有“三眼能觀天下事,一鞭驚醒世間人”的說法?。</p> <p class="ql-block">山門的背面懸掛匾額“回首見福”,提醒人們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要忘記回頭看看自己已經擁有的幸福和福氣,學會珍惜和感恩。</p> <p class="ql-block"><b>三清殿。?</b>三清殿?是玄妙觀的正殿,重建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三清殿是長江以南最大的宋代木構建筑,重檐歇山頂,面闊九間45.64米,進深六間25.25米,建筑面積約1153平方米,自臺基底部至正脊鴟尾頂端通高約27米,總占地面積約1945平方米?。三清殿內部結構復雜,共有40根朱漆丹柱,柱子均系平頭柱上置斗拱結構,柱礎為圓形素覆盆和盆唇各一層所組成。殿內供奉著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三位尊神,神像高達17米,莊嚴肅穆?。此外,三清殿內還有許多珍貴的文物和藝術品,如唐吳道子畫老君像、顏真卿書法等?。</p> <p class="ql-block"><b>太歲殿。?</b>太歲殿是道教中供奉太歲神的殿堂,太歲神在道教中被認為是值年太歲,掌管人間的吉兇禍福。太歲殿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元代,隨著玄妙觀的多次重建和修繕,太歲殿也經歷了多次改造。它采用傳統的道教建筑風格,具有重檐歇山頂和精巧的斗拱設計,顯得巍峨壯麗?。太歲殿在道教信仰中具有重要意義,信徒們認為供奉太歲神可以祈求平安順利,避免災禍。</p> <p class="ql-block"><b>財神大殿。</b>?蘇州玄妙觀財神大殿?是蘇州玄妙觀內的一個重要景點,供奉著三位財神:文財神比干、武財神趙公明和關羽。財神殿原位于東腳門,現移建于此。殿內中央供奉的是文財神比干,因其無心而專司買賣公平。財神崇拜寄托了人們勤奮勞動、公平致富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b>文昌大殿。</b>玄妙觀的文昌大殿建于清乾隆末年,殿堂格局別致,殿內供奉梓潼帝君、孔子和朱熹。文昌,本為星名,民間俗稱“文曲星”,為主宰人間功名、祿位之神。蘇州文化昌盛,文士眾多,文昌崇拜舊時極盛?。文昌殿外墻上還懸掛著蘇州區域內歷朝科舉榜上有名進士名字的石刻,這不僅展示了蘇州的文化底蘊,也反映了古代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重要性?。</p> <b>大成坊。?</b>蘇州觀前街大成坊?位于蘇州觀前街中段北側、玄妙觀之西,南起觀前街,北至因果巷。大成坊原本名為大云坊,因宋代林虙的宅第而得名。林虙,字德祖,號大云翁,是長洲(今蘇州)人,進士出身,曾任太學錄、開封府司錄等職,后因看破官場黑暗辭職歸鄉?。大成坊在歷史上曾是蘇州知名的小吃一條街,傳承了蘇州的小吃文化,并引進了各地的特色風味美食。隨著時間推移,大成坊逐漸轉型升級為集購物、旅游、休閑于一體的多功能休閑旅游區。 <p class="ql-block">結束了觀前街的游覽,我們又趕往山塘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七里山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蘇州“七里山塘”是一條歷史悠久的古街,因唐代詩人白居易開鑿山塘河而得名,全長約3600米,被譽為“姑蘇第一名街”和“神州第一古街”。??山塘街始建于825年,為白居易擔任蘇州刺史期間建造,為此山塘街又稱“白公堤”。到宋代,山塘街因金朝攻入蘇州而遭到破壞,至明代,山塘街才得到大規模的整修。1860年,為抗擊太平軍,江蘇巡撫徐有壬和總兵馬德昭下令縱火以鞏固蘇州城防,閶門外至寒山寺包括山塘街盡數燒毀。直至解放后,經歷幾番修整,山塘街才形成現今的明清風格的商業街 。七里山塘,東起閶門,西至虎丘,沿街兩側保存了大量明清時期的古建筑,展現了典型的江南水鄉風情。這條古街以其河路并行的格局和豐富的歷史文化背景吸引了大量游客。游客可以在這里體驗到傳統的評彈和昆曲表演,品嘗地道的蘇幫菜肴和傳統小吃。</p> <b>西北門入口。</b>“七里山塘”景區是山塘街東段的一小部分,東起山塘橋,西至新民橋,又由通貴橋向西南“東楊岸浜”延伸是,景區整體呈“T”字形格局。我們從景區的“西北門”進入景區。 入口處有一條七八十米長的步道畫廊,頂棚張燈結彩,兩側是長條木凳和十多幅大型山水風俗畫,展示了山塘街各處的歷史遺跡、明清建筑、著名景觀和風土人情,也生動描繪了山塘街河路并行的格局。在山塘街區內,橫跨山塘河上的古石橋有七座,與山塘河并行跨越山塘河支流的石橋有八座,俗稱“橫七豎八”。山塘沿街兩側的古建筑,大多是晚清和民國時期的建筑。 隨手拍攝了一幅描繪山塘河春景的山水風俗畫作品,那是山塘河西端的一段秀美風光。畫中不僅真實再現了那段山塘街的建筑和橋梁,包括“鮑氏義莊祠”、“綠水橋”、“普福禪寺”、“青山橋”等等,還細致描繪了當地村民日常生活和游客來訪的種種生活場景。 <b>新民橋。?</b>新民橋?位于閶門外廣濟路,橫跨山塘街和山塘河,是蘇州最早的立交橋之一,建于1927年,并在1966年進行了重修。新民橋是一座三孔水泥橋,橋面為廣濟橋,中孔跨度為8米,兩側旱孔跨度各為3.5米,供山塘街和下塘通行?。在新民橋的山塘街橋洞里可以看到橋墩上的“七里山塘”的風光石雕。如果穿過橋洞繼續前行,沿山塘街可以一直走到虎丘景區。據查,從新民橋到虎丘的山塘街有3.2公里,途中主要景點有“義風園”、“中國南社紀念館”、“貝氏紀念館”、“山東會館”、“陜西會館”,等等。 在新民橋立交橋的主橋體兩側都建有跨越山塘河的輔橋,便于行人從橋面下到河岸。在七里山塘景區這一側的輔橋是一座單孔石拱橋,游客可以從廣濟路的橋面經石拱橋,直接進入七里山塘景區。 在橋面的入口處,有不少小攤販,其中有一塊白板上貼著很多磁貼紀念品的很有意思,這些磁貼紀念品用民俗漫畫形式把蘇州的旅游精華都活靈活現地表現了出來。 <b>山塘河。?</b>在新民橋的拱頂俯瞰山塘河,這條河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于唐寶歷二年(825年),為便利蘇州的水陸交通而引領開鑿的,全長約3600米,被譽為“七里山塘”。 <b>景區游船。?</b>七里山塘景區的主要碼頭包括白居易碼頭和古戲臺碼頭?。游船路線:在白居易碼頭有山塘河線路,票價為50元,?和古運河線路:票價為80元(晚上六點后100元);古戲臺碼頭只開放虎丘一條路線,票價為50元。 這艘游船從古戲臺碼頭出發,正開往虎丘方向。從這里乘船,30分鐘直達虎丘景區。 <b>山塘老街。</b>山塘街的東端,靠近閶門的一小段被稱為“山塘老街”,全長360米。匯集通貴橋、玉涵堂、蘇州商會博物館、古戲臺等主要景點,被稱之為“老蘇州的縮影、吳文化的窗口”。 <b>蘇州商會博物館。?</b>蘇州商會博物館?位于山塘街192號,原泉州會館舊址,是一座展示蘇州商會百年歷史的博物館,是了解蘇商文化的重要場所之一?。蘇州商會博物館的建筑風格古香古色,具有明清風格。展館為庭院式格局,門口照壁上有一幅大大的“商”字,別具特色。博物館內展示了蘇州歷史上的杰出人物、商業巨擘和行業領袖的生平事跡和商業成就,傳達了蘇州商業文化的精髓。通過傳統的商業用具、賬本和契約等,展示了蘇州傳統商業文化中的商業道德、經營理念和商業習俗等內容。 <b>品味山塘評彈書苑。?</b>品味山塘評彈書苑?位于山塘街180號,是一家集茶座與評彈表演于一體的文化場所。書苑由蘇州著名的評彈藝術家馬志偉及其夫人張建珍創辦,張建珍更是有著“評彈女狀元”的美譽?。書苑內部設計充滿蘇州園林的精致與雅致,古木門窗、雕花屏風等細節處處透露著古典美。書苑一樓設有座位,銷售飲料和當季冷飲,并播放評彈影片;二樓設有雅座,顧客可以品茶、享用小吃,并點唱評彈?。<br> 我們在這里品嘗了“第二只半價”的茉莉花冰淇淋。 大寶偏愛網紅小動物“卡皮巴拉”動漫造型的冰激凌。 <b>古戲臺。</b>古戲臺位于山塘街176號,通貴橋西側。這座古戲臺原本位于東匯路的安齊王廟內,由于道路拓寬,2003年被完整地移建到山塘街上。古戲臺保持著原汁原味的傳統風貌,造型精美,坐北朝南,呈正方形,分為上下兩層,四角有四根方形石柱支撐,懸山式結構,塑有“龍吻脊”,兩側飛檐下各懸掛著一串紅燈籠。古戲臺在2021年進行了改造提升,成為“山塘玩家”文化藝術集合空間,包含文創產品、咖啡文化等多個板塊,進一步豐富了其文化功能。 在隔壁評彈書苑?的二樓雅座拍攝到的“古戲臺”。背景還有“七貍郵局”、“琴川書店”和“古戲臺碼頭”。 <b>古戲臺碼頭。</b>在古戲臺碼頭乘坐游船是體驗江南水鄉風情的不錯選擇。游船分為白天和夜游兩種,白天可以從這里乘船直達虎丘景區;夜游山塘河,可以欣賞整個山塘街的旖旎多彩的景觀。 <p class="ql-block"><b>通貴橋。?</b>通貴橋位于山塘街東段南側,橫跨山塘河,是一座單孔石級拱橋。相傳曾有五彩祥云在橋上呈現,故該橋曾一度名為“瑞云橋”。通貴橋始建于明代弘治初年,清光緒六年(1880年)虎丘清節堂、昌善局重修。現橋長19米,寬2.3米,跨徑7.2米。?橋側有碑,字跡漫漶,橋欄刻有重建時間,現仍保持重建后的古橋風貌。橋旁還安置有“通貴貍”,這是山塘七貍之一,早已被摸得“腦門發亮”。相傳石貍為劉伯溫破龍脈風水所設,每座橋頭都有一貍鎮守,共計七貍。有詩云:“倚樓人悄小簾垂,通貴橋頭暫泊時。釀出山塘好風景,滿堤稚柳細如絲。”</p> 站在通貴橋上,看山塘河兩岸明清建筑,水中游船,以及遠處的“新民橋”。 ?<b>東楊安浜?。</b>東楊安浜?是景區的一條河浜的名,也是一條與山塘街成“T”形的街巷的名。這條與河浜相伴的步行街,長98.2米,寬2.5米,原為彈石路面,現為異型石路面。東楊安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民國時期,當時該處多為窨制花茶的加工場,其中最大的加工場是開元茶棧。東楊安浜內有一座重要的歷史建筑——玉涵堂,這是明代吳一鵬的故居,俗稱“閣老廳”。玉涵堂始建于明嘉靖十年,是明代蘇州山塘街建筑的典型代表,建筑面積達5468平方米,建筑風格極為大氣?,是蘇州城外明代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 <b>嶺南會館。?</b>山塘街嶺南會館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是蘇州最早的會館之一,由廣州商人創建。?該會館位于山塘街136號,占地面積3145平方米,建筑面積約2158平方米,分為頭門及校舍兩部分。嶺南會館不僅是同鄉人聚會、祭祀、交流的場所,還曾作為交易、情報、住宿和娛樂的場所。?會館內設有“江南織造府”,展示了蘇州發達的絲綢織造技藝和刺繡藝術。此外,會館內還有“繡娘絲綢”商鋪售賣精美絲綢,以及“漫心酒店”,提供具有江南風格的住宿體驗。 <b>江南織造府。?</b>山塘街江南織造府?原為明代所建的“嶺南會館”,庭院深深,以水為中心,環繞著假山、石橋和綠植,建筑巧妙地融入了這片園林景觀之中,白墻黑瓦,古色古香,與周圍環境相得益彰?。江南織造府不僅是一個制造絲綢的地方,更是一個致力于打造以絲綢文化為核心的文旅體驗空間。 這里展示了古老的織機、別致的絲綢屏風和精美的絲綢制品,讓人仿佛穿越到了古代,感受那個時代的繁華與韻味?。 ?這里還展示了《康熙南巡圖》中的有關江南織造府的片段,主要描繪康熙皇帝南巡時在蘇州的駐留情況?。康熙皇帝六次南巡中,每次都會住在蘇州織造府,是專門為皇帝南巡而設立的駐蹕之所?。《康熙南巡圖》是王翚、楊晉等于1691到1693年創作的宮廷繪畫作品,共十二卷,總長213米,展現了康熙皇帝南巡的壯觀場景。 <b>山塘府邸。?</b>山塘府邸?,即?蘇州山塘書香府邸?,是一家融合了傳統蘇州園林設計元素的高端酒店。酒店原為岡州會館,后被蘇州書香世家集團接管,成為書香品牌旗下的高端類酒店?。山塘府邸的建筑風格典雅,外有熱鬧的古鎮,內則清幽雅致,有曲徑通幽的亭臺樓閣、紅魚游戈的流水潺潺的后花園,透露出雅致的格調?。 <p class="ql-block">逛山塘老街,免不了品嘗各種傳統小吃。一路都有端著盤子招呼游客的,展示各家自制的風味特產。</p> <p class="ql-block">來到了七里山塘景區的東入口,回看山塘老街。在東入口處山塘街右拐向南,成開闊大道,長度約200米,路寬約10米。這一段山塘街,向北與“北浩弄”連通,向南跨山塘河,并延伸直至“上塘街”與“閶胥路”連通。</p> <p class="ql-block"><b>山塘橋。?</b>蘇州山塘橋?位于蘇州山塘街,橫跨山塘河,始建于唐代,經過多次重修和重建。宋、明時期進行過重修,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又進行了重建。1963年,山塘橋被改為鐵欄桿水泥平橋?,跨度8米,寬5.3米,長10.2米。山塘橋不僅是交通要道,更是歷史的見證者,承載著無數的故事和回憶。它見證了蘇州的歷史變遷和文化傳承。歸納起來,橫跨山塘河的共有七座古橋,從東往西,依次是山塘橋、通貴橋(古名瑞云橋)、星橋、彩云橋(俗稱半塘橋)、普濟橋、望山橋(曾名便山橋)和西山廟橋。這些古橋不僅在布局上形成了“橫七豎八”的特色,還各自有著豐富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故事?。</p> <p class="ql-block">山塘橋南面的這一大片景區,充滿了濃郁的歷史和文化氣息,主要景點有“山塘勝跡”大牌樓、白居易紀念苑(唐少傅白公祠)、閶門尋根紀念地等。</p> ?<b>山塘勝跡牌樓。</b>山塘街的“山塘勝跡”大牌樓位于山塘街的南門入口,是山塘街歷史與文化的象征。正面匾額“山塘勝跡”,背面匾額“路接閶闔”。正面石柱楹聯:“白堤宦跡詩中遇;綠水人家畫里看”;背面石柱楹聯:“山光茂苑來書幾;柳色金閶入畫圖”。<br> <b>渡僧橋。</b>渡僧橋是蘇州閶門外古運河上的一座橋。相傳三國東吳時,河上本無橋,人們靠擺渡來往。有一和尚募錢修建了此橋,故稱“渡僧橋”。后經多次重建和維修,有北宋至道年間的維修;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僧元愷等募緣重建;明弘治二年的維修;崇禎九年(1636年)再次重建;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太平軍曾在此橋設卡,把上塘劃為戰略通道,實行兵、民分道,確保下塘和閶門商市的安全。為頌揚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在蘇政績,渡僧橋堍曾立大牌坊一座,上題“民不能忘”,現已無存。該橋原為石拱橋,上下共72級石階,兩側有橋聯,西聯為:“天垂玉蝀通濠塹,地近金閶重股肱”,可見當時閶門商市之繁華。20世紀50年代后曾多次維修加固,1966年改建為現在這樣的鋼筋混凝土現澆梁平橋,寬12.4米,長6.08米,跨度11.4米。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唐少傅白公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山塘勝跡”牌樓的東側,能看到一個非常醒目的“唐少傅白公祠”,大門兩側的照壁上, 一邊是“樂府詩神”,一邊是 “山塘始祖”(見下圖,全景拍攝)。白居易擔任蘇州刺史時,帶領當地老百姓清淤排澇、開鑿水道,將開挖的淤泥堆積成“堤”,成為后來的山塘街。他在蘇州做官僅僅17個月,卻留下了杰出的政績和大量的詩文。百姓把山塘街稱為“白公堤”,還修建了唐少傅白公祠以作紀念。如今,將唐少傅白公祠又稱作“白居易紀念苑”。</p> <b>白居易紀念苑。?</b>白居易紀念苑?是位于山塘街街口的一座仿古院落,門廳正中設有白居易的石雕立像,一側的山塘清風廊上刻有十六位與蘇州、閶門、山塘有關的前賢雕像,人物栩栩如生?。 紀念苑展廳的建筑風格,以粉墻、黛瓦和綠樹為背景,顯得格外古樸雅致。院內中央端坐著白居易的銅像,展廳門柱有一副對聯:“五水匯閶門,千年仍詠江南好;一堤連虎阜,百姓猶思白傅賢”,簡潔地概括了白居易在蘇州刺史任上的卓越政績和百姓對他的深深思念?。 步入展廳,正堂高懸“濟世善身”匾額,該匾額由范仲淹第二十八世孫、人民日報社原總編輯范敬宜題寫。立柱分掛對聯:“唐代論詩人,李杜以還,唯有幾篇新樂府;蘇州懷刺史,湖山之曲,尚留三廟舊祠堂”。中間立有《白居易為民修山塘》屏風。 <b>《白居易為民修山塘》漆畫屏風。</b>這是高達160厘米、寬264厘米的《白居易為民修山塘》大型漆畫插屏,放置展廳正中。作品反映了白居易在唐代出任蘇州刺史時,發起并修筑了閶門通往虎丘山的“七里山塘”水陸街河的場景。 <b>白居易生平。</b>白居易(772-846),唐代大詩人,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唐代宗大歷七年(772年)生于河南鞏縣;貞元二年(786年)避中原兵亂,旅居蘇、杭二郡;貞元十六年(800年)于長安,以進士舉,一上登第;長慶年間(821-824)任杭州刺史;寶歷元年(825年),調任蘇州刺史;寶歷二年(826年)卸官北上;大和元年(827年)拜秘書監,次年轉刑部侍郎;大和九年(835年)白居易被任命為太子少傅分司東都;開成四年(839年)《白氏文集》六十七卷藏蘇州南禪院;會昌四年(846年)病逝于洛陽,享年七十五歲。 <b>蘇州足跡-少年初識。</b>貞元二年(786年),中原兵亂,白居易跟隨家人來到江南,旅居蘇、杭二郡。那時的白居易,年方十四五,后回憶道:“以當時心言,異日蘇、杭茍獲一郡足矣!”其少年情懷與抱負,溢于言表。 <b>蘇州足跡-中年仕吳。</b>寶歷元年(825年),白居易得償夙愿,任蘇州刺史。次年離任時,蘇州百姓,扶老攜幼,夾岸相送。劉禹錫有詩描述送別場景:“蘇州十萬戶,盡作嬰兒啼。太守駐行舟,閶門草萋萋。” <b>蘇州足跡-別后詠懷。</b>白居易對蘇州感情頗深,在詩中回憶:“江南名郡數蘇杭,寫在殷家三十章。君是旅人猶苦憶,我為刺史更難忘。”在離開蘇州時,還特意將蘇州的白蓮花和太湖石帶至洛陽家中,并寫下《感白蓮花》:<div><div>白白芙蓉花,本生吳江濆。<br>不與紅者雜,色類自區分。<br>誰移爾至此,姑蘇白使君。<br>初來苦憔悴,久乃芳氛氳。<br>月月葉換葉,年年根生根。<br>陳根與故葉,銷化成泥塵。<br>化者日已遠,來者日復新。<br>一為池中物,永別江南春。<br>忽想西涼州,中有天寶民。<br>埋歿漢父祖,孳生胡子孫。</div></div> <b>《宿湖中》詩。</b>白居易泛舟太湖,留下五首七律以抒懷,其中有《宿湖中》一詩:<div>水天向晚碧沉沉,樹影霞光重疊深。<br>浸月冷波千頃練,苞霜新橘萬株金。<br>幸無案牘何妨醉,縱有笙歌不廢吟。<br>十只畫船何處宿,洞庭山腳太湖心。</div> <b>《白云泉》詩。</b>白居易登臨天平山,在半山泉處,手書“白云泉”刻于山石之上,并題詩:“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無心水自閑。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 <b>《登閶門閑望》詩。</b>白居易登上閶門城樓,有感于蘇州的繁華富庶與鐘靈毓秀,寫下《登閶門閑望》一詩:<div>閶門四望郁蒼蒼,始覺州雄土俗強。<br>十萬夫家供課稅,五千子弟守封疆。<br>闔閭城碧鋪秋草,烏鵲橋紅帶夕陽。<br>處處樓前飄管吹,家家門外泊舟航。<br>云埋虎寺山藏色,月耀娃宮水放光。<br></div> <div><b><br></b></div><b>閶門尋根紀念地</b><div><br></div><div>閶門尋根紀念地位于蘇州閶門城樓下古運河畔,靠近山塘街的入口門樓。紀念地內設有閶門尋根紀念碑、朝宗閣、相思樹和尋根驛站等設施。閶門尋根紀念碑是為了紀念明初的“洪武趕散”事件而設立的。洪武趕散是明朝初年的一次大規模人口遷徙活動,蘇州城的數十萬百姓從閶門出發,被遣散到江淮一帶墾荒屯田。閶門作為這次遷徙的起點,成為了許多移民后裔的尋根圣地和精神家園?。</div> <b>閶門尋根紀念地碑記。</b>《閶門尋根紀念地碑記》詳細記錄了這次遷徙的歷史背景和過程,讀來令人動容。當然,已過去600多年,移民后裔們很難確定他們的祖先來自何地。正如《碑記》所言:“姑蘇為東南都會,閶門居水陸要沖。于是,江南移民多自此出發,沿運河北上。從此,別夢依稀,故土難忘,口耳相傳,或見諸文獻者,皆以閶門為記認,遂成為中國尋根問祖朝宗圣地之一。” <b>白居易碼頭。?</b>蘇州白居易碼頭?,也被稱為“閶門碼頭”,位于山塘街附近,因紀念唐代詩人白居易而得名。白居易碼頭緊鄰白居易紀念苑,連接了護城河和山塘河,而護城河是蘇州古城的主河道,早在公元前514年就由吳王夫差命伍子胥修建?。“洪武趕散”期間,蘇州地區的數十萬百姓就是從“閶門碼頭”乘船出發,被遣散到江淮一帶墾荒屯田。 <p class="ql-block"><b>朝宗閣。?</b>朝宗閣?是一座單體三層攢尖式八角亭,周身通紅,具有濃厚的明清時代意境。朝宗閣不僅與古橋、運河、翠柳等自然景觀相映成趣,是山塘街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而且,朝宗閣的建造還與明朝“洪武趕散”這一歷史事件緊密相連。這次事件導致大量蘇州人被發配至蘇北地區,朝宗閣的設立正是為了紀念這段歷史,成為了許多蘇北人尋根問祖的圣地?。朝宗閣內設有閶門尋根組圖、姓氏圖騰展板、大型磨漆畫洪武趕散圖以及遷徙線圖等,詳細記錄了這一歷史事件的始末。此外,門前還刻有99個各種書體的“根”字,寓意九九歸一、認祖歸宗,寄托了人們對先祖的無限懷念和敬仰之情?。</p> <div>朝宗閣四門八柱,分掛四副楹聯:</div><div><br>蒼茫歲月,教本根葉蔓千枝,源分九派;<br>邈遠云山,數閭闔情懷萬里,夢系三淮。<br><br>萬隊朝宗源,溯當年平鶴,望追懷德澤;<br>三吳讀史脈,傳異地動龍,唫合樂仁聲。<br><br>認祖歸宗,自古閶門來作證;<br>尋親訪友,從今杰閣涉登臨。<br><br>洪武移民散流江北;<br>姑蘇尋根仰謁閶門。<br></div> <b>蘇式綠豆湯。</b>走累了,稍許休息一下,喝上一碗清涼綠豆湯,消暑解乏。 夜色降臨。我們又回到山塘老街,欣賞古鎮夜景的同時,也想尋找一家蘇州的傳統特色小吃店,“啞巴生煎”。 來到了與山塘街成“T”形的東楊安浜步行街,此時的小街比白天更加熱鬧和紅火。 <b>糖粥。</b>走進一家東楊安浜3號的“糖粥”店,各點一碗甜食墊饑。久違了,糖粥!耳旁似乎又響起小時候經常聽到的“篤篤篤,賣糖粥!”的叫賣聲。 再次登上通貴橋,欣賞山塘河美麗的夜景。 遠遠地看到新民立交橋一側的石拱橋,那里一定更加擁擠,游客們居高臨下,迫不及待地抓拍山塘河上燈火輝煌的壯麗景色。 此時,水上游船來來往往,十分繁忙。山塘河兩岸的街景更值得在水上夜游。 <b>品味坊。</b>據查,山塘街上有好幾樣稀罕美食,都藏在這個“品味坊”里。陳小鵝的“鵝湯餛飩”,傳統小吃“雞頭米糖粥”,還有最有名的當屬這家“老山塘梅花糕、海棠糕”,老遠就聞到了烘烤中不斷飄出的溫熱誘人的香味。 終于問詢到,山塘街景區內的“啞巴生煎”店早已搬走了。不過,附近還有一家“啞巴生煎”,在景區外的石路步行街。 于是,趕緊按導航路線急速前往。 <b>御碑亭。?</b>匆匆走過山塘街的東門入口處,忽然發現有一座“御碑亭?”。這是一座四方亭,亭內有一塊石碑,碑文為“山塘尋勝”,是乾隆皇帝的手跡。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每次都不忘來山塘街游覽,他對江南的熱愛可見一斑。碑文“山塘尋勝”是乾隆皇帝為其母七十大壽獻上的特殊“賀禮”,表達了他對母親的孝心和對山塘街的喜愛?。 <b>啞巴生煎。</b>啞巴生煎?是蘇州的傳統特色小吃,具有六十多年的歷史。創始人是一對聾啞人夫婦,他們制作的生煎不僅傳承了姑蘇的傳統風味,還因其獨特的味道和制作工藝而聞名?。店里的對聯寫道:“食客口福有口皆碑享譽蘇城,啞巴無言傳承姑蘇生煎真諦”。啞巴生煎的獨特之處在于其肉餡中加入了肉皮凍,火候的掌握也非常關鍵。這樣做出來的生煎皮薄肉厚,口感鮮甜,湯汁濃郁,甜而不膩,讓人回味無窮?。品嘗時,可以先輕輕開一個小口,吸吮湯汁,或者倒在勺子上慢慢品味,那種鮮美的味道讓人難以忘懷?。 走進門店才發現,這家“啞巴生煎”是和“桃花源記”聯名開張的。桃花源記也是一家在蘇州頗受歡迎的餐飲連鎖店,主打蘇式特色小食,價格親民,味道獨特。 <p class="ql-block">除了品嘗特意追尋的啞巴生煎,我們還點了牛肉粉絲湯和孩子們偏愛的鮮蝦蔥油拌面。</p> 美美品嘗了“啞巴生煎”之后,我們回到了人民路北寺塔附近的住處。 至此,觀前街和七里山塘景區的游覽全部結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治县|
霍城县|
芷江|
大姚县|
油尖旺区|
江永县|
荣成市|
板桥市|
抚顺市|
水富县|
连南|
塔城市|
荃湾区|
斗六市|
鄂伦春自治旗|
长子县|
翁牛特旗|
财经|
库伦旗|
秦安县|
桃园市|
达孜县|
金门县|
兴文县|
会泽县|
微山县|
岢岚县|
大埔区|
桦南县|
锦屏县|
鲁山县|
绥中县|
大理市|
博野县|
万盛区|
东源县|
永嘉县|
永善县|
莎车县|
万载县|
盐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