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黃帝內經》終始</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凡刺之道,畢于《終始》。明知終始,五臟為紀,陰陽定矣。陰者主臟,陽者主腑。陽受氣于四末,陰受氣于五臟。故瀉者迎之,補者隨之。 知迎知隨,氣可令和。和氣之方,必通陰陽。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傳之后世,以血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夭殃。</p><p class="ql-block">【譯文】 </p><p class="ql-block">大凡針刺的法則,全在《終始》篇里。明確了解終始的意義,就必須以五臟為綱紀,可以確定陰經陽經的關系。 陰經是與五臟相通,陽經是與六腑相通。陽經承受四肢的脈氣,陰經承受五臟的脈氣。所以瀉法是迎而奪之,補法是隨而濟之。知道迎隨補瀉的方法,可以使脈氣調和。而調和脈氣的關鍵,必定要明白陰陽的規律。五臟在內為陰, 六腑在外為陽。要將刺法流傳于后世,必須嚴肅認真地對特,如同“以血為盟”一樣。重視此法會使它發揚光大, 忽視此法能使其散失消亡。如果不懂裝懂,一定會危害人的生命。</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謹奉天道,請言終始!終始者,經脈為紀。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余不足,平與不平。天道畢矣。所謂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也,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六經之脈不結動也, 本末之寒溫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氣必相稱也。是謂平人。少氣者,脈口人迎俱少而不稱尺寸也。如是者,則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藥,不可飲以至劑。如是者,弗灸。不已者,因而瀉之,則五臟氣壞矣。</p><p class="ql-block">【譯文】 </p><p class="ql-block">慎重地遵循天地陰陽變化規律,讓我談談針刺的終始意義吧!所謂終始,是以十二經脈為綱紀,從脈口、人迎兩部的脈象了解陰經陽經的脈象是實是虛,上下之脈是相應平衡還是不平衡。這樣,陰陽變化就大致掌握了。所謂平人,就是沒有病的人,無病人的脈口和人迎的脈象是和四時相應的;脈口,人迎互相呼應,往來不息;六經之脈搏動不止;人體上下內外,在寒溫不同的環境里能夠保持平衡;形肉和血氣也能夠協調一致。這就是沒有病的人。 氣虛的人,脈口、人迎的脈象細小,而尺膚和脈象不相稱。 像這樣,就是陰陽都不足的病證。補陽就會使陰氣衰竭,瀉陰就會使陽氣亡脫。這樣的病人,只可以用緩劑補養, 不能用峻猛的藥物攻瀉。這種病證也不能用灸法。因為病未愈,而用瀉法,那就會敗壞五臟真氣。</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凡刺之道,氣調而止。補陰瀉陽,音氣益彰, 耳目聰明。反此者,血氣不行。 </p><p class="ql-block">【譯文】 </p><p class="ql-block">大凡針刺的原則,陰陽之氣調和了,就要停針。要注意陰陽補瀉,這樣才會有語音清朗,耳聰目明的效果。相反,血氣就不能正常運行。</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所謂氣至而有效者,瀉則益虛。虛者,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堅如其故者,適雖言快,病未去也。補則益實。實者,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夫如其故而不堅者,適雖言快,病未去也。故補則實, 瀉則虛。痛雖不隨針,病必衰去。必先通十二經脈之所生病,而后可得傳于終始矣。故陰陽不相移, 虛實不相傾,取之其經。</p><p class="ql-block">【譯文】 </p><p class="ql-block">所謂針下氣至而獲得療效,是說實證用了瀉法,就會由實轉虛。這虛的脈象仍舊大,卻不堅實。如果脈象堅實照舊,雖說一時覺得舒服,其實病情并沒有減輕。虛證用了補法,就會由虛轉實。這實的情況,是脈象仍舊大些, 并且更堅實了。如果脈象大雖照舊而并不堅實,雖說一時覺得舒服,其實病情并沒有減輕。所以準確地運用補法, 會使正氣充實;準確地運用瀉法,會使病邪衰退。即使病不隨著針立即除去,但病勢必定減輕。必須先明白十二經脈與各種疾病的關系,然后才可以做到有始有終。陰經和陽經是不會互相改變的,虛證和實證也是不會相反的,所以針治疾病,就要取其所屬的經脈。</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凡刺之屬,三刺至谷氣。邪僻合,陰陽易居。逆順相反,沉浮異處。四時不得,稽留淫跌。須針而去。故一刺則陽邪出,再刺則陰邪出, 三刺則谷氣至,谷氣至而止。所謂谷氣至者,已補而實,已瀉而虛,故以知谷氣至也。邪氣獨去者, 陰與陽未能調,而病知愈也。故日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隨針,病必衰去矣。</p><p class="ql-block">【譯文】 </p><p class="ql-block">大凡針刺所應該注意的是采用三刺法使正氣徐徐而來。 那邪僻不正之氣與血氣混合,使陰陽失其常位而逆亂。氣血運行的逆順顛倒,脈象沉浮異常。脈氣與四時不相應合, 患者或血氣留滯,或血氣妄行。所有這許多病變,都有待用針刺去排除。因此要注意三刺法:初刺能使陽分的病邪排出,再刺會使陰分的病邪排出,三刺就會使正氣徐徐而來,這時就應該出針了。所謂谷氣至,是說已經用了補法, 就覺得氣充實些;已經用了瀉法,就覺得病邪衰退些。從這些表現就知道谷氣已至。起初,僅是邪氣排除了,陰與陽之間的血氣還沒有調和,但是已能知道病要痊愈了。所以說用補法而能使正氣充實,用瀉法而能使邪氣衰退。病痛雖未能隨針立即消除,但病勢必會減輕。</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陰盛而陽虛,先補其陽,后瀉其陰而和之。陰虛而陽盛,先補其陰,后瀉其陽而和之。</p><p class="ql-block">【譯文】 </p><p class="ql-block">陰經邪氣盛,陽經正氣虛,先補陽經正氣,后瀉陰經邪氣,從而調和有余和不足。陰經正氣虛,陽經邪氣盛, 先補陰經正氣,后瀉陽經邪氣,從而調和有余和不足。</p><p class="ql-block">學習摘要</p><p class="ql-block">古代人認為,生命是在陽變陰合的大化流行中永不停息,循環往復的過程。這一循環往復過程的范疇就是終始。</p><p class="ql-block">大凡針刺的法則,全在《終始》篇里。陰經是與五臟相通,陽經是與六腑相通。陽經承受四肢的脈氣,陰經承受五臟的脈氣。</p><p class="ql-block">人體生命活動的關鍵在于氣血的暢通周流,疾病之所以發生就是因為氣血出了問題,而調和脈氣的關鍵,必定要明天陰陽經的變化規律,并慎重地遵循天地陰陽變化規律,以十二經脈為綱紀,治療時以調動和恢復氣血的功能為目標。</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武县|
承德市|
来宾市|
湖南省|
竹山县|
岳池县|
增城市|
唐河县|
遂平县|
南京市|
关岭|
密山市|
金坛市|
方山县|
玛曲县|
巫溪县|
横峰县|
高邑县|
尤溪县|
内乡县|
平顶山市|
大渡口区|
丁青县|
柘城县|
龙江县|
巧家县|
日喀则市|
昌吉市|
安新县|
河东区|
贡嘎县|
东源县|
京山县|
吴江市|
镇坪县|
自治县|
连山|
忻城县|
余江县|
温泉县|
咸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