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李勇~慧</p><p class="ql-block">圖:李勇~慧(除署名外)</p> <p class="ql-block">飛沙漫舞連大漠,春秋延年光陰苒,</p><p class="ql-block">莽原一騎風霜里,駿馬相伴出塵煙。</p> <p class="ql-block">這是網絡上網友對“中國馬都”——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鳳凰馬場的描述。它吸引著我們蚌埠攝影學會的眾多攝影人,風塵仆仆驅車前往錫林浩特,參加2024年6月6日至10日舉辦的“鳳凰馬場十周年慶典暨第十屆錫林郭勒蒙古馬夏季攝影那達慕、蒙古馬一百天嘉年華活動”。近距離領略草原風光,嘗試用鏡頭語言描述、表現蒙古馬文化,以自身的行為踐行蒙古馬精神。</p> <p class="ql-block">(姚海燕 攝)</p> <p class="ql-block">蒙古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馬品種之一,具有獨特的品格和精神。</p> <p class="ql-block">蒙古馬雖體形矮小,但身軀粗壯,生命力頑強,任何惡劣氣候和環境都阻擋不住蒙古馬的步伐。</p> <p class="ql-block">蒙古馬有超強的耐力,這是與其他品種的馬最大的不同。</p> <p class="ql-block">在長途行軍時,如果需要趕路,一聲令下,蒙古馬便會以“走馬”步伐日夜前行不需長時間休息,還能在三十天之內都保持同樣的速度。</p> <p class="ql-block">正是憑借著蒙古馬這一特性和蒙古人的血性,十三世紀時期的成吉思汗才能打造出世界上最快速、最靈活的精銳鐵騎,橫掃歐亞、開疆拓土,第一次讓個頭不大的東方人征服了人高馬大的西方人。</p> <p class="ql-block">在歷史長河中,蒙古馬這種具體、生動的表現,通過歲月的積淀,逐漸形成了它獨有的屬性和氣質。</p> <p class="ql-block">2014年初,新一屆黨和國家領導人考察內蒙古自治區時,第一次把蒙古馬上升為一種精神:“蒙古馬雖然沒有國外名馬那樣的高大個頭兒,但耐力強、體魄健壯,希望大家要有蒙古馬那樣吃苦耐勞、勇往直前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為了使這次攝影采風活動能取得更滿意的結果,郭建華會長從紀實和創意兩個方向交流他的拍攝思路。期待大家都能不虛此行,拍到滿意的片子。</p> <p class="ql-block">市攝協老主席朱言勤老師,也將他多年的拍攝經驗傳授給大家。</p> <p class="ql-block">并將他之前的獲獎片拿出來分享,幫助大家在臨陣前樹立明確的拍攝方向。(朱言勤 攝)</p> <p class="ql-block">6日一大早,慶典活動正式開始前,首先舉行“祭敖包”儀式,祈盼草原風調雨順、水草豐美,家庭幸福、國泰民安。</p> <p class="ql-block">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傳統習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現形式之一。錫林郭勒盟是祭敖包歷史遺存保存較為完整的地區。 </p> <p class="ql-block">祭敖包結束后,鳳凰馬場十周年慶典在馬頭琴齊奏“萬馬奔騰”樂曲中開始。</p> <p class="ql-block">馬頭琴是蒙古族、滿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等民族人民喜愛的民間拉弦樂器。因琴桿上端雕有馬頭,故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傳說馬頭琴是一位叫蘇和的小牧童所制。他精心養大的小白馬,被王爺霸占后因不順從王爺而被亂箭射死,為了紀念小白馬,蘇和便依照小白馬托夢所言,取其腿骨為柱,頭骨為筒,尾毛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白馬的模樣雕刻了一個馬頭裝在琴桿的頂部。從此,馬頭琴便伴隨著小蘇和一生,繼而在草原流傳開來,成為牧民們精神上的慰藉,只要一聽到馬頭琴天籟般的琴聲,便會忘掉一天的疲勞,久久不愿離去。當然,經過世代的發展、演變,制琴的材料、工藝都有了逐漸的改變和完善。</p> <p class="ql-block">馬頭琴琴聲既粗獷豪放,又柔美圓潤,很貼近蒙古人的生活和性情。</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馬頭琴音樂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這不是誤拍,也不是按下快門時眨眼了,而是撲面的沙塵讓人睜不開眼。(姚海燕拍攝)</p> <p class="ql-block">連久經“沙場”、土生土長的騎手,也被風沙迷了眼。</p> <p class="ql-block">毋庸諱言,從環境角度來說,這一帶草原沙化比較嚴重,遠不如呼倫貝爾草原、烏蘭布統草原。雖然已經進入夏季,但是放眼望去,仍然難見綠色。</p> <p class="ql-block">從攝影的角度講,風沙彌漫,更有大漠烽煙、沙場馳騁的氛圍感、層次感,所以,我們選擇了此時此地,選擇了在風沙中的堅守。(姚海燕拍攝)</p> <p class="ql-block">蒙古馬能經受的風沙,攝影人照樣也能經受,而且更甚。</p> <p class="ql-block">看這張無意中拍到的照片左下角,我們的郭建華會長正趴在地上,在馬蹄邊拍攝。任由馬蹄濺起的塵土砂粒劈頭蓋臉撲來。</p> <p class="ql-block">在攝影界有一種說法,越是惡劣的天氣,越容易出大作,出力作。如果你再選擇了別人都沒有想到的位置和角度,想不出大片都難。</p> <p class="ql-block">這樣的拍攝姿態,在馬場并不鮮見。</p> <p class="ql-block">真成為蒙古馬了?站著也能睡?</p><p class="ql-block">——在惡劣的天氣下拍攝一天,體力消耗很大,以至于站著等電梯的功夫,也要小憩一會兒。</p> <p class="ql-block">看來,攝影并非是風花雪月似的輕松活兒。一份汗水,一份收獲。征得郭建華會長的同意,我們一起欣賞會長在極端情況下不畏艱難、獨辟蹊徑,以新的拍攝思路和方式,給我們帶來的視覺沖擊。</p> <p class="ql-block">(郭建華 攝)</p> <p class="ql-block">(郭建華 攝)</p> <p class="ql-block">(郭建華 攝)</p> <p class="ql-block">(郭建華 攝)</p><p class="ql-block">的確,沒有一點蒙古馬的精神,很難拍好蒙古馬。</p> <p class="ql-block">真巧,鳳凰衛視在慶典現場采訪到我們老攝協副會長王家龍老師。(依然 攝)</p> <p class="ql-block">(瑞雪 提供)</p> <p class="ql-block">由于這次活動是一場專為攝影人準備的以弘揚蒙古馬文化為主題的拍攝活動,故這期間現場的觀賞人員主要是全國各地的攝影人和少量游客。</p> <p class="ql-block">(姚海燕 攝)</p> <p class="ql-block">(薔薇花 攝)</p> <p class="ql-block">每天拍攝完畢,大家就迫不及待地交流各自的拍攝心得,互相取長補短,為第二天的拍攝做準備。</p> <p class="ql-block">套馬,原為牧民放馬時的一種技能,現演變為馬背民族特有的體育競技項目。</p> <p class="ql-block">蒙古人把蒙古式摔跤稱為“博克”(蒙語:結實、團結、持久的意思)。它是蒙古族“男子三藝”(摔跤、賽馬、射箭)之首,不管是祭敖包,還是開那達慕,“博克”都是絕對不可缺少的主項。</p><p class="ql-block">蒙古式摔跤,是不分等級、年齡,不計時間的,更具有實戰性。</p><p class="ql-block">2006年蒙古族博克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博克冠軍,最吸鏡。</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內蒙古,巾幗不讓須眉。“男子三藝”也已經悄然成為“女子三藝”。這是2013年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那達慕大會上的女子“博克”。其緊張、精彩程度,亳不遜色男子。</p> <p class="ql-block">馬背模特,獨具草原特色。</p><p class="ql-block">當然,精彩的馬術表演,更具“中國馬都”特色。</p> <p class="ql-block">俊俏的白馬,簇擁在攝影師面前,爭著拍“肖像”。</p> <p class="ql-block">哈哈,都在“拍馬屁”。</p> <p class="ql-block">馬匹疾速躍過,只聽身后的“長槍短炮”“咔咔咔咔”急速響起。——“連珠炮”還是“馬后炮”?</p> <p class="ql-block">在蒙古包里,我們美美的吃了一頓地道的草原涮羊肉,留下了這張合影。(郭建華 攝)</p> <p class="ql-block">恰巧,這一天,這位影友迎來了幸運的生日,有心的“龍旅”姚海燕經理,特地為她訂制一份生日蛋糕,使氣氛瞬間拉滿。——在錫林郭勒大草原的蒙古包里過生日,此生難得。在這里許下的心愿,肯定會實現的。(郭建華 攝)</p> <p class="ql-block">草原上的落日,分外絢麗。愛美的女攝影師們絕對不能放過這個機會。(晨霧(周梅) 攝)</p> <p class="ql-block">快看看拍攝效果怎么樣?(晨霧(周梅) 攝)</p> <p class="ql-block">內蒙古有句諺語:“千里疾風萬里霞,追不上百岔的鐵蹄馬。”</p><p class="ql-block">百岔鐵蹄馬的蹄質堅硬,不易裂縫,耐磨,可以不訂蹄鐵,在亂石遍布的崎嶇山路上如履平地,傳說曾是成吉思汗禁衛軍的專用馬匹,和烏珠穆沁馬、上都河馬并稱蒙古馬的三大名馬。鐵蹄馬曾伴隨著蒙古鐵騎征戰歐亞大陸,建立了世界上最龐大的蒙古帝國。這些戰馬在不懼犧牲的浴血奮戰中立下過赫赫戰功。</p> <p class="ql-block">6月10號,我們遵照多數人的意見,提前一天離開錫林郭勒,直奔百岔鐵蹄馬的產地——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烏蘭布統草原。</p> <p class="ql-block">克什克騰旗不僅是蒙古名馬的發祥地,在大蒙古帝國時期,也是成吉思汗正妻孛兒帖家族弘吉刺部的封地,這里誕生過許多馬背英雄和草原美女。我們在綠草如茵的敖包吐,再次拍下了蒙古馬的雄姿。</p> <p class="ql-block">在敖包吐的合影。(弄墨人(葛啟明) 攝?)</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上5點,我們乘上駱駝車,踏著草地上晶瑩的露珠,在山清水秀的“將軍泡子”拍攝“馬踏銀河”。</p> <p class="ql-block">這樣的環境,令多少人神往!</p> <p class="ql-block">相比較同齡人,都說攝影人會顯得格外年輕、精神。因為他們始終在運動,始終在追逐美好,始終處于創造美的心態中。</p> <p class="ql-block">我們蚌埠市攝協前任主席朱言勤老師,雖年近八旬,仍然常年堅持攝影創作,勤耕不輟,不僅佳作連連,亦愈發的精神矍鑠,似乎年齡對他沒有絲毫影響。我掂了掂他的攝影背包,比我這兩機兩鏡還要重許多。</p><p class="ql-block">我有幸率先欣賞到朱主席這次采風創作的部分作品,的確出手不凡,使我獲益匪淺。征得他的同意,在這里分享給各位影友和老師。</p> <p class="ql-block">(朱言勤 攝)</p> <p class="ql-block">(朱言勤 攝)</p> <p class="ql-block">(朱言勤 攝)</p> <p class="ql-block">(朱言勤 攝)</p> <p class="ql-block">(朱言勤 攝)</p> <p class="ql-block">蒙古族有句諺語,“好馬登程奔到頭,好漢做事做到頭”。內蒙采風已經結束了,但攝影創作仍然繼續。我們應該像蒙古馬那樣,一旦有了實踐目標,便以吃苦耐勞的精神,勇往直前,絕不能半途而廢。</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澄江县|
吉林省|
平顶山市|
泗阳县|
新河县|
沙坪坝区|
牡丹江市|
台前县|
襄樊市|
丹寨县|
尚义县|
兰溪市|
淮南市|
宁陵县|
青州市|
梁平县|
正阳县|
金堂县|
凌云县|
靖西县|
延津县|
安仁县|
长沙县|
韶关市|
建湖县|
临沂市|
顺昌县|
三门县|
铁岭市|
河东区|
聂拉木县|
汉中市|
类乌齐县|
定结县|
东安县|
繁峙县|
龙胜|
呼伦贝尔市|
海盐县|
房山区|
东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