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夏收季節收麥忙

董宏偉

<p class="ql-block">  端午節還沒有到,天氣已經異常炎熱,原野、山坡的麥田已經變得金黃,陣陣干熱風吹過來,波浪起伏,沙沙作響。沉甸甸的麥穗兒弓背搭肩,靜靜的的等待收割的那一刻,此時公路上開始奔馳著平時少見的收割機,望著眼前熟悉的場景,不由得想起了小時的麥收時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農歷四月末、五月初,已接近于芒種季節,這就意味著收麥季節的到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農作物中,麥子的性格最為特殊。頭一年的秋分前后,將麥籽種到地里,長出嫩綠的麥苗后,麥田就封凍了。麥苗在凍土里休眠一個漫長的冬天,歷經磨難,到了第二年春分才劫后余生,至清明前它開始返青。俗話說:“蠶老一時,麥熟一晌”,幾厘米高的麥苗,只經過兩個多月,就楊花吐穗;很快,麥田就變成了金燦燦的一片,到了麥收時節。</p><p class="ql-block"> 自古到今,麥收一直是非常緊張的季節。記得小時候的家鄉柳林,每到麥收前十多天就該做收割的準備了:準備鐮刀、杈把、掃帚、碌碡、車輛、并且早早軋好打麥場,由于我們所處的是山區,交通不便,還要準備扁擔、繩子等。</p><p class="ql-block"> 小麥成熟,就幾天功夫,昨天麥梢才發黃,今天也許就可以收割了。農諺告誡說:八分收、十分丟。因此,夏收是農民一年中最關鍵的時節,若遇上一場大風、大雨,特別是連陰雨、冰雹和狂風,一年辛苦,等于白忙,到手的糧食損失就大了。所以,那時的人們把收麥季節稱為:三夏,并歸納為三搶:“搶收、搶打、搶種”,也就有了:“五黃六月,繡女下樓”及“五黃六月,龍口奪糧”說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小麥是我國北方人民一直賴以生存的食物來源,當年的收麥前,政府都要派出工作組深入到各村,指導并督促甚至直接參加收麥,所有的縣城及農村學校都還要放假半個月左右,謂之麥假,讓所有師生回家幫助收麥。當時的麥收真是全民動員,全民參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是丘陵溝壑縱橫的地區。每年小滿后,驕陽似火,伴隨著熱風吹過,大地上就會飄起撲鼻的麥香,一個金燦燦的麥收時節伴著快樂與繁忙而又緊張的腳步來臨了。但是,較之平川地區,我們那里的麥收一般還要推遲十天左右。</p><p class="ql-block"> 收割麥子,是整個夏收時節最累最辛苦的工作,但那時不叫工作,稱為:活。那時候是大集體的年代,每天凌晨三、四點,人們還在睡夢中迷糊的時候,生產隊長便吆喝著人們起床帶著頭天晚上磨好的鐮刀和扁擔、繩子,在昏暗的黎明時匆匆下地了。人們想趁太陽還沒露頭,圖涼快,搶時間,趕速度,這樣的工作很緊張,除了吃飯的時間外,直到天黑才能結束一天工作(有時夜晚還要加班)。</p><p class="ql-block"> 當時,機械化只是理想中的說法,割麥都是人工用鐮刀來完成的。我至今都忘不了人們揮汗如雨的身影,忘不了“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的艱苦勞動。人們經過一個麥收季節,都如經過了煉獄一般,簡直要脫一層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收麥的時間性很強。早晨割倒的小麥,中午就要抓緊運到打麥場,否者,太陽一曬,麥粒就會炸裂到地里。收麥非常辛苦,割了一晌麥,腰痛腿酸還未緩過勁來,就要低頭彎腰將割倒的麥子捆好運走,成熟的賣芒韌度不次于鋼針,往往一晌下來,胳膊全是紅點和傷痕。因此天氣再熱,還是要穿上長袖衣服。</p><p class="ql-block"> 收麥子非常累人,地里割完后,已經是滿地“麥莆”,若遇上刮大風可就麻煩了,務必運到麥場。可山區交通限制,只能全靠人擔肩背來完成,否則將會損失嚴重。試想:大天白日,地上蒸、頭上烤,一絲風沒有,也只有忍受口干舌燥、喉嚨冒煙,頭暈心慌、腰酸背痛之苦。收麥的苦楚就不是“憫農”詩里面所描述的那樣簡單而輕松了。</p><p class="ql-block"> 記得在我十歲的那年,我和村里的老婦、孩子們在地里撿麥子,由于天太熱,沒有水喝,一個七、八歲的小女孩活生生被熱昏在麥田后,沒有被救過來,下午親眼看到被放進一口衣箱大小的“棺材”里埋葬了。那時候人的生命是很不值錢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麥子進了場,就視天氣好壞要抓緊搶打。當時稱之為“碾場”,這時好多的“活”就與“場”有了關系,如:“擻場”、“攤場”、“翻場”、“碾場”、“起場”、“揚場”、“”掠場”、“看場”等等。</p><p class="ql-block"> 一般選在早晨,首先把成垛的、成捆的小麥翻零散,這叫做“擻場”;然后再均勻的攤開,這叫做“攤場”,根據麥子數量確定攤開后占用的面積大小及厚薄如何,天氣晴好攤的厚些、反之則薄些。</p><p class="ql-block"> 中午要多次“翻場”,把攤開的小麥按順序翻過來,便于均勻曬干。工具為自然生成的木杈,也稱作“桑杈”(后來有了鐵齒木把杈),一杈下去足可挑起十至二十斤重的作物。“翻場”越是到了正午也就是最熱的時間翻的越要勤。在齊腰深的麥堆里面翻弄,上面驕陽似火,下面熱浪蒸騰,人猶沸水中上屜的饅頭,那種滋味,簡直讓人喘不過氣來。</p><p class="ql-block"> 晾曬焦干后,下午就要“碾場”了。當時使用的是傳統農具石磙,學名“碌碡”,裝上木制的“磙框”,集體麥子多、攤的厚,一般用兩頭牲口拉磙。磙框掛上“牛梭頭”及“拋桿”,左右各有一頭牛,外面的吃力,要選一頭壯牲口,這種農活稱作“碾場”。其人一手牽著綁在牛鼻子上的引繩,另一手執鞭,在麥場反復碾軋。“碾場”可是一個把式活兒,一般人干不了,熟悉的行家則一磙疊加一磙、不重復、不丟拉、不跑磙(軋到場外頭),一圈圈、一遍遍層次分明,軋的均勻、省時省力;生手則有的碾爛了,有的仍未軋到,人畜皆費時費力。</p><p class="ql-block"> 軋至看到秸稈上有很少剩余的籽粒了,就該“起場”了。用木杈或鐵衩首先將碾軋好的小麥擻上一遍,把籽粒充分漏在底層,便可以逐杈挑出麥秸;去掉上層麥秸并搭成垛,然后根據風向選擇聚堆。用一種叫做“推板”的工具,即一塊長形薄木板,上面釘出一個橫把手,一板挨著一板將抖去麥稈后的麥粒和麥糠的混合物堆積到一塊。</p><p class="ql-block"> 下面就要“揚場”了,被聚起的長長麥堆,兩頭都可站人同時揚,若是風力大,可以用小木杈先揚一遍,去掉大糠,速度比起木锨要快出好多,而后用木锨再揚。木锨,就是木把前頭釘上一整塊長方型的木板(后來大都是五合板制作),用起來輕便,不會傷到地面。</p><p class="ql-block"> 揚場講究左右兩張锨,倒頭換手。好把式揚場,風頭吃的準,風力大了則大锨反揚、低揚;風力小了則小锨、順锨高揚。揚出的小麥糠粒分明,互不摻雜。若是生手,則越揚越亂,麥粒麥糠,混淆一團,費時費力。</p><p class="ql-block"> “掠場”。揚場時有一人需將風刮不出去的麥桿用竹筢或掃帚“掠”出去,揚上幾锨便“掠”上一遍,不使其留在麥粒里。持掃帚人必帶一頂草帽,否則落的滿頭麥粒麥糠,并要巧妙的選在一锨落下,另一锨未起時插空打掃,反之麥子落在掃把上,就沒法掃了。因此“打掃帚”是個眼色活。所謂“丟下筢子就是掃帚”,一般人還真的干不了。</p><p class="ql-block"> 麥子變成麥粒后,還要曬干,要防火防盜。夜晚加班收工后要“看場”。一條被單,麥秸窩里一滾、四肢落地,那才叫舒服,真正的天當被、地當床,滿天星辰一覽無余。只是人和星辰一樣的眨巴著眼睛,好像是經過一天的疲乏都累了、困了,便很快的進入了夢鄉,人生舒服莫過于此啊。古人云:“推小車的下了店,給個知縣也不換”,果真如此,若不親身體驗是難得有著如此深切感受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俗話說;夏天的天是孩子的臉,說變就變。特別是夏收季節更是如此。風雨無常,神仙難料,豈能盡如人意。若是麥子堆成了堆,風雨來了還可搭搭蓋蓋;如若起場聚堆的時遇上突如其來的暴風雨時,搭蓋不及,就可能將到手的麥子全部沖走,所以三夏季節關鍵就是一個“搶”字,“龍口奪食”一點不假,絲毫馬虎不得。</p><p class="ql-block"> 曾記得,當時自己雖然上學,但在麥假期間,都要參加拾麥,到收割過的田間撿麥穗,達到顆粒歸倉;再者,由于當時學校的經費非常的少,所以,為了解決十分匱乏的經費,每年學校都要布置數量不等的“拾麥”任務,讓學生完成,開學后再按照布置的數量讓學生逐人上交“小麥”。在生活困難的歲月里,我每年都要參加這樣的“三夏”、“三搶”勞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家鄉,種麥與收麥特別的艱辛:在山坡上,山坳里,在零星而貧瘠的坡地上,分布著大大小小并不規則的土地。那時候的小麥從播種到收割,完全是人和牲畜合作完成的,譬如:播種大部分靠耩地的“耬”來完成,但有的地塊兒太小、地太陡,只得用手撒播,所以,麥苗長出地面后不存在條垅。收麥時使用的鐮刀也比現在的笨重,可挺結實。現在的鐮刀輕便,但不是太結實,這也許是與時俱進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記得在當時:當布谷鳥在天空盤旋歌唱的時候,還有一些“麥客”們成群結隊地來到了大山深處,等待人們的雇傭。這是因為,麥熟并不是統一的,由于海拔緯度的不同,收割時間存在有時間差,平川里的麥子收完后,山區才開始,所以,有一部分人就利用這個短暫的時間外出“打工”。</p><p class="ql-block"> 但那時的“打工”和現在的“打工”有著本質的區別。因為那時,人們普遍都很窮,“打工”割麥不圖掙錢多少,只圖在外面吃頓飽飯,為自己的家里節省一些糧食,當然也會有少得可憐的“收入”。雖然當時的社會不允許人們外出“掙錢”,但由于麥收季節的無比重要,特殊時期,政府也就不再干預。現在想來,這應該是最原始的勞務輸出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當時的收割技術落后,基本上都是靠人工完成,所以,收麥季節特別怕下連陰雨。我記得很清楚的是一九七五年,小麥成熟時,沒來得及收割,就遭遇了這種天氣,一二十天幾乎沒有晴天,麥地被雨水浸泡,坑坑洼洼都是積水。由于沒法收割,幾乎所有的小麥都在麥穗上生根發芽了,遠遠地望去,像一顆顆盛開的蒲公英。僥幸收下的麥子也因無處晾曬都發霉變質了。那一年的小麥面粉,蒸出的饅頭黑漆漆的,咬一口就發粘,一股夾雜著霉味的麥芽糖味。那一年公社(相當于現在的鄉鎮)糧管所的夏糧征購時,明知道生芽的麥子不達標,也只好勉強收購。</p><p class="ql-block"> 后來,慢慢村子里開始有了脫粒機,但特別的少,一個大隊幾千口人只能擁有一臺,輪替使用。記得當時收割機管理人員特別“牛氣”。不過,人們還是被這種柴油機帶動的轟隆隆高速旋轉的家伙驚呆了,把一抱抱的小麥吃進去,麥粒在肚子底下就嘩嘩流了出來,一個麥垛很短的時間就脫粒完了,更為神奇的是,即使麥子潮濕,也照樣脫出麥粒,人們真是喜歡得不得了。再往后用上了電,就有了電機作動力的脫粒機,后來又出現了小型的、中型的收割機,慢慢地連打麥場也不用了。不過,在山區,人工收割與搬運依然還占據不小的比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現在農村大都實行了耕作機械化,夏收對于農民來說已不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了。雖然種的是個體責任田,但機械化收割已經相當普遍。早上還是一大片泛著金黃的麥田,中午就變成了一袋袋的麥粒堆放在家里,只等著晾曬了。所以,農民再不為夏收繁忙而發愁了。白居易描述的:“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的現象也逐漸遙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些關于收麥的散碎記憶,綿延了幾十年,往事并不如煙,回憶卻也甘甜,似乎還清楚的記得那些年每當看到成片的麥子黃梢了,多少饑腸轆轆的人們在焦急的期盼中終于等來了希望,于是,布滿焦灼的臉龐終于蕩起了喜悅的光澤。</p><p class="ql-block"> 時過境遷,麥收時節的家鄉,再也看不到人挑,肩扛或牛拉的運麥車,再也看不到人力翻場的情景,那些木衩、木锨、掃帚、篩子、簸箕、碌碡、掃帚、扁擔、繩索……這些過去麥收必備的工具,都已經淡離了今天的社會,變成了時代的文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社會巨變,只是在嗅到麥香的時候,在聽到布谷鳥鳴叫時,我仿佛又回到了昔日的歲月。由此想起唐代詩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依然是三夏的火熱,依舊是這片歷盡滄桑的黃土地,依舊是祖祖輩輩世代薪火相傳的鄉親們,但我更加懷念逝去的歲月里留下的記憶,特別珍惜生活的艱辛與不易、珍惜農民朋友辛勤的成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15px;">(原文寫于2018年夏,本次發出有修改。)</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印江| 会昌县| 甘南县| 河源市| 老河口市| 丰原市| 武宣县| 深水埗区| 浙江省| 祁门县| 仙桃市| 凤庆县| 渑池县| 奉新县| 东辽县| 巩义市| 静安区| 拉萨市| 河池市| 义乌市| 丰城市| 醴陵市| 安岳县| 延津县| 黔西县| 景德镇市| 浪卡子县| 怀集县| 安平县| 曲靖市| 宜都市| 高邮市| 新晃| 同心县| 怀安县| 友谊县| 武川县| 行唐县| 龙海市| 公安县| 建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