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兒時過年,現在法定的說法叫過"春節",有一件事讓我至今不忘。 </p><p class="ql-block"> 那年,奶奶從臘月初八就開始忙活,嘴里還念叨著:"大年根兒底下的,該辦的事兒一樣兒不能落下,年下一到,高高興興過大年嘍!"</p><p class="ql-block"> 當時,我爬上八仙桌旁的椅子,去翻桌上的"月歷牌",找到紅色的那頁,上面赫然標注著"春節"兩個字,于是,便告訴奶奶:"春節快到啦!" 沒想到奶奶把臉一沉,拉住我的手,說道:"什么春節不春節的?哪兒來的這維新話?你記住嘍,過年就得說過年!年就是年;節才叫節。年比節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這事給我印象很深。長大后通過分析研究,發現奶奶的話非常正確。當今普遍流行的、法定的關于"春節"的名命和把"年"當作節日,其實是不妥當的。它是由一百年前一次人為行政命令造成的,根本不符合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紀年意識與年俗文化,是對中華年俗傳統的故意貶低。今天有必要正本清源,恢復年俗文化的本來面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面本文將就"年"的產生、"年"與"節"的區別、年俗文化作一簡要論述,論證"年"不是節日及正確稱謂。</p> <p class="ql-block"> 一、年的概念和中國古人的紀年</p><p class="ql-block"> 1,無聊的傳說</p><p class="ql-block"> 媒體上、小學校里流行這樣一種所謂傳說。"'年'是一種兇惡的怪獸,除夕時禍害人間,于是,人們過年時點燈籠、放鞭仗,以避其害。"</p><p class="ql-block"> 考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根本就沒有這一說法。它最早見于上世紀三十年代上海一小報上某個人毫無根據的胡說。今天的人們不知為何對此津津樂道,傳播甚力,不僅無知,且貽害孩童。</p><p class="ql-block"> 2,"年"的概念</p><p class="ql-block"> 這里談一下恒星年和回歸年。</p><p class="ql-block"> "年"首先是一個時間概念。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一個"恒星年",大約是365天6小時9分10秒。</p><p class="ql-block"> 對于時間,我們很難知道它的起點和終點。但我們能夠在漫漫的時間長線上,結合天文現象與地球上的四季變化,找到一個個重復出現的時間周期。比如冰雪消融春曖花開了,觀測太陽,春分日晝夜平分了。下一次再晝夜平分,這就是一個周期,就是一個"回歸年",大約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人類用于記年的是回歸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3,確定一年的起點</p><p class="ql-block"> 將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安排在什么時候?這是非常重要的。這個月在我國古代叫"歲首"或者"正月"。</p><p class="ql-block"> 傳說中的伏羲和女媧時代,我國就有太陽歷和太陰歷。以后又有顓頊歷、夏歷、殷歷、周歷、黃帝歷、魯歷。在這"古六歷”中,一年之始的算法各代不盡相同。據《后漢書-律歷志》記載,夏歷建寅、殷歷建丑、顓頊建亥,而周歷、黃帝歷、魯歷建子。</p><p class="ql-block"> 以上說明一年的第一個月基本定在冬至前后。歷史上出現三種較為穩定的第一個月:第一種是冬至之前一個月;第二種是冬至所在月,第三種就是冬至所在月之后的兩個月,這種夏朝的方法,在西漢初年得到漢武帝的正式確立,一直延續到今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一個月確定后,接下來再看這個月的第一天。我國古人以月亮歷計月和日。月亮有圓缺望朔變化。每個月的"朔"日就是初一。歲首正月的初一就是古代中國人的元旦、中國人的年、全年的起始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過年和年俗文化</p><p class="ql-block"> 說完歲首的確立,再來談談文化意義上的年。</p><p class="ql-block"> 1,"年"在文字學上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東漢時的《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字源學字典。它解釋說:"年,谷熟也。" "年"的字形,是一個人背著成熟收獲后的谷子回家的圖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年"字為什么會意成人背谷子回家呢?谷子是我國原生、且一年生的作物。谷子收獲回家,標志一個生產周期就結束了,同時也是一個新的周期開始。周期起點是人為設定的。在秋冬季確立起點,反映了我國先民對大自然的認知。你看,實實在在的糧食背回了家,儲存了起來,人們可以吃飽肚子延續生命,可以祭祀天地神靈,可以供拜祖先,可以迎來送往,可以養育后人。這是多么喜悅,絕對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時刻。這個時候的年,就從"年成"、"年景"這些農事上的意思,上升到了喜悅慶賀、告慰過去,走向新元的內容。</p> <p class="ql-block"> 文化層面上的"年"反映的是社會生產和人們的生活,以及整個人群的行為方式和精神特質。 </p><p class="ql-block"> 2,慶賀新年的主要內容</p><p class="ql-block"> 辭舊迎新,舉國慶賀。整個中華大地,全民進入大狂歡。無人不慶賀,無處不歡歌,持續數十日。</p><p class="ql-block"> 慶賀的主要內容有</p><p class="ql-block"> 祭祀與拜神:</p><p class="ql-block"> 祭祀就是祭祖,它在上古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事情。冬至日和除夕的祭祖是中國人一年中最重要的大事安排。中國上古時的家不是現在的家庭這個概念,而是某一受封土地上的大宗族。大家崇敬祖先,慎終追遠。到了近現代,人們在除夕吃年夜飯之前,必要祭祀祖先,墻上掛好先人的像,擺上供桌,上供、燒香、點燭、以前還要磕頭。今天在一些農村地區,仍保留著除夕白天給祖墳添新土,上紙錢的風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拜神在上古中國佛教還未傳入時,主要拜天地日月等等這些自然神。皇帝冬至要祭天。普遍百姓除夕要接灶王這尊神下界保平安。當然了,皇帝祭的天有時也不是什么抽象的天,而是祈求保佑家國的往圣先師,其實也是祖。</p> <p class="ql-block"> 闔家團圓,敬長賀幼</p><p class="ql-block"> 過年一家人要團圓。幾千年的風俗傳統就像一道必須執行的命令,不管百里千里,千難萬險,一定要在除夕趕回家。一家人辭舊迎新,祈福新的一年更加美好。</p><p class="ql-block"> 春運是當今世界的奇觀。我看更是中國人過年文化的風俗畫卷。中秋節雖也主打團圓,但和過年沒法比,否則就該有秋運了。</p><p class="ql-block"> 一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飯,守歲,迎新。晚輩一定要敬拜家長。大概5、6 0年前,敬拜禮還是下跪磕頭。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禮物、好吃的。外出逃債的楊白勞再窮困,也得除夕趕回家,給女兒買根紅頭繩。年的威力太大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走親訪友,拜謝鄰里</p><p class="ql-block"> 上古農耕社會中國人是集體勞作,養成人與人之間合作互助的關系。大年當下,成年人都要走親訪友,互相拜年,送上新年美好祝福。這風俗一直傳至今天。過年期間倘若能對通訊增長的數量作個統計,數字絕對驚人,內容全是賀年拜年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吃喝玩樂,全民大狂歡</p><p class="ql-block"> 人們吃美食,穿新衣裳,打掃庭除,裝飾家居。各種娛樂、各種玩耍,全社會一下子進入狂歡狀態,正月十五鬧花燈、火神廟社火表演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七深夜。街道和天空都被照亮。人們在歡頎鼓舞中結束整個新年的慶賀活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綜上所述,年就是對豐收、對美好生活的慶賀,對一元又復始的美好祝愿,它根植于中國人的精神基因中,代代相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年與節的不同</p><p class="ql-block"> 近百年來,人們把"年"叫作"節",甚至當作了節日中的一個。這是不對的。</p><p class="ql-block"> 背谷子回家,象形上的意思是一年、全年、過年。我們還可以以聲音訓義,"年",其實有端(開端)、原(原始)、元(起始)、源(根源)、全(全部,整個)等意思。</p> <p class="ql-block"> 那"節"是什么呢?《說文解字》說是"竹約也"。"竹"就是"竹子","約",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說是"纏束也"。就是竹桿上那一個個環繞狀、凸起的節兒,竹節兒。這里"纏束"是當動詞用,好像那個竹節是人給纏束出來的,猶如說"結繩而治"是給繩子打個"結",其實,就是標記出一個"記號"。一個個記號就是一個個時間節點,比如二十四節氣日等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下面我想用一根竹竿來一并表示"年"和"節"。我們用一根竹桿表示一年這樣一個時間的線段。那么,這個竹竿的開端處,原始點,就是"年"。而竹桿上一個一個的"節",就是標識出來的一個個時間的節點,也就是節日。</p> <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見,"年"只有一個,承載所有的節日;而"節日",不是一個,有很多,還可以火燔刀刻,標識出人為制定的新的節日。這就是"年"與"節"的區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春節"一詞的由來</p><p class="ql-block"> 年是中國農歷元旦。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我國開始廢棄農歷,使用西洋的陽歷也叫公歷為標準紀年。這樣,1月1日就是官方規定的"元旦"。但民間仍然把農歷的正月初一當做"新年"來過。政府非常不滿,強力推行公歷元旦。</p><p class="ql-block"> 1913年7月,民國政府內務總長朱啟鈐向大總統袁世凱呈上一份"四時節假報告",稱"擬請定陰歷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袁世凱并沒有批準夏、秋、冬三節,而是批準了"春節",并于1914年正式實行。</p><p class="ql-block"> 國民黨掌權后,1934年初,停止了強制廢除陰歷新年的作法,發文稱:"對于舊歷年關,民間習俗不宜過于干涉。"</p><p class="ql-block"> 1949年新中國成立,經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規定公歷1月1日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正式改稱春節。</p> <p class="ql-block"> 梳理以上歷史,不難發現:</p><p class="ql-block"> "春節"一詞是百年前產物。</p><p class="ql-block"> 農歷新年降格為一個"節",是權力有意為之,意在融入世界。</p><p class="ql-block"> 新中國沒有降格農歷新年,只是命名叫"春節",并把它歸類到節日里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如何稱謂農歷新年</p><p class="ql-block"> 建議首先將農歷元旦由"節"返回"年";再放棄"春節"的命名。</p><p class="ql-block"> 現在我國大陸地區的漢語里的確把"年"并入到了"節"里面。我認為語言籠統不是進步,更不是好事。面對自然世界,人間萬象,若不能表達出細微的差別,是語言貧乏,文化不發達。若已經有足夠的語言可供表達,而人們不采用,那一定是文化在下滑。試想一下,倘若今后連"節日"這個詞都沒有了,統統并入到"假日"里邊,比如發個通知:"假日放假安排:端午假,x x天。"你說可怕不可怕?為什么不能正正經經地說"年節放假安排",既沒多用一字,也沒讓大家勞神費解,何樂不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放棄"春節"的稱呼,用什么命名呢?我們不妨把視野拓展到全世界范圍內、在跨文化交流背景下探付這個問題。</p><p class="ql-block"> 舉個例子:媒體發消息,各國領導人祝賀我國春節。注意??,這里說的是"春節"。如果你仔細看看各個國家是如何祝賀的?文字、視頻,你會發現,沒有一個說"春天的節日"的。他們都說"農歷新年"。連踢球的運動員都這么說。有的還把"農歷"干脆省略掉,直接說"新年快樂!" 沒有人懵圈,把它理解成1月1日的公元新年。</p><p class="ql-block"> 必須承認他們說得非常準確,與我國過去的說法完全一致。其實,這個問題在世界范圍內可能早己不是什么問題了。歷史上各個不同的文明都產生過各自歷法上的新年,造成現在很多國家都過自己新年的情況。這個問題較普遍,就連基督教國家的圣誕日,也不是一個。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作到的,就是在命名上準確定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章開頭寫了我的奶奶。她那時把元旦叫"陽歷年",把正月初一叫"陰歷年"。這個"陰歷年"(lunar、月亮??、陰歷)或也可叫作"農歷年"。現在陰歷的使用只在過年,屬相、大海潮汐上。如果我們恢復"年"的地位和命名,只是為了解決稱謂的問題,進而<span style="font-size: 18px;">理清和強化我們的文化符號。</span>絕不是在使用陰歷,也不是倒退。相反,更有助于我們同世界各國人民開創美好未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拉拉雜雜寫了這些。希望有志于這方面研究的朋友們,提出寶貴的意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立軍</p><p class="ql-block"> 2024年2月26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炎陵县|
洛宁县|
台山市|
湟中县|
老河口市|
平湖市|
济宁市|
区。|
扎兰屯市|
共和县|
乌海市|
利津县|
莎车县|
汉川市|
富顺县|
二连浩特市|
晋州市|
安吉县|
德惠市|
四平市|
海淀区|
沙河市|
陵川县|
河西区|
东乡|
轮台县|
兴义市|
南充市|
江永县|
永顺县|
淳化县|
尼木县|
贵港市|
西乡县|
定结县|
丰顺县|
福州市|
哈尔滨市|
鸡西市|
北川|
牟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