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2023.10.4-7米蘭

陳也白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D6,10/4-從威尼斯坐火車抵達米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圖為米蘭火車站</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米蘭位于世界上最富饒的地區之一波河平原的中心,2010年米蘭市區人均收入過4萬歐元,高出歐洲人均收入1.6倍。米蘭國際展覽中心是世界上最大、最領先的博覽會;米蘭以其時裝工業著稱,它是世界上的時裝首都之一,其蒙特拿破侖大道上的時裝商店舉世聞名;米蘭的伊曼紐爾二世長廊有世界上最老的購物中心的名聲;米蘭還以出產阿爾法·羅密歐汽車品牌和絲綢工業著稱;米蘭的另一個特產是圣誕節的甜點米蘭式大蛋糕(Panettone)。</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2018年被評為全球Alpha級城,是大型國際活動和展覽的常駐地,如意大利米蘭設計周、米蘭國際家具展、米蘭時裝周、米蘭國際電影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米蘭是世界時尚藝術中心,世界設計之都,世界歷史文化名城,歐洲四大經濟中心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圖為米蘭火車站</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米蘭作為國際大都市,經濟上已與巴黎、倫敦和柏林同為歐洲經濟中心。在中歐、南歐地區,米蘭在工業活動方面位居第一。在金融方面其作用則超過慕尼黑和蘇黎士。在米蘭地區共有14.3多萬家公司企業單位從事生產、貿易和服務等經營活動。其中,農業占1.2%,工業占38%,服務業占60.5%。</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米蘭是幾乎世界半數奢侈品牌的誕生地;是Armani(阿瑪尼)、Versace(范思哲)、Fendi(芬迪)、Prada(普拉達)、Gucci(古馳)、Valentino(華倫天奴)、Dolce &amp; Gabbana(杜嘉班納)、Tods、Moschino(莫斯奇諾)、Mediolanium(米蘭)等意大利時尚品牌的總部;世界所有著名時裝在此設立機構;半數以上時裝大牌的總部所在地;這里是全球設計師向往的地方,米蘭時裝周影響著全球時尚!</span></p> <h1><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米蘭市內的主要景點:</b><span style="font-size: 22px;">米蘭大教堂,感恩圣母大教堂,斯卡拉大劇院,伊曼紐爾二世長廊,布雷拉美術館,斯福爾扎城堡,圣安博羅修大教堂,圣羅倫佐大教堂,布雷拉現代藝術博物館,米蘭皇宮,國立圖書館,米蘭展覽館,維多利奧·伊曼紐爾大道,布宜諾斯愛麗絲大街,威尼斯大街,米蘭運河等。</span></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感恩圣母大教堂</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沿著諾爾多車站前的 Via Boccaccio街往前走200米,往左拐就能看見一座茶色的、有大圓頂的建筑,她就是著名</span><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 25, 25);">的感恩圣母大教堂</span><span style="font-size: 22px;">,教堂面向著有著濃厚古舊時代色彩的馬金塔大街Corso Magenta。</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2px;">感恩圣母大教堂是</span><span style="font-size: 22px;">米蘭最迷人的教堂之一,具有哥特式和文藝復興建筑特點的建筑,1463年由多明我會教士索拉尼(Guiniforte Solari)設計始建,當時已經基本完成了其所屬修道院的建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之后,米蘭公爵盧多維科·斯福爾扎(Ludovico Sforza)對這座教堂青睞有加,決定將教堂擴建和改造作為其家族的陵墓。由當時28歲的畫家達芬奇與另一位米蘭建筑師布拉曼特一同設計,斯福爾扎讓布拉曼特完善了感恩圣母堂的結構,包括十字架、圓頂、天井和橫梁等部分。布拉曼特在原本中殿的基礎上再整建一間圣器室,一處回廊庭院和中殿后方的圣壇及唱詩席,大致上完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感恩圣母大教堂模樣。</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495年左右盧多維科委托達芬奇創造《最后的晚餐》,這也是建筑整修計劃的一部分。</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教堂正墻給人的感覺是寬大低矮,具有倫巴第地方特點的建筑風格,并由兩根壁柱分隔,在下部分建造有4座具有哥特式的窗戶,在上部分建造有5座圓窗,正門之上建造有一座精美的花窗。大理石的正門建造有兩根石柱支撐的前庭,猶如一座神龕,是由布拉曼特設計。在正門之上的半月形上楣內繪有壁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感恩圣母大教堂在1796年拿破侖占領米蘭時,被軍方占用,據記載該食堂被用來當作馬房。1943年8月15日二次大戰期間,米蘭遭受英美飛機劇烈的轟炸,食堂大部分被毀,所幸沒有被完全摧毀。為保護畫作,軍方與人民以沙包、鋼架、木板將整面墻做了嚴密的保護,戰后修復了傾倒的其他屋體之后,才重新公開此畫。1982年意大利成立修復小組,開始用科學儀器輔助清洗并修補《最后的晚餐》,此舉以滿足世人長久以來的愿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感恩圣母大教堂左側,原本是多明我會修道院的餐廳,達芬奇的傳世佳作《最后的晚餐》(1495年-1497年)就繪在該餐廳北墻壁上。整幅畫面積約合44平方米,長4.6米,寬8.8米,被稱為“所有偉大畫卷中的最佳珍品”,是歐洲藝術的拱頂之石。畫中的人物比真人大一半,畫面描繪的是耶穌與12個門徒共進晚餐時的情景,畫面富有節奏感,同時顯示了畫家善于描繪人物心理的才能。</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在內容上,</b><span style="font-size: 22px;">這幅作品描繪的是耶穌和他的十二個信徒在一個長桌上共度晚餐的場景,面中沿著餐桌坐著十二個門徒,形成四組,耶穌坐在餐桌的中央。他仿佛已經知道了叛徒是誰,在一種平靜的姿態中攤開了雙手,示意門徒中有人出賣了他,眾門徒聽聞后神態各異,或憤怒或緊張或猜疑或不安,其中坐在耶穌右側 ( 作品左邊第四個 ) 的叛徒猶大驚慌地將身體往后傾,手里抓著出賣耶穌的酬金。</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在空間上,</b><span style="font-size: 22px;">”立體透視法“使得這幅壁畫給人的感覺就像置身于一個房間,似乎耶穌和他的門徒正坐在那個房間里用餐,尤其是窗外的風景更增添了此畫的縱深感,在二維平面的壁畫上表現了三維的立體空間。達·芬奇成功地運用透視法畫出了深遠的背景,在畫面的空間處理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在形式上</b><span style="font-size: 22px;">,達·芬奇改變了文藝復興早期對這一題材的傳統處理方式,它不是讓耶穌和十二個門徒圍坐在一起,而是使作品的所有人物并排坐在一起,直面觀眾,以基督為中心將畫面分割成左右兩側,每一側三人一組分成兩組,共四組人物,畫面呈現出了一種和諧統 一的形式美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與過去大多數作品不同的是,達·芬奇在作品中并沒有將叛徒猶大單獨的放置在一邊,而是將猶大安放在其右手側,畫中通過猶大的動作和表情來呈現叛徒的形象,這樣的表現形式使得觀眾的聯想更加豐富,并留下諸多懸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另外,達芬奇還打破了固有的宗教戒律,將耶穌與門徒畫成了普通人,他們的頭上失去了“圣光”,以世俗化的表現手法描繪了宗教形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畫面中,耶穌在身后明亮窗戶的映照下,更加顯得莊嚴肅穆,同時也與作品背景顏色形成了強烈對比,突出了耶穌這一作品主體形象,有效地吸引了觀者的注意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為了構圖的需要,使徒們坐得比正常就餐的距離更近,并且分成四組,在耶穌周圍形成波浪狀的層次。越靠近耶穌的門徒越顯得激動,耶穌坐在正中間,他攤開雙手鎮定自若,和周圍緊張的門徒形成鮮明的對比。</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整幅作品的偉大之處</b><span style="font-size: 22px;">,除了筆法技巧,還在于達芬奇的布局和對透視法的運用。常見的同題材畫作,經常讓餐桌呈倒U型,而達芬奇卻選擇直線的餐桌,并且將使徒們全部安排在桌子的同一側,沒有一個背對著觀眾,只是讓猶大靠在陰影中。角度和光線將觀眾的注意力引向耶穌,他的右臉頰位于所有透視線的消失點,據說達芬奇把釘子釘在墻上,向各個方向拉出繩子,以幫助確定精確的視角,使畫中墻的左右兩側的引導線都向耶穌的頭部方向匯聚。通過對透視的巧妙運用,達芬奇巧妙的將觀眾的注意力引向構圖中心耶穌的臉上,再通過他俯視的目光,將觀眾的視線沿著他的左臂對角線引向他的手,從而引向面包和葡萄酒,也即常見的圣子之血和肉的隱喻。除了這樣的線性透視法,達芬奇還獨創了空氣透視法和隱形透視法,通過物體在不同距離上的不同模糊程度來體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其中最左側的一組,依次是巴多羅買,亞勒腓之子雅各布,以及安德烈,這一組代表的情緒是驚訝。接著是猶大、彼得和約翰是左邊第二組,這是情緒最復雜的一組,猶大身穿紅、藍、綠三色的衣服,在陰影中神情緊張,為自己的計劃突然被揭開而大吃一驚,他手里攥著一個小袋子,里面是出賣耶穌的報酬三十枚銀幣,猶大是唯一手肘撐在桌子上的人,他的頭在垂直方向上也是畫中人物最低的。而彼得帶著憤怒的表情,右手以別扭的姿態拿著一把刀,預示著后來耶穌遭到逮捕時他的激烈反應;彼得靠向約翰,把手搭在他的肩膀上,因為約翰是耶穌最心愛的門徒,所以彼得似乎在問約翰:“耶穌有沒有告訴你說誰是那個叛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多馬,西庇太之子雅各,腓力,構成了右側偏中間的一組,多馬顯然很不高興,翹起的食指預示著他對后來基督的復活一直難以置信;雅各雙臂高舉一臉呆滯,而腓力似乎在請求給出一些解釋,這一組代表的情緒是疑惑。而最右側的三人組,馬太和達太都轉向了奮銳黨的西門,想知道他是否有答案,因為他一直是最狂熱的堅信者。</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仔細看原作</b><span style="font-size: 22px;">,你肯定會奇怪為啥整張餐桌其它地方都好好的,下面的桌腳與門徒的腳大都存在的,偏偏正中間耶穌的腳卻是空白?那是因為起初達芬奇創作時,墻壁所在房間尚未被用作餐廳,但后來成為餐廳了難免進出頻繁,17世紀時修道院的僧侶為了方便,竟然專門在畫作所在的墻上開了一扇門通往廚房,導致畫中耶穌和三個門徒的腳以及一小部分桌子被切掉,可見當時的人對這一藝術珍品忽視到了什么程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796年,拿破侖的法國軍隊攻占了米蘭,修道院的餐廳恰好成為了軍隊的馬廄。拿破侖本就是蔑視神權的代表,所以其士兵會純粹出于無聊朝著這幅畫扔石頭潑馬糞,且專門對著耶穌的臉,后果可想而知。幾年之后,米蘭發生洪水,城區陷入內澇,修道院整整半個月的時間都泡在幾英尺深的水里,事后畫作已經長滿霉菌。而在1821年試圖把畫作進行搬遷再進行保護的過程中,操作人員才發現原來這幅畫不是后來所認為的標準壁畫,不得不用膠水重新把畫面的中心部分粘貼回去,一波操作下來損壞程度簡直令人發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這幅畫屬于使用蛋彩顏料的濕壁畫,并非油畫,這是當時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巨匠為了解決作品需要巨大畫幅和穩定支撐之間而探索的折中辦法,因為是濕壁畫,所以就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比如墻面石膏的溫度和濕度變化等。偏偏《最后的晚餐》它位于修道院的餐廳,廚房每天燒飯,水汽氤氳、煙塵升騰,短短二十年內,顏料就出現了明顯的脫落。</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幸虧在1520年的時候,達芬奇的兩位學生</span><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b><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Giampietrino和Andrea Solari)</b><span style="font-size: 22px;">分別臨摹了原作,而這兩幅臨摹作品都得到了很好的保存,也就為后來的修復提供了可靠的依據。Giampietrino在米蘭曾在達芬奇的工作室中合作過較長時間,對比這兩幅作品,可以發現幾個原作中已經失傳的細節,如耶穌的腳和猶大因為慌張打翻的鹽瓶等,據說耶穌雙腳擺放的方式是在預言其后來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未來。而也有研究指出,后者的耶穌臉部顏料層下沒有草圖,而其五官非常像《蒙娜麗莎》,但當時這種畫嘴唇的技術只有達芬奇本人才掌握。</span></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這幅布面油畫是由倫敦皇家藝術學院所收藏的Giampietrino創作的作品。</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正是依托于這兩幅臨摹作品,以及參照了達芬奇的草稿,1978年至1998年的20年間,意大利的團隊在Brambilla領導下,使用了包括聲納掃描、提取墻芯樣本、用紅外攝像機和X射線拍攝等先進技術,去掉了所有不屬于原作的內容,并將無法修復的區域粉刷了柔和的色彩加以區分,才使原作達到了長期穩定的狀態。之后,修道院餐廳被封閉,以控制房間內的溫度和濕度。</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這幅油畫是由比利時安特衛普郊外的Tongerlo Abbey所附屬的達芬奇博物館內所收藏的,由Andrea Solari創造的作品。</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這些都是由原作中修復出來的。</span></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壁畫《受難》(1495年)</b></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正對著達芬奇原作《最后的晚餐》的是喬瓦尼·多納托最出名的壁畫《受難》,據說這幅壁畫中有幾個人物形象來自于金主斯福爾扎家族成員,不過現在也已經損毀很嚴重的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斯福爾扎城堡:</b><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很久很久以前,米蘭還是一個王國的時候……曾經的一國之君修過一座城堡,它的學名是斯福爾扎城堡,昵稱“米蘭故宮”。它的命運跌宕,當過堡壘、皇宮、大兵營……現在它是若干個博物館聯合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你在這里將看到:</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1、一個鎮守米蘭的中世紀古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2、它的族徽是一條長蛇,吃掉了半個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3、巨星達芬奇的求職信和創作心路歷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4、巨星米氏生前最后一件作品。</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城堡的平面圖,老大老大的。斯福爾扎城堡歷史十分悠久,早在14世紀該城堡就已經建成,后續漫長的歲月中,這里不斷被修改和擴大,現在的斯福爾扎城堡屬于歐洲最大的城堡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1、中世紀的古堡</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這個斯福爾扎城堡是一個典型的,真正的,中世紀的,城堡。城堡是建在平地上的,就只能修很高很厚的墻,挖很寬很深的河。斯福爾扎城堡的主人換了很多茬兒,其中最著名的是兩大家族,一個是維斯孔蒂家族,一個是斯福爾扎家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你可以把斯福爾扎城堡看作米蘭的故宮,區別是故宮不能用來打仗,因為中國太大了,防守是從邊境開始的,離故宮很遠,敵人真打到故宮就差不多亡國了。領導一般有兩個選擇:崇禎是找棵樹吊死,慈禧是換衣服逃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斯福爾扎城堡就不一樣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米蘭公國沒有中國那樣遼闊的腹地,敵人很輕易就打到城堡外面,所以城堡必須修得很堅固,敵人來了從里面放箭就行。就我的感覺,在冷兵器時代,想攻到里面基本不可能,只要有足夠的吃喝,敵人要么餓死要么跑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城堡的正門。</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2、族徽</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正門上的蛇是維斯孔蒂家族的族徽,后來的斯福爾扎家族也不嫌棄,就接著用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有人說維斯孔蒂家族很殘暴,族徽暴露了一切,一個小孩子正在被蛇吃吞了一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城堡高墻上弗朗切斯科·斯福爾托公爵的徽章(縮寫:FR和SF)。</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斯福爾扎”其實是家族的名字。第一個斯福爾扎叫穆齊奧,之前在家種地,但可能覺得沒前途,就偷了老爸的馬去創業(我不知道他老爸之后還怎么種地……),當時最好的創業是參加雇傭兵。戰場上,穆齊奧聰明又能打,被領導賞了個外號“Sforza”,意思是“強壯”,于是,以后全家就都叫“xx.斯福爾扎”了,這個家族就是這么來著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后來老斯福爾扎生了幾個兒子……其中一個叫</span><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弗朗切斯科·斯福爾托</b><span style="font-size: 22px;">,比老爸還厲害,據說能用手把金屬棒掰彎,而且很懂戰術,便給維斯孔蒂家族當雇傭兵,因為深得維斯孔蒂的賞識,除了給錢,還把閨女也嫁給了他,從此斯福爾扎家族開始混進了貴族圈,飛黃騰達咯。</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3、達.芬奇的求職信</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482 年,斯福爾扎公爵收到一份求職信。英文信件大致翻譯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尊敬的公爵同志,我知道你為打仗正在發愁呢,請我來吧,我能造最強大靈活的橋(可拆卸)用來防守;還能破壞敵人的橋;能造攻城工具;能摧毀碉堡;能制造大炮;能投擲小石塊像冰雹一樣,噴出的煙打不死敵人也能把他們嚇得半死;能準確挖地道;能做石弩;火焰噴射器;還會造帶掩體的堅不可摧的車(坦克的祖宗);如果在海上打仗,還能造最牛的船;還能造迫擊炮……等等。我還會雕刻和繪畫,您不是想紀念您老爸嗎,我可以雕一匹青銅馬,讓他騎在上面,老威風的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寫信的人正是大名鼎鼎的</span><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達.芬奇先生。</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公元 1482 年春,達芬奇受聘來到斯福爾扎城堡,這一呆就是 18 年。18 年里,他絕對是城堡乃至整個米蘭的超級巨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首席宮廷娛樂設計師……這讓他的人際關系非常好,至少女人們一定非常喜歡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盛裝宴會中,達芬奇給賓客們吹笛子,笛子也是自己發明的,用馬的頭骨加公羊角做成的,據說音色美妙絕倫,超過所有樂器,讓見過市面的公爵佩服得五體投地。</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油畫《抱銀鼠的加勒蘭妮》</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公爵最寵幸的情婦加勒蘭妮,達芬奇為她留下了肖像《抱銀鼠的女人》。真夠幸運的,達芬奇一生“完成的作品”也就十幾件啊。不過不管他的作品如何轟動后世,在當時,對萬能的達芬奇而言,畫畫只是一個小小業余愛好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達芬奇的女人”從圣母到蒙娜麗莎,再到抱銀鼠的女人,都被認為是“理性無法分析的美”,但不要以為達芬奇會和她們有故事,不不不,絕不可能,因為人家老達終其一生性和愛的對象都是男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抱銀鼠的加勒蘭妮》現藏在波蘭扎托里斯基博物館。</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4、米開朗琪羅最后一件作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圖為《哀禱基督》1.0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世紀 50 年代,斯福爾扎博物館不知從哪購得了米開朗琪羅的雕刻作品《哀悼基督》,米開朗琪羅雕過四個《哀悼基督》。25 歲時雕了第一個,稱之為 1.0 版吧,在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這是奠定他為終極藝術家的開始。《哀禱基督》1.0 版,也叫《圣殤》,雕塑收藏在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進門右手就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左圖:</span><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哀悼基督》4.0 版</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這是《哀悼基督》4.0 版,雕刻地點在梵蒂岡,收藏在斯福爾扎城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當時米開朗琪羅已經 89 歲,快死了,身體很差,因為尿道結石,排尿都很困難,上下樓也不行,寫信靠代筆,但居然有力氣拿起斧子。因為這個作品對他太重要了,是準備放到自己墓前的,所以臨死前三天還在修改。雕塑家改作品,可不是文縐縐的在 word 文檔上行走,而是實打實的在大理石上刀鑿斧劈,動真格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右圖(放大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解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 從圣母的角度,她想拖住耶穌,把他拉起來,不讓他倒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 從耶穌的角度,他想背起母親,一起升天,不讓他孤單,盡管他的手已斷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相比《哀悼基督》1.0 版,4.0 沒有平靜的面容、細膩的褶皺,只是極其單純的表達死亡或升天。幾乎所有英文資料,都說是“unfinished work”(未完成的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其實用“完成”或“不完成”的角度來表述都太過狹隘,非要很光滑細膩才叫“完成”?對米開來說,都完成了!一切繁華都歸于平凡,平凡卻是最有力量的。</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伊曼紐爾二世長廊</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到“時尚之都”米蘭旅行,無論是否有購物</span><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 25, 25);">欲,伊曼紐爾二世長廊</span><span style="font-size: 22px;">都是必游之地。這座古老的玻璃拱頂商業街具有非常高的觀光價值,巨大的拱形建筑是其最大的亮點,地面是用大理石鋪成的馬賽克圖案,回廊呈十字交叉,內有象征美亞非歐四大陸的鑲嵌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2px;">伊曼紐爾二世長廊是一個帶頂棚的長廊街,兩條玻璃拱頂的走廊交匯于中部的八角形空間,頂部是一個玻璃圓頂。它座落在米蘭大廣場北側的顯要位置,并連接斯卡拉廣場。長廊得名于意大利統一后的第一位國王維托里奧·伊曼紐爾二世,由朱塞佩·門戈尼修建于1865年到1877年之間。</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公牛馬賽克圖案</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長廊的中心圓頂正對著的大理石地面上的一個公牛馬賽克圖案,傳說只要踩著公牛的私密部位轉三圈女生就能得到幸福的愛情,男生則可以收獲好運。好多游客都不想錯過這個許愿圣地,其結果可想而知,害得這頭牛的私密部位已經淪陷為一個大圓坑了,哈哈,好玩。</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地上馬賽克拼圖《母狼》的傳說</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相傳特洛伊戰爭以特洛伊城池陷落而告終,英雄埃涅阿斯逃出城后,來到了意大利拉丁地區,承襲了那里的王位。王位傳到他的后代努彌托耳執政時,他的弟弟阿姆琉斯殺死侄子篡奪了哥哥的王位,并強迫侄女西爾維亞出家當了女祭司。后因戰神馬爾斯看中西爾維亞,與她生下一對雙胞胎。阿姆琉斯處死西爾維亞后又派人把這對雙胞胎孩子投入臺伯河。執行命令的人出于悲憫,把孩子裝入籃中,順水放走。嬰兒的啼哭聲引來了一只母狼,母狼將他們帶回窩中,用乳汁喂養了他們。后來兩個嬰兒被牧民所救撫育成人,兩個兄弟長大后奪回了王位,然后就以兄長羅慕路斯的名字命名了羅馬城。兩兄弟作為羅馬人崇拜的祖先地位不亞于我們的黃帝、炎帝,羅馬人為了感念母狼的救祖之恩,精心制作了母狼的雕塑,母狼像下還有兩個小嬰兒雕像,這就是羅馬城徽的由來,由此可見母狼雕塑在羅馬的神圣性。</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酒吧 Camparino in Galleria</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短短七八百米的路上,前半段是酒吧和咖啡館,后半段則擠滿了年輕人推崇的品牌,像MaxMara正當紅的副牌Marella、Diesel、Energie、MissSixty和Replay牛仔褲,這些全球年輕人趨之若鶩的意大利看家品牌都能在這里找到,全世界銷量數一數二的Zara、H&amp;M也不會放過這條街,當然啦,許多如Gucci、LV、Parada等世界奢侈品牌專賣店在這里更是不可能缺席的。照片中伊曼紐爾二世長廊入口處的這家酒吧 Camparino in Galleria是米蘭最為著名的酒吧。</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2021年Camparino in Galleria被評為世界最佳酒吧排名第二十七</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金巴利開胃酒的創始人Gaspari Campari是幸運的,他當年來到米蘭后買下了米蘭大教堂附近的一家店鋪,之所以說他是“幸運”的,因為他買下的店鋪就是現在這個酒吧的位置。當時米蘭市政府希望獲得土地權限以建造伊曼紐爾二世長廊, 因此Gaspari換來了在這個長廊開店的權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867年Gaspare入駐長廊后,將自己的新店鋪取名為“Caffè Campari”,繼續售賣他自制的金巴利開胃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882年,Gaspare去世,由他的兒子 Davide繼承管理。1915年,Davide在長廊里開了另一家酒吧Camparino,這家酒吧后由Miani家族接管,至今仍在經營。他買下的那個名叫Zucca的酒吧,作曲家威爾第(Verdi) 和指揮家托斯卡尼尼(Toscanini)都曾是這里的常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21年Camparino in Galleria被評為世界最佳酒吧排名第二十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雄偉漂亮的伊曼紐爾二世長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廊柱窗體上的精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時尙櫥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華燈初上時另是一番光景,故又被稱為“伊曼紐爾二世夜廊”。</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米蘭大蛋糕(Panettone)傳說一:</b><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 25, 25);">據說在十五世紀末的時候,軍隊指揮官賈科麥托的兒子烏蓋托愛上了糕點師托尼的女兒、年輕美麗的姑娘阿達爾吉薩。為了能經常呆在戀人身邊,烏蓋托臨時充當了糕點師的角色,在面粉中加入了酵母粉、黃油、雞蛋、白糖、香櫞果和蜜橘,創造出了一種特別的面包。當時正值路多維科公爵當政時期,公爵夫人貝阿特麗斯被這個年輕人的熱情所感動,于是在達芬奇等人的幫助下,說服了男孩的父親賈科麥托將軍,同意兒子娶一個平民女子為妻。而這份愛情所創造出來的特別面包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各條街巷的人們都紛紛前來購買品嘗“托尼的面包”。</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米蘭大蛋糕傳說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說是在1495年圣誕節時,首次出現在路多維科公爵在斯福爾扎城堡的餐桌上。公爵的大廚當時正在準備著一道一道的圣誕大餐,并按照家中祖傳的秘密菜譜制作一種葡萄面包。到最后一道甜點的時候,廚師卻發現爐子里的面包被烤焦了,根本沒法吃。就在這時,窮苦的洗碗工托尼湊了過來,告訴廚師自己將剛才廚師制作面包時剩下的面留下了,并且自作主張在里面加入了一些蜜餞、雞蛋、白糖和葡萄干。于是廚師便將托尼制作的面團放入了烤爐,沒想到最后卻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后來,慷慨的路多維科公爵將菜譜公之于眾,告訴了全米蘭城的廚師。很快,“托尼的面包”很快就被眾人稱為“大蛋糕”。</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米蘭大蛋糕的傳說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講述的則是修女烏蓋達的故事。修女烏蓋達在一家窮苦的修道院里當廚師,圣誕節就要到了,修道院里的食物卻已所剩無幾。烏蓋達只好絞盡腦汁,想方設法地利用現有原料,爭取做出豐富的食物讓修女們過上一個快樂的圣誕節。她在面粉里加入雞蛋、白糖和葡萄干,為了迎合圣誕節的氣氛,她還在上面用刀刻了一個十字架。美味的面包出爐了,令修女們非常激動,她們很快就將修道院會做美味面包這個消息傳遍了整個米蘭城,市民們為了能品嘗到這種特殊面包的味道,紛紛向修道院進行捐贈。</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文藝復興百貨 La Rinascent</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她是米蘭最大的百貨公司,囊括世上所有的奢侈品品牌,價格比國內便宜,不過記得購物后辦理退稅哦。文藝復興百貨是著名的連鎖商場,在意大利境內共有11家分店,基本覆蓋了意大利所有的重要城市:米蘭、蒙扎、都靈、帕多瓦、熱那亞、佛羅倫薩、羅馬、巴勒莫、卡塔尼亞和卡利亞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米蘭大教堂</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是意大利最著名的天主教教堂,又稱為“杜莫主教堂”,規模居世界第二。大教堂不僅是米蘭的象征,也是米蘭的中心。教堂的特點在它的外形——尖拱、壁柱、花窗欞。教堂外部共有135個尖塔,像濃密的塔林刺向天空,在每個塔尖上都有一座雕像,加上教堂內部的雕像裝飾,共有大理石雕像6000多座,3159座位于建筑外部,其中2245尊是外側雕刻,雕像的主題多為圣經故事等宗教題材,各種雕像千姿百態,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拿破侖曾于1805年在米蘭大教堂舉行加冕儀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米蘭大教堂歷時五百多年,六個世紀,直到1965年1月6日最后一扇大門才告完工。作為最美的哥特式大教堂,除了通體白色的大理石、135個尖塔,最有魅力的還有它的雕塑,盡管直到現在還有不少雕像仍未刻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大教堂正立面的銅制浮雕大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大教堂正立面被10座巨大方柱分隔出五扇銅門,銅制浮雕大門完成于1896年至1965年,每座銅門上分有許多方格,每個方格內雕刻著教堂歷史、神話與圣經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左邊第一扇銅門</b><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于1948年完成,記載了決定基督教歷史的米蘭敕令,米蘭敕令開啟了基督教的時代,是值得所有基督教徒永生銘記的一部法令。宣布基督教信仰自由、返還教會財產、承認基督教合法性的敕令開啟了西方文明新的一頁,從此基督教從古羅馬帝國的疆域傳播到了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時間是公元313年;</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左邊第二扇銅門</b><span style="font-size: 22px;">是1950年所作,因為大教堂的前身是米蘭守護神圣安布羅吉奧的祭所,所以雕塑家在這個銅門上講述了他的生平;</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第三扇最大的銅門位于正中</b><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06年完成,描繪的是圣母瑪麗亞的一生;</span><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第四扇銅門</b><span style="font-size: 22px;">是在1950年完成的,描述了米蘭從德國皇帝菲德烈二世滅亡到萊尼亞諾戰役期間的歷史場景;</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第五扇“米蘭大教堂歷史門”</b><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于1965年完成,描寫的是從圣·卡羅·波羅梅奧時代以來大教堂的歷史,它標志著大教堂數個世紀建筑工作的結束。</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精美絕倫的中大門青銅浮雕</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中大門是圣母瑪利亞之門,重37噸,是教堂中最早完成也是最重要的的大門。設計師是洛多維科·波利亞吉, 經過11年的刻蝕和澆鑄,這座新古典主義大門,終于在1906年9月8日,圣母誕辰日呈現在公眾面前。這天教堂舉行了盛大的開門儀式,所有的人都被這座浮雕大門上精湛的雕工所震撼、所折服,無不驚嘆這是世界教堂青銅浮雕中的絕對精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中大門上的每一個畫面都描述了圣母的生平,大門中上部最顯著的浮雕是耶穌在為圣母瑪利亞加冕的畫面,圣母瑪利亞雙手交叉在胸前,體現出對耶穌的謙恭和尊敬;在另外一個場景中,耶穌向瑪利亞告別,瑪利亞匍匐在耶穌的腳下,拉著耶穌的衣袖,仰頭注視著耶穌,悲戚之容令人心碎,而耶穌卻非常從容,因為他已經預知未來的一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中大門上的浮雕,刻畫了從圣母懷抱圣嬰(圖一)、到耶穌被抓圖二)、耶穌被釘十字架受刑(圖三)、直至圣母懷抱受死的耶穌悲痛欲絕(圖四)的場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中大門左雙柱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圖:第一、二門間單柱雕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下圖:第五門右雙柱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大教堂的立面柱體、門眉、墻體上都布滿大大小小數量驚人的白色大理石雕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下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教堂外部還有96個怪獸形排水口,每個轉角處的怪獸都各不相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米蘭大教堂的玻璃花窗</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這里玻璃花窗之大可能是世界之最了,尤其是教堂東端的三個環形花格窗,寬約8.5米,高約21米。這些花窗中的圖案同樣是以宗教故事為主題,其精美程度可以從那些500多年前制造,但是至今依然流光溢彩的玻璃就可以看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教堂里的柱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很氣派,四排柱子將大廳分割開來,這些高大的石柱由大塊的花崗巖砌成,外面包裹著大理石,加上柱頭總共高約26米,共同支撐起重達1.4萬噸的拱形屋頂。外面的光線透過花窗投射在石柱上,潔白的大理石也開始變得迷離起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八角形穹頂</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穹頂內部裝飾了圣人、先知、女預言家以及《圣經》中其他人物的四個系列的15座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左圖:《使徒巴多羅買》</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是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馬可·達阿格拉特 (Marco d'Agrate) 的作品—《使徒巴多羅買》,這是 écorché(顯示沒有皮膚的身體肌肉的人物)雕塑中的罕見例子,由一塊大理石于公元 1562 年制作而成,細節精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你看到披在使徒肩上的“斗篷”不是衣服,而是他自己的皮膚,圣巴多羅買自豪地戴著它,手里緊握著剝他皮的刀。盡管飽受折磨,但他仍表現出挑釁和嚴厲的態度——毫不夸張地說,他是在承受自己的痛苦。傳說,圣巴多羅買在他的執行者剝了他的皮后,繼續向全神貫注的聽眾布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反差的姿勢和堅定的目光與米開朗基羅的《大衛》有趣地相似。但達阿格拉特更進一步——這里的主題(從字面上)以驚人的解剖精度被剝離出來,這是達阿格拉特對人體仔細研究的結果。每一條靜脈、肌肉和肌腱都以微小的細節呈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這座獨特的雕塑在米蘭大教堂保存了近五個世紀,提醒世人在面對宗教迫害時堅持信仰的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右圖:Trivulzio大燭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米蘭總督Trivulzio特里武爾齊奧,也被獲封法國元帥,1516年,他成功的保衛米蘭,并抵御了神圣羅馬帝國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進攻。可惜他在米蘭擔任總督期間名聲不佳,盡管也很熱心地贊助過如布拉曼特等藝術家,但最后他留在米蘭大教堂內的,只有一個枝狀的特里武爾齊奧大燭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教皇馬丁五世的陵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大殿地上的馬賽克圖案</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這個地面是幾百年前鋪就的,圖案的色彩仍是如此的艷美,造型是如此的靈動,看不出被時間打磨的痕跡,仿佛時光在這里被凝固了似的。</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大型管風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552年賈科莫·安特格納蒂受命為唱詩席的北側建造了一個大型管風琴,16組琴管中有4組是朱塞佩·梅達制作完成。</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大祭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大教堂內的大祭壇是佩萊格里尼于1581年設計的,四周設有5尺高的圍欄,正中圣體龕外有8根鍍金的銅柱,支撐著一個基督銅像的頂蓋,將他罩于其中。其下方是由四個小天使抬著,祭臺后面共有4座大型風琴,建造于1542年,1939年的擴充使之成為一個有著180個調音器、1.3萬個音管的大風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參觀完大教堂的內部,可以沿著外側的樓梯上到教堂的頂部,也可以選擇乘坐電梯上到教堂的頂部,不過我個人還是覺得走樓梯更有意思一點,因為既可以近距離觀賞教堂外部精美的雕刻,同時還可以穿過那些很有層次感的層層拱欄。</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大教堂頂部135個尖塔</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大教堂的頂部一共聳立著135個尖塔,直插云霄,每一個尖塔上面都有著精致的人物雕刻,其中一些的表情還雕刻的栩栩如生。尖塔的周圍往往很巧妙的搭配著大理石支架和排水道,環環相扣,既滿足了外部的美觀性,也保持著很高的實用性,不得讓人佩服當年設計者的智慧。</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108.5米高處的圣母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朱塞佩·佩雷戈設計的圣母像定格在了108.5米的高處,高4.2米的圣母像全身包裹著金片,在陽光下非常耀眼。這也成為了米蘭民眾判斷天氣的標志。潮濕多霧的米蘭,圣母像雖然全身鍍金,但依然會看不見,只有晴朗的天氣才會看見那金燦燦的圣母。</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大教堂頂部的經典位置</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大教堂的頂部也是整個大教堂參觀的經典位置,很多宣傳照就是從這個角度拍的。</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尖頂上的拿破侖雕像你找到了嗎</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據說拿破侖的雕像被放置在135個尖頂上的其中一個尖頂上,不過反正我沒找到,求真偽呵。</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斯卡拉歌劇院</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 25, 25);">始建</span><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于1778 年,由于建在拆除了的斯卡拉圣母瑪麗亞教堂的房基上,故被命名為斯卡拉歌劇院。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劇院遭到轟炸,整個演出大廳片瓦無存。戰后,意大利政府撥出巨資,以當時最高的標準重建,使之成為世界上最完美的劇院之一。在世界藝術史上,很少有一座歌劇院像斯卡拉歌劇院那樣,被看成是完美的化身、建筑的典范。斯卡拉歌劇院是一座新古典主義式的三層黃色建筑,正門上方的三角楣上有浮雕,下面的3個拱形門道為入口處,中間有陽臺,凝重大方,是全意大利規模最大的歌劇院。</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世界歌劇的圣殿”</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自該劇院于1778年8月3日揭幕首演薩列里歌劇《重建歐洲》以來,有許多著名歌劇由該院首演,如羅西尼的《試金石》《土耳其人在意大利》,貝里尼的《諾爾瑪》,多尼采蒂的《盧克雷齊亞·博爾賈》,威爾第的《納布科》《奧賽羅》《法爾斯塔夫》;普契尼的《蝴蝶夫人》《圖蘭朵》等。著名指揮家和音樂指導有意大利小提琴家兼指揮家馬祖卡托、托斯卡尼尼、德·薩巴塔和阿巴爾多等。能在這個被譽為“世界歌劇的圣殿”里登臺演出,是所有藝術家夢寐以求的夙愿,任何一部作品一旦在這里獲得認可,立即會被當成經典之作。</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大型水晶吊燈</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池座中心高18.8米的穹頂上面懸掛著一盞十分精致的大型水晶吊燈,它是由362個五顏六色的小燈組成,更顯得大廳富麗堂皇。</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雕梁畫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廳內雕梁畫棟,金碧輝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皇帝包廂</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二樓正中的皇帝包廂,則是嵌金包銀,絲毯絨幔,仿佛一座帝王寢宮。直至今日,斯卡拉歌劇院仍屬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幾家豪華劇院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一至四層的包廂</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至四層為包廂,每個包廂有6個座位;最上面兩層為普通樓座,總共有409個座位,加上池座,整個劇場內可容納3600多名觀眾。</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呈馬蹄形的池座</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劇場池座的面積為405平方米,樂池的面積為121平方米,池座呈馬蹄形,設有座位678個。</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舞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舞臺的面積為780平方米。舞臺深35米,寬26.6米,高27.5米。</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我們在斯卡拉歌劇院聽演唱會</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31005,很榮幸的能在這個被著名指揮大師伯恩斯坦極力夸獎其為“音響完美,舉世無雙”的歌劇院聆聽一場音樂會,由于種種原因沒有預定到著名歌劇的票子,有點小小的遺憾,但一點也沒影響到我欣賞這場獨唱音樂會的興致。</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斯卡拉歌劇院海報</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法國男高音歌唱家:本杰明·伯恩海姆獨唱音樂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鋼琴演奏:卡麗·安·馬西森</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本杰明·伯恩海姆Benjamin Bernheim</b><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 25, 25);">他是著名的法國男高音歌唱家,在國際古典樂壇享有極高的聲譽,并因其卓越的藝術表現而備受贊譽。他的表演風格充滿了浪漫和懷舊色彩,能夠觸動聽眾的心靈,《南德意志報》評價他是“自盧西亞諾·帕瓦羅蒂以來最美的男高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20年2月,本杰明·伯恩海姆被授予法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勛章,該榮譽旨在表彰對藝術做出重大貢獻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演出結束,謝幕了若干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斯卡拉廣場上的達·芬奇塑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斯卡拉歌劇院的前面為斯卡拉廣場,正中矗立著先后兩次定居米蘭的文藝復興時期大藝術家和科學家萊奧納爾多·達·芬奇紀念碑。碑頂有達·芬奇立像——達·芬奇左手托肘,右手輕拈著胡須,面容端莊,深邃明澈的雙眸,透露出智慧光芒。碑座上還立有他的4位得意門生的立像。</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科莫湖一日游</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科莫湖位于米蘭以北50公里,是阿爾卑斯山脈的一個冰川湖,也是意大利第三大湖,被周圍的山川包圍呈Y字型,湖水清澈秀麗。</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水山絕色</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黛色的山,綠色的水,金色的光,冷暖色調,相映生輝。</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錯落有致的市鎮</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沿湖分布著各具特色的市鎮,錯落有致。</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輪渡上的侍應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瞧,那兩撇山羊胡須打理得多漂亮,這就是我抓拍的理由,盡管這也許已經構成侵肖權啦。</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湖畔別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許多歐美社會的名流為擁有一棟科莫湖畔的別墅而感到自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科莫湖小鎮。</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瑞士盧加諾小鎮</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個不小心竟然去了一趟瑞士的盧加諾小鎮,當地的瑞士人風趣地說:“因為有些德國人不想做德國人,有些法國人不想做法國人,還有些意大利人也不想做意大利人,于是我們走到一起做起了瑞士人”。盧加諾在瑞士最南部,與意大利邊境接壤,這里居住的都是“不想做意大利人的“瑞士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據導游介紹這個小鎮上的物價比意大利高出不少,提醒游客盡量不要在那里消費(捂嘴??偷笑),不過工資收入倒是意大利的三倍,所以有不少意大利人在那里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倆教堂</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小鎮上兩個漂亮的小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幾點了?</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你看得出現在是幾點了嗎?</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米蘭是復雜的,她既年輕又古老,她既時髦又復古,她既背負歷史又翹首引領潮流,她既優雅又頑強,她用自己獨特的精神,在一次次的重創后又奇跡般的讓米蘭城一次次的被重塑、被復原、然后再度輝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歷史上的米蘭是多災多難的:中世紀時的黑死病;文藝復興后期的連年征戰;17世紀至19世紀被殖民統治;然后是二戰……很難想象,這座城市幾十年前還是廢墟一片,樓房坍塌,街區破敗,硝煙的味道久久不能消散。二戰時作為墨索尼里政權和德軍駐意大利總部,再加上米蘭是意大利重要的工業中心,所以受到了地毯式轟炸,當1945年4月25日戰爭結束時,米蘭老城區幾乎體無完膚,現在市區大部分都是戰后重建的。城市的生命力在破與立之中螺旋前進,生生不息,米蘭再次成為意大利重要的財政和工業中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正因為如此,相比起歷史古跡,我相信米蘭人一點不介意向外界展示他們的現代都市面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米蘭的四天旅游到此結束,再見了米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240216</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完成于上海父母寓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陳也白</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孟村| 盖州市| 称多县| 东海县| 峡江县| 那曲县| 济南市| 固始县| 鄯善县| 项城市| 长治县| 崇左市| 清徐县| 神木县| 庐江县| 永胜县| 彰化县| 兰溪市| 河北区| 井陉县| 仁寿县| 新平| 霍州市| 苍南县| 华安县| 溆浦县| 岳池县| 西安市| 精河县| 靖州| 宁晋县| 莲花县| 武乡县| 扬州市| 荣成市| 大名县| 巴彦淖尔市| 扬州市| 鲁甸县| 丘北县| 重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