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景德鎮(zhèn)陶瓷界有句口語:“不怕窮就燒紅”,這“紅”指的是祭紅、郎紅、釉里紅,這類釉色瓷代表著景德鎮(zhèn)的特色傳統(tǒng)陶瓷工藝。幾百年來,“三紅”以其色澤高雅、喜慶吉祥的紅色基調(diào),上到皇城宮庭,下到市井百家,莫不視為名瓷珍品。</p><p class="ql-block"> “三紅”之所以倍受青睞,不僅是因為瓷色美觀,還更是因為難以燒制而稀貴。這些釉料在窯火的高溫中產(chǎn)生窯變,變化難控,燒成范圍窄,一窯下來,十之有二、三的滿意佳品便是幸事。不少陶瓷匠人為求大器,一生孜孜以求,毀了重來,以致不惜窮盡家產(chǎn),這就是“不怕窮就燒紅”之說的緣故。</p><p class="ql-block"> 這里僅說釉里紅。 </p><p class="ql-block"> 一、何為釉里紅</p><p class="ql-block"> 釉里紅俗稱白地紅花瓷器,它是在宋代鈞窯釉料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釉里紅以銅元素為著色劑的釉下彩瓷器,先在瓷坯上描繪出花紋,再在上面覆蓋一層透明釉,然后入窯在高溫還原氣氛中一次燒成,經(jīng)過高溫?zé)蒲趸~產(chǎn)生窯變,在透明釉下呈紅色,紅如寶石,色澤鮮亮,莊重而不艷俗,其特點是色彩在高溫釉的罩護下永不褪色,成為中國名瓷的瑰寶。</p><p class="ql-block"> 如果說“三紅”是釉色瓷器之冠,那么釉里紅就是皇冠上的明珠,素來是紅釉系列瓷中燒制最難、成本最高、傳世最少的瓷器。早期多數(shù)都難以達到理想的要求,導(dǎo)致存世佳品可謂鳳毛麟角,因而釉里紅也成為了瓷器中的貴族,從全國范圍所收藏的瓷器中,釉里紅的傳世器物十分稀少,堪稱為“稀世珍寶”。</p><p class="ql-block"> 釉里紅是一種觀賞瓷,它是一種無意識的裝飾,色斑是甩在上面,大多用來點綴、突出畫面,這是釉里紅裝飾的一個手段,也有的用以圖案繪制。釉里紅是以它特殊的色澤,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歷史上只有元代、明永宣時期、清康乾盛世這三個時代,充分地?zé)爝^釉里紅。</p><p class="ql-block"> 元代釉里紅大多呈灰白淡紅,器物以碗、罐居多,裝飾簡單,有纏枝蓮、草葉紋等。明洪武年釉里紅較為盛行,呈色淺紅而帶灰色,裝飾多在瓶、壺、罐、盤的花紋,裝飾以線描為主,紋飾有纏枝菊紋、纏枝牡丹、纏枝蓮等。清雍正時的釉里紅呈色鮮紅且有層次,燒造得極為成功,可謂歷史高峰,當(dāng)時器型有盤、碗、瓶等,紋飾以三魚、五蝠為多見。</p> <p class="ql-block">二、釉里紅的發(fā)展歷史</p><p class="ql-block"> 現(xiàn)有的出土資料和傳世實物表明,釉里紅工藝創(chuàng)燒于六百多年前的元代,是江西景德鎮(zhèn)創(chuàng)燒的一種釉下彩瓷,流行于明初,成熟于清中期。</p><p class="ql-block"> 由于釉下彩在氧化工藝階段,釉層提早熔化造成的保護作用,還原工藝階段一氧化碳進入釉層困難,窯溫要求極嚴,所以燒造技術(shù)難度很大,發(fā)色純正的釉里紅瓷器在元代很少見,大多是灰紅色。雖然明代洪武時期釉里紅技術(shù)有所改進,但是一直到永樂宣德時期釉里紅發(fā)色才純正。永宣銅紅釉(釉中彩,稱為祭紅釉)的成功,導(dǎo)致釉里紅走下坡路,直到清代康、雍、乾三朝才得以復(fù)蘇正常。</p><p class="ql-block"> 在雍正、乾隆期間,又推出了青花釉里紅,青花釉里紅是瓷器釉下彩品種之一。所謂青花釉里紅,是將青花、釉里紅兩種色料分別繪于同一器物上,釉里紅的裝飾和燒成工藝與青花瓷器基本一致,在透明釉的覆蓋下,經(jīng)高溫?zé)贫伞G嗷涎趸捊?jīng)過高溫?zé)瞥尸F(xiàn)出美麗的藍色,既有青花的清心典雅,又增添了釉里紅的雋秀艷麗,進而豐富了陶瓷色彩效果。這種將青花、釉里紅兩色同施于一器的“青花釉里紅”,互相襯托顯得分外妖嬈,改變了以前只繪一色的單調(diào),令人賞心悅目,逐漸風(fēng)行市場。青花釉里紅至今是景德鎮(zhèn)的傳統(tǒng)特色瓷,也成為我國陶瓷的珍貴品種之一。</p><p class="ql-block"> 由于釉里紅的銅著色劑在窯火高溫中變化極不穩(wěn)定,青花鈷藍著色在窯溫中相對沉穩(wěn),爐溫寬容度稍大于釉里紅,但要同時保持青花和釉里紅各自出彩,相得益彰,多少有點僥幸。所以燒制青花釉里紅,從顏料配制、繪制、施釉、燒窯等工序中,自始至終都要十分嚴格,若稍有偏差則色澤不正,前功盡棄,往往青花見好而釉里紅不盡如意。</p> <p class="ql-block">《明洪武年間釉里紅梅瓶,景德鎮(zhèn)御窯考古出土》</p> <p class="ql-block">三、釉里紅的燒造</p><p class="ql-block"> 釉里紅創(chuàng)燒于元代,從陶瓷收藏來看,流傳和發(fā)掘出來的釉里紅非常稀少,景德鎮(zhèn)御窯考古發(fā)掘出的釉里紅瓷片也不到出土青花瓷片的百分之十。 </p><p class="ql-block"> 釉里紅里的配方有銅花、錫晶料、海浮石、釉灰渣 、花浮石、陀星石等,是我國傳統(tǒng)釉中彩的鼻祖,它是通過銅化合物配合一定原料,磨至極細而畫在釉下呈色的,裝飾產(chǎn)品同其他傳統(tǒng)銅紅釉產(chǎn)品一樣名貴。</p><p class="ql-block"> 釉里紅廢品率之所以這么高,就在于它的造制條件非常苛刻。瓷器燒造的時候有一種環(huán)境,專業(yè)術(shù)語叫氣氛,一般來說氣氛就兩種,一種氧化,一種還原,簡單來說,就是爐子開著火門,有充分的氧氣進去,就叫氧化氣氛。而關(guān)著窯門,悶著火,就稱為還原氣氛,也叫“把火”、“把樁”。</p><p class="ql-block"> 釉里紅里面含有氧化銅,銅元素對燒造的溫度要求極嚴,溫度稍高點或者稍低一點,它立刻就會失敗,釉里紅是在還原氣氛中燒成的,溫度稍高一些就會蒸發(fā)飛了,顏色沒了,俗稱“飛釉”;溫度一低就呈黑色或灰暗,非常不好看。這個溫度之間差額大約只有10度,但它是在1300度的窯火高溫中,1%的溫差都不到,這1%溫差就決定了釉里紅的生死。古代沒有溫度計,所有的“把樁”師傅都是憑眼睛來觀察控制的,在沒有溫度計的條件下,要在1300多度那種慘白的火光里,看出那一點點的溫差來是極其困難的,只有具有非常豐富經(jīng)驗的窯工才能把握,即使在現(xiàn)代陶瓷科技提高的條件下,要燒出好的釉里紅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當(dāng)熄火出窯時,尤如“十月懷胎呱呱落地”之盼。</p><p class="ql-block"> 傳統(tǒng)的柴窯最適合燒釉里紅,松木為薪,窯火均勻溫潤,瓷坯裝入匣缽內(nèi)避免與火直接接觸,在悶燒狀態(tài)下釉里紅的銅元素還原性較好。而煤窯、液化氣窯則利用調(diào)整煙囪閘板、調(diào)整空氣風(fēng)門大小、火焰噴嘴加壓等現(xiàn)代技術(shù)進行燒制,雖有溫控設(shè)施精準控制,也難免氧化失誤。</p> <p class="ql-block">《入窯燒制前及出窯后》</p> <p class="ql-block">四、釉里紅的欣賞</p><p class="ql-block"> 對釉里紅的色澤欣賞,幾百年來,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眼光喜好,不同年代的技術(shù)發(fā)展也形成不同的釉里紅。元至清代,分別有淺灰紅、艷紅、暗紅、大片紅,甚至有釉里黑,這也成為瓷器斷代的依據(jù)。</p><p class="ql-block"> 近現(xiàn)代對釉里紅的欣賞眼光,以紅為主、紅中略有滲綠。一件好的釉里紅,燒制后發(fā)色純正,紅色飽滿艷麗,不暗不淡,不流不溢,線條圖案清晰,如果在紅色中恰到好處的伴有少量綠寶石般的結(jié)晶也不失為一件佳品。 </p><p class="ql-block"> 正常來說,釉里紅應(yīng)該是呈現(xiàn)紅色,帶綠是含銅元素的釉子受溫度影響發(fā)生氧化反應(yīng),還原為紅色,氧化為綠色,二者同時存在,就是銅元素氧化和還原的火候沒有掌握好,或者釉料不勻,所以會出現(xiàn)釉里紅里泛綠色,泛綠的釉里紅嚴格來說是燒造失敗的,至少不完美。</p><p class="ql-block"> 不過,從現(xiàn)代欣賞眼光和市場收藏中來看,能接受釉里紅伴有少量綠色,有時還能起到畫龍點睛的藝術(shù)效果。實踐中還有一種現(xiàn)象,釉里紅出窯后出現(xiàn)邊沿呈紅線,中間均勻的出現(xiàn)綠色,一般出現(xiàn)在線形、枝竿的圖形上,別具一格,行內(nèi)稱作“雙勾線”,也成為市場新寵。</p><p class="ql-block"> 釉里紅瓷器的紋飾方面不如青花瓷器的紋飾繁滿和多樣化,紋飾題材相對簡單一些,而且也無濃淡彩,只有燒得好壞之分,換句話說,釉里紅是以特色紅釉而稀貴,青花釉里紅更是因兩色交相輝映而成為景德鎮(zhèn)傳統(tǒng)名瓷。</p> <p class="ql-block">五、釉里紅的繪制</p><p class="ql-block"> 一件好的釉里紅瓷器不僅是窯火技術(shù),同時還要看畫工的技巧,當(dāng)二者完美結(jié)合才能爐火純青。筆者根據(jù)自己多年的釉里紅繪制心得,與大家探討分享。</p><p class="ql-block">1、釉里紅的釉料調(diào)制要均勻,水和料劑調(diào)至稀米湯狀。氧化銅料重,極易沉淀,使用時應(yīng)經(jīng)常攪動,保持釉料的均勻,防止沉淀,上層的稀水料燒制后發(fā)色是淡紅,下層濃稠料易發(fā)色銅綠結(jié)晶,可根據(jù)圖案需要而使用。長時間不用時要用水封蓋,以免干涸氧化。</p><p class="ql-block"> 2、采用釉中繪制。顧名思義,釉里紅意為在釉里出紅,釉下藏色,為保證釉里紅燒制的發(fā)色效果,一般采用釉中繪制為佳,即先在陶坯上先噴一層釉為底,然后用釉里紅料繪制,最后噴上釉裹護,在雙層釉的伴燒下,銅紅發(fā)色純正而柔潤。當(dāng)然,在坯胎上也可以直接繪制釉里紅,吸附性稍強,但色澤稍暗澀。</p><p class="ql-block">3、用料切忌太厚。釉里紅屬于一種釉料,易在高溫中熔化流動,太厚會產(chǎn)生淌流,尤其是瓶類。釉里紅繪料在坯上的厚度一般不宜超過0.5~0.7mm(大約相當(dāng)于指甲蓋厚度),在平面的陶坯上相對穩(wěn)定,但在垂直立體的器物上,用料要上厚下薄,防止在窯變中釉料往下流淌(有特殊追求除外),過厚就要用刀片適當(dāng)修刮,當(dāng)然也不宜過薄,否則,窯火中容易被蒸發(fā)而失色。如果要在特殊部位呈現(xiàn)綠色結(jié)晶效果,可多蘸上幾筆濃料。</p><p class="ql-block"> 4、注意用筆用料的疏密和粗細。釉里紅的繪制構(gòu)圖可采用工筆也可寫意,一般采用粗放手法,不講究細節(jié)的刻化,只注重整體效果,少用重筆或大面積用筆,多用點、線等描繪技法。繪制細小線形圖案時,如松針、花蕊、枝桿等,彼此間不要密集化交叉重疊,防止在窯變中相互暈色成糊狀。使用青花料圖案時盡量不要與釉里紅料交融,以免色彩不干凈。筆頭要注筆保持干凈,沾用了幾次釉料后要注意清筆,尤其是畫細小線條,以免釉料沉積而影響筆觸的流暢。</p> <p class="ql-block">5、下筆要準確,一筆定位,一氣呵成。釉里紅是在陶坯上繪制,不具有更改性,要求用料適當(dāng),定位準確,不要在釉面上來回涂抹,否則容易破壞釉色表面,色澤容易發(fā)悶,厚薄不勻并產(chǎn)生雜點。釉里紅料呈糊湯狀,容易粘筆滯料,運筆難于青花料,盡量用羊毫或兼毫等軟筆,運筆緩慢似涂寫,在垂直體上繪制筆尾稍高,以免料水倒流,造成筆頭干澀而筆肚積料。 </p><p class="ql-block">6、熟悉所用的料性,根據(jù)藝術(shù)表現(xiàn),各取所需。由于各料店家的釉里紅料配料有不同,事先需要在坯片上試用試燒,所謂“試照子”。燒制后,有的發(fā)色偏冷艷,呈石榴紅,色調(diào)明快硬朗,適合線條表現(xiàn),俗稱“硬料”;有的發(fā)色偏朱紅,色彩濃郁莊重,俗稱“軟料”,適合表現(xiàn)大色點綴。</p><p class="ql-block">7、由于釉里紅的最大特點是燒制難度大,因此選擇一家專門燒制釉里紅的好窯口極為重要。經(jīng)驗豐富的窯口,其成功率的期望值比較大,這就要憑你的經(jīng)驗感受了。柴窯雖然效果好但是稀少,成熟的氣窯燒制也是目前的不二選擇。最好是選擇專門燒制釉里紅的窯口,如果多種顏色瓷混燒,則不易掌握所需溫度,從而影響釉里紅的發(fā)色。另外,由于窯火的風(fēng)口和爐溫略有差異,入窯擺放的位置也關(guān)乎著成色。當(dāng)兩個釉里紅瓷坯釉間隔靠得太近時,易產(chǎn)生相互紅釉對沖而造成瑕疵。</p><p class="ql-block">六、結(jié)語</p><p class="ql-block"> 陶瓷是火與土的藝術(shù),一件釉里紅陶瓷佳品,要達到滿意效果取決于兩個方面: 一是繪制者,二是燒制者,缺一不成器,再好的繪制作品只完成了一半,剩下的一半要依靠燒窯師傅的窯火技術(shù),或大放異彩,或黯然失色。</p><p class="ql-block"> 正因為釉里紅是手工繪制,加之燒制的苛刻性,它的工藝屬性必然是唯一性,縱然你再有高超的技巧,世間也不可能有兩件一模一樣的釉里紅,任何一件釉里紅瓷器都將是獨一無二的孤品。</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泉州市|
吉首市|
长兴县|
枣强县|
依兰县|
股票|
会宁县|
井冈山市|
韩城市|
宁强县|
永修县|
五河县|
区。|
武汉市|
宁国市|
宣武区|
图木舒克市|
城市|
南岸区|
舒城县|
钟山县|
乾安县|
高雄市|
区。|
林州市|
绥化市|
纳雍县|
广灵县|
樟树市|
靖西县|
武宁县|
孝昌县|
岑巩县|
沾益县|
涪陵区|
鹿泉市|
讷河市|
仪陇县|
揭西县|
凯里市|
汤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