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歲末將至,在這辭舊迎新的美好時刻,我翻看著手機的相冊,手機內的相冊幫助我記住了這一年的行走印跡。</b></p> <p class="ql-block"><b>端午時節雨紛紛</b></p><p class="ql-block"><b>車行在</b><b style="font-size:18px;">涇縣月亮灣景區,一路</b><b>雨不大卻是綿綿的下,這里是皖南川藏線的西邊,</b><b style="font-size:18px;">車沿著山路跑,</b><b>雨中的青山在霧氣繚繞中時顯時隱。景區的人、車還是很多,河道又寬又淺,時逢雨天河水蜿蜒不息,河道里盡是漂流的小船、竹筏以及在河邊戲水的人。這是疫情過后人們第一次充分擁抱自然,釋放自我,來這每個人都有著一種少有的放縱和開心。</b></p><p class="ql-block"><b>皖南川藏線,</b><b style="font-size:18px;">旅游攻略上說此線路類似川藏線上的72道拐的盤山公路,我們在游過一路</b><b>山水美景后,還品嘗了皖南特有的山珍美味。竹蓀老雞湯、紅燒呆子魚、香辣豆腐乳、臘味合蒸。有一道菜叫一品燜鍋它是一道咸鮮微辣的特色美食。將豬肉、火腿、豆腐、粉絲、筍干、干角豆和炒米圓子等配菜分別烹調,然后上葷下素放在鐵鍋里,再澆上湯汁</b><b style="font-size:18px;">燜燒</b><b>而成。特別是鍋中粉條吸足了湯汁口感鮮滑可口,讓人回味難忘。</b></p> <p class="ql-block"><b>行走山水畫廊中</b></p><p class="ql-block"><b>此行的第一天是靈山村在呈坎的東南邊,蜀源村在黃山南麓,皆是美麗的古山村。第2天坐游船,游新安江山水畫廊,新安江是古徽州徽商出外經商的必經之路,兩岸風光峰回水轉,有千年古樟,三潭枇杷,天下第一橋,九沙古村等景區。第3天就是登黃山了,這也是我第3次上黃山,在1984年我第1次上黃山,三個工友一行在對周邊的景色欣賞之時,我險些送了性命,上山時導游說看景不走路,走路不看景。記得當時我們幾個從天都峰下來,去往玉屏樓,我在前,因被眼前山景所吸引,而忘看了腳下的路,一腳踏空,順著山臺階向下滾,滾了大約七八米遠,被此段臺階旁樹叢擋住,雖然上下山的人很多,恰逢我滾落的此段前面沒有人,不然后果…難以想象。還有一件事,在這里也與大家分享,我們一行三人上山,當時山上應該是北海,游客多旅館床鋪少(鋼絲床上下鋪約一米寬),為了保證每名游客都能得到休息(晚上山上氣溫很低),旅館要求每一個床鋪必須兩人合睡,我們三人就開始抓鬮決定,誰和陌生人睡,我有幸中獎了,但不是你們想象中的美女哦。第4天來到…許村、西溪南,第5天來到了唐代詩人李白曾與此寫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涇縣的桃花潭景區。</b></p> <p class="ql-block"><b>偷得半日閑</b></p><p class="ql-block"><b>周末炎炎夏日,行走在農場的田埂上,滿眼綠色,左邊是青翠稻田,右邊是碧玉瓜地,田野間有休息勞作農民,我用手機隨手拍了一張,感覺就像我電腦上的壁紙畫面,又像油畫一樣,美得讓人窒息,那綠色靜謐畫面似乎一下就凈化了我們的心情。這里是普濟圩農埸—一1950年在普濟墾殖社的基礎上組建“皖北區普濟圩農場”,其中變遷較多:皖北公安局勞改總隊、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農業建設第5師、安徽省地方國營普濟圩農場(安徽省第一勞動改造管教隊)、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安徽生產建設兵團建新農場,直至恢復“普濟圩農場”。此處是四分場,田間有一處五六十年代建的小城樓,四周有幾百米圍墻,對角處建有兩層類似于過去炮樓,青色墻面上還有文革時期的標語,城樓里現在住著承包農田的一對老夫妻。圍墻內有農屋、菜地,沿著圍墻邊種了一排排玉米。圍墻外渠河寬且深,</b><b style="font-size:18px;">坐在樹蔭下,品著西瓜,看垂釣人桿起桿落,</b><b>清風縷縷,陣陣馥郁,近處稻田,遠處炊煙,恬靜悠閑,不妨你學學我,來這里“偷得半日閑”。</b></p> <p class="ql-block"><b>石臺天路行</b></p><p class="ql-block"><b>時間是七月三十號,這一行有些遺憾,雨一直下,山道彎彎,幾處網紅打卡點都因為下雨的緣故而未下車,美景都讓雨霧遮住了 ,下山到了石臺縣城,雨才停。</b></p> <p class="ql-block"><b>中國瓷都景德鎮</b></p> <p class="ql-block">漓江</p> <p class="ql-block"><b>井水不犯河水</b></p><p class="ql-block"><b>應朋友之邀來旌德縣,看他小黃牛養殖場,生姜種植園。也順便參觀了井水不犯河水這個典故發源地--安徽省旌德縣蔡家橋鎮朱旺村,村中有條穿村而過的朱溪河,河上有十三座石橋,河中有九眼水井,但“河水不犯井水”,這是皖南古村落中絕無僅有的風景,著名的典故“井水不犯河水”就是出自這里。</b></p> <p class="ql-block">舟山</p> <p class="ql-block"><b>還愿之路</b></p><p class="ql-block"><b>久居九華山下。自小就耳濡目染父輩們信佛之虔誠,家里也供有佛像,時見母親拈香頌佛,時見她相約左鄰右舍老人結伴到九華山或附近的廟宇燒香拜佛,有時還帶回一些貢果給我們吃,小的時候只記得貢果的甜味,不理解母親這般辛苦做法。在以后的生活中母親常告誡我們兄妹做人要自食其力,行善積德、才能平安健康;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凡事都有因果報應。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做人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b></p><p class="ql-block"><b>記得我第一次到有九華山去游玩,時間太久,不記得是在哪一個廟宇,當時有一個僧人,看了我的面相,說我頭圓面方耳垂很大,跟菩薩有緣,送了我一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因其經文晦澀復雜不能感悟,無緣錯過。</b></p><p class="ql-block"><b>小孩出生以后,雖知道拜佛許愿要:“立行不求無魔,念身不求無病,處事不求無難,謀事不求速成”。但每每到了她人生的關鍵點,我們夫婦還是去拜佛許愿--還愿--許愿。這一刻我才理解到我母親當初的做法。</b></p> <p class="ql-block"><b>于歸之喜</b></p> <p class="ql-block"><b>合肥駱崗公園</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荣旗|
南皮县|
木里|
上蔡县|
沙洋县|
吴桥县|
合阳县|
邵东县|
北京市|
漠河县|
五大连池市|
磴口县|
山西省|
汾西县|
沛县|
安丘市|
郓城县|
大埔县|
东方市|
汶川县|
越西县|
崇州市|
惠州市|
丽水市|
大田县|
珲春市|
福鼎市|
彩票|
大厂|
永宁县|
古蔺县|
襄樊市|
宜春市|
密山市|
大姚县|
红安县|
安国市|
琼结县|
长葛市|
淮北市|
页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