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東方白鸛(英文名:Oriental Stork,學名:Ciconia boyciana),是鸛形目鸛科鸛屬的鳥類。是一種大型涉禽。與白鸛(又叫西方白鸛、歐洲白鸛)是近親,但比白鸛更大,體長為110-128厘米,體重3.9-4.5千克,翼寬大約2.22米。與白鸛不同的是,東方白鸛的嘴黑色,眼周皮膚紅色,虹膜為白色。東方白鸛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定為瀕危種。在中國西南出現的可能是另一種大型的鸛——鉗嘴鸛。</p><p class="ql-block">東方白鸛嘴長毛而粗狀,嘴基較厚,往尖端逐漸變細。體羽包括尾在內主要為白色。翅上大覆羽、初級覆羽、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黑色,具綠色或紫色光澤。初級飛羽基部白色,內側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外側羽緣和羽尖外,均為銀灰色,向內逐漸轉為黑色。前頸下部有呈披針形的長羽,在求偶期間能豎直起來。</p><p class="ql-block">嘴黑色,基部綴有淡紫色或深紅色,嘴微向上翹。虹膜粉紅色,外圈黑色,眼周裸露皮膚、眼先和喉朱紅色,腳紅色。</p><p class="ql-block">幼鳥和成鳥相似,但飛羽羽色較淡,呈褐色,金屬光澤亦較弱。</p><p class="ql-block">鉗嘴鸛和東方白鸛的區別:</p><p class="ql-block">(1)鉗嘴鸛的嘴比東方白鸛的嘴顏色更淺、更粗大,下嘴彎曲,閉合時有明顯缺口。</p><p class="ql-block">(2)鉗嘴鸛臉部裸露皮膚灰黑色,而東方白鸛眼圈為紅色,眼先紅色。</p><p class="ql-block">(3)鉗嘴鸛虹膜白色至褐色,而東方白鸛虹膜透明,中央黑點。</p><p class="ql-block">鉗嘴鸛東方白鸛</p><p class="ql-block">東方白鸛在繁殖期主要棲息于開闊而偏僻的平原、草地和沼澤地帶,特別是有稀疏樹木生長的河流、湖泊、水塘、及水渠岸邊和沼澤地上。有時也棲息和活動在遠離居民點,具有岸邊樹木的水稻田地帶。冬季主要棲息在開闊的大型湖泊和沼澤地帶。除繁殖期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常成群活動。特別是遷徙季節,常集成數十甚至上百只的大群。</p><p class="ql-block">東方白鸛覓食時常成對或成小群漫步在水邊或草地與沼澤地上,步屐輕盈矯健,邊走邊啄食。休息時常單腿或雙腿站立于水邊沙灘上或草地上,頸縮成s形。有時也喜歡在棲息地上空飛翔盤旋。在地上起飛時需要先在地上奔跑一段距離,并用力扇動兩翅,待獲得一定的上升力后才能飛起。飛翔時頸向前伸直,腳伸到尾后。既能鼓翼飛翔,也能利用熱氣流在空中盤旋滑翔。性機警而膽怯。如有入侵者,常表現出一種特有的恐嚇行為,即通過上下嘴的急速啪打,發出一種“嗒嗒嗒”的嘴響聲,并伴隨著頸伸直向上,頭仰向后,再伸向下,左右擺動,兩翅半張和尾向上豎起,兩腳不停的走動等一系列行為動作。</p><p class="ql-block">東方白鸛主要以魚為食。也吃蛙、小型嚙齒類、蛇、蜥蜴、軟體動物、蝸牛、節肢動物、甲殼類、環節動物、昆蟲和昆蟲幼蟲,以及雛鳥等其他動物性食物。覓食活動主要在白天,而且主要在早晨6-7點和下午4-6點,中午休息或在巢上空盤旋滑翔。通常在巢附近500米范圍內覓食,在食物缺乏時也常飛到離巢1-2公里,甚至5-6公里以外覓食。夏季多單獨或成對覓食,秋冬季則多呈小群覓食。覓食主要通過視覺,常伸長脖子,低垂著頭,大步而緩慢的在地上行走,覓找和探測捕獲物的距離,發現后急速向前,迅猛的啄食。在水中覓食時則主要通過觸覺。通常單獨漫步在水邊淺水處,有時也進到齊腹深的水中,一邊緩慢的向前行走,一邊不時的將半張著的嘴插入水中。除吃動物性食物外,偶爾也吃少量植物葉、苔蘚和種子等植物性食物,以及沙粒和小石子。</p><p class="ql-block">繁殖期為4-6月。每年3月初至3月中旬到達中國東北繁殖地,通常呈幾只至10多只的小群遷來。剛遷來時通常并不立即進入繁殖地,而是在部分開始融化的河流和湖泊岸邊覓食,或在其上空盤旋覓找巢位和覓食地。3月下旬開始分散成對,分別成對進入各自的繁殖地。</p><p class="ql-block">巢區多選擇在沒有干擾或干擾較小、食物豐富,而又有稀疏樹木或小塊叢林的開闊草原和農田沼澤地帶。有時也選擇在距水域、沼澤等取食地數公里至10余公里遠的林帶。常成對孤立的在柳樹、榆樹和楊樹上營巢。巢通常位于樹頂端枝權上,系由干樹枝堆集而成。內墊有枯草、絨羽和苔蘚或無任何內墊。巢距地高度視環境和樹高而不同。通常在3-17米高。營巢時間從3月中旬至3月末開始。雌雄親鳥共同營巢。通常由雄鳥外出尋找和運送巢材,雌鳥留在巢上筑巢。巢呈盤狀,結構較為龐大,大小為外徑120-230厘米,內徑50-74厘米,巢深15-35厘米,巢高50-200厘米。如果巢未受干擾和破壞,或者當年繁殖成功,巢下年還繼續被利用,但每年雌雄親鳥都要對舊巢進行修理和加高,因此巢常隨利用年限的增加而變得相當龐大。不僅如此,東方白鸛在整個繁殖期間,在已開始產卵和幼鳥出飛前,巢都在不斷進行修補和增高、增寬。營巢多在上午進行,下午常在巢上休息和求愛或在巢域上空盤旋飛翔。交配在巢上進行。在整個營巢和產卵期間,均有交配行為發生。</p><p class="ql-block">產卵時間最早在3月末至4月初。但多數在4月中旬產卵。每窩產卵4-6枚,一般4-5枚,偶爾也有2-3枚的記錄。卵的顏色為白色,形狀為卵圓形,大小為72-81×54-57毫米,平均75.8×56.6毫米,卵重100-145克,平均129.7克。產出第一枚卵后即開始孵卵。孵卵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但以雌鳥為主,每天輪換2-4次,晚上全由雌鳥孵卵。孵卵期31-34天。雛鳥晚成性。剛孵出時全身被有白色絨羽,嘴為橙紅色。雛鳥由雌雄親鳥共同喂養。當雛鳥長到55日令時即可在巢附近來回短距離飛翔。60-63日齡以后才隨親鳥飛離巢區覓食,不再回窩。</p><p class="ql-block">繁殖區: 歐亞:西伯利亞東南部,中國東北部,朝鮮半島,日本</p><p class="ql-block">非繁殖區: 中國東南部</p><p class="ql-block">現狀</p><p class="ql-block">東方白鸛從前在東亞地區是常見的鳥類,甚至在日本東京市的教堂屋頂上也曾有營巢繁殖的,但在1868-1895年間,由于非法狩獵、農藥和化學毒物污染等原因,東方白鸛的種群數量在日本逐漸減少,僅能在冬季偶爾發現少量的越冬個體。分布在朝鮮、韓國的繁殖種群也已于20世紀70年代初絕滅。由于人口密集,工農業的發展,使得在俄羅斯遠東地區和中國東北黑龍江、吉林兩省殘存的繁殖地也變得極為狹小,總數有3000只左右。</p><p class="ql-block">據估計,目前(截止到2012年)東方白鸛全球數量僅在1000至2499只之間,并仍在減少 。</p><p class="ql-block">發現</p><p class="ql-block">1994年,在湖北武漢沉湖發現的越冬群體達900多只,是發現的最大的東方白鸛群體。</p><p class="ql-block">2012年3月,有研究人員在西安浐河與灞河交匯處附近的河灘中發現一只東方白鸛。專家介紹,現已基本確定這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東方白鸛在西安市出現的首次記錄。</p><p class="ql-block">保護</p><p class="ql-block">農墾建三江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中國東方白鸛之鄉”。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境內的洪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東北亞候鳥的重要停歇地和繁殖地,特別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東方白鸛的重要繁殖地。保護區原始的濕地生態系統為東方白鸛生息繁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2012年全世界有東方白鸛野生種群為3000只,在洪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就有262只。</p><p class="ql-block">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新增,保護級別:I級(2021.02.05)</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蔡县|
师宗县|
客服|
堆龙德庆县|
天祝|
安西县|
客服|
东乡族自治县|
汾阳市|
洛阳市|
株洲市|
静宁县|
喀什市|
温泉县|
新宁县|
宁乡县|
突泉县|
社会|
碌曲县|
自治县|
剑川县|
灵山县|
弋阳县|
资兴市|
竹山县|
宁德市|
滨州市|
桓仁|
杂多县|
拉孜县|
饶平县|
乐至县|
潞西市|
平邑县|
如东县|
突泉县|
营口市|
连城县|
左云县|
苏尼特右旗|
长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