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這張秦山核電站首次并網發電的現場照片(1991-12-15凌晨),勾起我許多美好的回憶。那天我也在主控制室值守(時任電氣隊長),準備隨時組織處理電氣突發故障。我親眼看著電氣操縱員,操作控制“自動準同期裝置”的按鈕和把手,把發電機組并入華東電網,并逐步提升電功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那天試驗還出了一點小故障,即主控制室盤面上的核功率表和電功率表的顯示值不匹配。停機后儀控、電氣試驗人員徹夜查找故障點,終于在凌晨三點多處理好。我們去食堂吃夜宵已是四點鐘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照片中值長工作臺后鼓掌的人群是相關領導機構、設計院、制造廠、施工公司等協作單位的領導,站立的兩位是蔣心雄部長(戴眼鏡者)和趙宏副部長兼秦山核電總經理。張懷林常務副廠長站立在儀表盤前鼓掌,左右多是各大報刊電視臺的記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秦山核電基地雄姿(畫面右側是兩臺百萬kW機組反應堆廠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建設秦山核電站,是我國核工業在國防科技工業戰略調整大局一下,向保軍轉民方向邁出的重要一步。是繼核武器、核潛艇研制成功后我國核工業的又一歷史性突破,是核工業第二次創業的里程碑。我國大陸核電事業起步于秦山,成長于秦山,核電“走出去”更是從秦山邁出了第一步。秦山核電是我國核電的種子,搖籃、功勛基地。她開創了中國核電之先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從1985年3月20日,秦山一期30萬千瓦機組開工建設,到2015年2月12日方家山2號機組投入商運,秦山核電基地建成9臺機組,總裝機容量656.4萬千瓦,年犮電量約500億千瓦時,年產值逾200億元。成為我國核電裝機容量最大的核電群堆基地。(摘自鄭慶云《激情歲月謳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提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改革開放,使我有緣參與核工業第二次創業,參加了秦山核電站的建設和運行(此工程代號“728”,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第一座核電站,實現了大陸核電零的突破,被譽為:“國之光榮”。 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接著走出國門,援建巴基斯坦恰希瑪核電站。回國后又參加引進的加拿大重水堆核電站建設。退休后又應聘中國核電工程公司電氣調試顧問多年,對方家山(前期)、福清、昌江核電工程提供技術支持。大半生從事核電,投身于熱愛的事業,感到自豪,值得一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前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全黨的工作重心轉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核工業部堅決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實施戰略調整,保軍轉民,制訂了“軍民結合、發展核電”的方針。首先建設秦山核電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核電帶動了核工業整個產業鏈發展,包括鈾資源勘查與開采冶煉、核原料元件制造、大型設備供應、電力輔業、乏燃料后處理、放射性廢物處理及技術支持和服務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85年中央軍委進行了百萬大裁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這年3月20日,秦山核電站核島主廠房底板澆筑第一罐混泥土,標志著核電站主體工程正式開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就是1985年從電力部調到核工業部,參加秦山核電站的初創和運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親身參加、見證了中國大陸核電從零開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國內到國外的過程,為核電事業的起步和發展,盡了自己綿薄之力,此生雖然平凡,卻不平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從北疆到東海之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于1968年底畢業,和其他幾十位清華同學一起被分配到東北一水電建設工地,在長白山余脈的一個山洞內外從事最苦最累最危險的體力勞動,上班曾連續扛過幾十袋水泥,也曾冒著零下二三十度的嚴寒在壩基打風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圖中右側為同班學友彭震中,后任華北電力大學付校長。左側為豐滿電校畢業生張傳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這段時間使我在身體和思想上得到了鍛煉,體驗了生活的艱辛和甘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班組中絕大多數工人師傅是純樸的、友好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雖然當時生活環境、工作條件、政治氛圍都欠佳,我們有過迷茫,有過苦悶,但沒有沉淪,心中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長風破浪會有時”。 默默地積蓄力量,等待時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那荒唐的年月,我沒有放棄對知識的追求,做了大量讀書筆記,包括復習外語,不使英文荒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當時批判“崇洋迷外”,我巧妙地學習毛語錄英文版,及北京公開發行的外國共產黨機關報等,沒人敢反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以下是精密儀器67屆學友唐歆熙(后任華北電力學院教授、系主任)在1971年2月11日返京探親時給我的回信:“我很同意你的看法,現在準備有計劃學一些專業課程,以備將來之需。和你接觸較多的還是近一年,你愛學習的優點值得我學習,我也早有此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有語道:“功夫不負有心人”,“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后來的工作生涯中,我的英語確實起了作用,比如80年代初參加中國水電科學院情報所組織的外文科技資料翻譯,我和WH水電學院一位老師同時翻譯一篇《同步電機的調節》,結果我的譯文被采用。還有我86年剛調到核電站,就去美國培訓三個月(外語好是必要條件)。回國后我把一本設備說明書翻譯成中文,供同事們學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退休后在中國核電工程公司當顧問時,還發現國家標準(EJ/625—2004 國防科委頒布)《核電廠備用電源用柴油發電機組準則》的若干謬誤之處,經查閱此國標的母本(IEEE Std387—1995)英語原文,是翻譯錯誤(糾錯必須同時通曉英文和電氣勵磁等專業),遂致信北京文件起草者,對維護國家行業標準的權威性和嚴肅性有所助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71年“913”事件后,政治形勢稍有寬松,知識分子政策稍有落實,我于年底和電7學長黃天誠被安排到電廠籌建組。我在這個處于崇山峻嶺的地下電廠,以工作為重,忠于職守,埋頭苦干,默默奉獻到1985年。克服了生活條件極度艱苦、精神生活極度貧乏的困難,度過了整整17年,獻出了自己的青春,還有我心愛的長子(因病夭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的工作很有意義,當時我廠是東北電網第二調頻廠(豐滿電站是第一調頻廠),每天在電網早晚尖峰時都要發電,每天機組要起停四次。如果我負責的設備出了故障,則可能開不了機,并不上網,發不了電;或者遠在幾百里外的東北電網總調度室就收不到我廠的在線信息。我當過電工二次班長,工作內容包括繼電保護、自動裝置、高壓試驗、電氣儀表、遠動設備等的檢修。后來又擔任電氣檢修車間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在這里掌握了先進的電氣技術,雖然地處偏僻,因是東北電網直調廠,能接觸到最新的科技成果,如集成電路化的四遙裝置,即遙控、遙調、遙測、遙信,為當時全國最先進,其他電廠通常都只有兩遙(信、測),而且基本上都是晶體管分立元件甚至電子管為主的設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從一個初出茅廬的大學生,成長為東北電力系統小有名氣的“電氣調速”專家,其他電廠曾請我去“會診”設備故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85年東北電管局接到部里下達的指令性任務(當年核工業部和電力部互換數十名技術干部,東電有六個指標),局干部處征求我的意見,我經過慎重權衡,最后決定去秦山核電站。在沈陽和我面談的是秦山核電站的張處長(負責技術)和核工業585所的王處長(一位山西籍南下老干部)。后來我去北京參加電力部第二期出國預備班外語培訓期間,還到核工業部大樓,找干部司了解秦山核電的情況,一位中年女干部熱情地接待了我。當時核電站處于初建階段,工作環境、生活條件、工資待遇都不如東北電管局(本來我要被上調局生產處,已經開始辦理進沈陽的戶口手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85年12月,我在北京的電力部第二期出國預備班還未結業(秦山張處長來北京第二次找我),秦山核電廠的調令就來了,催著馬上報到,以便安排赴美培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使我下定決心的是兩個要素:一是想從事核科技的青春夙愿,一是想南歸故鄉的游子情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秦山核電廠,我參加了生產準備和電氣的調試、檢修工作,為中國大陸核電事業零的突破盡了一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高考報考的第一志愿是工物系,可惜沒能錄取。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沒曾料到,22年后的1985年,機緣巧合,我能以電力部技術骨干調到核工業部,參建我國第一座核電站。在杭州灣,我與來自西北、西南核工業系統的工物、工化、自控等系的校友們走到了一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人到中年,能夠重園青春時代的夢,頗為難得,喜不自勝。這也可謂“癡心不改”,“誠能格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其實那時的價值觀與1960年代相比,已發生了巨大變化。核專業也不再吸引人。1987年我和一位同事受命,代表核工業部各需人單位(主要為我們秦山),到杭州幾所高校如浙大、浙工大、電子工業學院等招收應屆畢業生,要查看學生檔案,當時校方人事干部就說:現在都沒有學生愿意去核工業單位。</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但再過二三十年的今天,隨著核電的發展,核工業“以保軍為重點、以核電為龍頭”,又開始新一輪的周而復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剛調秦山不到兩年,我還短期“客串”過紀檢干部,擔任三人監察小組成員(組長為紀委書記,另一位是總會計師),對全廠50多個涉外經濟合同進行清查,當時社會風氣還正,沒有發現什么問題。清查工作結尾,我還隨紀委書記去北京向部里匯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98年攝于恰希瑪核電工地,背景由近及遠依次為220kV升壓站、汽輪機廠房、反應堆廠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二、勇挑重擔赴巴國</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94—1998年,我參加巴基斯坦恰希瑪核電廠的調試準備和現場調試,為重點援外工程付出了自己的辛勞,感到很欣慰。正是由于使命感和責任心的驅使,我在恰希瑪現場一年多時間克服了種種困難,較好地完成了臨行前領導交付的任務,凱旋回國。這是對我思想、技術、身體等綜合素質的一次全面考驗。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恰希馬核電站作為我國第一個核電出口項目,是中國核工業在對外開放領域的標志性成果。中央領導高度評價了這項工程。秦山核電廠1994年成立了巴項調試部,負責全部調試任務,1997年初,恰希瑪核電站進入設備安裝高峰期,根據現場需要,我作為先遣隊成員派到恰希瑪。我的主要工作是為132kV系統倒送電提供技術支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當時秦山核電廠有三大任務,一是保證30萬機組安全穩定發電,二是恰希瑪核電站調試,簡稱“巴項”,三是加拿大重水堆項目,簡稱“加項”。巴國條件艱苦,恰希瑪核電站位于巴國中西部旁遮普省米安瓦利,這是一個處于沙漠邊緣、荒涼而又偏僻的地區,氣候炎熱干燥,最熱時氣溫高達50多攝氏度。巴國是伊斯蘭教國家,食物以面粉和雞、牛、羊肉為主,忌吃豬肉,蔬菜很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到巴后不久寫了“恰希瑪隨想”發表在《調試快訊》上,反映了我的真實心聲:“我們這次不遠萬里來到恰希瑪,大而言之,是肩負了國家托付的崇高使命,從事一項重點援外工程,小而言之,我們代表了秦山核電公司,在我們身上體現了秦山人的形象。當年的秦山人曾經為中國核工業的崛起,為在世界民族之林揚眉吐氣,在西北的戈壁荒原,在西南的崇山峻嶺,歷盡千辛萬苦,立下了汗馬功勞。今天的秦山人進行第二次創業,已經建成營運國內第一座核電站,實現了零的突破,而且走向世界,到國外援建核電站,是值得自豪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創業是光榮的,也是艱難的,不付出辛勤的勞動,就不會有豐碩的成果,我們今天吃苦,是為了明天的更大輝煌,是值得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年多來進行和完成的主要工作內容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為保證132KV電氣系統和直流系統的安全運行提供了技術管理和技術支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編制修改補充完善《設備供電手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以上為臨行前調試經理部領導交待給我的赴巴任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3.參與中間交工驗收,審查交工資料,在技術上把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4.對核工程設計院編制的《PC核島電氣保護定值》存在的問題提出質詢。發現設計圖紙資料幾十處錯誤,包括設計構思及回路錯誤,數字錯誤、文字錯誤(含中文、英文)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5.解決BOP調試中出現的電氣問題,如提出美國進口的鍋爐點火控制回路因電壓波動不能正常工作的改進方案,防止燒損電機的建議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最后以離開恰希瑪前的幾篇日記作為赴巴工作成果。摘錄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李幼新(注:秦山現場辦公室主任)說我給趙部長的信(注:趙宏為核工業部副部長,曾兼任秦山核電公司總經理。信的內容為“P300項目施工質量亟待重視改進”)和給丁總(注:中國中原對外工程公司現場總經理)的報告都寫得很好。心中感到安慰。這是我第一次正式聽到官方評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98-05-19)</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今天上午向耿其瑞院長匯報(注:上海核工程設計院院長,恰西瑪核電工程總設計師),敘談甚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98-05-20)</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剛才給范總(注:秦山核電現場總經理)匯報了工作,氣氛挺好,對我一年多來的工作給予公正的評價:做出一定成績,完成了領導交給的任務,‘真如你所講的‘問心無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讓我將這段工作寫一個文字材料,包括體會、建議、該注意的問題等,供大家參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98-05-30)</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三、參建引進的重水堆工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秦山三核,由中國、加拿大合作建設,整個工程比合同工期提前112天(1999年4月我到三核,直到2006年退休,從事生產準備、調試、維修管理等工作,一直比較緊張繁忙,在辦公室不允許、也沒時間看報紙及與工作無關書籍。許多時候,節假日和晚上也要開會、加班。加拿大的合同工期是不計入周末休息和節假日的)。工程造價較國家批準的概算節省了25億,提前發電創造的效益達15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03年建成發電。當時胡總書記批示:“成績可喜,經驗可貴,望再接再厲,創造新成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胡總后來訪加時,再次稱贊:“秦山三期核電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功,是中加企業合作的典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99年4月我調到三期。隨即去韓國月城電站進行為期三個月的調試培訓。2000年3月,又去日本接受三周的BOP培訓。這些培訓,不僅學到了先進的技術,還學到了科學的管理經驗和理念,以及認真負責、一絲不茍的敬業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在1999年4月寫下了當時的心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明天又要遠行,踏上新的征途,去韓國月城電站參加培訓,開始跨越一個新的里程碑。實現了多年的宿愿,調到三期,是令人歡欣、意義重大的事,在慶幸勝利的同時,又要意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公司領導講:公司高投入,赴韓培訓費用昂貴,要有高回報,學好本領,按時建好電站,管好電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盡自己的能力為三期建設添磚加瓦,自己的位置一定要擺正,要耐得寂寞,不要奢望名位利祿,只要身體基本健康,能堅持正常工作,余愿已足,工作崗位、職務不過多考慮,一切從實際出發,從自己的身體狀況出發。”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月城培訓時,主管調試準備的公司副總(注:現任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總經理)坦誠地跟我交過底:“今后三期還是要使用提拔年輕人,老同志有經驗,要當好綠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三期這些年,我就是以“綠葉”給自己定位。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人總要有點精神的。只要工作有意義、有價值,苦點、累點、報酬少點在所不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耐得寂寞,不等于沒有追求,沒有目標,沒有動力。而是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在工作中仍要一如既往地認真、努力、負責任,不敷衍了事、不散漫疲沓。但也要顧及身體,健康放在首位。” (1999年6月日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當好綠葉扶紅花”——我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在三期沒有行政職務,但“位卑未敢忘憂國”,仍以主人翁的責任感堅持多方位地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積極向公司提出自己的建議,不帶個人的功利目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04年上半年,幾個月內連續發生四起停機、停堆事故,其中純電氣事故就有兩起,還有一起也與電氣有密切關系。作為一個電氣技術人員,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向上級領導分別作了口頭和書面匯報,提出了改進電氣工作的建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的匯報引起處和公司領導的高度重視,第二天公司召開專題會議,討論此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實踐證明,我的建議對公司決策層加強電氣管理、完善公司技術管理體系、調整檢修與技術管理的關系等,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是三期主控室操作員考評委員會資深成員,鑒于運行人員電氣知識的不足,我給操作員考評委員會秘書長提出建議,在取照考試中適當增加電氣內容。后來我得到他的回信:“此事運行人員專門進行了電氣強化培訓和技能鑒定,收到一定效果。我在這里衷心地感謝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對101、201大修中暴露的電氣問題,如EPS大修存在的繼電保護、高壓斷路器、蓄電池的問題,LAC7風機大修存在缺項問題等,都及時向主管領導提出了自己的建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03年9月在秦山三期核電站工程1998-2003建設中,我榮立一等功;2005年11月在“保先”活動中被公司黨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03年3月《中國核工業報》以“我身邊的共產黨員”為題報道了我對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茍的事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這些都是同事和領導對我工作的肯定。面對同志們對我的信任,我表示由衷的感謝,但也感到很慚愧。由于健康的原因,我本來應該多做些工作,可是力不從心,雖然不失為一種現實的選擇,但終究是一種無奈和缺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06年2月8日,維修處為我退休舉辦了茶話會,主管副總經理代表公司對我幾十年來為核電做出的貢獻和幾十年來用無私奉獻精神給年輕人樹立良好榜樣表示感謝;處長對我多年的工作成績和工作作風作出高度評價;與會新老同事對我在以往工作中給予的幫助表達了誠摯的謝意,大家都給我送上美好的祝愿。(2006年2月維修處報道文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此刻我還有一種慶幸感,十年前毅然抱病去恰希瑪核電站參加調試時,就有一個心愿,希望能勝利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平平安安回國,并基本健康地干到退休。如今這個心愿終于實現了,感謝命運之神的厚賜,感謝三期領導和同事們的關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中國核電工程公司(核工業第二設計院辦公大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四、為發展核電發揮余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退休兩年后,機緣巧合,我又應聘中國核電工程公司。它是北京核工業二院為主,加核四院、核五院等幾家設計院組建的,承擔新建核電站從設計、設備采購、土建、安裝、調試、監理等全部工作(即交鑰匙工程),設計是他們的強項。但對核電站調試缺乏經驗,是弱項,很需要有經驗的人員當指導。我和幾位老同事作為專家禮請來的,崗位是調試顧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能夠用自己多年積累的學識和經驗為蓬勃發展的核電事業再發揮一點余熱,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而且工作沒有壓力,工作氣氛很和諧、寬松,上班沒有太具體的日常事務,就是看看圖紙資料,提提建議,出出主意,需要時審閱有關計劃、報告、規范、規程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這幾年幫助審閱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征求意見稿有《核電站建設》、《非能動壓水堆核電廠系統設備代碼》、《核電工程與核電廠運行術語和縮略語》、《壓水堆核電站陰極保護設計規范》等多份文件,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議和意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工作需要,接觸到一個2004年已經正式頒布的核電廠應急電源核行業標準,它基本上源于美國相關標準,在轉換過程中有幾處明顯的翻譯錯誤,有損于國家行業標準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向主管部門反映更正意見后,主管領導答復將于升版時予以考慮。詳見下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核電標準化研究室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前幾年在查閱EJ/625—2004《核電廠備用電源用柴油發電機組準則》時,發現有幾處內容需要商榷、推敲,曾給主要起草人魏杰、張京長兩位先生寫過一封信,提出過一些改進意見,供升版時參考。此信通過中國核電工程公司科技與國際合作部轉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現在我來北京辦事,順便再拜訪貴所,提一點工作上的建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EJ/625—2004《核電廠備用電源用柴油發電機組準則》是對EJ/625—1992《核電廠備用電源用柴油發電機組準則》的修訂。修改采用美國標準IEEE Std 387-1995《核電廠備用電源用柴油發電機組準則》,技術內容等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工作中我發現EJ/625—2004《核電廠備用電源用柴油發電機組準則》中有些文字不夠確切,有的文字甚難理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如Field flashing devices譯為“場閃裝置”,按字面看,也無不可,但電氣專業人員感到陌生。建議改為“起勵裝置”,專業人員就能明白了。其物理概念是:采用靜態勵磁的柴油機組,啟動后轉速達到70%時,發電機轉子回路起勵(flashing),開始建立勵磁磁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又如Devices for load shedding and sequencing,譯成“負載斷續裝置”,就很令人費解了,有不知所云的感覺。專業的譯法應該是“卸載(也稱掃負荷)和順序帶載裝置”較為合適。Shed一詞在《英漢技術詞典》里,有卸掉(載,料)的解釋。(有道詞典:流出,擺脫,散發,傾吐,脫落)。但核電站備用柴油發電機組應急啟動的“掃負荷和順序帶載”的工況,以及上文提到的發電機建立轉子磁場的起勵裝置,都屬于專業性很強的概念,學外語科班出身的編寫人員翻譯會很困難,就是學理工出身的編寫人員,譬如電氣專業人員,如果不是從事勵磁系統,而且沒有接觸過靜態勵磁的,也可能翻譯不準確。更不用說核電站柴油發電機組應急啟動的“掃負荷和順序帶載”的工況,接觸的人更少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像《核電廠備用電源用柴油發電機組準則》這種技術標準,內容很多,涉及的專業也很廣,作為具體的編寫人員,盡管他外語很好,盡管他有理工科出身的背景,也不可能對涉及的所有專業都熟悉、都了解。一開始翻譯時偶爾出現逐詞硬譯、文理不通的現象在所難免。我的建議是:在初稿完成后,擴大校審的范圍和人員,發給相關的設計、運營單位,請有關的專業技術人員幫著看看,避免一些專業性的誤差。以保證國家行業標準的權威性和嚴肅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特此建議,供參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中國核電工程公司調試中心電氣顧問 周志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12-11-14</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福清核電工地現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多次到方家山(前期)、福清、海南核電現場,提供技術支持,審閱調試規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還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2012年**現場發給我一個110kV臨時供電方案,讓我提提意見。該方案是根據有關電力監管部門要求而做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據該方案的背景介紹:“依照*電監安全******號文件精神,**核電為特級重要電力用戶,需要具備3 路外部電源,為保證廠用電源系統供電可靠,**核電220kV 第二回線路需在1 號機組裝料前投入運行。我司已委托省電力勘測設計院開展220kV 第二回線路的設計工作,目前線路可研設計正在進行。為保障1 號機組裝料前,**核電具備3 路外部電源,在220kV 第二回線路開展相關工作的同時,110kV 施工電源作為備用供電措施,編制此方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對有關國家法規的理解,提出:在**1號機組裝料前,廠外220kV輔助電源、500kV主電源以及廠內應急柴油機組都已具備送電條件,符合國家核安全法規及國家核行業標準要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如果從日本福島事故后的改進措施考慮,增加一路移動電源還是有必要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個人意見,這個“110kV 施工電源臨時供電方案”可以取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的想法也征求了幾位高級顧問的意見,他們都認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后來聽說**現場沒有實施這個臨時方案,不知道是否是我的意見起了作用。不管怎樣,光這一項可以為**工程節省數百萬元。我內心還是感到欣慰的。有一種發揮余熱的成就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中國核電工程公司年輕的茁壯成長中的調試隊伍(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不光在技術方面發揮余熱,在思想交流方面,對年輕人也提供一些幫助。前年,一對大學畢業不久的年輕人發生情變,雙雙亡故。我參加了部、處的座談會,對年輕人進行疏導,意猶未盡,又用書面形式與年輕人交流,此信實錄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昨天在電儀處的座談會上,作了簡短的發言,意猶未盡,現以書面形式繼續交流。我和你們屬于兩代人,由于生活的時代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在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方面可能會有所差異,但一些基本的道理還是可以相通的。講出來供年輕同事參考,也希望我們進行互動交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前幾天**的悲劇傳來,我感到十分震驚和沉痛。兩條鮮活的生命,正是人生的花季,就此終結,而且是這樣悲慘的方式!令人不勝痛惜!對于逝者的父母更是毀滅性的打擊!老人把兒女培養成人,大學畢業,花費了多少心血,寄托了多少希望,得到的卻是這樣的噩耗,情何以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痛定思痛,在悲傷之余,也引起我深深的思索。發生這樣的悲劇,有多種原因,有眾多客觀的環境、條件因素,也有主觀因素。思想決定行動。面對挫折,身處困境,如何應對,如何解圍,需要信念,需要勇氣,需要擔待,需要智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就拿年輕人很可能遇到的失戀問題來說,如果懂得“隨緣”二字,“沒有緣分,不必強求”。“這一位沒有成功的希望,今后可能會遇到更好的”。如果有這樣的理念和智慧,可能就是皆大歡喜另外一種結局了。更何況,戀愛結婚,固然是年輕人面臨的一大任務,但并不是唯一的任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我看來,人生在世,有兩大責任,一是社會責任(工作、事業,把學校求得的知識貢獻給社會),二是家庭責任(對年老的父母盡到反哺的責任,結婚后要盡到照顧家小,培育兒女的責任)。一個有責任心的人,不會輕言放棄,再苦再累再艱難,也要咬牙挺住,因為要盡到自己的責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人是要有點精神的,特別是年輕人,要有奮斗目標,這樣才有生活的激情、工作的動力。當然,制定目標,可以分近期目標和遠期規劃,最重要的是,要盡可能做到主觀和客觀相符合,這樣,較易成功,較少碰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積跬步,無以成千里”,要腳踏實地,埋頭苦干,從小事做起,從平凡的點滴做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以上講的是做人的責任心和進取心。除了責任心和進取心,還需要有平常心。這是辯證的統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世上幾乎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和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要恰如其分、實事求是地評估自己,不能自視過高。古訓曰“謙受益 滿招損”,是真理。大至經國大事,小至日常生活,都不斷在驗證著這個真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你們這一代以獨生子女居多,難免有“以我為中心”的傾向。要學會“凡事多替別人考慮”,“換位思考”,這樣就能免去許多矛盾、糾紛和煩惱。要學會辯證思維,懂得“禍福相依”“樂極生悲”的道理。世間事物不是一成不變的,都是發展變化的,看待問題,處理問題,要有長遠眼光,不能光看眼前;要看事物的本質,而不光看表面現象;要有整體觀念,不單限于局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有的事情,看起來是好事,今后可能走向其反面,演變成壞事;有些看起來是壞事,經過努力和條件的變化,也可能成為好事。許多事情的成敗,取決于能否正確地分析判斷、審時度勢,取決于如何把握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人生旅程很長,不可能總是風和日麗的坦途,會遇到狂風暴雨,會遇到曲折、坎坷、失意、挫折,如何能夠做在高潮時順境中不頭腦發熱,忘乎所以,在低潮時逆境中不悲觀失望迷失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回顧我60余年的人生歷程,也曾經歷過挫折、磨難,但由于心中有理想的光,最后還是都闖過來了,在困境中,我曾用“一線有路你要走到底”、“人生處世要放眼量”激勵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以下附件《東隅已逝 桑榆非晚》是我前幾年寫的人生小結。另一篇《從經典文化中汲取營養》是我貼在“清華校友網”上的學習體會,與大家共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此信發出后,反響較大。今年(2012年)我在海南現場,一位年輕同事見到我說,這信他反復看了三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單位的廣域網上得到來自老、中、青不同年齡層許多反饋信息,摘錄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l 老周:你的文章寫得太好了,有針對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l 周老師妙語如珠、文采飛揚使我如拜讀大師之作,對晚輩的諄諄教誨、殷切之言更是讓我大為感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l 周老師,我覺得你說的人生在世,有兩大責任,一是社會責任,二是家庭責任,這個我很認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l 周老師您好:看了您寫的文章非常感動,您豐富的閱歷,感人的事跡讓人欽佩,多謝您的諄諄教導。現在年輕人知識不缺,但缺少正確人生觀等等方面的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l 周老師:休假歸來,處理完最緊急的事情后,我下午看了您寫的“與年輕同事談心”的文章和后附的文章,感觸很深,您的經歷和良好心態,是我們最缺乏的,現在由于各種客觀環境,很多年輕人心態浮躁,看問題很狹隘,人文的修養也都需要大幅度的提高。看了您的經歷,也有很多年在艱困的地方工作,知識分子受打壓,不放棄,自己積累,總有收獲的那一天。這都是我們最需要學習的地方,要心存希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l 周老,您好!看到您的《與年輕同事談心》有點晚, 看完后我受益頗深。有一種撥云見日的感覺。非常感謝您的教導。 希望以后能夠還有機會多多得到您的教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從您那里,我得到一些答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人的兩種責任,使我意識到自己不能草率行事。因為我不是為一個人活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面對逆境,你那種“東隅已逝 桑榆非晚”的人生觀,我非常認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2px;">能夠把幾十年來經歷過的酸甜苦辣的人生感悟,作為年輕人可供參考的間接經驗,使他們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多些智慧和明達,少些曲折和迷茫,是件有意義的事情。</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覺得,這比技術上發揮余熱,更有價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是年輕人只要肯學、肯干、肯吃苦,成長是很快的,我看調試部的一些年輕人這幾年來進步就很大,通過一兩個工程的調試實踐,得到鍛煉和提高,培養、增加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故障分析、處理有理論深度……正逐漸成為技術骨干,可以挑擔子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二是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在老化,且有局限性,需要不斷更新。而年過花甲,精力、記憶力都大不如前,不能像年輕時代那樣了。所以我作為提供技術支持的顧問,只是一個短暫的過渡過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而思想性的感悟,包括經驗和教訓,卻是十分珍貴的精神營養品,對年輕人的成長更為需要。當今社會,從家庭到學校,普遍只重智力教育,而人文教育、品德教育嚴重缺失,在強調學歷和知識時往往忽略了一個人的精神素質的培養。有的年輕人經不起挫折,是一個令人擔憂的大問題。 其實善良的心地、樂觀的性格、辯證的思維、健康的心理和體魄、富有責任感、懂得感恩、勤奮好學、堅毅刻苦……等非智力因素,比文憑更重要。這些才是人們在遇到坎坷、風雨時,擺脫困頓、轉化厄運、步入坦途佳境的法寶。(以上摘自《金秋隨感》“人生第二春”一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結語</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2px;">感恩中央的改革開放決策,使我有機會加入核電創建隊伍,并圓了青春之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也感恩母校的培養教育、給我打下扎實基礎,授予“獵槍”,即更新知識、繼續學習的能力,大跨度改變專業,適應工作需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對曾經的工作單位(東電系統、秦山核電、中國核電工程公司)的領導和同事們,也心存感激,我不會忘記這些年他們來對我的善待和關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使我能為國家的昌盛、民族的振興,為社會的發展、人民的幸福,奉獻了自己的微薄之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清華大學 水電工程系63級周志宏</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多县|
海伦市|
将乐县|
彭水|
磐安县|
张家口市|
衡山县|
江山市|
安陆市|
仁化县|
东方市|
甘孜|
闽侯县|
赤壁市|
丰原市|
股票|
九龙坡区|
长宁县|
依兰县|
台山市|
疏勒县|
道真|
巴彦淖尔市|
西青区|
紫云|
汉源县|
恩施市|
东阿县|
凌源市|
汕尾市|
双鸭山市|
黔东|
民丰县|
蒙城县|
洪雅县|
保亭|
开平市|
洛浦县|
温泉县|
类乌齐县|
永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