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古稱真定,是一座具有豐厚積淀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有著7000年的人文史、2700多年的建置史、2200多年的建縣史、1600多年的建城史。以其歷史之久、文化之厚、物產之豐、軍事之要享譽于世,被譽為“河朔之根本”。現在常住人口50多萬。正定交通便利,京廣鐵路、京廣高鐵、京珠、京昆、石黃高速公路穿境而過。石家莊正定國際機場坐落于境內,距離石家莊市區32公里。正定古城離河北省會石家莊市約15公里處,源遠流長的歷史,給古城留下了瑰麗燦爛、風格獨特的文化名勝古跡,以九樓四塔八大寺知名。素有“古建藝術寶庫”美稱。 鑲嵌在南城門上的“三關雄鎮”石匾,依然昭示著這座古城往日的崢嶸歲月。 歲月留痕,古時,正定為兵家必爭之地,與北京、保定并稱北方“三關雄鎮”。 正定城墻2014年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九省通衢——道路四通八達。 廣惠寺是正定八大寺之一,始建于唐貞元年間(785-805),距今1200余年。寺內原有建筑為天王殿、前殿、華塔、地藏殿等。隨著歲月的變遷,現存主要建筑為華塔。華塔高33.35米,遠遠望去,像支巨型花束,俗稱花塔。因華塔內供釋迦、多寶佛,故又名多寶塔。<div> 華塔平面為八角形,由主塔和四小塔組成。主塔立于八角形臺基上,首層四周繞以回廊,四正面辟拱形門可出入。四角為扁六邊形的單層小塔,自主塔北門拾級而上,過塔心室可達二層回廊,廊內壁置佛龕,外設平座。自二層西門入塔心室,左轉出北門即達三層平座。平座寬敞、周邊磚砌欄板,顯得格外開朗。塔身東、西面為假門,余四面為斜方格假窗。第四層即華塔壁塑部分,也是華塔精華之所在,塔身呈圓錐體,周身做壁塑,通體沿八角八面的布局交叉塑有力士、海獸、獅、象、佛、菩薩等,形象生動,排列有序,恰似一處五彩繽紛的小型雕塑藝術之宮。其上為塔之頂層,有高高聳起的八脊青塔頂,頂之最上冠以仰蓮寶珠。清乾隆帝曾二次登臨華塔拈香作詩,題寫匾額。這座塔裝飾精美,造型獨特,在中國古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梁思成稱為“海內孤例”。據史料記載,華塔在宋、金、明、清均進行過不同程度的修葺。在1999年重修時發現宋“太平興國四年”題記,故現存華塔年代晚于宋。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div> 天寧寺凌霄塔,始建于唐代宗時期(762——779年),原名慧光塔,是一座下磚上木、磚木混合的八角九級樓閣式塔??晒┤说桥R,現高40.98米。一至四層為磚砌結構,五層以上全部為木結構建筑。雖歷經修葺,現仍存宋、金建筑風格。此塔在結構上保存了對穩定塔身極為有利的塔心柱形式,是研究我國早期古塔塔心結構的唯一實例。宋代高僧懷丙巧修凌霄塔塔心柱而流傳的“抽梁換柱”故事也被載入史冊。1988年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獅子是佛的護法,具有辟邪鎮惡的功能。此對石獅既無漢唐石獅的神異勇猛,也無明清程式化的敦厚馴服,據說此對石獅應為元代之物。 2013年頒發的《河北省城鎮古樹名木標志牌》編號:13012300002,樹齡1000的天寧寺里的老槐樹。 臨濟禪寺原名臨濟院,坐落在正定城東南2.5公里處滹沱河北岸今西臨濟村南,始建于南北朝時期東魏和二年(公元540年)。臨濟寺澄靈塔:通體綠色琉璃瓦,又稱青塔,是義玄禪師的衣冢塔。2001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正定是一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眾多的佛教文化遺存是名城構成的核心成分。清光緒年重修的《正定縣志》中記有寺院46座,城內八大寺院尤為著名,開元寺為其中之一。<div> 開元寺始建于東魏興和二年(公元540年),原名凈觀寺,隋改解慧寺,唐開元二十六年奉敕改以開元為額,宋、明、清均有重修。寺院鼎盛時期建筑有天王殿、三門樓、伽蘭殿、給孤堂、毗盧閣、鐘樓、須彌塔、法船正殿,布局嚴謹,規模可觀。歷經滄桑,現存建筑有三門樓、天王殿、鐘樓、須彌塔和法船正殿遺址。而塔和鐘樓左右對稱布置的平面布局為我國現存古代寺院的唯一實列。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div> 開元寺須彌塔始建于唐貞觀十年(636年),距今有1300余年的歷史。塔高42.5米,是一座磚石結構的九級密檐式方塔,自下而上依次收分。底層四角浮雕八軀力士,形神畢肖。正面門楣上端嵌清康熙元年邑人梁維樞題“須彌峭立”石額。塔身造型簡潔古樸、穩重端莊。雖經清康熙年間大修,仍保留明顯的唐塔風格。從塔的建筑規模、形制和技藝等方面來看,也可以說得上精妙絕倫。它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偉大的創造性。 2006年5月20日,開元寺須彌塔修繕工程的施工人員在清理塔剎時,發現在塔剎寶珠一層上刻有“康熙元年始修”的銘文,約100余字,簡要記錄了須彌塔唐貞觀年創建,清順治、康熙年間重修的史實,為研究須彌塔的重修年代提供了佐證,同時在寶珠內還發現了金器、銀器、銅器、漆器、玉器、蚌器、琺瑯器及經書等各類文物4000余件,數量之多,實屬罕見。 開元寺中軸線前部,原有一石柱三門樓,建于唐如意年間(692年),原為一座石、木混合結構的二層樓閣,現僅存下層石柱。石柱上篆刻有佛經、佛像、供養人像、贊語提名和碑文等,異常精美。為研究唐代雕刻技藝、民眾信仰、栗特人移民情況及開元寺歷史提供了難得的史料。 開元寺鐘樓 神秘的地宮。1990年鐘樓底層中心偏東北位置地平下92厘米處發現一地宮。地宮出土石函,石函內套置銅函,銅函內套置金函。 開元寺鐘樓是一座平面呈正方形歇山頂式二層樓閣建筑,面闊、進深皆為三間,是我國現存唯一的一座唐代鐘樓。古建筑學家梁思成、劉敦楨都曾給予高度評價。鐘樓上懸銅鐘一口,高2.9米、口徑1.56米,造型古樸,亦為唐代遺物。1988年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此赑屃碑座系五代時期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德政碑碑座。青石質,殘長8.4米,寬3.2米,高2.6米,重107噸,體量之大位居全國同類石刻之首。2000年6月出土于正定縣府前街路西,同年8月移至開元寺內。同時出土的還有碑首、碑身殘段,均是研究當時政治、軍事、歷史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 <b>隆興寺</b> 隆興寺是一座著名的佛教寺院,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div> 寺院始建于隋開皇六年(586年),初名龍藏寺,唐改額龍興寺。北宋開寶四年(971年),奉宋太祖趙匡胤之命于寺內鑄造一尊七丈三尺金銅千手觀音菩薩像,并蓋大悲寶閣。自此大興土木進行擴建,歷時百年,以大悲閣為主體的一組氣勢恢宏的宋代佛教建筑群落成,被譽為“海內寶剎第一名區”,深得歷代封建皇室的青睞。清朝康乾時期兩次奉敕大修,寺院形成了東為僧徒起居之處,中為佛事活動場所,西為帝王行宮三路并舉的建筑格局??滴跷迨辏?713年)賜額隆興寺并沿用至今。</div><div> 隆興寺占地面積135畝,寺院建筑依南北中軸線作縱深布置。南端為一座高大的一字琉璃照壁,自三路單孔石橋向北依次為天王殿、大覺六師殿(遺址)、摩尼殿、牌樓門、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大悲閣、御書樓、集慶閣、彌陀殿、毗盧殿等十幾座殿閣,主次分明,高低錯落,氣勢恢宏,是研究我國古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典型實例。同時寺內還匯集了大量的雕塑、壁畫、碑刻等藝術珍品。其中崇偉甲天下的金銅千手觀音立象,宋代建筑的藝臻極品——摩尼殿,被譽為“東方美神”的五彩懸塑自在觀音,我國現存最早的宋代轉輪藏,“楷書之祖”隋龍藏寺碑,精美絕倫的銅鑄毗盧佛像等六處文物堪稱全國之最。中國建筑學家梁思成曾贊譽:京外名剎當首推正定府隆興寺。隆興寺——一座古城寺廟,擁有六項全國之最。</div> 隆興寺天王殿 木雕大肚彌勒佛<br>此木雕大肚彌勒佛,為金代遺物,距今已有800余年的歷史。像高1.9米,體態胖碩,笑容可掬,左手執一布袋。宋代契此作為彌勒化身于佛寺天王殿供奉成為定制。 天王殿為隆興寺第一重殿,兼做寺院山門,建于北宋初期,清乾隆年間大修時摻入了清代建筑風格。2014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對天王殿進行修繕。 大悲閣為隆興寺的主體建筑。始建于北宋開寶四年(971年),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現存建筑為1997年8月至1999年9月依據宋《營造法式》復建。工程投資3285萬元,共用木料6800多立方米,是我國繼西藏布達拉宮之后最大的單體文物修繕工程。 此銅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為北宋開寶四年(971年)奉太祖趙匡胤之命鑄造。像高21.3米,位居我國古代銅鑄造像之首。其42臂中除當胸雙手合十外,兩側各20臂呈輻射狀分布。手不僅分別執日、月、凈瓶、金剛杵、寶劍等法器,且均飾有一眼。以40只手眼配以佛教三界中二十五種果報即為千手千眼之來歷。千手表示護持眾生,千眼表示觀照世間。銅像身軀高大,比例適度,其形體之巨、雕工之細實為罕見,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銅鑄觀音。此像作為一千多年前勞動人民聰明與智慧的結晶,可謂我國古代冶金史上的一大奇跡。在隆興寺六處文物之中最具影響力,鎮寺之寶。 五彩懸山長15.7米,高7.5米,以雕塑與繪畫相結合的壁塑藝術形式,將觀音說法的道場——普陀珞珈山壯觀熱烈的場景微縮于壁面。踞坐正中的觀音菩薩,突破了宗教佛像的呆板作風,形體曲線柔美,姿態優雅端莊,是詮釋宋代觀音造像世俗化特點的上乘之作,故被譽為“東方美神”。又因其坐南面北,與大殿坐向相背,又“倒坐觀音”,是隆興寺六最之一。 隆興寺壁畫 摩尼殿,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十字造型的摩尼殿為隆興寺現存古建筑中價值最高的一座,隆興寺六最之一。 戒壇建于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為一座重檐三滴水、四角攢尖頂亭臺式建筑,現存木結構部分建于清康熙年間,石壇為明代遺存。戒壇是寺院用以舉行受戒儀式的壇場。 銅鑄雙面佛像 此佛像系明弘治六年(1493年)鑄造。面南者為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雙手做禪定印,面北者為東方凈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左手作禪定印,右手做慈悲印,二者均為民間廣為尊崇的佛像。在藥師佛像下蓮座正中陰刻銘文“大明弘治六年真定縣滹沱河南古城村善女呂氏諱旺謹造”。此種形制的造像在漢傳佛教寺院中極為少見。 毗盧殿 精美絕倫,一座正定城,半部佛教史! 銅鑄毗盧佛 毗盧為梵文“毗盧遮那”之略稱,意思是“光明普照”。此銅鑄佛像為明代萬歷皇帝為其生母慈圣皇太后祝壽所御制。高6.42米,由三層四身相連、面向四方的坐式毗盧佛和三層共雕飾一千尊小佛的圓鼓型蓮座摞置而成。通體共有佛像1072尊,形成“千佛繞毗盧”的格局。此尊像構思巧妙,造型獨特,做工精良,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堪稱海內外孤例被譽為中國古代最精美的銅鑄毗盧佛。是隆興寺六最之一。 轉輪藏閣 此轉輪藏即一座可以轉動的木質藏經櫥,為宋代遺物。直徑7米,由藏座、藏身、藏頂三部分構成,中間設一根10.8米的木軸上下貫穿。轉輪藏為南朝梁(497年——569年)善慧大士始創。因佛教中有推其旋轉一周與誦讀佛經同功之說,后世皆有造立,但保存下來的實物較少。此宋代轉輪藏則為現存實物中時代最早者,堪稱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轉輪藏,是隆興寺六最之一。 <b>石香爐</b>:此石香爐為宋代雕制,由爐身、爐座兩部分摞置而成,通高1.4米。爐身正面浮雕東方凈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四周侍立藥師十二神將,手持寶杵、寶劍、寶棒等兵器,給人以威武勇猛、栩栩如生的感覺。寺廟中早期的香爐保存下來的并不多,此座以佛教題材為雕飾的宋代石香爐保存至今,實為罕見。 <b>康熙碑亭</b> 康熙碑亭亭內碑刻為皇帝御制,故以黃色琉璃覆頂。亭內之碑系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圣祖玄燁所書《御制隆興寺碑》。 正定歷史上涌現了很多出色的歷史人物,以趙云最為著名?,F存的趙云廟是1996年在舊廟遺址上重建的。 趙云(?——229年),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字子龍,三國時期蜀國名將,世譽常勝將軍。 山門殿 山門殿內兩匹駿馬,分別是趙云將軍和他的長子趙統的戰馬,兩旁是手握韁繩的馬童。 君臣殿 君臣殿供奉著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趙云。 正定縣城標志性建筑是陽和樓,它始建于金末元初,元、明、清均有修葺。陽和樓位于縣城中心至南城門的中段,南面為正面,正中懸掛“陽和樓”的楷書大字牌匾。東側有階梯可上下。磚臺下穿左右兩洞門,行人、車馬可以通行。兩門之間,南有關帝廟,廟前有牌樓、旗桿和獅子。明崇禎年間名賢敬送的“廣大高明”橫匾則懸于樓外北側。(文革期間該樓遭破壞,后重修)。 陽和樓北面懸掛“廣大高明”橫匾 “忠義千秋”關帝廟 正定“榮國府”是以明末清初文化為背景的仿古建筑群。主要有榮國府、寧榮街、曹雪芹紀念館等景觀組成。是根據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中所描繪的“榮國府”設計和建造。建有“曹雪芹紀念館”,是國家4A旅游景點。初中時期讀過曹雪芹先生的《紅樓夢》,令人百感交集,回味無窮。 回眸一笑百媚生 游玩正定古城(1) 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安县|
尼玛县|
凤冈县|
灵山县|
米泉市|
于田县|
齐齐哈尔市|
耿马|
沂源县|
华坪县|
南城县|
武胜县|
锡林郭勒盟|
伊川县|
都江堰市|
泽普县|
隆子县|
东乌|
正蓝旗|
宁安市|
临泉县|
嘉善县|
固镇县|
龙泉市|
穆棱市|
峨边|
库车县|
梧州市|
阳朔县|
信阳市|
龙口市|
开鲁县|
鸡泽县|
平安县|
左贡县|
丹江口市|
宜兰县|
潞西市|
蒙山县|
根河市|
奉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