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續接《記憶中的廣西路三號》(上)</p><p class="ql-block"> 當時的山東省委第一書記譚啟龍也是江西人,他難忘江西人民的大恩大德,一九六五年夏天邀請江西省委第一書記楊尚奎來青島療養,楊書記到青島的前一天晩上,譚啟龍書記特意打電話給我父親,請他務必在清晨五點前趕到大港碼頭迎接楊書記一家,父親安排他們在接待副國級干部的山海關路五號住了一個多月。上海市委書記王一平是父親的老戰友,也親自帶著上海產的汽車、紡織設備等工業制成品支援青島,幫助青島市解決了很大的困難。一九八三年、?父親從山東省副省長的位置上退居二線后,?還專程去上海和南昌看望了這些老領導和老同志,?對當年給予山東省的無私援助再一次表示了忠心的感謝。</p> <p class="ql-block">圖一:青島市山海關路5號,始建于1933年,是日本建筑師設計的一座日式別墅,國家領導人鄧小平、葉劍英、譚震林等曾下榻于此</p> <p class="ql-block">圖二:譚啟龍(1913-2003)江西永新人,1928年參加紅軍,33年轉黨,曾任浙東軍區政委,三野七兵團政委,建國后任山東省委第一書記,浙江、青海、四川省委第一書記,中顧委委員。右側是夫人嚴永潔</p> <p class="ql-block">圖三:楊尚奎(1905-1986)江西興國人,1928年入黨,曾任贑粵邊三年游擊戰爭主要領導人,建國后長期擔任江西省委第一書記,中顧委委員。右側是夫人水靜。</p> <p class="ql-block">圖四:王一平(1914-2007)山東榮城人,1932年入黨,曾任魯中沂蒙地委書記,山東軍區四師政委,三野26軍政委,八兵團政治部主任,建國后任上海市委組織部長,上海市委書記處書記,上海市政協主席,中顧委委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親當年是臨危受命,帶著黨和華東局的信任與重托,前往青島撥亂反正、抗災救災的。去之前父親知道青島的災情嚴重,但見到實情后,感覺災情比想象的要嚴重得多。即墨縣是當時受災地區的重中之重,一個縣近10萬人出去逃荒要飯,在家的村民個個餓的面黃肌瘦,餓死的人不計其數,南泉公社鹽場的一個工人,因吃不上飯竟然將兩個親生孩子推到井里淹死,自已上吊自殺了。七級公社發生了兩個兒子為爭吃的將老父親掐死的事件,父親看到這些心情格外沉重。那時我們在家基本上見不到父親,他不分晝夜地在基層做調查研究,并組織了1500名的干部隊伍派往基層單位,和百姓們一起同吃同住同勞動,想盡一切辦法讓大家吃上東西,父親長期在百姓家里吃菜團子和地瓜蔓子粥,也因營養不良得了浮腫病,有一次市委辦公室的同志們看到父親日漸消瘦,便蒸了一袋饅頭給父親送了過去,父親嚴厲的批評了這幾個同志,命令他們將這袋饅頭送到敬老院去給孤寡老人們吃。父親要求領導干部必須以身作則,堅決不搞特殊化,一切以人民利益為重,得到了廣大干部群眾的高度認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終于快速扭轉了青島市的受災局面,1962年青島的糧食產量就恢復到災前正常水平的百分之七十。</p> <p class="ql-block">圖五:等待施地瓜面稀粥的村民,以老弱婦幼為主,大家手持一只空碗,眼睛里溢出渴求食物的目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時娘娘為了改善生活,也不得不將院子里漂亮的草坪挖掉一塊,平整了土地種上了青菜,平時難見肉葷、也不得不養了幾只小雞,姐姐剛上小學二年級認字不多,就用最簡單的字給小雞起了名字,一只黑色的叫“不丁”,一只黃色的叫“二旦”,其它的名字記不清了,平時我們也經常幫著娘娘喂雞,看著綠油油的青菜掛滿了露珠,小雞快樂的在院子里奔跑,心里也止不住的高興。</p> <p class="ql-block">圖六:娘娘在院子里種上了綠油油的青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青島的海風隔三岔五就來一次,通常在大風之后,娘娘和姥姥清晨四點就起床到前海沿去撿拾隨風刮來的海帶,有時收獲頗豐,可以撿回一大抱新鮮的海帶,這些海帶曬干后就是餐桌上的上乘菜品,那個年代流行一種地方病,就是由于缺碘造成的甲狀腺腫大,很多中年婦女脖子上掛著一只木瓜大小的肉球,長大以后我還驚奇,青島有那么多富碘的海帶,為什么還有這么多的人長大脖子病,可見我們的人民受教育程度之低是難以置信的。</p> <p class="ql-block">圖七:海帶、一種含有豐富碘類物質的海洋植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廣西路三號的對面是廣西路十四號——北海艦隊直屬政治部的軍營,每天看到戴著飄帶海軍帽、穿著水兵服的戰士們出出進進是真心羨慕,特別是每個周六的晚上,軍營里總要放映露天電影,從我家二樓的陽臺上就能看得到,但畢竟距離太遠,看得不太清楚也聽不太清楚,有一天聽說放映新電影《51號兵站》,我和弟弟就跑到門口哨兵處,和哨兵叔叔說想進去看電影,哨兵叔叔看我們倆是小孩,又是對面鄰居,就很客氣的讓我們進去了,可看完電影回家時大門都鎖了,進不了家門我倆又返回了軍營,有個班長叔叔熱情的把我倆拉進他們的房間里,房間很大,雙層床住十幾個人,我倆一人和一個戰士躺在一張床上正準備睡覺,我家娘娘和警衛員小李叔叔就找來了,娘娘和戰士們絮絮叨叨的說這倆孩子真不聽話,晚上出來也不和家里說一聲,害得到處找,我心里暗自得意,要是和你們說了我倆就出不來了。</p> <p class="ql-block">圖八:一張老電影海報勾起童年的美好回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學三年級始、學校要求在暑假期間成立課外學習小組,班主任司老師首先想到我:張曉明你家房子大,就在你家辦個學習小組吧,我也毫不猶豫的答應了下來,可回頭一想,這事還沒和爸媽商量呢,回到家懷著忐忑的心情問了媽媽,沒想到媽媽非常支持,還在花房里為我們安了一張小桌子,便于我們四個同學做作業,我記得是靠近廣西路住的幾個同學到我家來,有廣西路的張洪昌、平原路的王善君,江蘇路的蘭東。司老師有一次和我說,你爸爸在大會上講話總把揪jiu念成秋qiu,請你爸爸糾正一下,回家后我就把老師的意見告訴了爸爸,爸爸笑了笑說,認真接受你們老師的意見,改正。父親在青島市民中的印象一直是個沒有官架子的好干部,謙虛和藹、平易近人。《今日頭條》上曾刊載了一篇評價自民國起任職青島的二十幾位市長的文章,有一個八零后的年輕人跟貼說到:我爺爺說沈鴻烈好,我爸爸說張敬燾好,我們八零后都說俞正聲好,這個說法基本上反應了近幾十年來老少三代青島市民真實的心聲。</p> <p class="ql-block">圖九:1963年6月1日,父親和北海艦隊副司令員鄧龍翔將軍一起參加慶祝六一兒童節的活動,六三年以后國民經濟逐漸好轉,災后重生、國泰民安,這一階段到文化大革命之前是大家公認的最和諧幸福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時弟弟還小,我和哥哥姐姐經常在院子里玩跑圈比賽,用鬧鐘記時,圍院子跑一圈一般是三十秒鐘,只多不少,很難突破,有一次我投機取巧,跑到后院當哥姐看不見時少跑了一小段路,回來時達到了二十八秒,哥哥姐姐直夸我跑的快,實際上自己心里清楚是做了假的,內心感到十分愧疚,對不誠實的做法給予了嚴厲的自我批評,從此再也不敢說假話了,這種作風陪伴我長大。文革后進入社會感覺怎么不是那么回事了,那么多的人為了一已私利都在說假話、辦假事、做假人,說假話的人都重用提拔了,說真話的人反而原地不動了,真是十年河東 十年河西,費解也就不解了,干脆把罪過都推給文化大革命吧。</p> <p class="ql-block">圖十:青島市金口一路44號、始建于1932年,是蔣、宋、孔、陳四大家族中宋子文的公館,宋子文曾任國民政府財政部長。文革中青島市革委會主任、造反派楊保華的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四年、父親總覺得到青島后住這么大的房子太浪費了,而且有些脫離群眾,就想換個小一點的房子住,市委辦公室的同志們推薦了金口一路42號和44號兩幢房子,我媽媽看過后,感覺金口一路42號還馬馬虎虎,但44號更大了,豈不是更浪費了。金口一路44號是國民黨四大家族之一宋子文在青島建造的公館,依山傍海的非常奢華。文革時靠造反起家的青島明膠廠工人楊保華、?不遺余力的巴結王效禹和康生,篡奪了青島市委市政府的大權,?當上了青島市革委會主任,一當上主任就把金口一路44號選為他的私家官邸,又重新裝修了房子,和燕萍夫人出出進進的好不神氣。楊保華倒臺后、44號被青島市民砸了個稀里嘩啦,我也曾去看過,那么好的房子,頃刻間變得千瘡百孔了,實在讓人心疼不已。當然最后我們家哪個房子也沒有搬去。正巧當時的市委書記處書記王卓青調往江西省工作,空出來沂水路14號的第三層,父親感覺一層樓大小正合適,我們家就此搬到了沂水路14號。</p> <p class="ql-block">圖十一:青島市沂水路14號,曾經是英國駐青島領事館,也是我們到青島后的第二個家,我們住在第三層上。現在不知是何人居住,竟然將英倫建筑多重人字形坡屋頂給打開了,而且加上了與原風格風馬牛不相及的鋁合金窗戶,完全破壞了建筑的皇家氣派,失去了原有的莊重、神秘、嚴肅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離開了廣西路三號就很少再去那個院子了,一九七O年,我們離開了青島;八十年代,有一次回青島時發現已經掛上青島市衡器檢驗所的牌子,變成辦公室了;二零零年后再回青島時里面竟然變成職工宿舍了,據說住了十幾家人,連車庫和鍋爐房都住上人了,房子也被糟蹋的不成樣子了;一零年以后再去,院子里的綠植都被鏟平了,偌大的院子變成停車場了,足足可以停下十幾輛汽車。這么好的歷史建筑即將失去本來的面貌,兒時美好的回憶也消失在一片混亂當中,離開時心里五味雜陳、真不知是個什么滋味。</p> <p class="ql-block">圖十二:紅瓦綠樹的美麗青島,是刻在心底的記憶,每逢看到她或想起她,都是無限的思念,這是我一生中最富有詩意的情人,總有一份割舍不下的情懷,是我永遠的愛——將這份愛贈予養育我的故鄉——青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完一</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州市|
荥阳市|
嘉定区|
肇州县|
澄迈县|
新建县|
中宁县|
美姑县|
宁南县|
湟源县|
焉耆|
法库县|
临清市|
剑阁县|
万山特区|
中西区|
禄劝|
藁城市|
深水埗区|
连山|
香格里拉县|
福州市|
瑞金市|
无为县|
栖霞市|
肥东县|
依兰县|
定兴县|
和平区|
江达县|
惠来县|
江西省|
松原市|
黄骅市|
武山县|
阜康市|
宜宾市|
奉新县|
武乡县|
吴旗县|
瑞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