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以前常聽聞神秀與惠能的故事,特別是在五祖禪師弘忍欲傳位之時二人所題偈語,更是膾炙人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記得神秀當時所題偈語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日日勤拂拭,莫使染塵埃。”而惠能所題偈語則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兩個偈語與《壇經》中記載大體意思相同,文字略有出入,有愿意深究者可以參考《壇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過去很長一段世間,我是非常推崇惠能這首偈語的。然而事情可能并不如字面一樣簡單。要深刻理解這兩首偈語的具體含義,則需要對禪宗乃至佛教的歷史與發展作一深入考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首先,我們看看禪宗的來歷。據大乘佛經記載:有一次,釋迦牟尼佛和大眾弟子在靈鷲峰上,釋迦摩尼佛不像平時說法一樣,這一次他手中拈起一支花,一干弟子都不解其意,唯獨迦葉尊者心領神會、破顏一笑,被釋迦牟尼佛看到了,他當即言道:“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囑咐摩訶迦葉,勿令斷絕”。據說,這就是禪宗的來源,從西土迦葉尊者到達菩提摩祖師,一共在西土傳了二十八代。傳到菩提達摩之后,大乘運勢東轉,所以達摩東渡傳法,禪宗落地中國,并在中國發揚光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菩提達摩在中國始傳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佛陀拈花微笑,迦葉會意,被認為是禪宗的開始。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禪是脫離文字的,語言和文字只是描述萬事萬物的代號而已。一個人可以大字不認識一個,但只要明心見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三藏十二部大小乘經教歸納起來,修行有兩條路,就是頓悟與漸修。當時的禪宗講究的正是“一朝頓悟,見性成佛”的修行方式。而惠能的這首偈語,正好完美地體現了這種思想。難怪弘忍一見到惠能的這首偈語,就迫不及待地把衣缽傳授給他。而要想做到“一朝頓悟,見性成佛”,并非普通人能夠做到的,是需要身具上上根的人才能做到。惠能就說過:“我此法門,乃接引上上根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筆者并不否認這個世界的確存在那樣身具上上根的人。然而,可以肯定的是,這個世界到底還是凡夫俗子比較多。事實上,即使回到釋迦牟尼所處的那個年代,甚至佛陀本人,哪一個不是辛辛苦苦、一點一滴的修行才能脫離苦海,功至涅槃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據原始佛經《阿含經》記載:在二十九歲那年,悉達多毅然放棄了太子的富貴生活,開始了出家求道的沙門生活。一開始,他選擇禪定的修習。禪定是當時東方非雅利安民族的文化特色,與苦行一樣,是當時沙門修行者的主流風潮。他先后跟隨了兩位老師,很快就修到禪定的最高境界,但仍然不能徹底解脫。于是,轉而進入苦行林,經歷裸行、日曝、冰凍、日食一粒米、睡荊棘床、拔發須等等苦行方式,尋求涅槃解脫。但六年過去了,他仍未能從中得到解脫。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三十五歲那年,他放棄了苦行,重新恢復正常飲食,調養了身體,來到尼連禪河畔的菩提樹下,回到身、心觀察的理性思惟,專精禪思。這次終于找到了正確的方向,有了決定性的突破。當他從菩提樹下起來時,就是后人尊稱的釋迦牟尼佛了。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釋迦牟尼將自己的修行方法歸納為《四圣諦》、《八正道》和《十二緣起法則》。其中,《十二緣起法則》分析了諸如生、老、病、死等生命苦迫形成和流轉的原因,《四圣諦》是修行的核心思想,即:苦、集、滅、道,詳細解釋了什么是苦,苦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滅苦。而《八正道》正是滅苦的具體方法。修行大體包括四個維度和八種方法。四個維度是:一是要令未生起的惡不再生起;二是要另已生起的惡一點一點地去除;三是要令未生起的善生起;四是要令已生起的善不斷發展壯大。八種方法即是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佛陀滅度后,上座部的弟子擔心佛法失傳,很快組織了二次大規模的經集。他們把佛陀生平的經歷以及他所教導的佛法進行了歸納和總結,一開始指定持憶僧持誦,后來刻錄在了貝葉上并保持至今,成為傳世原始佛教經典。南傳佛教稱之為《尼柯耶》,北傳佛教稱之為《阿含經》。這是所有佛法佛經的鼻祖,舍此無他,后世的佛教經典和思想都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筆者始終對“拈花一笑”這一佛教公案非常好奇,但翻遍《阿含經》和《尼柯耶》,都沒有看到這一記載。后來才知道這是教外別傳,相當于佛教野史。最早的記載出自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以及《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兩者皆是后世佛經,有人為編輯的痕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神秀與惠能分別代表了二種修行方法。頓悟需要有上上根的悟性,而對于像我這樣的凡夫俗子,就是要按照八正道一點一點地修,不斷地去除使自己身心焦躁、煩惱、不安(統稱為苦)等不善情緒,積極培養清凈、平舍等善的情緒,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地朝著離苦邁進。修行不可能一蹴而就。有時候,盡管你似乎已經明白了涅槃的道理(所謂頓悟),但由于長期以來形成的慣性思惟模式,你并不能有效地克服焦躁、煩惱和不安等不善情緒,你的心還是會不自覺地被外境牽著走,難以使心達到徹底的自由。所以,在這一點上,我倒是覺得神秀的思想比較符合原始佛教經典的思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日日勤拂拭,莫使染塵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人們也常說:梅花香自苦寒來。沒有長年累月的積累,想要徹底擺脫慣性思惟模式,使心不再被外境牽著流轉,從而使心從不善的情緒中解脫出來,獲得徹底的自由,大概率來講是不可能的。</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阳县|
万荣县|
玛曲县|
翁牛特旗|
黔江区|
台南市|
山阳县|
息烽县|
阿鲁科尔沁旗|
新蔡县|
永川市|
秦皇岛市|
太康县|
封丘县|
安庆市|
巩义市|
南丰县|
芦溪县|
凤台县|
酉阳|
库尔勒市|
朝阳区|
延长县|
南部县|
固始县|
应城市|
武夷山市|
唐海县|
海林市|
贵南县|
蒲城县|
巩留县|
台北市|
黄冈市|
吐鲁番市|
民县|
威海市|
苏尼特右旗|
长沙县|
天气|
合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