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我去朝鮮看爸爸……

申衛平.高山青青

<h1><b>  我出生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的7個多月時間里,當還是步履蹣跚和幼兒園娃娃年齡時,曾經兩次入朝看爸爸,太小的那次回憶不起來了,這個美篇里只介紹我剛過四周歲的那次入朝經過、情景.......</b></h1> <h1><b>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突然爆發,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美軍參戰,偉人們當時就預見到,朝鮮戰火可能燃燒到我國邊境來。7月13日,軍委作出了“關于保衛東北邊防,組織東北邊防軍的決定”,確定成立東北邊防軍,由解放軍13兵團、特種兵及后勤等部隊組成。</b></h1> <h1><b>  邊防軍成立后,東北地區部隊大量聚集,后勤保障任務日益繁重。7月23日軍委再令,重新組建東北軍區后勤部,從各大軍區及黨、政府機關抽掉干部,迅速充實東北軍區后勤部機關、部隊。</b></h1> <h1><b>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首批作戰部隊分為幾個渡江點,跨過鴨綠江,開始了一場保家衛國的戰爭……</b></h1> <h1><b>  也是在這一時間段,我父親申子文從華東軍區緊急調往東北軍區軍械部,來到沈陽后,暫住在振興街一棟民宅里,柏樹后窗戶上貼著白色米字防空紙條,頗有戰爭氣氛。父親也將解放軍的八一五星帽徽和胸標摘下來,穿上沒有解放軍標識的粗呢料軍服,戴上志愿軍胸標,隨時準備應招入朝……</b></h1> <h1>  <b>五次戰役結束后,在朝作戰部隊急驟增多,后勤保障任務更加繁重。1951年5月19日,軍委發出“關于加強志愿軍后方勤務工作的指示”,確定“成立志愿軍后方勤務司令部,進入朝鮮,全面負責作戰部隊后勤保障供給”。1951年6月,爸爸入朝,擔任后方勤務司令部軍械部代部長,辦公地點在朝鮮香楓山志愿軍司令部駐地...</b>....</h1> <h1><b>  爸爸在朝鮮作戰的那些日子里,我也由一個嗷嗷待哺的襁褓嬰兒成長為留守頑童,這是我穿著厚衣,在沈陽冬天的公園里玩耍時照片.......</b></h1> <h1><b>  當時,志愿軍總部領導們注意到了我們這些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洪學智、張明遠首長專門給總干部部賴傳珠部長寫信反映這些問題.......</b></h1> <h1><b>  得到總部批復后,志后留守處在沈陽太清宮附近建立了志愿軍后勤幼兒園。我是首批入園的大孩子,照片為我穿上幼兒園深色園服,在大門前留影.......</b></h1> <h1><b>  洪學智司令員夫人張文阿姨當上了幼兒園園長……</b></h1> <h1><b>  1952年10月,美軍發起了“金化攻勢”,我軍在朝鮮中部五圣山南麓組織了“上甘嶺戰役”防御,雙方都動用了火炮等重武器,打了43天,志后司令部軍械部武器彈藥保障、供給運輸任務繁重......</b></h1> <h1><b>  在敵機轟炸、封鎖下,通往前線的鐵路、公路、橋梁時常被炸斷;這年夏、秋季,作戰地區連降大雨,洪水泛濫,往作戰部隊運送保障物質成了較大問題.......</b></h1> <h1><b>  爸爸的工作緊張、繁忙,部里官兵在山腳下木制板房掩體里,點著煤油馬燈,伏案辦公。光線很暗,經常需要出來透透氣……</b></h1> <h1><b>  志愿軍伯伯、叔叔們在前方打仗,大后方留守兒童們過得平靜、安寧。每逢周六下午,媽媽到“志后幼兒園”去接我,回到和平區振興街家中……</b></h1> <h1><b>  媽媽首次入朝探親時間是在1952年夏季,這時還沒有停戰,硝煙彌漫,不能帶上我。到了安東,家屬換乘的都是運輸物質的較大車輛,車體上帶有草木偽裝。通往志后司道路蜿蜒、崎嶇,還有敵機騷擾,車隊行進速度很慢......</b></h1> <h1><b>  媽媽后來回憶說,她們首次入朝路上,曾多次遭遇敵機掃射,子彈嗖嗖穿進車廂,同一車隊的幾位阿姨受了傷,為此,一輛汽車還專程將她們送往醫院,包扎救治......</b></h1> <h1><b>  有一天周末回到了家里,媽媽告訴我,要帶上我去朝鮮看爸爸,那一晚,我興奮極了,沒有睡好覺......</b></h1> <h1><b>  這是我與幼兒園老師、全班小朋友在操場滑梯上合影,前排蹲位右一是我,不到三十人的小班集體中,都是志愿軍伯伯、叔叔的孩子。他們之中,也有四、五個小朋友曾去過朝鮮看爸爸,聽說我也要去,大家都挺高興,紛紛向我講述在朝鮮看到的新鮮事情......</b></h1> <h1><b>  我們出發的日子是12月中旬,我和媽媽坐的是老式蒸汽機車牽引的列車,火車頭吐著白煙,一路風馳電逝,把我們從沈陽送到安東……</b></h1> <h1><b>  車窗外可以看到,座座高炮對空聳立,祖國境內通往安東鐵路兩旁,有部隊叔叔們日夜守護著……</b></h1> <h1><b>  我和媽媽進入了朝鮮新義州,爸爸警衛員肖繼友叔叔來接我們了......</b></h1> <h1><b>  我們坐上了運送物質的卡車,前往志后司令部軍械部所在地—平安南道檜倉郡,我和媽媽都坐在駕駛室里。這時候,朝鮮已經停戰了,公路上,沒有了空襲,只有汽車輪胎壓雪的“吱吱”聲音,但是道路結冰雪,車速不快......</b></h1> <h1><b>  傍晚時分,車輛駛近了一個長滿矮樹的山坳里,再往里走就到家了......</b></h1> <h1><b>  志愿軍后勤軍械部的辦公地和宿舍都建在這個山坳里的南坡上,房頂上蓋著厚厚積雪,“冬日”牢牢地懸掛在空中,不溫不火,天氣跟沈陽一樣冷......</b></h1> <h1><b>  山溝里有一大塊平地上,散布著幾棟小屋,肖叔叔講,這是朝鮮的一個村莊,停戰后重建了房屋,家家煙囪里飄出淡淡炊煙,一派安逸平靜氣氛........</b></h1> <h1><b>  這張照片位置在我入朝時住下的“家”門口,爸爸在朝的家位于向陽山坡上最頂端。為了御寒,我穿上了厚厚冬衣,還戴上了毛巾帽,進到內屋里是一面火炕,用樹枝、木材取暖……</b></h1> <h1><b>  那次探親持續住了很長時間,到了春季的日子,肖叔叔帶我去爬山,草木皆綠,鳥語花香,空氣新鮮。爸爸把辦公桌搬到了樹蔭下,沐浴陽光,審閱文件,旁邊放個空炮彈箱,當作了材料柜……</b></h1> <h1><b>  有一次,爸爸到志愿軍總部開會,帶上了我,看到了爸爸和那么多叔叔、伯伯排列在一起,在一座大屋子前照下了這張合影.......</b></h1> <h1><b>   在朝的日子里,我們一家三口(左起:父親申子文、申衛平、母親麥惠娜)留下了這張合影......</b></h1> <h1><b>  1958年9月,志愿軍最后一批回國前夕,爸爸穿上了熨燙好的軍服,戴上志愿軍胸標,留下了這張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紀念照.....</b></h1> <h1><b>  這是另一位留守兒童的父母,入朝前他們都是四野三十八軍驍勇戰將。江潮伯伯時任113師師長,舒星阿姨時任113師組織科副科長。</b></h1> <h1><b>  1947年冬季,江力群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出生了。這是力群幾個月大時,母親舒星抱著襁褓中的力群照的一張像,那時候部隊還叫著“東北民主聯軍”.......</b></h1> <h1><b>  兩、三歲的力群隨著四野大軍的前進步伐,轉戰東北、攻進天津、渡過長江,橫掃豫、鄂、湘、桂,行軍時,她在隊伍的馬背上和簍筐里,走遍了大半個中國......</b></h1> <h1><b>  1950年6月,美軍犯朝,7月13日,軍委作出了“關于保衛東北邊防,組織東北邊防軍的決定”,確定成立東北邊防軍。三十八軍奉命移防遼寧開原、鐵嶺一帶,準備入朝參戰。這是江潮伯伯和舒星阿姨換裝后的照片。</b></h1> <h1><b>  10月22日傍晚,志愿軍三十八軍113師從鴨綠江集安段悄悄入朝,江伯伯率部行軍到江界地區.......</b></h1> <h1><b>  已經4歲的力群留守在了遼寧鐵嶺,爸爸和媽媽都過了江,這下子要分開了一陣子了.......</b></h1> <h1><b>  二次戰役中三十八軍官兵們奇襲武陵橋,攻克了德川城,巧襲戛日嶺,穿插三所里,搶奪龍源里,血戰松骨峰,不辱使命,贏得了“萬歲軍”天下美名......</b></h1> <h1><b>  1951年5月,五次戰役結束了,113師的叔叔阿姨們將小丫力群接到了朝鮮馬山里;三十八軍隊伍在這里休整,力群穿上了裙子在初夏的曠野上留下了這張照片......</b></h1> <h1><b>  1951年8月,不甘失敗的美軍又重新點燃戰火,發起了夏、秋季攻勢,軍情緊急,父母不放心力群在戰火中回國,就把她帶在了身邊,成為了113師官兵隊列里最小的一員......</b></h1> <h1><b>  這時的力群開始記事了,她記得,每天都是師部炊事班孫爺爺在照顧她,行軍時,孫爺爺就背著她走;晚上睡覺時,耳畔常常響起巨大的爆炸聲,聲浪把力群從床上高高拋起;駐地響起了防空哨,孫爺爺馬上抱著她跑進防空洞......</b></h1> <h1><b>  有一次,媽媽帶上力群外出,路過一片草地,突然天上傳來飛機轟鳴聲,媽媽趕緊把小力群塞到了小道旁的灌木叢里。樹枝、草刺刮破了她的臉,又疼又熱,她急得發出了聲音,媽媽趕緊捂住了力群的小嘴巴,敵機拋下幾顆炸彈就離開了。在母女倆隱蔽處不遠,炸出了幾個深坑,散出來的硝煙直嗆嗓子,力群驚嚇地緊緊依偎著母親.....</b></h1> <h1><b>  1953年7月,交戰的幾方簽訂了“朝鮮停戰協定”,江伯伯、舒阿姨和小力群留下了這張合影........</b></h1> <h1><b>  張竭誠伯伯入朝時任志愿軍117師師長,1950年10月19日率丹東河口跨過鴨綠江,一次戰役中,三十九軍負責圍殲云山地區美軍。117師首先向右迂回,阻援韓1師,然后與116師一起,重創了美騎1師、美24師、韓1師、英27旅,戰果輝煌……</b></h1> <h1><b>  張伯伯(右)和吳信泉軍長(左)一起研究作戰方案……</b></h1> <h1><b>  四次戰役中,張伯伯率部參加了“橫城反擊戰”,一夜穿插76華里,踏雪急行,快走快打,卡住了敵軍退路。經過一晝夜激戰,殲敵3350多名,創造了朝鮮戰場上最佳成績。此戰后,張伯伯升任志愿軍三十九軍副軍長.......</b></h1> <h1><b>  1952年9月20日,志愿軍三十九軍駐地迎來了第二屆祖國人民赴朝慰問團.....</b></h1> <h1><b>  劉景范團長在慰問大會上講話,主席臺前擺著毛澤東、斯大林、金日成領袖畫像......</b></h1> <h1><b>  慰問團給每位志愿軍叔叔帶來了一枚精致的“和平萬歲”紀念章.....</b></h1> <h1><b>  慰問團中文藝工作者來到前線,給官兵們表演節目......</b></h1> <h1><b>  年僅4歲的張旭東(左一)和另兩個小朋友幸運地代表志愿軍兒女入選到慰問團中....</b></h1> <h1><b>  這么多留守兒童入朝看爸爸,只有旭東等幾位小朋友以祖國慰問團成員身份見到了久違的父親。張伯伯緊緊抱著這個珍貴的“小小慰問品”,旭東也乖乖地依偎在他的懷里,照下來這張“朝鮮戰地合影”......</b></h1> <h1><b>  1950年11月,志愿軍司令部情報二處副處長江濤率領八位搞情報的叔叔緊急入朝,他們的任務是指導志愿軍部隊進行情報收集和分析工作;審訊敵軍俘虜,獲得有用信息。這個機構對外名稱是“戰場情報工作調研組”,他們緊隨志司總部,輾轉朝鮮各個戰場......</b></h1> <h1><b>  照片中的嬰兒叫江和平,是個女孩,1952年出生。圖為江叔叔回國時抱著她照下了這張合影......</b></h1> <h1><b>  1951年夏季開始的板門店談判并不順利,美韓一方在談判桌前極為傲慢,這使談判耗時、漫長、費勁........</b></h1> <h1><b>  1953年1月,和平父親再次入朝,爭取戰場上奪得更多、更大的勝利,配合朝鮮戰場上我方談判。這時候,父親可以穿上標準的志愿軍干部服,佩戴志愿軍胸標,臨別上車時,江濤叔叔把和平和母親托付給戰友照顧......</b></h1> <h1><b>  跟父親一別就是4年,1957年,戰火平息了,母女獲準倆首次赴朝探親,志司宿舍是幾棟平房,建在朝陽山坡上,白天院子里很安靜。夜很深了,爸爸和院里的叔叔們才陸續回家,這時候,和平都睡著了,早晨醒來,才能見到遲歸的爸爸.....</b></h1> <h1><b>  江濤叔叔知道女兒喜歡花,就在當地鮮花盛開的季節,采集朝鮮人民最喜歡的金達萊花,制成了標本,平整地夾藏在書籍里,和平到了朝鮮后,送給了她。這張照片至今保存完好,浸透著爸爸對女兒的思念和厚愛......</b></h1> <h1><b>  離家屬區不遠地方,有條公路,晝夜不停地行駛著志愿軍運輸車隊,有時候,還能看到頭頂壇罐的朝鮮婦女們通過,公路兩旁還有許多彈坑沒有填埋.......</b></h1> <h1><b>  檜倉郡志愿軍烈士陵園離和平家不遠,1957年9月23日,全家三口來到了剛剛建好的紀念涼亭,這是當時檜倉郡最好的建筑群,亭中白色墓碑上篆刻著“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烈士永垂不朽”.......</b></h1> <h1><b>  在墓園里毛岸英烈士墓碑前,和平用小手秀了一個睡覺姿勢,小小心靈中裝著長眠在這里的岸英叔叔.......</b></h1> <h1><b>  這是當年在朝全家照的一張合影,左起:江濤叔叔、江和平、張瑾阿姨......</b></h1> <h1><b>  1950年12月31日,志愿軍發起的三次戰役中,三十九軍116師聲東擊西,出其不意地突破臨津江,向韓國首都漢城迅猛推進。美、韓軍潰逃,346團副團長周問樵率部兵不血刃地占領了總統府......</b></h1> <h1><b>  周團長進入總統府大樓里李承晚官邸看了看,房間里都是高檔家具和名貴衣物,李總統剛剛離去不久,桌子上的收音機在播新聞,火盆里的木炭還沒有燃盡......</b></h1> <h1><b>  官兵們聚集在樓外,他們亮出了歌喉,翩翩起舞,歡慶勝利......</b></h1> <h1><b>  過了不久,媽媽帶上了女兒周平前往朝鮮看爸爸......</b></h1> <h1><b>  打了勝仗,又見到了孩子,周叔叔喜上加喜,興奮地牽來一匹馬,把小周平放到了馬鞍上,自己拿著韁繩,哼起了家鄉小曲向前走......</b></h1> <h1><b> 這是周團長的四個孩子后來合影,周平小姐姐(右一)是老大,停戰期間,她去了朝鮮看望父親.....</b></h1> <h1><b>  還有一位志愿軍爸爸苗繼宗,時任志愿軍四十軍118師354團副團長.......</b></h1> <h1><b>  母親馬萍也隨部隊入朝,是志愿軍118師工作隊成員......</b></h1> <h1><b>  1952年5月,苗叔叔和馬阿姨有了一個女孩,起名叫苗萌夏......</b></h1> <h1><b>  小萌夏出生后不久時,母親從國內把她接到了身邊。那段時間,五次戰役剛剛結束,萌夏成長在父母身旁,可以在戰火消失了的土地上快活地玩耍......</b></h1> <h1><b>  朝鮮房東小姐姐也很喜歡她,一有時間,就抱著和背著她......</b></h1> <h1><b>  小萌夏的到來給師機關叔叔、阿姨們帶來了意外的驚喜,他們看慣了戰場上廝殺拼搏、流血犧牲情景,更珍惜當下的和平和生命.......</b></h1> <h1><b>  在朝的日子里,象小萌夏這樣,有親人呵護,母親抱著,父親看著,幸福生長的留守兒童不太多.......</b></h1> <h1><b>  又過了不到一年時間,苗叔叔和馬阿姨就要回國了,他們帶著小萌夏跟朝鮮兩位小姐姐告別,留下了這張照片......</b></h1> <h1><b>  這位留守兒童名字為魏曉欣,他是1952年出生,共和國的同齡人。他是在近期整理父母遺留下來照片時,喚起了曾經跨過鴨綠江去看爸爸、媽媽的回憶。小時候,父母都是志愿軍,去了朝鮮,把不到3歲的曉欣寄放在東北軍區在沈陽的一個幼兒園里……</b></h1> <h1><b>  他還記得,父母離開后,心里非常傷心,每天都哭泣。班級里的老師們為了哄他,就弄來一輛毛驢車,拉著他到渾河邊上玩,看看河里行走的船.......</b></h1> <h1><b>  他的父親叫魏振鐸,入朝時,在志愿軍六十四軍軍部任職,后來調往志愿軍總部工作.....</b></h1> <h1><b>  等他過了3歲,朝鮮停戰了,母親就到沈陽來接他,他競認不出媽媽來了。曉欣家也在平安南道檜倉郡志愿軍總部家屬宿舍,他還記得,家門前有條小河,河對岸住著許多朝鮮老鄉……</b></h1> <h1><b>  這是一張翻看影集新找到的當年父親(右一)與朝鮮老鄉的合影,與照片中朝鮮女孩的裝扮一樣,男孩衣服也是上身短、下身長,但男孩都剃光頭,女孩多留齊耳短發........</b></h1> <h1><b>  從曉欣家拐過去一個山腳就是著名的檜倉郡志愿軍烈士陵園,從大門到山頂墓地還有240級臺階,象征著240萬志愿軍出征將士。父親常常帶著他來這里,瞻仰英雄,每次回家時,父親都牽著他的小手慢慢往下走....</b></h1> <h1><b>  這里埋葬著134名志愿軍烈士,最著名的是毛岸英烈士,他是毛主席的孩子,犧牲于志愿軍剛剛入朝時,敵機的一次轟炸中。曉欣依偎在父親懷中,看著岸英叔叔潔白的墓碑,當時幼小的心靈中,還弄不懂犧牲的意義........</b></h1> <h1><b>  這位志愿軍叔叔叫王永年,1952年2月調任志愿軍文工團協理員。王叔叔有三個女兒,幸運的是孩子們都去過朝鮮看望父親.......</b></h1> <h1><b> 王永年和李玉欣夫婦合影......</b></h1> <h1><b>  王叔叔懷里的這個女孩叫王橄欖,她的出生時間是1953年7月27日,這天正好是“朝鮮停戰協定”簽字日,王叔叔參加了簽字儀式。當夜,他競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只和平鴿叼含橄欖葉在空中飛翔,天亮后,就接到了“女兒出生、母女平安”的電文......</b></h1> <h1><b>  橄欖小時候經常患病,這是她就診時,東北軍區總醫院醫護人員抱著她......</b></h1> <h1><b>  1954年夏天,小橄欖與母親一道去朝鮮看爸爸,王叔叔的同事和鄰居們都紛紛跑來爭睹國內過來的“小天使”,圖為一位漂亮的朝鮮小姐姐抱著“小橄欖”......</b></h1> <h1><b>  二女兒王愛平出生于1954年4月,她是個真正的“留守兒童”,出生后,爸爸在朝鮮,媽媽留在國內忙工作,就把她送到了河北姥姥家。一直到1958年,才有機會與姐姐一道去朝鮮看爸爸......</b></h1> <h1><b>  這張照片是橄欖(左)和愛平(右)在宿舍外合影,當時志愿軍總部為來朝探親家屬蓋了幾排木房,條件簡陋,又矮又暗,拍攝時間在中午,姐妹倆面部反差明顯.......</b></h1> <h1><b>  三女兒紅星1956年4月出生于大連,李阿姨曾在1957年冬季單獨帶上她去看王叔叔,幾個姐妹中,紅星長得最好看,皮膚白嫩、眼睛大、鼻梁高、喜歡笑,總部任榮伯伯見到了紅星,驚訝道,“哇,這個娃好漂亮”.......</b></h1> <h1><b>  王叔叔的三個女兒好似三朵美麗的鮮花,綻放在志愿軍留守軍營里,紅星(左一)、愛平(左二)和橄欖(后排左一)......</b></h1> <h1><b>  1958年10月25日,最后一批志愿軍官兵撤離朝鮮,平壤30萬軍民匯集在車站前廣場,送別“最可愛的人”.........</b></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b>  “留守兒童”的爸爸們大多在最后歸來的隊伍中,在平壤車站,他們坐上了回國的火車......</b></h1> <h1><b>  父母回國后,我們漸漸長大了,中學時代,看了電影《英雄兒女</b><b style="color: inherit;">》,影片中,王芳小姐姐跟隨祖國慰問團赴朝演出,遇見了爸爸,溢出來的喜泣之情,當時她已經是一名戰士了。我們入朝時,還都是小娃娃,表達出不這樣完美的骨肉親情.......</b></h1> <h1><b>  六、七十年代,曾“到朝鮮看爸爸”的孩子們都離開了家,長大當兵了,探親回家看望父母時,才懂得和理解了父輩們當年英勇無畏后面的那顆“舐犢之心”......</b></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元市| 昌都县| 昭平县| 克拉玛依市| 盐边县| 资中县| 蛟河市| 长垣县| 绵阳市| 东莞市| 洱源县| 大厂| 武清区| 射阳县| 周口市| 桃园县| 伊金霍洛旗| 宁阳县| 紫金县| 湘乡市| 横峰县| 漳平市| 望奎县| 磐石市| 视频| 教育| 错那县| 金阳县| 吉首市| 鲁山县| 东海县| 达州市| 汶上县| 尚义县| 旬邑县| 神农架林区| 电白县| 四子王旗| 黎川县| 大足县| 偃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