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古城位于云南昆明之南220公里,古稱步頭,亦名巴甸。南詔政權于唐元和年間(810年前后)在此筑惠歷城,屬通海都督。惠歷為古彝語,就是大海的意思。因為當時每逢夏秋之季,壩子里溪水漲溢如海,漢語譯為建水。<div>元時設建水州,屬臨安路(路治在通海),并在建水置臨安廣西元江等處宣慰司,統(tǒng)轄臨安、廣西(今瀘西縣地)、元江等路。明代仍稱建水州,改路為府,臨安府治移至建水,清乾隆年間改建水州為建水縣。民國元年改建水縣為臨安縣,次年復稱建水縣。</div> 唐元和年間南詔政權在此筑惠歷城,城系土城。明洪武二十年,明軍平定云南后設臨安衛(wèi),筑臨安衛(wèi)城,在原有土城的基礎上拓地改建為磚城。城周六里三、城墻高二丈五尺,四門有城樓,樓為三層,各高四丈,雄偉壯觀。<div>城有四門,東叫迎暉門,南叫阜安門,西為清遠門,北為永貞門。明末,西南北三樓毀于戰(zhàn)火,僅存東城樓。</div> 建水古城的北門——永貞門。 永貞門的覲光樓,是建水古城的北城樓。《續(xù)修建水縣志》曰:“望京樓,即北城樓,與南樓相對。”“望京樓”后稱“覲光樓”。覲,臣民朝見君主。建水地處邊疆,地方官員朝見君主非常不容易,為了表達忠心,建一座城樓,遠眺北方,好像見到了自己的君主。“永貞”,就是忠貞不渝,永遠忠誠于朝廷,忠誠于自己的崗位之意。 <div>建水古城的西門——清遠門,也稱“挹爽樓”。<br></div> 《續(xù)修建水縣志》曰:“挹爽樓,即西城樓,眼界少亞朝陽樓,但亦有西來爽氣之慨。”“清遠”和“挹爽”的取名意境,就是清遠怡然,清凈爽朗,醉心于本真的自然之趣,表現(xiàn)了古人曠達的文化胸襟! 建水,一座“活著”的千年古城,三箭之地一寺,五箭之地一廟,七箭之地一井。在歷經(jīng)十二個世紀的風霜中,保存有五十多座古建筑,被譽為“古建筑博物館”和“民居博物館”。 一千年的守望,因古井而有靈性。<div>沒有哪一座古城像建水一樣,擁有數(shù)百口古井。這些古井隱藏在古城街邊巷尾,猶如深扎在古城土壤里的一叢叢根系,滋養(yǎng)著一代又一代建水人。建水古井既有單眼井,也有二眼、三眼、四眼相連并存的,甚至還有十二眼井,與古城老街、老巷、老宅交相輝映,可謂是“古井博物館”。</div> “十二眼井”就在建水古城的中心大街臨安路旁,距朝陽樓和朱家花園不遠。十二眼井分成三排,呈弧狀排列,形如折扇,所以又稱扇井。如此規(guī)模宏大的水井,當為天下之最,無處可比。<br> 扇井不僅規(guī)模大,而且體現(xiàn)了古代人的智慧,內(nèi)涵豐富。十二這個數(shù)字在中國往往有著特別的意義。十二年為一紀,十二月為一年,十二時辰為一天。十二眼井寓意著清水長流,萬古不竭。折扇為文人所用之物,十二眼井排成扇形,寓意著建水是文獻名邦,滇南鄒魯,文風興盛,人才輩出。 十二眼井構思巧妙,寓意深刻,外形美觀,內(nèi)涵豐富,不愧為天下井王。<br>正是有了這乳汁一般甜美的井水,建水才得以世代繁衍延續(xù)至今。正因為此,建水人對古井充滿感激敬畏之心,很多古井前建有水晶宮、龍王廟,至今仍供奉著龍王。 建水古城的東門——迎暉門。 建水古城的東門迎暉門,也叫“朝陽樓城門”,占地2312平方米,城墻從南至北長77米,從東至西寬26米。城門依地勢筑于高岸。 朝陽樓用48根巨大木柱支撐,分成六列陣勢,每列各有8根,中間兩列最粗大,直通三樓;其外兩列木樁稍細,只通二樓;最外面兩列柱圍更小,僅支撐一樓屋檐。這種結構法具有強大的抗震性能,故前人有《登東城樓》詩稱贊道:“形勝據(jù)荒陬,翻身近斗牛。東南幾屬國,今古一高樓。”<div><br></div> 城樓東面頂檐下,立有高約兩米的“雄、鎮(zhèn)、東、南”四塊楷形體的獨字方匾,為乾隆四年(1739)之夏,乾隆2年出任臨安知府的浙江籍二甲進士來謙鳴所題,石屏書法家涂晫書。<div>在東面二樓頂檐下正中處,立著約2.5市尺高的“朝、陽、樓”三塊楷書獨字方匾,為乾隆探花(進士第三名)清代大書法家王文治出任臨安知府時,于乾隆32年(1767)春所書,匾字圓潤秀麗,猶如“美女簪花”,耐看悅目,實為難得的古代書法藝術珍品。<br></div> 歷經(jīng)600多年的朝陽樓,歷經(jīng)了無數(shù)兵災戰(zhàn)亂,飽受了50多次大小地震的顛簸,有幾次全城房舍遭到嚴重損毀,尤其是清光緒十三年(1883年)十一月初二日之大地震。《建水縣志》載:“每震時地如雷鳴,人民簸蕩如載覆,見東門城樓傾側復起數(shù)次”。然東門樓卻安然無恙地挺過來了。明朝洪武二十五年鑄造的那高2米多,具有很高工藝水平的大銅鐘,也完好地懸掛在古樓大梁上。 朝陽樓樓閣起于兩丈多高用磚石鑲砌的門洞之上,樓層高24.5米,進深12.31米,面闊26.8米,五開間,三進間,迥廊周通,為三重檐歇山頂。檐角飛翹、畫棟雕梁、巍峨挺拔、氣勢雄偉。 朝陽樓檐角掛有銅鈴,每當秋風送爽,鈴聲在清風中清脆悅耳。春夏之間,萬千筑巢于檐下的紫燕繞樓飛鳴,呢喃之聲不絕于耳,景致蔚為壯觀。城樓上木雕屏門雕鏤精細、奇麗華貴、人物形象生動、透雕三層,堪稱精品。 雍正《建水州志》載:“東城樓(朝陽樓)高百尺,干霄插天,下瞰城市,煙火萬家,風光無際,旭日初升,暉光遠映,遙望城樓,如黃鶴,如岳陽,實為南中之大觀。”有“雄踞南疆八百里,堪稱滇府第一樓”的美譽。 歷史上,建水古城南、西、北三座城門均被戰(zhàn)火損壞,只有東門完整地保留了下來。同時流傳下來的,還有一曲具有彝漢文化影子,內(nèi)涵建水花燈韻味的《四門調》:<br>一進東門東門尼東<br>東門尼底下賣點小花紅<br>二進南門南門尼南<br>南門尼底下賣點小苤藍<br>三進西門西門尼西<br>西門尼底下賣蓑衣<br>四進北門北門尼北<br>北門尼底下賣點小玉麥<br>從唱詞“小花紅、小苤藍、蓑衣、小玉麥”中可以看出,當時的市場交易以農(nóng)產(chǎn)品為主,反映了當時市民的艱苦生活。<div>這曲膾炙人口的建水小調,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在婚嫁、團圓、聚會等喜慶的酒宴上經(jīng)久不衰,傳唱至今。</div> 建水古城的南城門叫“阜安門”,也叫“環(huán)翠樓”。 據(jù)《續(xù)修建水縣志》記載:“環(huán)翠樓,即南城樓,平疇綠畦,一望蔥茜。”由此可知,今天的城陳路一帶,當時就是碧綠的一望無際的田園和菜園。至于“阜安”的取義,即為興旺發(fā)達,安寧祥和,表達了古代人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建水,這里作為滇南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中心和通向東南亞地區(qū)的國際通道,歷時達7個世紀之久。 <div>歷史上這里發(fā)生過多次影響滇南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div><div>1647年農(nóng)民起義軍大西軍將領李定國曾攻破臨安城;</div><div>1903年西莊荒地村人周云祥于個舊率礦工和農(nóng)民起義,攻占臨安城,使清廷震動;</div><div>1911年11月1日,駐臨安新軍和民團繼昆明辛亥重九起義后,發(fā)動臨安起義,并安撫四鄰,滇南光復;</div><div>1916年臨安及個舊、蒙自一帶,共同演出了一場滇南護國保衛(wèi)戰(zhàn)。</div><div>解放戰(zhàn)爭時期,這里是中共滇南地方組織從事秘密革命活動的后方根據(jù)地,由此發(fā)展和派出大批黨員和“民青”成員奔赴思普地區(qū),開辟武裝斗爭根據(jù)地,為配合解放大軍最后解放云南作出了貢獻。</div> 2022年8月9日拍攝于云南省建水古城景區(qū)。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朝阳市|
清水河县|
泽库县|
溆浦县|
广安市|
吉安县|
旬邑县|
文水县|
鄢陵县|
琼结县|
东城区|
平和县|
枝江市|
儋州市|
永昌县|
沭阳县|
来安县|
明光市|
偏关县|
类乌齐县|
温宿县|
石柱|
布尔津县|
荆门市|
仪征市|
灯塔市|
准格尔旗|
南开区|
乌恰县|
丽江市|
宜章县|
栖霞市|
卢湾区|
津南区|
湘乡市|
舒城县|
两当县|
韶关市|
怀来县|
乌鲁木齐县|
金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