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28, 128, 128);"> 我的爺爺奶奶以及父母和我都是新關坊人!從小對新關回坊有著深厚的感情,因此整理資料詳說歷史曾經的新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28, 128, 128);">—馬千嶸</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贊新關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馳名西北新關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蘭州城中有名氣</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歷任阿訇有爾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遵循古蘭和圣訓</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堅守原則立場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愛國愛教團結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經堂教育育新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志善阿訇帶頭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培養滿拉接班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馬軍阿訇穿衣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如今桃李滿天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人人見了人人夸</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歷屆學董乜提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敬主愛人干善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明義學董乜延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建寺管寺建功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現任學董和阿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團結一致干教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三年疫情修大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雄偉壯觀又好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身體力行講教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維護穩定促團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勤奮學習抓管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新關古寺創佳績</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丁仁孝</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金城新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金城新關古回坊</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歷史悠久故事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阿訇學者輩輩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古往今來不斷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新關回族人勤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為人誠實教門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新關娘娘都格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茶飯蘭州數一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兒時寺里常玩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回憶溫暖如昨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生在新關不忘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最愛新關不忘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 —馬千嶸</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史海鉤沉.蘭州新關回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b><b style="font-size: 20px;">在蘭州眾多的穆斯林聚集區,新關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回族集居地。在那里有說不完的故事,流不斷口傳,它是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新關因</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black;">廣武門而得名,歷史上的新關</b><b style="font-size: 20px;">講是指建于明朝正統十二年的蘭州古城舊址東北郭門稱</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black;">廣武門。廣武門取“廣開武備”之意,因與</b><b style="font-size: 20px;">建于明宣德年間的其它郭城來說,屬新建筑物,故</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black;">稱新關城門。從轅門(今省政府)東口至廣武門一帶被稱為新關街。建國后,廣武門城門被拆除,但其名沿用至今。今天的新關便成了回族居住的代名詞,也因穆斯林居住而揚名,人們把居住在廣武門一帶的回族</b><b style="font-size: 20px;">聚集</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black;">地統稱為新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black;">新關的</b><b style="font-size: 20px;">回族主要居住在</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black;">新華巷、華亭街、羅家坑、石頭巷、鄧家巷、秦安街和官園(今民勤前、后街)等一帶,隨著時代的變遷,居住在這一帶的回族也都習慣稱自己為“新關人”。回族居住最為密集的</b><b style="font-size: 20px;">新華巷,在清末民初就稱為滹沱沿或滹沱街,解放后改名為新華巷。華</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black;">亭街過去稱為忠信街,解放初改</b><b style="font-size: 20px;">為自信路,后又改名為華</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black;">亭街。著名的新關清真大寺就座落在新華巷,初稱新華巷清真寺,后改稱為新關清真大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新關是一段歷史,久遠得不知道從哪個朝代開始的。新關從何時有了回族現無法考證。但可以肯定的說,新關回回的來源與一個與回族有著千絲萬縷的朝代有關。據《蘭州回族與伊斯蘭教》一書介紹,元代蘭州屬陜西行中書省鞏昌路,轄地雖小,但其地理位置特殊,很適宜來自中亞各國穆斯林為主體的回回軍居留,他們或從政從商,或從事農業生產。并通過婚姻的結合和伊斯蘭教的傳播,與蘭州各民族融合,得到繁衍和發展。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重用了許多回族文臣武將,如常遇春、胡大海、沐英、藍玉等。就有“十回保大明”的傳說。</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85, 85, 85);">明洪武二年(1369年)四月,明將馮勝攻克蘭州后,降蘭州為蘭縣,屬陜西布政使司臨洮府,當時明太祖朱元章命沐英率大軍駐節蘭州,</b><b style="font-size: 20px;">從那時起蘭州就有了大批回族移居。又據史料記載,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59年),明太祖封諸子為藩王,其庶十四子朱楧封為肅王,就藩甘州(今張掖)時,江南、山東等地的部分回族官吏和商賈,隨朱楧西遷甘州。后于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楧遷王府于蘭州,在今省政府修建肅王府,隨從的一部分回族官吏和商賈,或客居甘州,或隨同東遷蘭州,就有一大批回族移居新關。《蘭州民族宗教志》也記載蘭州的回族是明朝初期“從南京、皖、浙、豫、魯等地回民遷來的。其中以馬姓居多,還有沙、藍、海、鮮、虎、拜、孫等姓氏”[作者:擺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關于新關回族的來源,至今在新關許多回族老人中流傳著祖先遷居蘭州的傳說,有的人還能說出祖輩發前居住的地名。據新華巷馬廷鈺哈吉說,他們祖上是南京人,是個宗教世家。明朝初年,先祖從南京遷移到蘭州后還曾任過掌教祖宗。爺爺馬永泰,人稱“穆安津爺”,專在寺里念“邦克”。輩里還出了阿訇,一個是“路三阿訇”,另一個叫“牙古”阿訇。新關老住戶沙明義哈吉講,他們沙家也是明朝洪武年代從南京移民到蘭州的,先祖在南京主要養牛、賣肉等行業,遷移到蘭州后還是養牛、賣肉為生。又據回族老人馬壽真生前回憶說, 1947年他到南京考學,住在大柳樹巷甘肅會館,看到該巷有許多馬姓和沙姓回民和新關馬、沙家一樣賣牛羊肉和從事牙行行業,就想起了父輩所說的“我們是南京人”的故事。還有許多人是清末明初來到新關的。新關馬連生告訴筆者,他的外祖父王文清是北京回族,清末八國聯軍攻打北京時,為了躲避戰亂,與幾位親友跟著一個在鏢局當保鏢的新關人逃難到蘭州。到蘭州后外祖父就住在新關以賣醬牛肉為生。據說外祖父在北京是皇宮御膳房的,所以他做的醬牛肉很有名。后來成了家,有了兒女,解放后,北京的親人來到蘭州找到他,沒回去。像王文清老人這樣的外鄉人扎根新關的故事很多很多,我們只能從老人們的口傳中尋找過去那失去的歷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新關在六百年的歷史變遷中。經歷了明朝、清朝、民國等各個時代,特別是在清代二百六十多年的統治,是西北回族受壓迫、受摧殘最嚴重的時期,新關回族同胞不畏強權、頑強抗爭,用無聲的行動反抗著清政府的壓迫,寫下了許多動人詩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循化阿訇蘇四十三等率眾開展反清斗爭,攻打蘭州城。清政府在蘭州城西殺害了哲合忍耶道祖馬明心。新關的石鄉老冒著生命危險將馬明心的遺體偷出埋在自家院中,待事件稍有好轉,新關石鄉老又將遺體埋在廣武門外石家墓地里,以后又將石家墳地全部獻地回族,這就是后來聞名的東川拱北。張承志的《心靈史》中詳細描寫了新關石鄉老偷埋馬明心遺體的經過,石鄉老的義舉也將永遠在穆斯林中傳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政府在武力鎮壓回族起義的同時,為了教化回族,甘肅巡撫許容在蘭州滹沱沿(今新華巷)和拱蘭門內(今酒泉路)井兒街巷口設立了回民義學,后滹沱沿回民義學更名為“存誠義學”,拱蘭門內回民義學更名為“養正義學”。由于清政府對回族長期施行迫害和歧視政策,再加所辦的義學不符合回民的要求,許多回民以念經為由與之相抵觸,所學之人寥寥無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民國以后, 隨著“蘭州回教教育促進會”的成立,給新關帶來了一股新風。新關人追求進步、重視教育,創辦了民族教育。1912年9月21日,民國政府委任馬鄰翼先生為甘肅省提學使后,他目睹甘肅回民教育落后局面,會同甘肅提督馬安良、甘州提督馬麟、甘肅省印花局局長喇世俊、法政專門學校校長蔡大愚以及蘭州回族鄉紳,于1913年5月12日成立“蘭州回教勸學所”,后改稱為“蘭州回教教育促進會”。并按回族聚居情況,在蘭州成立五所回民學校。在新華巷清真寺旁設第一初等小學。這是新關歷史上第一次有了回族自己的大學生,產生了許多名人。這些人當中有的從政為官,對社會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有的積極參加和平起義,為西北和平解放做出了貢獻。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馬岐山、回族,蘭州新關羅家坑人,人稱“師傅爺”,民國時期曾任敦煌縣縣長。后棄政從醫,醫道精益,為人善良,深受回漢百姓稱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蘇連元、回族,蘭州新關滹沱人,1921年由蘭州一中考入北平朝陽大學政治經濟畢業,曾任寧夏政法處長、高等法院院長、國大會代表。1949年去臺灣,曾任國民黨司法院公務懲戒委員會委員。這些人當中有的從政為官,對社會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有的積極參加和平起義,為和平解放西北做出了貢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馬騰云、回族,字漢章,蘭州新關滹沱人,出生于宗教世家,其父馬維驛阿訇,曾在榆中開學多年。馬騰云曾任青海省民和縣縣長等職。在任民和縣縣長期間,他通過馬鳳圖結識了謝覺哉,與八路軍駐蘭辦事處有交往,為當地民眾修建學校,并保護過在青海尋找西路軍下落的地下黨員吳鴻賓、進步記者范長江等人,收養了不少流落的西路軍女戰士,并為她們成婚安家。1946年曾任參政員、國大代表,聆聽了周恩來的講話,思想發生很大變化,擁擠共產黨的主張。解放后,閑居在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馬 鋼、回族,字精若,蘭州新關滹沱人,其父是新關皮貨匠。精若喜讀書,學習刻苦,先后在新關初小,清華高小、蘭州一中讀書,1926年畢業于甘肅省立第一師范學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黨員。解放前,曾任小學教員,國民黨天水縣黨部指導員,國民黨軍隊軍需,國民黨甘肅省黨部秘書,臨夏稅務局局長,青海循化縣縣長,寧夏省政府秘書、保安司令部機要室主任,保安司令部少將參議。1949年9月在寧夏參加和平解放。1953年分配在甘肅省政協秘書處工作,1957年曾錯劃為右派,受到錯誤處理,1979年1月復查改正,恢復政治名譽。1981年7月16日任甘肅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1984年以來,創作了許多關于歌頌共產黨,宣傳祖國統一,支持殘疾人事業的書法作品,曾參加全省各民主黨派和全國宗教界舉辦的書法展覽,有的作品還參加全國展覽,獲榮譽證書和獎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5、馬 銳(1904—1991),回族,字精盧,蘭州新關滹沱人,畢業于北京高等警官學校,曾任馬鴻逵寧夏駐蘭辦事處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6、馬玉龍(生卒不詳),回族,蘭州新關滹沱人,曾任青海昆侖中學校長。,解放前夕曾任蘭州市副市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新中國的成立,使古老的新關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使新關回族人民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回族同胞中出現了杰出人物。他們當中有的還上了大學、參了軍,有的當上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有的還擔任了領導職務。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馬竹軒:女,回族,1924年出生于新關滹沱。其父人稱“米黃麻爸”。1947年西北師范學院畢業后,曾在蘭州女師、蘭州女中任教師。從青少年起就追求進步,參加革命活動。解放后,歷任蘭州市政府民族科干部,蘭州女中教師,甘肅省婦女聯合會宣傳部長,省婦聯副主任,省物資局生產資料公司干部,政協甘肅省委員會第四屆副秘書長,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政協蘭州市第七屆委員會主席、黨組書記等職。曾擔任甘肅省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政協甘肅省委員會第一至六屆委員、常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水利專家馬秉禮、回族,1924年出生于蘭州新關鄧家巷貧苦家庭。1948年畢業于天津北洋大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48年在甘肅省水利局任技佐。解放后,先后在甘肅省農林廳水利局、會寧縣農業局、省省水利廳基建處、技術指導隊、勘測設計隊工作,歷任技術員、隊長、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先后負責和參與規劃設計、施工的水利工程三十多項,其大中型項目十八項,并多次負責搶險加固和重大技術問題的決策。1988年評為教授級高工并聘任為《甘肅水利志》總編,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志編委員會委員,引大入秦工程建設指揮部技術顧問。曾擔任政協甘肅省委員會第六屆委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公社社長馬子時:回族,1924年蘭州新關滹沱人。解放前系農民,解放后,先后任蘭州市廣武門、南城根前街第四行政組組長、副街長兼文書,蘭州市第二區農會主任,第三區人民政府財政科副科長,農林科科長、中共東崗區委合作部副部長,雁灘人民公社黨委副書記兼社長,臨夏州東鄉族自治縣河灘公社秘書,蘭州市農科所張家祠試驗場場長,蘭州市農林局經營管理科科長。1981年退休。是政協甘肅省委員會第二屆委員。1959年,在雁灘人民公社工作期間,該社被國務院授予“農業先進集體雁灘人民公社”。1960年中共甘肅省委人民公社調查組稱該社為“一朵花開香滿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骨科專家沙鵬圖:回族,1920生于蘭州新關滹沱。1955年7月畢業于蘭州醫學院。骨科主任醫師、副教授。1955年8月參加工作,曾任蘭醫二院 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副教授 、副院長,蘭州醫學院醫療系副主任。長期從事骨科專業,是省內著名骨科專家。曾成功開展了斷掌再植顯微外科手術、帶血管游離腓骨移植手術、長骨膜游離骨移植手術,獲得甘肅省衛生廳科技成果三等獎。曾擔任政協甘肅省四、至七屆委員,民革甘肅省委委員,蘭州市穆斯林教育基金會會長等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民族干部蘇繼昌:回族,(1945—1999)蘭州新關人,大學,高級教師,曾任蘭州回民中學校長,蘭州市民族宗教局局長。為蘭州民族宗教工作做出了貢獻,1999年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稱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47年秋,新華巷回族青年學生馬云與本街回族青年馬忠孝自發組織成立了一支以回族青年為主的足球隊,起名為“原動力回族青年足球隊”名震金城。當時參加足球隊的有華亭街、新華巷回族青年蘇維俊等20多人,他們出身貧困家庭,熱愛生活,追求進步,大多數無文化,有的還是挑肩握擔的小擔販。在馬云、馬忠孝的帶領下,他們白天上午各自做小生意,下午自發組織起來踢足球,晚上組織起來學文化。特別是蘭州解放后,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他們積極參加各種比賽活動,為活躍蘭州群眾體育活動作出了成績。1951年,蘇維俊、馬永成、馬有福、馬忠仁等還選入甘肅隊,參加西北五省(區)首屆足球賽,榮獲第三名的好成績。1953年后,足球隊解散后,許多隊員參加了工作,有的還在以后的工作中擔任了領導職務。如原動力足球隊負責人馬云擔任了蘭州伊斯蘭教協會秘書長,隊長馬忠孝為蘭州市城關區蔬菜商店書記,隊員邸延發擔任地甘肅省糧食局飼料公司經理,馬永成為蘭州市公安局消防支隊干部,蘇維俊為蘭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物資供應組長,祁煥文為蘭州市西固區糧食局書記等職。原動力足球隊精神的鼓舞下,1964年,華亭街、新華巷馬千云、馬永清、馬福建、馬培琪、馬永祿等10位回族青年自發成立一個足球隊,起名為“華新隊”,他們經常利用業余時間和寒暑假日,切磋球藝、與各藍球隊、足球隊進行比賽,為活躍當時的蘭州回族文化生活發揮了積極的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清真寺是穆斯林的精神家園,是伊斯蘭教在一個地區傳播存在的重要標志。有了新關便有了清真寺,回族的生活離不開清真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相傳新關清真古寺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間,原址原在小校場(現甘肅農業廳家屬樓區),后由新關沙倍章、孔萬德等人用3年時間遷建于忠信街(現華亭街)和滹沱巷(現新華巷)之間。初稱新華巷清真寺。后改稱為新關清真大寺。新關清真寺也是明清時代蘭州著名的“六大古寺”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歷史上的新關寺分前后兩院,占地面積2,400多平方米,有橙黃色的大門、磚雕照壁、大殿等部分組成,寺院建筑規模雄偉,比例諧調,造型別致,風格獨特,尤為大殿為中國宮殿式建筑,極為壯觀,渾然一體,工藝精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清真寺正門是三間橙黃色的大門,中間是大門,兩側為穹形小門,古樸別致,獨具匠心,做工極為巧妙,三歲孩童也可以輕易關閉。門前設置木柵欄,欄前沙棗樹,正值五月端陽時,枝茂葉盛,花香撲鼻,使人怡然自樂。進了大門就是前院,院內建有兩層樓閣,上下共6間,用來做阿語教室。樓北5間平房是沐浴室,備有吊桶,湯瓶,供禮拜者洗大小凈使用。院中有古槐,沙棗樹之類,全院雖小但環境優雅清潔。小院有三個穹形磚雕門,從穹形磚雕門進入后院是一個長方形大院,大院西面是大殿,大殿北面有5間經房,是教長宿舍和研究經典的專用房屋以及滿拉居住的平房,墻壁以名人孫廷揚“興隆山”畫和王廷年書法點綴,畫面雄姿美景,山勢崢嶸,蒼松翠柏布滿巍峨山戀。書法則筆法古老,挺建遒勁,歷述了圖中的詩情畫意。南面5間則是寺院專放置婚喪家俱及紀念穆圣日期之用品。。大殿的左側有一小院,內有伙房。大殿有一通道(人稱轉道),后面是一個大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大殿東邊有60米長的水磨磚雕照壁,雕有鷺鷥鬧蓮,喜鵲登梅,鴨子浮水,精雕細刻,逼真典雅,造型生動,神韻多姿,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殿院南邊40米長的照壁,雕有三陽開泰,松鶴鹿,二對馬等,構思獨特,刻工純熟,玲瓏剔透,可謂轉雕的精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大殿內地面全用5厘米的松木鋪設,可容納禮拜者1,000人左右。大殿布局合理,分前殿和后殿,前殿有“胡土白“小閣樓,精巧玲瓏,立意新穎。此樓面積約1平方米,每逢“主麻日”“古爾邦” “爾德節”眾信徒聚禮時,阿訇手持拐杖站在上面宣講教意或誦經,顯得格外莊嚴,肅穆。后殿較前殿大,建造精致,雕梁畫棟,富麗堂皇,別具一格。墻壁轉雕有阿語書法,圖案,殿柱直徑80厘米,懸掛雕刻的阿語書法,蒼勁有力,引人入勝。綠色琉璃瓦殿頂,遠遠看去燦爛奪目。殿前臺階用大青方磚鋪成,約長60米。臺南北各設長凳,供禮拜者休息。臺前設專用涼棚,炎夏用來乘涼。殿前上方挑檐下懸掛有陜甘總督松筠,國民政府國防部長白崇禧,國民政府委員馬福祥等名人所題贈“興教建國”匾額10多塊。出大殿便是橢圓型洞門,兩側則是月宮門,洞門兩邊轉刻有:“朝真主無影形萬物作證、參造化非高遠一理流行”的對聯,引人入勝。“文革”中,清真寺被城關區第四服裝社占用,部分劃為華亭街小學。原有古樸雄偉的大殿等一些著名的古建筑被拆毀,新關寺蕩然無存。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實,新關寺及其廣大穆斯林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1984年落實政策,華亭街小學歸還了新關寺680方米地方(尚有2000多方米末歸還)。廣大穆斯林群眾捐資在原址重建清真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新建的清真寺禮拜大殿尤為壯觀,容納1000多人禮拜。大殿分前、后殿,大殿建有敏拜爾小閣樓,精巧玲瓏,后殿較前殿大,雕梁畫棟,壁磚雕有阿拉伯文書法、圖案。大殿正院有北房5間,北房為教長宿舍和研究經典的專房,南房5 間。1997年,對大殿進行擴建,在該寺地底下挖出一塊民國初年本坊群眾立下的一塊石碑,石碑中間斷裂,碑文個別文字脫落,筆者仔細考查碑文年代有誤,但仍有珍貴的歷史價值。新關寺原有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文革后被流失。據馬廷鈺老人講,新關寺原有許多歷史資料被服裝社一工人保存,在落實政策時,這名工人拿著資料找到當時的寺委會負責人,要求給點補償才能奉還但被拒絕,從此這包珍貴的歷史資料石沉大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近代以來,有許多著名有名的阿訇如遇米梁阿訇、繼哈家阿訇、尤努思阿訇、馬克明阿訇、老白阿訇、西寧上五莊阿訇、黑石頭阿訇、祁義不拉阿訇、馬遇德阿訇(馬萬福四子)、韓振緒阿訇、循化韓阿訇、循化清水工阿訇、馬德其阿訇、馬明智阿訇等在新關寺開過學。新關寺也曾培養了頗有名氣的馬成老教長、馬勵善、鮮培祖、馬長清、馬德福等十大阿訇,他們學識淵博、遵守嚴謹,有的曾在南關、繡河沿、橋門、東關等清真寺開過學、當過教長,深受教民的擁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皋蘭新關清真寺捐資業產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嗟呼今世之人第視今世為正其而不知為后世計恐 今世之富難御后世之疾禍雖然尚執富貴口口口 可望后世之恕鐃 如我皋蘭新關清真寺有先賢明哲修后世之大道 仗義疏財相繼而成善舉謹口口口 所置業產房屋歷歷刊列於左庶免年遠煙漫至每年所入之租并續捐之款除支經常束修暨口口口 下盈余若干 令經理人每年終細列清單俾周知口不惟彰樂善好施之義 杜私飽侵吞之敞 則口口口董事者得以有所遵循也云是為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計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一、沙溝馬光烈夫子助銀壹拾兩整 民國十二年二月十七日蘇俊捐朱家溝旱地五段共七十畝 毛家坪旱地十二段共九十五畝六分共價銀一百五十一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一、寧夏掛印總鎮馬云亭軍門大人助鹿茸壹架 民國十一年八月十三日周德元捐錢叁佰串文此款添修寺北場內新房四間口口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一、嘉慶二十三年九月買沈呂氏關院營房門房屋壹處 共計壹拾玖間賣于清真寺為業價制錢口口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一、道光九年六月買沙起昌南門十字拐角鋪面壹處共計兩間半賣於清真寺為業價值錢貳佰口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一、咸豐八年十月買孔馬氏新關寺對門鋪面壹處共計叁間 賣於清真寺為業價銀叁拾倆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一、咸豐十年臘月買沙新關下牌坊房屋鋪面壹處共計壹拾玖間半 賣於清真寺為業價銀錢貳口口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一、同治十年五月買潘進先新關寺門西邊房屋壹處共計壹間 賣於清真寺為業價銀五兩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一、光緒四年十月買葛滕氏新關皇學門房屋鋪面壹處共計九間 賣於清真寺為業價銀貳佰壹拾兩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一、寺門西邊坐南向北房院壹所共計房屋棚房茅廁九間原系賣於清真寺公業共計價銀壹佰貳拾口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一、馬義福四股共計助銀壹佰捌拾整 馬張氏同子馬林馬宗武助銀陸拾兩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一、馬海氏邊助銀貳佰兩整 馬馬氏助銀壹佰兩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中華民國二年六月谷旦閣坊人眾公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八、近代新關著名的阿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阿訇是教門的支柱,阿訇也是伊斯蘭教發展的傳承者。歷史上,新關產生了許多著名的阿訇,有的甚至在全國都有很高的知名度。這些阿訇“爾林”高,遵守好,受到了坊內坊外穆斯林的交口稱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靈明堂創始人馬一龍。字靈明,回族,蘭州西關海家灘(萃英門內)人。生于清咸豐三年(1853年)11月21日,歿于1925年3月19日。早年喪父,依母而生,生活十分清苦。自幼在清真寺學習經文和宗教知識,后讀詩書,通曉阿拉伯文和漢文,淡泊名利,事母至孝。清光緒三年(1877年),25歲的馬一龍在蘭州接受了哈比布拉傳授的嘎的忍耶學說。又先后在蘭州、廣河先等地接受過新疆喀什道堂大香道祖(伊朗的哈馬丹人,為25世圣裔之孫)傳人所傳的納格什班耶學理,并把虎夫耶和嘎的忍耶學理融合一體,專心研究。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他攜妻女返回蘭州,初居橋門巷,后遷移于今新華巷羅家坑定居,結束了流浪生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據傳,馬一龍專心從事“無倆大道”后,時常沿街乞討度日,冬夏身穿單衣,腰束麻繩,有時自歌自舞,與街巷小兒禧戲,任人斥笑,有時被人打罵,而他卻以笑應之,決無滇怒之意,故人們以瘋漢視之。可是當人們有不解的問題向他詢問時,他則指一事一物示之,或繪圖于地,讓問者自思玩索,因而人們對他發生疑惑。有時他所暗示之事,往往有所應驗,于是得到很多人的尊敬與信仰。后來擁護他的人,在蘭州上西園置地為他修建了落腳之地,取名西園道堂。民國6年(1917年),甘肅督軍張廣建給西園道堂題贈“靈明堂”匾額,后人即稱西園道堂為“靈明堂”。1925年馬一龍逝世后,埋葬于蘭州靈明堂,崇敬者為其修建墓廬,尊為西園拱北。馬一龍無子,2女嫁新關蘇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2、香源堂沙門創始人沙太爺(人稱沙滿拉)。1757年,清庭鎮壓了新疆大、小和卓叛亂,據說有一個和卓家族的“巴巴爺”被押解赴京,途徑蘭州時在皋蘭監禁。時值香源堂海門創始人海闊正在皋蘭獄中做事,看管“巴巴爺”,海闊聞“巴巴爺”是圣裔,備加關照,因而受其教門。海闊臨殃時,將其手杖和“太斯比合”(念珠)等派人送交蘭州沙滿拉。沙滿拉,回族,濾沱人,生卒不詳。新關人稱沙太爺。據說沙太爺以此作為繼承和傳教憑據。后來沙太爺將此物埋于蘭州市西津橋,修建了拱北,起名香原堂, 1985年后在蘭州伏龍坪建立了海門拱北。沙太爺歿于東鄉唐汪,教民為他在唐汪黑石山修建了墓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3、馬立賢阿訇,清末民初人,新關滹沱人,是民國時期蘭州著名的大阿訇。據說因經名為董拉海,故人稱“董爺阿訇”。曾任新關寺教長,經常有省內外穆斯林到此求學,培養了蘭州聞名的十大阿訇。1920年固原大地震后第二年,赴麥加朝覲時歿于麥加。有11子,2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4、馬維粼阿訇,回族,新關滹沱人。馬立賢阿訇三子。人稱“杲阿訇”。“杲”同“誥”,譯為“明亮”之意。為什么稱“杲阿訇”無法考證。解放前,曾在東關、新關、廟巷子等清真寺任教長,爾林高、遵守好,受到人們的稱贊,約歿于1946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5、馬維民阿訇,回族,新關滹沱人,馬立賢阿訇六子。曾任新關清真寺小學阿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6、馬永錫阿訇,人稱“三阿訇”。新關人,1909年出生,1979年元月21日,享年歸真,享年70歲。解放前曾在榆中朱家溝清真寺開學三年。解放后,1964年到1967年被聘請為新關寺開學阿訇。文革中,阿訇頂著逆風堅持禮拜,多次受到迫害,但他不畏強暴,堅守信仰,受到新關穆斯林的尊敬和愛戴。有1子,3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7、馬至善阿訇(?—1992年),經名義海牙東,新華巷人,人稱“海阿訇“。解放前,曾在新關寺當滿拉。解放后,曾長期在明德學校當阿拉伯文教師。1984年11月至1992年6月任新關寺教長,1991年去麥加朝覲。阿訇通經漢兩文,“爾林”高,遵守好,曾擔任蘭州市伊協副會長、市和區政協委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8、馬騰霄:回族,經名穆罕默德.哈散,新關新華巷人。因經名叫哈散,人稱“哈散阿訇”,又排行老三,又稱“三阿訇”。 騰霄阿訇于1928年出生在新華巷一個宗教世家,。爺爺馬立賢,父親馬維粼均為阿訇。受家庭熏陶和祖父輩影響,從少年起就在新關、東關等清真寺學習阿拉伯語和伊斯蘭教知識。青年時期,他又參加寧夏舉辦的青年阿訇講習班,受到了來自沙特阿訇的熏陶和教理,后繼續在蘭州等地求學并穿衣。解放后,為了養家糊口,阿訇先后在蘭州飲食、建筑行業當工人,他一邊上班一邊堅持教門帶滿拉。文革后,隨著宗教開放,被聘為朝陽村清真寺教長。當時朝陽村沒有清真寺,為了改變這一狀況,阿訇帶領朝陽村穆斯林修建清真寺,從寺址的購買、設計、施工親自動手,用汗水一點一點蓋起了大殿,改變了朝陽村沒有清真寺的歷史。1995年4月19日因病歸真。享年67歲。現有2子,4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九、近代產生歷史名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新關人杰地靈,近代以來產生了許多名人,這些人當中有的從政為官,對社會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有的積極參加和平起義,為和平解放西北做出了貢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馬岐山(生卒不詳)回族,蘭州新關人,生于新關羅家坑,人稱“師傅爺”,民國時期曾任敦煌縣縣長。后棄政從醫,醫道精益,為人善良,深受回漢百姓稱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2、蘇連元(生卒不詳)回族,蘭州新關滹沱人,1921年由蘭州一中考入北平朝陽大學政治經濟畢業,曾任寧夏政法處長、高等法院院長、國大會代表。1949年去臺灣,曾任國民黨司法院公務懲戒委員會委員,只夫婦二人,無子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3、馬騰云(1909—1962)回族,字漢章,蘭州新關滹沱人,出生于宗教世家,其父馬維驛阿訇,曾在榆中開學多年。馬騰云曾任青海省民和縣縣長等職。在任民和縣縣長期間,他通過馬鳳圖結識了謝覺哉,與八辦處有交往,為當地民眾修建學校,并保護過在青海尋找西路軍下落的地下黨員吳鴻賓、進步記者范長江等人,收養了不少流落的西路軍女戰士張桂英等人,并為她們成婚安家。1946年曾任參政員、國大代表,聆聽了周恩來的講話,思想發生很大變化,擁護共產黨的主張。解放后,閑居在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4、馬 鋼(1902--1990)回族,字精若,蘭州新關滹沱人,其父是新關皮貨匠。精若喜讀書,學習刻苦,先后在新關初小,清華高小、蘭州一中讀書,1926年畢業于甘肅省立第一師范學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黨員。解放前,曾任小學教員,國民黨天水縣黨部指導員,國民黨軍隊軍需,國民黨甘肅省黨部秘書,臨夏稅務局局長,青海循化縣縣長,寧夏省政府秘書、保安司令部機要室主任,保安司令部少將參議。1949年9月在寧夏參加和平解放。1953年分配在甘肅省政協秘書處工作,1957年曾錯劃為右派,受到錯誤處理,1979年1月復查改正,恢復政治名譽。1981年7月16日任甘肅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1984年以來,創作了許多關于歌頌共產黨,宣傳祖國統一,支持殘疾人事業的書法作品,曾參加全省各民主黨派和全國宗教界舉辦的書法展覽,有的作品還參加全國展覽,獲榮譽證書和獎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5、馬 銳(1904—1991),回族,字精盧,蘭州新關滹沱人,畢業于北京高等警官學校,曾任馬鴻逵寧夏駐蘭辦事處長。解放后,在家閑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6、馬玉龍(生卒不詳),回族,蘭州新關滹沱人,曾任青海昆侖中學校長。,解放前夕曾任蘭州市副市長。解放后,在家閑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先進人物是民族的脊梁,也是我們新關回族人民的驕傲新中國的成立,使古老的新關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使新關回族人民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新關回族同胞中出現了杰出人物。他們當中有的還上了大學、參了軍,有的當上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有的還擔任了領導職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領導干部馬竹軒:女,回族,1924年出生于新關滹沱。其父人稱“米黃麻爸”。1947年西北師范學院畢業后,曾在蘭州女師、蘭州女中任教師。從青少年起就追求進步,參加革命活動。解放后,歷任蘭州市政府民族科干部,蘭州女中教師,甘肅省婦女聯合會宣傳部長,省婦聯副主任,省物資局生產資料公司干部,政協甘肅省委員會第四屆副秘書長,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政協蘭州市第七屆委員會主席、黨組書記等職。曾擔任甘肅省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政協甘肅省委員會第一至六屆委員、常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水利專家馬秉禮:回族,1924年出生于蘭州新關鄧家巷貧苦家庭。1948年畢業于天津北洋大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48年在甘肅省水利局任技佐。解放后,先后在甘肅省農林廳水利局、會寧縣農業局、省省水利廳基建處、技術指導隊、勘測設計隊工作,歷任技術員、隊長、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先后負責和參與規劃設計、施工的水利工程三十多項,其大中型項目十八項,并多次負責搶險加固和重大技術問題的決策。1988年評為教授級高工并聘任為《甘肅水利志》總編,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志編委員會委員,引大入秦工程建設指揮部技術顧問。曾擔任政協甘肅省委員會第六屆委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公社社長馬子時:回族,1924年蘭州新關滹沱人。解放前系農民,解放后,先后任蘭州市廣武門、南城根前街第四行政組組長、副街長兼文書,蘭州市第二區農會主任,第三區人民政府財政科副科長,農林科科長、中共東崗區委合作部副部長,雁灘人民公社黨委副書記兼社長,臨夏州東鄉族自治縣河灘公社秘書,蘭州市農科所張家祠試驗場場長,蘭州市農林局經營管理科科長。1981年退休。是政協甘肅省委員會第二屆委員。1959年,在雁灘人民公社工作期間,該社被國務院授予“農業先進集體雁灘人民公社”。1960年中共甘肅省委人民公社調查組稱該社為“一朵花開香滿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骨科專家沙鵬圖:回族,1920生于蘭州新關滹沱。1955年7月畢業于蘭州醫學院。骨科主任醫師、副教授。1955年8月參加工作,曾任蘭醫二院 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副教授 、副院長,蘭州醫學院醫療系副主任。長期從事骨科專業,是省內著名骨科專家。曾成功開展了斷掌再植顯微外科手術、帶血管游離腓骨移植手術、長骨膜游離骨移植手術,獲得甘肅省衛生廳科技成果三等獎。曾擔任政協甘肅省四、至七屆委員,民革甘肅省委委員,蘭州市穆斯林教育基金會會長等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民族干部蘇繼昌:回族,(1945—1999)蘭州新關人,大學,高級教師,曾任蘭州回民中學校長,蘭州市民族宗教局局長。為蘭州民族宗教工作做出了貢獻,1999年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稱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十一、淳樸的新關民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幾百年來,由于歷史沉淀和伊斯蘭文化的熏陶,新關形成了厚重的文化底蘊,淳樸的民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回回兩把刀,一把宰牛,一把切糕”。舊社會,新關人大都以經商為主,多是飲食業和小商小販,大部分人經營涼面、釀皮子、油炸糕、牛肉面、甜醅子,有的人經營干鮮果品、牛羊肉以及皮毛加工行業,也有個別人做珠寶、古玩、字畫生意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舊社會,新關周邊的小北街是騾馬市場,五福巷自清末是騾馬羊交易市場,故稱騾馬市和羊市巷。所以新華巷許多回族祖輩從事騾馬市交易當經紀人。騾馬市的經紀人過去叫“牙行”。在牲畜和其他貨物交易時,“牙行”與買賣雙方很少說話,卻親熱地將袖口對準袖口,兩只手在袖管里動個不停,用指頭談生意,一方用手勢開價,另一方還價。這種“掏麻雀”式的交易方式,簡單保密,至今還在有的地方沿用。馬廷鈺哈吉還說,牙行”在明代有“官牙”和“私牙”之分,官牙是朝廷任命的。我們祖上在南京時屬“官牙”,遷移到蘭州后一直許多人從事牙行生意至到解放后才改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由于大多數是無本經營或小本經營,靠勞力維持家計,所以有的家庭經常是有上頓沒下頓,生活相當貧苦。盡管這樣,新關人熱愛生活,他們在忙于生計之余,養名花異木、調養鳥類、喂養金魚、喜好古玩字畫等,一些生活比較殷實的回族家庭,墻上還掛著字畫,桌子上擺著幾件古董,生活比較豐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回回親套親,打斷骨頭連著筋” 這種的現象在新關最能體現。新關回族都有著一種盤根錯節的社會關系,每個家庭之間都有親戚關系。也正是由于這種打斷骨頭連著筋的關系,使新關形成了一種互敬互幫、團結友愛的精神,無論是回漢之間、親戚之間、鄰里之間,和睦相處、相互包容,民風十分淳樸。據傳清咸豐同治年代,第二十五代圣裔,沙特阿拉伯人穆罕默德.賽以地.哈比比.吾買勒.安妥比,不遠萬里來到蘭傳教,長期居住在新關滹沱沿,新關回族以一種博大的胸懷接納了這位來自圣地麥加的先賢,處處關照,朝夕相處,尊敬愛戴。先賢歸真后,新關穆斯林將其安葬于東關,后遷于榆中大壑峴。每年五月初三,新關寺舉行紀念活動。從“賽以地”的傳說中感受新關深厚的伊斯蘭文化底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在過去走進新關這個回族聚居的地方,巷街仟佰,縱橫交錯,隨處可以見到許多明清時代的四合院。這些明清時代的四合院,粉墻黛瓦、青磚雕花、古香古色,它不僅有中國傳統建筑學的價值,也是新關幾百年來多種文化共融共存的結晶。像黃瓜鄉老、張福元、蘇真和馬千云等家的老院子,有大有小,有的是三合院,有的是一進兩院,有的一字院,規格統一,對稱均衡,在新關都是手屈一指的。</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現任開學阿訇馬軍穆薩童年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這個要捏體的張家川爺是我童年的記憶,這張照片是我2009年開車路過中山橋拍攝的,不知道這個阿爺是否健在!</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新關坊十大弟兄</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以下圖片是新關古寺我兒時回憶</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以下圖片是新修建的新關清真古寺</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沽源县|
全州县|
鸡西市|
万源市|
健康|
余庆县|
天台县|
东台市|
美姑县|
兴和县|
辰溪县|
鄂温|
苍梧县|
腾冲县|
景东|
景德镇市|
蚌埠市|
北流市|
盐源县|
青神县|
吴堡县|
长乐市|
梧州市|
兖州市|
射洪县|
广安市|
湖北省|
昌邑市|
五寨县|
康平县|
兴安盟|
湄潭县|
威海市|
永和县|
且末县|
泸西县|
莆田市|
保亭|
陆良县|
海丰县|
浦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