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西索民居與卓克基土司官寨隔納足溝相望。西索是藏語“哨兵”的意思,原來它是給官寨站崗放哨的。在土司時代它又叫卓克基趕槍巴,即“卓克基街“。</p> <p class="ql-block">當年住在街上的是些什么人呢?他們大多是土司的科巴(差人)、商人或手工藝者,他們都聽土司使喚而且世代相傳。據說世居街上有幾十代的。街上的一座寺廟也有600多年歷史。可見卓克基街與官寨是一對畸形的雙胞胎,街被官寨吸干了脂膏血汗,成為羸弱的貧民窟。那時居民的居住條件可能與官寨里的牢房好不了多少吧。</p> <p class="ql-block">我剛到馬爾康就在梭磨河邊護欄上見到了西索民居,那是一副線刻畫。眼前的實景西索民居更加壯觀亮麗。</p> <p class="ql-block">在觀景臺上看民居,碉式建筑從河溝邊向山坡次第升高,似層層疊疊的城堡。 據說從高處鳥瞰,像藏傳佛教的“花衣”圖案(類似中國結,代表佛祖的心)。我們見每幢樓房頂上都有一面五星紅旗,這可能是嘉絨藏胞對境外鼓吹“藏獨”的最好回答,也是對今天美好生活感恩的一種表現。</p> <p class="ql-block">溝邊欄桿的水泥柱,不僅用碉樓造型,而且色彩斑斕,極具嘉絨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我們從轉經橋上走進西索民居村寨。</p> <p class="ql-block">沿河溝邊的路能通汽車,村內為狹窄石板路,而且七拐八彎頗有曲徑通幽的味道;兩條路交匯處,又頓生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p> <p class="ql-block">下圖是一條較寬的巷子,眾多這種窄巷交織,正是土司時代貧民窟的遺存。窮人建房,沒有士大夫讓他三尺又何妨的闊綽,自發形成的小巷能并行兩人就不錯了,更不能與“5.12“大地震后建的新村道路平直寬闊相比。不過現在的小巷不僅干凈門窗裝飾特別美觀,所以才有前面說的“通幽”“花明”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現在西索居民除一些從事傳統的經商和手工制作外,有些辦起民宿,接待八方賓朋。他們門前停放的轎車和房屋內外亮眼的裝飾,可以看出,現在生活與祖上的相比,真有天壤之別。</p> <p class="ql-block">從西索民居出來過紅軍橋右轉,在317國道邊就是馬爾康紅軍長征紀念館。</p> <p class="ql-block">紀念館前廣場上有幾組大型雕塑,反映紅軍長征在馬爾康艱苦卓絕的詩史般的壯舉。紀念館面積有1500多平米,分為六個展區,除簡要介紹長征全過程外,主要展出紅軍在阿壩州馬爾康一年零四個月轉戰的歷程。</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門廳雕塑。</p> <p class="ql-block"> 門廳后面大展廳里用幾組雕塑和巨幅背景畫,再現紅軍長征過雪山草地的英雄壯舉。</p> <p class="ql-block">上圖正前方是一個大型下沉沙盤(下圖),顯示紅軍在阿壩地區跋涉的足跡。遺憾的是我不知怎么打開電源,沒有看成具有當代聲光效果的紅色足跡。慶幸的是游客中心的資料上有類似的圖,我翻拍在下面。</p> <p class="ql-block">一方面軍(中央紅軍)從寶興進入阿壩以后,自南向北穿越雪山草地走出阿壩,大部分用時三個月。二方面軍由甘孜進入阿壩,由西向東北,主要是穿越草地,用了一個多月時間。四方面軍從進入茂縣開始,先后與一、二方面軍會師,部分隊伍北上南下,三次過雪山草地,最后走過包座風雨橋進入甘肅,歷時16個月。紅軍也三進三出馬爾康。</p> <p class="ql-block">一、四方面軍1935年6月達維會師以后北上進入馬爾康,7月初到卓克基,8月20到阿壩,這是“一進一出”馬爾康。“二進二出”馬爾康,是1935年9月張國燾命令左路軍和右路軍中的四方面軍部分南下再過草地雪山,10月到達馬爾康,繼續南下到金川丹巴一帶。1936年7月以“鐵流后衛"聞名的董振堂所率紅五軍,北上經馬爾康、卓克基向包座前進,此為“三進三出”馬爾康。</p> <p class="ql-block">紀念館前廣場上,一組以《北上》為題的大型雕塑,表現毛澤東率領各族紅軍戰士,在阿壩州的16個月里,粉碎敵人的圍追堵截,戰勝雪山草地的嚴酷環境,經受了北上南下的艱難抉擇,書寫了長征路上最壯美的篇章。北上途中最重要的驛站和后勤基地是馬爾康。</p> <p class="ql-block">廣場上還有一座以《北上驛站》為題的雕塑,造型是熊熊燃燒的火焰。《北上驛站》也是紀念館重點展區。馬爾康民眾無私支援紅軍糧食牲口,這對爬雪山過草地的紅軍,就是點燃的生命之火。紅軍創建的松藩理縣茂縣赤區和大小金川根據地,更是廣泛播撒的革命烈火。民眾踴躍參加紅軍,僅馬爾康就有5000多人,還涌現了“馬爾康三杰”(天寶、孟特爾和沙納)為代表的一批革命者,一代代的紅軍傳承著革命薪火。</p> <p class="ql-block">后來,毛澤東把中國革命處在危難時刻,阿壩州各族人民為支援紅軍北上抗日,付出巨大代價,做出的杰出貢獻,稱作“牦牛革命”。當年阿壩地區人口僅20多萬,全年人均糧食約400斤,人均牲畜不到兩頭,卻為紅軍籌集糧食兩千多萬斤,牲畜20多萬頭。后來,毛澤東在保安對斯諾說:這是我們唯一的外債,是紅軍拿了藏民的糧食而欠的債,有一天,我們必須向藏民償還我們不得不從他們那里拿走的給養。在北京毛澤東對天寶說:你們的民族很偉大,你家鄉的百姓真好,在中國革命的危急關頭,是他們幫助了我們。我們把老百姓的牛羊殺來吃了,把他們地里的糧食給收割了,他們沒有計較,把家里所有的吃的供給我們過雪山草地用。所以我曾講過,中國革命在某種意義上講是“牦牛革命”。我們是對你家鄉欠下了債的,我是一定要去向他們還債的。這就是對“牦牛革命"的深刻的詮釋。</p> <p class="ql-block">廣場上還有一組大型雕塑,是阿壩地區各族同胞當年簞食壺漿迎送紅軍的縮影。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大力扶持阿壩地區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阿壩州各族人民自強不息,在新長征路上闊步前進。不僅全部脫貧,而且還出現了馬爾康松崗鎮丹波村這樣的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這也是他們對毛澤東“還債“的感恩。</p> <p class="ql-block">知恩圖報是人之常情,更是嘉絨藏族的文化傳統,元代嘉絨藏區就出現了一個重大的新的民族節日“斯格仁真”(感恩)節,幾百年來,感恩不僅是節慶活動,感恩更是民間習俗。現在感恩被群眾賦予了新的文化內涵,比如每個藏家房上,自發插上的五星紅旗,就是感恩的一種表現,他們懂得:國家,至高無上!</p> <p class="ql-block">過去路過馬爾康沒有下車,這次在馬爾康呆了兩天多,也只是浮光掠影,寫下自己的一些感受,以求教于大家,不妥之處,歡迎批評指正。</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莫力|
乃东县|
西充县|
米林县|
永安市|
定陶县|
双桥区|
明星|
郯城县|
临沧市|
历史|
乌兰察布市|
远安县|
陇南市|
晋城|
西华县|
绿春县|
长白|
两当县|
永德县|
来宾市|
盐边县|
桂林市|
田阳县|
从化市|
广东省|
卢氏县|
庐江县|
含山县|
昌图县|
新绛县|
忻州市|
勐海县|
冷水江市|
石首市|
应城市|
兴和县|
布尔津县|
天等县|
榆社县|
红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