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i></b></p><p class="ql-block"><b><i>?海灣情愫 寫在前面的話</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籌備組編寫這篇文字,題為“海灣情愫 星火人與海灣的故事”。它是由紀念石銘文引申出來的,是一組閑聊式的回憶。發表在群里的目的,是應群主蔣飚要求:為紀念石落成典禮敲敲邊鼓,為星火人回顧農場歷史提供引子;同時也是為始于2018年春季植樹時策劃的活動,畫一個圓滿的休止符。</i></b></p><p class="ql-block"><b><i> 期望這些文字能把紀念石里凝聚的情愫點擊出火花,引發群友們議論的興趣。希望各位把它當作開放式故事,接龍寫開去,從而為紀念石落成典禮增添熱度。 </i></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i> “星火人 情系海灣”</i></b></p><p class="ql-block"><b><i> 紀念石籌備組</i></b></p><p class="ql-block"><b><i> 2021.5.7</i></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 海 灣 情 愫(一) </i></b></p><p class="ql-block"><b><i> 海灣情愫 </i></b></p><p class="ql-block"><b><i> 星火人與海灣的故事</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紀念石銘文 1 </i></b></p><p class="ql-block"><b><i> 杭州灣畔之今日海灣鎮,乃昔日星火農場故地,星火人前行的發軔地。上世紀后半葉,三 萬余畝灘涂經圍墾而建海濱農場,后改星火農場。其存續五十年間,有知青等約四萬人先后踏上這片土地,經受磨礪,奉獻青春。</i></b></p><p class="ql-block"><b><i> 中國人的心頭,常常縈繞著濃厚的鄉土情結,這也許源自于中國人骨子里的傳承吧。</i></b></p><p class="ql-block"><b><i> “抬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游子揮之不去的鄉戀;</i></b></p><p class="ql-block"><b><i>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是充滿它鄉遇故知的喜悅;</i></b></p><p class="ql-block"><b><i> 而當年杜甫聞聽官軍打了勝仗時,初聞涕淚滿衣裳,繼而漫卷詩書喜欲狂,放歌縱酒寫下的那首“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感嘆“青春作伴好還鄉”的詩,更是故鄉情結濃烈的生動寫照。</i></b></p><p class="ql-block"><b><i> 星火人曾經棲居的那片海灣,是我們心中的第二故鄉,星火人自然也是少不了故鄉情結的?;仡?“星火人 情系海灣”紀念石的落成的整個過程,不正是顯示了星火人濃濃的故鄉情結嗎? </i></b></p><p class="ql-block"><b><i> 正如朱偉忠飽含激情寫的那樣:這塊紀念石是有生命的,是有溫度的。情系海灣,不再是碑文,而是刻在我們心中的情結…… </i></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i></b></p><p class="ql-block"><b><i> 一、各方集結而來的星火人</i></b></p><p class="ql-block"><b><i> 星火人難以忘懷的濱海灘涂,源自于千百年前“岡身帶”古大陸岸線的延伸。解放初期這里的海灣,大部分還只是一片荒蕪的,長著些蘆葦的鹽堿灘。海灣最早的開發記錄,可追溯到民國3年,那時有大戶人家開始修筑圩圈。到民國26年有了比較有名的西陸家圩圈,面積有612畝。老一隊的本土陸姓家族,不知是否就源于此?</i></b></p> <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六十年前共和國困難時期,上海發動三萬大軍圍墾崇明、南匯和奉賢等郊區的海灘。賓桂林、何培泉、葉文彬等隨著圍墾隊伍來到這里,對這片海灣進行了新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圍墾。上世紀七十年代,為了擴建農場安置更多青年學生,對海灣又進行了圍墾。這兩次圍墾分別形成了人民塘和團結塘的墾區。星火人的家園就是在這片土地上建立、并逐漸發展起來。</i></b></p> <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在圍墾、農場建立發展過程中,一批又一批的市區老干部下放到這里。文革前“四清運動”時,梁新、高漢祥、郁鳳岐、金久余等老同志,復轉軍人如房以勝、葉典章,以及陳掌妹、郭遐梅、郁春發等,成為這個當時還名為“海濱農場”的骨干力量。</i></b></p> <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早期,許多上海有志青年如陳忠信、曹文英、徐偉志等,加入農場建設隊伍。還有一些文革前大學生畢業分配到這里來,如場部生產科蔡象元、蔡春海、宋煥增、劉國英等。</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農場建設還吸納了許多本土原鄉的人加入。如星火醫院首任院長朱振、場部會計徐永清、派出所的所長張祥生、邱洪海、勞動人事科的張林龍,以及日后擔任“星輝蔬菜公司”副總和技術總監的朱錦章等。</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一些原住民世代在這里傳承。他們中的一些人,成為農業生產的骨干。老一隊的阿良哥和阿忠是他們中的典型。阿忠是西北片機耕隊負責人,阿良哥在33連組建后長期擔任連長。阿良哥是生產一把好手,經驗豐富,任勞任怨,為農場建設作出貢獻,很受學生們的敬重。</i></b></p> <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農場隊伍爆發式增長,始于1968年“上山運動”。當時蔣飚、丁峻、馬新學、張其暉、張洪珍、熊海鈞、朱偉忠等,是上海知青上山下鄉的先行者和領頭人。他們其中幾位曾經代表上海,之前到江西、黑龍江去考察,準備在那里開辟農場。但后來沒有進行下去,改為把郊區農場和上海飛地,開發成上海知青的主要安置地。于是蔣飚等人就帶隊來星火農場了。</i></b></p><p class="ql-block"><b><i> 張其暉當時參加了市里的會議,“市革委會主任號召大家去郊區農場,說有兩個‘星’,星火和紅星農場草荒特別嚴重,大家應去星火和紅星農場戰草荒”,于是這么著他就背上行囊到農場來了。而后大批的老三屆學生, 陸陸續續地接到畢業分配通知來農場。</i></b></p><p class="ql-block"><b><i> 張其暉回憶道,領導那時候對他說,可以先到農場去,一、兩年后大學招生開放,你們就可以報考大學了。但是大學招生的開放,卻遲遲未來。一直等了差不多十年,直到1977年恢復高考,這位當年延安中學的高材生才如愿以償。和他同時考進大學的,還有日后擔任水產大學黨委書記的原13連支部書記葉駿,以及原25連支部書記、現在是美國大學終身教授的陳錦坤等。這是后話了。</i></b></p> <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1970年前后,為了強化農場的領導力量,市里安排一批干部到農場任職。曾在上??h擔任副縣長的老書記莊俊平,幾經輾轉被調到了星火農場。那時候,社會上正是被各種路線斗爭搞得亂糟糟之時,社科院和市直機關的一批年齡在三、四十歲,正是事業有為之年,史稱七零屆的干部,也按“四個面向”的政策被調派到農場。</i></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周益政夫婦、張關林、陸關希、房崇經等就是那時候來的。蔡象元說,“那時農場正是混亂之際,地里棉花都沒有人采,說啥辦法都沒有用”。周益政看到的是“一個老職工連隊住房破舊,門窗不齊,食堂關閉,職工流散,土地荒蕪的一片凄涼景象”。就是在那種狀態下,這些七零屆干部們,在金久余的接應下來到農場。而倉促間被調到星火農場、連行李都沒有隨身帶的老莊,上任伊始是坐在醬菜瓫上開始新工作的。</i></b></p><p class="ql-block"><b><i> 也有主動要求來的例外。那是曾經在鐵道游擊隊戰斗過的老前輩劉斌,他在被平反后主動要求安排工作而到農場的。這時期從各縣也調來一些干部,如葛新農、邵人杰、印祖賢等人。</i></b></p><p class="ql-block"><b><i> 這一批有工作經驗干部的到來,配合老書記莊俊平,構建了農場的基本領導框架。如高漢祥負責工業發展,葛新農負責農業生產、郁鳳岐負責后勤生活、周益政負責組織建設干部培養和選拔,等等。這樣較快地把剛到農場的學生情緒穩定下來,收拾“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亂局面,適應農場大量安置學生的需求。</i></b></p><p class="ql-block"><b><i> 來到農場的老三屆知青,其中許多人不乏理想和憧憬,憑著一股“戰天斗地”的熱情,響應毛主席號召自力更生、艱苦創業,于是就有了創建五七連隊那樣的故事。</i></b></p> <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楊小魯和他的戰友們,看不慣當時農場一些地方烏煙瘴氣,于是熱烈地響應丁峻的倡議,背著行囊轉到蔣飚、丁峻、馬新學等人規劃的那片土地上,睡地鋪,點油燈,割蘆葦、蓋草棚。這段創業故事被報道上了報紙頭版,解放日報還配發題為《草房贊》的“社論”,引起社會轟動。由此,各個農場都開始創建“57”連隊。</i></b></p> <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熊海鈞和王金蓮、夏雅芳、楊鴻君(獻農)及邵妙根等一批人,“考察了直通海堤下的隨塘河邊八條千米長的大田”,也在西南片創建了573連。</i></b></p><p class="ql-block"><b><i> 不是所有的知青學生都能承受這樣的艱苦,也有不少人哭鼻子的。熊海鈞當時的百日日記中記載:“部分同學對住草房、睡地鋪鬧情緒。有些同學結伴到場部找蔣飆告狀,吵著要睡鐵床、要住樓房,并且說,他們是被騙來的?!?amp;nbsp;</i></b></p> <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創建階段無疑是艱苦的。待稍后有了條件后,大家就著手改善居住條件。胡厚發和他的戰友們從農場最東邊的輪窯廠,把他們生產的紅磚運回連隊,自己蓋瓦房。572連的張石寶他們,此時也正從連隊大堤旁,從河邊的船上,爭先恐后地把磚頭挑到工地去。他們互相攀比著誰擔子挑的磚頭更多,甚至壓斷了扁擔。</i></b></p> <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為了改善居住條件,農場后來陸續成立了兩支施工隊,陸琤那時帶著新15連的職工,其中如施利平等剛從學校分配來的同學,由農業連隊集體改編為施工二隊,為農場各連隊開始了造房子的生涯。陸琤回憶道,“一切還得從零開始。從‘修地球’到‘繡地球’,我們繼續保持著創業的那股勁”。</i></b></p><p class="ql-block"><b><i> 胡厚發后來的發展正如其名,厚積薄發一發而不可收拾:自從上調到建工集團后,他參與從東方明珠一直蓋到上海中心那座六百多米高的大樓。老胡說:沒有想到,從連隊搭建磚砌的瓦房開始,我的一生竟與造房子結下不解之緣!</i></b></p> <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被學校體育老師帶到星火農場的梅子涵,其時和倪慧珠等同學正在輪窯廠,加緊生產著各個連隊亟需的八五磚。回憶起當時情景,他不無感慨地寫道:……那高高的煙囪里飄出的全是我們的熱情、我們的呼吸、我們每天的日子,那真是我們最奔放、最天真、最浪漫、最燃燒的生命歲月。 謝謝那個我們并不情愿的時代和我們年輕生命的被流放,但是我們懷念它,感激它……</i></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那時星火農場土地分為四大片。其中西北片1968年之前只有老一隊、老二隊和老七隊三個隊。后來老二隊群聯中學的劉忠德“揭竿而起”,自發地帶著市三女中和遵義中學的戰友們, “瓜分”了老二隊的十三排土地,在老二隊的西邊創建了572連。又過了一陣,竇維群奉命與王雅琴她們一幫女將,“瓜分”了老一隊的土地,在老一隊東邊創建了33連。新墾區建立后也紛紛建立了新連隊,趙均英組建了36連、金曉敏則先后到過37連、新三連。</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 那個時期星火農場在學生中大力發展新黨員,越來越多的學生擔任各連隊的要職。如西北片,老一隊原書記出事后,馬新學臨危受命,高軍那時任副書記。陳愉擔任了4連指導員,以后調任19連。丁峻從57連隊調任572連當指導員,曹文英也被調到572連任副指導員,一年多以后李國滔接班。邱源昶則跟著蔣飚到老二隊當了指導員,開始了他的“豐富人生”,后來汽車培訓中心和在可的連鎖店分別演繹了人生的精彩。</i></b></p> <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那個階段的農業上,針對星火農場2萬余畝鹽堿地含鹽量為千之二以上的狀況,葛新農副場長、以及當過嘉定徐行人民公社社長的生產組印祖賢,帶領全場各連隊平整土地,開溝挖渠,洗鹽沖堿、種植蘆葦、田箐,改良土壤。安排良種水旱輪作、開挖魚塘、發展養殖業,營造防風林。因地制宜,南片的鹽堿地種棉花密植,保產量底線,東北片的土質好,就采用“一株棉百朵花”的寬距種植,使農場的棉花產量不斷提升。他們還引進雜交水稻的稻種,為農場的糧食增收打下基礎。在全場員工努力下,農場的糧食、棉花平均產量,超過了周邊的農村社隊。</i></b></p> <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那個階段的工業上,1970年起創辦起,到1983年,場辦工廠已有星火制藥廠、星火黃磷廠、星火染料廠、星火無線電廠、汽車齒輪廠、地毯玉雕廠、上海乳品四廠、中國鐘廠星火分廠等多家企業。1984年工業產值3800萬,占全場總產值的79%。上交年利稅400萬。</i></b></p><p class="ql-block"><b><i> 可以說,那是星火農場農工商各業最早的一波發展。雖然簡陋、但卻也是忙得不亦樂乎。</i></b></p><p class="ql-block"><b><i> 七十年代中期,新三屆的學生繼往開來,加入星火人隊伍。截至1976年前后,星火農場最高峰時期在冊人數大約2萬3千多人,各種建制單位91個。</i></b></p><p class="ql-block"><b><i> 如果不是歷史偉大轉折的開始,農場也許還會繼續源源不斷地進入更多的學生。但隨著1977年高考恢復,畢業生分配到農場的勢頭戛然而止。蔣飚和王安石應該有點遺憾,他們在黃海邊上花了大力氣圍墾的海豐墾區,一個差不多已經完工的諾大飛地農場,忽然寂靜下來,不再需要安排上海學生了。</i></b></p><p class="ql-block"><b><i> 八十年代初開始,隨著大規模的知青回城,星火農場的人口增長驟減下來。陶杰和李金妹沒有走,那時候的心情似乎有點落寞。他們清晰記得西北片原來的5個連隊和一個機耕隊,縮并成由機耕隊戴阿忠負責的一個支部了。李盛那時為了穩定職工思想,疲于應付?!霸谶@不堪回首的半年多時間里,要面對很多棘手事和人,身心疲憊,每天只能睡到三四個小時,體重從120斤減至90斤,半年多未和家里通信”。</i></b></p><p class="ql-block"><b><i> 不過,即使那個時候,依然也還是有新的人員,補充加入星火人的隊伍。身在海豐農場的鄧忠良,得知他們這批上海學生即將離開大寨河,整建制地調進星火時,非常激動。他在詩中寫道:紛飛的消息似一座長虹架起,我開懷大笑/你好??!心慕已久的星火~我來了!后來他擔任過星火電視臺臺長、也做過可的便利店公司總經理助理。胡錫泰則是通過人才引進,從云南進入星火。日后這位云南的小學校長,到農工商超市(集團)有限公司,主編《農工商超市》報14年。他們與留在農場的兄弟姐妹們一起,參與了改革大潮中迎來的一波更大的農工商發展。</i></b></p><p class="ql-block"><b><i> …… 總之,方方面面集結而來的星火人,不斷地補充著這支隊伍,努力地推進著這片海灣灘涂不斷地進化,續寫了星火農場一個甲子年間的發展史。在這片土地上艱苦創業中,星火人的與海灣結下了深厚情緣。</i></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撰稿人李國濤題外的話:</i></b></p><p class="ql-block"><b><i> 1968之前,當時員工人數5000人左右,之后在冊人數最高峰時期為2.3萬。因為1970年后開始每年都“上調”,1978年后更有大規模回城,所以估計60年間星火農場先后來過的總人數約4萬人。(無法找到準確的統計數字,只好估計)</i></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i> 本篇漫談,提到的人只是舉例而已,肯定掛一漏萬,而且無法避免一些謬誤,請讀者鑒諒,歡迎各位教正。同時本篇談到的所有事件,力求客觀無關褒貶。</i></b></p><p class="ql-block"><b><i> 陽春教授說,“滔滔海水沖出了一個海濱農場,攢攢知青堆積了一個星火農場”?!靶腔鸬臍v史沿革就更說不清了,當然也有說得清的。說不清的和說得清的混合在一起,就是星火的前世今生?!闭f的有理。</i></b></p><p class="ql-block"><b><i> 本篇無意評述歷史,只是意在闡明紀念石那方印章上的“星火人”,是不同發展時期、不同地方集結而來,他們都是“星火人”,缺失了哪一方都是對他們的不敬。而星火人濃縮在這塊紀念石里的六十年發展史,正是所有人共同書寫的。</i></b></p><p class="ql-block"><b><i> —— 他們,都曾在這塊土地上度過青春年華,留下了自己的足??;他們,也都在這塊土地上品嘗過人生的酸甜苦辣、留下了自己的愛恨情仇。</i></b></p><p class="ql-block"><b><i> 今四方游子垂垂老矣?;厥灼缴?,歲月難忘,情緣難舍。往事浩淼,縈繞心頭。然農場不復存在,故土難覓舊蹤,柔情何處寄托?現在,紀念石的矗立終于使我們可以告慰自己了。相信每一位站到紀念石前的星火人,都能在這里找到年少的蹤跡,祭奠自己的青春。</i></b></p><p class="ql-block"><b><i> 朋友,難道你還不覺著嗎? “情系海灣紀念石”的矗立,分明是在向你招手喊著:回來吧,海灣歡迎你!</i></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海灣情愫(二)</i></b></p><p class="ql-block"><b><i> 海 灣 情 愫 </i></b></p><p class="ql-block"><b><i> 星火人與海灣的故事</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 紀念石銘文2 </i></b></p><p class="ql-block"><b><i> ?各方集結而來的星火人勵志圖存,逆境奮進。立足農場,他們艱苦奮斗、自力更生,農工商全面發展;改革開放,他們闖蕩各行各業,群星璀璨,英才輩出,留下的印記彌足珍貴。</i></b></p><p class="ql-block"><b><i> 二、難忘的印記</i></b></p><p class="ql-block"><b><i> 情愫與情結義相近。有研究者認為,故鄉情結是由對故鄉文化的熱愛、對故鄉山河的眷戀、對故鄉親友的思念、及對故鄉發展的關注等內容構成。自古以來,中國人的鄉土觀念很強,對土地有一種強烈到骨子里的依賴,體現在國人身上,最明顯的就是“故鄉”情結。</i></b></p><p class="ql-block"><b><i> 星火人對海灣的情愫,首先就是表現在,星火人用青春的年華,揮灑著汗水、淚水,在星火大地上親手刻畫了海灣這片土地的家園圖景。所以,星火人視海灣為自己的第二故鄉。</i></b></p> <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刻畫印記最深的,是那年頭年年冬季開河。在五年的時間里,全場職工開挖了中心河、青年河、沿塘河、西干河、彭公河、南北干河等六條大河。此外還開通條田河200余條、筑路渠1600條。</i></b></p><p class="ql-block"><b><i> 開河圍墾充滿艱辛,有時極度寒冷。連隊領受開河任務后,有的就在河床附近大堤上,搭建油布大帳篷,鋪上稻草,上百人擠在一起睡。開河時,挑擔挑到肩腫,爬坡爬到腳軟,冷風刺到骨頭,淤泥埋到膝頭,這對意志是極大的考驗。那個時節,有激情的鼓勵,有苦澀的淚水。汗水與稻草、扎肉與泥土混合到一起,大家相扶著咬牙完成任務,這無疑是剛出學校青年學生永遠難忘的記憶。而星火人開挖的這些河渠,又恰似在海灣大地上鐫刻下生命的年輪。</i></b></p> <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寧永健,因為“?!眲攀愣鴺s獲“老?!狈Q號。他對農場的河留下深刻印象。在星火9連當炊事班長時,他經常凌晨三點,天色烏黑,借著微弱月光,搖著水泥船到錢橋鎮去買菜。碰著人多菜少,各個連隊還要爭著搶菜。遇到刮風或逆水行舟,只能下船在河道邊的岸坡上,腳高腳低地背纖,一邊唱著伏爾加船夫的歌曲,鼓勵著自己奮力地前行。 </i></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初創時期連隊的生活用水,完全依賴大堤邊的河,那是一條生命之河。即使上游灑過農藥、蕩滌過污穢,都沒法改變它維持數百口人生命的功能。洗臉刷牙用的是這條河,天熱洗澡跳進這條河,灌溉取自這條河,運棉花運大糞還是走的這條河。那時連隊每天幾百人喝的用的熱水,都需要從河邊竹子扎的棧橋上,把水裝進桶,挑著翻過大堤走數十米,然后爬到灶臺上一桶一桶地將水倒入鍋,那是一個約大半個人高的老虎灶。趙國慶跟老牛一樣給老虎灶挑水。和老牛不一樣的是,趙國慶當時個子還小小的,完成這個任務的困難,可想而知。 </i></b></p><p class="ql-block"><b><i> 當分配來的學生越來越多的時候,中心河北岸也新建了幾個連隊。如27連、28連等。前些年,27連組織了一次尋蹤活動,那時他們還可以見到連隊住房的斷垣殘壁,于是拍了很多歲月滄桑的照片,引起微信群的熱觀。</i></b></p> <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572連尋蹤就沒有那么幸運。連隊原址早已面目全非,朱錦章在檔案室翻閱地圖,再三考證后,才確認了那條曾經是連隊的生命之河。當見到早已斷流了的殘留河段時,三、四十個人竟然一起簇擁到雜樹亂草的河邊,回憶往事、流連忘返,引起了路人回首驚訝,以為樹叢里藏了什么寶藏。 </i></b></p> <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這樣的尋蹤活動太多了,無法一一道來。因為網上就可以看到許多(至少上傳尋蹤活動照片的連隊就有十幾個)。28連組織了這樣的活動。葉基馥做了“忘不了那片土地”的美篇,抒發了濃烈的思鄉的情愫:</i></b></p><p class="ql-block"><b><i> ——忘不了那片土地,也許是忘不了在那片土地上曾經的初戀;忘不了那片土地,也許是忘不了在那片土地上經歷風雨的磨練……</i></b></p><p class="ql-block"><b><i> 這是美篇中的文字, 美得叫人落淚。開篇引用了著名詩人艾青的名句“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i></b></p><p class="ql-block"><b><i> 有河帶來的印記,也有路的印記。 </i></b></p> <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熊海鈞問阿唐,首次進星火農場的路線是否還記得?50年后的今天,阿唐的記憶仍是清晰得很。那條路開車走過,坐“二等車”走過,更多時候徒步走過…… 海鈞說,星火知青中,阿唐或許是往來這幾條新老海塘次數最多的人之一。他是星火“五七”三連歷任時間最長的老連長,領導過從66屆到76屆的大小“同學”。</i></b></p><p class="ql-block"><b><i> 那路,王雅琴有一回走得有點浪漫。那時候大堤就是路。王雅琴騎車從上海出發,經柘林方向騎往場部,那條路兩邊長著密密的刺槐樹。那晚她騎呀騎呀,差點迷路。騎到樹葉茂密處月光不見了,一片漆黑,心里更慌。這時'奇跡出現了,一團團密集的銀色小亮點環繞周圍,照亮了她的行程。原來那是聽見過,卻從來沒有看見過的螢火蟲!于是心情好了似乎速度也快起來。</i></b></p><p class="ql-block"><b><i> 丁宗勇初時在機耕隊,當年16歲。他在這條路上來回奔波了八年,對農場的路更有著特殊的感情。他走過沿塘大堤,那是最早的公路。曲曲彎彎、坑坑洼洼。他時??吹嚼w弱的女生哭喪著臉,背著大包小包,拖著疲憊的身子,艱難地走在泥濘的小道上。此時此刻,他會“有一種惆悵、一種茫然、一種走不到頭的感覺。“</i></b></p><p class="ql-block"><b><i> 這也是一種心情的真實寫照。</i></b></p><p class="ql-block"><b><i> 有一條星火農場重要的路,那是七連東邊,水閘旁通向場部的路。路的兩邊集中了諸多后勤單位,可謂“星火農場的南京路”。那條路給星火人留下了更多的印記。</i></b></p> <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沿著路往南走,路邊有場部醫院,一些人在這里留下了生死的印記。在這里當過醫生的崔志堅,對發生在急診室里“性命交關”的故事,至今仍刻骨銘心。在他的書房里,有一張當時很流行的賽璐璐明信片,正面是幾條神仙魚,左右一搖視覺上魚會游動,明信片反面寫著一行字:“感謝救命恩人崔子健醫生”,落款是“一位被拯救者”。這位被拯救者的命被崔志堅救活,可他并不確切知道崔醫生大名。</i></b></p><p class="ql-block"><b><i> 汪耀和在場部醫院,曾經歷過驚心動魄的一幕。他感染鼠疫后九死一生,幸運的是死里逃生。他回憶道,“生命曾經在地獄入口處徘徊、掙扎的那段經歷,常會定格在腦海中揮之不去,那是一種莫名的兇險”,幸而“生命的奇跡出現了,于是大難不死”。老話說,大難不死,必有后福。經歷過生死的汪耀和現在笑口常開,幸福滿滿。 </i></b></p><p class="ql-block"> <b><i>沿著這條大道再往南,便到了場部區域。這里最活躍的是星火農場廣播站。每天清晨,各個連隊的大喇叭就會響起“星火農場廣播站現在開始廣播”的聲音,這聲音是星火人最親切的晨號。這日復一日的聲音,讓星火人都認識了戚忻菊、孫快板、高文娟、蘇蘇、田曉紅。</i></b></p> <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說起廣播站,少不了宋懷強的記憶。宋懷強自述,那時候他如饑似渴地吮吸著需要的養分,許多的樸素、純凈,就是在這個時候悄無聲息地深入到自己的下意識里。而場部的不少人,在那時就常常聽到宋懷強的那磁性的聲音,他模仿“列寧同志在十月”的配音幾可亂真,有時讓人誤以為是中央廣播電臺節目。 </i></b></p> <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在場部辦公室的北面,上世紀八十年代有過一座星火影劇院。當年建造這座影劇院時,王萬春無師自通,奉命在短短20天里,獨自完成了電影院內部裝修所必需的設計和制圖,包括放映機動力、舞臺照明、銀幕吊桿、銀幕升降及大幕自動化一條龍等。設計圖紙達到了很專業的水準,通過了上海電影公司的技術論證。然而多年后,王萬春站在這里心潮澎湃,影劇院已經改成農工商超市。斗轉星移,曾經的杰作已經淹沒在歲月的河流中。</i></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朱建平很自豪也很感慨。當年藥廠購買拖拉機支援農業,舉行捐贈儀式時那個激動場面</i></b></p><p class="ql-block"><b><i>,鑼鼓喧天的仿佛就在眼前。前年他特意到海灣鎮政府大樓,找到了自己曾經的辦公室。他倚在門旁拍照留念時,忽然鼻子酸酸的——已經物是人非啦。那次返農場,他還真正感受了一把近鄉情怯的滋味。走在星火農場的路上,忽聽到有人叫他:“小朱回來了,是小朱嗎?”頓時,一股暖流涌上心頭,特別親切,特別想哭!</i></b></p><p class="ql-block"><b><i> 是的,當你回到那片土地上尋找舊地,已了無痕跡。場部的那條大路,現在已經改造成“海灣鎮農墾文化公園大道”,正是我們安放紀念石的地方。那里綠樹成蔭,紀念石與綠皮火車相映,構成很有意境的文化景觀帶。</i></b></p> <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i></b></p><p class="ql-block"><b><i> 想起當年這里的大田林帶,曾蓄涵了我們青春的汗水;這里的河塘溝渠,是維系我們生命的動脈。可星火農場,而今安在?曾經在這片土地棲身過的星火人,忍不住地懷念它。怪不得很多星火人不止一次地回到故地,祭奠我們的青春,尋找那田、那路、那河、那房 …… </i></b></p><p class="ql-block"><b><i> 比物是人非的情節更值得書寫的,是當年朋友之間的那份情緣。農場人普遍地對同甘共苦生活中結下的友情更為看重。不知是不是因為那份友誼多了點純情?農場的生活給星火人帶來的,是磨難中的成長;迷茫與希望的交織。毋庸置疑,那份感情里有快樂、有痛苦;有感恩、也有怨艾;甚至有委屈和羞辱。但是不管是好是壞,這塊土地都給我們留下深刻烙印。她是我們青春的萌發地,是我們踏上社會的起始地,是前行的發軔地。</i></b></p><p class="ql-block"><b><i> 資深律師胡安文離開農場四十多年后,在微信群與當年的指導員重逢,激動不已。他說,當年我為打抱不平,被五花大綁關派出所空房間,被蚊子咬得遍體紅腫,而且沒法撓癢,終身難忘這一夜。他深情感謝曹指導,“我不忘記生病時你的堅持,讓我躲過一次開膛破肚;忘不了你發高燒被大家從開大河工地趕回來,卻把男生的床單掛滿了整個打谷場”。他說,這片土地給我們熔煉的焚火。一生中,烙印最深的是農場三年的經歷。</i></b></p><p class="ql-block"><b><i> 吳如建擔任住安裝飾總經理十幾年,入黨后年年榮獲優秀黨員稱號,多次評為上海重大項目立功功臣和勞模。誰能想到他到農場的初期,不意間被帶上過反革命的帽子,一度沉淪?后來,是馬應學書記一步一步引導他走出困境。他始終銘記老大哥馬興學對他說過的話,不要記恨農場,更不要記恨我們的黨……回顧一生,他說:“我做到了!我做到了當年馬書記對我的期望: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amp;nbsp; </i></b></p><p class="ql-block"><b><i> 模樣看上去似乎是個柔弱女子的潔,看了場友的往事回憶,她感動地說:……我一直以為我會忘記那段青蔥歲月的痕跡,但是從骨子里還是忘卻不了!</i></b></p> <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回顧農場生涯,同事朋友間的情誼濃。</i></b></p><p class="ql-block"><b><i> 老書記莊俊平如是說,我和大家共同生活共同勞動、共同工作了十年,這一經歷深深教育和感動了我,許多美好的苦澀的記憶深深記在心底里。</i></b></p><p class="ql-block"><b><i> 老大姐陳掌妹如是說,回憶星火時光17年,我心里充滿感恩之情,感恩在星火農場遇到的每一位人。</i></b></p><p class="ql-block"><b><i> 老三屆的王佳芬如是說,老莊是我這輩子的人生老師,是老莊耳濡目染帶教了我。</i></b></p><p class="ql-block"><b><i> 新三屆的施利平如是說,在星火15年,是農場各級領導培養了我,在不同階段得到不同的學習機會與成長。</i></b></p><p class="ql-block"><b><i> …… 每一份訴說都是那樣真誠;每一句感恩都令人感動。</i></b></p> <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當年,在杭州灣畔這片土地上,我們這一群星火人耳鬢廝磨,結下了深厚情誼;甘苦與共,度過了難忘歲月。而今,在我們都已步入退休階段,又熱情地相聚在一起,是為什么?</i></b></p><p class="ql-block"><b><i> 豈有它哉?乃歲月難忘,情意難舍啊。</i></b></p><p class="ql-block"><b><i> 曉橋的話說得精彩:就是被一個“緣”字感動到了。</i></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i></b></p><p class="ql-block"><b><i><span class="ql-cursor">?</span>海灣情愫(三)</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海 灣 情 愫 </i></b></p><p class="ql-block"><b><i> 星火人與海灣的故事 </i></b></p><p class="ql-block"><b><i> 紀念石銘文3</i></b></p><p class="ql-block"><b><i> 為存星火足跡,1284位星火人踴躍集資,于場部故地勒石建碑,慰其念想、彰其精神。是以為記。</i></b></p> <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充滿激情的張儷花帶領的23連微信群活動創意多多、正能量滿滿。2018年春季,他們積極參與了海灣鎮星火“農墾林首批認養樹”活動?;顒颖磉_對海灣的關注,感懷知青生活,傳承農墾精神,星火人微信群也積極響應。</i></b></p><p class="ql-block"><b><i> 他們植樹的農墾文化公園,好像是原來場部門前被填平后的河道上建起來的。公園是貫穿南北的1.5km大道的一部分,寬數十米,南端停放了一列綠皮火車,火車的車廂被改建成圖書館,整潔美觀。后來聽擔任過副場長的周仲慶介紹,這條路是“九十年代初在星火場部規劃建設的,”“還是農工商系統先例,為海灣鎮建設奠定基礎?!?lt;/i></b></p><p class="ql-block"><b><i> 2018年春季植樹時,聶逢辰提出了一個建議:要是在公園的林子里安放一座紀念石,對星火人而言是更恒久的紀念。這個建議像一點火星,立刻燃起了熊熊大火。 </i></b></p><p class="ql-block"><b><i> 聶逢辰充滿激情地倡議:</i></b></p><p class="ql-block"><b><i> 回首人的一生,無論你我的身份地位怎樣,富貴也好,貧窮也罷,也許都不會忘記:我們共同擁有的那個名字——“星火人”。海灣——是我們人生旅程起航的第二故鄉。</i></b></p><p class="ql-block"><b><i> 重新踏上這片魂牽夢縈的土地,怎能不使人熱淚盈眶,感慨萬千?星火農場已經不復存在。但是星火人近半個世紀的歷史不能就此湮沒!</i></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群友們積極響應。竇竇說,紀念碑是星火人留戀的根。劉文英大姐表示,我這個至今還居住在海灣鎮的星火人,更加會積極支持和參與〝星火人紀念碑〞的話動。制藥廠的金玉珍說,曾經的那塊土地上,流著我們的汗和血,不能忘懷,時常想起走過的歲月。捐款是一點點小心意。蔬菜公司的朱錦章說,我們出力是應該的,我們全家都是星火農場的職工。572連的吳慧華深情地表示,難忘星火曾有我的情懷與理想。</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緊接著,捐款活動就爭先恐后地開展起來。</i></b></p><p class="ql-block"><b><i> 通知發出幾個小時后,36連就把匯集的款率先交給了一心。</i></b></p><p class="ql-block"><b><i> 當天深夜22.30,19時,32連雪蓮花給高文娟微信報告集資情況。凌晨1.37.41時,32連王嬿琴再次微信小高通報新進展。</i></b></p><p class="ql-block"><b><i> 新十六連戚志平群主在老書記董也麗支持下,一天就動員了50余人捐款。新15連、新16連一再追加捐款。</i></b></p><p class="ql-block"><b><i> 572連王炳昌患肺氣腫氣喘吁吁,忙著幫金妹網上收款,特別因為一些人不熟悉微信支付,而誤收了紅包多達上千元的款,要一個個聯系收回,弄得神經緊張了一回。</i></b></p><p class="ql-block"><b><i> 包文娟、朱小鐸為場友一個一個代收代繳,那幾天忙得不亦樂乎。</i></b></p><p class="ql-block"><b><i> 16連的徐玉良是首個捐資1000元的人。張儷花每次公益都是熱心人,在二十三連起到領頭人的積極帶頭作用。</i></b></p><p class="ql-block"><b><i> 原農藥廠蔣忠棠、制藥廠邵陳夫婦捐款貳仟元,因他們的結合,是“情緣于星火”,所以特別懷念曾經在這塊土地上的日子。這也使捐款更多了一份甜蜜,留下一段佳話。</i></b></p><p class="ql-block"><b><i> 還有匿名捐款千元的,其中有老領導、有海外的場友。還有的星二代代已故父親捐款的。如房崇經的女兒房松萍、57連隊的史立新等。23連孫銘74屆學生77年參軍,和連隊失聯并不在微信群里,從場部渠道聽到紀念石捐款消息后設法聯系了一心大姐并捐了款。還有海外許多場友積極參與,如23連定居加拿大王荷芬和澳大利亞韓勤,兩位農友分別捐了500元和300元,王仲毅更是堅持每次捐款588元討一個吉利數。其它連隊也是。</i></b></p><p class="ql-block"><b><i> 新34連截止日才剛剛得知消息。他們急切地打電話給一心說:“這畢竟是我們人生的第一個驛站,可以說是刻骨銘心,終身難忘。在此懇請籌備組能夠體諒我們此刻的心情,給我們一個機會,為我們的不逝記憶留下點寄托。</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發出通知在短短5天里,參加活動的微信群有21個,人數增加到1280余人。籌備組原來打算總額控制在6-7萬元的,結果收到的差不多翻了個倍,只好緊急叫停。</i></b></p><p class="ql-block"><b><i> 到截止日,除了星火人微信群收到22,500元外,張儷花團隊動員力把最大,他們收到21,288元。572連熱情也很高,收到1萬3千多元。</i></b></p><p class="ql-block"><b><i> 實際上無論多少,所有人都表現出拳拳之心,熱情滿滿??梢姶蠹覍o念石的意義高度認同。群友薩克斯風用詩歌的語言贊嘆道:須臾歲月,匆匆那年,一次奉獻,深邃在記憶里的當年又風生水起。那激情,那澎湃,如今再次填滿生命里的一溝一壑。</i></b></p><p class="ql-block"><b><i> 感謝所有的星火人心系海灣,情緣深深!</i></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i> 紀念石的矗立,離不開海灣鎮政府支持。近年來海灣鎮政府人員變化很大,鎮政府領導人有的是其他鄉鎮調來的,有的是外地大學生。新來的人對這里的歷史幾乎不太了解。而歷史的傳承是割不斷的,所以他們也希望繼承和弘揚農墾文化。</i></b></p><p class="ql-block"><b><i> 紀念石的倡議正是題中之義,因此得到鎮政府的大力支持,在立項、資金和建設、綠化配套等各方面,鎮政府都給予了切實的幫助。尤其鎮政府羅磊對口我們,既為海灣發展、也為落實我們的愿望和要求,做了許多工作。園林公司的熊總,負責紀念石的建設,也也很熱心地鼎力相助。</i></b></p><p class="ql-block"><b><i> 由于新冠疫情影響,這座紀念石從提出倡議到落座并鐫刻完工,用時將近兩年。</i></b></p><p class="ql-block"><b><i> 為了采購黃蠟石材質的紀念石,馬家駒、聶逢辰兩位在炎炎的三伏天里遠赴廣東,他們奔波在亂石嶙峋的石材場里反復比較,方選定此石;等到三十余噸巨石落地海灣鎮,卻已是2020年的三九寒冬之時。</i></b></p> <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在石塊上刻字也幾經周折。為避免遙控指揮不盡人意,馬、聶兩位決定待石材運送到海灣鎮落座后,在現場實施刻字。聶逢辰首先在電腦上制作了效果圖,反復揣摩修正,然后精確定位,到現場放樣,多次修改。聶逢辰不僅做任何事都相當熱情負責,個性也是極其頂真、精益求精。紀念石整個的落成過程,還鑄入了眾多星火人的熱情。</i></b></p><p class="ql-block"><b><i> 紀念石選用的黃蠟石,是紀念石四大經典石材之一。石表滋潤細膩,色彩純黃華貴,深得人們喜愛。鐫刻完工的紀念石正面,左上角是“星火人”的一方印章,表明了海灣這塊土地上曾經奮斗過的主人身份。有著蒼勁流水紋的石面上,是老書記莊俊平攥寫“情系海灣”四個大字,表達了四萬星火人懷念故土的深情。紀念石在夕陽余暉照耀下,栩栩生輝;在蒙蒙細雨中,則更現圓潤細膩的質感。</i></b></p> <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 紀念石安放位置,在原來星火農場場部的對面,林木蔥蘢的公園大道中段。紀念石安放地,意味著這里是星火人前行的發軔地;而大道的那邊,恰安臥著一列長長的火車。紀念石和火車相互映襯,使文化公園整體的意境得到升華。此情此景,油然地使我們覺得,這幅圖景不正像征著,這里是我們人生旅途的起點嗎?這樣的意味對星火人而言,是更有意義了。</i></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 許多人也許如胡安文那樣,這股情愫“實際上它早已在心底埋藏,日日夜夜在萌芽發枝?!倍承r候“這股情愫來的那么突然,突然的連自己都覺得奇怪……” 特別是你將離開這片土地的那一刻。這股情緒在你離開故鄉越遠、時間越久越會油然而生。</i></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 現在好了,星火人對自己第二故鄉濃郁的情愫,終于可以在這個農墾文化的紀念地得到宣泄了!</i></b></p><p class="ql-block"><b><i> 是的,歡樂吧!不用再等待。</i></b></p><p class="ql-block"><b><i> 這里氣球飛揚,紅旗獵獵,</i></b></p><p class="ql-block"><b><i> 落成典禮的時刻即將到來。</i></b></p><p class="ql-block"><b><i> 嚴國忠的樂隊,已在校林榮的指揮下鼓樂齊鳴;重返故地的宋懷強,將以渾厚的嗓音抒發海灣情愫;舞蹈“愛的奉獻”將在這塊紀念石下翩翩起舞;“歌唱祖國”將在這里嘹亮地唱響!</i></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 “情系海灣”紀念石倡議者聶逢辰老師還挑燈夜戰為此次典禮制作了宣傳片。嚴國忠帶領的樂團也緊鑼密地排練……</i></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 落成典禮向全體星火人告示:</i></b></p><p class="ql-block"><b><i> 這塊紀念石熔鑄的,是星火人半個世紀的足跡;這個打卡處,是所有星火游子們前行的發軔地;這個文化公園,將是海灣鎮的新地標,海灣鎮的新景致!</i></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 無論是嚴冬還是酷暑,23連的舞蹈隊在隊長邰美麗的組織帶領下堅持在中山公園戶外排練,重陽節為敬老院老人慰問演出、為23連“愛的傳遞”主題活動向癌癥農友捐款助陣演出、為上海知青活動演出,拒絕了個人贊助,堅持自己掏錢買服裝買道具,當名符其實的志愿者。期待她們在典禮上的精彩瞬間!</i></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span class="ql-cursor">?</span>致謝: </i></b></p><p class="ql-block"><b><i>1. 本文的寫作引用了諸多場友回憶錄的文字,特別是熊海鈞老師對海灣歷史的考察材料。</i></b></p><p class="ql-block"><b><i>2. 本文得到許多群友的教正和補充。</i></b></p><p class="ql-block"><b><i>3. 本文的部分照片是聶逢辰提供的。</i></b></p><p class="ql-block"><b><i>對以上的支持一并誠摯感謝。</i></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撰稿人:李國滔</b></p><p class="ql-block"><b>攝影:聶逢辰及群聊和畫冊</b></p><p class="ql-block"><b>美篇制作:張儷花</b></p><p class="ql-block"><b> 2021年5月9日</b></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拉孜县|
绍兴市|
松溪县|
灵寿县|
时尚|
六枝特区|
兴国县|
河西区|
淮北市|
甘洛县|
民乐县|
林芝县|
呼图壁县|
赫章县|
绥江县|
沙湾县|
阿尔山市|
靖江市|
广德县|
淳安县|
仙游县|
宣化县|
辛集市|
星座|
棋牌|
蒲城县|
犍为县|
天全县|
浦县|
茂名市|
吉安市|
枣强县|
三亚市|
潜江市|
五大连池市|
额尔古纳市|
永吉县|
呼图壁县|
舞阳县|
丹江口市|
万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