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雁門關,座落于山西代州古城北部勾注山脊。南控中原,北扼漠原,是中國古代關隘規模宏偉的軍事防御要塞。上古稱北陵西,戰國列稱九塞之首,南北朝列稱北庭三關,明代列稱山西內三關。</p><p> 厲稱勾注塞、西關、西陘關。</p> <p> 長城雁門關段(含白草口長城)(第五批國保)</p><p> 時代:明</p><p> 地址:代縣城北20公里白草口雁門關村南200米</p><p> 又名西陘關,是明代長城的重要關隘之一。與寧武關、偏頭關合稱內三關。據清乾隆《寧武府志》載,舊關在雁門山上,明洪武七年(1374年)移至今址。明萬歷二十五年(1579年)、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現存雁門關為明代所筑。</p><p> 雁門關關城,周長1公里余,由關城、甕城、圍城三大部分組成。墻高10米,石座磚身,內為夯土,開門三重,即東門、西門、小北門。東門即天險門,石座磚券,額匾書刻“天險”二字,門上有樓,為雁樓。面闊五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頂。墻垣設垛口,門洞內原有板門一道,青石板鋪路。雁門樓是駐守官兵巡察、了望、休息的場所。</p><p> 西門即地利門,石座磚身,額匾書刻“地利”二字,門樓為楊六郎祠,已毀。小北門即甕城城門,石券門頂,門額書刻“雁門關”三字,門兩側磚嵌“三邊沖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對聯一副。</p><p> 圍城隨山勢而建,城周長約10余里,墻為石砌。圍城南端分接關城東西兩翼,圍城城墻沿東西山脊向北延伸至谷底合圍,合圍處建有圍城城門,門上有樓曰寧邊樓,已毀。圍城門外接石拱關橋連通關道,關外依次設大石墻3道,小石墻25道。石墻為圍城屏障。</p><p> 天險門外建有靖邊祠,祀戰國名將李牧。山門前石砌平臺上配設石旗桿、石獅各一對,正中左右各有踏朵臺階,皆配有石雕石欄板。山門左右配建的鐘樓、鼓樓、前院兩側的廂房、過殿、后院的大雄寶殿已毀。1997年重建大雄寶殿,祠內存有清代碑刻15通,其中李牧碑1通。</p><p> 白草口長城,又名猴嶺長城,為明代建筑,全長5033米,高6至8米,底寬5米,頂寬3米,每120米建戌城一座,并置烽火臺、敵樓,隘處置堡寨、鑿壕塹、設暗門。白草口長城東西延伸與外長城相連。</p><p> 此外,雁門關還有鐵裹門、關陵、關署、東城兵盤、西城兵盤、點將臺、兵洞、石頭長城、六郎城、烽火臺、新廣武、廣武古城等60余處遺址遺物。</p> <p>明月樓(雁門寨)</p> <p>邊貿街</p> <p> 寧邊樓</p><p> 李賀.唐</p><p> 《雁門太守行》</p><p> 黑云壓城城欲摧,</p><p> 甲光向日金鱗開。</p><p> 角聲滿天秋色里,</p><p> 塞上胭脂凝夜紫。</p><p> 半卷紅旗臨易水,</p><p> 霜重鼓寒聲不起。</p><p> 報君黃金臺上意,</p><p> 提攜玉龍為君死。</p> <p>甕城 俗稱小北門,石蘭分門頂,額匾書"雁門關"三個大字。</p><p> 位于關城北側地利門外,城高及關城之半,設有暗門。</p> <p>甕城鐫聯</p><p> 三邊沖要無雙地</p><p> 九塞尊崇笫一關</p> <p>關帝廟</p> <p>西城門_威遠樓</p><p> 址關城城廊內古關道西側高臺,跟東城同時興建并重,為石城。《雁門關地理總考》載:"石城高1丈五,周圍二里三百四十余九步,垛口五百,城門一。城內為千戶所,倉場一,草場一。"南順山脊延伸到西城制高點,與兵堡連為一體,北折至西城角樓、天險門城墻,東經角樓到地利門與城墻連為一體,城內設營盤,為守關將士操練守御之所。西城與東城中有城墻間隔,城墻南角和北角各配建角樓1座,正中建有城門和城門樓1座。城頂建威遠樓1座,俗稱"雁月樓",明嘉靖年間建筑。西城門外東側設校場,校場設點將臺。</p> <p>校場</p> <p> 天險門及雁樓</p><p>天險門為關城東門,石座磚券,額匾篆體書刻"天險"二字。墻垣設垛口,門洞板1道,青石板鋪路。天險門上建有雁樓,坐西朝東,面闊5間,進深4間,四周有走廊。建筑為重檐歇山頂,正面明間為隔門,兩頂間為磚砌墻,背面除兩圓形窗戶外,其余用磚砌成。平板枋上施以斗拱,有昂有翹,屋頂交以青灰瓦,正脊兩端安大吻,四角懸掛風鈴。樓內空暢,供兵丁巡察、了望。</p> <p> 勾注塞古道,全長30多公里。南起太和嶺口,經富拉溝、城上、石墻溝、吳家窯、黑石關溝,越制高點鐵裹門,下趙莊到白草口,再出柳林、油房為止。現古盤關道保存完整,鋪石成路,百步九折,左右峭壁如削。詩載:"遙望雁門關,/山高不可攀。鳥飛青嶂低,人在白云間。虎豹千群壯,貔貅萬灶閑。中原如此險,保障獨慚顏"。</p> <p>李牧祠 </p><p> 位于關城天險門外東側,亦稱武安君祠、靖邊祠、鎮邊祠,為紀念戰國時趙國良將李牧而建。祠宇建筑規模宏大,山門前有石砌平臺,上豎石制旗桿一副,配設石獅一對。正中左右各筑踏朵臺階,并配以石雕石欄柱石欄板。山門兩旁建有鐘鼓二樓,祠院分前后兩時,前院兩側為廂房,正面過殿供奉李牧塑像,背面供有韋陀像。過殿兩側留過道,設東西庫房。后院正殿為大雄寶殿,供有一佛二菩薩。正殿左為方丈,右為祖師堂,東西配房為師房。在主殿東邊,順臺階而下有窯屋多孔,名九窯十八洞,石基磚券曾為兵堡。祠內懸掛朱衣道人傅山親筆對聯:"重臺唱法祥云遍覆菩提樹,蓮臺傳經瑞口光臨極樂天。"現有殘碑13通。</p> <p>殘碑</p> <p>武安堂</p><p> 供奉戰國"守關第一名將″趙國大將李牧。同時供奉漢李廣、隋李景、唐李大恩、李靖、李克用、李嗣源。</p> <p>偃公堂 </p><p> 供奉最早鎮守雁門關大將,西周下武王之弟姖幸。</p> <p>群英堂</p><p> 供奉西漢衛青、霍去病、東漢杜茂、西晉劉琨、唐薛仁貴、張公瑾等名將。</p> <p>忠武堂</p><p> 供奉北宋名將楊業及八子。</p> <p>文定堂</p><p> 供奉北宋名將張齊賢。公元987年繼任楊業為代州知州,屢敗契丹,安定邊關,后任兵部尚書、宰相。</p><p> 同時供奉西漢郅都、東漢郭諒、曹魏牽招、唐裴行儉、明周遇吉等。</p> <p>塑有北宋初潘美塑像。</p> <p>雁門關驛站</p> <p>雁塔</p> <p>碑林</p> <p> 長城雁門關段(含白草口長城)</p><p> 又名西陘關,是明代長城的重要關隘之一。與寧武關、偏頭關合稱內三關。據清乾隆《寧武府志》載,舊關在雁門山上,明洪武七年(1374年)移至今址。明萬歷二十五年(1579年)、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現存雁門關為明代所筑。</p><p> 白草口長城,又名猴嶺長城,為明代建筑,全長5033米,高6至8米,底寬5米,頂寬3米,每120米建戌城一座,并置烽火臺、敵樓,隘處置堡寨、鑿壕塹、設暗門。白草口長城東西延伸與外長城相連。</p><p> 此外,雁門關還有鐵裹門、關陵、關署、東城兵盤、西城兵盤、點將臺、兵洞、石頭長城、六郎城、烽火臺、新廣武、廣武古城等60余處遺址遺物。</p> <p> 2019年11月16日,間隔數年又一次蹬上雁門關長城。深秋之際,地處晉北的雁門關深感涼意。沿路而上小河的水多處結冰,穿山的風吹的游客臉面發紅。</p><p> 間隔數年,雁門關景區變化很大,道路更加平坦,服務更加規范,景區越來越漂亮,雁門關以新的氣象迎接著四方游客。</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山县|
石嘴山市|
德令哈市|
浮梁县|
铜鼓县|
贞丰县|
漳浦县|
博野县|
三穗县|
青龙|
临夏市|
陵水|
阿拉善盟|
博兴县|
阜平县|
松原市|
邢台市|
宝清县|
信阳市|
古丈县|
吴川市|
巴中市|
谷城县|
防城港市|
两当县|
平江县|
东莞市|
曲靖市|
巴青县|
乌兰县|
郧西县|
泗水县|
甘孜|
庆阳市|
贡嘎县|
五莲县|
南宫市|
潮州市|
溧阳市|
灵丘县|
同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