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詩 家 必 讀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漫 談 格 律 “詩 病” 那 些 事</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昆侖lsm</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圖片/網絡(感謝原作者)</b></h3> <h1><b>一 齊梁永明詩體對格律詩的影響</b></h1><h3><b> 詩歌作為有韻律的語言,最初的形式就是自由體民謠。春秋后期,出現了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一般篇幅不長句子較短。戰國時期又出現屈原等人創作的一種新詩體,稱為《楚辭》。漢代出現了樂府詩。在《詩經》和樂府詩中,多數是四言詩句。到了漢代,隨著語言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五言詩。從《詩經》到漢代五言詩,詩只有一個特征就是“押韻”。對于詩篇和詩句的長短都沒有要求,詩句的內部結構更沒有要求,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自由創作。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詩歌創作雖然基本沿襲樂府詩和五言詩的體裁,但是卻出現了創新點。主要表現在:</b></h3><h1><b>(1)出現七言詩</b></h1><h3><b>據說漢魏之際曹丕的《燕歌行》是現存的第一首文人七言詩,南朝劉宋時期鮑照的七言詩對于詩的用韻進行了積極的探索。</b></h3><h1><b>(2)出現四聲八病理論</b></h1><h3><b>南朝蕭齊時期周顒發現漢字讀音有平上去入四種聲調。(現代漢語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種,取消了入聲字的讀音,把入聲字分別直入其他聲調中。)</b></h3><h3><b>同一時期學者沈約則研究詩句中聲韻的協調,提出五言詩“八病”理論。</b></h3><h1><b>(3)出現駢文</b></h1><h3><b>南北朝時期,文章在漢賦的基礎上逐漸要求句式要講究對偶,句中字數趨向駢四儷六,聲律要平仄配合,稱為駢文。</b></h3><h1><b>(4)格律詩萌芽</b></h1><h3><b>上述這些新因素的出現,促使詩的體裁發生變革。齊梁時期曾出現講究格律的“永明體”。這是格律詩的萌芽。這種講究格律的詩體,直到初唐(公元618年),經歷二百多年,才逐漸形成模式,為后來唐代格律詩的最終形成和完善奠定了堅實基礎。</b></h3><h3><br></h3> <h1><b>二 格律詩的發展完善與定型</b></h1><h3><b>唐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強大統一繁榮昌盛的朝代,詩歌創作是其最為輝煌的文化成就,唐詩被稱為中國古典詩歌的頂峰。當時寫詩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普遍的風尚,也出現了李白、杜甫等一批偉大詩人,正是在這種大環境下,格律詩作為一種新的詩體得以逐漸形成和完善并確立其主導地位,最終定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b></h3><h3><b>1.限定字數與句數</b></h3><h3><b>格律詩的基本要求就是絕句限為五言四句或七言四句,律詩限為五言八句或七言八句。</b></h3><h3><b>2.規定押韻聲調</b></h3><h3><b>規定一致押平聲韻。</b></h3><h3><b>3.規定詩句之間要粘對照應,</b></h3><h3><b>粘對照應,粘,就是平對平,仄對仄。在隔句中,平仄是粘連的。</b></h3><h3></h3><h3><b>對,就是平對仄,仄對平。在對句中,平仄是對立的。</b></h3><h3><b>4.規定絕句和律詩基本句式</b></h3><h3><b>規定絕句和律詩各自的四個基本句式,有利于學習者遵循。</b></h3><h3><b>5.規定律詩中二聯必須對仗</b></h3><h3><b>規定律詩中二聯對仗,不僅增添了詩的音樂美,而且突顯了詩的修辭美。</b><b>這些就是唐代格律詩的貢獻。</b></h3><h3> </h3> <h1><b>三 唐人吸收和揚棄“八病”理論舉證</b></h1><p><b>唐代格律詩這一實踐成果是在借鑒齊梁時期的“四聲八病”基礎之上完成的,吸收了“四聲”理論,采用了“八病”(實際是28病,請看下文。編者注)說的合理部分,揚棄了阻礙詩歌創作的與漢語語言文字特點相違的不科學不合理部分。正因為如此,格律詩的篇章結構和聲調音韻既規范工整,又保留了一定的靈活性,使詩的體裁在能夠適應各種內容抒寫的同時,充分展現出形式美和音樂美,得到普遍認同,不僅成為當時的詩歌主流,而且對后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唐朝時期,為了彰顯格律詩,人們稱格律詩為近體詩,而把之前的詩體統稱為古體詩。具體如下:</b></p><p><b>(一)對前“四病”的音律科學合理性的肯定與吸收</b></p><h1><b>1.平頭</b></h1><p><b>五言詩的第一句第一、二字不能與第二句第一二字平仄相同。不然就犯了平頭的毛病。如:芳時淑氣清,提壺臺上傾。芳時、提壺同是平音字,這就是平頭。換句話說,每聯兩詩句前兩個字平仄不能一樣,上句開頭平平,下句開頭也平平,無平仄起伏,就叫平頭。</b></p><p><b>唐格律詩嚴格遵守這一規則,每聯中的前兩個字必須平仄交錯,即,平平對仄仄,仄仄對平平。</b></p><h1><b>2.上尾</b></h1><p><b>五言詩的第一句第五字(出句最后一字)與第二句第五個字(對句最后一字)不能聲調相同。不然就犯了上尾的毛病。如樂府中: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草、柳都是上聲,犯了上尾的毛病。如古詩: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樓齊不同韻而平音是。換言之,每兩個詩句結尾的字不能出現仄仄或平平,應該平仄交錯。</b></p><p><b>如果說,“平頭”是研究詩句的開頭韻律,“上尾”則是研究詩句的結尾韻律。“上尾”說的提出是科學的,格律詩除了平起平收格式的首聯兩句都以平平同韻腳收外,其余的都錯開了。這是對《八病》的遵循,同時也發展了詩歌韻律。</b></p><h1><b>3.蜂腰</b></h1><p><b>顧名思義是兩頭大,中間小。這句話的意思指五言詩一句內,第二字與第四字的聲調平仄不能相同;每句第二字與第五字不能同是濁音聲母而第三字是清音聲母,即兩個仄聲字夾一平聲字,現在被叫作“孤平”,不然就犯了蜂腰的毛病。如,《飲馬長城窟》一詩: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第二字“從”和第四字“方”都是平聲字,平仄沒有錯開。第二句第二個字“我”和第四個字“鯉”又都是濁音字(仄聲字),中間的“雙”則是清音(平聲字,類似我們現在說的孤平),讀起來兩頭重,中間輕,這就是犯了蜂腰的毛病。</b></p><p><b>這一理論奠定了格律詩“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聲調交錯的基礎這在格律詩中得到了嚴格執行。我們都知道“二四六分明”,即格律詩每句第二字、第四字和第六字必須平仄交錯;每句第二字與第五字不能同。</b></p><h1><b>4.鶴膝</b></h1><p><b>五字句若首尾皆清音,中一字獨濁,則兩頭細中間粗矣。如傅玄詩“徽音冠青云”,以清夾濁者是。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徽音”是平平,“青云”也是平平,而中間的“冠”字是仄聲。即出現了“平平仄平平”句式,在五字詩句中就叫作“鶴膝”。</b></p><p><b>這在唐格律詩譜中無論五言還是七言都回避了,不存在這一現象。</b></p><p><b>今天,我們應該看到,“平頭”、“上尾”“蜂腰”和“鶴膝”四條理論是專門討論研究詩歌句子平仄規律的,是科學的,為唐格律詩句的抑揚頓挫音樂美的音律奠定了科學的基礎。唐格律詩句正是科學地繼承發展這些理論觀點,才創作出格律詩句的格律。</b></p><p><b>(二)對后“四病”非科學性的否定與揚棄</b></p><p><b>現在,我們繼續研究后“四說”:</b></p><h1><b>5.大韻</b></h1><p><b>指五言詩兩句之內不能有與韻腳同一韻部的字。如:漢《樂府》:胡姬年十五,春日獨當壚。胡與壚同韻部,則是犯了大韻的毛病。又如阮詩微風照羅袂,明月耀清輝,微輝同韻者亦是。這一說就是我們現代人講的“擠韻”。</b></p><p><b>看起來我們的老祖宗寫《樂府》時就“大韻”或“擠韻”了,而唐代的詩人沒有接受沈約的觀點,依舊按照《樂府》的樣式去寫。所以翻開唐格律詩所謂“大韻”或“擠韻”現象到處都是,不足為奇。可笑的是,今天有人評價格律詩,仍舊大談“擠韻”。可見缺乏知識了。</b></p><h1><b>6.小韻</b></h1><p><b>五言詩兩句各句之間不能有同屬一個韻部的字。如:古樹老連石,急泉清露沙。樹與露,連與泉同韻部,則是犯了小韻的毛病。又如: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明、清同韻者亦是。</b></p><p><b>這一要求讀者都能讀懂。意思是說,一首詩歌中,除韻腳外的韻母,其他字的韻母也不能出現相同的。這一論述不符合詩歌創作實際。所以,唐格律詩也沒有接受。我們今天也沒人愿意接受。</b></p><h1><b>7.旁紐</b></h1><p><b>五言詩兩句中,不能有相同韻母(聲調相同)的字出現,如長梁同韻,長字上聲為丈,上句首用丈字,下句首用梁字。例如:丈夫且安坐,梁塵將欲起者是。</b></p><p><b>這一觀點近似于“大韻”和“小韻”,缺乏合理性,所以唐格律詩也沒采用。</b></p><h1><b>8.正紐</b></h1><p><b>五言詩兩句結尾不能用聲母、韻母相同的四聲各字。例如,梁簡文帝詩:輕霞落暮錦,流火散秋金。錦與金聲母韻母相同,只調不同,這就是正紐的毛病。</b></p><p><b>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撞韻”。這一要求是“大韻”、“小韻”和“旁紐”的翻版,只是要求在句末。唐人寫格律詩根本沒采納,所以,翻開唐格律詩,所謂“正紐”或“撞韻”現象隨處可見。</b></p><p><br></p><p><b>這就是所謂八病。我國當代著名古典格律詩詞研究學者、東南大學教授、清華大學客座教授王步高先生說,對八病的解釋有的更詳細,有的說得更繁瑣一些。大家知道這么一回事就行了。因為現在寫格律詩并不考慮這八病。</b></p> <h1><b>四 清代舉證格律詩“詩病”探源</b></h1><h3><b>格律詩創作理論自唐代以后,幾乎沒有什么發展。直到清代,忽然出現許多詩評家,開始對唐代格律詩評頭品足,挑毛病,發明了不少關于格律詩病的新理論名詞。例如,擠韻、撞韻、合掌、四平頭、三字尾同構、摞眼,等等。</b></h3><h3><b>出現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四聲八病”一書從唐代以后不知何故失傳了。清代學者在日本偶然發現《文鏡秘府論》一書。此書西卷中所論卻是“文二十八種病”,其中包含齊梁時期學者沈約的“八病”完整內容。請看“文二十八種病”名稱:</b></h3><h3><b>一曰平頭,(或一六之犯名水渾病,二七之犯名火滅病。)二曰上尾,(或名土崩病。)三曰蜂腰,四曰鶴膝,五曰大韻,(或名觸絕病。)六曰小韻,(或名傷音病。)七曰傍紐,(亦名大紐,或名爽絕病。)八曰正紐,(亦名小紐,或名爽切病。)九曰水渾,(或本九曰木枯。)十曰火滅,(或十曰金缺。)十一曰闕偶,十二曰繁說,(或名疣贅,崔名相類。)十三曰齟齬,(或名不調。)十四曰叢聚,(或名叢木。)十五曰忌諱,十六曰形跡,(崔同。)十七曰傍突,十八曰翻語,(崔同)。十九曰長擷腰,(或名束。)二十曰長解鐙,(或名散)。二十一曰支離,二十二曰相濫,(崔同。)二十三曰落節,二十四曰雜亂,二十五曰文贅,(或名涉俗。)二十六曰相反,二十七曰相重,二十八曰駢拇。(見《文鏡秘府論·西卷》)</b></h3><h3><b>現在,我們找到清人所謂“詩病”的源頭了。“擠韻、撞韻”前面述過,此不贅述。下面我們進一步討論。</b><br></h3><h1><b>例1.合掌說</b></h1><h3><b>清人合掌定義:詩病的一種。指對仗中意義相同的現象。一聯中對仗,出句和對句完全同義或基本同義,稱為合掌。此為詩家大忌。</b></h3><h3><b>請看《文鏡秘府論》二十八病之十二病原文:</b></h3><h3><b>第十二,繁說病,謂一文再論,繁詞寡義。或名相類,或名疣贅。即假作《對酒詩》曰:“清觴酒恒滿,綠酒會盈杯。”又曰:“滿酌余當進,彌甌我自傾。”</b></h3><h3><b> 釋曰:“清觴”、“綠酒”,本自靡殊;“滿酌”、盈杯”,何能有別。“余”之與“我”,同號己身,一說足明,何須再陳。如斯之類,寡義繁文,制作之家,特宜詳察。</b></h3><h3><b>讀畢這段文字,我們立刻明白,“繁說病”,就是語義“重復病”,清人叫“合掌病”。這種語言現象當然是語病。但是清以后的詩評家并且擴大了“合掌”的概念,以致亂用。有詩評家竟然認為下面的對子是“合掌”:</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海翻騰云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毛澤東)</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買賣興隆通四海,財源廣進達三江。(流行對聯)</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1 style="text-align: left;"><b>例2.四平頭病</b></h1><h3><b>四平頭定義:律詩對仗兩聯四句開頭二字語法結構相同,即是四平頭。</b></h3><h3><b>請繼續閱讀二十八病之第十四病:</b></h3><h3><b>第十四,叢聚病者,如上句有“云”,下句有“霞”,抑是常。其次句復有“風”,下句復有“月”。“云”、“霞”、“風”、“月”,俱是氣象,相次叢聚,是為病也。如劉鑠,詩曰:“落日下遙林,浮云靄曾闕,玉宇來清風,羅帳迎秋月。”此上句有“日”,下句有“云”,次句有“風”,次句有“月”,“日”、“云”、“風”、“月”,相次四句,是叢聚。</b></h3><h3><b>很明顯,清人就是根據這一條理論提出的“四平頭”詩病。請看:</b></h3><h3></h3><h3><b>例1</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初月未終夕,邊烽不過秦。</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賈島《暮過山村》中二聯<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b>沈德潛評曰:“落日、初月,平頭之病。”合前后兩句,也是“四平頭”。請讀者注意:沈先生把“怪禽”、“落日”、“初月”、“邊烽”描寫生動準確的四個偏正結構物象稱之為“四平頭”。</b></h3><h3><b>例2:</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青 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適《送王李二少府貶潭峽》中二聯</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b>沈德潛指出:“連用四地名,究非律詩所宜。”(《唐詩別裁集》)。紀昀也評論說:“平列四地名,究為礙格,前人已議之”(《瀛奎律髓匯編》)。這里沈、紀二先生說四個名詞組成的四個地名連用也是“四平頭”。其實 是清人不知道唐人格律詩沒有采納二十八病中的十四病“叢聚病”說法。</b></h3><h3><b><br></b></h3><h3><b>例3.摞眼病</b></h3><h3><b>摞眼詩病定義:律詩中二聯語法結構相同。</b></h3><h3><b>請繼續閱讀“二十八病”之十九病:</b></h3><h3><b>第十九,長擷腰病者,每句第三字擷上下兩字,故曰擷腰,若無解鐙相間,則是長擷腰病也。如上官儀詩曰:“曙色隨行漏,早吹入繁笳。旗文縈桂葉,騎影拂桃華。碧潭寫春照,青山籠雪花。”上句“隨”,次句“入”,次句“縈’,次句“拂”,次句“寫”,次句“籠”,皆單字,擷其腰于中,無有解鐙者,故曰長擷腰也。(此病或名束。)</b></h3><h3><b>這首小詩是五言六句,都是由名詞詞組+動詞+名詞詞組組成。清人稱之為“摞眼”病,并舉證唐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詩中的中二聯為例:</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b>詩評家說:四句話的前四字結構完全相同,都是偏正名詞短語加偏正動詞短語。后三字“芙蓉水”、“薜荔墻”、“千里目”、“九回腸”,如果都看成偏正結構,則四句話結構完全相同,是名副其實的“摞眼”。一犯此忌,詩句就顯得呆板了。</b></h3><h3><b>果真如此“呆板”了嗎?其實,唐人并未采納這一理論,這樣的例子很多。請看:</b></h3><h3><br></h3><h3><b>例1.唐祖詠七律 望薊門 中二聯:</b></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沙場烽火連胡月,海畔云山擁薊城。</b></h3><h3><br></h3><h3><b>解析:</b></h3><h3><b>萬里寒光是偏正結構,生積雪是動賓結構;三邊曙色是偏正結構,動危旌是動賓結構。</b></h3><h3><b>沙場烽火是偏正結構,連胡月是動賓結構;海畔云山是偏正結構,擁薊城是動賓結構。</b></h3><h3><b><br></b></h3><h3><b>例2.唐杜甫秋興八首之五中二聯:</b></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云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圣顏。</b></h3><h3><br></h3><h3><b>解析:</b></h3><h3><b>西望瑤池是動賓結構,降王母是動賓結構;東來紫氣是動賓結構,滿函關是動賓結構。</b></h3><h3><b>云移雉尾是動賓結構,開宮扇是動賓結構;日繞龍鱗是動賓結構,識圣顏是動賓結構。</b></h3><h3><br></h3><h3><b>例4.三字尾同構</b><br></h3><h3><b>三字尾同構定義:律詩中二聯尾三字語音結構相同。例:</b></h3><h3><b>請看12,12;12,12句式:</b></h3><p style="text-align: left;"><b>例1.杜甫的五律《望岳》中二聯:</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b></h3><h3><b>分析:額聯后三個字“鐘 神秀”,1 2,“割 昏曉”,1 2;頸聯后三個字“生 層云”,1 2,“入 歸鳥”,1 2.。兩聯都是1 2節拍句式。</b></h3><h3><b>再看2 1,2 1;2 1,2 1節拍</b></h3><h3><b>這種類型與上一種相反,額聯和頸聯的后三個字都是2 1句式。例如:</b></h3><h3><b>例2.李白的七律《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中二聯:</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數行 淚21,幾封 書21;秋帆 遠21,古木 疏21。</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b>這樣的句式被清人定為詩病的理由是:句式呆板,沒有變化,音樂不美。類似的論述在《文鏡秘府論》“二十八”病中找不到依據。不知清人依據什么理由診斷為“病”?</b></h3><h3><br></h3><h3><br></h3><h3><br></h3><h3> </h3> <h1><b>五 《文鏡秘府論》與格律詩創作理論發展</b></h1><h3><b><br></b></h3><h3><b>《文鏡秘府論》一書是晚唐出現在日本的一部書。唐、宋、元、明四代人都沒有見過。編撰者日本僧人遍照金剛(774~835),俗姓佐伯,名空海,遍照金剛是其法號。博學多才,著述頗豐。公元921年追封為弘法大師。他于晚唐貞元二十年(804)至元和元年(806)在中國留學約 3年,與中國僧徒、詩人有友好交往。本書是他歸國后應當時日本人學習漢語和文學的要求,就帶回的崔融《唐朝新定詩格》、王昌齡《詩格》、元兢《詩髓腦》、皎然《詩議》等書排比編纂而成。由此可以推論,書中的理論在唐代是流行的,而且應該是唐代以前中國人自己的理論。</b></h3><h3><b>全書以天、地、東、南、西、北分卷。 6卷中大部分篇幅是講述唐代以前詩歌的聲律、詞藻、典故、對偶等形式技巧問題的。如天、東、西、北 4卷的《調四聲譜》、《詩章中用聲法式》、《論對》、《論病》、《論對屬》等等。此外,本書也用了一定篇幅介紹創作理論。如地、南兩卷。</b></h3><h3><b>其所引之書,今多失傳,所以保存了不少中國古代文論的史料。所論“文二十八種病”等,對研究六朝至唐古近體詩律學、文學批評、修辭學均有參考價值。</b></h3><h3><b>從以上分析,我們看到,“二十八病”中“大韻、小韻、旁鈕、正鈕”等所謂詩病的提出與漢語語言的使用相左,缺乏科學性,束縛格律詩創作,所以唐人寫格律詩時沒有接受這些觀點。</b><b>但是,“二十八病”理論,是唐格律詩形成的基礎,同時也經過唐人去粗取精,吸收和揚棄,吸收其科學合理的部分,揚棄其糟粕。</b></h3><h3><b>清朝部分學者去日本后發現《文鏡秘府論》一書,如獲至寶,紛紛傳抄發展,反過來用唐人拋棄的理論來批評唐代格律詩,說明他們不懂格律詩理論發展歷史,有些貽笑大方了。如果今天的詩評家依然拿著這些被唐人拋棄的詩病理論去挑剔唐詩并束縛當代格律詩的發展顯然是不合適的。</b></h3><h3><br></h3><h3><b><br></b></h3><h3><b>附帶說明:1910年日本祖風宣揚會匯編成《弘法大師全集》15卷 ,其中有《文鏡秘府論》。目前在我國有此書讀本,可在網絡上免費閱讀。百度《文鏡秘府論》原文即可。</b><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歡迎朋友光臨寒舍做客品茶聊天!</b></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渝北区|
莲花县|
岳普湖县|
宜君县|
云林县|
剑阁县|
深水埗区|
白朗县|
井陉县|
满城县|
通辽市|
巴马|
城固县|
清涧县|
桃源县|
东安县|
丽水市|
突泉县|
青海省|
杭州市|
景东|
碌曲县|
巢湖市|
黑山县|
北辰区|
泾川县|
铅山县|
门源|
加查县|
茌平县|
库伦旗|
襄城县|
西藏|
南丹县|
鄂托克旗|
临沧市|
滨海县|
沙田区|
兴山县|
嘉义市|
五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