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毛主席發動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數千萬知青的成長史是中國乃至世界最偉大的教育學、人才學的經驗寶庫,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對人才的培養、對國家的發展、對世界的未來及未來人類培養走向的啟示和貢獻,無論如何評價都不為過高。</h3> <h3> 一、上山下鄉運動是特殊時期“穩定社會”的必然選擇</h3><h3> 建國之初,百廢待興,城市安排不下眾多勞力;即使是世紀六十年代末國家經濟仍然困難,安置知青下鄉仍然是個重要渠道。六十年代末,正是共和國同齡人就學就業的高峰,面對大學、高、初中十屆學生的海量升學、就業,國家必須斷然措施,上山下鄉是一條不得不采取的、最主要、最有效,也是唯一可行的渠道。<br></h3><h3>其實,上山下鄉并非始自“文化大革命”,它從20世紀50年代便被倡導,至60年代而展開。對當時的知青來說,他們到農村去,是為了消滅“三大差別”,帶有積極的理想主義色彩。</h3> <h3>那時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地、市、縣、鄉,從上到下都建立了革委會新政權,各地的大學、高、初中學生不愿回校,還在更大規模地走向社會。要迅速穩定社會,唯一可行的就是讓學生們離開學校,去向農村,穩定城市,這是非常時期特殊情況下,也是唯一可行的措施。不把幾千萬學生安置好,中國就不會迅速穩定。當人們沉思下來,冷靜回顧那段歷史,不能不看到上山下鄉對穩定社會所起到的極其必要、關鍵的重大作用。</h3> <h3>二、上山下鄉運動是當時全國戰備的大組織、大動員</h3><h3><br></h3><h3>千萬不要忘記,六十年代的中國還一直處于戰爭的邊緣。1953年,我們在朝鮮與美國簽訂的僅僅是停戰協議,遠非結束戰爭。作為頭號帝國主義的美國根本不接受朝鮮戰場的教訓,變本加厲對中國全面封鎖、破壞顛覆。六十年代美國肆無忌憚地擴大越南戰爭;盤踞臺灣的蔣介石瘋狂叫囂反攻大陸,大批特務不斷騷擾東南沿海;印度也不甘心失敗,始終磨刀霍霍騷擾西南邊境;更為嚴重的是蘇聯社會帝國主義在中國北部邊境陳兵百萬,虎視眈眈,亡我之心不死,為了與美國爭霸世界,甚至不惜動用核武器,企圖轟炸中國沿海城市。對此,毛主席、黨中央提出了“提高警惕,準備打仗”、“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戰略部署,當時全國實行的糧油棉布票證供應等措施,正是應對戰爭的一種管理機制。大規模組織知青下鄉,也是對民族后續力量的一種保護。當時不僅對城市知青,而且對城市廣大干部、職工和居民也提出了的“我們也有兩只手,不在城里吃閑飯”的“五七干校”、“居民回鄉”等措施,其實也是戰爭狀態下大規模疏散城市人口的一種預案、預演的應對措施。</h3> <h3>下鄉知青極大部分都分布在東北、西北、西南邊疆和東南沿海而組建的生產建設兵團;插隊知青也全部參加了民兵組織。數千萬知青與當地軍民共同承擔起了萬里邊疆、海防站崗、放哨、戰備施工等重任。正是由于我們舉國一致、全民皆兵,從思想、組織、物質上作了充分準備,帝國主義、社會帝國主義才不敢輕舉妄動,中國才有了至今數十年的和平局面。</h3><h3><br></h3><h3>可見,上山下鄉運動實質上也是一場全國的戰備大動員、大建設。不僅是知青,全國各地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大規模組織實施的“五七干校”,其實也是戰備動員、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不了解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和世界政治斗爭大格局的人們,對此確實很難理解。</h3> <h3>三、全國農田水利建設的大開發、科學種田大普及</h3><h3>農業是基礎,而農田、水利、種子、肥料、農機、農藥則是農業的基礎。<br></h3><h3>然而中國不行,新中國要站穩腳跟,必須搶時間率先發展重工業,建設強大的國防。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國家資金重點投入了“大、小三線”等國防緊急建設,拿不出多少資金投入農業、輕工業。所以,當時只能提出“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口號,只能提出“先治坡后治窩”、“不靠國家靠自己”一類現在看來“很不人性”的口號。上山下鄉期間,知青們干得最多、最苦、最累的就是改造農田、興修水利。每個知青都不會忘記自己開荒、造田、挖土、修渠的艱苦磨難。截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全國興建的儲量在200萬立方米以上的大中型水庫達83000多個,四十多年來造福后人,沿用至今。至于各鄉鎮、公社、村、隊自行設計、建設的引水洞、蓄水池、灌溉渠、排水溝,更是數不勝數。現在國人引為自豪的黑龍江北大荒、遼寧盤錦糧食基地、新疆棉花基地、云南橡膠基地等就是幾代知青與廣大農民群眾奮斗了幾十年,用青春血汗建立的。</h3> <h3>科技是最重要的生產力,然而,沒有文化、沒有推廣隊伍,再好的科學技術也都是一紙空文。幾千萬具有小學以上文化的知識青年分布在農村,每個村隊就可以配備農業科技推廣員,甚至還建立了科研站,種、養殖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的建立還進一步解決了優質種子、種苗供應的大問題。由此,七十年代初國家才能提出“農業上綱要、過黃河、跨長江”的口號,中國農業才能迅速擺脫了靠天吃飯、甚至刀耕火種的原始階段,全國農村出現了科學種田的新局面。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對中國農業大開發、大建設的歷史性貢獻,無論如何歌頌都不為過之。</h3> <h3>任何地區、任何國家的發展,教育是基礎,尤其是中小學基礎教育。有了數千萬知青這支龐大的文化隊伍,全國農村迅速建立了幾十萬個小學、初中,數百萬知青擔任了中小學民辦教師,這是中國農村發展最迫切、最急需、也是最重要的基礎性建設。</h3><h3><br></h3><h3>據《中國教育大事典1949-1990》(劉英杰主編,浙江教育出版社)提供的資料,從中國適齡兒童小學入學率簡表和中學入學人數表中可以看到,建國初期至六十年代中期,全國城鄉兒童小學入學率一直徘徊在40-50%左右。由于知青的下鄉,七十年代開始,全國兒童小學入學率一下子上升到90%以上,1975、76、77年高達95、96%,可惜1978年知青大返城后,這個比例就直線下落了。再看全國初中招生人數表:1949年全國初中招生人數僅34萬,50年代末達到300多萬;1960-1967年始終徘徊在200-300萬之間;1969年開始,突破了1000萬,1976年起突破了2300多萬;然而,1979年知青大返城,1980年全國初中招生數一下就降到1500萬,一直延續到1990年每年都在1300萬以下。這兩組數據的對比,可以看到,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最大的貢獻是普及了全國農村中小學基礎教育。</h3> <h3>五、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大建設</h3><h3><br></h3><h3>當年毛澤東同志批評“衛生部是城市老爺衛生部”,億萬農民終年辛苦,每年培養出來的大學生醫生卻都留在城市,農村缺醫少藥得不到解決。下鄉知青(即使是小學文化)經過幾個月的短期培訓就可以解決農村常見病的預防和治療,而且送醫到田頭,送藥到家里。這種不脫離生產又扎根村隊的赤腳醫生,成本低,效率高,農村也承擔得起,解決了大問題。赤腳醫生們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并且每年還要集中培訓若干次,廣大農村的醫務水平迅速提高,繼而又進一步辦起了村衛生所、公社醫院等。</h3> <h3>當年全國150萬赤腳醫生中極大部分都是下鄉知青。70年代末,世界衛生組織對中國的醫療狀況進行全面考察調查,在各國醫療狀況評比中,中國排名第五。世界衛生組織的評語中說:“世界上無論左、中、右人士,無論懂醫還是不懂醫,只要一看到赤腳醫生這幾個字,眼睛就會發亮”。中國農村在尚未脫貧的狀況下,卻首先解決了億萬農民看病難這個大問題,非常了不起,創造了奇跡。</h3> <h3>總之,上山下鄉在全國建立了農村基層社會醫療服務體系,改變了“衛生部是城市老爺衛生部”的被動局面,大大緩和了全國城鄉嚴重對立的尖銳矛盾。不生活在農村的城里人,對此是很難理解的。</h3> <h3>知識青年下鄉將勤洗臉、刷牙、勤洗手、勤洗澡、勤換衣服的衛生習慣和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大小便等文明理念,帶到了農村,影響了農民,從喝開水、煮熟飯菜等最基本的飲食起居做起,到房屋的通風、透光、清潔、照明等各個方面,都起到了移風易俗的作用。至少,千百年來全國農村無處不在、無人不有的虱子、跳蚤,現今在中國農村滅絕了。個人衛生習慣的大普及,生活質量的大提高,大大減少了疾病,確保了健康,提高了壽命,這是開天辟地、澤被鄉村的最難做到的偉大善舉,僅憑這一點功勞,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歷史貢獻就值得大書特書,永載史冊。</h3> <h3>六、農村基層文化的大建設、大普及</h3><h3><br></h3><h3>國家的人文關懷必須包括廣大鄉村、農民在內。農民也有享受文化娛樂的權力,偏遠的山區、邊寨也需要文化、娛樂。當年凡有知青下鄉的村隊,天天有書聲、周周有歌聲,月月有晚會。自有知青下鄉開始,農民的文化娛樂就開始極大豐富,農村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文化大下鄉實質上也是對農民、農村的一項常年的社會主義的思想教育和文化建設。有了知青這支文化大軍,全國農村的文化、娛樂,就有了源源不斷的動力,磅礴向上的朝氣。各地的兵團、農場、林場、公社,甚至每個團、每個場、每個公社都能夠排演全版的革命樣板戲。</h3> <p>改革開放30多年來,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在大力提倡、推行文化下鄉,從中央到地方,省、市、縣、鄉政府每逢過年過節都要花費大量人、財、物,組織藝術家、劇團送戲、送文下鄉。可見當年千百萬知青們長期扎根村隊、天天歡娛農民所產生的文化大下鄉、娛樂大普及的作用和意義,該有多么深遠。</p> <h3>七、對封建傳統觀念的大沖擊、社會主義移風易俗的思想大解放</h3><h3><br></h3><h3>中國的“一窮二白”,不僅指物質上的貧窮落后,而且指精神上的愚昧無知比之物質上的貧窮更為悲慘、可怕。數千萬城市知青的上山下鄉,將城市文明、現代理念、科技知識帶到了農村,統治了農村幾千年的愚昧落后的舊思想、舊觀念、舊風俗、舊習慣無不受到巨大沖擊。</h3> <p>幾千年來,中國知識分子頭腦中“輕視工農,鄙視勞動、讀書做官、學而優則仕”等傳統觀念神圣崇高、根深蒂固,幾乎不可撼動。然而,上山下鄉了,知青與農民們長期生活勞動在一起了,不僅了解了農村,懂得了國情,熱愛了農民,與農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而且,樹立了勞動光榮、農民偉大的思想,從根本上動搖了“學而優則仕”的根基,逐步樹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世界觀。在當今中國和當今世界,這種核心價值觀上的深刻變化,多么珍貴,是任何金錢也買不來的。</p> <h3>八、促進城鄉大交流、民族大融合,穩定邊疆和國家的統一</h3><h3><br></h3><h3>豎看中國和世界歷史,每一次人口的大遷徙都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大交流、民族的大融合,無不推動了當時社會的巨大進步。然而,歷史上的人口大遷徙,大都因戰爭緣由,非常殘酷。</h3><h3><br></h3><h3>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則不同,幾百萬城市知青短短幾個月內,幾千萬青年人短短幾年內,從城市到農村,從沿海到西域,從內地到邊疆,牽涉的城市每個家庭,影響到農村的每家農戶,規模之大、速度之快,影響之廣,在中國和世界空前絕后。人口的大遷徙必然帶來文化的大交流、民族的大融合。</h3> <p>人口的大遷徙必然涉及青年的婚戀,上山下鄉期間,各地知青之間、知青與當地農民之間,特別是內地與邊疆,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婚姻,極大地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p> <h3>幾千萬知青的上山下鄉,帶來了全國各地之間、各民族之間日常生活、風俗習慣上的交流融合,這種文化上的交流、融合、統一才是最深刻、最基礎、最根本的。</h3><h3><br></h3><h3>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有力地打破了城鄉分割的局面,加快了全國的溝通,對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邊疆的穩定、經濟的繁榮,實現了中國式的城市主動輻射農村、工業大力反哺農業,其偉大促進和深遠影響無論如何評價都不為過高。</h3> <p>九、社會主義教育思想、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的積極探索</p><p><br></p><p>毛澤東同志不是書齋里出來的學者,而是在長期革命戰爭和建設實踐中鍛煉成長的革命家,特別推崇實踐和直接經驗,特別重視自學和學以致用,也使他對中國的傳統教育和蘇聯的教育模式持懷疑和批評。毛澤東同志的教育思想中多次提出:“實踐出真知”;“卑賤者最聰明,尊貴者最愚蠢”;歷史上發明家創立新學派的,多數是年輕的、學問比較少的,被人看不起的,被壓迫的;學問再多,方向不對,等于無用;一個人能夠發明什么,學問不一定好多,年紀也不一定大,只要方向是對的;人學問多了,不行了。毛澤東同志還說,,“大學文科現在的搞法不行,從書本到書本,從概念到概念。書本里怎么能出哲學?”“現在這個大學教育,我很懷疑。從小學到大學,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看不見稻、梁、菽,看不見工人怎樣做工,看不見農民怎樣種地,看不見怎樣做買賣,身體也搞壞了,真是害死人。”“要改造文科大學,要學生下去搞工業、農業、商業”。“高中畢業后,就要先做點實際工作,單下放農村還不行,還要下工廠、下商店、下連隊,這樣搞他幾年,然后讀兩年書就行了。大學如果是五年的話,在下面搞三年。教員也要下去,一面工作,一面教。哲學、文學、歷史,不可以在下面教嗎?”“從前的大學問家,大科學家,很多都不是大學出來的。”</p> <p>1968年7月28日,毛澤東又表達了相同的意見。他在肯定大學還是要辦的后又說:“但舊的制度、舊的辦法不行,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沒有做過工人、農民就去學哲學、那個哲學叫什么哲學”。“真正的大學是工廠、農村”。“社會是個最大的大學嘛,整個社會是個最大的大學”。他在結束談話時還說:“現在學生的缺點在什么地方呢?學生最嚴重、最嚴重的缺點,就是脫離農民,脫離工人,脫離軍隊,脫離工農兵,就是脫離生產者。”在這次講話后不到五個月,毛澤東就發出了廣大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接受“再教育”的號召。因此,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實質上也是對社會主義教育路線、方針、政策、制度的一種積極的改革、探索和創新。這種根本性的教育制度上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探索,不是幾個月、幾年能夠完成,也不是一次、幾次運動就能夠實現的。</p> <p>許多人都認為,上山下鄉耽誤了一代人的學業,影響了一代人才的培養,表面上似乎有道理,其實不然。人才的培養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回顧歷史上任何一個真正有用的發明、創造,任何一個對社會有巨大推動作用的科學家、理論家、文學家、藝術家,都不是在書堆里長大、學院里培養的。真正有用于社會的人才,無不是在實踐中、特別是在基層一線的摔打中成長的。最典型的就是國共兩黨軍事人才、文藝人才的鮮明對比。共產黨“在戰爭中學戰爭”的教育路線,在硝煙炮火的“抗大”成長的“土包子”打敗了國民黨黃埔軍校培養的“高才生”。山溝溝里的“魯藝”培養出的農村娃,在深入連隊、參加土改,與工農兵結合中所創作的優秀詩歌、歌曲、歌劇、戲劇、小說實在是太多太多了,而且從根本上奠定并影響了新中國新時期的新文化新藝術。僅僅“魯藝出來的”馬可同志一個人創作的《白毛女》、《南泥灣》、《兄妹開荒》、《夫妻識字》《我們工人有力量》就非常典型,非常有說服力。其他的如《暴風驟雨》、《林海雪原》等一大批小說,遠遠超過了大城市經典院校培養的博士、碩士們。事實難道不是嗎?</p> <p>表面上看,上山下鄉影響、耽誤了年輕人的文化、理論學業,但總體說還是促進了青年人的學業,并終身影響了他們科學、文化、文學、藝術等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提高,以及文學藝術的成就。</p> <p>有人會說,文學、藝術類人才,上山下鄉培育了不少,但是,科技類人才培養得不多。其實不然。遍及全國農村的幾萬、幾十萬、幾百萬名基層會計、統計、醫生、教員、技術員、駕駛員、科普員、土記者、土編輯、土作家、土詩人、土演員比比皆是。文學創作、藝術表演、各級管理人員,都是在短短幾年時間內知青們在干中學、學中干,迅速成長起來的。如果按舊常規,這些人員的培養教育需要經歷多少大、中專、技校的培養、教育!這幾千萬青年人的培養教育在當時的中國有那么多大、中專院校嗎?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有36名是有知青經歷的。在國家重要的“985科技發展計劃”中70%的學術帶頭人就是當年的下鄉知青、正是被一些精英們所看不起的“工農兵學員”。</p> <p>科學的特殊性決定了知識的系統性,知識的系統性決定了學習的系統性。我們并不反對學習的系統性,尤其是基礎教育的系統性。但是,學習的系統性,并不排除學習與實踐的緊密結合,而是相互相成的,不應該將其割裂、對立起來。上山下鄉對多快好省地培養中國特色的實用型人才的促進和啟發,是一種史無前例的極其有益的探索和啟發,其深刻影響和深遠意義,還將在以后數十年、數百年內不斷地反復地體現出來,我們堅信。</p> <p>十、培養、造就千百萬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大學校</p><p><br></p><p>作為開國領袖、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同志在各方面比任何人都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建國之初,毛澤東同志就提出了堅持德、智、體全面發展,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的目標,提出了“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特別是面對美國等西方集團將“和平演變”的希望寄托在中國黨的第三代、第四代身上的陰謀,黨和毛澤東同志對新中國的教育、對社會主義國家所需人才的培養思考得更長遠、認識得更深刻。</p> <p>多少帝王將相、英雄豪杰,多少百萬富翁、文人墨客,都在子女教育上失敗了。培養一二個、數十個、甚至數百、上千個杰出人才并不難;但要培養造就千百萬杰出人才就難了;尤其是要培養出千百萬忠誠于人民大眾根本利益、靈魂高尚、敢于擔當、善于創新、無私奉獻、永遠奮斗的各條戰線的杰出人才就更是難上加難了。然而,毛澤東同志做到了。上山下鄉最偉大的貢獻就是培養造就了一大批人才,特別是培養造就了千百萬既忠誠于人民利益,又務實肯干、敢于擔當、勇于創新、與時俱進的杰出人才和干部隊伍。</p> <h3>國內外一些中國問題的專家、學者完全不懂得毛澤東同志培養千百萬革命事業接班人的真正含意。全面回顧毛澤東同志的一生、全面研究毛澤東同志對干部、對人才的要求,可以明確看到,所謂革命事業的接班人,首先是能夠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其次是能夠一切從實際出發、第三是敢于擔當、樂于犧牲,第四是勇于創新、與時俱進。借用現代“草根”的說法就是“接地氣、肯務實、敢擔當、能創新”這四個特點。從這個標準上說,毛澤東同志當年培養千百萬革命事業接班人的宏偉戰略任務是完全實現了。正是由于上山下鄉,數千萬知青來到中國貧窮的農村、偏僻的邊疆,在完全不知底數、毫無外來救助的殘酷環境下,經風雨,見世面,學游泳,會生存。正是由于這種長期基層、艱苦環境的歷練摔打,知青一代才真正了解了基層,懂得了國情,立志于人民,獻身于大眾,經受了考驗,得到了鍛煉,摒棄了形形色色錯誤思想和條條框框的束縛,成為“接地氣、肯務實、敢擔當、能創新”的一代,成了忠誠于人民事業的可靠接班人。人們不僅可以從中共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中有知青經歷的成員中,更可以從全國上下、各條戰線、各行各業、各個單位的骨干隊伍中,以及社會上極大多數最能吃苦、最肯奉獻的人群中看出上山下鄉對培養人、造就人的偉大作用和深遠意義。</h3> <p>知青一代更多的是樹立了甘愿奉獻、不圖報酬的“長子意識”,養成了“關心國家、顧全大局”的責任奉獻精神。上山下鄉奉獻青春,改革開放拼搏創新,退休下來再獻激情。</p> <p>古今中外,世界上還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專家、學者,更沒有一個政治領袖,能夠像毛澤東同志這樣提出培養“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的標準,這五條標準,既偉大又平凡、既普通又高尚,并非不切實際、高不可攀,經過努力是人人能夠做到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毛澤東同志還是一個偉大的杰出的教育家。毛澤東同志發動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數千萬知青的成長史是中國乃至世界最偉大的教育學、人才學的經驗寶庫,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對人才的培養、對國家的發展、對世界的未來及未來人類培養走向的啟示和貢獻,無論如何評價都不為過高。</p> <h3>同我們黨和國家的各項工作和歷次運動一樣,如此大規模的急風暴雨式的上山下鄉運動,如此漫長的十年、二十年時間,如此紛繁復雜的環境和缺乏經驗等,不可避免、不能不出現這樣那樣的失誤和問題。但磨滅不了上山下鄉的積極作用和巨大意義!</h3> <h3>開荒大干!</h3> <h3>田間割麥的喜悅!</h3> <h3>大修水利。</h3> <h3>田間地頭不忘學習!</h3> <h3>讀報!</h3> <h3>革命接班人。</h3> <h3>開工。</h3> <h3>虎頭山下。</h3> <h3>新農民。</h3> <h3>傳授。</h3> <h3>下地。</h3> <h3>本篇部分摘自于網絡。</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禄丰县|
白玉县|
巴塘县|
阳曲县|
汝南县|
榆树市|
平阳县|
宜州市|
上思县|
察隅县|
兴化市|
仪征市|
饶河县|
长春市|
招远市|
诏安县|
泗阳县|
河北省|
兰州市|
六枝特区|
陇川县|
富顺县|
河源市|
烟台市|
多伦县|
家居|
永寿县|
普宁市|
安吉县|
阿合奇县|
花莲县|
宜宾市|
沂南县|
财经|
马尔康县|
宜城市|
甘南县|
左云县|
通城县|
丰宁|
宜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