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自從螺螄港友五十周年聚會開始,戰友們用各種各樣的方式,重現了我們的青春年華,由于當時的條件所限,留下來的老照片寥寥無幾,但多年前我們在螺螄港生活勞動的點點滴滴,象電影一樣在我腦海中盤旋,于是產生了一個念頭,是否可用繪畫的方式,重現當時的情景,紀念我們這一段逝去的青春。但又苦于個人能力有限,加之記憶的偏差,使得成形的畫面可能有很大的錯誤,甚至掛一漏萬,由于個人身體的原因,數月來費盡心力僅完成了以下19幅畫,請港友們多加指正,也以此來彌補不能參加元宵團拜會的遺憾,并以此來預祝2019年元宵團拜會圓滿成功,港友們相聚歡樂。后續的畫面有待于以后努力完成。</h3><h3> 一年之計在于春,首先我們要提到春耕,其實春耕用牛是我們來賽湖第二年才由我們男生開始的,但令人印象深刻,當犁鏵切開一片片長滿紅花草的田野,就象翻起了黑綠紅相間的波浪,使人賞心悅目。值得回味的是耕田用牛,最好是使用那種剛學會犁田的小牛崽,尤其是小母牛,肯出力,鞭一揚就拼命往前奔,犁得又快又好,最怕的是遇到那種老油條的水牛,邊犁邊吃,打一鞭走幾步,慢慢悠悠的,叫人心頭火起。還有連里的種公牛,可叫我吃了大虧了,這種公牛力氣奇大,且不怕你拽牛鼻子,一個人根本拽不動,有次耙水田,我見它就是站著不動,揮鞭打也不動,氣得下了耙犁,想到前面來教訓教訓它,誰知水田中耙尖又長又細,腳一抬正好碰上耙尖,出了許多血,又加上傷口被田水感染,下午就發起高燒來,真正倒霉透了。但耕田犁地是技術活,相對于同時進行的拔秧插秧來,比較輕松多了,起碼不用彎腰曲背一整天。</h3><h3><br></h3> <h3> 拔秧面對的是一塊塊綠絨般的秧田,如果是春天,就沒有那么詩意了,春寒料峭,尤其是女生和男生一樣,下到冰冷刺骨的秧田里一呆就是一整天,拔秧是很艱苦的,真正彎腰曲背,一收工整個背脊都是麻木的。后來好在有了小苗帶土育秧,不用拔秧,只要把秧苗連土卷起,可用機器插秧,真正一大福音也,不過我們在的那幾年,大多還是用人工拔秧插秧的。拔好的秧苗要捆扎好,然后挑到需耍插秧的水田邊甩秧,甩秧也是要有眼力的,要甩得均勻,使插秧的人順手拿得到又不多余,剛好插完一捆就馬上有下一捆能拿到。</h3> <h3> 插秧和拔秧一樣艱苦,除了春天的寒冷以外,還有手腳都泡在堿性的田水中,因為螺螄港的水田大多為酸性土,為了中和這種酸性,水田中往往要灑許多石灰,使得田水帶堿性,但是也有些田不是酸性土,因此不撒石灰,卻帶來了另一個災害,就是這種田螞蝗巨多,還有一種牛螞蝗,有人大姆指粗細,被螞蝗吸上人并不知覺,它要吸飽了血才會自行脫落,這時人才感覺疼痛。那時我們知青大多沒有長統靴,就是有恐怕未有人敢穿,更不用提膠皮手套了,因此許多人都手腳發生潰爛。為了趕進度,那時的口號春插是”不插立夏秧”,雙搶是”不插立秋秧”,因此人人都未把這種事放在心上,只知響應號召大戰春耕和雙搶。其實插秧也是很有技術的,插秧前要用劃線器在水田中劃好橫平豎直的格子線,插秧時要單株水稻保持5至7棵秧,不能插漏斗秧等等。</h3> <h3>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螺螄港的春天來到的信號,的確如這句古詩所言,春風來,梨花白,梨樹林里雪白的花海,意味著知青們忙碌的季節到了。我記得螺螄港的梨樹林是和小雞班的房屋在一起的,不知是否正確。</h3> <h3> 果樹班的姑娘正在修剪梨樹枝,這可也是技術活,大約也是在冬季,爬到高高的樹上,須忍受寒風的侵襲,其滋味和享受香梨的美味大相徑庭的。關于剪枝的要點,本人不甚了了,未敢妄言,請果樹班的戰友自習之。我記憶中螺螄港還有一種蘋果梨,吃來既有梨的爽利,又有蘋果的香甜,令人回味無窮。</h3> <h3> 到了收獲稻谷的季節,割禾同樣是令人腰酸背痛的工作,它和插秧拔秧不同的是,雙搶時你得忍受酷暑的煎熬,為了避開酷熱,你得凌晨3點起床下田割禾,然后10點收工,下午3點再次工作,到晚上89點鐘,雖然如此,割禾時除太陽未出時有一絲涼意外,其余時候仍然是汗流浹背,秋收時雖然不熱,但工作時間長,從早上7點一直到晚上67點,中飯都在工地上吃,雙搶和秋收同樣要冒著割傷手指的危險,所選的鐮刀越快,手指割傷的情勢便越甚,港友們凡參加過割禾勞動的大多有割傷手指的經歷,割傷后仍輕傷不下火線,就地包扎后繼續戰斗。后來有人發明了直推式割禾器,只要站立著用手推割禾器,稻谷使一行行順勢倒下,但前提是當時插秧要插得足夠橫平豎直,甚至現在我繪畫找資料時,在網上還可看到這種簡易割禾器,可見有用的發明有多么強大的生命力。有趣的是,秋收季節,收割到最后一小塊稻田時,往往有躲避在未割完的稻叢中的野兔或獾子竄出,慌忙逃命,使田野一片歡呼,大喊抓住抓住,但往往被小動物成功逃脫。</h3> <h3> 雙搶的脫粒工作,與秋收不同,是要把割下的稻谷扎成梱,然后挑到曬谷場,用脫粒機脫粒,脫粒機用一小型老式單缸柴油機驅動,這可是記憶中五連唯一的機械化設備,脫粒要靠它,抽水也要靠它,不過它起動時,需要七八個人用繩索繞住飛輪飛快地轉動,它才能突突地起動起來。有時它鬧脾氣,七八個人弄了老半天,它仍然紋絲不動,叫人無可奈何。雙搶的脫粒為了避開酷熱,往往是挑燈夜戰,整個曬場上塵土飛揚,干燥的稻桿塵屑,直往操作的人(此時人是渾身大汗淋漓)臉上身上貼,弄得人奇癢難耐。這樣收工時巳是九十點鐘,明天還要早起工作,但為了雙搶的進度,大家仍堅持工作,無怨無悔。</h3> <h3> 和雙搶不同,秋收的脫粒是在田野中進行的,用一個方形的禾桶,三,四個人甩起稻谷擊打禾桶,使谷粒脫落于桶中,然后谷粒裝于麻袋中用板車拉走。余下的稻草便集中于某一田埂上搭成一個禾堆,象一個個園形的草屋,作為牛們冬天的食糧。記得有一次,不小心有人大概是點煙,火柴梗拋在有稻草的田中,余火便慢慢燒起來,順著遍地遺落的稻草桿,競漫延到已經堆好的稻草堆上,燃起了沖天的大火。我們搶救不及,只好眼睜睜看著大火把草堆燒個干干淨凈。</h3> <h3> 到了糧食入庫的時節,場部便派來汽車,把臨時糧倉的稻谷運往場部。這才是真正的糧食歸倉,當我們背起裝滿糧食的麻袋,走上跳板把麻袋往汽車車廂里碼好,一股驕傲之情油然而生,這是我們為國家生產的根食啊!當糧食裝滿汽車,我們爬上裝滿糧食的高高的車頂,和汽車一起到場部去卸車,汽車順著湖堤慢慢地行駛著,迎面吹來和喣的風,心情十分舒暢,體會到農人豐收的愉悅。</h3> <h3> 說過了稻谷,現在要說到螺螄港當年的第二大農作物——棉花了,棉花同樣和稻子一樣,要經過移栽的過程,直播的棉籽往往發芽不齊,當在杯土里發芽,長出了兩片以上真葉時,棉花就到了移栽的時機了,這時把一株株的棉苗連杯帶土運往巳開溝作畦整理好的棉田,進行連杯帶土移栽,同時澆水潤土,小棉苗就可茁壯成長了。</h3> <h3> 剛移栽的棉花要和倔強的野草競爭,當然靠的是中耕除草了。中耕除了除草,還有疏松土壤,使土壤含水量適當增加,促進棉苗的生長。當中耕進行到二至三遍時,長大的棉花巳經遮滿了田畦,由于缺乏陽光,野草便不能生長了。記得我們有一年,由于人手缺乏,來不及中耕,結果長出的棉花被野草幾乎復蓋了,收蕕也就可想而知了。要是現在,根本不用中耕,撒撒除草劑就好了,科技的進步真是大啊。</h3> <h3> 剛剛戰勝了野草的棉花,還不能穩操勝卷,它們面臨的是紅鈴蟲的襲擊,剛長出的棉桃只要鉆進了此蟲,使成了僵果,再也不能裂開吐出白花花的棉絮了。為了戰勝紅鈴蟲,連里作出了決定,成立一個滅蟲小分隊,通過對棉花噴藥滅蟲。當時我也有幸參加了此分隊,記得還有舒霖等人,余人使不太記得了,當時穿著厚厚的藍色防護服,戴著口罩,背著噴藥器,雄糾糾氣昂昂的,好象是英勇的防化兵,心里則損多高興了。但一上陣,就感到百般困攏,一是噴藥時正值67月天氣,酷熱難當,我們穿著厚原的防護服噴藥,汗流浹背,眼睛經常被流出的汗水浸入,以至于迷迷糊糊,十分難受,加之噴撒的農藥是1059,是當時的劇毒農藥,據說一丁點就能要了人的性命,我們裝滿整桶噴藥器的水也只能加一瓶蓋來稀釋,噴出的藥液味道還是令人窒息。記得當時我不知此農藥的厲害,又酷熱難擋,居然脫了防護服,光著膀子噴藥,結果下午又吐又瀉,好在光膀子噴藥時間短,未釀成大錯,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h3><h3><br></h3> <h3> 經過數月的奮斗,精心培育的棉花終于吐出了棉絮,整個棉田象夏天的繁星,布滿了星星點點的棉花。摘棉花相對來講是比較輕松的活兒,采棉甚至可從邊摘棉花邊唱歌。但是摘棉花這項農事,在螺螄港是要進行多次的,從八九月棉花吐絮,一直要進行到十二月,冬天摘棉就不那么好過了,記得我們當時是一面快速地把棉桃摘下來,好在此時大多數棉花只剩下未開放的棉桃,裝滿口袋,然后快速地跑向工棚,以避開刺骨的寒風,到工棚里去剝開棉桃,剝完后又去外面摘棉桃,周而復始。我的手自小就易生凍瘡,此時雖然戴了手套,仍凍得象個包子一樣,以至于后來終生手背青紫未退。</h3> <h3> 燒火土灰是棉花種植周期的最后一項工作,把拔出的棉桿集中起來,一層土一層棉桿,還需加上一些干草以助燃燒,再一層土一層棉桿,三五層以后,點燃最下層的干草和棉桿,就這樣一層層燒上來,那時整個棉田都是一堆堆冒著煙的火土堆。燒好的火土灰就是來年棉田最好的肥料,撒在棉田里埋在田畦下,能促進棉花多開花多結果。燒火土堆說來簡單,其實燒得好十分不易,我們曾經失敗過多次,總是熄火燒不透,后來經過摸索才好些,但總也不是十分精通。</h3> <h3> 現在要說到我們敬愛的炊爭班了,是你們保證了我們全螺螄港知青的溫飽,是你們起早貪黑,不辭勞苦,成了整個知青群的后勤保障。你們送飯菜到前線,送開水到工地,送緣豆湯到雙搶現埸,溫暖了每一個知青的心。同時你們又苦練技術,力求精益求精,搞好飲食衛生,從未發生過任何飲食事故,至于炊事工作的煩鎖細節,僅憑想象表現一二,本人末曾經歷,不能妄言,在此略過。</h3> <h3> 豬年不能不提到養豬班,養豬姑娘們個個是能手,養出的豬們又肥又壯,小豬活潑可愛,她們不辭辛勞,不怕臟臭,把豬舍打掃得干干淨諍,保證了豬舍衛生,豬們不生疫病,健康成長,保持了出欄率。由于本人末曾親歷,只能贅述于此,見諒。</h3> <h3> 養雞班的姑娘們個個心靈手巧,養出的雞們個個健壯可愛。我的印象中好象孵小雞是有技術的,好象先要把燈對著雞蛋一個個照過,來判斷這個蛋是否能孵出小雞,十分神奇。其它細節,也由于未曾親歷,不能贅言。</h3> <h3> 現在要說到螺螄港最為艱苦的勞動——挑堤了。其實挑堤實際上是修堤,也就是對大堤進行維修。它之所以說笫一艱苦,是由于我們知青都是來自城里,從小就沒有受過挑擔的訓練,所以挑擔尤其是一天到晚地挑擔,對我們來說最為困難,挑堤勞動時間長,從早上5點就要起來,幾乎是摸黑到工地,午飯也就在工地吃,飯后休息半小時便又要開始勞動,一直到晚上56點,其實當時一聽到收工的哨聲,心中不免都覺得一寬,大有松一口氣的感覺,開始挑堤時,挑起擔子,走路搖搖擺擺,肩上紅腫,皮膚被扁擔磨破,晚上腰酸腿痛,第二天人稍蹲下便不能站起來,此時,冬季剌骨的寒冷只在開工的時候有所感覺,一出汗便感覺不到了,所慼到的便是肩上的重擔,那時,從不喝酒的我,也聽說喝酒睡覺可以解乏,睡覺前便灌下半杯燒酒,燒得我火燒火辣的,第二天確實腰痛好些。到挑堤的后期,由于咬牙堅持,挑擔便可以適應了,有的強壯的男生便開始了挑擔比賽,挑著二百來斤的重擔飛奔上堤,真仍英雄豪杰也。最值得一提的是當年螺螄港還派出一支小分隊,支援當年南昌鯉魚州大堤的加固工程,我有幸參與其中,在鯉魚州,我們吃得是蘿卜干和限量的米飯,住得是望得到天空的茅草棚,下雪時雪花都飄落在我們的被子上,但是我們小分隊,硬是把土第一個挑上了鯉魚州大堤的堤頂。記得當時我和舒霖還是余維新,晚上餓得到小賣部買餅干吃,一次就吃完了二斤餅干還意猶未淨。</h3><h3><br></h3> <h3> 武裝排的知青們是令人羨慕的,尤其是姑娘們,扛起槍來英姿颯爽,但也是辛苦的,他們不分曰夜,不任寒暑,任凡風雨要站崗放哨,平時還要訓練,活兒緊張時還耍參加大田勞動。所以非常不容易。</h3> <h3> 啰嗦了這么許多,您大概厭煩了吧,有許多爭許多人限于本人經歷和能力未能提及,望諒之,各位港友,有興趣者敬請期待本人的之二,無興趣者請繞行并請原諒本人的魯莽。</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陆良县|
榆林市|
泰州市|
徐州市|
霞浦县|
湄潭县|
新宾|
资源县|
顺昌县|
陵川县|
白城市|
昌邑市|
油尖旺区|
太仓市|
永年县|
新干县|
柘城县|
平南县|
陕西省|
罗城|
四子王旗|
林甸县|
临城县|
太原市|
五原县|
育儿|
达尔|
米易县|
溆浦县|
鄢陵县|
大港区|
望谟县|
武冈市|
滕州市|
承德县|
敦煌市|
团风县|
静安区|
沈阳市|
郴州市|
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