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167efb"><b><i>廬山歷來為華夏名勝,許多文人墨容曾來此登山,留下了4000多首詩詞、400多處摩崖題刻和難以計數的書畫作品,因此享有"文國詩山"的雅號。</i></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i>在眾多詩作中,"詩仙"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無疑最為知名。很難說,是因廬山的美景引發了詩人的天才靈感,還是詩人的傳世之作使得廬山更加聞名天下。無論如何,李白與廬山確實結下了不解之緣。</i></b></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i>"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i></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i>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i></b></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文人墨客贊廬山</b></h3> <h3> "廬山"這個名字,最早見于西漢司馬遷《史記.河渠書》里<b>"余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b>一句。傳說周代有匡氏兄弟7人上山修道,結廬為舍,因名廬山,又稱匡山、匡廬。而司馬遷之后幾百年,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里也給了一個說法,<b>"廬山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澤西,是曰廬江之名,山水相依,互舉殊稱"</b>,認為廬山地處潯陽,古為廬江郡屬地,故以廬江而得名,有理有據,或可備一說。</h3> <h3> 廬山的美景吸引了歷代文人騷客。東晉時期,中國山水詩派的開創者謝靈運就在此留下了《登廬山絕頂望諸嶠》:<b>"山行非有期,彌遠不能輟。但欲安昏旦,遂復經圓缺。積峽忽復啟,平途俄已絕。巒垅有合沓,往來無蹤轍。晝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b>與李白同一時期的詩人孟浩然也留詩《晚泊潯陽望香爐峰》,其中有云:<b>"嘗讀遠公傳,永懷塵外蹤。東臨精舍近,日暮空聞鐘。"</b>詩中所提到的東林精舍即是中國最早的寺廟園林一一凈土宗創始人、高僧慧遠于公元391年創建的東林寺。</h3> <h3> 公元427年陶淵明逝世后,親朋私溢"靖節",葬于廬山面陽山之北。他的高風亮節、名士風流以及<b>"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b>之類的田園詩風采,都受到了后世的推崇,也令廬山更加天下聞名。</h3><h3> 如此廬山的吸引力是李白無法抗拒的。就像范傳正在《唐左拾遺翰要學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所說的那樣,李太白平生<b>"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勝境,終年不移",</b>游歷了很多名山大川,廬山就是李白喜歡登臨并詠嘆的山川之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成就千古名篇</b></h3> <h3> 開元十四年(726),李白經洞庭湖,順長江而下,初次來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唐代的江州其實轄境不大,一共只有潯陽(附郭縣)、彭澤、都昌三個縣,全州居民2.9萬戶,只能算是中等州。李白到此的目的,其一是看望在江州做買賣的兄長,其二自然是游覽廬山。</h3><h3> 李白第一次登上廬山香爐峰時,眼見山上綺麗的風光,幽雅的環境,宜人的氣候而心曠神怡。廬山之內其實有三座香爐峰,一處在山之西北,一處在東北,一處在東南。西北和東北那兩座香爐峰均無瀑布,只有山南的那座,即今秀峰寺后才有瀑布。</h3> <h3> 面對雄偉壯觀的廬山瀑布,李白寫下了《望廬山瀑布》詩二首。其中第一首最為膾炙人口,詩云:<b>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b></h3><h3> 另外一首是五言古詩,沒有第一首知名度高,但亦有自己的特色。詩中盛贊香爐瀑布:<b>"初驚河漢落,半灑云天里""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飛珠散輕霞,流沫沸穹石",</b>從多角度描繪了香爐瀑布的秀色,比第一首的內容更為豐富。</h3><h3> 無怪乎南宋詞人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對其十分推崇:"余謂(李)太白前篇古詩云`<b>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b>‘,磊落清壯,語簡而意盡,優于絕句多矣。"話說回來,兩首詩孰優孰劣自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老峰上的駐留</b></div> <h3> 廬山最高峰之一一一五老峰在廬山萬松坪附近,奇峰連峙,連綿竟秀,凌云摩天。從峰巔俯瞰,只覺長江如帶,盤城如掌,潯陽秀色,一覽無余。從不同的角度看云,可以想象成不同的形象。從南麓仰視,又很像5位老人并肩而坐,故名之為"五老峰"。</h3><h3> 正因為五老峰的奇形怪狀,容易使人產生想象,這對于極富浪漫主義精神的詩人李白來說,無疑是一次極佳的發揮想象的機會。正是在雄奇的五老峰下,李白寫下了《望廬山五老峰》:</h3><h3> <b>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云松。</b></h3><h3> 此詩以清麗自然之筆,描畫出五老峰之秀色,流露了詩人對大自然的一片深情。詩中以金色芙蓉比喻在氤氳的陽光籠罩下的五老峰,極有神韻。</h3> <h3> 其時正是李白離開家鄉,漫游四方不久,如同沖決了夔門的長江一樣,胸懷廣闊,抱負非凡,正如他自己所說的,<b>"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b>。所以李白首上廬山所寫的詩,處處揚溢著青春的氣息,充滿了<b>"銀河落九天"</b>的昂揚氣概。</h3><h3> 不過,雖然李白極愛此處風光,還曾在峰下筑有讀書堂,流連不欲去,但實際上李白這一次游江州、廬山的時間并不算長。畢竟這時年輕的李白,正是胸懷四方之志、以<b>"濟蒼生""安社稷"</b>為國家建功立業為己任的時候,他未貪戀自然景色,住不多久便下山,從長江水路前往下游的南京、揚州一帶了。</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延伸閱讀]</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江 州 的 魅 力</b></div> 在廬山的無限風光之外,唐代江州的生活可能也令李白感到滿意。<div> 當時的江州北靠長江,內有鄱陽湖,為江西航運的進出口,"<b>據江湖之口</b>,<b>為禁喉之地</b>",具有"<b>控五嶺之沖要</b>,<b>鎮百蠻之驛騷</b>"的戰略地位;可謂"<b>襟江帶湖</b>,<b>據三江之口</b>,<b>四達之衢</b>,<b>七省通連</b>",故而發展十分迅速,自唐代起就成為江南的重要商埠。南方百姓"<b>以船為車</b>,<b>以楫為馬</b>",因此此地商船數量眾多,商貿繁盛,成為附近州縣的物資集散地。《太平廣記》說此地"<b>群舟泊者</b>,<b>悉是大商</b>"。江州人稱"<b>世稱雄鎮,且曰天府</b>",這意味著江州的經濟實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吸引了大量富商大賈前來貿易。</div> <h3> 想來李白居住于如此繁華的江州(潯陽)城期間,一定可以大飽口腹之欲《酉陽雜爼》記載,<b>"潯陽有青林湖,鯽魚大者二尺余,小者滿尺,食之肥美,亦可止寒熱也"。</b>此外,江州雖然地處南方,但隨著六朝以來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麥、粟等北方旱作物也在這里開始種植并日漸推廣,從而使食物結構更加趨于合理。民眾既可以傳統的水稻,也可以麥、粟為食。與當時全國大多數地區一樣,食用的主食中還有餅。</h3> 隋唐五代的"餅",不僅包括了現代意義上的餅,也包括了今人所稱的饅頭、面條、包子等。唐代"胡風飲食"興盛,在江西流行的主要是胡餅。胡餅是漢唐時期由西域傳來的一種面點,類似于現代的燒餅,有素餅、油餅、肉餅、芝麻餅等不同的種類。正因如此,白居易就指出江州<b>"其余食物,多類北地",</b>作為異鄉人的李白在這里也不會感到有什么飲食障礙。<div><br></div><h5 style="text-align: right; "><font color="#167efb">(摘自《國家人文歷史》郭曄旻/文)</font></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圖片資料來源于網絡</font></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掖市|
澄江县|
阳江市|
准格尔旗|
屯昌县|
桑日县|
同江市|
连州市|
阿拉善盟|
谢通门县|
天镇县|
黔江区|
双鸭山市|
穆棱市|
马鞍山市|
德令哈市|
无极县|
十堰市|
阳信县|
当阳市|
黄浦区|
乌兰察布市|
屏边|
株洲市|
诸暨市|
巴楚县|
玉林市|
双桥区|
嵊泗县|
霍城县|
如皋市|
家居|
江安县|
和田市|
扎鲁特旗|
大悟县|
如皋市|
视频|
郓城县|
陵水|
崇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