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4月24日,難忘的日子——出發去云南插隊落戶的日子

河馬91

<h3>今天是4月24日,一個對其他人說來再普通不過的日子,但是對我、對我們這些1969年4月24日離開上海去云南永德縣插隊落戶的知青來講,是一個永遠不會忘記的日子、一個在自己的日歷上除了生日以外最最記得住的日子、也是一個刻苦銘心的日子。當年的知青政策孰是孰非,輪不到我們來評判,我們只是卷入了這場洪流的一個弄潮兒,現在只能時不時把這段苦澀的歷史拿出來回顧一下:有人說下鄉插隊鍛煉了自己、有人說增加了自己的閱歷、有人說自己把最美好的青春貢獻給了農村,也有人說這是自己一生苦難的開始。怎么評說都行,但是怎么評說也都晚了,現在只是祝愿我們這幫知青能快快樂樂地過好每一天,這就是最美好的愿望。</h3><h3><br></h3><h3>這次參加了“援建邊疆、幫助臨滄”的工作,具體到當年插隊的永德縣旁邊的鎮康縣做些具體工作,抽空去了當年我太太插隊落戶兩年的永德縣小勐統公社的河邊隊和我插隊落戶四年的永德縣永康公社沙溝隊,拍了一些照片,作為記錄,發上來給與此有關的知青回顧回顧。</h3><h3><br></h3><h3><br></h3> <h3>第一天從鎮康縣到了永德縣,去了當年插隊到永德縣時在縣里“集訓”時住過的永德縣一中,想找找歷史的印象,這是老一中的大門,進了大門幾乎找不到當年的痕跡了,一中已經搬去新址了,這里的校園也已經人去樓空了。</h3><h3>記得集訓時,晚上都睡覺了,不知誰的錢包被偷了,就告訴了給我們軍訓的解放軍,解放軍就大著嗓門一個宿舍一個宿舍來叫我們起來,我們宿舍的孟同學在上鋪睡得真香,解放軍上前喊他起來,他迷迷糊糊地用上海話說了一句:“我要困高(睡覺的意思)”,解放軍一聽,氣不打一處來,“他媽的,敢控告老子!!!”一把就把他從我們睡的雙層床的上鋪拽下來,掉到地上孟同學這才算醒過來,我們趕快上去打圓場,告訴解放軍,上海人的“控告”就是睡覺的意思,才算平息這場誤會,否則一頓揍是少不了的。</h3><h3>還有當時吃飯都是像當地人一樣蹲在地上吃的,菜盆就直接放在地上的,上海人也算考究,為了方便和衛生,好多人自己帶了小勺子去吃飯,引得旁邊的云南人來圍觀看稀奇,后來問他們你們來看什么,有什么稀奇的嗎?他們覺得用勺子吃飯很奇怪,說是你們把勺子放進自己嘴巴里吃吃,又到公家的菜盆里舀菜,不臟嗎?居然他們還更講究,我們說你們用筷子不也是一樣嗎?他們說不一樣的,他們的筷子在進公盤里舀菜前,會在桌子邊上敲兩下,以示把臟東西敲掉了。笑著我們了,居然還如此“講衛生”,好習慣啊。</h3> <h3>唯一的校園里的一棵榕樹似乎還在。</h3> <h3>這是現在的永德街景,“郵政儲蓄”就是當年的郵電所所在,孫同學在郵電局工作過,當然現在也已經退休了。</h3> <h3>這排樓也是舊的,還是木窗子,原來二樓似乎是個旅館,下面是個飯店,在里面喝醉過。旁邊是供銷社吧,記不太確切。</h3> <h3>現在也有了高樓大廈,這個地方其實土地不值錢的,為什么要蓋二、三十層的高樓?當年似乎少有樓房,就是有也是兩層的,三層樓就是很稀罕的“樓房”了。</h3> <h3>這是新的永德一中,這是我見過的最大的最氣派的中學:你看見的還只是高中一年級的教學樓。還有同樣的兩幢建筑分別是高二和高三的教學樓。看來縣上很重視教育,校長說校舍全部落成后,師生要超過一萬人。</h3> <h3>進了內部看,左邊和正前方就是這個高一的教學樓,右邊就是宿舍,穿過宿舍就是食堂,也就是說,學生可以被完全封閉在這個環境中一門心思地學習。</h3> <h3>學生在操場跑步。</h3> <h3>永德晚上的街景還是不錯的。</h3> <h3>從永德后面的山上看永德縣城全貌,一個邊陲小城,不過比當年不知道大了多少倍。</h3> <h3>離開永德縣城所在的“德黨鎮”去我太太當年插隊的“小勐統鎮”,大路在修,另找一條道路過去,路途還是比較艱險的。云南最大的問題就是交通不便。</h3> <h3>在鎮康縣認識的一位朋友的老家是永德縣小勐統的“蘇家寨”的,這天正好她回家過“二月八粑粑節”,家家戶戶都要做特殊的一種黃色的粑粑,知道我們會路過他們寨子旁邊,一定要邀請我們進去坐坐。</h3><h3>當年也有五個上海知青在這里插隊過,據說其中一位女知青嫁給了蘇家寨的人,她現在在永德縣工作,這次沒碰到。</h3> <h3>在她家過了“粑粑節”,把粑粑吃完了才想起來要照相,左二就是在鎮康工作的楊女士。右面的是這次一起在鎮康支教、又跟我們一起去小勐統的丁老師,她原來在鳳慶縣插隊,有共同的經歷。</h3> <h3>在她家看到久違的當年的“火塘”,一家生活的中心所在,燒飯、燒水、烤茶葉泡了吃,都在這里完成。趕快坐下來做個燒飯的動作,我還即興地蹦出一句當地話“假吧意思”,就是假惺惺地在做的意思,非常應景吧?</h3> <h3>丁老師還很內行地吹了一把火。</h3> <h3>所用的燃料就是山上砍來的柴,把大樹鋸成約80厘米長的一段一段的,然后用斧頭劈開,堆成一人的高度,橫的方向用兩臂張開丈量,一個單位就是“一排”,這里是差不多是兩排,如果柴質好的話,一排柴基本夠一個人燒一年,一家人家一年要燒兩、三排甚至更多。周圍的原始森林就是這樣一點點被蠶食掉的。</h3> <h3>他們家里也有不少家用電器:彩電、vcd機、功放等等,據說都是她爸爸留下的。右邊墻上還有一張我們這里沒有看到過的像片。</h3> <h3>路過的山上確實沒有多少綠色覆蓋了。</h3> <h3>來到了小勐統鎮的街上,比較破舊了,似乎改變不大。</h3> <h3>去我太太插隊過的河邊村的路,已經是“硬化路面”,而在2009年來時,還是坑坑洼洼的土路,連越野車都進不來。</h3> <h3>我太太在村口遇到熟悉的老鄉了。</h3> <h3>這是當年生產隊里的“小老五”,比我太太小七歲,當年就是小屁孩一個,但會放牛,整天就跟著知青玩,非常有感情的了。</h3> <h3>我太太他們剛到生產隊時住在生產隊的倉庫里,后來生產隊覺得12個人住這房子小了,隊長一聲令下,就去其他地方幫他們重新蓋了房子,這塊地盤就給其他村民蓋房子了。</h3> <h3>這是當年拍的一張珍貴的舊照片,就是在這個被拆前的倉庫舊房子前拍的,12位知青或坐或站,在吹拉彈唱,吹笛子的是周同學,拉二胡的是任同學,吹口琴的是任同學的姐姐任同學。他們12個人的“知青集體戶”是當時永德縣里人數最多的上海知青集體戶。</h3> <h3>這是當年生產隊為他們特地蓋的房子,這在當地是絕無僅有的“樓房”,當年七個女知青住二樓,五個男知青住一樓,這在當時的當地也是絕無僅有的破例,因為當時絕少有樓房,他們認為怎么能讓女人住在男人上面?</h3><h3>這房子到現在還沒有被“拆遷”,是不是該塊匾額”河邊隊知青舊居”?</h3> <h3>除了不少舊房子,村里現在也有不少漂亮的房子,這遠處的房子很有特色,還有三個尖,很有設計感。</h3> <h3>村里有老人,也有小孩,就是年輕人比較少,他們大部分出去打工了。</h3> <h3>找到了當年的小勐統公社郭家寨大隊的副書記郭書記(右)和河邊生產隊的隊長郭隊長。郭書記已經有96歲了,記性極其好,居然能背出曾在河邊生產隊插隊的12個上海知青的名字和他們的綽號,也記得在其他生產隊插隊的上海知青的名字,他不說我們都快記不得了,他還記得來這里慰問過上海知青的上海慰問團成員的名字——仲國林,我簡直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說他活到100歲沒有問題。到時一定來為他祝壽。后面一根拐杖還是2013年我太太第二次回生產隊時看見隊長腿腳不便,回去后在網上給他郵寄過來的,居然還在使用。</h3> <h3>精神矍鑠的郭書記。</h3> <h3>幸福的一家,原來我們在時候都是“黑毛豬”,現在看不見了,老鄉們說那個豬長得太慢,產量太低,淘汰了,但是確實是非常好吃的,可惜了。</h3> <h3>還有城里快找不到的“蝴蝶牌縫紉機”,老古董了。</h3> <h3>現在衛生方面也進化多了,不像當年生產隊沒有一個廁所,都在外面野地里隨便解決,知青去了以后說要有廁所,隊長就吩咐造個廁所,真正的“挖地三尺”,上面擱塊木板,就成了。現在不同了,家家都有廁所了,居然還特別考究地分男、女廁所,盡管里面還是比較“原生態”的,就是一家人自己用,還要如此講究?</h3> <h3>知道門口樹的這兩根竹竿干什么用的,老規矩,猜中有獎。</h3> <h3>看手機里的老照片。</h3> <h3>這是遠眺“郭家寨隊”,因為有知青曾在這里插隊,曾在這個隊的金同學委托我拍張照片帶回來給他們看看,因為村口道路比較窄,我的車大,進不去,就遠處遠眺一下了。</h3> <h3>通往郭家寨寨子的窄路。</h3> <h3>這是“核桃樹隊”,當年也有幾個知青在這里插隊的,也讓我拍些照給他們看看,他們住當年生活過的地方現在什么樣子了?這是在對面公路上拍的。</h3> <h3>放大了看,找到他們當年住的地主的房子了,居然還是個當時當地絕少的樓房,怪不得要成地主了。</h3> <h3>這是在半坡寨子旁的一所再普通不過的鄉村完小,但是它的前身是“上海科技發展希望小學”,是曾在這里插隊落戶后來調回上海工作的上海知青發起組織建造的,應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后來縣里又投資擴建了這所學校,改成小勐統鎮的半坡完小了,想去拍照留念,但是那天正好是周六,學校休息,進不去,現在看見的建筑物是后來建造的,原來的希望小學的建筑在教學樓后面,已經成了一家幼兒園了。</h3> <h3>這就是那個幼兒園。<h3>完成了幾處的拍照任務,又回到河邊隊,繼續走訪老鄉。</h3></h3> <h3>在老鄉家看到的“刀簍子”,很親切,當年出工時都會綁在腰間,里面插一把砍刀,男人的象征。</h3> <h3>但是村里的貧富差距還是有點大,看得出,有的人家還是有點“家徒四壁”的樣子。</h3> <h3>在這家吃飯,看看他們的小樓不錯的,很洋氣,立柱還是包花崗巖的。</h3> <h3>與當年的老鄉歡聚一堂,開懷暢飲了。</h3> <h3>招待我們吃的最原生態的菜,看得出幾種?左下角的估計知道的人不多了,是用一種白色的花做成的菜。</h3> <h3>漫山遍野都有。</h3> <h3>郭書記的“龍頭拐杖”,上面有老人家的像。</h3> <h3>再見了,河邊的老鄉們,后會有期。我和我太太1987年離開云南后,分別在2009年、2013年和今年分別回到插隊的生產隊三次了,據說這樣的人不多。是不是年紀大了懷舊?其實不完全是,我們更多的是帶在一種感恩的心理去的,當年這么艱苦的條件下是這些淳樸的老鄉幫我們度過了人生的第一個難關。要說感情,后來工作過的單位都有幾年十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而在這里插隊只有兩年、四年的歷史,但是就是隊這里的老鄉,對這里的山山水水有感情。</h3> <h3>第三天到永康,就是我插隊過的地方了,這條大路是現在在當年的河床里開出來的,原來的路可沒有這么氣派。</h3> <h3>往上走才是原來的老街,沒時間去了,遠眺一下。</h3> <h3>在永康吃一碗牛肉米線,味道好極了。</h3> <h3>這是永康壩子,當時是永康公社所在地,各方面條件不錯,我們要“趕街”、寄信、進館子吃飯,都要走12公里路到永康的。當年有不少知青在這里插隊。</h3> <h3>這是從永康到當年忙撈大隊的12公里山路的最高點——登科埡口,從永康過來七公里上坡,到達登科埡口,翻過埡口,一直下坡,就先到我插隊的沙溝隊,然后再到新莊隊和南胖隊,其實是一個生產隊的三個自然組,分布在一個長四、五公里的壩子里,從沙溝到最遠的南胖要走一個小時。</h3> <h3>半路風光不錯,停車拍一張。右下角的是臨滄市的市花——三角梅。</h3> <h3>這是沙溝大橋,后面的房子是沙溝農場。沙溝農場與我們沙溝生產隊一路之隔,在我們插隊后的一年的1970年,來了二十幾個上海知青,當然他們比我們插隊的強多了,有瓦房住、有食堂吃、有工資拿。</h3> <h3>當年的沙溝大河現在只有這么小的一條細水溝了,而當年它洪水暴漲時,曾把木制的沙溝大橋沖垮,整個臨滄到永德的交通都中斷了。后來修了水泥橋。</h3> <h3>沙溝糧店,當年要挑糧食來這里“交公糧”。</h3> <h3>我當年插隊的是“前進生產隊”,有三個自然隊組成,我們叫“沙溝組”,隔兩公里多點是“新莊組”,這就是經過的新莊,拍了給在新莊插隊過的知青看看,肯定認不出來了。</h3> <h3>這是三個組中的“南胖組”,離我們四公里了。這是南胖前的大榕樹,大概也就剩這個沒有多少變化了,南胖的朋友們對此熟悉嗎?</h3> <h3>石頭上刻的是“南胖村民小組”。</h3> <h3>正好看到有一位村民在樹下,上前一問,他完全記得當年知青的事,名字都背得下來,我馬上掏出手機把在上海的那幾位曾在南胖插隊的知青叫起來視頻通話,大家好激動,遠在幾千里外,如近在咫尺。可惜的是他因為車禍下肢殘廢了。</h3> <h3>這是他的家,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再加汽車,早共產主義了。那輛汽車就是用車禍的賠款幫兒子買的,中國的父母真是天底下最好的父母。</h3> <h3>這個寨子都是傣族,他們信“小乘佛教”,這是新造的寨子里的寺廟,他們叫“緬寺”,很氣派的,九年前來的時候還在籌集資金,我們也算做過貢獻的,現在落成了,與長老合影留念。</h3> <h3>里面也很輝煌的。</h3> <h3>這里拍的是河對面的當年的“紅光生產隊”,后來叫“忙撈隊”,當年也有不少上海知青在這個隊插隊落戶,也拍個照給他們看看。</h3> <h3>遠眺忙撈隊。</h3> <h3>我們這個小壩子還是很有生氣的,叫“忙撈壩子”,云南人把山間的狹長的平地叫壩子,小的幾公里長,大的壩子有幾十公里甚至更長。</h3> <h3>把其他知青托付的去各個生產隊拍照的任務完成后,最后來到我當年插隊的沙溝組,這棵大青樹還在,我們當年的集體戶的房子就在這樹下,可惜的是那時的草房早就燒掉了,變成一塊空場地了。</h3> <h3>2009年來時住過的隊長家,場景依舊,數數有幾種家用電器?也算有獎競猜的第二個題目。</h3> <h3>村子的廣播喇叭還在。</h3> <h3>隊長和他可愛的外孫女。</h3> <h3>這是插隊了兩年后的1971年在大青樹前拍的第一張照片,47年前的我。</h3> <h3>這是九年前的2009年在大青樹前拍的第二張照片。</h3> <h3>這是今年還是在這棵大青樹前拍的照片,從三張照片可以看到一個毛頭小伙子是如何慢慢變成一個老頭的。“青樹依舊在,幾度夕陽紅”。</h3> <h3>這塊空地就是當年我們的房子所在。</h3> <h3>與隊長在舊居的“遺址”上拍照留個紀念。</h3> <h3>這是大青樹長下來的“氣根”,著地后吸著營養了,就會慢慢變粗,變成一個支撐大樹丫的“支柱”,大自然太奇特了,怕樹丫伸開去會斷掉,居然自己會長個支柱出來。</h3> <h3>氣根的上部。</h3> <h3>沙溝的“緬寺”比起南胖的緬寺就簡陋多了。</h3> <h3>在老鄉家發現很原生態的番茄,居然沒有人來收購,就會慢慢會爛掉,老鄉們說只能拿來喂豬,她們兩個一人吃了一個,說太好吃了——我在這里沒有影射她們倆是什么什么哦。</h3> <h3>這個廚房似乎與我們四十幾年前看到的沒什么大的變化。</h3> <h3>銹穿洞的鐵皮熱水瓶。</h3> <h3>這里臉盆架也是太熟悉了,勾起了回憶,否則早忘了還有這個東西。</h3> <h3>與老鄉楊春林的合影。</h3> <h3>這是九年前的照片,左邊的老大爺已經過世。</h3> <h3>在上一張照片中在我身后的那位現在坐在我旁邊——名字叫楊太生,還是我們一起的知青孟同學給他起的。因為當年他們是沒有正式的名字的,如是姓楊的人家,生下來第一個兒子就叫楊老大,第二個兒子就叫楊老二,第一個女兒叫楊小大,第二個女兒就叫楊小二……,以此類推。我們剛去就是搞不清,小孩叫“楊老大”,而他爸爸可能就叫“楊老二”,如果村子里有兩個“楊老二”,為了區別,就會出現“大楊老二”、“小楊老二”,“小劉小大”、“大劉小二”……多么繞口。</h3> <h3>與當年的記分員李二合影。</h3> <h3>這家的女主人是“劉小大”,她爸爸媽媽當年對我們很好的,不會忘記。劉小大的丈夫會一手好手藝,這個三弦就是他自己做的。</h3> <h3>劉小大家的樓房,旁邊平房是她家的廁所。</h3> <h3>這漂亮的兩道玻璃門,又發現了分別是“男廁所”和“女廁所”,而這完全只是自家人用的,居然還分男、女,可比我們城里人考究多了。</h3> <h3>是什么東西?猜猜。第三個看圖猜物了。</h3> <h3>現在生產隊的田地,都分屬各家各戶了。</h3> <h3>當年的水井,現在都用上自來水了,已經沒有人挑水了。但我還是情有獨鐘,要來看看,因為當年在此拍過一張挑水的照片。</h3> <h3>當年的草頂已經換掉了。</h3> <h3>發現這家還用上了“羅馬柱”呢。</h3> <h3>再見了,沙溝隊,下次再來。</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龙县| 新竹市| 辉县市| 连城县| 敦煌市| 那曲县| 保定市| 荆门市| 赣州市| 西平县| 隆回县| 平武县| 黄大仙区| 家居| 巴林左旗| 海盐县| 青岛市| 漳浦县| 齐河县| 莱西市| 五原县| 庆云县| 扎鲁特旗| 于田县| 桑日县| 安多县| 通城县| 株洲市| 浦城县| 河西区| 托克逊县| 景洪市| 保康县| 界首市| 永嘉县| 黎城县| 青海省| 南和县| 万宁市| 青冈县| 中卫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