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樓蘭古城遺址,位于新疆巴州若羌縣北境,穿越無人區(qū),就可以看到曾經耀眼的樓蘭古國,遺憾的是,現(xiàn)在只留下一片廢墟靜靜的思念它的主人,它的國家。</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神秘樓蘭</b></p> <p class="ql-block">樓蘭,是西域古城遺跡。名稱最早見于《史記》,曾經為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現(xiàn)只存遺跡,地處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北境,羅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處。</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77年樓蘭國更名鄯善國,并遷都泥城,向漢朝稱臣,原都城樓蘭城則由漢朝派兵屯田,樓蘭位于東經89°5522,北緯40°2955。西南通且末、精絕、拘彌、于闐,北通車師,西北通焉耆,東當白龍堆,通敦煌,扼絲綢之路的要沖。國人屬印歐人種,語言為印歐語系的吐火羅語。由于孔雀河的改道,羅布泊水萎縮,生存環(huán)境日益惡劣,約公元422年以后,樓蘭城民眾迫于嚴重干旱,遺棄樓蘭城,逐漸南移,鄯善國(樓蘭國)先后并吞了婼羌、小宛、精絕、且末等國,成為西域七強之一,公元448年北魏滅鄯善國。前后經歷了約600余年的鄯善國(樓蘭國),至此滅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樓蘭歷史沿革簡述</b></p> <p class="ql-block">漢武帝初通西域,使者往來都經過樓蘭。樓蘭屢次替匈奴當耳目,并攻劫西漢使者。元封三年(前108),漢派兵討樓蘭,俘獲其王。樓蘭即降漢,又遭匈奴的攻擊,于是分遣侍子,向兩面稱臣。后匈奴侍子安歸立為樓蘭王,遂親匈奴,成為了漢朝的心腹大患。曾在漢朝做質子的王弟尉屠耆降漢,將情況報告漢朝。昭帝元鳳四年(前77),漢遣傅介子到樓蘭,刺殺安歸,立尉屠耆為王,改國名為鄯善,遷都扜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其后漢政府常遣吏卒在樓蘭城故地屯田,自玉門關至樓蘭,沿途設置烽燧亭障。魏晉及前涼時期,樓蘭城成為西域長史治所。</p> <p class="ql-block">公元400年,高僧法顯西行取經,途經此地,他在《佛國記》中說,此地已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樓蘭城這座絲綢之路上的重鎮(zhèn)在輝煌了近500年后,逐漸沒有了人煙,在歷史舞臺上無聲無息地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公元4世紀之后,北魏滅鄯善國,約600年鄯善國(樓蘭國)至此滅亡。樓蘭古國消失后,只留下處古城遺跡,遺址地處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北境,羅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處。樓蘭國的遠古歷史至今尚不清楚。樓蘭名稱最早見于《史記》。《漢書·匈奴列傳》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扦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戶千五百七十,口四萬四千一百。"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時,樓蘭人建立了國家,當時樓蘭受月氏統(tǒng)治。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6年,匈奴打敗了月氏,樓蘭又為匈奴所管轄。</p> <p class="ql-block">據(jù)《水經注》記載,東漢以后,由于當時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濱河改道,導致樓蘭嚴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來到樓蘭城,又召集鄯善、焉耆、龜茲三國兵士3000人,不分晝夜橫斷注濱河引水進入樓蘭城緩解了樓蘭缺水困境。但在此之后,盡管樓蘭人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嘗試,但樓蘭城最終還是因斷水而廢棄了,民眾南移,樓蘭城最終成為今天的遺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今日樓蘭</b></p> <p class="ql-block">樓蘭古城遺址現(xiàn)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接近正方形,邊長約330米,整個遺址散布在羅布泊西岸的雅丹地貌群中。樓蘭古城遺址西北距庫爾勒市350公里,西南距若羌縣城330公里。幾乎全部為流沙所掩埋。城墻用粘土與紅柳條相間夯筑。有古運河從西北至東南斜貫全城。運河東北有一座八角形的圓頂土坯佛塔。塔南的土臺上,有一組高大的木構建筑遺跡,曾出土漢文、佉盧文文書及簡牘、五銖錢、絲毛織品、生活用具等。運河西南的中部,有3間木構土坯大型房址,房中及其附近曾出土大量漢文文書、木簡及早期粟特文和佉盧文文書,估計為衙署遺跡。其西的一組庭院,可能是官宦宅邸,南邊分布著矮小的民居。城中出土的各種文書、簡牘,被稱作羅布泊文書。</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古國遺址,特殊景區(qū),天價門票:3500元</b></p> <p class="ql-block">在20世紀初的考察過程中,大量樓蘭文物被國外考察團掠走,尤其是當時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發(fā)現(xiàn)她之后很多珍貴的文物便被帶到了外國,因此現(xiàn)在的樓蘭遺址僅僅只剩下了一些殘垣斷壁,但是還是被我國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成為一個特殊的不完全開放的旅游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樓蘭古國遺址成為了中國最難進,門票最昂貴的一個景區(qū)。這里的一張門票竟然高達3000元人民幣,還有遺址保護費500元。外國人進去另外要先交30萬元。而且普通的游客來到這里需要文物部門特批,如果路線穿越軍事管制區(qū),還需報軍事部門批準。</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誰發(fā)現(xiàn)了樓蘭</b></p> <p class="ql-block">樓蘭王國最早的發(fā)現(xiàn)者是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1900年3月初,赫定探險隊沿著干枯的孔雀河左河床來到羅布荒原,在穿越一處沙漠時才發(fā)現(xiàn)他們的鐵鏟不慎遺失在昨晚的宿營地中。赫定只得讓他的助手回去尋找。助手很快找回鐵鏟甚至還揀回幾件木雕殘片。赫定見到殘片異常激動,決定發(fā)掘這片廢墟。</p> <p class="ql-block">1901年3月,斯文·赫定開始進行挖掘,發(fā)現(xiàn)了一座佛塔和三個殿堂以及帶有希臘藝術文化的木雕建筑構件、五銖錢、一封佉盧文書信等大批文物。隨后他們又在這片廢墟東南部發(fā)現(xiàn)了許多烽火臺一起延續(xù)到羅布泊西岸的一座被風沙掩埋的古城,這里就是樓蘭古城。</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原居人種</b></p> <p class="ql-block">通過現(xiàn)有的資料考證,樓蘭原居民為歐洲白種人,因為建筑的建造形式很大一部分來自它所居住的原居民。</p> <p class="ql-block">對于樓蘭人的最終去向,考古學家的論文中沒有精確的結論,但業(yè)內普遍認為,在經歷了國家消亡之后,余下的樓蘭人遷徙到其他的西域鄰國,有的沒入鮮卑、吐谷渾等其他民族,有的逃入塔里木河邊緣的荒僻地帶,最終在中原文獻中銷聲匿跡。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專家郭物認為,樓蘭人后裔的遷徙,是一條由樓蘭、羅布泊、辛地、辛格爾、迪坎爾組成的漸進線路。</p> <h5>已故的西域文化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楊鐮經過實地考察后,曾發(fā)表文章指出,廢棄于20世紀20年代的阿不旦漁村便是古"樓蘭遺民"的最后聚集地。楊鐮認為,在羅布泊湖畔始終生活著一支以漁獵為生的民族,他們是隨著羅布泊的不斷"飄移"而轉到這里定居的,他們在此至少生活了200年,是"樓蘭古國"的最后遺民。</h5> <h5>楊教授所說的阿不旦,在羅布方言里,是"水草豐美,適宜人居住"的意思,又有"好地方"的意思。羅布人是指被中國官方劃歸為維吾爾族的一支,生活在新疆羅布泊地區(qū),操維吾爾語羅布方言、以打魚為生的土著居民。千百年來他們與世隔絕,如今,沙漠中只剩下了為數(shù)不多的“最后的羅布人”。他們在沙漠中的海子邊打魚狩獵,種莊稼,保持著原始的風俗習慣,其生活充滿了神秘色彩。羅布人最具代表的民間歌舞是獅子舞和做飯舞,也是最受游客喜愛的民間歌舞。今天在位于新疆尉犁縣墩闊坦鄉(xiāng)塔里木河河畔的一個4A級旅游景區(qū),當?shù)胤陆肆_布人村寨。從寨門到圖騰,逼真地再現(xiàn)了100多年前的羅布人家園,但遺憾的是,羅布人的家園雖成了游客如織的景區(qū),而羅布人即古樓蘭人后早已難覓蹤影。曾幾何時水草豐美的阿不旦早已干涸,如今只剩下戈壁、沙丘,風中搖曳的黃色蘆葦絮,一簇簇紅柳,以及殘存的一棵棵胡楊。</h5> <h5><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阿不旦紅柳】</b></h5> <h5><b><font color="#ed2308">【今羅布人。羅布人,古樓蘭人的后裔,屬于維吾爾族的一支,但照片中今居住在羅布的羅布人是否系正宗的古樓蘭人后裔有待考證。】</font></b></h5> <h5><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阿不旦胡楊】</b></h5>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文化價值</b></h1> <h5>樓蘭文化堪稱世界之最的人文景觀。據(jù)考古學家證實:塔里木河盆地人類活動已有一萬年以上的歷史。如果我們把遺棄在塔里木河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中的古城用一根紅線聯(lián)接起來,我們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所有的古城包括樓蘭王國在內,突然消失的時間都在公元四一五年,所有的遺址都在距今天人類生活地50---200公里的冥冥沙漠之中。時至今日,盡管有眾多學者付出了巨大心血,但諸如樓蘭古城的興衰與消失,還是個偌大的謎團,樓蘭遺址也成為世界注目的焦點。輪臺古城、且末遺址、古墓葬群、古烽燧、木乃伊、古代巖壁畫等等,都是世界級的旅游景點。在人類歷史上,樓蘭是個充滿了神秘色彩的名字。它曾經有過的輝煌,形成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人們對樓蘭文化所表現(xiàn)出的興趣與熱情,充分說明樓蘭不僅是屬于中國的,而且是屬于人類的。樓蘭是祖先留給巴州的一筆無法估量的歷史遺產,也是巴州人的驕傲。同時也意味著挖掘、整理、研究樓蘭文化,以各種方式展示樓蘭及古西域文化,巴州人應該負有更大的責任。當21世紀即將到來的時候,時代向巴州人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機會,這就是以經濟的高速發(fā)展為契機,以經濟實力的全面增長為前提,有計劃地開發(fā)樓蘭及古城文化遺產。使它們?yōu)楝F(xiàn)代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服務。實際上這是我們在新的歷史時期,賦予樓蘭文化以新的生命。</h5>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樓蘭消失之謎</b></h1> <h5>說法一:樓蘭消失于戰(zhàn)爭。公元五世紀后,樓蘭王國開始衰弱,北方強國入侵,樓蘭城破,后被遺棄??梢詮耐醪g的《從軍行》中看出: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h5> <h5>說法二:樓蘭衰敗于干旱、缺水,生態(tài)惡化,上游河水被截斷后改道,人們不得不離開樓蘭。樓蘭曾頒布過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世界上最早的環(huán)境保護法律。</h5> <h5>說法三:樓蘭的消失與羅布泊的南北游移有關。斯文·赫定認為,羅布泊南北游移的周期是1500年左右。3000多年前有一支歐洲人種部落生活在樓蘭地區(qū),1500多年前樓蘭再次進入繁榮時代,這都和羅布泊游移有直接關系。</h5> <h5>說法四:樓蘭消失與絲綢之路北道的開辟有關。經過哈密(伊吾)、吐魯番的絲綢之路北道開通后,經過樓蘭的絲綢之路沙漠古道被廢棄,樓蘭也隨之失去了往日的光輝。</h5> <h5>說法五:樓蘭被瘟疫疾病毀滅。一場從外地傳來的瘟疫,奪去了樓蘭城內十之八九居民的生命,僥幸存活的人紛紛逃離樓蘭,遠避他鄉(xiāng)。</h5> <h5>說法六:樓蘭被生物入侵打敗。一種從兩河流域傳入的螻蛄昆蟲,在樓蘭沒有天敵,生活在土中,能以樓蘭地區(qū)的白膏泥土為生,成群結隊地進入居民屋中,人們無法消滅它們,只得棄城而去。</h5> <h5>多數(shù)學者認為,古樓蘭的衰亡是與社會人文因素緊密相連的,中國古書記載樓蘭古國的最后存在時間在東晉十六國時期,這正是中國歷史上政局最為混亂的時期,北方許多民族自立為藩,相互戰(zhàn)爭。而樓蘭正是軍事要沖、兵家必爭之地。頻繁的戰(zhàn)爭、掠奪性的洗劫使樓蘭的植被和交通商貿地位受到了毀滅性的破壞。而沙漠邊緣的古國,喪失了這兩個基本要素,也不可能存在下去。于是,它就變成了今天滿目黃沙、一片蒼茫的景象。</h5> <h5>但樓蘭被遺棄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專家學者們還在探索......</h5>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我的樓蘭【(歌詞) 詞/蘇柳 曲/刀郎 原唱/云朵)</b></h1> <h5><font color="#010101">想問沙漠借那一根曲線<br>縫件披風為你御寒<br>用肺腑去觸摸你的靈魂<br>我就在那只火爐邊取暖<br></font></h5> <h5>想問姻緣借那一根紅線</h5><h5>深埋生命血脈相連</h5><h5>用絲綢去潤澤你的肌膚</h5><h5>我就在那個懷抱里纏綿</h5> <h5>你總是隨手把銀簪插在太陽上面<br>萬道光芒蓬松著你長發(fā)的波瀾<br>我聞著芬芳跋涉著無限遠<br>只為看清你的容顏</h5><h3></h3> <h5>你總不小心把倩影靠在月亮上面<br>萬頃月光舞動著你優(yōu)美的夢幻<br>我聞著芬芳跋涉著無限遠<br>只為看清你的容顏</h5><h3></h3> <h5><font color="#010101">誰與美人共浴沙河互為一天地<br>誰與美人共枕夕陽長醉兩千年<br>從未說出我是你的塵埃<br></font></h5><h5><font color="#010101">但你卻是我的樓蘭</font></h5> <h5><font color="#010101">想問姻緣借那一根紅線<br>深埋生命血脈相連<br>用絲綢去潤澤你的肌膚<br>我就在那個懷抱里纏綿<br></font></h5> <h5>你總是隨手把銀簪插在太陽上面<br>萬道光芒蓬松著你長發(fā)的波瀾<br>我聞著芬芳跋涉著無限遠<br>只為看清你的容顏</h5><h3></h3> <h5>你總不小心把倩影靠在月亮上面<br>萬頃月光舞動著你優(yōu)美的夢幻<br>我聞著芬芳跋涉著無限遠<br>只為看清你的容顏</h5><h3></h3> <h5><font color="#010101">誰與美人共浴沙河互為一天地<br>誰與美人共枕夕陽長醉兩千年<br>從未說出我是你的塵埃<br>但你卻是我的樓蘭</font></h5> <h5><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上圖:歌曲《我的樓蘭》原唱者云朵】</b></h5> <h3><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李白:"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b></h3> <h5><b>塞下曲六首·其一 <br></b><b>唐 · 李白</b></h5> <h5><font color="#010101">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font></h5> <h5><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佚名書法:(李白詩句):"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b></h5> <h5><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彭加木羅布泊殉難處和彭加木遺照】</b></h5> <h5>彭加木【1925——1980年6月17日(失蹤)】,原名彭家睦,出生在上海(原籍今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qū)),漢族。1947年畢業(yè)于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農學院,1979年任新疆科學院副院長。先后15次到新疆進行科學考察,3次進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羅布泊進行探險,1980年6月17日不幸在羅布泊失蹤。</h5> <h5><font color="#010101">【余純順殉難之墓和遺照。余純順(1951.12-1996.06.13),職業(yè)探險者,上海人,中文系大學本科畢業(yè)</font>。1988年7月1日開始孤身徒步全中國的旅行、探險之舉,足跡踏遍23個省市自治區(qū)。已訪問過33個少數(shù)民族,發(fā)表游記40余萬字。沿途拍攝照片8千余張,為沿途人們作了150余場題為“壯心獻給父母之邦”的演講。<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余純順的夢想是走完祖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和56個民族主要的聚居地。一生當中他累計行程達4萬多公里,用一年半的時間,走完了川藏、青藏、滇藏、新藏和中尼5條天險公路,穿過阿里無人區(qū),創(chuàng)造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孤身徒步考察完"世界第三級"西藏的奇跡。1996年6月13日在即將完成徒步穿越新疆羅布泊全境的壯舉時,不幸仙逝于羅布泊,去世時頭朝向東。從此以后,羅布泊的千里戈壁上,一東一西兩個方向上永遠躺著兩個上海熱血男兒(彭加木失蹤的方向為羅布泊西邊)?!?lt;/span></h5> <h5><b><i><font color="#ed2308">【編輯/楊振東 圖片及文字均來源于手機網絡】</font></i></b></h5>
主站蜘蛛池模板:
紫云|
博白县|
黑河市|
永仁县|
即墨市|
旬邑县|
商丘市|
什邡市|
泸溪县|
大邑县|
新平|
西丰县|
博罗县|
梁河县|
博乐市|
陵水|
新疆|
大方县|
寻甸|
浪卡子县|
永年县|
察哈|
晋州市|
台中县|
苗栗县|
汶川县|
儋州市|
隆回县|
济源市|
霍山县|
大安市|
社会|
民勤县|
修文县|
惠州市|
邳州市|
黄梅县|
大城县|
平安县|
南漳县|
依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