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母校來人,找到我們三人,作”尋訪西遷人物”專題訪談</h3><h3>交大西遷時的我們三人為:</h3><h3>何家文老師(現85歲) 學生樂振祥 朱淵澄(現82歲)</h3> <h3>采訪的學弟學妹們 希望我提供一些老照片</h3><h3>當然應該很好找一找</h3><h3>還是做成 【美篇】 吧,照片說明更加方便</h3> <h3>從在上海時的 交大60周年校慶 說起</h3><h3>交大分部學生合唱團在交大60周年校慶演出中獲獎,分部合唱團的三位領導在校門口合影留念。</h3><h3>(左起):朱淵澄,袁繼宏,沈奎華(造船,不遷西安)</h3><h3><br></h3> <h3>交大分部合唱團的女生小合唱成員,在新上院前合影</h3><h3>男生 袁繼宏和我</h3><div>女生 記得的有前排 鄭伊文(左2)董曼華(左3)童偉雄(左5) 后排 簣惠娟(左4)</div> <h3>我們在上海讀一年級時,班上有四名越南留學生,特別安排四位同學與他們結對,幫助提高他們華語對話能力。照片中排左邊是 畢鎬鈞,后來成為西安交大黨委副書記兼副校長;另三位是傅天恩(上右)、虞和洵(下右)、張文彪(下左)。</h3><h3>越南同學的名字,只記得中排右邊的 陳春三 了。</h3> <h3>1956年遷到西安以后,手風琴隊在中心大樓前合影</h3><h3>記得兩個背琴的是 馬都(左) 徐聲(右)</h3> <h3>1958年西安高校紅五月歌詠比賽,我們在草棚禮堂邊排練合影</h3> <h3>1958年下洛南山區 大煉鋼鐵100天回校后,機械系編排話劇匯報演出,請陜西省話劇團導演來校指導。學生七人為:何霈 董鄂 朱淵澄 (中立者 導演)胡增炎 張立民 何康侯 斯乾</h3><h3><br></h3> <h3>1960年夏,畢業留校當助教,組建擔任教工合唱團首任指揮</h3><h3>圖為1961年五一演出后,與學校領導合影:</h3><h3>中排 吳鎮東 趙富鑫 張鴻 蘇莊 彭康 林星</h3><h3>前排 有 秦惠蘭(左2) 錢秀英(左4)</h3><h3> 本人在 蘇莊副校長后面</h3><h3><br></h3> <h3>同期 長樂劇場 合唱獲獎匯報演出</h3> <h3>有點意思的是 我的高等數學聽課記錄本</h3><h3><br></h3><h3>陸慶樂老師講課</h3><h3>馬知恩老師輔導</h3><h3>上海 交通大學 1955.9</h3> <h3>馬知恩老師提出的“獨立思考”的意見 (1956.1.5)</h3><h3> 在說了七條意見后,馬老師又指出</h3><h3>學習的好壞全靠自己的努力,對自己要求得高,就會學習得好。不能認為忙而不考慮改進。不改進更忙,也許就忙忙碌碌過上一輩子,因為在任何時間,我們都是忙的。</h3><h3>別人的經驗還只是別人的,關鍵問題在于自己。</h3> <h3>課堂上的記錄和作圖</h3> <h3>已經到了西安,在3321教室上課</h3> <h3>1960-1963,教工單身宿舍(一村36宿舍205室)。手風琴還是學生手風琴隊的,但已經用上120貝司 意大利琴啦</h3> <h3>最后,有朋友問我,你拉手風琴照片上穿的蚌殼棉鞋,是外婆給做的嗎?我回答說:是我媽媽親手做的。</h3><h3>媽媽88歲過世,爸爸95歲離開人間。想起爸媽淚雙流啊!</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娄底市|
嘉峪关市|
胶南市|
博白县|
龙泉市|
文化|
双桥区|
双流县|
牙克石市|
巧家县|
新沂市|
阿克陶县|
车致|
耒阳市|
佛教|
太仆寺旗|
界首市|
穆棱市|
兴安县|
五家渠市|
蓬莱市|
拉孜县|
荃湾区|
霍林郭勒市|
崇文区|
遂平县|
葵青区|
喀喇沁旗|
大余县|
防城港市|
吉木萨尔县|
游戏|
遵义市|
巨鹿县|
五寨县|
舟山市|
新干县|
营口市|
静安区|
湾仔区|
綦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