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left;"><b> 神州大佛遙相呼應,</b><b>形成了</b><b>東有江蘇無錫靈山大佛、南有香港天壇大佛、西有新疆烏市紅光山大佛、北有山西大同云崗大佛、中有河南洛陽龍門大佛的佛教世界布局 ,豐富了我國佛教造像的整體內涵。</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題記</b></h3><h3><b><br></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佛教源于古印度,中國的佛像也是從印度流傳而來的。由于印度佛教及其佛像傳入中國的路線不同,傳入中國后形成了三種流派,分別為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不同流派的佛像有所差別。</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初期在中國建造的佛像外貌均以印度的佛像為藍本,但在十六國時期起,漢傳佛教的佛像便與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像藝術。比如,北魏時期的佛像以秀麗清朗見稱,唐朝時期則盡顯豐腴體態,宋朝時變為世俗親切,到了明清時期又重現體態豐腴的造型。</h3><h1><b><br></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人人有座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 <h1><b>1.四川省樂山大佛</b></h1> <h3> 四川省的樂山大佛,彌勒佛座像,魁偉高大,比例勻稱,慈祥端莊,雍容肅穆。公元803年建成。位于峨眉山東31公里的樂山市,依凌云山棲霞峰臨江峭壁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開鑿于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歷時90年大佛終告完成。</h3><h3> 佛像高71米,佛頭長14.7米,頭寬10米,頭頂有發髻1051個,髻髻相連,與原大像閣一道組成科學巧妙的排水系統。肩寬24米,耳長7米,耳內可并立二人,腳背寬8.5米,可坐百余人,大佛腳踏三江,背負九峰,遠眺峨眉,近瞰樂山,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石刻彌勒坐佛。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之稱。</h3><h3> 聯合國遺產專家譽為:“是中國佛教信徒們的奉獻和技藝的結晶,它是一座世界的豐碑。” </h3><h3><br></h3> <h1><b>2.臺灣省佛光山大佛</b></h1> <h3> 佛光山,位于中國臺灣高雄市大樹鄉東北區,是中外聞名的佛教勝地,有“南臺佛都”之號。1967年(民國56年),由當代高僧大德星云法師率領弟子創建,是臺灣最大的佛教道場。 </h3><h3> 佛光山最突出的標志是金身接引大佛,接引大佛高120英尺,大佛左手下垂作迎迓狀,右手舉至肩,掌心向前,手指向上,表示"接引上天"。佛像全身貼金,每與朝陽暮霞相映,即見金光萬丈,耀眼奪目。大佛腳下臺基上排列著一圈與其相貌姿態相同的佛陀,從山下放生池到大佛前的兩側,也都排列著大于真人作接引狀的佛像雕塑,據統計共有480座,皆鍍金身,氣派宏偉莊嚴,到此有如投身佛國。</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佛光山四句偈語 :</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慈悲喜舍遍法界</b><b><h3 style="display: inline !important;"><b> 惜福結緣利人天</b></h3></b></h3><h3><b><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禪凈戒行平等忍 慚愧感恩大愿心</b></h3></b></h3><h3><b><br></b></h3> <h1><b>3.江蘇省靈山大佛</b></h1> <h3> 江蘇省的靈山大佛,釋迦牟尼立像,青銅材料,通高88米,重700噸,佛體79米,蓮花瓣9米。公元1997年建成。靈山大佛坐落于無錫馬山秦履峰南側的小靈山地區,大佛所在位置系唐玄奘命名的小靈山,故名靈山大佛。大佛慈顏微笑,廣視眾生,右手“施無畏印”代表除卻痛苦,左手“與愿印”代表給予快樂,均為祝福之相。</h3><h3><br></h3> <h1><b>4.香港特區天壇大佛</b></h1> <h3> 香港的天壇大佛,釋迦牟尼座像,錫青銅材料,通高26.4米,重220噸,公元1993年建成。天壇大佛座落在香港大嶼山海拔520米的昂平,是香港受歡迎的旅游景點之一。是全球最大的青銅座佛。佛像坐在268級的石階上,端坐的佛像莊嚴肅穆,無論遠觀近看,都予人寧靜祥和的感覺。美國權威地理旅游雜志《國家地理旅行者》極力推薦天壇大佛這項名勝。</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left;"><b>5.山西省云岡大佛</b></h1> <h3> 山西的云岡大佛,釋迦牟尼座像,石料,高達17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云岡石窟,是第五窟三世佛的中央坐像,也是云岡石窟中最大的佛像。佛像形態端莊,是中原文化傳統的表現手法;但其臉部形象:額寬、鼻高、眼大而唇薄,卻具有外域佛教文化的某些特征。云岡石窟開鑿于北魏和平年間(公元460年至465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歷時約30年才基本完成這一浩大的藝術工程。整個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現存主要洞窟53個,大小造像51000多個。</h3><h3><br></h3> <h1><b>6.河南省洛陽龍門大佛</b></h1> <h3> 洛陽龍門大佛,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城南13公里處的龍門石窟,盧舍那佛,石料,屬世界文化遺產。龍門全山造像11萬余尊,最大的佛像盧舍那大佛,即龍門大佛,位于龍門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是按照武則天的形象塑造的,作于唐高宗咸亨四年,即公元672年,是龍門石窟中藝術水平最高、整體設計最嚴密、規模最大的一處。梵語“盧舍那佛”即光明普照、光輝普遍之意,是源自古代日神崇拜的太陽神信仰而來。</h3><h3><br></h3> <h1><b>7.山東省煙臺南山大佛</b></h1> <h3> 煙臺南山大佛,釋迦牟尼座像,錫青銅材料,位于山東省煙臺市龍口市南山旅游區,2004年4月建成。高38.66米,重380噸,由232件佛體、108塊蓮花瓣、302個發髻、共642塊錫青銅鑄件組合而成,堪稱目前世界第一銅鑄大坐佛。南山大佛融古今中外佛像鑄造藝術的精華,使古老的青銅鑄造藝術和現代科技成果于一體,展現了佛教文化和現代文明的完美結合。</h3><h3><br></h3> <h1><b>8.海南省三亞觀音大佛</b></h1> <h3> 海南三亞南海海上觀音像,鋼筋混凝土材料,高達108米,比美國的自由女神像還要高15米。2005年4月24日舉行開光大典。像體為正觀音的一體化三尊造型,寶相莊嚴,腳踏108瓣蓮花寶座,寶座下為金剛臺,金剛臺內是面積達15000平方米的圓通寶殿。南海觀音像通過高科技手法,組合運用聲、光、電技術,進行大型燈光夜景演示,充分展示了“佛光普照”的效果。</h3><h3><br></h3> <h1><b>9.安徽省九華山地藏菩薩大銅像</b></h1> <h3> 安徽九華山地藏菩薩露天大銅像,位于安徽池州市九華山下柯村景區,為比丘立相,右手執錫杖,左手托摩尼寶珠,儀態安詳,妙相莊嚴。銅像氣勢恢弘,高達99米,與九華山99座山峰、金地藏享年99歲的寓意相一致。</h3><h3> 九華山的露天地藏銅像于1995年開始策劃建造,2013年8月31日,地藏菩薩露天大銅像開光慶典在九華山大愿文化園舉行。來自海內外的99位佛教泰斗、高僧大德、諸山長老共同為地藏菩薩圣像開光。</h3><h3> 佛像身高度84米,加上 蓮花座底盤高度為99米,錫杖高109.9米,整個銅像連底座高155米,是目前世界上鑄造最大最高的佛教造像。 </h3><h3> 地藏菩薩為 比丘相,右手持 錫杖,左手持 摩尼寶珠。面向西北方,端莊慈祥,以示“昭示眾生,國泰民安”。佛體12000平方米總面積,全部為洛陽銅加工集團專利耐蝕亞金銅(俗稱18K合金或者仿金銅)鑄造。由2390塊銅鑄件焊接而成,重約1000余噸。錫杖、寶珠設計為內藏燈光照明,菩薩頭部光環設計為利用現代光電手段產生背光,夜間熠熠生輝。菩薩銅像底座為3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高45米。</h3><h3><br></h3> <h1><b>10.湖北省荊州章華寺緬甸玉佛 </b></h1> <h3><font color="#010101"> 在古老的荊楚大地上,有一座千年古剎高聳在楚靈王行宮古章華臺遺址上,它位于荊州市沙市區最繁華的中心城區內,其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與悠遠的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使這座古剎成了荊州市著名的佛教道場、旅游勝景。它就是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漢陽歸元寺、當陽玉泉寺并列為湖北三大叢林的沙市“章華寺”。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元泰定年間(1324~ 1328年)在原章華臺址上建寺,亦名章華,現寺為清代重修,為荊楚名剎。鼎盛時期占地約14.7萬平方米,殿宇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有山門、天王殿、財神殿、韋馱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彌陀殿、玉佛殿、羅漢堂、觀音甘露寶塔、藏經樓、禪堂、念佛堂、凈月堂、齋堂、客堂、方丈室等主體建筑,規模巨大,雄偉壯觀。</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整座寺廟為宮廷式建筑格局,布局合理,金碧輝煌。四重飛檐的玉佛殿內供奉著緬甸國王敬贈的兩尊玉佛,其中一尊是一丈六尺的整塊緬甸玉雕塑的臥佛,佛像栩栩如生。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寺院內還有中國第一古梅--楚梅、沉香古井、唐代銀杏樹等古跡、是湖北省重點保護單位。</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 <h1><b>11.浙江省奉化雪竇山彌勒大佛</b></h1> <h3> 奉化溪口雪竇山露天彌勒大佛,2008年建成,是典型的中國化彌勒佛像。佛像具有比丘相、羅漢身、菩薩意、布袋形、佛之像。大佛用500多噸錫青銅鑄造,佛像身高33米,表示彌勒身居33層天;蓮花座高9米,另加基座14.74米,共56.74米。佛像集壯觀、神圣、雄偉、高大于一身,為天下銅鑄座像之最。奉化是佛教界普遍認同的彌勒化身——布袋和尚的家鄉,留有許多布袋彌勒的文化遺跡。</h3><h3><br></h3> <h1><b>12.吉林省敦化金鼎大佛</b></h1> <h3><font color="#010101">金鼎大佛坐落于吉林省敦化市六鼎山國家風景區正覺寺后山頂峰,2011年9月23日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長老、副會長凈慧長老、圣輝大和尚等108位大德高僧主法開光。金鼎大佛坐像,由南京航天晨光集團建造。計劃三年建成,到2011年金秋十月,這尊釋迦牟尼坐像,就將落座正覺寺后山頂端,坐北面南,背靠牡丹江,前擁正覺寺,遠望長白山,與香港天壇大佛遙遙相對,實為一佛二體,分處南北,共佑中華大地,向五湖四海的信眾啟智、賜福。設計像體總高48米,表釋迦牟尼農歷四月初八誕辰;佛身38.4米。</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 <h1><b>13.福建省清流縣靈臺山定光大佛</b></h1> <h3> 清流定光大佛位于福建省清流縣長校鎮靈臺山,大佛坐像基座高9米,坐像高36點99米,總高45點99米,據說是全國最大的定光大佛銅像。</h3><h3> 定光古佛的來源有很多種說法,流傳最普遍的,是說他原來是唐末宋初的高僧,俗家姓鄭,名自賢。祖父仕唐,為四門斬斫使;父任同安令,故為同安人。年十一出家,投汀州契緣法師席下,年十七游豫章,入廬陵契悟于西峰圓凈大師。得道後在汀州地區傳法。</h3><h3> 曾經為連城諸地方除蛟患,在武平縣南巖隱居時,又收服了山中的猛虎和巨蟒,鄉民非常尊敬他,建庵供 他居住。他在八十二歲時坐逝。多年以後,汀州城遭寇賊圍攻,相傳他顯靈退敵,使全城轉危為安。朝廷于是頒賜匾額,將他住過的庵寺命名為「定光院」,他也因 而被尊為「定光佛」,與伏虎禪師并列為汀州二佛,成為閩西汀州的守護神之一。</h3><h3> 定光佛的信仰主要分布在閩西的客家地區,其他地方也多見。汀州移民渡海去臺, 定光佛之信仰也隨之傳到臺灣,他和媽祖一樣,是兩岸客家人共同的民間信仰。</h3><h3><br></h3> <h1><b>14.廣東省海豐蓮花大佛</b></h1> <h3> 海豐蓮花大佛坐落于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北部的蓮花山雞鳴寺,蓮花山脈是嶺南四大山脈之一,這里山脈的主峰,海拔1377m。主峰方圓5000多公頃。</h3><h3> 海豐雞鳴寺,俗稱"半嶺庵",在蓮花與銀瓶兩山環抱的雞心山上。始建于明崇禎六年(1633年),為高僧印真和尚向合邑縉紳商戶募款所創建,原址在寺對面5里之蓮花山下,因破曉時慈任常聞雞心山有公雞啼鳴,認為靈瑞而遷于今址。寺后群峰疊起,翠秀異常。沿山門踏階而上,徑旁松杉交翠,郁郁蔥蔥,涼風習習。周圍有"如來盤石"、"獼猴奇石"、"犀牛望月"、"玉龍噴須"、"三井回音"等自然景觀; </h3><h3> 蓮花山主峰高聳,云霧繚繞,旁有銀屏山,形成山巒連綿,峽谷陡峻,飛瀑瀉潭,松林蔥翠,有“雄、奇、秀、幽”特色。因大佛聳立在蓮花山之中,故名「蓮花大佛」。大佛通高9.98米,以青銅鑄造,以古典藝術精粹而筑建,古雅樸素,造型優美,蓮花大佛是粵東第一大佛。</h3><h3><br></h3> <h1><b>15.云南省西雙版納勐泐大佛</b></h1> <h3> 云南省西雙版納州勐泐大佛寺是在古代傣王朝的皇家寺院“景飄佛寺”的原址上恢復重建的,“景飄佛寺”是傣族歷史上一位名叫撥龍的傣王為紀念病故的王妃南紗維扁而修建。王妃一生信奉佛法,所以每逢節日傣王就親臨寺院,舉行大型法會,以紀念愛妃同時弘揚佛法。據史料記載:“景飄佛寺”始建于明代,是南傳佛教象征十二版。</h3><h3> 勐泐大佛寺是西雙版納標準性建筑之一,也是版納佛教活動的重要場所。該建筑在佛歷2883年(即公元1848年,清咸豐年間)戰爭中被毀,距今已有169年。佛寺于2005年開始重建,于同年3月9日舉行了大型的土地開光儀式,于2005年5月9日舉行了盛大的大殿奠基開光儀式,在大殿施工時,挖掘出大量的銀幣、銀盒、佛教法事用品等。</h3><h3> 佛寺于2007年11月3日一期工程竣工,竣工之時,邀請了海內外108位高僧為佛寺舉行了盛大的開光大典,州內外參加開光大典的各民族佛教信眾達65萬人之多。 占地面積400畝,佛寺依山而建,落差達122.8米,呈坐佛形,為國內外所獨有。景區以佛祖釋迦牟尼的生平及佛寺活動為主線,巧妙融入到景觀及建筑群體中,充分展示南傳佛教的歷史與傳統文化色彩。從萬佛塔前廣場俯視景洪市區,旖旎的熱帶風光盡收眼底。</h3><h3> 如今,在西雙版納的傣族村寨中仍有500多座佛寺、200多座佛塔。而勐泐大佛寺是所有佛寺中最大的,地位也是是至高無上的,是傣家人心目中的圣地。</h3><h3><br></h3> <h1><b>16.甘肅省天水麥積山大佛 </b></h1> <h3> 麥積山是秦嶺山脈西端的一座山峰(今甘肅省天水市),看起來不算高大,卻孤峰崛起,遠看如農家的麥垛,因此得名麥積山。所謂“麥垛”,其實是典型的丹霞地貌,紫褐色的水成巖山崖上,原本就有一些天然的巖洞。不過,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麥積山上的石窟才漸漸形成。與敦煌莫高窟一樣,麥積山石窟的開鑿也與絲綢之路的開通和佛教傳入中國密不可分。</h3><h3> 麥積山石窟所處的秦州很早以前就有人類活動,著名的大地灣史前遺址就在附近,考古發掘證明,這是7,000多年前人類留下的遺存。此地南接巴蜀、東鄰關中、西連河西,自漢代以來就成為通往西域的必經之路。絲綢之路開通后,麥積山遂成一方重鎮。</h3><h3><br></h3> <h1><b>17.湖南省寧鄉溈山大佛</b></h1> <h3> 溈山大佛地處三湘大地著名佛教圣地湖南省寧鄉市,由千年古剎密印寺與溈山密印景區組成。以“大慈大悲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為主佛,以佛教圣樹“菩提樹”為主造型,設計為主拜道、主拜場,融合自然山勢呈菩提樹狀,五大平臺分別安放五方菩薩,充分糅合禪宗源遠“一花五葉”之說,為國內外獨創。</h3><h3> 千手千眼觀音圣像景區位于密印禪寺后的毗廬峰,觀音圣像總高99.19米,為世界上最大的千手千眼觀音圣像。是按照國家AAAAA級景區標準打造出來的一片以“大慈大悲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為主佛的佛國圣土。以“千年密印、千手觀音”的美譽盛傳天下。</h3><h3><br></h3> <h1><b>18.陜西省彬縣大佛寺</b></h1> <h3> 彬縣大佛寺建于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原名“應福寺”,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紀念抗擊薛舉薛仁杲大戰(彬州淺水塬)中陣亡將士應福所建。北宋仁宗皇帝為其養母劉太后舉國慶壽時,改名“慶壽寺”。人們因其佛像高大雄偉,從明景泰年間俗稱大佛寺并沿用至今。大佛寺石窟是陜西境內規模最大的石窟群,也是中國現存初唐時期和盛唐時期規模最大、最為精美的石窟群,被譽為陜西和古絲綢之路第一大佛。 </h3><h3><br></h3> <h1><b>19.廣西省玉林云天宮大佛</b></h1> <h3> 云天宮坐落在廣西玉林市江濱路南流江畔,全名“云天文化城”,是一座濃縮中國傳統文化和世界建筑風格為一體,展現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巨型仿古藝術建筑,國家4A級景區。占地4.6公頃,主體樓21層,高108米。其規模龐大,建筑宏偉,雕塑精美,氣魄雄偉,可謂全國單體建筑第一,擁有十一項世界紀錄。據傳,建造初期勘測出地基是一整塊完整的堪比鉆石的原石磨盤,如一朵漂浮在地心下的云彩,托起巍峨宮殿,故而得名“云天”。</h3><h3> 在這座建筑主樓的正中央,伸出了一個約5層樓高的大平臺,豎立著一座高33米,重達660噸的東南亞第一大銅佛。這座彌勒佛銅像坐落在玉林云天宮的天圣寶殿,是云天宮的鎮宮之寶。</h3><h3> 這是一座有著廣西布達拉宮之稱、是漂浮在地心云彩上的、中國最大單體巨型藝術宮殿、東南亞最大高空銅像、華夏極有價值的文化傳承地、因其濃厚的神秘色彩及其更比布達拉宮雄偉壯觀的仿古宮殿建筑而被當地人俗稱為“云天宮”。 </h3><h3><br></h3> <h1><b>20.江西省九江市東林大佛</b></h1> <h3><font color="#010101"> 東林大佛,是東林寺投資興建、高48米的阿彌陀佛大銅像,寺廟位于中國江西省九江市廬山西北麓,始建于384年(東晉太元九年),為慧遠所創。東林寺正對香爐峰,四周群山環抱,門前為虎溪橋,以四十八米阿彌陀佛接引銅像為核心,組成部分包括凈土文化區、新東林寺、比丘尼院、隱逸文化區、安養區、海會堂、大德精舍區等。</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東林寺在歷史上曾經數次被毀,直到1978年,方被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并得到重修。東林大佛項目總投資約10億元,動用48公斤黃金為大佛鍍金。于2000年經國家宗教局批準建造。2013年5月,世界最高阿彌陀佛銅像東林大佛建成。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為體現對佛像的至誠恭敬,東林僧團決定為大佛建造一寶蓋,能為佛像遮風擋雨。寶蓋的設計建造也為佛像貼金提供了條件,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同時,在約兩千平米的寶蓋壁板上刻畫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展現西方三圣及諸圣眾前來接引的盛況,配合聲、光、電的效果,使阿彌陀佛接引情景更為恢弘。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四十八米阿彌陀佛接引圣像表達“愿我臨欲命終時,阿彌陀佛遠相迎”的情景。吾人睹見此圣像,便可領悟到阿彌陀佛平等救度我等眾生的愿心,引發吾人信愿持名,蒙佛金色手臂的接引,往生到極樂世界。</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 <h1><b>21.貴州省貴陽下水大佛</b></h1> <h3> 一座由天然巨石雕鑿而成的巨佛像,深藏在貴州貴陽市白云區都拉營下水村千百年。佛像身高約50米、頭高16米,坐東向西,莊嚴宏偉。下水大佛為一座天然山體石佛,既不像坐佛,也不像立佛,似乎是一尊石砌的半身胸像。佛頭由一塊天然巨石雕鑿而成,佛身則是依山就勢的一塊塊石巖石板疊成。下水大佛比四川樂山大佛頭部還要高出4米,被譽為世界第一大自然石佛。</h3><h3> 據傳,在唐朝時期,海通法師與其師海能法師游至貴陽都拉營,正遇沙姥河水泛濫,村莊良田被淹沒,百姓無家可歸。其間,他們出家的地方樂山凌云寺西壁三江也是水患嚴重。于是,二人商量在沙姥河大橋東南側和凌云山西壁三江各刻一座大佛,以鎮河妖。</h3><h3> 由于當年海能法師年老體弱,不便再長途跋涉,便留下負責都拉營大佛的雕鑿;海通法師則趕赴樂山,負責刻鑿樂山大佛。</h3><h3> 大佛開鑿不久,海能法師病逝,石佛因而成了未完成之作,甚至連另外一只眼睛都未曾鑿出。這尊未雕鑿完畢的佛像一直深藏于大山之中,從未有外人知曉。直到本世紀初,佛像周圍的樹木被清理后,大佛才得以露出真容。</h3><h3><br></h3> <h1><b>22.青海省同仁三面阿彌陀佛</b></h1> <h3> 三面阿彌陀佛露天大佛位于青海省黃南州同仁縣吾屯下寺.2010年農歷正月十五日啟建“三面阿彌陀佛露天大佛”,于2016年農歷四月初八舉行開光大典。大佛由吾屯下寺康家·更登欽佩上師發大愿興建。</h3><h3> 康家·更登欽佩上師發愿興建的是 “三面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稱“無量光佛”或 “無量壽佛”,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據《佛說阿彌陀經》記載“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阿彌陀佛”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因緣甚深。在藏傳佛教中,“阿彌陀佛”為“長壽三尊”之一,能增長眾生的壽命、佛德和智慧。</h3><h3> 建成后的大佛及佛殿總高31米,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露天三面阿彌陀佛像,其佛殿及佛像造型更是全國唯一!</h3><h3> 三層佛殿高11米,美侖美奐,具有濃郁的熱貢藝術風格。 第一層大殿高4.5米,寬22米,用于念佛繞佛。第二層大殿高3.5米,寬14米,用于打坐修行。三層大殿之上就是“三面阿彌陀佛露天大佛”圣像。</h3><h3> 三面大佛由康家·更登欽佩上師親自塑形并描畫佛眼。大佛高20米,黃銅鑄造,耗銅40余噸,全身貼飾24K黃金,妙像慈悲,璀璨奪目!三面佛代表“佛法僧”,分別結加持印,講法印、接引印,莊嚴殊勝。如能面對大佛禮佛三拜、口念阿彌陀佛心咒7遍,可消業增福,獲得自在解脫!</h3><h3><br></h3> <h1><b>23.北京市雍和宮大佛</b></h1> <h3> 北京雍和宮彌勒大佛是用一根完整的白檀木雕刻而成,地面上高18米,地下埋8米,通高26米,頭戴天冠,赤寶蓮足,下身長裙,全身瓔珞珠寶嚴飾,雍容華貴。此尊大佛面部莊嚴肅穆,雙目微垂,朱唇緊閉,更顯萬般慈祥。佛的雙手各持一長枝巨蓮,枝上蓮蕾朵朵,含苞欲放,頂上盛開的蓮花上,又各擎法物,左為凈瓶,右為法輪。整個佛像巍然矗立于漢白玉雕成的須彌寶座之上,其中佛頭部直頂最上層閣樓的藻井。當年佛像做成后,光給佛像制作一件披袍就用去黃緞1100米,萬福閣因此又稱作“萬佛閣”。</h3><h3> 作為皇家寺廟,雍和宮最令人拍案稱奇的是佛像的雕工精彩絕倫,被譽為雍和宮“三絕”。其中白檀木彌勒大佛又是“三絕”之冠。另兩處是:乾隆生母禮佛之所的金絲楠木雕巨龕;五金鑄成的五百羅漢和名貴紫檀雕成的羅漢山。</h3><h3> 雍和宮是一座著名的中國藏傳佛教寺院。公元1711年,乾隆皇帝就誕生在這里。萬福閣是雍和宮最為宏偉的建筑,全木結構,高23米,飛檐三重,列拱交構。左右有配閣,并以飛廊相連,宛若瑤臺瓊閣。</h3><h3><br></h3> <h1><b>24.上海市普陀玉佛</b></h1> <h3> 玉佛寺現位于上海市普陀區安遠路170號,因寺內主要供奉玉佛而得名,因其屬于禪宗臨濟法系,修習禪法,故又名玉佛禪寺。玉佛寺作為上海旅游的十大景點之一,它雖地處繁華的市區,卻又鬧中取靜,被喻為鬧市中的一片凈土。玉佛寺創建人和首任住持是慧根法師。</h3><h3> 清光緒八年(1882年),普陀山慧根法師朝五臺,歷峨眉,入西藏,到印度,禮佛后過緬甸,在當地華僑的贊助下,開山取玉,雕成五尊玉佛,并請回普陀山。路經上海時,留下坐佛、臥佛各一尊,即在江灣鎮造廟供奉,稱玉佛寺。</h3><h3> 玉佛寺是一座仿宋殿宇建筑,布局嚴謹,占地面積約11.6畝,建筑面積8856平方米。玉佛寺建筑師承宋代寺院風格,中軸線上排列著天王殿、大雄寶殿、玉佛樓三重殿堂,東西兩側配建有觀音堂、銅佛殿、臥佛堂、懷恩堂、禪堂、齋堂等,并開設了文物室、法物流參通處和素齋餐廳,共有堂舍200多間。</h3><h3> 玉佛樓因供奉玉佛而得名。此尊玉佛坐像,高1.95米,由整塊玉石雕琢而成。佛像結跏趺坐,左手掌心向上放在左腿上,作禪定印,表示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靜慮入定,最后覺悟成佛右手自然下垂,手指觸地,稱“觸地印”。佛像臉部豐滿,眉如新月,雙眼半開,雙唇緊閉、安詳。這座佛像雕琢精細,佛像的袈裟邊緣以及右臂的臂釧上,飾有一百多顆翡翠、瑪瑙等寶石。整個佛像發出晶瑩剔透的光澤,使佛像呈現出安詳寧靜、仁厚慈愛的神態。</h3><h3><br></h3> <h1><b>25.澳門特區菩提禪院釋迦牟尼佛</b></h1> <h3> 菩提禪院,佛教凈土宗在澳門最重要的道場,又名菩提園。位于氹仔盧廉若馬路,建于清光緒年間(1875-1908),也是澳門地區主要的佛教勝地之一。</h3><h3> 菩提禪院是氹仔最大的廟宇,雕梁華飾、建筑宏偉,禪院內除供奉全澳最大的釋迦牟尼佛像外,在庭園外還有一尊泰國的四面佛像。</h3><h3> 菩提禪院初為一私人佛殿。1960年禪院智圓法師自羅維宗居士購入禪院,并加以擴建。現在禪院的殿堂主要有大雄寶殿、六祖殿、普明殿、龍華堂等,其中大雄寶殿內供奉一莊嚴肅穆的巨型釋迦牟尼銅像;六祖殿內的六祖佛像為金身塑像,頗有價值。禪院依山而建,后園設在山下,設有齋堂和四面佛像,頗受善信歡迎。</h3><h3><br></h3> <h1><b>26.遼寧省鞍山市玉佛寺大佛</b></h1> <h3> 玉佛苑(也叫鞍山玉佛苑),位于遼寧省鞍山市玉佛山風景區,占地面積約為52000平方米。景區以玉佛閣為主體,由山門、天王殿、鐘樓、鼓樓、方丈樓、玉帶橋、三洞式山門、長廊、配殿等建筑組成。</h3><h3> 玉佛閣,高33米,有佛教三十三天之意,寬66米,進深58米,采用雙層重檐歇山式結構。玉佛閣內有世界最大玉佛,是由1960年發現于中國玉鄉-鞍山岫巖縣的高7.95米、寬6.88米、厚4.1米、重達260.76噸的“玉石王”雕刻而成,正面為釋迦牟尼佛,背面為渡海觀音菩薩。</h3><h3> 2001年1月,玉佛苑晉升為首批中國國家4A級旅游景區。2002年5月26日,世界最大玉佛、觀音圣像實現開光。2002年12月12日,玉佛被列入英國吉尼斯世界之最。2002年8月18日,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圣輝大和尚任玉佛寺首任方丈。</h3><h3> 2015年8月17日和8月23日,國家宗教局和遼寧省宗教局分別批準了鞍山玉佛苑更名為玉佛寺,并設立為佛教活動場所,并于11月16日,成功更名。</h3><h3><br></h3> <h1><b>27.黑龍江省哈爾濱極樂寺大佛</b></h1> <h3> 哈爾濱極樂寺,位于哈爾濱市南崗區東大直街盡頭,是東北四大著名寺院之一,與長春般若寺、沈陽慈恩寺、營口楞嚴寺,并稱為東北四大佛教之林,并居于四大佛寺之首。極樂寺始建于本世紀20年代,是由北方名僧天臺宗第四十三代宗傳弟子倓虛法師創辦的寺廟。整體設計、布局和建筑結構,均保留了我國寺院建筑的風格和特點。</h3><h3> 極樂寺的牌匾題字出自清末著名實業家張謇,進入山門,首先見到的是鐘樓二樓。廟庭內,橫向分主院、東跨院、西跨院三部分。主院建筑1800余平方米,分四重大殿:一為天王殿,正中供彌勒佛,東西有四大天王;二為大雄寶殿,是全寺最大的殿,供釋迦牟尼;三為三圣殿,四為藏經樓。天王殿前方左右為鐘鼓樓。院內兩側尚有配殿。該寺為黑龍江最大的近代佛教寺院建筑。東院內建有著名的七級浮屠塔。每年農歷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的慶佛日,極樂寺都要舉行盛大的廟會。</h3><h3><br></h3> <h1><b>28.內蒙古自治區大召寺銀佛</b></h1> <h3> 大召寺是中國內蒙古呼和浩特玉泉區南部的一座大藏傳佛教寺院,是呼和浩特最早建成的黃教寺院,屬于格魯派(黃教)。其中“召”為藏語寺廟之意,漢名原為“弘慈寺”,后改為“無量寺”,因為寺內供奉著中國乃至世界最大的釋迦牟尼銀佛像,用三千多斤純銀制,佛像高三米,梵式風格,即古印度風格的佛像。佛像有兩種風格,一個是漢式風格,一個是梵式風格。</h3><h3> 大召寺在蒙古地區有大范圍的影響,是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領阿拉坦汗于明萬歷七年(公元1579年)主持創建的。公元1580年建成,是呼和浩特最早興建的喇嘛教寺院,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設活佛的寺廟。大召不僅是一處佛教圣地,而且還是一處聞名中外的旅游勝地。輝煌的召廟建筑、珍貴的文物和藝術品。大召寺里的藝術“三絕”是:大殿內的銀佛、龍雕和壁畫,尤以銀佛為鎮寺之寶。以及神秘的恰木舞蹈和佛教音樂,構成了大召獨特的“召廟文化”,是研究蒙古族歷史和宗教文化的珍貴資料。</h3><h3> 清朝順治皇帝迎達賴五世赴京時,曾歇宿于大召內,后康熙皇帝鑄“皇帝萬歲”金牌供于大殿銀佛之前,大召則被尊為“皇廟”。</h3><h3><br></h3> <h1><b>29.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紅光山大佛寺</b></h1> <h3></h3><h3> 紅光山大佛寺位于烏魯木齊北面卡子灣附近的紅光山,是中國西北的第一大漢傳佛教寺廟。大佛寺的山門高大雄偉,正面是新疆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張滄書題寫的“覺世大慈”,背面是書法家閔蔭南題寫的“憫世大悲”。</h3><h3> 紅光山大佛寺興建于2002年,歷時八年時間,建成了這西域第一大佛寺。自山門牌樓起,中軸線上依次建有金水橋、觀音立像、金剛門、米勒菩薩像、韋陀菩薩像、西域大佛像、大雄寶殿和五百羅漢堂等主要建筑。兩側分別鐘鼓樓、配殿,還配套建設放生池與人造瀑布,金水橋邊白象組立,觀音像旁天王護持,五百羅漢堂門前,則分列有十二生肖雕像。整個寺院造像宏大莊嚴,殿宇氣勢恢宏,令人震撼。 </h3><h3> 西域第一大貼金立佛,高40.8米,底部直徑10米,重達100噸。大佛慈顏微笑,廣視眾生,右手指天施‘無畏印’,左手指地施‘與愿印’,整體形態莊嚴圓滿,安詳凝重而細致,呈現佛陀慈悲法相,是大佛寺之重心。</h3><h3> 西域大佛的建立,與國內大佛遙相呼應,從而形成了東有無錫靈山大佛、南有香港天壇大佛、西有烏市紅光山大佛、北有大同云崗大佛、中有洛陽龍門大佛的佛教世界布局,豐富了我國佛教造像的整體內涵。</h3><h3><br></h3> <h1><b>30.寧夏回族自治區石空大佛寺</b></h1> <h3> 石空石窟寺,俗稱“大佛寺”,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寧縣余丁張金沙村雙龍山南麓。雙龍山古時稱“石空山”,所以石窟以“石空”而命名。大佛寺面臨黃河,北靠長城,距縣城20公里,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重點佛教寺院,也是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h3><h3> 據《隴石金石錄》引《甘肅新通志稿》:"石空寺造像,……以寺得名,寺創造于唐時,就山形鑿石窟,窟內造像皆唐制。"據史書《隴右金石錄》、《甘肅新通志》記載:"石空寺創建于唐朝時,就山形鑿石窟,窟內造像皆唐制"。《嘉靖寧夏新志》載為"元故寺"。清代的《乾隆中衛縣志》記載為"西夏元昊建"但關于西夏、元,雖無史書佐證,但從石窟的形制和造型藝術風格看,絕非元代特產。《中衛縣志》載為"元昊建"。由此推知,石空大佛寺石窟,可能開鑿于唐代,在西夏、元代作了重要修和和增塑。 </h3><h3> 上世紀80年代初發掘出土了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彩塑像、壁畫、地磚、銅鏡、銅像等國家珍貴級別的文物100多件。,部分壁畫和彩塑像具有典型的盛唐風格。據專家考證,其整體布局、建造樣式、藝術手法等,同甘肅敦煌石窟相類似。這些豐富的遺存,都證明了石空大佛寺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宗教文化。1963年,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為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名勝古跡大字典》專條作了介紹,《中華宗教兩千年》大型畫冊將其收錄,在全球發行,使其不僅馳名全國,而且享譽世界。</h3><h3> 石空大佛寺自唐代開鑿以來,經歷唐、宋、元、明、清等各朝代,多次修葺幾經興衰,歷盡滄桑千余年,曾多次被流沙所掩沒。1980年區文物管理委員會正式發掘,使千年名寺古剎大佛寺,這一顆鑲嵌在衛寧平原上的璀燦明珠重見天日,再生光輝。</h3><h3><br></h3> <h1><b>31.河北省普寧寺千手觀音佛像</b></h1> <h3> 普寧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始建于清朝乾隆時期的一座漢藏結合寺廟。寺廟前半部為漢式,具有漢族傳統佛教寺廟的特征;后半部為藏式,仿西藏桑鳶寺而建,兩種不同風格的建筑融為一體。整座寺院雄偉壯觀,占地面積約2.3萬平方米。1961年,普寧寺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被評為中國首批5A級佛教圣地 。</h3><h3> 普寧寺主體建筑大乘之閣內,供奉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這尊佛像高27.21米。其中須彌底座高為1.22米。須彌底座上蓮花底座至無量光佛頂部高度為22.29米,底下3.7米。大佛腰圍15米,重量為110噸,僅頭部重就達5.4噸。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木雕佛像,已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h3><h3> 千手觀音為密宗六觀音之一。密宗是中國佛教宗派之一,密宗六觀音是觀世音菩薩度化六道眾生時的六種化身。密宗興盛于清代時期,千手觀音隨之成為世人供奉的主尊。除了傳統的正面觀音外,千手觀音還出現了四面的式樣,甚至手臂也真實到千只以上,展現出變幻多端的造像。</h3><h3><br></h3> <h1><b>32.天津市大悲禪院</b></h1> <h3> 大悲禪院又名“大悲院”,是天津市保存完好、規模最大的一座八方佛寺院,位于市區天緯路中段,占地5946.21平方米,建筑面積1720.02平方米,現為天津市佛教協會會址。大悲禪院始建于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在1940年進行擴建后,成為現在的東西兩院格局。大悲禪院東院由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地藏殿、玄奘法師紀念堂、弘一法師紀念堂以及講經堂組成。西院為念佛堂、方丈室和天津市佛教協會駐所。</h3><h3> 大雄寶殿是大悲禪院主體建筑,也是天津市佛教徒舉行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殿內供明代所鑄的銅質鎦金釋迦牟尼佛,佛高3米,千佛基座,甚為壯觀。兩側的十八羅漢栩栩如生,佛像背后有倒坐觀音,東西兩側塑有普賢、文殊菩薩像,四周的壁畫以釋迦牟尼佛應化事跡為主要內容。西院內有大量的歷代文物,其中個別文物年代在千年以上,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禪院內的素齋也十分有名。</h3><h3><br></h3> <h1><b>33.重慶市華巖寺金佛</b></h1> <h3> 重慶華巖寺,位于重慶市西南郊九龍坡區華巖寺風景區,距市中區23公里。因寺南側有一華巖洞而得名。該寺始建年代無史可考。華巖寺依山傍水,雄偉壯觀,巖高百丈,形狀像笏,寺內外松竹修茂,十分幽邃。環寺又有:天池夜月、曲水流霞、帕嶺松濤、遠梵霄鐘、疏林夜雨、雙峰聳翠、古洞魚聲、寒巖噴雪等八景,崗巒起伏,群山如蓮,被譽為巴山靈境,川東第一名剎,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h3><h3> 華巖寺分大寺、小寺。大寺殿堂建筑系傳統庭園式磚木結構建筑群;分為前、中、后三殿堂,即大雄寶殿、圣可祖師堂和觀音堂;寺左側為接引殿;大雄寶殿內的十六尊者木浮雕,為各寺院所少見,寺內還珍藏有印度玉佛及銅、玉、石、木、泥雕像多尊及大金塔模型等;小寺即華巖洞,與大寺隔湖相望,為華巖寺之祖廟,甚為壯觀。</h3><h3> <b>全國首座露天金佛落戶華巖寺 佛像通體貼上24K純金箔</b></h3><h3></h3><h3></h3><h3> 位于華巖寺的這座露天金佛為佛祖釋迦牟尼圣像,高16米,內部以鋼架結構為支撐,佛身為2毫米厚的銅板鍛造而成,佛像通體貼附24K純金箔達1200平方米。金佛底座是一個八角樓,室內為萬佛殿,供奉小金佛,外墻上則是分別用整塊漢白玉雕刻而成的6個佛祖故事,濃縮了釋迦牟尼出生,成佛,布道,直至圓寂的生平。</h3><h3> 2005年12月15日至27日,中國"重慶華巖佛教文化節”在華巖寺舉行,海內外高僧大德齊聚華巖古寺,為全國首座露天金佛開光。</h3><h3><br></h3> <h1><b>34.西藏自治區拉薩大昭寺</b></h1>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佛祖8歲等身像供奉在拉薩小昭寺 </b></h3><h3><b><br></b></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佛祖12歲等身像供奉在拉薩大昭寺 </b></h3><h3><b><br></b></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佛祖25歲等身像供奉在印度菩提迦耶 </b></h3><h3><b><br></b></h3> <h3> <b> 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尼泊爾尺尊公主等塑像</b></h3><h3><br></h3><h3> 大昭寺位于西藏自治區拉薩市中心。始建于公元七世紀中葉,后經歷代重修增建,形成現存寵大的建筑群。該寺坐東向西,殿高四層,上覆金頂,輝煌壯觀,具有唐代風格,同時也吸收了尼泊爾和印度的建筑藝術特色。寺內正殿有大木柱二十根,柱上斗拱、架梁浮雕精美,有人物、動物等。主殿二、三層檐下有成排木雕伏獸和獅身人面泥質半圓塑像。四周回廊和殿堂滿布藏式壁畫,繪有歷史人物、神話故事近千米。</h3><h3> 大殿正中供釋迦牟尼十二歲時等身鍍金佛像。兩側配殿供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尼泊爾尺尊公主等塑像,寺內還保存有唐代以來的大量歷史文物。寺前有唐蕃會盟碑、公主柳等古跡。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爾、印度的建筑風格,成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30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布達拉宮擴展項目。</h3><h3> 大昭寺建造的目的是為了供奉一尊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該佛像是當時的吐蕃王松贊干布迎娶的尼泊爾尺尊公主從加德滿都帶來的。后來文成公主進藏(文成公主是松贊干布三位夫人之一)帶去了價值更為珍貴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就把先前的8歲等身像供奉在了小昭寺,現在大昭寺內供奉的是文成公主從長安帶去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h3><h3></h3><h3> 目前,世界上的3尊佛祖等身像,8歲等身像供奉在拉薩小昭寺,12歲等身像供奉在拉薩大昭寺,25歲等身像供奉在印度菩提迦耶。其中,以12歲時釋迦牟尼身為皇子的鎏金銅像最為精美與尊貴。該佛像從古印度流入中國,又經唐代文成公主帶入西藏,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遂被供奉在大昭寺至今。</h3><h3> 有著1350年歷史的大昭寺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去拉薩而沒有到大昭寺就等于沒去過拉薩”,這是大昭寺里著名的喇嘛尼瑪次仁的話,也是幾乎每一個旅行者都同意的觀點。</h3> <h1></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b><br></h3> <h1></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5><h3><b>參閱網圖文編寫</b></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孟津县|
从江县|
永城市|
察哈|
阿拉善左旗|
威远县|
天镇县|
锦屏县|
岐山县|
库尔勒市|
金平|
涿鹿县|
仪征市|
清苑县|
阜阳市|
宁国市|
调兵山市|
海林市|
白城市|
牙克石市|
商都县|
石柱|
富蕴县|
贞丰县|
铜梁县|
枝江市|
仪征市|
巧家县|
江陵县|
天门市|
金坛市|
藁城市|
边坝县|
鲁山县|
和田县|
增城市|
海林市|
麻江县|
长子县|
建始县|
玛多县|